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与劳动就业融合发展战略分析

文化产业与劳动就业融合发展战略分析

文化产业与劳动就业融合发展战略分析

董 华

( 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

【摘 要】本文基于发展文化产业与解决劳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关系,阐述了发展文化产业与解决就业难题的战略融合,提出以保障劳动就业来考量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的预期效益。因此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日益扩大的就业“蓄水池”,这样可为解决城乡居民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一条长期有效的扩容渠道,对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关键词】文化产业;劳动就业;融合发展战略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呈现出逆势向上势头,而发展文化产业急需大量人才。我国文化部于2017年4月19日正式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到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通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彰显。《规划》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提速国内经济增长、改善就业、减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

一、发展文化产业与解决劳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关系(一)大学生待就业群体,创造文化产业发展良机

文化产业需要大量知识分子群体支撑其发展,因而大学生待就业群体可创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机。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新点和突破口在于文化创新,这首先有助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文化产业领域中进一步被应用,并通过实际应用发挥更大的衍生效应;其次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可不断挖掘潜在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实体经济和文化产业之间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一方面文化产业需要大学生群体来支撑其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也更青睐文化产业领域的就业机会。

一直以来,文化都被视为实体经济的附属部分,是实体经济的一种辅助性行为,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将文化产业与解决就业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要改善文化产品的获取途径,更要注重文化产品生产技术本身。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业已形成融合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拓宽就业渠道,文化产业大有作为

有研究者认为:文化产业的本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是吸纳就业者的“蓄水池”,是拓展就业渠道、特别是吸纳高学历人才的有效途径。放眼国际,文化产业之所以被公认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而持续不断地升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岗位,简言之就业面广、吸纳人数多。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我国也将其作为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蕴涵着广阔的就业前景。仅就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旅游发展而言,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一样是多元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本身也都是多元的。例如以文化旅游的发展为例,旅游景区附近的居民无疑能够分享“发家致富”的机会,包括出卖当地小吃、土特产乃至旅游纪念品之类。可见,文化产业其实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概念,在带动旅游等产业大发展的同时,非常有助于促进就业增收。

世界文化产业总体市场规模在不断拓展,而且文化产业将逐渐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增长和吸纳人员就业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也已表明,文化产业已经卓有成效地扩大了就业面。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无疑是重大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而发展文化产业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天地。

二、发展文化产业与保障劳动就业的战略融合(一)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

无论是美国大众文化的市场占有能力、日韩影视文化的蓬勃发展能力还是欧洲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以及与就业的关系处理等,都值得我们研究借鉴,进而找到适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在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保障,以发展文化产业与保障劳动就业的战略融合为契机,带动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学者们谈到美国文化产业和欧洲文化产业的异同,通常要涉及两种文化产业之间的共同之处,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解决就业问题。解决就业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在西方国家也是普遍存在的。比较而言,美国学者提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就业之间的促进关系时,其研究的重点侧重于如何推动文化产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方面。而欧洲国家的政府更为关注就业问题,注重理顺文化产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曾经是欧洲各国会议的重要议题。受此影响,欧洲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明确规定了文化产业必须有利于推动就业、减少失业。

(二)以劳动就业保障考量文化产业发展的预期效益

就业率的高低与民众的整体消费水平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而文化消费是总消费的一部分,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产业在创造和增加就业机会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学者认为,就业政策应该包括在文化政策当中,就业政策其实就是文化政策。然而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已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全面就业战略之中。可见,发展文化产业与保障劳动就业的结合绝对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讲求战略意义上的深度融合。

以西安市近十年来的发展来看,凭借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新丝路”的东风,顺势发展文化产业不仅给居民带来了更加便捷而日益丰富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因为现代文化产业链的形成而使更多的人得到就业机会。如今“大西安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都与民生有着很大的关系,简言之就是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居民就业增收。“大西安建设”由西安市行政区域、咸阳市城区以及西咸新区构成,并且跟之前的政策与提法不同的是,“大西安”尽可能拓宽了覆盖范围,这意味着在“大西安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因此受惠,而大学生们尤其会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譬如有关“大西安建设”的规划提出,要支持包括商贸、金融、物流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这必将促进多元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得到就业机会。

基于以上关于文化产业与劳动就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分析,笔者认为,考量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预期效益,前提必须是构建直接社会效益评价指标、间接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具体就包括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状况的增长程度。简言之,今后应以保障劳动就业来考量文化产业发展的预期效益。

参考文献:

[1]郭宏.论文化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吴璇.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知识经济,2014(2).

