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基本概述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基本概述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基本概述

基本概述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紧密相贴,血管间没有或极少有脑实质组织。它们并非真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属于脑血管畸形。

返回顶部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迄今不清楚,有下列学说:

1.先天性学说婴儿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研究显示家族性和(或)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西班牙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所有本病的西班牙裔患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突变,其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臂的q11、q22。

2.后天性学说认为常规放疗、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血后血管性反应均可诱发海绵状血管瘤。Zabramski等追踪6个家族21人,随访2.2年发现17个新生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每个病人每年出现0.4个新生病灶。如果新生海绵状血管瘤较预料更常见的话,那么仅凭先天性病例数就会大大低估出血的危险性。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病灶的增大可能是病灶内反复少量出血及栓塞引起。由于病灶低流量低压,出血常局限在囊内,一旦出血突破囊壁,即引起明显症状。

(二)发病机制

海绵状血管瘤的实质是畸形血管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血管,瘤内的血液流速缓慢,故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畸形血管团病灶。血液滞留也是畸形血管内形成血栓和钙化的原因。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管腔内充满血液,可有新鲜或陈旧血栓;异常血管间为疏松纤维结缔组织,血管间无或有极少的脑实质组织。

肿瘤的质地可软也可硬,这与畸形血管团内的血液含量、钙化程度和血栓大小有关系。病灶周围脑组织有胶质增生和黄色的含铁血红蛋白沉积。这种含铁血红蛋白是脑皮质型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病人癫痫的原因之一。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如脑皮质、基底节和脑干等部位(脑内病灶),以及中颅窝底、视网膜和头盖骨等部位(脑外病灶)。约19%的病例为多发病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常合并有身体其他脏器的血管瘤病灶。肿瘤的大小不等,0.5~6cm。肿瘤的部位、大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的关系。

国内报道病变灶常位于硬脑膜外中颅窝底,占70%~80%,少部分位于脑内。国外报道脑内病灶最常见。脑内病变常有自发性反复小量出血的倾向,瘤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和钙化点。脑外病变常以占位效应为主。

返回顶部

症状体征

1.无症状占总数的11%~44%,轻微头痛可能是惟一主诉,常因此或体检做影像学检查而发现本病。头痛是否与病灶出血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其中40%在6个月~2年内出现下述症状。

2.癫痫占40%~100%,见于大多数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癫痫。海绵状血管瘤比发生于相同部位的其他病灶更易于发生癫痫,原因可能是海绵状血管瘤对邻近脑组织的机械作用(缺血、压迫)及继发于血液漏出等营养障碍,病灶周边脑组织常因含铁血黄素沉着、胶质增生或钙化成为致痫灶。动物实验证实,皮质或皮质下注射含铁离子可制成癫痫动物模型,其中约40%为难治性癫痫。

3.出血从尸检、手术标本或影像检查常可发现病灶内有不同阶段的出血,而有症状的显性出血占8%~37%。根据计算,病人年出血率为0.25%~3.1%;病灶年出血率为0.7%~2%。大脑半球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更易出血。与AVM出血不同,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一般发生在病灶周围脑组织内,较少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预后较AVM好,但首次出血后再次出血的可能性增加。女性病人,尤其是怀孕的女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出血率较高。反复出血可引起病灶增大并加重局部神经功能缺失。

4.局部神经功能缺失占1

5.4%~4

6.6%。急性及进行性局部神经功能缺失常继发于病灶出血,症状取决于病灶部位与体积。可表现为静止性、进行性或混合性。大量出血引起严重急性神经功能症状加重较少见。

在CT出现以前,本病的诊断较为困难。最初诊断本病的方法是X线平片,但仅能发现钙化且不能定性。绝大多数海绵状血管瘤血管造影不显影,除非病灶较大产生明显的占位征象或并发静脉畸形。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T和MRI的出现使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大大提高。

返回顶部

检查化验

无特殊表现。

1.颅骨X线平片主要表现占位附近骨质破坏,无骨质增生现象。可有中颅窝底骨质吸收、蝶鞍扩大、岩骨尖骨质吸收和内听道扩大等。也可有高颅压征象。8%~10%的病灶有钙化点,常见于脑内病灶。

2.CT扫描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为70%~100%,但特异性小于50%。影像表现为富含血管的占位征象。脑外病灶平扫时呈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等密度或高密度影,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有轻度增强,周围无水肿。如病灶有出血,可看到高密度影像。脑内病变多显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高密度区,常有钙化斑,注射对比剂后轻度增强或不增强。CT骨窗像可以显示病灶周围骨质破坏的情况。

3.MRI扫描 MRI检查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方法,与病理符合率达80%~100%。在MRI T1和T2加权图像上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的核心(不同时期出血及其产物),周围为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着)。注射造影剂后不强化或有轻度强化。新近出血者,病灶周围脑组织可有水肿。

4.脑血管造影多表现为无特征的乏血管病变,在动脉相很少能见到供血动脉和病理血管;在静脉相或窦相可见病灶部分染色。海绵状血管瘤为富含血管的病变,在脑血管造影上不显影的原因可能为供血动脉太细或已有栓塞,病灶内血管太大、血流缓慢使造影剂被稀释。因此,晚期静脉相有密集的静脉池和局部病灶染色是此病的两大特征。

