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硝化和硝化区别

反硝化和硝化区别

页眉内容

生物脱氮过程中的硝化和反硝化,把这两个过程专门针对性的作一个对比,其实对于加深对两个过程的认识,帮助还是挺大的,下面就本人对这两过程的了解作一对比:

1、菌种方面的对比:从对氧气需求的角度,硝化菌是好氧菌,反硝化菌是兼氧菌;从对有机物的

需求角度,硝化菌是化能自养菌,反硝化菌是异养菌;

2、两种过程对碱度的要求:硝化过程消耗碱度,没有足够的碱度缓冲pH值会下降;而反硝化产

生碱度,但还不足以弥补硝化所消耗的碱度;

精心整理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详解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进展 摘要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主要用于处理高氨氮质量浓度和低C/N比的污水。成功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的关键是将硝化反应控制并维持在亚硝酸盐阶段,不进行亚硝酸盐至硝酸盐的转化。本文探讨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机理并对氨氧化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A/SBR工艺的应用。 关键词短程硝化反硝化氨氧化菌A/SBR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日益严重,由于常规的活性污泥工艺硝化作用不完全,反硝化作用则几乎不发生,总氮的去除率仅在10%~30%之间,出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氮和磷[1]。因此,只有对常规的活性污泥法进行改进,加强其生物脱氮功能,才能解决日益突出的受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各城市污水处理厂均应用新的运行方法和控制策略进行脱氮除磷。随着新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的介入,污水处理设施的功效得到显著提高。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对于处理这种污水在经济和技术上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已成为脱氮领域研究的热点。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实现氨氧化菌在反应器的优势积累、构造适于氨氧化菌长期稳定生长并抑制亚硝酸氧化菌的最佳环境因素、优化过程控制模式实现持续稳定的短程硝化等。 2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机理 生物脱氮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反应过程。第一步是由氨氧化菌( ammonium oxidition bacteria,AOB) 将NH4-N氧化NO-2-N的亚硝化过程;第二步是由亚硝酸氧化菌( nitrite oxidition bacteria,NOB) 将NO-2-N氧化为NO-3-N的过程。然后通过反硝化作用将产生的NO-3-N经由NO-2-N、NO或N2O转化为N2,NO-2-N 是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的中间产物。V oets等(1975)在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中,发现了硝化过程NO-2-N积累的现象,首次提出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

硝化反硝化

硝化反硝化 一、硝化反应 在好氧条件下,通过自养型微生物亚硝酸盐菌和硝酸盐菌的作用,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过程,称为生物硝化作用。 硝化反应包括亚硝化和硝化两个步骤: 二、反硝化反应 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兼性脱氮菌(反硝化菌)的作用,将NO2--N和NO3--N还原成N2的过程,称为反硝化。反硝化菌为异养型微生物,在缺氧状态时,反硝化菌利用硝酸盐中的氧作为电子受体,以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提供能量并被氧化稳定。 反硝化反应方程式为: NO2-+3H(电子供给体-有机物) →0.5 N2+H2O+OH- NO3-+5H(电子供给体-有机物) →0.5 N2+2H2O+OH- 三、短程硝化反硝化 短程硝化是指NH3生成亚硝酸根,不再生产硝酸根;而由亚硝酸根直接生成N2,称为短程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是指NH3---NO2----N2,即可以从水中氨氮去除的一种工艺。 影响因素: 1、pH 硝化反应的适宜的pH值为7.0~8.0之间,其中亚硝化菌7.0~7.8时,活性最好;硝化菌在7.7~8.1时活性最好。当pH降到5.5以下,硝化反应几乎停止。反硝化细菌最适宜的pH值为7.0~7.5之间。考虑到硝化和反硝化两过程中碱度消耗与产生的相互性,同步硝化与反硝化的最适的pH值应为7.5左右。 2、溶解氧(DO) 硝化过程的DO应保持在2~3mg/L,反硝化过程的DO应保持0.2~0.5mg/L。 反应池内溶解氧的高低,必将影响硝化反应的进程,溶解氧质量浓度一般维持在2~3mg/L,不得低于1mg/L,当溶解氧质量浓度低于0.5~0.7mg/L时,氨的硝态反应将受到抑制。反硝化通常需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溶解氧对反硝化有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氧会与硝酸盐竞争电子供体,同时分子态氧也会抑制硝酸盐还原酶的合成及其活性。 3、温度 生物硝化反应适宜的温度在20~30℃,反硝化适宜温度在30℃左右。 亚硝酸菌最佳生长温度为35℃,硝酸菌的适宜温度为20~40℃。15℃以下时,硝化反应速度急剧下降。温度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很大,低于5℃或高于40℃,反硝化的作用几乎停止。 4、碱度 一般污水处理厂碱度应维持在200mg/L左右。 NH4++1.83O2+1.98HCO3-→0.021C5H7O2N+0.98NO3-+1.04H2O+1.884H2CO3

