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管理学基础文献选读-张钢

笔记-管理学基础文献选读-张钢
笔记-管理学基础文献选读-张钢

封皮:

管理就是在正式的组织化群体中通过别人做事情的艺术,也是创造一种环境使这种组织化群体里的人们以个体或协作方式实现群体目标的艺术,同事也是排除绩效障碍的艺术以及在有效地达成目标过程中保证最优效率的艺术。如果关于管理领域的这个定义还不能令人满意,我建议至少应该达成这样的一致,即:这个研究领域的界定,应该能够反映实践者的活动领域,而且进一步有关实践的研究也应该导向这个目的。

导言:

著名管理学家孔茨曾经明确指出,“从组织化的生活开始出现的那天起,管理问题就已经存在了……但关于管理的系统考察只不过是这个世纪的事情,尤其是过去20年的成果”。

与技术学科相类似,管理学本质上也是针对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管理活动领域,综合运用来自不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及方法,来创造一种特殊的人工物——组织,并解决其中的管理问题,因而,管理学同样明显具有依赖于管理活动情境的应用导向和交叉综合性质。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管理学科的名称——Management,才明显带有学科和活动的双重含义。

如果将管理学看成是一个技术学科而非科学学科,或者说将管理学看成一个知识应用领域而非一个边界相对清晰的纯理论学科,那么,就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刻画管理学。一个维度可以称为知识维度,它刻画了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源,也就是说,管理学赖以运用的理论和方法来自于哪些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学科。这个维度可以进一步用不同理论学科来予以细分,如组织社会学、组织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强调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组织和管理问题。

另一个维度可以称为应用维度,它刻画了管理学中各类知识应用的目的和方式。具体来说,这个维度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其一,知识应用的目的在于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要寻求对管理实践的合理性说明和一般原则的阐发,其实现方式往往是借助管理研究;其二,知识应用的目的在于回答“怎样做”的问题,是要寻求直接服务于管理实践的操作,其实现方式更多的是借助于直接的管理实践;其三,知识应用的目的在于回答谁能做得更好的问题,是要寻求对管理实践的诊断和管理处方的开具,其实现方式常常借助管理咨询。这三个方面也集中体现在管理研究者、管理咨询者、管理实践者在管理学科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上。管理研究者致力于对管理实践进行解释,所从事的是管理学的基础研究;管理咨询者是管理理论到管理实践的桥梁,不断将理论知识转换成管理处方,所从事的是管理学应用研究;管理实践者一方面是各类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试金石,另一方面又在为管理研究和管理咨询不断创造着新问题,他们可以被看作是承担着管理学的开发和推广工作,而且孔茨(1980)还希望管理实践者“在缩小职业管理实践与我们大学的商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之间业已存在并正在扩大的鸿沟方面,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当然,在管理研究者、管理咨询者和管理实践者之间作出的角色划分,并不具有绝对意义,实际上这三种角色在管理学科的发展中经常是交叉的,而且同时扮演三重角色的也大有人在。如在管理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许多理论贡献是由管理实践者作出的,而今天的很多管理研究者同时又扮演着管理咨询者、甚至是管理实践者的角色。也许正是在应用维度上的角色交叉,正像在知识维度上的学科交叉一样,不断地拓展着管理学的问题空间和知识领域。

从应用维度上来看,管理学的这种应用导向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像一般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那样是纯理论化的,虽然不排除管理学科内部有基础研究性质的学术分工,但人们要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管理学科的性质,却不能仅仅诉诸管理学的知识维度,即它的理论和方法来源及研究传统或相关理论流派,而应该同时诉诸应用维度,特别是管理实践和管理咨询。只有将管理学的知识维度与管理学的应用维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对管理学的恰当定位、整体把握和全面理解。

