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水温的变化

第七课 水温的变化
第七课 水温的变化

第七课水温的变化

一、填一填

1、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开始温度下降速度( ),随着水温的不断降低,水温下降的速度( ),因此,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

2、( )能更形象、具体地显示出热水降温的过程。

3、测量人体温度的专用仪器叫( )

4、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有( ),( ),( )等

二、小法官

1、热水降温的速度有时先快后慢,有时先慢后快。()

2、在热源不变的情况下给凉水加热,水升温的规律是先慢后快。()

3、不同材料的容器保温效果不同。()

4、统计图能反映出热水降温的过程。()

三、简答题

1、怎样才能使水的温度降的快一些?

2、怎样减缓热水的降温速度?

答案

一、1、快、变慢、先快后慢。2、统计图。3、体温计。4、体温计、地温计、电子温度计

二、1、× 2、× 3、√ 4、√

二、1、答:扇一扇,搅一搅,吹一吹.(用?吹,用?搅,用?拌,用两个杯子相互倒)

2、可以把水盛在保温瓶里,或者多一些热水。

小学科学《水温的变化》教学反思

《水温的变化》教学反思 《水温的变化》是在学生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之后进行的探究课。以前教学这节课时,尽管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也十分用心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但往往是草草收场。更令人感到不满意的是,得到的实验数据难以真实显示出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计时环节做得不好,手动计时不精确,而且各组是分组计时,存在着不同的计时差异。因此,今年组织学生再次学习这节课时,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其中有自动计时功能,到时间后有闹钟提示。然后,让每个实验小组推选两位同学担任观察员,除保证做到准确地观察温度计上的度数之外,还负责向小组其他成员报告数据。 万事俱备后,接下来,真正的探究工作便开始了。我在保证做到控制好时间的同时,也密切地关注着同学们的表现。随着我的“读数”的口令,各小组的温度观察员便清脆地报告出自己的观察结果,接着便是同学们紧张忙碌地记录温度,随后便又恢复了短暂的宁静,一种透露着即将又迎来新一轮紧张的宁静。有时,我还会见缝插针地利用这中间的等待时间,对各小组的操作情况进行简要总结,或者是提醒同学们来计算出相邻两次测量之间温度变化的数据,为进一步寻找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做好准备。各种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我清晰地感觉到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操作非常顺利,历时18分钟,学生测量记录了9次数据。在对操作活动简单进行了一番总结之后,又马上开始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工作。 我随机选取了四个小组的测量结果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实验结果非常明显:在前8分钟的时间里,每间隔2分钟,水温下降2~3℃,在余下的时间里,每间隔2分钟,水温下降1~2℃。其中仅有一个小组的一次实验数据出现了较大误差。于是,实验结论的获得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窃以为,这节课是成功的,作为一位教师,我真切地体验到了因这种成功而带来的幸福。同时,我也相信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将获得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他们从内心产生一种乐于从事科学探究的热情。忘不了在得出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之后,我对翁丽真同学的出色表现而大为赞赏时,她脸上流露出的愉悦的神情。我们俩的神态,对全班同学来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供参考)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变 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现、 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 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

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0×8= 6×70= 24×10=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提问,上面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由学生回答得出(板书:40×8= 6×70= 24×1= ↓↓↓

三年级科学《水温的变化》教案

课题:7水温的变化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教学目标】: 1.能选择并使用合适的测量单位准确记录搜集到的数据;初步学会运用简单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能熟练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并作简单记录。 2.认识水温的变化规律;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过科学探究证实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 》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教学准备】: 烧杯、温度计、计时器、热水、实验记录单、统计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大家都知道温度计怎么读数了吗 生:知道 2.课件展示几个温度计,让学生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 3.倒一杯热水在桌上,提问:这是一杯热水,如果把它放在这里,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会变凉。 二、师生互动学新知 (一)、提出问题 1.师:好,既然大家都知道水会变凉,那么它的温度下降的快慢是怎样的降温有什么规律吗大家可以预测一下。 生预测