同步硝化反硝化

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古语云:殊途同归。对于污水脱氮来说,亦是如此。处理方法并不是只有一种。 方法一:依照传统生物脱氮理论,在脱氮过程中需要经过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最终将氨氮转化为氮气而解决污水处理脱氮问题。生物脱氮原理如下:硝化作用是在亚硝酸菌作用下将氨氮转化为NO2-N,然后硝酸菌将NO2-N转化为NO3-N。反硝化作用是指在厌氧或缺氧情况下将NO3-N转化为NO2-N,并最终将NO2-N转化为N2。 方法二: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的不少研究和报告证明存在着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同步硝化反硝化又称短程硝化反硝化。是指在同一反应器内同步进行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这样的反应中,反硝化可以直接利用硝化作用转化的NO2-N进行反应,而不必将氨氮转化为NO3-N,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氧的需求。 条条道路通罗马,那么总有一条是最合适的吧?那么,相对于传统脱氮反应来说,同步硝化反硝化又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呢? 根据化学计量学统计,与传统硝化反硝化脱氮反应相比,同步硝化反硝化具有以下优势: 1.在硝化阶段可以减少25%左右的需氧量,减少对曝气的需求,就 是减少能耗; 2.在反硝化阶段减少了40%的有机碳源,降低了运行费用; 3.NO2-N的反硝化速率比NO3-N的反硝化速率高63%左右; 4.减少50%左右污泥;

5.反应器容积可以减少30%-40%左右; 6.反硝化产生的OH-可以原地中合硝化作用产生的H+,能有效保持 反应容器内的PH。 (以上数据出自论文:《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机理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既然有这么多的优势,那么为什么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一直没能得到推广呢?这个,就要用一句古语来解释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就是说,有利就有弊。 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进入人们的视线以来,科学家以及相关的研究人员在上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对影响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的因素有了详细的了解。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1.溶解氧(DO) 控制系统中溶解氧,对获得高效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来说,DO浓度不宜太高,一方面,过高的溶解氧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就无法在污泥絮体以及生物膜内部形成缺氧区,第二方面,会使异养好氧菌活性提高,从而加速对有机物的消耗,最终造成反硝化因营养源不足而无法完成。研究表明,溶解氧浓度在0.5mg/L时,硝化速率等于反硝化速率, 2.温度 生物硝化适宜的温度在20到35℃,一般温度低于15℃硝化反应速度降低,但低温对硝化产物以及两种硝酸菌的影响不同,12到14℃活性污泥中硝酸菌的活性受到严重抑制,出现NO2-N的积累。当温度超

硝化与反硝化池

■K硝化池 反硝化池主要是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同时降解废水中其他的污染物质。 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或一氧化二 氮(NO)的过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 —NH+f有机态氮。许多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能利用硝酸盐做为氮素营养。另一用途是利用N02和NO 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把硝酸还原成氮(2),称为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NO —NO-NT。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只有少数细菌,这个生理群称为反硝化菌。大部分反硝化细菌是异养菌,例如脱氮小球菌、反硝化假单胞菌等,它们以有机物为氮源和能源,进行无氧呼吸,其生化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GH2Q+12NO—6HO+6C312NO+能量 CHCOOH+8N e6H2O+1OC04N+8OF+ 能量 少数反硝化细菌为自养菌,如脱氮硫杆菌,它们氧化硫或硝酸盐获得能量,同化二氧化碳,以硝酸盐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可进行以下反应: 5S+6KNO2HX 3N2+K2SO+4KHSO ■硝化池 这里的硝化主要是指生化处理工艺段的好养段,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氮或者 硝态氮的过程。由于污水氨氮较高。 该反应历程为: 亚硝化反 应]' (2-6) 硝化反 N~O2~-h-02 (2-7)

总反应 亚硝酸菌有亚硝酸单胞菌属、 亚硝酸螺杆菌属和亚硝酸球菌属。 硝酸菌有硝 酸杆菌属、硝酸球菌属。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统称为硝化菌。 发生硝化反应时细菌 分别从氧化NH -N 和NO 「-N 的过程中获得能量,碳源来自无机碳化合物,如 CO 3 一、HCO 、CO 等。假定细胞的组成为 GH 7NO ,则硝化菌合成的化学计量关系可表 示为: 亚硝化反 15CQ TlONO/ +3C 5H ?NO a +22H + +4巴0 硝化反 + NH. +10NO ; T + (2-10) 工艺中采用了两段硝化工艺设施。最大限度上降低生化手段降低氨氮的浓度, 同时减少其他污染物的浓度。 同时废水中的其他污染物质在两段反硝化 +硝化的过程中得到有效降解。 血 3 +202——NO,+ 屮 + (2-8) (2-9)