1990年,哈默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文章《再造:不是自动化改造,而是重新开始》,集中概括了他的流程再造思想。哈默(1990)认为,流程再造的核心就是不间断地思考——重新认识并打破那些具体操作背后过时的条条框框和基本假设。除非变革这些基本假设,否则企业就很难进行流程再造。仅是削减冗余人员或者将现有流程自动化,都很难帮助企业在绩效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必须挑战原有假设,并且在运作不佳的第一时间内摆脱它们。为此,他提出了流程再造的7条原则,即:(1)设计工作任务时,应围绕目标或者输出,而不是单个任务;(2)让使用流程结果的人去执行流程;(3)将信息处理工作归入产生该信息的实际工作流程;(4)将分散在各处的资源视为集中的资源;(5)将平行的活动联结起来,而不是仅仅合并它们的结果;(6)在开展工作的地方设置决策点,在流程中实施控制;(7)从源头上一次性获取信息。根据这七个原则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会引发多种变革,其涉及的不仅仅是业务流程本身。因此,哈默(1990)强调指出,“任何与流程相关的工作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都必须以集成的方式再造。换而言之,再造是一项巨大的工作,控制着组织许多方面的变革”。

1977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组织中的双环学习》一文,是阿吉里斯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文章中,阿吉里斯用简明的例子清晰地界定了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他说:“工厂经理和营销人员在生产产品X时检测到错误并尝试纠正它,这是单环学习;当他们开始质疑是否应该生产产品X时,这是双环学习,因为他们是在质询背后的组织政策及目标。”虽然双环学习对那些处于迅速变化环境中的组织至关重要,但是在组织中推行双环学习却并非易事,因为组织普遍存在着一些隐蔽的基本假设和价值观,阻碍了人们对组织政策及目标的质疑。要真正实施双环学习,组织必须对学习系统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学习系统。在这个新系统中,人们可以宣传自己的观点,但应该欢迎大家质疑,并公开地接受挑战和检验。任何组织强调双环学习,都意味着背后的假设、规则和目标要公开受到质疑,而且,组织公开宣称的目标和政策与其实际的政策和实践间的不一致情形也会受到挑战。根据阿吉里斯(1975)的观点,“创造能够进行双环学习的组织并非易事,但的确能做到……首席执行官及其下属是成功的关键,因为产生双环学习的最佳方式是从公司高层着手做”。

决策与管理型组织(西蒙):

如果以上是对管理过程的正确描述,那么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型组织就成为一个社会心理学问题。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操作人员队伍并将监督人员加于其上,监督人员能够影响操作人员队伍,并使其趋于形成协调和有效的行为模式。我在这里特意使用“影响”而不是“指导”,是因为指导,即管理权威的使用,仅仅是管理人员影响操作人员决策的几种方式之一;并且,最终建立一个管理型组织所包括的不仅仅是职能委派和权利分配。

研究一个组织时,操作员工最应该受到关注,因为组织结构成功与否时根据操作员工在其中的表现方式来判断的。

大多数组织分析强调的时将“水平”专业化——分工——作为组织活动的基本特征。例如,Luther Gulick在他的《组织理论札记》中提到:“分工是组织的基础;事实上,它也是组织存在的原因。”

组织中的垂直专业化至少有三个原因。第一,只要存在水平专业化,就必须存在垂直专业化去协调操作员工。第二,正如水平专业化希望操作员工在执行任务时其技能和专长得到更好的发展一样,垂直专业化也希望组织在决策制定方面的专长有更好的发展。第三,垂直专业化希望操作人员对其决策负责——在商业组织中就是对董事会负责,在公共部门中就是对立法机构负责。(协调、专长、职责)

对下属的组织影响:权威、组织忠诚、效率准则、建议与信息、培训

因此,按照我们这里的定义来理解,权威在组织中的行使不但可以是“向下的”,也可以是“向上的”

或“横向的”。如果一个经理人指派给他的秘书一项关于如何摆放文件柜的决策,与此同时也接受了她的建议而且没有重新考虑该建议的好坏,这就说明他正在接受她的权威。然而,组织结构图表示的“权威链”确实有一种特定意义,因为在无法就某一特殊决策达成一致时,它们通常被用来中止争论。由于权威的这种受理上诉式的使用一般需要约束手段来保证其效力,因此组织中正式权威的结构通常和人员任命、惩罚和解雇联系在一起。在组织的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这些正式权威链往往有非正式的权威关系作为补充,而正式层级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解决争端而存在的。

