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2016)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2016)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2016)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Guideline for risk assessment and zoning of sea ice disaster

目次

前言 (1)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2)

4 工作原则 (3)

4.1 分尺度原则 (3)

4.2 可靠性原则 (3)

4.3 综合性原则 (3)

4.4 因地制宜原则 (3)

5 工作程序 (4)

5.1 资料收集 (4)

5.2 方法校验 (4)

5.3 风险评估 (4)

5.4 风险区划 (4)

5.5 成果制图 (4)

5.6 报告编制 (4)

6 国家尺度评估和区划 (4)

6.1 工作目的 (4)

6.2 资料收集与处理 (4)

6.3 危险性分析 (5)

6.4 风险评估 (6)

6.5 风险区划 (6)

6.6 评估和区划成果 (6)

7 省尺度评估和区划 (7)

7.1 工作目的 (7)

7.2 工作内容和方法 (7)

7.3 评估和区划成果 (7)

8 成果管理 (8)

8.1 审查与验收 (8)

8.2 成果汇总与管理 (8)

8.3 更新 (8)

附录A 海冰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9)

附录B 海上油气开采区评估单元划分 (10)

附录C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12)

附录D 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15)

附录E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报告格式 (16)

前言

本导则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导则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曹丛华、江崇波、黄娟、袁本坤、郭可彩、黎舸、商杰。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术语、工作原则、工作程序、资料收集与处理、评估内容和方法以及成果制作与管理等。

本导则适用于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63.2-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 12763.3-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GB/T 12763.7-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处理

GB/T 14914-2006 海滨观测规范

GB/T 19721.3-2006 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第3部分:海冰预报和警报发布

GB/T 26376-2010 自然灾害管理基本术语

MZ/T 027-2011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基本术语

HY/T 058-2010 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冰 sea ice

所有在海上出现的冰统称为海冰,除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外,它还包括来源于陆地的河冰等。

[根据GB/T 19721.3-2006术语和定义2.1改写]

3.2

严重冰期 severe ice period

是指严重冰日至融冰日之间的间隔天数。

3,3

海冰厚度 sea ice thickness

是指平整冰表面至冰底面的垂直距离。

[根据GB/T 14914-2006海冰的观测10.2.9改写]

3.4

浮冰密集度 concentration of floating ice

是指浮冰覆盖面积占浮冰分布海面的成数。

[GB/T 14914-2006海冰的观测10.2.5]

3.5

海冰灾害 sea ice disaster

由海冰引起的影响到人类在海岸和海上活动实施和设施安全运行的灾害,特别是造成生命和资源、财产损失的事件。如港口码头封冻、海上设施和海岸工程损坏、水产养殖受损等。

[根据GB/T 19721.3-2006术语和定义2.2改写]

3.6

海冰灾害风险 risk of sea ice disaster

是指海冰灾害发生及其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根据MZ/T 027-2011定义3.3改写]

3.7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of sea ice disaster

是指对可能发生的海冰灾害及其造成的后果进行评定和估计。

[根据GB/T26376-2010术语4.7和MZ/T 027-2011定义4.3改写]

3.8

海冰灾害风险区划 risk zoning of sea ice disaster

基于海冰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对海冰灾害风险程度进行空间区域等级划分与综合。

4 工作原则

4.1 分尺度原则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分为国家尺度和省尺度;各尺度的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以及评估成果等应有区分而又相互衔接。

4.2 可靠性原则

对资料来源、数据精度及数据质量等有明确的描述,对不同来源的资料应该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尽可能采用权威发布的资料;对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应进行足够的验证,以保证精度,满足评估要求。

4.3 综合性原则

综合考虑海冰灾害的自然过程、孕灾环境、成灾机制、社会经济状况、行政区划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开展海冰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和区划。

4.4 因地制宜原则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应遵从评估区域的实际海冰灾害特点,做到因地制宜,综合评估。

5 工作程序

5.1 资料收集

根据风险评估和区划的尺度,收集和整理评估区域海冰历史灾害、承灾体、基础地理、社会经济现状、沿海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规划等相关资料;必要时开展补充调查,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

5.2 方法校验

对于选择的权重分析等评估方法以及最终结果,需要通过历史海冰灾害资料进行充分校验,以满足技术要求。

5.3 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区域海冰灾害特点,确定致灾因子,分析海冰灾害危险性,并根据社会经济、重要承灾体状况和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对海冰灾害的影响程度进行风险评估。

5.4 风险区划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按照一定的行政空间单元,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空间综合及大小分级。

5.5 成果制图

根据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结果制作成果图件。

5.6 报告编制

编制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报告

6 国家尺度评估和区划

6.1 工作目的

面向国家沿海战略规划等宏观需求,分析研究海冰灾害强度及发生频次,评估海冰灾害危险性,编制比例尺不低于1∶50万的全国沿海(包括重要岛屿)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图,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沿海开发、海岸带管理、海域管理以及国家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2 资料收集与处理

6.2.1 资料收集

(1)资料收集方式

国家尺度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所需资料主要通过收集并辅以适当的补充调查、调研等方式获取。

(2)资料种类

国家尺度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所需资料种类主要包括:

1)海冰冰情

评估海区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冰日、冰期、冰厚、密集度、冰量、结冰范围、冰类型等)。

2)历史海冰灾情

历史海冰灾害发生次数、发生时间、发生强度、年均发生次数等;

历次海冰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受灾范围、成灾范围、破坏状况和经济损失等;

历年海冰灾害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等情况。

3)海洋水文

海水温度、盐度、海流、潮汐等。

4)气象

导致海冰灾害的天气系统及其影响时间和年均发生次数等;

历年气温、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冷空气过程(强度及频次)等。

5)海岸地形地貌

海岸类型、地貌特征及海岸线改变情况等。

6)经济社会

海洋石油平台数量、分布、类型、结构及运行状况等;

沿岸港口码头数量、型式、分布及运行状况等;

海水养殖区数量、分布及养殖品种等;

海岸工程(包括核电厂等);

有人居住岛屿数量及、分布状况、岛屿功能类型等;

沿岸(包括有人居住岛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人口规模等);

主要海洋经济活动情况(包括港口、码头、海洋油气开采、海洋工程设施、海水养殖等);

海域使用、保护及开发建设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等。

7)防御能力

各类承灾体的工程性及非工程性抗冰措施、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能力等。

8)基础地理数据

1:50万基础地理数据,包括海岸线、各级行政界线以及海域面积等基础地理信息。

9)其他资料

6.2.2 资料处理

所收集的各类资料均应严格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进行质量控制,并应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实测数据资料应附有证明如下质量要素的元数据:

1)权威性:提供资料的单位需通过相应观测项目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具备海洋观测的职能和资历;

2)时效性:所提供资料应在评估活动期限内有效,自资料产出以来,观测点的环境条件未动摇资料的代表性;

3)溯源性:获取数据的仪器应符合我国计量法的法制要求,数据应能溯源到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4)准确性:源自方法、人员、设备和环境的测量不确定度贡献导致的综合测量不确定度符合评估活动的要求;

5)可比性:评估范围及相邻区域内的数据资料应实现观测方法、观察仪器标准化,遵从该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连续变化,对离群数据能有严格的解释理由和处置措施;

6)兼容性:资料要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使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观测点的时、空坐标准确、清楚,量和现象定义准确统一,图件规格、符号、色标实现标准化,各评估单元的资料应可融合,拼接和交流。

对于实物或声像资料亦应具有权威性、时效性、可比性和兼容性。

6.3 危险性分析

6.3.1 评估指标选取与分析

在整合、处理各类冰情资料的基础上,选择海冰厚度、冰期和海冰密集度等作为主要

指标对结冰海区的冰情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海冰危险性。

6.3.2 海冰灾害基本特征及重大(典型)海冰灾害实例分析

选择我国结冰海区曾经发生的重大或典型海冰灾害实例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用于核实分析海冰危险性等级的冰情要素。

6.3.3 危险性等级划分

综合考虑冰厚、冰期以及密集度等冰情要素特征,将海冰危险性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划分标准详见附录A)。

6.4 风险评估

6.4.1 评估单元

近岸海域(12海里以内)及其沿岸以地(市)级行政区域岸段为基本评估单元进行评估;根据我国结冰海区的油田(群)及石油平台实际分布状况,将结冰海区海上油气开采区(主要是渤海)划分为辽东湾北部、辽东湾南部、渤海湾北部、渤海湾西部、渤海湾南部及黄河三角洲、渤海中部以及莱州湾东部等7个基本评估单元进行评估(具体海域范围及拐点坐标详见附录B)。

6.4.2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体系由海冰自然致灾因子和评估海区主要经济社会活动(即承灾体)组成。其中,自然致灾因子包括冰厚、冰期和密集度等;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包括交通运输、油气开采、海水养殖、海洋(岸)工程和有人居住岛屿等。

6.4.3 评估方法

建立自然致灾因子评估指标体系、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评估指标体系,以及海冰灾害风险综合评估体系,按照各类指标影响贡献大小计算综合权数,确定风险评估值(具体方法详见附录C)。

6.5 风险区划

6.5.1区划方法

海冰灾害风险区划应按照高风险(Ⅰ级)、较高风险(Ⅱ级)、较低风险(Ⅲ级)和低风险(Ⅳ级)四个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具体划分标准详见附录D)。

依据附录C计算出的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值(R)和附录D给出的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并适当结合历史典型海冰事件的灾害状况和防灾减灾的具体要求确定评估海区海冰灾害风险等级。

6.5.2图件绘制

以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结果为基础,适当结合典型海冰历史灾害状况和防灾减灾的具体需求,绘制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图件。

6.6 评估和区划成果

6.6.1成果图件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图件应当依据《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制图规范》进行制作。图件包括:

(1)全国海冰危险性等级分布图

以沿海地(市)级行政区所辖海域(12海里以内)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全国海冰危险性等级大小。

(2)全国海冰灾害承灾体等级分布图

以沿海地(市)级行政区所辖海域(12海里以内)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全国海冰灾害承灾体等级大小。

(3)全国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

以沿海地(市)级行政区所辖海域(12海里以内)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全国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大小。

(4)渤海油气开采区海冰危险性等级分布图

以7个海上油气开采区域(具体范围及拐点坐标详见附录B,下同)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渤海油气开采区海冰危险性等级大小。

(5)渤海油气开采区海冰灾害承灾体等级分布图

以7个海上油气开采区域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渤海油气开采区海冰灾害承灾体等级大小。

(6)渤海油气开采区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

以7个海上油气开采区域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渤海油气开采区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大小。

6.6.2说明性文件

(1)全国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报告(具体格式详见附录E);

(2)全国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报告。

7 省尺度评估和区划

7.1 工作目的

面向工程设计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及沿海经济发展布局规划等,对省域沿海海冰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编制比例尺不低于1∶25万的海冰危险性等级分布图、海冰灾害承灾体等级分布图和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图,为结冰海区沿岸省级政府海冰防灾减灾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7.2 工作内容和方法

省尺度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资料收集与处理、危险性分析、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等工作内容和方法与国家尺度相同。但12海里以内近岸海域及其沿岸的基本评估单元应划分到县(县级市、区)级行政区。12海里以外海域原则上不予考虑。

7.3 评估和区划成果

7.3.1成果图件

省尺度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图件应当依据《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制图规范》进行制作。图件包括:

(1)XX省(直辖市)海冰危险性等级分布图

以沿海县级行政区所辖海域(12海里以内)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省域海冰危险性等级大小。

(2)XX省(直辖市)海冰灾害承灾体等级分布图

以沿海县级行政区所辖海域(12海里以内)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

省域海冰灾害承灾体等级大小。

(3)XX省(直辖市)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

以沿海县级行政区所辖海域(12海里以内)为单元,用红、橙、黄、蓝四色标识表征省域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大小。

7.3.2说明性文件

(1)XX省(直辖市)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报告(具体格式详见附录E);

(2)XX省(直辖市)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报告。

8 成果管理

8.1 审查与验收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须通过专家组的技术审查和验收,专家组应由相关领域技术专家和涉灾部门管理人员组成。

8.2 成果汇总与管理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通过技术审查和验收后,应对全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分析结果、技术报告以及风险图等成果资料进行汇总整编,并按照《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规范》(HY/T 058-2010)的归档要求进行汇交,纳入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8.3 更新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应根据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关键技术创新等因素适时进行更新,更新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当评估区域内环境或经济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重新评估。

(资料性附录)

海冰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海冰危险性等级系在综合考虑评估海域多年平均海冰严重冰期、海冰厚度以及海冰密集度等冰情要素特征基础上,按照高(Ⅰ级)、较高(Ⅱ级)、一般(Ⅲ级)、较低(Ⅳ级)和低(Ⅴ级)5个等级进行划分。具体划分标准详见表A.1。

表A.1 海冰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资料性附录)