常温下AO工艺的短程硝化反硝化

常温下A/O工艺的短程硝化反硝化 1 试验装置与设备 1.1 试验流程及设备 A/O工艺模型主要由合建式缺氧—好氧反应器和竖流沉淀池组成,如图1所示。 合建式反应器分为3个廊道,总有效容积为85L;沿池长方向设置若干成对的竖向插槽,配以相应大小的插板,可以将整个反应器沿池长方向分成若干个小格,在每个插板上开一个25mm的圆孔,安放时使相邻圆孔上下交错以防止发生短流;在反应器顶部布置环状曝气干管,并设置若干个小阀门,由橡胶管连接烧结砂头作为微孔曝气器,气量由转子流量计测量;根据缺氧段所占比例,选择安放若干搅拌器用于保持泥水混合均匀;在距池底20cm的高度上设置若干取样口。进水、污泥回流和内循环流量分别用3台蠕动泵控制。沉淀池的沉淀区呈圆柱形,直径为30cm;污泥斗为截头倒锥体,倾角为60°;采用中心管进水、周边三角堰出水方式。 1.2 原水 采用由黄豆粉、葡萄糖、NH4Cl、KH2PO4和NaHCO3与自来水配制的模拟生活污水。 1.3 分析项目与方法 COD:重铬酸钾法;MLSS:滤纸称重法;DO、温度:WTWDO测定仪及探头;pH值:WTWi nolab pH level2和NTC30电极;NO2--N,: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NO3--N,:麝香草酚分光光度法;NH3-N: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2 结果及分析 2.1 对NH3-N的去除率和NO2--N的积累率 试验期间测得进水平均NH3-N浓度为40.21mg/L,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为90.78%,出水中NO2--N,占TN的比例平均为75.29%。 在前51天,出水中NO2--N,含量占TN的50%以上(平均为87.36%),维持了稳定的NO2--N积累。第50~53天配制原水时以Na2CO3代替NaHCO3来提供碱度,使硝化类型发生显著变化,转化为全程硝化反硝化。从第54天开始配制原水时仍然以NaHCO3提供碱度,又出现了NO2--N,积累现象,但是在其后的试验中NO2--N,

硝化与反硝化

硝化与反硝化 利用好氧颗粒污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 1 生物脱氮与同步硝化反硝化 在生物脱氮过程中,废水中的氨氮首先被硝化菌在好氧条件下氧化为NO-X,然后NO-X 在缺氧条件下被反硝化菌还原为N2(反硝化)。硝化和反硝化既可在活性污泥反应器中进行,又可在生物膜反应器中进行,目前应用最多的还是活性污泥法。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处在同一活性污泥中,由于硝化菌的好氧和自养特性与反硝化菌的缺氧和异养特性明显不同,脱氮过程通常需在两个反应器中独立进行(如Bardenpho、UCT、双沟式氧化沟工艺等)或在一个反应器中顺次进行(如SBR)。当混合污泥进入缺氧池(或处于缺氧状态)时,反硝化菌工作,硝化菌处于抑制状态;当混合污泥进入好氧池(或处于好氧状态)时情况则相反。显然,如果能在同一反应器中使同一污泥中的两类不同性质的菌群(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同时工作,形成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Denitrification简称SND),则活性污泥法的脱氮工艺将更加简化而效能却大为提高。此外从工程的角度看,硝化和反硝化在两个反应器中独立进行或在同一个反应器中顺次进行时,硝化过程的产碱会导致OH-积累而引起pH值升高,将影响上述两阶段反应过程的反应速度,这在高氨氮废水脱氮时表现得更为明显。但对SND工艺而言,反硝化产生的OH-可就地中和硝化产生的H+,减少了pH值的波动,从而使两个生物反应过程同时受益,提高了反应效率。 2 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的途径 由于硝化菌的好氧特性,有可能在曝气池中实现SND。实际上,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曝气池中氮的非同化损失(其损失量随控制条件的不同约在10%~20%左右),对SND的研究也主要围绕着氮的损失途径来进行,希望在不影响硝化效果的情况下提高曝气池的脱氮效率。

sbr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_secret

SBR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 摘要:文中采用内径为300mm,高为650mm 的圆柱形SBR 反应器进行试验,探讨SBR 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及其脱氮效果。SBR 系统采用鼓风曝气,用温控仪控制水温在所要求的范围内,由时间程序控制器控制进水、闲置、曝气、沉淀和排水全过程,用DO 仪和pH计分别在线判断SBR 反应器的运行状况,进行研究SBR 系统对有机物和氮的去除过程及其脱氮效果。结果表明:溶解氧浓度控制在 3-5mg/L 时,其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明显,脱氮效果最佳,总氮去除率可达80%,CODCr 的去除率达 90%。采用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还可以克服污水中碱度不足的现象,由于反硝化不断产生碱度,补充了微生物对有机物和含氮化合物的降解引起水中pH 值下降的过程。当温度在18~25℃的变化区间内,SBR 系统氨氮的去除比较稳定,说明SBR 工艺可实现常温同步硝化反硝化。 关键字:SBR系统硝化反硝化脱氮在反应初期 1. 引言 脱氮是当今水污染控制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为了高效而经济地去除氮,研究人员开发了许多工艺和方法。根据传统的脱氮理论,同一工艺中不可能同时进行硝化反硝化,然而,最近几年国外有文献报道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尤其是有氧条件下的反硝化现象确实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生物处理系统中[1],本文针对序批式活性污泥(SBR)工艺中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及其脱氮效果进行了研究。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试验所用SBR反应器为圆柱形,内径为300mm,高为650mm,有效容积为32L。采用鼓风曝气,以转子流量计调节曝气量,用温控仪将反应器内的水温控制在所要求的范围内,由时间程序控制器控制进水、闲置、曝气、沉淀和排水全过程,并根据需要,选定各段的启动、关闭时间。用DO 仪和pH 计分别在线测定各反应阶段的DO 和pH 值,并根据反应阶段DO 和pH 值的变化判断SBR 反应器的运行状况,及时加以调整。