[3]段莉.我国文化产业就业与人才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

作者简介:董华(1987—),女,陕西渭南人,助教,硕士研究生,西安外事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组织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

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9-12-7 一、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十五”时期哈尔滨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推动下,哈尔滨的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的状况有所改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基础扎实,文物博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市场丰富多彩,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增大,市民的文化消费明显增加,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 1、专业艺术 实施精品战略成就显着。创作排演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剧目。话剧《秋天的二人转》、《脊梁》,歌剧《八女投江》,儿童剧《小萝卜头的故事》等剧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和好评。话剧院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市直剧院(团)连续数年每年演出1,500场以上,名列文化部统计的前列。儿童艺术剧院木偶剧团、儿童剧团曾赴法国和新加坡商演,哈市民族艺术团成功出访拉脱维亚、芬兰和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 2、群众文化

哈市有艺术馆2个,区、县(市)文化馆20个, 83个街道文化站,232个乡镇文化站。初步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群众文化网络。拥有业余文艺骨干数千人,业余文艺创作群体20多个。阿城版画、宾县农民画、方正县、巴彦县剪纸、双城市书法、五常市国画等创作群体屡获国家奖励。 群众文化活动向着经常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如合唱艺术歌会、农民文艺汇演、“哈夏”群众文艺专场、冰雪节文艺演出等。群众文艺节目获得国家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牌2块、银牌6块、铜牌11块。宾县、阿城市、方正县、巴彦县、五常市、通河县、双城市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3、文博图 哈市有文博单位2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各类遗址、碑刻、纪念性建筑950多处。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全国十大精品展。 市图书馆馆藏文献234余万册(件),基本实现了采访、编目、检索、查询、流通、管理自动化,成为全市文献信息、目录、业务辅导和图书馆学研究交流中心。 4、文化市场 哈市有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736家,录像放映单位29家;非博彩电子游戏经营场所177家,歌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702家;美术品经营

