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专题复习四 关注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四 关注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四 关注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专题四、关注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时政背景材料】

1.2020年8月18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20年试点范围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

2.2020年12月2日国务院决定从2020年秋季上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

3、202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4、财政部部长谢旭人2020年1月10日在部署2020年财政工作时指出,今年将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依然是政府加大投入的“重中之重”。

5、2020年3月5日上午9时,全国人大第十一届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政府工作报告30大关键词情系民生。

6、2020年两会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物价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物价上涨过快给群众的生活,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样的一个状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包括发展生产、搞好市场调控增加供给、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价格秩序,也包括对于低收入群众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不因物价的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生活。采取的所有这些措施,应该说收到了成效。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今年的十项重点工作中,把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列为第一条,这也是多年来所没有的。张平认为,当然,我们也意识到物价上涨的压力,物价上涨还有很大的风险,所以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7、系列救灾工作: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灾区人民很快恢复灾后重建工作,保障灾区人民的正常生活。

8、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9、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2020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即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定位,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8个“一号文件”。

【链接教材】

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2、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西部地区的开发水平将决定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4、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

7、和谐社会的要求: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8、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具体体现。

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0、关注民生水利,增强忧患意识:

水是生命之源。我国面临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损失严重;且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山东、河南、湖南等全国大部分地区旱灾罕见,国家重视水利建设有利于保证民生,保障百姓生活水平;关注民生,建立抗旱减灾机制,增强忧患意识;宣传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营造抗旱防灾的良好氛围;

【题例】

一、材料分析:

据新华社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1)改善百姓居住条件。(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4)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6)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7)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8)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9)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10)让城乡居民敢花钱。

为了响应党的关于改善民生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某中学开展了以关注民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中,该校九年级(1)班同学,通过网络查询、访谈、观察等方式获取了有关民生的资料,在活动中遇到了以下问题,请你帮助该班同学回答以下问题:

1、目前我们身边存在哪些“民生问题”?住房、交通、就业、环境、教育、社保、医疗、分配等

2、从不同角度谈谈为什么要改善民生?(改善民生的意义?)

①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改善民生,才能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②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有改善民生,才能维护人民利益;

③是实践“三个代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只有改善民生,才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是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只有改善民生,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

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只有改善民生,才能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小康。

⑥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改善民生,才能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3、对于改善民生,你有什么建议?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途径)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③优先发展教育,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

基本生活;⑤实施再就业培训,增加就业岗位;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4、国家如此重视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青少年应怎样做?

(1)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奉献社会;

(3)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要发扬这种传统。

二、列举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分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

养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教育:在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政策。

就业:实施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

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

物价:采取措施限制房价、药价、菜价等

上述举措说明了什么?保障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表明我们国家关注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党执政为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体现了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保障了公民的生存发展权、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劳动权等。

三、青少年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应该如何做?

1、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志向,增加社会责任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2、珍惜来之不易的受教育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

3、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4、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5、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6、关心国家大事和祖国的发展。