2.师:把学生的猜想进行板书。那怎样来证明我们的预测对不对呢 生:做实验! > (二)、小组合作,实验验证 1.师:请大家根据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你们的实验方案 生讨论 2.课件展示实验温馨提示:(1)小组由组长分工明确,看时间、测量、记录等等。(2)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里。特别注意:0分钟指的是实验刚开始的时间,也就是刚开始热水的温度。(3)准确使用温度计:①拿着温度计的上部; ②读数是不要把温度计拿出水面;③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相平。 3.师发放实验记录单: ① ② (温度℃)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西阳城总校尚庄小学郭彩丽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积的变化规律》一课进行说课,我从五个方面说一说。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中的例4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尝试教学法,着重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练在当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激趣导入,猜想规律 本节课算式的呈现我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资源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例如,每人有两只手,2人有多少只手?5人呢?10人呢?每人有10个手指头,2人有多少个手指头?20人呢?200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五教法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六学法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七教学具及相关资料 小黑板 八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九教学设计过程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

水温的变化教案

水温的变化 先锋小学方杰 【教学目标】 1、能熟练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并作简单记录;初步学会运用简单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知道猜想或推测经科学探究证实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3、了解水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水温的变化规律。 2、初步学会运用简单的表格统计方法整理测量数据;能熟练掌握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并作简单记录。 3、知道猜想或推测经科学探究证实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热水、烧杯、温度计、计时器、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将温度计分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师正确讲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本节课依旧使用温度计。 教师出示一杯热水,找一名同学到讲台测量热水的温度并正确读数。 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并读出准确温度。 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正确的表现。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教师将热水放置在讲桌上,让学生分析一下:热水静置在讲桌上一段时间后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提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热水的温度变化(板书:水温的变化)。 学生大胆猜测,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猜测结果清晰的表述出来。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预设:学生通过实验用温度计对热水每隔相同时间进行测量得出数据用表格进行记录分析,了解热水降温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教师将实验材料分发给各组,让学生每隔两分钟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数据。 各组的实验材料包括热水、烧杯、温度计、计时器、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填写实验数据,并能对实验数据分析。 我的测量记录: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 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 现、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 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 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 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0×8= 6×70= 24×10=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提问,上面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7.水的三态变化习题精选十四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7.水的三态变化习题精选十四 ?第1题【单选题】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 B、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 C、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 D、寒冬,窗玻璃上冰花剔透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下列水的各种变化中,属于融化现象的是( )。 A、杯子里装满水放进冰箱之后,水慢慢结冰 B、春天来了,河里的冰开始慢慢消失 C、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过之后很快变干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我们南方,哪个季节的早晨我们能看到霜?(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B、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 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水蒸发快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如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小雪、霜冻、雾和冰雹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水蒸气凝结形成的是( )。

A、小雪 B、霜冻 C、雾 D、冰雹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我们经常会看到天上的白云朵朵,那么白云主要是怎样产生的呢?( ) A、白云就是水蒸气

B、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C、是由水凝固而成的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自然现象形成的的条件相同的是?( ) A、霜和雪 B、冰和雪 C、云和霜D露和霜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而海洋的水不会溢出来的原因是( )。 A、有些水变成了冰 B、有些水变成了水蒸气 C、人类拿去灌溉田野 【答案】: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主题:气温的变化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大部分。前者涉及气温的观测、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变化曲线图;后者包括等温线图、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等。本节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但内在脉络清晰明了:观测气温,可以获取气温数据,并对气温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如可绘制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与不同空间尺度的等温线分布图;通过对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曲线图的判读,可以总结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通过对等温线的判读,可以总结出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延伸,同时它与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起,是理解第四节有关“世界的气候”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学好本节也能为学生今后在高中地理进一步学习气候奠定良好基础。 学习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简述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够计算某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出气温曲线图,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读图自主学习,计算出某地的 日较差和年较差。 2、针对目标2,通过小组合作,描述出某地的气温年变化图特点。教学过程