发展战略-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精品

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年) 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二OO四——二O一O年) 为了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促进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涵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社会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我省文化发展现状 一是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湖北人杰地灵,文华昌盛。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辛亥首义和一批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峡、神农架等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屈原、毕昇、陆羽、李时珍、张之洞、闻一多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异彩纷呈,影响广泛。我省还拥有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武汉盘龙城、江陵纪南城、随州擂鼓墩、大冶铜录山古矿冶四大古文化遗址,武汉、荆州、襄樊、随州、钟祥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121.3万件(其中一级文物10418件),位居各省区市前列;国宝级文物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郭店楚简、云梦秦简等享誉海内外。我省戏曲剧种众多,京剧、汉剧、花鼓戏、楚剧、黄梅戏、豫剧、南剧等各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我省民间文化丰富,民间艺术、民间故事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二是文化事业具有一定基础。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3个,各类博物馆96个,群艺馆、文化馆13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180个。湖北素有戏剧大省和文学大省之称,不少文艺作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许多文化人才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社科研究门类齐全、力量雄厚;我省是报刊大省,图书出版为全国六大出版中心之一;广播影视蓬勃发展,网络发展迅速,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近年来先后有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文学作品、广播电视节目、新闻作品和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物获得国家乃至国际各种大奖,获奖数量居中西部前列。 三是文化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我省文化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步伐加快,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报纸期刊、文化娱乐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据统计,20XX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8%,占GDP 比重为3.58%。其中,据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的不完全统计,20XX年的文化产业销售收入达81亿元,从业人员近30万人。我省还初步形成了《知音》、《楚天都市报》等一批优势品牌。 目前我省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地方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管理体制不适应,计划经济色彩较浓,行业垄断、地方垄断、国有垄断的格局基本没有打破;运行机制不够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市场开放度不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规模偏小,重复建设、效益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资源整合与开发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文化人才优势作用发挥不够,尤其缺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文化产业信息统计制度不健全;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薄弱。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对我省今后文化发展构成障碍和制约。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法和机制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法和机制 文化与旅游关系非常密切,文化为旅游创造了良好的资源环境,旅游又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有学者这样论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不一定就有发达的旅游业;而有发达的旅游业,势必要求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作为基础支撑,否则旅游业的长足稳定发展也难以为继”。① 一、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法 旅游与文化资源的互为开发利用是产业融合发展较浅的层面。为充分挖掘出两大产业的潜力并通过整合创新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要对产业运作模式、市场运营机制、思想理念的统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从较高层面对两大产业进行整合创新。为此,提出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两大产业资源整合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用先进的体制观念引领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 观念是无形的但又能产生巨大的效应②,它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全新的产业融合发展意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在体制观念的整合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文化规划指导、产业引导、管理机制的转变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和市场执法监督作用。一是观念主导。政府及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及其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法规体系,实行与两大产业政策相衔接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二是产业规划指导。在已有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旅游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制定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选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发展任务,为旅游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科学指导。三是管理主导。公平、合理、高效的机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要指导好两大产业的行政管理机构的归并工作,或引导成立专门的旅游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发挥它们在领导和协调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所属的文化局、宗教局、各级行政及企业等主管单位,制定共同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培育大产业的具体可行的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管力度等方面的作用。 ① ②吴颖、刘志迎、丰志培.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 [J].产业经济研究,2004,(4):64-70.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韩国;“文化立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一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亚洲地区,韩国首先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努力开发本国文化软实力资源,通过提升文化力提升软实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朴正熙政府为代表的韩国军政府以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试图从传统文化里寻找现代化的力量,因此政府集中全力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扶持内容只限于所谓的“高级艺术”。1986年全斗焕政府在韩国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当中,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为“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0年卢泰愚政府颁布了《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提出“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的政策理念;1993年金泳三政府出台的“文化繁荣五年计划”将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重要目标之一。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援助,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展开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与治理。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文化产业蕴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通过大力挖掘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文化立国”。1998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了包括《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内的“文化立国”纲领性法规,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全面统领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文化产业已经一跃成为韩国国内继制造业之后第二大支柱产业。 韩国从“文化立国”战略确立伊始就坚持走海外市场路线。“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韩国文化产品迅速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强国,并且形成了在东亚地区风靡的“韩流”现象。同时,韩国制造业也乘势而上,将一种富有创造力、注重设计的新文化理念逐渐渗透到各个产业,制造业通过自主研发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人的不同产品、利用明星效应来刺激消费,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手段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三星、LG以及现代汽车等著名公司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韩国也逐渐摆脱以往的“制造型”国家形象,开始向“韩国创造”过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相对于韩国较为发达的文化产业,我国还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有必要通过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适应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的需要。一、改革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核心依旧是分行业管理,是一种较为松散的混合性组织架构的制度框架。我国应设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制定发展预算等。同时,应在各地分别设立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的下属机构,负责管理本地的文化产业事务和落实文