认同的心理基础是模糊的,但是看起来至少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个人成功经常依赖于组织成功——管理者可以使他的单位建立起以合适理由对晋升和工资增长的期望。第二,忠诚似乎部分基于竞争精神向公共管理领域的转移,竞争精神通常是私有企业的特征。第三,在人的意识中,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一次所能处理的各种想法或思考的数量也是有限制的,因此,就倾向于过分强调在注意力所及的领域中不断发生的那些要素的重要性。

近年来,管理者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其他影响形式作为支撑,权威在控制决策方面是没有效力的,甚至起反面作用。几乎所有日常决策所涉及的要素都数量众多而且复杂,我们不可能对它们进行有效控制。除非一个下属能够自己提供大多数的决策前提,并且充分地综合它们,否则监督任务就会变得非常繁重。

下面我们转向一些具体的管理过程,以观察它们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我们的分析框架。第一个就是计划——通过这个过程,整体安排被提前制定出来,先于任何通过明确决策被执行的某个部分。第二个就是评审——通过这一过程,下属承担其所作出决策及决策达成所需前提的质量责任。

当留给下属的自由裁量权很小时,决策是集权的;当留给下属的自由裁量权很大时,决策就是分权的。通过使用一般规则限制下属的自由裁量权或剥夺下属行使实际决策功能,决策就被集权化。这两个过程都符合我们关于集权化的定义,因为它们的结果就是剥夺了下属对相互竞争方案进行权衡的参与权,并且要求他接受由其他组织成员所给出的现成结论。

对决策来说,有两种特别重要的组织过程:计划和评审。计划允许从非常详细的细节上控制决策,允许所有的专门技术被用于特定决策,二很少考虑正式权威链。评审对管理层级来说是一种信息来源,一种影响下属后续决策的方式,一种修正个人重要事件决策的方式,以及一种通过确定何时进行惩罚来加强权威的方式。根据评审的不同方式,评审过程可能导致决策的集权或者分权。

组织与市场(西蒙):

公司收购往往导致目标公司的管理人员被解职,为了解除管理人员的这种后顾之忧,美国有许多公司采用金降落伞的做法。金降落伞是指目标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由公司董事及高层管理者与目标公司签订合同,规定:当目标公司被并购接管、其董事及高层管理者被解职的时候,管理层可一次性获得巨大收益。该收益就像一把降落伞让高层管理者从高高的职位上安全下来,故名“降落伞”计划;又因其收益丰厚,故名“金降落伞”。“金降落伞”计划对高管而言是极好的保障,但常会加大收购成本或增加目标公司现金支出从而阻碍并购。设计合理的“金降落伞”计划,有助于防止管理者处于自己的后顾之忧阻碍有利于公司和股东的合理并购。

追求利润究竟是谁的动机呢?Adolf Berle和Gardiner Means在《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一书中敏锐地提出了这一问题,他们认为,即使在现代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中,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相应的,所有者目标(利润)与经理人目标(职业地位,财富,安静的生活等等)之间的不一致也

是非常可能的。

如果一个公司设有经理人奖金系统,这使得(所有者与经理人的)利益冲突成为现实。金降落伞和杠杆收购则是另外一些明显的例子,在这些交易中所有者和经理人的利益可能会出现巨大分歧。

杠杆收购是指投资者利用债务资金(债券或贷款)收购目标的策略。杠杆收购的一个特例是管理层收购,即企业管理层利用杠杆收购本公司股权。

在现实组织中是什么激励着人们:权威、奖励、认同和协调。

雇佣合同是一种现在被称为“不完全合同”的例子,也就是说,其中的某些条款是没有被明确说明的。雇员同意在合同期内做他们被命令去做的事,然而命令只有在合同谈妥后的某一时间才会出现。