海上油气开采区评估单元划分

根据我国结冰海区的油田(群)及石油平台实际分布状况,并结合海上油气开采行业海冰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将海上油气开采区(主要是渤海,包括12n mile以内的近岸海域)划分为辽东湾北部、辽东湾南部、渤海湾北部、渤海湾西部、渤海湾南部及黄河三角洲、渤海中部以及莱州湾东部等7个基本评估单元。各评估单元名称、位置、范围以及边界拐点坐标等详见图B.1和表B.1。

图B.1 海上油气开采区评估单元示意图

表B.1 海上油气开采区评估单元名称、范围及拐点坐标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C.1 建立自然致灾因子评估指标体系

选取评估海区的海冰多年平均严重冰期、海冰厚度和海冰密集度等作为自然致灾因子,并分别按其特征划分为5个等级以确定其在海冰灾害风险中的影响贡献大小,建立海冰灾害风险自然致灾因子评估指标体系。若同一评估海区出现不同等级的自然致灾因子时,应选取其影响贡献等级最高者(详见表C.1)。

表C.1 自然致灾因子评估指标体系

C.2 建立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评估指标体系

将评估海区主要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分为交通运输、油气开采、

海水养殖、海洋(岸)工程(包括核电厂等)以及有人居住岛屿五大类,并将其作为评估指标。对各类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按照其规模等的大小确定其风险影响贡献等级,每个指标按4个等级划分。若同一评估海区出现不同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应选取其风险影响贡献等级最高者(详见表C.2)。

表C.2 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评估指标体系

C.3 建立海冰灾害风险综合评估体系

将表C.1所确定的海冰自然致灾因子等级和表C.2所确定的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风险影响因子贡献等级作为评估指标。分别确定两类因子不同等级评估指标的自重权数和系数,计算出各自的等级权数,形成海冰灾害风险综合评估体系(详见表C.3)。

C.3 海冰灾害风险综合评估体系

C.4 风险评估值的确定

评估海区的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值(R),根据其自然致灾因子和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综合影响贡献两类指标,按表C.3给出的不同代码进行组合并且相乘,其乘积(综合权数值)即为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值(R),即:

R=C i×D j (i=1,2,3,4,5;j=1,2,3,4) (C.1)

式中,R为海冰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值;C i为自然致灾因子各等级权数值;D j为经济社会活动(承灾体)各等级权数值。

(资料性附录)

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目前,我国尚无确定自然灾害风险等级的相关国家标准或规范。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献提出的分级方法,结合我国海冰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的现状,本导则规定我国的海冰灾害风险区划按照高风险(Ⅰ级)、较高风险(Ⅱ级)、较低风险(Ⅲ级)和低风险(Ⅳ级)四个等级进行划分。具体划分标准见表D.1。

表D.1 海冰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规范性附录)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报告格式

E.1 封面

封面书写内容包括:

——XXX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报告

——委托单位名称

——承担单位名称(盖章)

——报告编制日期

E.2 封二

封二书写内容包括:

——承担单位负责人

——任务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报告编写人员

——主要参与人员

——审核人员

E.3 目录

报告应有目录页,置于前言之前。

E.4 前言

前言包括任务来源、任务工作背景、任务工作内容和主要成果简介等。

E.5 正文

技术报告正文编写内容大纲如下:

——第1章“研究区域概况”,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概述、区域社会经济概况及发展规划、历史灾害概况等;

——第2章“资料收集整理”,内容包括自然因子、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基础地理、历史海冰灾害、承灾体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统计情况描述;

——第3章“海冰灾害危险性评价分析”,内容包括海冰基本特征及海冰灾害等资料的统计分析,以及危险性评价中指标选取和分析评价;

——第4章“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内容包括研究区域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方法及结果;

——第5章“对策与建议”:内容包括根据研究区域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不同等级结果,以及基于研究区域目前海冰防灾减灾现状,以减轻海冰灾害风险为目的,提

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E.6 封底

印刷版报告宜有封底。封底可放置任务承担单位的名称和地址或其他相关信息,也可为空白页。

E.7 报告格式

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报告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

IATF16949:2016风险评估分析表

类别:■质量□环境■过程 序风险和机遇来源(内部/ 风险和机遇来源内容号外部) 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 风险分析管理措施 严重发生可探风险 RPN 程度概率测性级别 实施时间 责任部评价措施 (开始 -完 门/人有效性 成) 1、经营风险: 1)由于投资经营失策导致的风险;2)由于管理不当导致的公司内耗增加,失去市场竞争力。 2、市场风险: 1、定期召开投资经营会议,多方面听取投资经营意见; 聘任高素质职业经理人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2、对客户每年进行信用等级调查分析; 对竞争对手的调查分析应严谨细致,加强公司内部的研发能力和技术积累,随时保持在行业顶尖水准。 高 1 经营计划MP01 管理 内部审核 2MP02 1)由于对客户信用及经营情况了解 不够导致的资金损失; 2)和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劣势分析失 误,导致业务萎缩。 3、财务风险: 1)由于现金周转不灵导致的风险; 2)由于投资不当导致的资金风险; 3)由于管理导致的财务合规风险; 1.审核人员业务技能不熟悉,导致 审核浮于表面。 2.审核发现的不符合项目未能及 时改善和更近,导致问题长期存 在。 823 523 3、对现金流进行控制,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 风 48对短期的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寻找有实力的投资公司 险 进行委托处理; 聘请专业的财务人员,对财务进行合规化管理,聘请 专专业律师,进行合规风险分析预防。 1.对内审员实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获取内审证书。 2.对内审开出的不符合项目,责任部门必须落实改善 高 对策,审核员持续跟进,直至不符合项目关闭。 30风相关文件: 1.《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2.《不合 险 格及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总经理 /2016.8.25有效 综合部 各部门2016.8.25有效持续改进 3MP03 过程1.不合格识别不充分。 2.改善意识不到位。 3.人员不具备改善的能力。 高 1. 明确不合格的范围。 风 2. .意识培训。 52220险 3. 明确改善的流程和方法,并在组织内实施培训相 关文件:《不合格及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各部门2016.8.25有效

44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程序

目录 1 目的 (3) 2 范围 (3)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3) 组织机构 (3) 职责 (3) 4 相关文件 (8) 5 工作程序 (5) 暴雨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5) 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5)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6) 应急资源 (7) 人力资源保障 (7) 物资保障 (7) 医疗卫生保障 (7) 交通运输保障 (7) 治安维护保障 (8) 信息和通信保障 (8) 经费保障 (8) 6记录 (8)