2019届中考思想品德 时政热点专题十三 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2019届中考思想品德时政热点专题十三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 平 【热点聚焦】 材料一:2012年8月30日,由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正式公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目的是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突出问题。 材料二:2012年10月12日,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实现“老有所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材料三:2012年5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玲通过了《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6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全文发布这一纲要。纲要强调,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基本保障,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材料四:2012年10月8日,财政部网站报道,为支持各地做好2012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央财政近日追加下达2012年中央补助公共租赁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50亿元。截止目前,中央财政已索计下达2012年公共租赁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987亿元。 【设问角度提示】 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少于三个角度) 答:①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更好地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才能引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等等。 2.近年来。党和政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出台许多有效的政策措施。做出许多实事、好事。请列举事例加以说明。(不少于三件事) 答: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老少边穷地区实施扶贫帮困和“阳光行动”;②实施义务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颁布《义务教育法》、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校车工程等,给青少年带来温暖:③建立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城乡老年居民补助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给人民带来幸福;④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视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⑤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重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等等。 3.你认为当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有哪些?(至少三个问题) 答:①食品药品安全问题;②房屋拆迁补助问题:③农民工子女异地中考、高考问题; ④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问题;⑤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等等。 【热点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二)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十九大报告对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主要提出了两个方面的任 正确√ 务,一个方面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个方面是建设平安中国。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 由于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所以我国的基本国情已不再是“中 正确√ 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3. 本讲提到,教育方面要解决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素质教育,第二 正确√ 是教育公平。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5. 十九大报告提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正确√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6. 房子是用来住的,也可以用来炒的,以此带动经济发展。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7. 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叫“一合多元,融合共治,群策群力,稳 正确√ 步推进”,这是我们基本的一个方针,也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建设、 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的一些独特的地方。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8. 按照资本、管理、知识、技术、劳动进行收入分配属于按要素分配。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9.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的思想是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减机制的 正确√ 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 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0.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真脱贫、脱真贫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 正确√ 乃至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十九大报告提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 正确√ 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 A. 职业教育 B. 初中阶段教育 C. 高中阶段教育 D. 高等教育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税贷醌 构建和谐社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坚持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扎实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治本之策。然而,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人们接受教育的不均衡、分配制度的不完整、社会公德中存在的不诚信等因素,使构建和谐社会工程进展缓慢,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任重而道远。那么,我们将如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呢?笔者根据对耳闻目睹的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现象分析,提出以下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见和建议。 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当今的中国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地区之间的发展的不和谐、城乡之间的发展的不和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和谐等等。诸多的不和谐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今天中国的发展。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实现中国社会

快速、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动员全党全社会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时候,就曾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运动的基础上的,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总趋势,而不可能为历史的具体演进提供先验的模式、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的细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 保障改善民生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课程的考试 90分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保障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课程的考试 9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共 5 小题,总分: 50 分) 1. ()是以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主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供全体公民共同消费与平等享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A.社会服务 B.公共服务 C.社会救助 D.公共管理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之间的矛盾。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社会生产力不足 3. 我国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的社会治理体制。

A.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制度保障 B.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 C.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政策保障 D.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社区参与、法治保障 4. 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A.教育强国 B.科技强国 C.创新强国 D.理论强国 5. 坚持综合治理,不仅要依靠法治,同时还要重视()。 A.道德教化 B.严厉惩处 C.社会奖励 D.群众谴责 三、判断( 共 5 小题,总分: 50 分) 1.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正确 错误 2. 所有的经营者、生产者和销售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 错误 3.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有之义。 正确

论改善民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改善民生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党的十七大将民生问题单列成章,表明解决好民生问题将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而改善民生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改善和保障民生,就成为化解诸种社会矛盾、问题避免冲突与对抗的核心,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民生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说明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密切关系,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一、关注民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自治化、生态环境优化的持续性过程,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 (一)关注民生是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够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关注民生必须以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物质基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使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二)关注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基本权利和义务平等的权利关系,追求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满足,关注民生是现阶段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途径。(三)关注民生是发挥社会活力的必然要求 充满活力是和谐社会的显著标志,要使社会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广泛深入地动员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关注民生是完善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努力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不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关注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抉择 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大社会”的角度提出的,关注民生则是从“小社会”的角度提出的,“小社会”是“大社会”的基础,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把民生问题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取向 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取向,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从执政的角度来讲就是以民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二)关注民生传承了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们的党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这就内在地要求我们的党要高度关注民生,这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三)关注民生体现了政府“人民本位”的政治取向 “人民本位”是要政府的一切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我们的政府。 三、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原则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把握关注民生的战略任务,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要遵循一

着力改善民生问题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着力改善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摘要】当前,我们正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突显的位置,充分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民生问题,努力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等民生问题,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事业;和谐社会 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民生是和谐之本,民生关乎民心,而民心决定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出发,将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国家发展的主题与根本目标所向,真正化解现实中的各项矛盾与利益冲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早就真正和谐与文明的社会。 一、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一)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

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三)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民生问题与社会管理

民生问题与社会管理 一、什么是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民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 1、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它后面直接关联的,是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关。一个政府行为规范,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强,围绕民生问题反映的社会问题也许不很突出。因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容易受到民众的认可。 2、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说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呼声仍然会很高,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3、这种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就是说,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得合理不合理,得当不得当,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种制度安排的后面,直接反映着政府的价值追求和治国理念,也反映着一定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些都是其政治意志的直接体现。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社会管理的概念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