5.正电子放射扫描(PET) PET是利用脑组织吸收放射性核素来做脑扫描成像。头颅CT或MRI可提供颅内解剖结构影像,而PET更提供代谢性信息,以此来鉴别脑肿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脑肿瘤对放射性同位素的吸收程度很高,而海绵状血管瘤的吸收度很低。

返回顶部

鉴别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与脑膜瘤和动静脉畸形(AVM)相鉴别。在影像学上:脑内圆形病灶、有混杂密度(代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MRI的T2像有含铁血红蛋白沉积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

返回顶部

并发症

术后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积水,出血、脑肿胀等,如脑组织嵌入缝合的硬脑膜间隙或因硬脑脑膜缝合不严密,可引起脑脊液漏。病变位于后颅窝手术后可能损伤面神经。

返回顶部

预防保健

无特殊。

返回顶部

治疗

(一)治疗

1.保守治疗基于本病的自然病程,对无症状的或仅有轻微头痛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保守治疗,并定期随访。

2.手术治疗有明显症状如神经功能缺失、显形出血(即使仅有1次)、难治性癫痫、病灶增大或有高颅内压者均应手术治疗。尽管部分癫痫能用药物控制,但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癫痫发作频率,减轻严重程度,病人术后能停用抗癫痫药物。因此对此部分病人也主张手术治疗。由于怀孕能增加病灶出血可能,故对准备妊娠而对明确有海绵状血管瘤的妇女应建议先手术切除海绵状血管瘤,而对怀孕期间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除非反复出血或神经功能症状进行性加重者一般建议先行保守治疗。儿童患者由于病灶出血可能大以及潜在癫痫可能,是手术的强烈指征。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全切除病变,消除病灶出血风险,减少或防止癫痫发作,恢复神经功能。

3.放射治疗常规放疗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对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不肯定,而且放射线有诱发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能。因此仅对位于重要功能区或手术残留的病灶才辅助放疗。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放疗对控制癫痫有效。