硝化反硝化

A、硝化反应过程:在有氧条件下,氨氮被硝化细菌所氧化成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他包括两个基本反应步骤:由亚硝酸菌(Nitrosomonas sp)参与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的反应;硝酸菌(Nitrobacter sp)参与的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反应,亚硝酸菌和硝酸菌都是化能自养菌,它们利用CO2、CO32-、HCO3-等做为碳源,通过NH3、NH4+、或NO2-的氧化还原反应获得能量。硝化反应过程需要在好氧(Aerobic或Oxic)条件下进行,并以氧做为电子受体,氮元素做为电子供体。其相应的反应式为: 亚硝化反应方程式: 55NH4++76O2+109HCO3→C5H7O2N﹢54NO2-+57H2O+104H2CO3 硝化反应方程式: 400NO2-+195O2+NH4-+4H2CO3+HCO3-→C5H7O2N+400NO3-+3H2O 硝化过程总反应式: NH4-+1.83O2+1.98HCO3→0.021C5H7O2N+0.98NO3-+1.04H2O+1.884H2CO3 通过上述反应过程的物料衡算可知,在硝化反应过程中,将1克氨氮氧化为硝酸盐氮需好氧4.57克(其中亚硝化反应需耗氧3.43克,硝化反应耗氧量为1.14克),同时约需耗7.14克重碳酸盐(以CaCO3计)碱度。 在硝化反应过程中,氮元素的转化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氨离子NH4-→羟胺NH2OH→硝酰基NOH→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 B、反硝化反应过程: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反硝化菌将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而从无水中逸出,从而达到除氮的目的。 反硝化是将硝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成氮气的过程,反硝化菌是一类化能异养兼性缺氧型微生物。当有分子态氧存在时,反硝化菌氧化分解有机物,利用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当无分子态氧存在时,反硝化细菌利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中的N3+和N5+做为电子受体,O2-作为受氢体生成水和OH-碱度,有机物则作为碳源提供电子供体提供能量并得到氧化稳定,由此可知反硝化反应须在缺氧条件下进行。从NO3-还原为N2的过程如下: NO3-→NO2-→NO→N2O→N2 反硝化过程中,反硝化菌需要有机碳源(如碳水化合物、醇类、有机酸类)作为电子供体,利用NO3-中的氧进行缺氧呼吸。其反应过程可以简单用下式表示: NO3-+4H(电子供体有机物)→ 1/2N2+H2O+2OH- NO2-+3H(电子供体有机物)→ 1/2N2+H2O+OH- 污水中含碳有机物做为反硝化反应过程中的电子供体。由上式可知,每转化1gNO2-为N2时,需有机物(以BOD表示)1.71g;每转化1gNO3-为N2时,需有机物(以BOD表示)2.86g。同时产生3.57g重碳酸盐碱度(以CaCO3计)。 如果污水中含有溶解氧,为使反硝化完全,所需碳源有机物(以BOD表示)用下式计算: C=2.86Ni+1.71N0+DO0 其中: C为反硝化过程有机物需要量(以BOD表示),mg/l; Ni为初始硝酸盐氮浓度(mg/l) N0为初始亚硝酸盐氮浓度(mg/l) DO0为初始溶解氧浓度(mg/l) 如果污水中碳源有机物浓度不足时,应补充投加易于生物降解的碳源有机物(甲醇、乙醇或糖类)。以甲醇为例,则 NO3-+1.08CH3OH+0.24H2CO3→0.056C5H7O2N+0.47N2↑+1.68H2O+HCO3- 如果水中有NO2-,则会发生下述反应: NO2-+0.67CH3OH+0.53H2CO3→0.04C5H7O2N+0.48N2↑+1.23H2O+HCO3- 由上式可见,每还原1gNO2-和1gNO3-分别需要消耗甲醇1.53g和2.47g。 当水中有溶解氧存在时,氧消耗甲醇的反应式为: O2+0.93CH3OH+0.056NO3-→0.056C5H7O2N+1.64H2O+0.056HCO3-+0.59H2CO3 综上所述,可得反硝化过程需要有机碳源(甲醇)的投加量公式为:

短程与同步硝化反硝化

新型脱氮工艺研究 一、短程硝化反硝化 1、简介 生物脱氮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反应过程,第一步是由亚硝化菌将NH4+-N 氧化为NO2--N的亚硝化过程;第二步是由硝化菌将NO2--N氧化为氧化为NO3--N 的过程;然后通过反硝化作用将产生的NO3—N经由NO2--N转化为N2,NO2--N 是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中间产物。1975年V oets等在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中,发现了硝化过程中NO2--N积累的现象,首次提出了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概念。如图1所示。 NH4+ NO2-NO3-NO2-N2 传统生物脱氮途径 NH+NO-N2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途径 图1 传统生物脱氮途径和短程 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途径 比较两种途径,很明显,短程硝化反硝化比全程硝化反硝化减少了NO2- NO3-和NO3-NO2-两步反应,这使得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具有以下优点: ⑴可节约供氧量25%。节省了NO2-氧化为NO3-的好氧量。 ⑵在反硝化阶段可以节省碳源40%。在C/N比一定的情况下提高了TN的去除 率。并可以节省投碱量。 ⑶由于亚硝化菌世代周期比硝化菌短,控制在亚硝化阶段可以提高硝化反应速 度和微生物的浓度,缩短硝化反应的时间,而由于水力停留时间比较短,可以减少反应器的容积,节省基建投资,一般情况下可以使反应器的容积减少30%~40%。