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

áá á 自1992年政府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1]以来,文化产业在大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原生态1.0时代,与“文化事业”概念划分模糊,虽然提出“文化经济”,但对文化商品属性的认识仍属初步,其业态主要表现为工艺美术、传统印刷、音像制品、广告出版、影视及相关产品的低端复制,规模小,质量低,盲目性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二是21世纪前十年的2.0时代,文化产业由自发向自觉转变。从2000年“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到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互联网普及、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和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业态变化明显。以新媒体、数字技术产业为主,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化产业和产品形态,产业、行业之间跨界渗透现象明显。三是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产业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新和协同创新正在推动文化产业进入3.0时代,其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愈演愈烈,基于新一代移动互联终端和数字技术而成长起来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一、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呈现的形态 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因其出发点和集聚形式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形态。 (一)新创模式———新兴文化业态 早期关于新兴文化业态的探索是在互联网、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尤其是依托高速宽带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作为最早的新兴业态,逐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一个较快的增长点,引起决策层和专家学者关注。2007年4月,新兴文化业态刚刚在中国学术文献标题中出现(赵志立在《成都大学学报》发表《 文化产业 2015年第1期 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 李凤亮宗祖盼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战略路径研究”(11&ZD02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与路径研究”(GD13CZW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凤亮,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筹)主任;宗祖盼,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趋势明显,新兴文化业态层出不穷,交叉融 合不断深化,文化航母日益强大,其诱因包括科技革命的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追求、社会消费结构和心理变化、产业要素集聚等。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和跨界融合导致业态重组加速,行业分工或会更加细密,将进一步诱发市场规则的确立;新兴文化业态可望成为价值传播的利器,得到政府重视;传统业态会在业态裂变中获得重生机遇;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对体制政策、技术平台、人才培育等提出新需求。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科技业态裂变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5)01-0137-05

工作心得: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工作心得: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是特殊的文化和经济形态,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有效融合,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对我国的体育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的意义。因此,要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便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1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的概述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初期,体制建构相对不完善,在文化产业的包装与宣传下有了很大的提升,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体育事业的繁荣,体育产业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紧密结合,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加繁荣,体育产业使大企业对体育方面的投资加大,而另外中小企业对消费者体育方面的关注也加强了不少,体育产业在当今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以及休闲娱乐,还包括与这些有关的设备生产、相关技术等。文化产业是一门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时间不长的产业,随着社会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消费者

的需求。体育产业在广义上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最初我国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相互独立,然而,随着社会信息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产业之间不再独自建设,而是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文化产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对文化体质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2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所需求,体育产业逐渐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体育尤其在学校教育、休闲娱乐中受到重视。体育锻炼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上中学生可以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入理想学校,使更多的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更多的人学习文化知识;体育节目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播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而新闻、报纸上出现的体育消息也成了更多人讨论的话题,各大媒体借助体育新闻为自己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另外,体育产业带来的巨大利润,对技术的改革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科技的体育技术被运用到体育活动中,例如,利用仿生学设计出的衣服可以减少摩擦,高端的技术拍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供教练和运动员进行分析研究。随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更加合理化的制度被制定出来,各

伊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收稿日期]2013-03-07 [作者简介]杨萍, 女,新疆伊犁州党校,正县级组织员。唐旻星,男,新疆伊犁州党校学报编辑部。伊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浅析 杨萍唐旻星 (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 [内容提要]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伊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伊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壮大伊犁文化产业的规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方面狠下功夫。 [关键词]文化产业伊犁战略布局 [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3.02.03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3)02-0014-0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伊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地区综合实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综合考虑伊犁城乡发展空间布局,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两区、三带、四组团”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构成分工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格局。 一、“一城”———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伊宁市 以优化和提升文化创意、商务旅游、影视创作、休闲餐饮、文化娱乐功能为主,强化“塞外江南、西域古都”文化品牌,把伊宁市建设成为文化西联东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聚集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服务中心城市和综合性文化产业功能区。 1.增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 进一步发掘城市文化资源,适当恢复历史古迹、“老字号”店铺等,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贯彻“保护为 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伊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和保护,加强遗址、文物古迹、古民居的维修保护力度。 2.彰显“ 塞外江南”文化休闲功能。重点统筹规划、适度开发好伊犁河,合理布局建设河道两岸和沿河文化设施,开辟水上旅游路线,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产业,突出城市特色文化休闲娱乐功能,扩大“塞外江南”品牌效应。对市区及周边湿地、河流、水系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开发,构建城市沿河生态圈,打造体现“塞外江南”特色的生态公园、园林景观。 3.加速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整合提升民俗一条街的文化内涵,重点结合汉人街商圈改造建设,集中打造古玩字画交易市场,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餐饮、歌舞娱乐等规模经营场所。结合伊宁市新区建设和打造百万人口规划、以高起点、大视野、前瞻思维统筹规划文化事业和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文化特色示范街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 4.增强产业辐射能力。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化运作,策划举办和承办全疆乃至全国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和赛事,搭建伊犁文化对外交流合作、 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不断增强首府文化发展活力。建立文化2013年第2期No.22013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14·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产品的创意设计(正文)