环节一:视频资料导入。 展示藏族同胞民族服饰的穿法和作用,提问藏袍这样设计与什么有关呢?(为了适应气温的变化)气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展示本节在本单元的地位,是学习气候的基础。 环节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53-54页 1、气温是指()?如何观测? 2、日平均气温如何计算?(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呢?) 3、气温日较差如何计算?(气温年较差呢?) 环节三:展示郑州气温日变化图,总结气温日变化特点。 2020年11月10日郑州市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读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找出出现的时间,计算出气温年较差。环节四:展示北京、上海、海口三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本节课学生通过看、想、说、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提出猜想——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四、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五、教学过程 1、直接出示例3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猜想规律 (1)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学生可以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3、验证规律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变化第7课水的三态变化教学材料教科版

第7课水的三态变化 (一)背景和目标 水的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如果学生已经注意到天空中的云和降雨,感受到棒冰外部水滴的形成,观察到雾或好奇于霜是从哪里来的,那么,他们就已经观察到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作为水循环的一部分,地球上的水一直在从液态(或固态)变成气态,再变成液态(或固态)……每天,太阳提供的热量使一部分水成为水蒸气进人空气中,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又凝结成水滴或直接凝固成冰晶,当水滴、冰晶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变成雨或雪降落下来……水从液态到气态的这种变化需要大量的热,而从气态到液态或固态的变化则要放出大量的热。本课帮助学生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一云、雾、雨、露、霜、雪、冰……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所以,本课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小结和综述。 科学概念 .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一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 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 变化。 过程与方法 .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一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二)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杯,食盐。 为全班准备: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水的各种形态 水在自然界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时呈液态,有时变为固态,有时则化成气态。教科书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说说在自然界曾见过哪几种水的形态,分别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一“我们见过雾吗?观察过草叶上的露珠吗?我们一般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能看见雾和露珠?霜和雪一般出现在什么季节里?”这里要让生明白,雾和露属于水的液体状态,霜和雪属于水的固体状态。 水的状态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请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云、雾、露、霜、雪,它们分别是由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教科书希望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把水状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用表的方式呈现出来。

2019年精选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7.水的三态变化知识点练习第三十八篇

2019年精选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7.水的三态变化知识点练习 第三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 B、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 C、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 D、寒冬,窗玻璃上冰花剔透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现象中由凝固形成的是( )。 A、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 B、春天早晨常见的雾 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D、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我们经常会看到天上的白云朵朵,那么白云主要是怎样产生的呢?( ) A、白云就是水蒸气 B、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C、是由水凝固而成的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我们一般会在一天的什么时候看到雾和露。( ) A、早晨 B、中午 C、下午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当环境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时,以下那种自然现象不会出现?( ) A、霜 B、雪 C、冰 D、露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在下列水的各种变化中,属于融化现象的是( )。 A、杯子里装满水放进冰箱之后,水慢慢结冰 B、春天来了,河里的冰开始慢慢消失 C、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过之后很快变干 【答案】:

第7题【单选题】 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而海洋的水不会溢出来的原因是( )。 A、有些水变成了冰 B、有些水变成了水蒸气 C、人类拿去灌溉田野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通常情况下,水在0℃以下的环境就会开始结成冰。(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9题【判断题】 水的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A、正确 B、错误