⑷短程硝化反硝化反应过程在硝化过程中可以减少产泥25%~34%,在反硝化过 程中可以减少产泥约50%。 由于以上的优点,使得短程硝化-反硝化反应尤其适应于低C/N比的废水,即高氨氮低COD,既节省动力费用又可以节省补充的碳源的费用,所以该工艺在煤化工废水方面非常可行。 2、影响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因素 2.1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微生物影响很大。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的最适宜温度不相同,可以通过调节温度抑制硝酸菌的生长而不抑制亚硝酸菌的方法,来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国内的高大文研究表明:只有当反应器温度超过28℃时,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才能较稳定地进行。 2.2 pH值的影响 pH较低时,水中较多的是氨离子和亚硝酸,这有利于硝化过程的进行,此时无亚硝酸盐的积累;而当pH较高时,可以积累亚硝酸盐。因此合适的pH环境有利于亚硝化菌的生长。pH对游离氨浓度也产生影响,进而也会影响亚硝酸菌的活性,研究表明:亚硝化菌的适宜pH值在8.0附近,硝化菌的pH值在7.0附近。因此,实现亚硝化菌的积累的pH值最好在8.0左右。 2.3溶解氧(DO)的影响 DO对控制亚硝酸盐的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亚硝化反应和硝化反应均是好氧过程,而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又存在动力学特征的差异:低DO条件下亚硝酸菌对DO的亲和力比硝酸菌强。可以通过控制DO使硝化过程只进行到氨氮氧化为亚硝态氮阶段,从而淘汰硝酸菌,达到短程硝化的目的。 2.4泥龄的影响 氨氮的硝化速率比亚硝态氮的氧化速率快,而亚硝酸菌的世代周期比硝化菌的世代周期短,因此可以通过控制HRT使泥龄在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的最小停留时间之间,使亚硝酸菌成为优势菌种,逐步淘汰硝酸菌。 2.5其它因素的影响

硝化与反硝化去除氨氮的原理

硝化与反硝化去除氨氮的 原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硝化与反硝化去除氨氮操作 一、硝化与反硝化的作用机理: 1、硝化细菌包括亚硝化菌和硝化菌,亚硝化菌将废水中的NH3转化为亚硝酸盐,硝化菌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必须通过这两类菌的共同作用才能完成。 2、反硝化菌将硝酸盐转化为N2、NO、N2O,称为反硝化作用。 3、硝化细菌必须在好氧条件下作用。 4、反硝化菌必须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进行。 二、作用方程式: 硝化反应: 2NH3+3O2――(亚硝化菌)――2HNO2+2H2O+能量(氨的氧化) 2HNO2+O2――(硝化菌)――2HNO3+能量(亚硝酸的氧化) 反硝化反应: NO3— +CH3OH —— N2 + CO2+H2O+ OH—(以甲醇作为C源) 三、操作: 1、将购买的硝化菌投加到曝气池5、6#,亚硝化菌投加到曝气池1、 2、 3、4#,反硝化菌投加到厌氧池。 2、控制指标: 生物硝化 ①PH值:控制在— ②温度:25—30℃ ③溶氧:2—4mg/L

④污泥停留时间:必须大于硝化菌的最小世代时间,一般应大于2小时生物反硝化: ①PH值:控制在— ②温度:25—30℃ ③溶氧:L ⑤机碳源:BOD5/TN>(3—5)过低需补加碳源

生物脱氮机理 污水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态氮的基础上,先利用好氧段经硝化作用,由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将氨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亚硝态氮、硝态氮,即,将转化为和。在缺氧条件下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氮转化为氮气,即,将(经反亚硝化)和(经反硝化)还原为氮气,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参与自然界氮的循环。水中含氮物质大量减少,降低出水的潜在危险性,达到从废水中脱氮的目的。 ○1硝化——短程硝化: 硝化——全程硝化(亚硝化+硝化): ○2反硝化——反硝化脱氮: 反硝化——厌氧氨氧化脱氮: 反硝化——厌氧氨反硫化脱氮: 废水中氮的去除还包括靠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将氮转化为细胞原生质成分。主要过程如下:氨化作用是有机氮在氨化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氨氮。硝化作用是在硝化菌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氮。其中亚硝酸菌和硝酸菌为好氧自养菌,以无机碳化合物为碳源,从或的氧化反应中获取能量。其中硝化的最佳温度在纯培养中为25-35℃,在土壤中为30-40℃,最佳pH值偏碱性。反硝化作用是反硝化菌(大多数是异养型兼性厌氧菌, DO