1 目的 为提高公司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公司员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促进公司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各部门可能存在的暴雨、雷击、地震等自然灾害,各子公司可参照执行。 3术语和定义 无 4 组织机构及职责 组织机构 公司设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公司总裁任总指挥,安全分管副总裁任副总指挥,公司党、团、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各部门、子公司第一责任人和分管安全领导为指挥部成员。 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办公室和6个专项行动组,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公司综合部,综合部总经理任办公室主任,副总经理任办公室副主任。 职责 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宣布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负责领导、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承担上级有关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

应急救援办公室职责 制定应急工作有关制度和措施,指导各部门、子公司专项应急预案与公司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协调与衔接,指挥协调各项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开展培训与演练。 疏散引导组职责 负责引导公司员工迅速有序地逃离灾害现场和危险区域,到达安全地点。同时积极做好受灾人员的安抚工作,协助各单位清点人数,向指挥部报告人员疏散情况。 应急行动组职责 负责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快速进入现场,及时消除安全风险,控制灾害影响扩大。医疗救护组职责 负责自然灾害现场的伤员抢救与护理,必要时组织救护车辆紧急将伤员送医院救治。 信息联络组职责 负责收集应急工作相关信息并通报给应急救援指挥部,同时将上级指令准确、及时地传达给各相关单位,确保整体行动协调一致。 条件保障组职责 负责在自然灾害处理过程中为其他各专项行动组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持,保障全过程的顺利实施。 志愿消防队职责 负责抢救公司重要的物资设备,以及在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合公安消防队进行灭火作业。

2016年科技信息风险评估报告

XX农商银行关于科技信息 业务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XXX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关于印发XX农村信用社2015-2017年规划的通知》)及《XX银行2016年内控合规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风险合规部对我行科技信息部2016年度的相关业务进行了风险评估,现将评估情况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风险合规部于2016年12月1日至2016年12月5日对我行科技信息业务的风险状况进行了评估,主要从组织领导、制度管理、岗位管理、员工培训、安全设施等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结合检查结果进行风险评估。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科技信息组织领导 通过查阅科技信息部考核办法和相关责任状,我行董事会设置了科技信息管理委员会,经营班子设置了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系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等领导组织,组织机构组建齐全。 (二)信息科技制度建设 通过查阅出台的信息科技制度、流程及办法,信息科技部组织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对相

关的科技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梳理和归类,及时修改相关制度办法,使其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全新性。 (三)信息科技管理部门及岗位 我行现已设立独立的科技管理工作部门并配有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结合自身实际设立科技管理岗、主机系统维护岗、设备维护岗、设备保管岗、档案管理岗、风险控制及安全岗等必要的岗位,每个岗位配备2人以上操作维护人员,重要系统均配备A\B角,并定期轮换,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 (四)员工学习培训 通过查阅培训计划及资料、员工岗位轮换表、强制休假安排及审计报告,科技信息部年内组织开展了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应用轮训培训工作,严格落实上岗资格考试、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 (五)设备管理和维护 通过查阅登记簿和检查记录,科技人员能够按照规定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设备日常监测、检查、记录,并及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通过查阅运维综合管理平台,部门能够及时受理各网点提交的系统运行故障、业务处理差错、业务需求申请等业务工单,并对其认真审核后,及时提交相关部门处理;对营业网点上报的网络故障信息及时给予电话或现场指导。 (六)机房网络安全及消防设施

风险评估技术-风险指数

风险指数 1 概述 风险指数(Risk indices)是对风险的半定量测评,是利用顺序标度的记分法中得出的估算值。风险指数可以用来对使用相似标准的一系列风险进行评分,以便对风险进行比较。得分可用于风险的各组成部分,例如污染物特征(来源)、可能暴露路径的范围,以及对接收方的影响。尽管是风险评估的组成部分,风险指数主要用于风险分析。 风险指数本质上是一种对风险进行分级和比较的定性方法,使用数字完全是为了便于操作。在许多潜在模型或系统不清楚或不能够被表示的情况下,用定性方法更好。 2 用途 如果充分理解系统,可以用指数对与活动相关的不同风险分级。指数允许将影响风险等级的一系列因素整合为单一的风险等级数字。 风险指数可作为一种范围划定工具用于各种类型的风险,以根据风险水平划分风险。这可以确定哪些风险需要更深层次的分析以及可能进行定量评估。 3 输入 输入数据来源于对系统的分析,或者对背景的宽泛描述。这就要求很好地了解风险的各种来源、可能的路径以及可能影响到的方面。像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以及通用决策分析这样的工具可以用来支持风险指数的开发。 由于顺序尺度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任意性,因此,需要充分的数据来确认指数。 4 过程 第一步是理解并描述系统。一旦系统得到确认,就要对各组件确定得分,再将这些得分结合起来,以提供综合指数。例如,在环境背景中,来源、途径及接收方将被打分。在有些情况下,每个来源可能会有多种路径和接收方。根据考虑

系统客观现状的计划将单个得分进行综合。关键是,系统各部分的得分(来源、途径及接收方)应在内部保持一致,同时保持其正确关系。给风险组成部分(例如,概率、暴露及后果)或是增加风险的因素打分。 可以根据模型对得分进行加、减、乘及/或除的运算。通过将得分相加来考虑累积效果(例如,将不同路径的得分相加)。严格地讲,将数学公式用于顺序得分是无效的,因此,一旦打分系统得以建立,必须将该模型用于已知系统,以便确认其有效性。确定指数是一种迭代方法,在分析师得到满意的确认结果之前,可以尝试几种不同的系统以将得分进行综合。 通过灵敏度分析和不同得分来解决不确定性问题,以发现哪些参数是最敏感的。 5 输出 输出结果是与特定来源有关的一系列数字(综合指数),并可以与为其他来源开发的指数或是按相同方式建模的一系列数字进行比较。 6优点及局限 优点: ●风险指数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划分风险等级的工具。 ●它们可以让影响风险等级的多种因素整合到对风险等级的分析中。 局限: ●如果过程(模式)及其输出结果未得到很好确认,那么可能使结果毫无意 义的。输出结果是风险值这一点可能会被误解和误用,例如在随后的成本效益分析中。 ●在很多使用风险指数的情况下,缺乏一个基准模型来确定风险因素的单 个尺度是线性的、对数的还是某个其他形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型可以确定如何将各因素综合起来。在这些情况下,评级本身是不可靠的,对实际数据进行确认就显得尤其重要。