在改善民生中促进社会和谐

在改善民生中促进社会和谐 注重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 迫任务。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影响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一情况,济南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摆到重要位置,努力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为民、富民、惠民、安民中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民意为先,切实转变工作理念和作风 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作为谋划工作的立足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 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济南市委、市政府在每年年初研究 全年工作之时,首先进行民意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 此基础上提出思路和措施。同时,通过召开全市群众工作会议等方式,对广大党员干部进 行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教育,强化其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 把解决群众的所想、所急、所需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办群众所需,是我们推动工作和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坚持从群众的所想、所急、所 需入手,解决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才能更有实效性。济南市委、市政府坚持通 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所想、所急、所需,并把它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组织党员干 部定期到基层特别是到贫困农村和困难企业调查研究、蹲点挂职;实行工作联系点制度, 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市直部门都负责联系一个社区、村庄或企业;推行信访代理制,建立 领导公开接访、网上信访等制度,拓宽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 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推进工作的着力点。人民群众是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济南市委、市政 府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注重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努力调动人民群众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搭建群众参与平台,推行民主恳谈会、领导干部联系群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等制度,凡重大事项都向社会公示、进行社会听证;在政府 网站设立“市长专页”、“市长信箱”、“群众之声”网页,在市属媒体开办“阳光政务”频道、“政务监督热线”栏目,在全市范围开展“泉城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讨论,广 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坚持民生为重,认真解决各种民生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 重点。为了促进社会和谐,济南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解决就业、教育、社会 保障、医疗、住房、社会治安等各种民生问题。 努力扩大就业。通过实施有利于就业的产业、财税、金融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供创业项目扶持等措施,改善就业创业环境;以金融、物流、旅游、会展为重点,着力

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精)

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要性 的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社会建设是民生问题的制度和体制保障。过去我们把社会主义建设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后来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表明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全面。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前提和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和方向,文化建设是精神支柱(智力支持、软实力),社会建设是根本落脚点。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动力,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总体框架。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21世纪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具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极其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缺一不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上) 满分:100得分:82.0 判断 (共10题,共30.0分) (3.0 分)1.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真脱贫、脱真贫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乃至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 (3.0 分)2. 本讲提到,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3.0 分)3. 本讲提到,教育方面要解决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素质教育,第二是教育公平。( ) (3.0 分)4. 房子是用来住的,也可以用来炒的,以此带动经济发展。( ) (3.0 分)5. 十九大报告提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3.0 分)6. 十九大报告对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的工作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但是回避了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

(3.0 分)7. 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叫“一合多元,融合共治,群策群力,稳步推进”,这是我们基本的一个方针,也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建设、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的一些独特的地方。( ) (3.0 分)8.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的思想是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减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 系。( ) (3.0 分)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个举旗帜、指方向、明方略、绘蓝图的好报告,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书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 (3.0 分)10.十九大报告对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主要提出了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方面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个方面是建设平安中国。( )