同步硝化反硝化综述

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进展 摘要: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同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相比,可以节省碳源,减少曝气量,减少设备运行费用等优点,具有很大的研究应用前途。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介绍其主要机理,分析同步硝化反硝化实现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且提出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同步硝化反硝化;微环境;生物脱氮;好氧反硝化 Study Progress on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Abstract: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SND) has some obvious merits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method for nitrogen removal. This method could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nstruction cost. The paer made a summary on current domesticand foreign study status of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SND) in waste water treatment, and made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for the phenomenom of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The author alsosummarized the practice and influencing facts of SND proces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her study of SND. Key words: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Microbiology;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Aerobic denitrification

环境微生物作业,硝化,反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和反硝化聚磷菌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 摘要:微生物法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反硝化细菌与反硝化聚磷菌在污水处理中运用更为广泛,本文就对这两种细菌的研究情况作一些简单概述。 关键词:反硝化细菌;反硝化聚磷菌;自养反硝化;好氧反硝化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带来越来越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寻求新的高效污水处理办法也是现在的一大研究方向,微生物处理法在污水处理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本文着重介绍两种细菌:反硝化细菌和反硝化聚磷菌在污水处理中的一些运用。 一.反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Denitrifying bacteria) 是一类兼性厌氧微生物,当处于缺氧环境时,反硝化细菌可用硝酸盐、氮化物等作为末端电子受体。有些反硝化细菌能还原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有些反硝化细菌只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反硝化细菌与污水除氮原理:污水中的含氮有机物经过异养菌的氨化作用转变为氨氮,再经过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将氨氮转变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态氮,最后经过反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将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还原为NO、N 2 O ,并最终变 为N 2 ,从而将含氮物质从污水处理系统中排出。当环境中有分子态氧存在时,反硝化细菌氧化分解有机物,利用分子态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在无分子态氧存在下,反硝化细菌利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有机物则作为碳源及电子供体提供能量。在污水处理中,当溶解氧(DO) 小于或等于0.15mgPL 情况下,反硝化细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碳源(污水中的BOD) 作为氢供体,以硝酸态盐作为电子 受体,将硝酸盐还原为NO、N 2O 或N 2 ,这既可消除污水中的氮,又可恢复环境的pH 稳定性,对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起重要作用。在污水处理中反硝化细菌种类很多。 影响污水脱氮过程中反硝化反应的因素: 1.有机碳源:一般认为,当污水中的BOD 5 PT2N 值> 3~5 时,即可认为碳源是充足的,此时不需要补充外加碳源。甲醇作为碳源时反硝化速率高,被分解后的产物为 CO 2和 H 2 O ,但处理费用较高。污水处理系统中碳源的种类不同可导致反硝化细 菌的类群及反硝化活性不同。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简析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08-1 冼真文 摘要 :指出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是目前国内外生物脱氮技术研究应用的热点 ,通过介绍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原理 ,分析了不同工艺稳定亚硝态氮积累实现短程硝化的工艺控制措施 ,对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今后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短程硝化反硝化;氨氧化细菌;硝化;反硝化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是目前国内外生物脱氮技术研究应用的热点。在生物脱氮硝化过程中,氨氧化细菌将氨氮氧化为亚硝态氮,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将亚硝态氮氧化为硝态氮。控制硝化反应条件 ,使硝化反应只进行到亚硝态氮阶段并实现稳定的亚硝态氮积累,是各种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稳定运行的关键。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主要包括SHARON,OLAND 和CANON工艺 ,同时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对SBR ,A/ O,MBR,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1 短程硝化反硝化原理 传统的脱氮工艺是将NH4+氧化成NO2-,再氧化成NO3-;起作用的分别是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统称为硝化菌,可得如下结论:亚硝化过程产生的能量比硝化过程产生的能量多,因而前者反应速率较后者快;亚硝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H+,使系统pH值降低,而硝化过程对系统的pH值无影响;亚硝化过程和硝化过程好氧比为3:1;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的生理特性大致相似,但前者的时代周期短,生长较快,因此较能适应冲击负荷和不利的环境条件。当硝酸菌受到抑制的时候,将会出现NO2-的积累。 很显然,在传统的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中,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反硝化过程既可从硝酸盐开始,也可以从亚硝酸盐开始。但由NO2-转化为NO3-,然后由NO3-再转化为NO2-的重复转化过程中,要消耗更多的溶解氧和有机碳源。如果在实际过程中,控制这一转化过程,使NH4+全部或绝大部分转化为NO2-而不是NO3-,由NO2-直接进行反硝化,称此过程为短程硝化-反硝化,经过环境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在许多反应器都得以实现。与传统脱氮工艺过程相比,短程硝化-反硝化体现出以下优势。节能:硝化阶段,供氧量节省近25%,降低能耗;节约外加碳源:从NO2-到N2要比从NO3-到N2的反硝化过程中,减少40%的有机碳源;可以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在高氨环境下,NH4+的硝化速率和NO2-的反硝化速率均比NO2-的氧化速率和NO3-的反硝化速率快,因此水力停留时间可以缩短,反应器的容积也相应减小;可减少剩余污泥产量:亚硝酸菌表观产率系数为0.04~0.13gVSS/gN,硝酸菌的表观产率系数为0.02~0.07 g VSS/g N,NO2-反硝化菌和NO3-反硝化菌的表观产率系数分别为0.345 g VSS/g N和0.765 g VSS/g N,因此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可以减少产泥24~33%,在反硝化过程中可少产