(二)预后

海绵状血管瘤为良性病变,预后良好,手术治疗能有效地防止出血和控制癫痫的发作,多数病人手术后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或学习。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逐年上升,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落后国家。 动脉硬化一般是指一组动脉的硬化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危害较大:动脉中层钙化,老年人常见,危害较小;细动脉硬化,见于高血压病。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hyperlipemia):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正相关。高甘油三酯亦是本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反,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高血压: 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或)功能障碍,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另一方面,高血压时有脂质和胰岛素代谢异常,这些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3.吸烟: 大量吸烟可使血液中LDL易于氧化;烟内含有一种糖蛋白,可引起SMC增生;吸烟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儿苯酚胺浓度升高,但使不饱和脂肪酸及HDL水平下降,这些均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4.性别: 女性的血浆HDL水平高于男性,而LDL水平却较男性为低,这是由于雌激素可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的缘故。 5.糖尿病及高胰岛素血症: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HDL水平较低,且高血糖可致LDL糖基化。高胰岛素血症可促进SMC 增生,而且胰岛素水平与血HDL含量呈负相关。 6.遗传因素: 冠心病的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是本病的危险因素。遗传性高脂蛋白性疾病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学说: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主要学说有: 1. 脂源性学说: 高脂血症可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脱落,管壁透性增高,脂蛋白进入内膜引起巨噬C反应,SMC增生并形成斑块。 2. 致突变学说: 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为单克隆性,即由一个突变的SMC子代细胞迁入内膜,分裂增殖形成斑块,犹如平滑肌瘤一般。 3. 损伤应答学说: 各种原因引起内皮损伤,使之分泌生长因子,吸引单核C附着于内皮,并移入内膜下刺激SMC增生,并分泌各种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纤维斑块。 4.受体缺失学说: 若血浆中LDL受体数目过少,则导致细胞从循环血中清除LDL减少,从而使血浆LDL升高。 三、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十分密切,动脉杈、分支开口,血管弯曲的凸面为病变的发生部位。病变过程由轻至重,分为四期: 1.脂纹(fatty streak):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诊断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诊断 发表时间:2012-07-18T16:30:57.1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1期供稿作者:朱守敬苏震樊伟 [导读] 胶质瘤(1)占位效应较明显(2)增强呈花边状强化或无强化(3)病灶周围无低信号环 朱守敬苏震樊伟(河南省淮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磁共振室河南淮阳 4667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1-0139-02 【摘要】目的探讨CT,MRI对脑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脑部海绵状血管瘤18例病人。18例均作CT平扫, 9例增强扫描。18例病人均作MR平扫+增强扫描。 1例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结果全部病灶都位于脑实质内。CT发现12个病灶。平扫3例表现为略高密度,8例病灶呈等密度,1例合并瘤内出血呈高密度,周围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6例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9 例行CT增强扫描8个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4个病灶未见强化。MR发现21个病灶。病灶平扫表现T1W I和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 T2WI 21个病灶周围均可见形态不一的黑色低信号环及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部分病灶周围有水肿轻度占位效应。MR 增强扫描21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 MRI检查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它能准确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病灶内的出血情况,结合CT更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属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一种增生性血管畸形[1]其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AVM)。我院2005年8月至2011年4月间诊断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共18例,并对其CT MRI的表现逐一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了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8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1~71岁,病程35天~23年,多数病程在5个月以上。主要临床表现:8例病人仅诉轻微头疼,头晕3例。以反复轻度中风症状为主2例; 13例病人以头疼、各种形式的癫痫发作为主,尤其是颞叶、海马部位的病灶,癫痫发作症状比较重;其他临床症状一般都比较轻微。所有病例均无明显病理体征。 1.2 检查方法:采用GE Bright Speed SYS#CT99 16排CT扫描机管电压140 KV千伏管电流260ma 10.0/2i row. 增强检查:造影剂欧乃派克剂量3ml/kg体重静脉推注, GE Signa 0.2T MR机, T2WI,TR 3000 TE 110 NEX 4.00 FOV 28,T1WI TR1920 TE 19.0 IT550 NEX 4.00 FOV 28 ,层厚 0.6cm 间距0.2cm .增强检查:造影剂GD-DTPA剂量0.1mmol/kg体重静脉推注,层厚5~7mm。凡是CT疑似有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均进行MR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凡是MR疑似有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均进行CT平扫+增强扫描或做CT平扫检查。 2 结果 2.1病灶形态及大小分布:均呈类圆形或结节状,MRI表现病灶同周围脑组织分界清楚,CT表现病灶同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楚。18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计21个病灶,脑干2个,小脑4个。颞叶8个,额叶5个,顶叶和基底节区各1个,1例病人最多3个病灶。大小0.3cm×2.5cm — 3.5cm× 4.5cm。 2.2 CT表现:18例均作CT平扫,增强扫描9例,共发现12个病灶。平扫3例表现为略高密度病变其中1例见斑块状钙化灶。8例病灶呈等密度。1例合并瘤内出血呈高密度,周围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6例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9例行CT增强扫描6个病灶呈轻度到中度强化,2个明显均匀强化,4个病灶未见强化。 2.3 MRI表现:18例病人均作MR平扫+增强扫描,共发现21个病灶,其中1例2个病灶,1例3个病灶。平扫表现17例20个病灶T1W I和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高、低信号比例和形态各异,1例1个病灶呈T1WI、T2WI都呈高信号,其中6例瘤周有程度不同的水肿并有轻度占位效应(均具有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的特点)。18例21个病灶T2WI与病灶周围均可见形态不一的黑色低信号环影。全部病灶内未见异常血管流空信号。MR增强扫描18例21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内部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周围低信号环无强化。 3 讨论 3.1 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 CCM)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CA常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实质是畸形血管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血管,瘤内的血液流速缓慢,故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畸形血管团病灶。血液滞留也是畸形血管内形成血栓和钙化的原因。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管腔内充满血液,可有新鲜或陈旧血栓;异常血管间为疏松纤维结缔组织,血管间无或有极少的脑实质组织。多位于幕上脑内,少数位于幕下脑内[1]。在临床上可分为家族性遗传和散发性遗传两大类. 该病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对人危害很大,是医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2]。病变有微动脉延伸出来的血流缓慢的大小不等的丛状,薄壁的血管窦构成,其间有神经纤维分隔,但窦间没有正常脑组织,瘤壁缺乏弹力层及肌肉组织,病灶周围为相对正常的脑组织[3]。近年来研究认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不完全外显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基因位于第7条染色体上,具有家族遗传穷向[4]。 3.2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基础: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结构特点,瘤巢内反复多次出血,病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存留有正铁血红蛋白(MHB)、含铁血黄素沉积、血栓,反应性胶质增生及钙化,进而造成较相同部位的其他病灶更易于发生癫痫。原因可能是海绵状血管瘤对邻近脑组织的机械作用(缺血、压迫)及继发于血液漏出等营养障碍,病灶周边脑组织常因含铁血黄素沉着、胶质增生或钙化成为致痫灶。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动物实验证实,皮质或皮质下注射含铁离子可制成癫痫动物模型,其中约40%为难治性癫痫。除钙化外这些物质对于CT成像所需的密度差别较小即使是高分辨率CT亦不能确切分辨,而上述物质正是MR的成像基础等在MRI显示出特征性表现进而造成了对本病的诊断差异。 3.3影像表现及诊断:本组CT检查共发现12个病灶,MR检查共发现21个病灶;脑海绵状血管瘤瘤巢内反复多次出血存留有正铁血红蛋白(MHB),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高信号,每次出血高信号影可持续3 月至1年以上,血栓及瘤周存留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黑色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最明显本组18例病人21个病灶均有上述表现具有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的特点。文献报道是脑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最典型的MRI表现[3]。反应性胶质增生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本组18个病灶有这种现象;CT检查仅发现3例略高密度病灶,1例合并瘤内出血。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一般占位效应较轻,无灶周水肿,即使有也很轻,本组CT发现1例,MR发现6例,并提示有新鲜出血。1例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病灶内有新鲜出血。与徐庆云研究一致[5]。CT显示敏感呈斑点状或洋葱头状钙化据统计11%~30%有钙化,钙化MR显示较差所有序列上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18例病人21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CT4个病灶没有强化。所有病灶均未见引流血管。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基本概述