中心组理论学习:切实保障改善民生_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如何解决和保障好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风险,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项必须应对而又十分紧迫的艰巨任务。 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要高度关注民生 解决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目的,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要高度关注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面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并不断丰富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大局,我们立足民政工作实际,准确判断形势,进行各项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部署。着眼于解决基本民生,认真做好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全力保障“三个群体”的基本生活。 2009年,中央财政加大了民生投入的力度,其中,中央补助城乡低保资金达到614.6亿元,补助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达到80亿元,增幅分别达到了69.3%和58.7%。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带动地方财政投入,使各项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因灾紧急转移、旱灾救助、倒损农房等补助标准,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孤儿养育标准等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提高。城乡社会救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国城市低保对象为2320多万人,比去年底增加近2万人;全国农村低保对象为4520万人,比去年底增加200多万人;全国有552万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比去年底增加3万多人;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城乡医疗救助356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愈30 %。同时,妥善安排了去冬今春6000多万受灾群众的生活。社会救助保障内容继续拓展,增设了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项目;在春节期间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和城乡老党员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贴,惠及7400万人;优抚对象和军休人员生活待遇也得到切实落实。 我们认真履行救灾救济职能,着力抓好受灾群众安置、生活救助和住房重建工作。“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迅速响应,紧急调拨救灾款物、及时发布救灾信息、有效实施生活救助,广泛开展社会捐赠,扎实推进灾区恢复重建。目前,灾区民生设施快速重建,受灾群众妥善安置,基本生活较好解决,灾区社会稳定、人心稳定。着眼于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继续发展基层民主,深化基层群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加强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姓名:杨小平学院:旅地学院(2011级)学号:Z11420210003 摘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关键字:民生社会保障和谐社会 一、加强民生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要求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建设。民生,是人民之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在我国自古与“国计”相提并论。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化建设新局面。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其增长的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一致,出现了“国富民不强”的尴尬局面。新中国成立已满70周年,于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便显得尤为迫切。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发展民生,全面地改善人民生活。 二、加强与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政治学院郑小容 2013000038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表明: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也呈现出来,如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 第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执政”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实际的利益。换言之,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只有这样,我们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 第二,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最有效的动力。民生具体状况如何,对于一个社会的内需拉动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就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人群比较而言,高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最强,但其边际消费倾向却是最低的;低收入群体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其边际消费倾向最强,要高于高收入群体,但其购买能力却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购买能力均比较强。显然,一个收入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状态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亦即中等收入人群占主导位置的社会结构,对于内需的拉动力是最强的;相反,在一个民生状态不容乐观亦即以低收入群体占据主导位置的金字塔型的社会当中,其内需拉动力是最弱的。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并使

城中村改造中的社会治理困境与民生需求满足.doc

城中村改造中的社会治理困境与民生需求 满足- 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双引擎作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高速发展的城镇化造成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城中村就是诸多不平衡发展的形式之一,成了城市中的“补丁”。对城中村的改造,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进行的城镇化探索。 从实际情况来看,城中村确实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城中村的人员结构复杂,社区管理混乱;建设布局混乱,土地利用效率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 一、城中村改造的国内外研究 (一)国外研究情况 综上可见,无论是国内的城中村问题还是国外的贫民窟问题,其研究都有着从排斥型的感性认识到包容型的理性认识的过渡,从以城市发展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过渡。 (二)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学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对城中村问题开始关注,早期的研究从城乡边缘带问题开始,主要观点对城中村的评价偏向负面,认为其是城市发展的“毒瘤”,必须铲除。[2]但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中村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许多学者认识到,例如提供廉价住宅等方面的作用(李培林,2002),学术界开始尝试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研究。吴明伟等对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了中西方比较,从优化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角度探讨城中村发展问题;黄怡从城市社会分层和居住隔离产生机制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外来人口的居住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

中村发展演变的规律;张京祥等将城中村纳入我国城市空间结构转型重构过程中的阶段性空间现象,提出城中村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在我国二元规制环境中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冯健、刘玉则在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提炼中加入了城中村要素,指出其是我国城市功能地域日趋多样化和差异化的体现。至此,对城中村的研究开始纳入较规范的城市地理学研究范畴。[3] 李培林(2002)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广州市“城中村”的调查发现:村落的终结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陈鹏(2004)认为是“不仅要改变城中村的物质面貌,更要改变原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周杰、阳建强(2004)认为城中村改造最终要实现五个转变:城中村的村民转变为城市市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性质转变为国家所有,管理体制由村委会转变为居委会,原来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转变为城市股份制经济实体,物质形态由城市村转变为城市社区;李立勋(2005)认为城中村的根本发展取向是走向真正的城市化,即从农村向城市转变、从村民向市民转变、从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转变,这种转变包括物质形态经济结构与组织、社区结构与管理、生活方式、人口素质等各个基本方面,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4]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2004)等学者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新思路:构建“政府―村民―开发商”的利益均衡机制;刘军民、黄惠(2005)在西安城中村问题及改造探讨中,提出走政府、村集体、开发商三位一体的道路;廖俊平等(2005)提出将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的合作模式与城中村改造工程相结合。