对雇主的不确定性(关于未来需要做的事情)和雇员(对他或她将被命令去做的事)的广泛接受的结合,使得雇佣合同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新制度经济学发现,雇佣(关系)实现了对交易成本——为每次行动而单独协商合同所产生的成本——的大笔节省。

命令通常并不规定具体的行动,而是定义了雇员在制定他们所负责的决策时所使用的一些前提。因此,查看那些命令是否被服从并不是观察行为那样简单的事情,而是要看它是否影响了雇员的思考过程和决策前提。进一步而言,通常很难活不可能在没有考察整个决策的情况下,查明这些决策前提是什么——因此就会损失掉指派所要达到的几乎所有经济效益。

如果说权威是用来传递决策前提的,而不是传递特定行为命令的,那么不同的专家就可以为同一决策贡献他们的知识。信息和政策规则,作为许多组织行为的输入——决策前提,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在组织内流动。

为使组织运行良好,雇员只是简单地接手命令是不够的。事实上,仅表面上遵守操作规则在“劳工——管理争端”的机场上所感受到的那样。雇主需要的是雇员采取主动,运用它们的所有技能和知识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这样的奖励肯定会产生激励,但它们只有在条件满足时才能令人满意地运行。最重要的条件是雇员对组织目标的贡献必须能够准确地被测量。

一般而言,组织多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大,测量他们对实现组织目标的单独贡献就越困难。然而,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恰好使组织比完全市场交易更加有利。将奖励和贡献联系在一起的测量困难并不是肤浅的,它源自于组织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原理。

“二战”后,许多美国的大公司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方法是将组织分割成相对自足的部门,然后,每个部门采用独立的资产负债平衡表,这些平衡表可以用来评价结果和计算奖励。

当然,部门化只有在部门实际上是自给自足的时候才能成功。如果一个部门主要是作为其他部门的一个供应者而运作的,那么必须制定一些政策,以解决从一个部门销售到其他部门的商品的定价问题,以及确定在何种情况下一个部门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从公司外部采购产品的问题。由于这些及其他一些类似的原因,部门化只有沿着一个典型的公司结构向下短距离地实施,如果顺利的话,也只能解决高层人物的结果归因问题。

组织内部有和组织间协调机制的运作存在着一个重要的不同,组织间的协调几乎完全取决于经济激励和奖励,当出现强制性合同安排无法消除的重大外部性时,这种协调就会变得非常不完美。另一方面,在组织内部,组织认同是一种强有力的量,它可以战胜由于依附子目标所产生的外部性,借助于忠诚,组织认同可以对整个系统的目标起作用。

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经济更适合成为组织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因此,即便是市场驱动的资本主义经济也需要一门组织理论,如同他们需要市场理论一样。新制度经济学试图仅根据从新古典经济学中衍生出的代理、不对称信息、机会主义等概念来解释组织行为,这是非常不完全的,因为它忽视了权威、认同和协调等关键的组织机制。

有效管理者的技能:绩效取决于基本技能而不是个人特质(卡茨):

人们公开或隐含地接受了这样一种假设,即存在某种类型的经理人。可是任何经理人大概都知道,一个公司需要适合不同层次工作的不同类型的管理者。一个商店主管需要具备的特质很可能与一个负责生产的副总裁需要具备的特质截然相反。

然而,这种对经理人刻板形象的追求是如此强烈,以至于那些只关注经理人的特定品质或特性的公司,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他们看不到真正该关注的方面:一个人能做什么。

选择经理人不应当基于其明显具有的一定数量的行为特征或品质,而应当基于在承担特定层次的责任时所不可或缺的技能。

现在,许多大学和专业人士已经开始用不同的思路去研究如何开发人际技能。这些思路的立足点时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原理。

有些研究思路在“应用心理学”、“人类工程学”方面找到了一些应用领域,其他大量的现象则表明商业人士需要技术专家的帮助去开发人际技能。但是实际上,经理人应该自己独立地开发人际技能,而不是依赖于别人的意见。为了更加有效,他必须对人际活动有自己的个人观点,这样他才能:(1)认识到他带给情境的感觉和感情;(2)有一个关于自身体验的态度,这将使他重新评价周围的人并从别人那里学到一些东西;(3)发展一种能力,能够明白别人通过其行动和语言(明晰的或者含蓄的)向他传达的意思;(4)培养一种能够成功的向别人传达思想和态度的能力。