基本概述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紧密相贴,血管间没有或极少有脑实质组织。它们并非真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属于脑血管畸形。 返回顶部病因 (一)发病原因迄今不清楚,有下列学说: 1.先天性学说婴儿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研究显示家族性和(或)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西班牙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所有本病的西班牙裔患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突变,其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臂的q11、q22。 2.后天性学说认为常规放疗、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血后血管性反应均可诱发海绵状血管瘤。Zabramski等追踪6个家族21人,随访2.2年发现17个新生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每个病人每年出现0.4个新生病灶。如果新生海绵状血管瘤较预料更常见的话,那么仅凭先天性病例数就会大大低估出血的危险性。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病灶的增大可能是病灶内反复少量出血及栓塞引起。由于病灶低流量低压,出血常局限在囊内,一旦出血突破囊壁,即引起明显症状。 发病机制(二) 海绵状血管瘤的实质是畸形血管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血管,瘤内的血液流速缓慢,故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畸形血管团病灶。血液滞留也是畸形血管内形成血栓和钙化的原因。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管腔内充满血液,可有新鲜或陈旧血栓;异常血管间为疏松纤维结缔组织,血管间无或有极少的脑实质组织。 肿瘤的质地可软也可硬,这与畸形血管团内的血液含量、钙化程度和血栓大小有关系。病灶周围脑组织有胶质增生和黄色的含铁血红蛋白沉积。这种含铁血红蛋白是脑皮质型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病人癫痫的原因之一。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如脑皮质、基底节和脑干等部位的病例为多发病灶,19%约。)脑外病灶(视网膜和头盖骨等部位以及中颅窝底、,)脑内病灶( 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常合并有身体其他脏器的血管瘤病灶。肿瘤的大小不等,0.5~6cm。肿瘤的部位、大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的关系。 国内报道病变灶常位于硬脑膜外中颅窝底,占70%~80%,少部分位于脑内。国外报道脑内病灶最常见。脑内病变常有自发性反复小量出血的倾向,瘤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和钙化点。脑外病变常以占位效应为主。 返回顶部症状体征 1.无症状占总数的11%~44%,轻微头痛可能是惟一主诉,常因此或体检做影像学检查而发现本病。头痛是否与病灶出血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其中40%在6个月~2年内出现下述症状。 2.癫痫占40%~100%,见于大多数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癫痫。海绵状血管瘤比发生于相同部位的其他病灶更易于发生癫痫,原因可能是海绵状血管瘤对邻近脑组织的机械作用(缺血、压迫)及继发于血液漏出等营养障碍,病灶周边脑组织常因含铁血黄素沉着、胶质增生或钙化成为致痫灶。动物实验证实,皮质或皮质下注射含铁离子可制成癫痫动物模型,其中约40%为难治性癫痫。 3.出血从尸检、手术标本或影像检查常可发现病灶内有不同阶段的出血,而有症状的显性出血占8%~37%。根据计算,病人年出血率为0.25%~3.1%;病灶年出血率为0.7%~2%。大脑半球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更易出血。与AVM出血不同,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一般发生在病灶周围脑组织内,较少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预后较AVM好,但首次出血后再次出血的可能性增加。女性病人,尤其是怀孕的女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出血率较高。反复出血可引起病灶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得病理改变 首都医科大学陈瑞芬 一、概述 心血管系统疾病就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常见得重要疾病。在我国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 心血管系统疾病得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第一位。 动脉硬化症就是一组动脉疾病得统称,指动脉壁增厚、硬化、弹性减退,这些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症、动脉中膜钙化以及细动脉硬化症。动脉粥样硬化就是指管壁表面得内膜柱出现大小不等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细动脉硬化,主要表现在细动脉出现玻璃样变。动脉中层钙化在我国较少见,病变主要发生在肌型动脉,以中层钙化为特征,常见于老年人。细动脉硬化症常见于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就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得疾病 , 主要累及大、中动脉。我国 AS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多见于中、老年人 , 以 40 ~ 50 岁发展最快。 二、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发病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发病危险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一)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就是指血浆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得异常增高。胆固醇在血浆中主要表现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 (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胆固醇),LDL、VLDL(坏胆固醇)得水平持续升高与 AS 得发病率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胆固醇) 水平得降低与 AS 得发病率呈正相关,LDL与VLDL就是判断AS与冠心病得最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LDL被动脉壁细胞氧化修饰后具有促进动脉斑块形成得作用,氧化得LDL就是最重要得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就是损伤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得主要因子,氧化得LDL 不能被正常LDL受体识别,而易被巨噬细胞得清道夫受体识别,而快速被吞噬、摄取,促进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HDL可运载血中胆固醇到肝脏,因而可以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得沉积。

海绵状血管瘤病理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海绵状血管瘤病理介绍 导语: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静脉血管畸形,充满血液形成的一种肿瘤,它会压迫周围神经,形成毛细血管瘤,这样会让所处部位组织严重变形,直接影响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静脉血管畸形,充满血液形成的一种肿瘤,它会压迫周围神经,形成毛细血管瘤,这样会让所处部位组织严重变形,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但是一般在生活当中,人们对于这种疾病的常识,并不认识和了解,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海绵状血管瘤的一些临床表现,以及病理因素。 1.临床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该类血管病变的特点为出生时即已出现畸形。病变大多发生于头面部、口腔粘膜、四肢、肝脏、脊柱及其他部位。临床上显著特点是往往与周围肌肉(横纹肌)关系密切。表现为肌肉内或肌束间的血管畸形。而四肢等部位发生的病变由于血管“瘤体”的构成上的差别可表现为海绵状血管畸形,或具有蜂窝状的血管畸形。绝大部分均表现为随着患者年龄增大而缓慢增大、增厚的病灶,极少数患者出现相应神经受压的疼痛症状。而大多数均无不适症状。以头面部病变为例,海绵状血管畸形位于深部者往往仅出现软组织肿块,有时大时小的现象。病灶位于较浅者可出现暗红色、蓝色、紫色结节样外观。部分患者会主诉摸到病灶内的硬性颗粒。头面部发生的患者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肿胀,如舌体肿胀,腭部、咽侧、颊粘膜都是好发部位。在患者兴奋、恼怒时病灶会明显增大。病变位于四肢者少数伴有疼痛、肿胀。两侧不对称,患侧肢体增粗。静脉畸形往往表现为弥散的多点状、网状扩张的静脉,表面皮肤可见蓝色、紫色病灶,四肢部位通常显示蜂窝状结构。患者不慎外伤时可出现较多的出血,继发感染时常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基本概述