灾害风险评估

题型:填空、选择、概念、简答(不需展开,完整句子)、论述(写满2/3)、计算 第一章 1、灾害: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自然与人为综合的原因,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产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不利后果的现象。 2、灾害分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3、灾害系统的组成:孕灾环境(孕育产生灾害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致灾因子(又称为灾源,即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承载体(各种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和灾情(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条件下,由致灾因子导致的灾害所产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情况)。 4、风险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灾害发生概率及其后果严重性的组合。更具体地讲,风险定义为由自然或人为诱发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有害后果或预期损失发生的概率。 5、表达式:R=H×V R—风险 H—致灾因子 V—脆弱性 R=P×C P—灾害的可能性 C—灾害的后果 6、风险的两大要素:概率和后果 7、概率风险:可以用概率模型和大量数据进行统计预测的与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交通事故) 模糊风险:可以用模糊逻辑和不完备信息近似推断的与特定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地震灾害) 不确定风险:用现有方法不可能预测和推断的与某种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纳米技术风险) 8、灾害风险理念的形成包括:灾变研究、灾度研究、灾害风险研究 9、灾害风险评估:衡量灾害风险程度的方法,即通过风险分析的手段,对尚未发生的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10、灾害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孕灾环境是导致致灾因子形成的因素,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共同对承灾体构成威胁,从而使承灾体具有承受侵害和损失的危险,进而出现灾情。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组成的,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 11、消防部队主要承担的工作: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倒塌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事故、爆炸及恐怖事件、群众遇险事件 第二章 1、灾害风险评估包括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承灾体的脆弱性评估、灾害的损失评估(和孕灾环境的稳定性评估) 2、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主要包括致灾因子的强度和发生概率 3、灾害损失包括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损失的量化方法有:绝对量化法、相对量化法和专家评定法 4、灾害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灾害风险分析是可操作的,手段有随机不确定性、模糊不确定性、复杂性 5、随机不确定性与模糊不确定性的区别:(1)前者是因为自然的原因并不是总能被知道,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仅仅是近似正确;后者是由于尺度的模糊性或人们掌握信息的不完备(2)前者用概率测度,抽象为随机事件;后者把经典集合中的决定隶属关系灵活化,从而

污染场地风险调查与风险评估

污染场地风险调查与风险评估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卿工--189-3394-6343 一、场地环境评价的内容、程序 场地环境评价包含三个不同但又逐级递进的阶段。场地环境评价是否需要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主要取决于场地污染状况和以及相关方的要求。场地环境评价的三个阶段为: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的污染识别;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是否污染的确认--采样与分析; -第三阶段——场地环境污染风险评估与治理措施。 场地环境评价第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识别场地环境污染的潜在可能。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评价主要通过会谈、场地访问,对过去和现在场地使用情况、特别是污染活动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来识别和判断场地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如果第一阶段评价结果显示该场地可能已受污染,那么在第二阶段评价中将在疑似污染的地块进行采样分析,以确认场地是否存在污染。一旦确定场地已经受到污染,则将在第三阶段全面、详细评价污染程度及污染范围,并提出治理目标和推荐治理方案,场地环境评价编制程序见图1-1。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图1-1场地环境评价编制流程 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9年) 《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47号)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27号)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 《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1.1 2.2相关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2009)(修订)(征求意见稿第四版) 《场地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别标准》(GB5085-200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场地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别标准》(GB5085-2007) 1.2 2.3相关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4-2014) 《污染场地术语》(HJ682-2014) 《场地环境评价导则》(京环发〔2007〕8号) 1.3 2.4相关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 挥发性与有机物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1994)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Risk management —Risk Assessment Techniques

一、任务来源 当前,风险管理活动的重要性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并已成为很多组织的一项日常工作。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其通过一种系统性和结构性的过程来进行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价。在此过程中,评估技术和方法的合理选取和正确应用,对风险评估的顺利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标准化工作来反映当前风险评估技术选择及应用的良好实践,为国内各类组织提供权威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支持和实施指导,成为近期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组织起草国家标准《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项目编号为20090118-T-469,计划2010年完成报批。 本项任务由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0)提出并归口。 二、标准编制过程 从2008年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就开展了对相关国际标准的研究和跟踪工作,并积极参与了IEC 31010《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的讨论制定过程,为本标准的起草进行了良好的前期准备。 2009年6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相关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成立了该标准的起草工作组,确定了标准草稿的内容框架与制定原则,并于2009年8月完成了IEC 31010 FDIS 稿的翻译工作。起草小组在参考该国际标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基于国内风险评估的实际状况,在征集相关专家的意见后,提出了国家标准草案(工作组讨论稿)。 2009年9月10日和10月22日,起草组召集工作组专家在京分别召开了两次标准讨论会,对该讨论稿进行了广泛的商讨和咨询,充分交换了意见,并在会后依据专家意见对草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2008年11月,工作组最终形成了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现拟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三、标准制定的依据与指导思想 1、参考IEC 31010《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的FDIS稿,结合我国风险评估实践的实际情况,遵循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编制本标准; 2、边跟踪国际标准边开展国家标准的制定; 3、标准的编写遵守国家标准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2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 2000.2—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和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方案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1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识别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初步排查场地是否存在污染的可能性。 2调查技术依据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47号)。 标准、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污染场地术语》(HJ682-2014); 《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 《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技术规定(试行)》(环保部) 《在产企业地块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技术规定(试行)》(环保部) 《关闭搬迁企业地块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技术规定(试行)》(环保部) 《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疑似污染地块布点技术规定(试行)》(环保部) 《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技术规定(试行)》(中国环境保护部) 3调查基本原则 针对性原则:针对企业厂内生产工艺、车间布局、排污管线分布以及污染物特性,进行污染物浓度和空间分布调查,为场地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规范性原则: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场地环境调查过程,保证调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 Risk management —Risk Assessment Techniques 、任务来源 当前,风险管理活动的重要性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并已成为很多组织的一项日常工 作。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其通过一种系统性和结构性的过程来进行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价。在此过程中,评估技术和方法的合理选取和正确应用,对风险 评估的顺利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标准化工作来反映当前风险评估技术选择及应用的良好实践,为国内各类组织提供权威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支持和实施指导, 成为近期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组织起草国家标准《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项目编号为-T-469 ,计划2010年完成报批。 本项任务由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0提出并归口。 二、标准编制过程 从2008 年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就开展了对相关国际标准的研究和跟踪工作,并积极参与了IEC 31010《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的讨论制定过程,为本标准的起草进行了良好的前期准备。 2009年6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相关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成立了该标准的起 草工作组,确定了标准草稿的内容框架与制定原则,并于2009年8月完成了IEC 31010 FDIS 稿的翻译工作。起草小组在参考该国际标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基于国内风险评估的实际 状况,在征集相关专家的意见后,提出了国家标准草案(工作组讨论稿)。 2009年9 月10 日和10月22日,起草组召集工作组专家在京分别召开了两次标准讨 论会,对该讨论稿进行了广泛的商讨和咨询,充分交换了意见,并在会后依据专家意见对草案进行了