管理理论的丛林(孔茨):

1.需要定义一种知识体系。

2.整合管理学与其他学科。

3.澄清管理语义。

4.愿意提炼并检验基本原则。

为了达到对管理理论的澄清,我们不应该忘记下述几条标准:

(1)理论应该处理一个可“把握”的知识探索领域;只要人们企图冥想整个宇宙,知识就不可能取得进步;

(2)理论对于提升实践应该是有用的,实践者及其任务不应该被忽视;

(3)理论不应该迷失于语义,尤其是那些不能为实践者所理解的毫无用处的行话;

(4)理论应该为研究和教学提供方向和效率;

(5)理论必须认识到,它只是一个更大的知识和理论世界的组成部分。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科研文献阅读笔记模板(word版)(个人版本2.0)(1)

文献阅读(实习)笔记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页特意留作空白)

目录 文献1: (3) 文献2: (4) 文献3: (5) 文献4: (6) 文献5: (7) 文献6: (8) 文献7: (9) 文献8: (10) 文献9: (11) 文献10: (12) 文献11: (13) 文献12: (14) 文献13: (15) 文献14: (16) 文献15: (17) 文献16: (18) 文献17: (19) 文献18: (20) 文献19: (21) 【鼠标左键单击目录内容中任意区域,再单击右键弹出菜单,选择“更新域”,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 择“更新整个目录”,即可自动更新目录内容及也页码】 【若还需要大批量添加文献阅读记录(超过19个),则在复制未填笔记的空白模板后连续粘贴多个。 粘贴完毕后,用鼠标选定“文献××”的数字部分,将鼠标对准数字部分,单击右键弹出菜单,选 择“选择相似文本”命令,即可完成文献阅读笔记的编号更新。若觉得此操作过于繁琐,可直接手 工更改编号。】 (上述两段说明若不需要可删除)

(注:若目录的总页数为奇数,则需要再插入一个“下一页”的分隔符,以确保打印时正文第1页的位置,若不需打印可忽略此操作)

文献1: 编号:时间: 标题: 来源(期刊/书籍名称): 年,卷(期):页 作者: 国家或组织名称: 文献价值:高中低无阅读内容:文摘、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要点:(可以是好的问题、好的语言表达、好的文章结构、好的方法。实习的同学可以写一天中遇到的专业问题) 思考:(文章的不足,有没有办法解决等)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知识讲解

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组织是指为达到诸多目标或未来预期产出而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协调行动的若干人。 管理(management)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是管理者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在效率和效益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组织绩效同效率和效益成正比。 效率(efficiency)指的是在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程度或资源产出水平的高低。效益(effectiveness,也有译作“效果”或“有效性”)是衡量管理者为组织设定并努力要达到的目标的恰当程度,也指组织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管理者所选择的目标是恰当的,并实现了这些目标,组织就是有效益的。效益效率2*2图表见P4 管理的四种智能: 1,、计划是管理者用以识别并选择适当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管理者计划工作的优略劣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也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计划详述见P120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步骤(1)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制定战略SWOT(3)实施战略和变革组织 2、组织(organizing)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和协作,由此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即一个正式的任务系统和汇报关系系统,借助这样的系统可以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组织目标。 3、领导领导要达成的效果是使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对组织高度忠诚 4、控制在控制(controlling)过程中,管理者要评价组织实现目标的情况,以及为保持和提高绩效水平所采取的行动。控制过程的结果是要提高准确衡量和监控组织效率与效益的能力。 管理类型

文献阅读笔记(样例供参考)