微生物的硝化作用

高级微生物学综述 微生物的硝化作用 学生姓名:任伟帆 学号:4 指导教师:唐文竹 所在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专业:生物学

大连工业大学 微生物的硝化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硝化作用微生物的种类,包括氨氧化菌、亚硝酸氧化菌、异养氨氧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分析了硝化微生物的系统发育,还介绍了在硝化作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以及同类群细菌中与硝化作用相关的酶类。文章的最后还分析了微生物脱氮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氨氧化细菌;系统发育分析;硝化作用;微生物脱氮 Microbial nitrification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ypes of nitrifying microorganisms, including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nitrous acid, oxidizing bacteria, heterotrophic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nd anaerobic ammonium-oxidizing bacteria.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microbes was also studied, as well as advances in microbial ecology of nitrification and the enzymes associated with nitrification in the same group of bacteria.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denitrification in sewage treatment was analyzed. Key words: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phylogenetic analysis; nitrification; microbial denitrification 前言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是非常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分子氮、有机氮化合物和无机氮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它们在微生物、动物、植物体内相互转移、转化,构成了氮循环[1]。而微生物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以及固氮作用来实现的。而目前,水体污染越远越严重,处理难度越来越大,生物处理工艺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因此,通过深入分析硝化作用微生物的种类及作用机理,不断改进生物脱氮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同步硝化反硝化SND

同步硝化反硝化SND 根据传统生物脱氮理论,脱氮途径一般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需要在两个隔离的反应器中进行,或者在时间或空间上造成交替缺氧和好氧环境的同一个反应器中;实际上,较早的时期,在一些没有明显的缺氧及厌氧段的活性污泥工艺中,人们就层多次观察到氮的非同化损失现象,在曝气系统中也曾多次观察到氮的消失。 在这些处理系统中,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往往发生在同样的处理条件及同一处理空间内,因此,这些现象被称为同步硝化/反硝化(SND)。 一、同步硝化反硝化的优点 对于各种处理工艺中出现的SND现象已有大量的报道,包括生物转盘、连续流反应器以及序批示SBR反应器等等。与传统硝化-反硝化处理工艺比较,SND 具有以下的一些优点: 1、能有效地保持反应器中pH稳定,减少或取消碱度的投加; 2、减少传统反应器的容积,节省基建费用; 3、对于仅由一个反应池组成的序批示反应器来讲,SND能够降低实现硝化-反硝化所需的时间; 4、曝气量的节省,能够进一步降低能耗。 因此SND系统提供了今后降低投资并简化生物除氮技术的可能性。 二、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机理 1、宏观环境 生物反应器中的溶解氧DO主要是通过曝气设备的充氧而获得,无论何种曝气装置都无法使反应内氧气在污水中充分混匀。最终形成反应器内部不同区域缺氧和好氧段,分别为反硝化菌和硝化菌的作用提供了优势环境,造成了事实上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同时进行。除了反应器不同空间上的溶氧不均外,反应器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溶氧变化也可以导致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的发生。Hyungseok Yoo 研究了SBR反应器在曝气反应阶段,反应器内DO浓度历经减小后逐渐升高,并伴随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 2、微环境理论

氧化沟 硝化反硝化(苍松参考)