年度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建筑工程)

XXX工程 2019年度安全风险辨识 评估报告 编制单位:XXXXXX集团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19年3月5日

目录 第一部分工程危险因素 (1) 第二部分风险辨识范围 (2) 第三部分风险辨识评估 (2) 第四部分风险管控措施 (12)

办公楼项目部2019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参与人员签字表

第一部分工程危险因素 项目简介:XXXXX工程,地处XXXX村,总建筑面积为XX㎡。地下X层、地上X层、建筑总高为Xm。本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X年,结构类型为钢筋砼框架结构;耐火等级:地下室为一级,地上为二级;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项目部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基坑作业: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基坑在雨季有坍塌风险。 2.脚手架作业:在搭设、拆除过程中可能造成钢管、扣件掉落造成人员伤害;作业人员在搭设过程中失足高处坠落;脚手架因整体结构或受力问题造成坍塌。 3.模板作业:在地下室及地上1到7层支撑模板过程中存在人员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伤害;或者浇筑过程中模板坍塌。 4.高空作业:在施工过程中涉及高处作业因不系安全带或违章操作及洞口与临边防护不到位造成人员高处坠落。 5.垂直运输:在使用起重设备过程中物件掉落、设备部件脱落以及设备损坏等都会造成对下方作业人员造成伤害。 6.临时用电:多设备造成超负荷、私拉乱接等可能造成人员触电。 7.机械伤害:操作不规范以及维护不到位等可能造成人员伤害。 8.动火作业:电焊机操作不当以及个人防护缺失造成对人的学

习。 9.火灾:现场消防器材失效、材料摆放乱、电线老化及吸烟等都是火灾隐患。 10.人机混合作业:因视力盲区、操作不当等对作业人员造成伤害。 第二部分风险辨识范围 风险辨识范围涉及项目各个作业施工区域。根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本年度工程全部完成,达到竣工验收条件。 第三部分风险辨识评估 2019年3月1日,项目经理X组织各分管负责人和相关施工班组召开了年度安全风险辨识会议,布置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计划及职责分工,成立了工作小组。 2019年3月2日至3日,收集资料,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准备工作;安全负责人对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安全风险清单及管控措施进行汇总整理;5日,项目经理组织会审,并形成最终的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一、风险辨识 通过经验判断法,重点对辨识范围内:基坑作业、临时用电、脚手架作业、垂直运输、高空作业、动火作业、火灾、人机混合作业等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共辨识出主要

风险评估报告

综合灾害风险评估分析报告 按照2012年《全国创建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的具体要求,根据社区综合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程序,对社区综合灾害风险进行了风险评估。现将评估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易发灾害信息 前进社区位于颍州区鼓楼街道办事处西北,东至解放北路;西至西城墙路;南起鼓楼广场;北到专署后巷。辖区面积约0.22平方千米,辖区内有2个较大居民小区,13个单位家属院,2所学校,1所医院,8家单位和社会团体。社区划分为12个居民组,总人口6237人。其中流动人口228人,14周岁以下1037人,70周岁以上人员783人,生活不能自理人员11人,残疾人员36人; 社区位于阜阳老城区,主要易发灾害风险为内涝和火灾。辖区有多处历史古迹和始建于上世纪中期的老旧建筑,主要沿解放北路、建设街、文德路、三义街一线密集分布,其中多数墙体表面破损、部分结构出现倾斜等。多数老建筑电线杂乱且老化,还有部分居民在建筑旁边或院内堆积了可燃闲置废物;发生火灾、坍塌的可能性较大。可能危及人口660人,灾害风险面积26000平方米;文德路、三义街居民区房屋分别滨临西城内河和刘琦公园外围鱼塘,每年7、8月份多雨季节,易发生

内涝灾害,可能危及人口200人,灾害风险面积10000平方米。 二、社区灾害的主要特点、信息、等级情况 社区风险评估小组本着“减灾从社区做起,让灾难远离居民”的工作方针,运用相应的灾害风险评估程序,对易发生的灾害风险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整改意见,推荐安全措施,再通过职能部门和人员的落实。最终达到消减和控制灾害风险的目的。 1、火灾灾害:火灾是指时间与空间上失去控制并造成财物和人身伤害的燃烧现象。本地秋、冬季节少雨,空气干燥,可燃物质的水分含量较少,最容易发生火灾;同时,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也是发生火灾突出根源。由于天气寒冷,家庭用火、用电、用气量增加,引发火灾的不安全因素也明显增多。 根据火灾损失(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财物直接损失金额)分为:从损失危害和过火面积分为重大火灾、较大火灾、一般火灾,分别用红、橙、黄色表示 2、洪(内)涝灾害:由于持续降大雨、阵雨使低洼地区发生淹没、渍水的现象。本地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出现暴雨天气,但较大范围的集中降雨一般出现在7、8月份。前进社区地势较高,发生洪灾的可能性不大,短时间集中降雨时,位于西城河、鱼塘沿岸地区较易发生内涝灾害。通常由重到轻分为一、二、三共3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色表示。 3、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没有季

昭通地区自然灾害评估

昭通地区自然灾害评估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昭通市自然灾害评估 姓名:周旭 班级:14级地科2班 一、地理位置:昭通地区在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中心位置。北纬21°34'~28°40'、东经102°5'~105°19'之间。西、北与四川凉山州、宜宾地区相望,东与贵州毕节地区界邻,南与本省曲靖市、昆明市接壤。 二、地质地貌:全区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地貌特征显着。且处在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全区地貌属中山山原亚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高差悬殊。全市平均海拔1685米;最高海拔为巧家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为水富滚坎坝267米。其山区面积16699平方公里,占72.54%;河谷区面积5479平方公里,占23.8%;半坝区843.1平方公里,占3.66%。 三、气候:地貌影响,形成全区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共存的立体气候分布,四季不明显,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湿分明等特点。由于群山林立,沟壑深切,高低之间温、湿度差距极大。在在水平方向上,全区中部一线,约占全市三分之一的区域,阴雨多,日照少,冷涝严重。西南部约占全市面积三分之一的区域,温度高、日照多,干旱严重。 四、降水:全市各县年平均降雨量在660—1230毫米之间,总的分布特点是北部多于南部,东部多于西部。南部的昭阳区、鲁甸、永善、巧家县降水偏少,年降雨量200—300毫米;北部金沙江边的绥江、水富和横江流域的盐津、大关县一带,降水充沛,年雨量在980—1250毫米之间;东部的镇雄、威信县一带年平均900—1100毫米;由于冬夏季风进退变化的结果,每年5月中旬以后,昭通市由东部、北部至南部先后进入雨季,到10月中旬,雨季先后结束。雨季(5—10月)降雨集中,占年降雨量的80—90% 五、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基于以上自然地理概况对昭通市进行下面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昭通市内的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地质与气象气候两大因素造成。 (一)滑坡: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编制说明