文献阅读笔记 1、文献题目: 学生对电学中高斯定理及对称性的理解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symmetry and Gauss’s law of electricity) 2、作者:Chandralekha Singh (匹兹堡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教授) 3、摘要内容: 我们在大学基础物理课上(calculus-based introductory physics courses),调查了学生在学习“对称性”、“电场”、“电通量”这三个概念的困难,这些概念对运用高斯定理是非常重要的。运用高斯定理求解电场需要同时满足: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以及各处的电场方向可以确定。另外,有效应用高斯定理需要理解电场的叠加原理。本研究同时也会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运用高斯定理求解电场,帮助他们学会在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时,如何选取合适的高斯面,而这些都促进了学生推理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为了解释学生在“对称性”、“电场”、“电通量”这三个概念上的困难,我们采用了自由发言(free-response)、多项选择题(multiple-choice questions)测试以及利用“出声思维法或有声思维法”(a think-aloud protocol)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针对学生在上述概念理解上的困难并为了获得关于这些困难的定量信息,我们也编制了相关选择题。被测试的学生541人,这些学生分三部分:基础物理课上的本科生,高年级电磁学课上本科生,参加助教研修班(a teaching assistant seminar course)的研究生。研究表明,本科生在上述概念的理解方面存在某些共同的困难。 4、研究目的:为了调查了学生在学习“对称性”、“电场”、“电通量”这三个概念上存在哪些困难,并对此困难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正确运用高斯定理。 5、方法及过程: 1)给定题目让学生自由发言及采用“出声思维记录法”,涉及知识内容是对称性及高斯定理等。具体:在大学基础物理课上,将学生按10-20人分为一组,给每组30道题目,让他们自由发言、讨论,并给出各自的理由。同时运用“出声思维记录法”对5个学生进行访谈,更深入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获得关于上述概念学习困难的定性信息,同时也有助于后面选择题试卷的编制。 2)选择题测试。分三部分进行: A. 大学基础物理上(非物理专业)541人,8个不同班级,平均分49% B. 电磁学(物理专业)课上(分前后测)前测:33人平均分44%后测:28人平均分49% C. 研究生(助教研修班)课堂上33人(大多数是研一的)平均分:75% 疑问:为什么结果电磁学专业的学生前测成绩不如基础物理课上的学生? 6、结果分析: 在不同年级中测试分数对比可知: 1)A部分的测试结果与B相比:两部分成绩相差不大,对矢量计算的深入学习与否对学生理解“对称性”“叠加原理”、“高斯定理”影响不明显。 2)C部分的测试表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对上述概念的理解较好,虽然他们在某些地方也存在与本科生相似的学习困难。 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及对学生的访谈将学生困难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1)电荷、电通量是标量 举例:在1题中,学生常见的错误是认为“电通量”与“电荷都是矢量”。在访谈中,学生说电通量是矢量,因为它的公式中涉及两个矢量;电通量有正负之分;等。 2)叠加原理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0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篇1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论语》。这不仅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更是中华传世名著。它章节简短,以雍容典雅的语调简洁凝炼的格言警句来表达深刻的思想,让人们受益匪浅,也让我感触颇深。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教育他的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是啊,做事之前先要学会做

人。作为教师,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单单只教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教出品德高尚,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我们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论语读书笔记篇2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 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重点学习知识整理版[1][1][1][1]