基本概述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紧密相贴,血管间没有或极少有脑实质组织。它们并非真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属于脑血管畸形。 返回顶部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迄今不清楚,有下列学说: 1.先天性学说婴儿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研究显示家族性和(或)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西班牙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所有本病的西班牙裔患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突变,其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臂的q11、q22。 2.后天性学说认为常规放疗、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血后血管性反应均可诱发海绵状血管瘤。Zabramski等追踪6个家族21人,随访2.2年发现17个新生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每个病人每年出现0.4个新生病灶。如果新生海绵状血管瘤较预料更常见的话,那么仅凭先天性病例数就会大大低估出血的危险性。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病灶的增大可能是病灶内反复少量出血及栓塞引起。由于病灶低流量低压,出血常局限在囊内,一旦出血突破囊壁,即引起明显症状。 (二)发病机制 海绵状血管瘤的实质是畸形血管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血管,瘤内的血液流速缓慢,故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畸形血管团病灶。血液滞留也是畸形血管内形成血栓和钙化的原因。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管腔内充满血液,可有新鲜或陈旧血栓;异常血管间为疏松纤维结缔组织,血管间无或有极少的脑实质组织。 肿瘤的质地可软也可硬,这与畸形血管团内的血液含量、钙化程度和血栓大小有关系。病灶周围脑组织有胶质增生和黄色的含铁血红蛋白沉积。这种含铁血红蛋白是脑皮质型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病人癫痫的原因之一。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如脑皮质、基底节和脑干等部位(脑内病灶),以及中颅窝底、视网膜和头盖骨等部位(脑外病灶)。约19%的病例为多发病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常合并有身体其他脏器的血管瘤病灶。肿瘤的大小不等,0.5~6cm。肿瘤的部位、大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的关系。