附件三: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编 制 说 明 (征求意见稿)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编制组 二○○九年十一月

目 录 1 项目背景 (3) 1.1任务来源 (3) 1.2工作过程 (3) 2 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3) 3 标准编制的依据与原则 (4) 4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4) 4.1标准适用范围 (4) 4.2标准结构框架 (4) 4.3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划分问题 (5) 4.4物质危险性识别 (5) 4.5风险识别对象和风险类型 (5) 4.6生产过程危险性识别 (5) 4.7重大危险源辨识 (5) 4.8确定最大可信事故的原则 (6) 4.9关于建设项目周界问题 (6) 4.10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 (6) 4.11风险管理 (6) 4.12附录D的使用 (6) 5 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6) 5.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不确定性问题 (6) 5.2安全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关系问题 (6) 5.3环境评价的研究 (7)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编制说明 1项目背景 1.1任务来源 (1)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精神,落实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05]152号)、《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办[2006]4号)和《关于开展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排查的通知》(环办函[2006]69号)要求,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文下达了标准修订任务,项目统一编号:663.4; (2)标准承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1.2工作过程 (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在未正式下达编制任务前,就启动了修订工作。2006年1月进行了修订工作的讨论,并征求了使用单位的意见形成标准初稿。 (2)2006年1月11日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召开了标准修订讨论会,明确了标准修订方向。在广泛征求修订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了2次统稿和讨论。 (3)2008年环境保护部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正式列入2008年年度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承担标准修订任务。2008年10月22日在北京召开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修订)开题讨论会,进一步明确了标准修订的方向。 (4)经调研、内部研论,召开座谈会征求部分环评单位意见,编制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2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提高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质量,2004年12月11日原国家环保总局以环发〔2004〕174号文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指导和规范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影响评价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标准仍然不尽完善,尚存在不足之处。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应成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风险评价的指导性、纲领性的文件,评价单位应能基本上按标准规定的程序完成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另一方面标准应该是评价结果检验的尺度,以标准规定的基本内容要求去评估评价工作成果。标准的目的是规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提高环境风险评价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之能更有效地防范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原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评价单位的使用情况调查说明,原标准可操作性相对差一些,对标准的可操作性应该予以加强。 2005年11月13日吉化双苯厂爆炸引发的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一方面暴露出企业和政府在环境风险事故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方面存在严重疏漏,另一方面也引起对《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能否满足当前环境保护需要的反思。 原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包括: (1)原标准的评价等级仅分为一级和二级两个等级,不够细化,且缺乏判断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数据,如恶臭物质等;缺少事故的伴生/次生有毒有害物判据;环境敏感判据未量化等。 (2)原标准的评价范围仅确定了大气、地表水和海洋评价范围,不够细化和全面,未按环境要素列表细化事故影响评价范围。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导则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导则 编制说明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中心 2015年3月

目录 1 本导则制定的背景、原则和技术路线 (2) 1.1项目背景 (2) 1.2工作过程 (3) 2 导则编制的基本原则及适用范围 (4) 2.1编制原则 (4) 2.2适用范围 (5) 3 国内外相关工作基础 (5) 3.1国外相关环境监理工作基础 (5) 3.2国内环境监理工作基础 (7) 4 主要技术要点 (9) 4.1主要内容 (9) 4.2术语和定义 (10) 4.3环境监理的定位和作用 (10) 4.4工作程序的确定 (14) 4.5工作内容 (17) 4.6工作方法 (23) 4.7工作制度 (24) 5 本标准的实施建议 (24) 6 参考文献 (25)

1本导则制定的背景、原则和技术路线 1.1项目背景 随着国家“退二进三”政策的实施,城市中出现大量遗留、遗弃的污染场地,引起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等诸多问题,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和地下水环境安全。据统计,2001-2008年间我国关停并转迁企业数由6611迅速增加到22488个,增速为1984个/年,总数达10万个以上。2008年之前北京市四环路以内就有200多家污染企业搬迁,2014年年底之前,仍有300家污染企业将完成搬迁,遗留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2004年,国家环保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47号)。通知规定“所有产生危险废物的工业企业、实验室和生产经营危险废物的单位,在结束原有生产经营活动、改变原土地使用性质时,必须经具有省级以上质量认证资格的环境监测部门对原址土地进行监测分析,报送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审查,并依据监测评估报告确定土壤功能修复实施方案。当地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土壤功能修复工作的监督管理。”200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原厂址土壤修复工作,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实行综合治理。2008年6月国家环保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列入了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并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作为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措施。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要求“被污染场地再次进行开发利用的,应进行环境评估和无害化治理”。2012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将土壤环境保护列入需要切实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明确提出加强土壤环保制度建设,强化土壤环境监管,启动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禁止未经评估和无害化治理的污染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开发利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号),明确提出“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2014年5月14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 2

安全风险评估导则

附件 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导则(试行) 1 范围 本导则给出了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的评估方法、评估流程、评估标准指南,并给出了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示例。 本导则适用于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的评估。精细化工生产的主要安全风险来自工艺反应的热风险。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就是对反应的热风险进行评估。 2 术语和定义 2.1 失控反应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TMR ad 失控反应体系的最坏情形为绝热条件。在绝热条件下,失控反应到达最大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失控反应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致爆时间。TMR ad是温度的函数,是一个时间衡量尺度,用于评估失控反应最坏情形发生的可能性,是人为控制最坏情形发生所拥有的时间长短。 2.2 绝热温升ΔT ad 在冷却失效等失控条件下,体系不能进行能量交换,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全部用来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是反应失控可能达到的最坏情形。 对于失控体系,反应物完全转化时所放出的热量导致