古今中外,文化对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化不仅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而且是评价尺度和探索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设计创新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基于区域文化要素的本土设计知识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打造一个多种文化交融基础之上的产品设计创新模式。毋庸置疑,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产品设计,许多的产品都自然而然地带有本土文化的基因,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往往能带来产品设计的创新。不同文化符号同时呈现,产生的不只 是碰撞与比较,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艺术、工艺以及设计上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古代的艺术和手工艺作品的创造及优雅审美让世人为之倾倒。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中国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发展本土设计文化?设计师对不同文 化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怎样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并利用多元化的文化促进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1、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众所周知,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民族性和理论上不同 东西方的民族性有很大差异,东方民族一般比较谦虚、含蓄、好面子,注重家族和群体的利益,而西方民族一般比较热情、务实、追求自我和个性化。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儒家思想的“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设计,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代设计师遵循的设计法则。例如,东西方文化对龙的看法存在巨大差异。在西方的文化中,龙是巨大的蜥蜴,是邪恶的象征。龙的强大成了令人惶恐的事情,龙越强悍,人类越无法驾驭,龙就愈走向了人的对立面,被异化、妖魔化成一种邪恶的东西。而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最期盼的事就是一年来风调雨顺。而龙是一个图腾,龙被人们赋予了多种神格,既是雨神,雷神。云神,又是风神。是一个能呼风唤雨的神。因此,中国人视龙为神,历代的皇帝都自称为天子,皇帝的身体是龙体。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常常被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对龙的态度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中西方各说各的龙,显然如果一方放弃或让步,放弃文化中原有的龙的形象,显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而将民族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视角,舍弃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损失。其实有关龙的不同解读仅仅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对待不同的文化,设计师应该抱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排斥外来文化。 1.2 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儒教、道教和佛教。而根据伯特兰.罗素的说法,西方文化是基于古希腊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这三个源

“农业+文化+旅游+康养+地产”跨界融合,2018年资本乐投新模式

“农业+文化+旅游+康养+地产”跨界融合,2018资本乐投新模式! 现今随着旅游和地产两大行业的不断发展,以旅游吸引物及其配套服务设施为导向,结合农业与文化、休闲与度假等多功能、全覆盖的新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形成,休闲农业与地产业相结合形成休闲农业地产的趋势愈加明显,也是未来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休闲农业地产是以休闲农业为依托,在经营休闲农业项目时,引入房地产的经营思维,从产品规划、景区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地产化运作,从而更好地发挥项目优势,更加深入地挖掘产品的市场潜力。 休闲农业地产是休闲农业同地产业的一个嫁接,涉及到农业、文化、旅游业和地产业,要对其进行分类是一个综合的提炼和概括过程,以休闲农业的分类为理论基础,与房地产业进行融合、对接,从而形成休闲农业地产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农家乐是休闲农业中最广泛的模式,是以农家为重点,即该地区农民的生活现状、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为吸引物,满足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的一种农业休闲产业形态。以农家乐为基础的旅游地产开发可以称之为农家乐升级版,它整合乡村旅游与旅游地产,使旅游经济和地产经济相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凭借