发展家政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

家政服务经验做法品牌越乡嫂 发展家政改善民生促进和谐 同志们: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家政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商务部作为家政服务业主管部门,召开这次“全国家政服务业现场经验交流会”,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总结和交流各地发展家政服务业经验,推动和促进家政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会议交流了八个单位的经验,现场考察了杭州三替公司和宁波“81890”居民服务网络中心,讨论了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的思路和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对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的认识。下面,我代表商务部讲几点意见。 一、家政服务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家政服务业面向家庭,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家政服务内涵不断扩展,服务内容延伸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多业态、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家政服务业在为家庭提供多方位服务,满足人民生活快节奏、高品质需求的同时,实现了行业自身的快速发展。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初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家政服务业各类服务企业和网点近50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年营业额近1600亿元。从家政服务企业规模看,大部分企业营业额在50万元左右,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年营业额已达1000万元以上。 ──服务内容日趋多样。家政服务涉及20多个门类,200多个服务项目。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特点,家政服务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传统的保洁、搬家、保姆等项目不断细分,月嫂、陪护、聊天、理财、保健等服务不断成为家政服务的主要内容。 ──连锁经营步伐加快。现代流通方式在家政服务企业中得到快速推广。多数企业已改变原来的单店经营模式,积极采用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服务网络逐步向全国甚至国外延伸。一些企业经营门店已达到50家以上,实现了跨区域连锁化发展。 ──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专业化程度高的家教、理财、保健等新兴服务进入家政服务范畴,月子护理、搬家、保洁、婚介等传统服务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开始重视家政服务人员的学历和培训水平。 ──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家政服务业的多样化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质量、个性化和安全便捷的服务享受。年迈双亲可以得到温馨照料和陪护,婴幼儿童得到细心看护和教育,繁杂的家务得到专业料理和服务,家政服务已成为服务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 (二)各方合力推动,发展条件成熟 近年来,各地政府及商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在发展家政服务业过程中,积极创新运作模式,拓展服务内涵,探索出不少成功经验。归纳各地的做法,可以概括为:政府重视是关键,政策支持是保障,行业规范是基础,企业创新是主体。 1、政府为引导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地区把发展家政服务业作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天津、杭州、宁波、长春、保定等城市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建立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深圳市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家庭服务业条例》,长春市制定了《家庭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出台了《家政服务通用要求》。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家政服务业发展。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二)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十九大报告对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主要提出了两个方面的任 务,一个方面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个方面是建设平安中国。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2. 由于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所以我国的基本国情已不再是“中 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正确 √
3. 本讲提到,教育方面要解决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素质教育,第二 是教育公平。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4.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5. 十九大报告提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6.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房子是用来住的,也可以用来炒的,以此带动经济发展。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正确 √

7. 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叫“一合多元,融合共治,群策群力,稳 步推进”, 这是我们基本的一个方针, 也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建设、 正确 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的一些独特的地方。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8. 无 正确答案:A

按照资本、管理、知识、技术、劳动进行收入分配属于按要素分配。 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的思想是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减机制的 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 正确 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10.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真脱贫、脱真贫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 正确 乃至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第二部分 ;单选题

正确答案:A 无
1. 十九大报告提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 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 A. 职业教育 B. 初中阶段教育 C. 高中阶段教育 D. 高等教育 您的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C
正确 √

改善民生论文:改善民生促社会和谐

改善民生论文:改善民生促社会和谐 摘要: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 关键词:改善民生促和谐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教育、就业、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 1.教育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我们喀什地区教育现状首先,教育的公益性体现不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普遍存在;户籍制度让众多农民工子女失去高考的机会;学校收费项目多,杂;私立学校成为了贵族学校且主要是赢利为目的,教育的区域发展及不平均,喀什市区学校较好。其次应试教育催生的各种课外辅导、培训多。教师队伍的素质不高,尤其是乡村教师素质。具体措施为: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

育,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二是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正确看待和评价每个学校、每个学生、每个老师。三是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质量评价标准。四是提高。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使他们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给学生传授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五是规范。要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不准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准随意增减课程。 2.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党中央、国务院将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城镇新增就业和登记失业率列入宏观调控指标,制定实施了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努力发展那些就业容量大的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关部门要努力落实《就业促进法》规定的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党和政府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入手,积极致力于构建规范、和谐、有序、稳定的劳动关系。为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积极贯彻落实新的《劳动合同法》。在中央、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