肝海绵状血管瘤疾病研究报告

肝海绵状血管瘤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肝海绵状血管瘤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肝病,外科,肝胆外科 病症体征:肝腹水,吞咽困难,食欲不振,阻塞性黄疸 疾病介绍: 什么是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怎么回事?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除皮肤和黏膜外,肝 脏是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好发部位,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多见于肝脏表面,其体积从针尖至核桃或儿头大小,严重者可占据整个肝脏,向腹部明显膨出,肿瘤质地柔软,切面呈蜂窝状,内充满血液,有弹性,可压缩,肿瘤初发 生时不产生任何症状,逐渐长大后因压迫周围脏器引起一系列症状,也可导致 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随着瘤体逐渐增大,若不予治疗,可发生破裂引起大出血 的危险 症状体征: 肝海绵状血管瘤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肝海绵状血管瘤有哪些症状的 详细介绍: 本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病史可追溯到多年以前,根据临床表现分为: 1.无症状型此型占绝大多数(80%以上),终身无任何感觉,多在健康体检 常规行B超检查或行腹部手术时意外地被发现。 2.有症状型通常肿瘤直径超过4CM以上时,可出现症状,常见的症状有: (1)腹部包块:半数以上患者有此体征,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 或不光滑,软硬不一,随呼吸上下移动,有的在包块部听诊可听到传导的血管 杂音。 (2)胃肠道症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和不适,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食后胀饱和消化不良等。 (3)压迫症状:肿瘤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 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 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等等。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一般不难,绝大多数可通过无症状,无肝炎史,AFP (-),结合2个或2个以上的典型影像学表现而确诊。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上课讲义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 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首都医科大学陈瑞芬 一、概述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常见的重要疾病。在我国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一位。 动脉硬化症是一组动脉疾病的统称,指动脉壁增厚、硬化、弹性减退,这些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症、动脉中膜钙化以及细动脉硬化症。动脉粥样硬化是指管壁表面的内膜柱出现大小不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细动脉硬化,主要表现在细动脉出现玻璃样变。动脉中层钙化在我国较少见,病变主要发生在肌型动脉,以中层钙化为特征,常见于老年人。细动脉硬化症常见于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我国 AS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见于中、老年人,以 40 ~ 50 岁发展最快。 二、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发病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发病危险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一)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的异常增高。胆固醇在血浆中主要表现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 (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胆固醇),LDL、VLDL(坏胆固醇)的水平持续升高与 AS 的发病率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胆固醇) 水平的降低与 AS 的发病率呈正相关,LDL和VLDL是判断AS和冠心病的最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LDL被动脉壁细胞氧化修饰后具有促进动脉斑块形成的作用,氧化的LDL是最重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是损伤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主要因子,氧化的LDL不能被正常LDL受体识别,而易被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识别,而快速被吞噬、摄取,促进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HDL可运载血中胆固醇到肝脏,因而可以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高密度脂蛋白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它的降低是临床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之一。 (二)高血压(hypertension) 统计显示:高血压患者与同年龄、同性别的无高血压者相比,AS的发生率高4倍,高血压患者AS发病早,且病变严重。机理为高血压使血流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迫和冲击作用较大,引起内膜损伤,内膜对脂质渗透性增强,高血压患者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应较正常人更低,才可防止AS发生。 (三)吸烟 吸烟是心肌梗死的主要独立的危险因子。主动吸烟及被动吸烟均可以损害血管内皮的舒张功能,内皮舒张是动脉健康的标准。吸烟使血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内皮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吸烟使血中LDL易于氧化,氧化的LDL促进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迁入内膜下并转化为泡沫细胞,引起AS。 (四)继发性高脂血症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甘油三脂和 VLDL 水平明显增高, HDL 水平较低;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高胰岛素水平可促进血管壁的平滑肌增生,与血中的 HDL 呈负相关;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肾病综合征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使血浆 LDL 明显增高。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不典型影像表现和病理对照分析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不典型影像表现和病理对照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28T14:10:03.2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0期作者:张效敏1,2 芦瑞萍1 海秀玲1 姜怡邓2 [导读] 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了解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对提升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和后期治疗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银川 750004)(2 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 750004)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不典型影像表现。方法:选取本院感染疾病科收治的108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析其不典型影像表现。结果:从检查效果来看,MRI检查巨大血管瘤、离心性强化血管瘤的检出率分别为61.11%和28.70%高于CT检查(45.37%、27.78%);而CT检查多发液平面血管瘤、带蒂血管瘤及肝血管瘤检出率分别为10.17%、10.19%和6.48%高于MRI检出率(5.56%、2.78%、1.85%)两组差异显著(P<0.05)。从CT检查来看,共检出49例,其中30例为单发,19例为多发,病变直径在50~145mm,有12例患者带有明显的斑点状钙化。结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条件下组织学结构有差异,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了解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对提升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和后期治疗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不典型影像表现;病理对照【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0-0034-02 Atypical imaging findings and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Zhang Xiaomin 1,2, Lu Ruiping 1 Hai Xiuling1, Jiang Yideng2 1.General Hospital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04; 2.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04,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typical imaging findings and pathological comparison of 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08patients with 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our hospital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atypical imaging findings and case-control. Results effect, the large hemangioma was detected by MRI (62.04% or 29.63%), the cases of hepatic hemangioma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T (45.37%), while the CT examination (10.19% 10.19% 6.48%) detected the extraneous enhanced hemangioma and the multiple fluid plane hemangioma. The value of pedicled hemangiom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RI (5.56%, 2.78%, 1.8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0. 05). According to CT examination, 49 cases were detected, of which 30 cases were single, 19 cases were multiple, and the diameter of lesion was found in 19 cases. Between 50~145mm, there were 12 patients with obvious dotted calcification.Conclusion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have different histological 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refore,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ing findings of 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can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post-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Has good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words】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 Atypical imaging findings; Pathological control 通常情况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的发生对象多以成年人群为主,且多为单发,生产缓慢,属良性肿瘤。发生率大约在0.4~0.7%左右。该病的临床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会随着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生长速度、患者全身情况及肝组织损害程度的变化而变化[1]。因此准确了解病理情况和影像表现,对临床治疗极有价值。借此,本文将选取本院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它的不典型影像表现和病理对照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符合《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诊疗标准》[2]相关纳入标准的108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0月;患者中男68例,女40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47.4±5.0)岁。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与MRI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仪器设备所有患者均予以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s8彩超仪平扫及增强检查;扫描参数:准直器宽度为0.625mm*64层,管电流380mA,管电压120kV,层厚5mm,层间距5mm。 1.2.2影像检查方法在增强扫描前先将流率为3ml/s的碘普胺(37.mgI/ml)100ml注入患者肘前静脉,行三期扫描,其中动脉期扫描时行Smart prep对比剂跟踪技术,在腹主动脉扫描时,特别是当CT达到或超过腹主动脉扫描时所设阈值(150HU)时行触发扫描,静脉期扫描为65~70s,延迟期为180s。将重组图像层厚设置为0.625mm定值,行多平面重组(MPR)处理。 1.2.3临床资料和影像分析所有临床资料和影像分析资料均由2名放射科医师和1名有多年从业经验的病理科医师对影像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处理,影像资料的内容包括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发病部位、大小、形态、平扫密度/信号特征和增强后的强化方式等。 2.结果 2.1 108例患者CT与MRI检查情况对比 从检查效果来看,MRI检查(61.11%、28.70%)时检出巨大血管瘤、肝血管瘤的例数高于CT检查(45.37%、27.78%);而CT检查(10.19%、10.19%、6.48%)检出离心性强化血管瘤、多发液平面血管瘤、带蒂血管瘤高于MRI检查(5.56%、2.78%、1.85%)。(P<0.05)。详见表。 表 108例患者CT与MRI检查情况[n(%)] 2.2 巨大血管瘤