旅游地产提升内涵,旅游地产依托乡村旅游提高品牌价值。 农业观光园是以高科技农业或者成规模种植、养殖农业为主体吸引物来满足人们在休闲活动中的相关物质与 精神需求的一种农业休闲产业形态。因为农业观光园本身是具有一定土地规模的,可以某项农作物、养殖业或手工副业为卖点,综合餐饮、住宿、采摘、游乐等多项休憩内容,采用“庄园式”地产开发,如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等系列农庄、酒庄、水庄、山庄。 古村落是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沉淀而完全或部分保 留下来的人类居住的区域,这些村落集中反应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劳作状态,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通常都是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此类产品是田园旅游房地产中资源条件最好的产品,以保留过往鲜活的生活方式为最佳卖点。 景区是具有一定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游客提供游览、观光、探险、休闲、科考等服务的盈利性机构。以景区为依托开发的旅游房地产:一种是在自然风景周围的度假型地产,另一种是与景区融合进行地产开发的项目。 随着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饱和,众多开发商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进军,但是迄今农村房地产市场依然是一片蓝海。政府连续颁发了几个一号文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解读

2017年国家文化产业新政解读 国务院:力争“十三五”时期数字创意产业产值达8亿元 2016年12月1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期为2016—2020年。 据了解,《发展规划》为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的发展目标。 《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此外,《发展规划》还从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说明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两部委发文: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将凝聚发展工业文化的社会共识,整合工业文化各类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培育和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建设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工业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聚焦突出问题,重点抓好工业设计、工业遗产、工业旅游、企业征信以及质量品牌、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工作,形成竞争新优势。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工业文化产业,让工业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具体来说,将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促进工艺美术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支持工业文化新生态发展。 “一带一路”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部: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于日前正式公布。该行动计划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 据悉,《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是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国内合作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计划、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计划和“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拓展计划共12项子计划。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国内“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合作,积极利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介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动漫游戏产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 文化部:2017年将积极推进扩大文化消费试点 来自文化部的报告显示,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国办转发文化部等部门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试点单位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186个产业项目获得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扶持。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和建议-最新范文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和建议 摘要:旅游和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河南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逐步推进,分阶段进行。应充分发挥河南政府的扶持作用,寻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新的结合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要发挥科技在文化旅游融合中的作用,培育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扩大河南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河南;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2011年3月,国家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拓展延伸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

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同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十二五”旅游规划》,规划中对全省的旅游业发展思路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旅游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河南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提高知名度,而地域文化的辐射与渗透可以为旅游业注入精神文化内涵,提高其旅游品质,使旅游业脱离单一的景观模式从而显得异常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文化审美体验,从而发展壮大河南旅游业,促进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旅游业为其提供载体和实现的途径。河南地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如古都文化、根亲文化、姓氏文化、功夫文化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而河南各地的旅游资源为其提供了合适的载体。利用旅游资源,传统文化得到了推广,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能够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中原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 二、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扶持政策