人教版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积的变化规律》一课进行说课,我从五个方面说一说。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中的例4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尝试教学法,着重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练在当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激趣导入,猜想规律 本节课算式的呈现我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资源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例如,每人有两只手,2人有多少只手?5人呢?10人呢?每人有10个手指头,2人有多少个手指头?20人呢?200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三个乘法算式写到黑板上。接下来提出问题,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此环节我分四步进行,一是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研究一个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温度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1.温度 备课解决方案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84~85页的内容。 2.本课时学习的是直观认识正负数。教材以北京、漠河、西安、台北、拉萨5个城市某日温度的气象信息为背景,提出了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探索如何表示北京某天的最高气温(零上温度)和最低气温(零下温度),体验数的扩充的必要性,并引入带有符号(“+”和“-”)的数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第二个问题中,温度计是数轴的直观模型,通过在这个模型上标记温度的活动,体会零上温度、零摄氏度与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与顺序关系。第三个问题则要求把零下温度用带“-”的数来表示,并能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 3.本节课通过研究正、负数的现实模型——温度,为下一节课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抽象出正、负数奠定基础。同时负数的学习也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拓展,是学生今后学习有理数的重要基础。 备已学知识 1.像0,1,2,3,4,…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 2.自然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1)两个自然数相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少的数就小; (2)两个自然数相比较,如果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则依次比较下一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 2.会用带“-”的数表示零下温度,并能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温度的实例,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体验用带“+”或“-”的数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必要性,理解用这样的数表示温度的实际意义。 2.通过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活动,体会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与顺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水温变动对观赏鱼的影响,观赏鱼对水温变化的适应性

水温变动对观赏鱼的影响,观赏鱼对水温变 化的适应性 观赏鱼对水温变化的适应性 神仙鱼 观赏鱼对水温的变化还是非常敏感的,鱼类依靠皮肤感觉器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动。因种类和季节不同,可感觉的温差为0.03-0.1℃。一般鱼类能够忍受的变化幅度为4-5℃。鱼苗的忍受能力要差得多。 在自然界中,鱼类随着水温的下降,产生追求适温的迁移与洄游。在冬季,鱼类游至具有适宜温度的越冬场过冬。在高温季节,一些生活在淡水小水体中的鱼类如非洲肺鱼和美洲肺鱼处于夏眠状态,将身体潜入泥穴中,仅在泥表留有小孔进行呼吸,很少活动。 水族箱中,因为水域环境的限制,鱼类一旦适应这种小型水体环境适应性就变得较差,但是一般水族箱箱养鱼都是在室内进行,尽管温度非常重要,但是也要参考室内具体环境,平时换水时,以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为宜,温度幅差尽量控制在1℃以内。 光对观赏鱼的影响

金鱼 光线对鱼类的成长是有很大的影响的,鱼友们会为不同品种的观赏鱼配置不同色谱、瓦数的照明灯管,那么光对于观赏鱼来说究竟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光对鱼类摄食的影响 有一些鱼类依靠视觉在白昼摄食,如鹦鹉、龙鱼等大型鱼;另外一些鱼类如短鲷、凤凰等则在夜间摄食,光度的强弱成为这些鱼摄食的信号。 光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 浮性卵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正常发育,在暗处卵的发育将延缓,光线会延缓鱼卵的发育。 光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按照鱼类产卵的季节,可将鱼类分为长日照与短日照发育两大类型,光周期能够促进或延迟性腺的成熟。 水温变动对观赏鱼的影响 观赏鱼 观赏鱼依靠皮肤感觉器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动。因种类和季节不同,可感觉的温差为0.03-0.1℃。一般鱼类能够忍受的变化幅度为4-5℃。鱼苗的忍受能力要差得多。 在自然界中,鱼类随着水温的下降,产生追求适温的迁移与洄游。在冬季,鱼类游至具有适宜温度的越冬场过冬。 在高温季节,一些生活在淡水小水体中的鱼类如非洲肺鱼和

初中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分析】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分为气温的变化与气温的分布;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学以致用很重要。刚进初中的学生理解能力与接收能力有限耐心与责任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拉近师生间的关系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能够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在生活中运用气温的相关知识点。 <教学重难点> 气温曲线图的分析与绘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课时> 2个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直尺、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想一想早晨与中午的气温一样吗?寒假与暑假穿的衣服一样吗? (二)新课教学 (天气观测)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投影片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投影片)对气温年变化规律与气温曲线图的判读的小结 (议一议)气温与我们的生活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关系 (欣赏)不同气温的图片 (投影片)等温线的概念,回想等高线等的同性质概念并学会对等高线的判读(投影片并观察)世界气温的分布图分别从中分析得出不同纬度的变化规律、等温线在不同时间不同半球的疏密情况、比较海洋与陆地等温线的差异、想以想在南北半球哪里的等温线更平直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积的变化规律》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等知识铺平了道路,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积的变化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理解其探究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并且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概括