物料温度的升高,称为绝热温升。绝热温升与反应的放热量成正比,对于放热反应来说,反应的放热量越大,绝热温升越高,导致的后果越严重。绝热温升是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参数,是评估体系失控的极限情况,可以评估失控体系可能导致的严重程度。 2.3 工艺温度T p 目标工艺操作温度,也是反应过程中冷却失效时的初始温度。 冷却失效时,如果反应体系同时存在物料最大量累积和物料具有最差稳定性的情况,在考虑控制措施和解决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反应过程中冷却失效时的初始温度,安全地确定工艺操作温度。 2.4 技术最高温度MTT 技术最高温度可以按照常压体系和密闭体系两种方式考虑。 对于常压反应体系来说,技术最高温度为反应体系溶剂或混合物料的沸点;对于密封体系而言,技术最高温度为反应容器最大允许压力时所对应的温度。 2.5 失控体系能达到的最高温度MTSR 当放热化学反应处于冷却失效、热交换失控的情况下,由于反应体系存在热量累积,整个体系在一个近似绝热的情况下发生温度升高。在物料累积最大时,体系能够达到的最

应急预案事故风险评估报告(2016备案稿)

xxxx有限公司应急预案事故风险评估 2016年8月25日 目录 应急预案风险评估说明 1 一、评估目的 2 二、评估原则 2 三、评估组织 2 四、评估过程 2 五、风险评估范围 2 六、评估结果 3 1、火灾爆炸 3 2、机械伤害 3 3、物体打击 4 4、触电伤害 4 5、中毒窒息 5

6、高处坠落 5 7、车辆伤害 5 8、自然灾害 6 9氯气泄漏 6 10、放射源事故 8 七、预防控制措施 9 应急预案风险评估说明 为进一步降低和消除公司各类事故带来的灾难,我公司特编制《应急预案事故风险评估》,以便于发生事故后遵照执行。编制《应急预案事故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在公司一旦发生事故后在抢险救援方面有章可循,避免因慌乱而耽误救援时间,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评估目的 为规范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识别和分析生产安全作业中的危险有害因素,消除或减少事故危害,确保安全作业,由公司风险评价小组进行风险评估。 2、评估原则 ⑴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在组织评估和撰写评估报告等各个环节,都从思想和形式上力求做到实事求是,确保评估结果的可信、可用。

⑵坚持发展性原则。评估不是目的,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才是目的。评估过程中,应始终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建设性的开展工作。 3、评估组织 风险评价小组由公司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总务处、生产处、保卫处等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 风险评价小组名单 4、评估过程 1、成立风险评估小组

2、收集分析资料、现场勘察 3、组织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 4、评估汇总交公司主要负责人批准 五、风险评估范围 评估范围主要围绕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主要包括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的生产工艺装置和储存设施以及配套的公用工程系统的风险金性别是和分析。 六、评估结果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为:火灾爆炸、机械伤害、物体打击、中毒窒息、触电、高处坠落、车辆伤害等。 1、火灾爆炸 事故类型 根据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和条件分析,可能造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 1.人为因素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违反操作规程、违章安装电气设备、违章使用明火作业、检修现场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等。 2.客观因素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雷击、设备、材料质量、危险化学品泄漏等因素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 危害程度分析

44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程序

页脚内容1

目录 1 目的 (5) 2 范围 (5) 3术语和定义 (5) 页脚内容2

4 组织机构及职责 (5) 4.1组织机构 (5) 4.2职责 (5) 5 工作程序 (7) 5.1暴雨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7) 5.2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8) 5.3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9) 5.4应急资源 (10) 5.5人力资源保障 (10) 5.6物资保障 (11) 5.7医疗卫生保障 (11) 5.8交通运输保障 (11) 5.9治安维护保障 (11) 5.10信息和通信保障 (11) 5.11经费保障 (11) 6 相关文件 (12) 7记录 (12) 页脚内容3

页脚内容4

1 目的 为提高公司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公司员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促进公司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各部门可能存在的暴雨、雷击、地震等自然灾害,各子公司可参照执行。 3术语和定义 无 4 组织机构及职责 4.1组织机构 公司设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公司总裁任总指挥,安全分管副总裁任副总指挥,公司党、团、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各部门、子公司第一责任人和分管安全领导为指挥部成员。 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办公室和6个专项行动组,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公司综合部,综合部总经理任办公室主任,副总经理任办公室副主任。 4.2职责 4.2.1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宣布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负责领导、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承担上级有关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 页脚内容5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报告

Word版本下载可编辑

前言 某某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在某某三峡库移民、成立直辖市的大好机遇下,工业、城市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某某主城区内原有企业已严重影响城市发展。 根据某某市总体发展规划,主城区工业实行“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要求,在“十五”期间已有许多企业通过关闭、破产、异地迁建等途径陆续迁出主城区。“十一五”期间在“十五”基础上搬迁某某主城区剩余数十家工业企业。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搬迁企业原址拟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按土地所在区位置,分别规划为居住区、商业区、城市公共建设区等 某某主城区原有企业建成时间早,因历史原因,各企业虽通过环境保护技术改造等,但“跑、冒、滴、漏”等造成生产场地土壤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企业搬迁后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可能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企业原有污染使土地的利用途径受到影响,做好搬迁企业原有场址是否受到污染,受污染后场址的修复显得极为重要。某某市环境保护局抽出专项目资金,拟对某某市搬迁企业原厂址进行风险评估,对搬迁企业场地的作用提出科学化的建议与意见,为政府有关部门对场地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某某某某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某某厂”)是机械部大型重点骨干企业,专业从事各类透平压缩机、离心制冷机和

各类风机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振兴某某机械制造业,使之成为某某的支柱产业,也为了加速推进某某主城区城市建设发展,遵循“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某某厂决定整体搬迁至南岸区茶园新区。 由于某某厂在现厂址进行了四十多年的生产活动,产生的污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可能对场地造成污染。而某某厂搬迁后场址将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为保障人群健康,作好场区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十分必要。 我院受某某市环境保护局委托,在对某某厂历史发展状况、各个历史时期厂区布置、主要产品、原辅材料使用和存储情况、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及处理等情况调查基础上,识别和判断场地土壤污染的可能性,初步分析公司生产环节上可能存在的排污点、污染因子、污染途径、污染范围及程度,于2007年5月编制了《某某某某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大纲》,某某市环境保护局于2007年5月组织专家对评价大纲进行了评估。我院按照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大纲及评审专家组意见,委托某某市环境监测站对场地土壤进行了现场监测。 根据《某某某某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大纲》,在对某某厂现有场地土壤监测,进一步对某某厂原有、现在生产情况、污染排放、治理情况调查基础上,完成了企业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