管理学重难点 一。单项选择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教材对管理的性质进行了阐述,下列(A )的说法不正确。 A.管理具有时效性B。管理具有科学性C.管理具有艺术性D。管理具有二重性 2.管理的首要职能是(D )。A.指挥B、控制C、协调D、计划 3.管理的职能分为一般职能和(A )A.具体职能B、计划职能C、指挥职能D、控制职能 4.就管理的职能而言,法约尔认为,( C )A、管理就是决策B、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C、管理就是实性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D、管理就是经由他人去完成一定的工作5.“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C )A、泰罗B、法约尔C、西蒙D、韦伯 6.马克思认为,管理活动的性质是二重的,就是(B )。A、技术属性和人文属性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科学属性和社会属性 D 技术属性和科学属性 7.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C)职能能够保证目标及为其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A、领导B、协调C、控制D、计划8.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B )三个基本要素构成。A、目标、原则和结构B、目标、部门和关系C、目标、部门和效率D、目标、部门和人员 9.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 A )。A、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B、计划接近实际活动C、实践活动具有指标约束D、计划得以严格执行 10. 就计划工作而言,高层管理者关心的是( C )A.中期计划 B 管理性计划 C 战略计划D作业计划 11.按管理着所处的活动领域划分,管理者可以分为( A )A企业管理者B公司管理者C地域管理者D计划管理着 12.管理者在工作中包含三种人际关系角色( A )A精神领袖领导者组织联络者B精神领袖领导者决策者 C精神领袖管理者组织联络者D发言人领导者谈判者 13.管理者在扮演各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的三类技能是(B )A讲演技能交际技能决策技能B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C交际技能决策技能管理技能D决策技能管理技能团结技能 14.组织外部环境中的产业环境包括(A )A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B消费者供应商上级领导中间商C竞争对手消费者战略合作伙伴投资者D投资者中间商顾客消费者 15.依据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将组织环境化分为四种类型(C )A简单稳定一般稳定相当稳定不稳定B简单稳定复杂稳定一般稳定不稳定C简单稳定复杂稳定简单动态复杂动态D一般稳定比较稳定简单动态复杂动态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6.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A )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 A、亚当.斯密 B、查尔斯。巴比奇 C、泰罗 D、大卫李嘉图 17.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A )。 A、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B、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 C、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和控制 D、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 18.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美国、法国和德国等一些西方国家都产生了科学管理,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古典管理理论,美国泰罗的( A )就是其中之一。 A、科学管理理论 B、一般管理理论 C、行政管理理论D经营管理理论 19.“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D )提出来的。A、韦伯B、泰罗C、梅奥D、法约尔 20.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被誉为(C )。 A、工业管理之父 B、科学管理之父 C、经营管理之父 D、行政管理之父 21.在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D )为重要标准。A、感情的逻辑B、正规的程序C、科学的理念D、效率的逻辑 22.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其中“理想的”是指现代社会(A )组织形式。 A、最有效和合理 B、最符合需要的 C、最经济和合理的 D、最先进科学的 23.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B )。A、科研部门B、军队C、学校D、企业24.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被称为(C ) A、经验教学 B、案例学派 C、案例教学 D、经验学派

文献阅读笔记模板

文献阅读记录 一、文献:文献的名称 二、文献出处:期刊名称***年第***期第***卷***-***页 三、文献主要内容:主要针对***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构建了***结构模型,在此结构的基础上运用***方法进行***工作,说明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四、主要贡献评论: 1、将霍尔三维结构引入到水利水电工程当中,将以前没有运用过的东西引入,是一种创新。通过时间维、知识维、逻辑维构建水利水电工程三维结构,其中逻辑维分为阐明问题、明确目标、方案综合、系统分析、方案选择、决策和实施;时间维分为勘测阶段、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行阶段;知识维分为水工规范和合同管理。 2、研究对象为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寿命周期,而不是像其他大多数文献所研究的诸如工程施工、工程运行等单个阶段的风险,将大系统理论的知识运用到了水利水电工程的风险评估当中。 3、结合了霍尔三维结构和层次分析法,通过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为水利水电工程风险评估提供了又一种途径。 五、局限性评论: 1、上述水利水电工程大系统三维结构的划分没有很好的体现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即对于霍尔三维结构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运用没有能够很好的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的特色,缺少三维结构的优化。 2、对于层次分析法没有进行具体的运用分析,只是进行了方法描述,没有结合实例进行说明,缺少例证。没有说明霍尔三维结构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风险评估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适用性。文章的结论说服力不够。 六、后续研究设想: 1、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霍尔三维结构进行优化。提出一种更加符合水利水电工程特色的霍尔三维结构模型。 2、通过实例证明霍尔三维结构结合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估方法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适用性。