一文读懂: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一文读懂: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畸形,也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错构瘤,由内皮内衬血窦、未成熟的无法对脑组织供血的血管。现结合印第安纳大学影像科的Nicholas Koontz 医生在auntminnie 上的病例对该病进行介绍。病史 老年女性,健忘和糊涂 影像学检查和发现图1 为CT,右侧小脑半球上部一高密度病灶(红色箭头)图2 为GRE 序列,可见脑内多发低信号灶(红色箭头)图3 为GRE 序列,可见脑内多发低信号灶(红色箭头) CT:示右侧小脑半球上部见一直径约5 mm 的高密度影,周围环绕低密度区。脑室增宽,脑沟、裂弥漫性增宽加深,表明脑组织弥漫性萎缩。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内弥漫性低密度区,表明有陈旧性的腔隙性脑梗塞。 MRI:可见数个小的、类圆形的低信号灶,横断GRE 序列上显示最佳,病变位于小脑、右侧脑桥、左后和腹侧丘脑以及放射冠区。 鉴别诊断 多发海绵状血管畸形、多发高血压性出血,创伤后遗症,弥漫性轴索损伤,实质挫伤,淀粉样血管病,多发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诊断 多发海绵状血管畸形 讨论 海绵状血管畸形,也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错构瘤,由内皮内衬血窦、未成熟的无法对脑组织供血的血管。生物学表现多样,可进展、退化或扩大。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脑动脉造影隐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发病率约为0.5%。约75% 的病例为单发,10% 到30% 为多发或家族性。平均发病年龄为40 到60 岁,但儿童也可以发生。发病率无男女差异,所有人种都可以发生。 海绵状血管瘤可大可小,大着直径可大于6 cm,平均大小为0.5-4 cm。多含有不同时期的血性成分,周围可有完整的含铁血黄素环。有三个基因位点与海绵状血管瘤相关:CCM1, CCM2 和CCM3。多发性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综合征,多见于墨西哥裔西班牙裔美国人,以CCM1 上的KRIT1 突变为特征。在这个综合征中,该基因突变导致KRIT1 蛋白发生截断,导致受损的内皮细胞微管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这些未成熟的内皮细胞成熟和形成毛细血管的能力受损。而更为常见的是,散发的海绵状血管瘤没有KRIT1 基因的突变。 海绵状血管畸形与发育性静脉异常(DVA)、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以及皮肤异常,包括咖啡é-斑和角化毛细血管静脉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和治疗方法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因,病理和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 CA)最早于1854年由luschk a描述。由于血管造影检查时常无异常血管团的发现,故将其归类于隐匿型血管畸形。颅内隐匿性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AVM)、海绵状血管瘤(CA)、毛细血管扩张症(CT)及静脉血管瘤(VA)。Russ ell和Rubinstain根据病变是由窦状,即海绵状血管腔隙组成这一病理特征,将该病命名为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并被普遍接受。而实际该病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故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 malformation)的名称最为恰当,本书使用文献上应用最广泛的“海绵状血管瘤”这一名称。 1 病理 大体观察,病变为暗红色圆形或分叶状血管团,没有包膜但边界清楚,呈桑椹状,其内为蜂窝状的薄壁血管腔隙,切面如海绵状。与脑AV M不同的是海绵状血管瘤缺乏明显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血流速度也不快。但可见大量的小血管进入病变内,其内部或周围常有小的出血灶,但大的出血灶少见,周围脑组织常有黄染的胶质增生。 镜检可见海绵状血管瘤是由丛状、薄壁的血管窦样结构组成,其间有神经纤维分隔,但窦间没有正常的脑组织,窦壁缺乏弹力层和肌肉组织,没有明显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易发生出血、玻璃样变、纤维 化、血栓形成和钙化。

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多发者约占l/4,Poter报告173例海绵状血管瘤中多发性者31例,占17.9%。海绵状血管瘤直径一般小于2cm,最小者仅数毫米,大者可达10cm以上。海绵状血管瘤为先天性疾病,属于良性错构瘤,由于反复少量多次出血,随病程发展,血肿不断机化,加之周围反应性胶质增生,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总体来看呈增大趋势,但由于瘤腔内变性血红蛋白在病程某一阶段的渗出和吸收,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在某一段时间内出现增大或缩小变化。海绵状血管瘤穿刺活检后有发生种植转移的报道。海绵状血管瘤可伴其它血管畸形,最常见伴发的脑血管畸形为脑静脉性血管畸形,其次为脑A VM。Porter报告的173例中,两者分别占12.7%和1.7%。极少数病例可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类似病变。 2 发生率 海绵状血管瘤曾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畸形,只有在手术或尸检时才能明确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关该病的报告日渐增多。其中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发病率仅次于AVM,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估计为0.5%~0.7%,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15%。 因部分病人无症状,故确切的人群发生率仍不确知。 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30~4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在1988年,Sim ard等回顾1960年以来报道的138例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男女比率为0.9:1,发病年龄从新生儿至75岁。Curling等报道男女比率为 1. l:l,发病年龄为16岁到72岁,平均37.6岁,多发病灶占19%。 3 病因