氧化沟 1.设计参数 COD cr BOD 5 SS NH 3-N 总氮 TP pH 进水水质 400 160 220 35 45 5.0 6~9 出水水质 50 10 10 5 15 0.5 6~9 好养区 溶解氧浓度不小于2mg/L 缺氧区 0.2---0.5mg/L 厌氧区小于0.2mg/L 进水BOD 与COD 之比大于0.3 当进行生物脱氮时 BOD/TKN 应大于等于4 本工程 ( BOD) / ( TP) > 20, 可采用生物除磷工艺。 氧化沟内的平均流速宜大于 0.25m ∕s 根据氧化沟渠宽度,弯道处可设置一道或多道导流墙;氧化沟的 隔流墙和导流墙宜高出设计水位 0.2~0.3m 氧化沟的有效水深与曝气、混合和推流设备的性能有关,宜采用 3.5~4.5m 。 进水和回流污泥点宜设在缺氧区首端,出水点宜设在充氧器后的 好氧区。氧化沟的超高与选用的曝气设备类型有关,当采用转刷、转碟时, 宜为 0.5m ;当采用竖轴表曝机时,宜为 0.6~0.8m ,其设备平台宜高出设计 水面 0.8~1.2m 。 1 脱氮时,污水中的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宜大于 4; 2 除磷时,污水中的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磷之比宜大于 17; 3 同时脱氮、除磷时,宜同时满足前两款的要求; 4 好氧区(池)剩余总碱度宜大于 70mg/L (以 CaCO 3 计) ,当进水碱度 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增加碱度的措施。 2.设计计算 1.硝化区的容积 1. 需要去除的5BOD 由于设计的出水L mg BOD /105=,处理水中的非溶解性5BOD 可利用经验公式求的,此公式仅使用于氧化沟 ()() 8.6142.1107.0142.17.0523.0523.05=-??=-??=?-?-e e C BOD e f mg/L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 郭冬艳1,2,李多松1,2,孙开蓓1,2,刘丽茹1,2 1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2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 E-mail:jsgdyhappy@https://www.360docs.net/doc/c01706192.html, 摘要: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SND)技术不同于传统的脱氮理论,其具有节省碳源、减少曝气量、降低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等优点。文章从宏观环境理论、微环境理论、微生物理论三个方面阐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的作用机理,并结合目前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了其影响因素,最后简单介绍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应用状况,提出了该技术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物脱氮;同步硝化反硝化;好氧反硝化 中图分类号:X703.1 1. 引言 近年来,水体中的氮素污染越来越严重,给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物脱氮技术较物化脱氮技术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较易推广等特点,越来越被人们所采用。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硝化作用即在好氧的条件下,自养型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反硝化作用是指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在异氧型反硝化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氮气的过程。因此,目前大多数的生物脱氮工艺都将好氧区和缺氧区(或厌氧区)分隔开,分别在不同的反应器中运行,或者采用间歇的好氧和厌氧条件来实现。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在一些没有明显缺氧及厌氧段的活性污泥法工艺中,曾多次观察到氮的非同化损失现象,即存在有氧情况下的反硝化反应、低氧情况下的硝化反应。在这些处理系统中,硝化和反硝化往往发生在相同的条件下或同一处理空间内,这种现象被称作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initrification,SND),亦有研究人员将这种现象中的反硝化过程称之为好氧反硝化。有氧条件下的反硝化现象确实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生物处理系统,如流化床反应器、生物转盘、SBR、氧化沟、CAST工艺等[1]。 2. 作用机理 2.1宏观环境理论 宏观环境主要是从众多生物反应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为依据,分析SND现象发生的环境条件[2]。在生物反应器中,由于曝气装置类型的不同,使得其内部出现氧气分布不均的现象,从而形成好氧段、缺氧段及(或)厌氧段,此为生物反应器的宏观环境。例如:在生物膜反应器中,由于基质浓度和膜厚变化的影响,形成膜内的缺氧区,其他如RBC、SBR反应器及氧化沟等也存在类似的现象[3]。实际上,在生产规模的生物反应器中,完全均匀的混合状态并不存在,所以,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是完全可能发生的。 2.2微环境理论 微环境理论从物理学角度解释SND现象,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一种机理,被认为是SND 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4]。由于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微环境中各种物质(如DO、有机物、氨氮、NO2―、NO3-等)传递的变化,从而导致微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或状态的改变。 在活性污泥絮体和生物膜内部存在各种各样的微环境。但是,对于SND现象来说,主要是由于溶解氧扩散作用的限制,使微生物絮体内产生DO梯度,从而导致微环境的同步硝

(推荐)硝化与反硝化池

■反硝化池 反硝化池主要是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同时降解废水中其他的污染物质。 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 2 )或一氧化二 氮(N 2 O)的过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 是利用其中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 3-→NH 4 +→有机态氮。许 多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能利用硝酸盐做为氮素营养。另一用途是利用NO2-和NO 3 - 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把硝酸还原成氮(N 2 ),称为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 用:NO 3-→NO 2 -→N 2 ↑。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只有少数细菌,这个生理群称为反硝 化菌。大部分反硝化细菌是异养菌,例如脱氮小球菌、反硝化假单胞菌等,它们以有机物为氮源和能源,进行无氧呼吸,其生化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C 6H 12 O 6 +12NO 3 -→6H 2 O+6CO 2 +12NO 2 -+能量 CH 3COOH+8NO 3 -→6H 2 O+10CO 2 +4N 2 +8OH-+能量 少数反硝化细菌为自养菌,如脱氮硫杆菌,它们氧化硫或硝酸盐获得能量,同化二氧化碳,以硝酸盐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可进行以下反应: 5S+6KNO 3+2H 2 O→3N 2 +K 2 SO 4 +4KHSO 4 ■硝化池 这里的硝化主要是指生化处理工艺段的好养段,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氮或者硝态氮的过程。由于污水氨氮较高。 该反应历程为: 亚硝化反 应(2-6) 硝化反 应 (2-7)

总反应 式(2-8)

亚硝酸菌有亚硝酸单胞菌属、亚硝酸螺杆菌属和亚硝酸球菌属。硝酸菌有硝酸杆菌属、硝酸球菌属。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统称为硝化菌。发生硝化反应时细菌 分别从氧化NH 3-N和NO 2 --N的过程中获得能量,碳源来自无机碳化合物,如CO 3 2 -、HCO-、CO 2等。假定细胞的组成为C 5 H 7 NO 2 ,则硝化菌合成的化学计量关系可表 示为: 亚硝化反 应(2-9) 硝化反 应 (2-10) 工艺中采用了两段硝化工艺设施。最大限度上降低生化手段降低氨氮的浓度,同时减少其他污染物的浓度。 同时废水中的其他污染物质在两段反硝化+硝化的过程中得到有效降解。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