的方法,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献爱心的好品质。 二、说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注重: 1.注重探究过程的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这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注重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通过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为了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四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请你计算一下,一盒水彩笔6元,如果买2盒要花多少元?买20盒,买200盒呢?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列式计算一下,学生会列出算式:6×2=12;6×20=120;6×200=1200。 自主探索,理解规律 第一层次:感知规律。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先独立思考一下,有了想法之后四人一小组相互讨论,之后教师巡视,全班反馈。我会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进行观察,学生会发现从①式到②式,从②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

水温的变化实验报告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班级 3.1实验学生 指导教师孟芸实验时间 2013.10.15实验名称热水温度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注意事项:0分钟的温度应该是液柱在最高点的数值,也就是液柱刚要回落时的温度;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温度计与烧杯位置不变,不能将温度计拿出烧杯读数。 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水温的变化实验记录表 时间(分 钟) 0 2 4 6 8 10 12 14 16温度(℃)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班级 3.3实验学生 指导教师孟芸实验时间 2013.10.15 实验名称热水温度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注意事项:0分钟的温度应该是液柱在最高点的数值,也就是液柱刚要回落时的温度;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温度计与烧杯位置不变,不能将温度计拿出烧杯读数。 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水温的变化实验记录表 时间(分 钟) 0 2 4 6 8 10 12 14 16温度(℃)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班级 3.4实验学生 指导教师孟芸实验时间 2013.10.15 实验名称热水温度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注意事项:0分钟的温度应该是液柱在最高点的数

三年级科学上册 水温的变化

7.水温的变化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七课《水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熟练使用温度计连续测热水的温度变化,并作简单记录;初步学会运用简单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正式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 3.了解水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学习用简单的图表、文字等记录实验数据,对水温的变化过程做出简单描述。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教具、学具:烧杯、温度计、计时器、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杯热水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杯水,你能猜出它温度是多少吗? (学生猜测) 师:要想知道它的实际温度,该怎么办? 生:用温度计测量。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温度计,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使用温度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要领。哪位同学到讲台上来测量一下呢? (老师注意纠正学生在测量中出现的问题。) 二、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师:这杯热水放在这里,一段时间后会变凉,那它的温度下降的快慢是怎样

的?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板书:水温的变化。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和自己的想象,大胆猜测一下。 生:热水一开始降温很慢,越往后越快。 生:我觉得热水降温的速度是均匀的。 生:我认为热水的温度一开始降得会很快,越往后越慢。 师: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三、小组合作,实验验证。 1.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师:我们就动手做实验吧,到底该怎样做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小组同学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实验的方法,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小组分工、防止烫伤等。) 2.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1)小组分工要明确,有的看时间,有的测量读数,有的记录,有的负责安全以免烫伤。 (2)把测量结果记录在小组实验单上面的表格里,0分钟记录的温度是指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也就是液柱停止不再上升时的温度,记完0分钟的温度后再开始计时。 (3)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液柱的顶端相平,必要时可以稍微站起来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人教版 Fourth grade volume I "the law of change of p roduct" lecture manuscript PEP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人教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它选自人教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 器进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 乘法等知识铺平了道路,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积的变化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 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 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 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 理解其探究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并且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表述积的变化规律,

并能正确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猜想、验证、 概括的方法,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献爱心的好品质。 二、说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我将努力做到以 下两个注重: 1.注重探究过程的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需要经历 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这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积累数 学活动经验。 2.注重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通过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 因数变化,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为了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四 (1)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请你计算一下,一 盒水彩笔6元,如果买2盒要花多少元?买20盒,买200盒呢? 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列式计算一下,学生会列出算式:6×2=12(元);6×20=120(元);6×200=1200(元)。(设计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