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追赶超越迈向新时代 之二

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 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迈向新时代 ——嘉汇汉唐书城文化产业发展纪实自从2002年开业以来,作为我省图书行业的标杆企业,嘉汇汉唐书城以专业化的管理运营模式,坚守主业并高度秉承“工匠精神”,从高精尖三个维度进行产业改革,坚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时刻把握和员工及读者的良性互动,对以往“大而全”的传统布局进行优化,努力打造企业在同行中的优势,不断引领图书行业向专业化发展。16年来,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发扬“工匠精神”引领专业发展 16年的辛勤积累与长足发展,嘉汇汉唐书城已拥有近千名员工、上百位中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在专业化、产业化的道路上层层推进,逐步在市场上拥有主导性份额,成为全国行业的排头兵,居于西北行业的领先地位。 16年来,嘉汇汉唐书城不断扩大网点的覆盖面,开发农村市场,跟踪农村书屋建设进展及后续服务;实施“全民阅读七进工程”;组建“全民阅读流动书车”送书上门、送书下乡;推动设立“市民读书日”和“市民读书节”,满足市民精神生活需要;转型网站功能,实现实体图书大卖场与网络销售的紧密结合,开通天猫、京东、西部书城等多家网上售书店铺;扩大仓储面积万余平方米;加大配送方面投入,与专业物流公司开展合作;整合资源业态组合,将发行网络延伸到社会各类服务窗口;与高校合作,开设更多的校园店,走进大学生图书消费群体;与大型超市合作,开设60多家标超店……在满足书城连锁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并激活了其他行业的服务热情和质量。 16年来,嘉汇汉唐书城始终遵循着这样的经营策略:增加品种,适应市场;降低成本,占领市场;提高质量,扩大市场;搞好服务,巩固市场。与此同时,通过科学研究市场,切实把握住每一天的销售,把握住每一个人的劳动效能,把握好每一平方米的有效产值,也使企业在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每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管理。为了有效提高图书上柜品种,书城提出“人少我全、人弃我存、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口号,制定了“多品种、少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模式创新分析(精)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模式创新分析 技术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爆发性增长期,新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由量变到生产方式出现质变;第二个阶段是协调期,慢慢形成适应新技术的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目前,“互联网+”这一轮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仍然处于爆发性增长期,这个时期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变,不仅仅体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包括了产业自身的适应性调整,“互联网+”生产经营方式、文化产品内容多样化、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特征。 一、“互联网+”生产经营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迭代,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企业决策关注的重心转向非物质生产效率和经营绩效的提升,客户价值、私人订制、粉丝经济、共享经济等概念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既是新兴商业生态系统的真实写照,也描摹了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图景。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要素,文化产业领域最具成长性的企业大都跻身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2004年,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信息服务的增加值是51.05亿元,2008年增加到192.66亿元,截止2013年末已经达到1941.12亿元,增长超过10倍。互联网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日益明显,贡献也逐渐增加,同时也揭示了新兴文化产业所具有的鲜明的互联网特征。 “互联网+”对于文化产业的意义不仅限于将传统产业的内容搬到互联网平台上,更多的作用在于将从业者的思维引入互联网世界,以进行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文化产品是精神和物质生产高度融合的结果,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载体和工具,可以在不改变文化资源原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整甚至更优化的呈现,将资源转化为更加多样的产品形态。比如,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经过高新技术动态化处理的《清明上河图》,将原本静态的古画生动并完整地呈现在观者眼前。另外,需要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使文化遗产获得一种现代发展方式,能够巧妙的融入现代人的意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遂昌作为浙西南地区重要的山区生态县,自然山水多样,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特色鲜明的好川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竹炭文化、黄金文化和黑陶文化,也孕育了世界知名的汤显祖文化。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满足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实现增收致富和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有力支撑。目前,遂昌县已进入加快转型跨越、实现强县富民、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点是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传统工艺品制造等文化产业,打造具有浓郁山水文化气息的浙西南生态文化产业带。 本规划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丽水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发展规划》、《遂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以及《遂昌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并与《遂昌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遂昌县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2011-2030)》以及《遂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衔接,是推动今后一

段时间遂昌文化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范围涵盖整个遂昌县域。规划期限是2013—2020年,近中期为2013—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背景 (一)发展基础 1. 自然山水资源丰富 遂昌县位处浙西南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水林田等资源优势十分突出。县域范围内有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南尖岩、神龙谷、白马山、含晖胜境、乌溪江湖南镇库区、妙高山公园、独山历史文化名村、白马山避暑胜地等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也有集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求知、探密、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黄金景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南尖岩、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神龙谷、千佛山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 历史人文资源突出 遂昌建县于公元218年,历史人文积淀丰厚,是瓯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钱瓯之源,江南绿海”之称。三仁畲族乡境内的好川文化遗址是浙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成为“东方文明曙光”,是国家级文保单位。明戏剧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期间,孕育创作的《牡丹亭》,推动了与莎士比亚出生地英国斯特拉福德市的文化交流活动。焦滩乡独山村“明代一条街”,拥有叶氏宗祠、葆守祠、正统古井、隆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