海绵状血管瘤在人体上的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在人体上的表现?医师表示海绵状血管瘤是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婴儿时期,好发于女性,多呈青紫色鼓包的现象。海绵状血管瘤顾名思义,就是由于血管畸形并且呈现海绵状。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理,患了海绵状血管瘤会使皮肤凸起但基本未有颜色的改变,海绵状好发的部位一般都是头部、四肢、及颈部。接下来医师详细介绍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出人体的症状。 海绵状血管瘤在人体上的表现?除常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外,偶见于粘膜下,也可发生在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内。上、下颌骨的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虽不高,但应予重视,当血管瘤受外界刺激时,可引起血管周围组织炎性反应,患者自觉皮肤发热、肿胀、疼痛,或在病灶表面发生破溃。 有血栓或静脉石形成时,也可出现局部疼痛,疼痛往往为一过性,短则一天,长则数周,以后自行缓解。在受外伤或表面破溃感染时,可引起出血危险。多数海绵状血管瘤是局限性的,少数弥漫地累及大片组织,如四肢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瘤治疗中的难点。成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较为明确,可在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发现,多数表现为较稳定而缓慢的发展过程。 海绵状血管瘤几乎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以四肢、面颈部、躯干较常见,骨骼、肝、脾、胃肠和其他内脏易可生长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根据其深度不同表现症状也不同,如位于皮下组织,表现高出皮肤隆起包块,皮肤呈紫色,触之柔软,包块如海绵状或面团的感觉,界限不太清楚或与皮下组织有明显界限,压之有压缩感,包块大小有时随体位改变有变化,增大或缩小。位于深部肌肉组织的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局部肿胀,患肢粗,皮肤色泽正常,触之无明显包块,局部柔软有压缩感。血管瘤患处有酸胀沉重感。有时累及神经受压迫,有疼痛感,患处肌肉无力。海绵状血管瘤无论是局限性的或是弥漫性性的都不会自动消失。 南昌长峰医院-江西政府扶持医疗机构,拥有强大的医疗团队和新的技术设备。医院特色技术:高频电凝微创治疗、彩超引导下微创治疗、复合窄光谱光动力等治疗方法,在治疗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血管瘤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同时也受到了界内和众多痊愈患者的一致好评和肯定。多年以来严格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并且从“十二五”医改规划要求以来,我院严格要求,按照卫生部的指示,在一步步的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同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我院一直秉着“踏踏实实办院、勤勤恳恳做事”的原则,不断发展着自己的品牌形象。同时我院拥有强大的医疗团队和新的技术设备,是一所集临床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血管瘤医院。 海绵状血管瘤在人体上的表现?以上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广大海绵状患者及家长朋友们有所帮助。一旦发现是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要及时就医诊断,及早治疗,这样才能更好的治愈海绵状血管瘤。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首都医科大学陈瑞芬 一、概述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常见的重要疾病。在我国和欧美等一些发达 国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一位。 动脉硬化症是一组动脉疾病的统称,指动脉壁增厚、硬化、弹性减退,这些疾病包括: 动脉粥样硬化症、动脉中膜钙化以及细动脉硬化症。动脉粥样硬化是指管壁表面的内膜柱出 现大小不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细动脉硬化,化在我国较少见,病变主要发生在肌型动脉,化症常见于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及大、中动脉。我国A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最快。 二、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发病 主要表现在细动脉出现玻璃样变。动脉中层钙以中层钙化为特征,常见于老年人。细动脉硬 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累,多见于中、老年人,以40?50岁发展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发病危险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一)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异常增高。胆固醇在血浆中主 要表现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胆固醇),LDL、VLD(坏胆固醇)的水平持续升高与AS的发病率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胆固醇)水平的降低与AS的发病率呈正相关,LDL和VLDL是判断AS和冠心病的最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LDL被动脉壁细胞氧化修饰后具有促进动脉斑块形成的作用,氧化的LDL 是最重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是损伤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主要因子,氧化的LDL 不能被正常LDL受体识别,而易被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识别,而快速被吞噬、摄取,促进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HDL可运载血中胆固醇到肝脏,因而可以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

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 导语: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中老年疾病就是心脑血管疾病了,那么动脉粥样硬化也是其中比较常见的血管疾病,这种疾病长期会影响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 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中老年疾病就是心脑血管疾病了,那么动脉粥样硬化也是其中比较常见的血管疾病,这种疾病长期会影响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对于一些血管内部的脂质长期滞留在我们的血管内部,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应该了解疾病病理,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正常动脉的内膜附有一层内皮细胞,是非常光滑的,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前,常见有内皮细胞损伤或剥脱,内膜通透性增加,少量脂质得以入侵,在动脉内膜形成数毫米大小的黄色脂点或长度达数厘米的黄色脂肪条纹,此期称脂质条纹期。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常见于青年人,其特征是内膜的平滑肌细胞呈灶性积聚,细胞内外有脂质沉积。脂质成分主要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 由于脂质条纹属平坦或稍高出内膜的病变,故不引起临床症状,但在机体内外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脂质条纹可自然消退、稳定不变或发展为斑块。随着病情进展,单核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大量增生,吞噬脂质增多,吞噬细胞或泡沫样细胞也增多,并逐渐崩解形成细胞之间脂质的较多集聚,随着脂质的不断沉积和结缔组织的大量增生,脂点、条纹逐渐融合成片,更加明显地向内膜表面隆起,形成黄色的粥样斑块,周围纤维组织也逐渐增多,并在斑块表面形成纤维帽,此期即纤维斑块期,为进行性动脉粥样硬化最具特征性的病变。 粥样斑块突入管腔可引起狭窄,脂质池内聚集的大量脂质,逐渐坏死、崩解。其中除胆固醇外,还有胆固醇结晶、中性脂肪、磷脂和崩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