管理学基础理论

1.管理的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创新、协调2.管理者的角色: 3.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人员完成其工作所需的能力。像财会人员、工程师、医生等都必须具备自 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里所需的技术职能一样,管理人员也必须具备技术职能。 2.人际技能: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能与他人融洽相处,激励别人并有效沟通,妥善处理与同 事及上下级的人际关系。 3.概念技能:是与他人协作并整合整个组织利益和活动的能力。一个管理者必须有全局观念和整 体性观念,不能本位主义地进行决策。要有找出问题本质、抽象概括、归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1)工时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标准----管理中的定额原理 (2)工作因素(操作方法、工具、材料、作业环境等)标准化--- 管理中的标准化原理 (3)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4)职能原理 (5)例外原理(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5.法约尔的贡献: 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主要体现在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 企业的六类基本的活动: 1、技术活动---企业所从事的、制造和加工活动。 2、商业活动---企业的采购、销售和交换活动。 3、财务活动---企业所从事的资本筹划活动、以及资本的有效运用。 4、安全活动---指企业所从事的保护企业资产`保障企业人员人身安全的种种活动。 5、会计活动---指企业所从事的存货的盘点、资产负债表的制作、成本核算、统计等活动。 6、管理活动---主要指企业所从事的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 管理职能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1.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 2.组织:就是建立物质和人(组织员工)的双重结构; 3.指挥:在组织成员之间,使组织活动得以持续进行; 4.协调:就是连接、统一、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努力; 5.控制: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14条管理原则: 1、劳动分工:与斯密的“劳动分工”相一致。即,通过对工作的特定,员工个人具有相应技 能,进而提高生产率。 2、权力与责任:权责相符原则。权大于责,则滥用职权;责大于权,则不利于调动积极性,不 利于完成工作。 3、纪律:组织管理者与其下属的协定、规定;对协定的态度和遵守情况---执行情况。 4、统一指挥:一个下级应当只接受来自一位上级的命令。或者,参与同一种类活动的成员,必 须在单一的计划下,具有同一的目标。 5、统一领导:一个下级只能有一个上级。

研究生如何做文献阅读笔记

研究生如何做文献阅读笔记? 说实在的,我自己也不是很会读书。读书的速度也不快,只是喜欢读书罢了。阅读文献,对于开题期间的研究生和写论文期间的研究生是很重要的功课,不可忽视,这种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关于做读书和文献阅读笔记,这里谈点个人的看法,算是跟年轻朋友们的交流,也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指教。 如何选择和阅读文献? 1. 阅读文献,要力求对一个方面或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概念的历史发展都要搞清楚,清楚来龙去脉。文献有新有旧,有些学科或专题文献的半衰期很长,经典文献的阅读是很重要的,只下载几篇新文献是很难理解全貌的。 2. 要有意识阅读大家的文献,阅读某个领域或专题中程碑式的文献或文献综述。这些文献对于初学者了解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发展很有帮助,对于某个阶段的重要文献提供了一个查找的捷径。从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和学说、重要结果的进展。 3. 要善于分析自己研究领域中一些国内外代表性实验室的论文,通过分析一个实验室的论文目录,可以了解这个实验室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兴趣的发展、拓展。 4. 要善于分析本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引领学科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的论文目录,同样可以看到他(她)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生涯的发展,以及他(她)所领导的研究团队的发展过程。

如何做阅读笔记呢? 5.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善于总结和整合,类似Minireview 的方式。如果能将类似相近的一些重要文献(如10-20 篇),进行整合和归纳,理出最新的几个专题的进展,无疑会加深对所阅读的文献的理解。那么笔记记什么?记录新进展。哪些是新进展?需要广泛阅读才能知晓。 6. 阅读任何文献或专著,一定要记录清楚文献题目、出处、作者、发表年代、期卷、页码等等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后引文时必须的,不要嫌麻烦,如作者栏目是需要将所有作者都要记录全的。 7. 有些重要文献需要精读,读几遍是不行的,要很熟悉。这类文献在不同时期读有不同时期的理解,如开题阶段,可能比较注重某个方向或领域的理论和观点、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实验阶段,可能比较注意进行结果之间的比较,根据文献结果和变化规律,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一些趋势预测;在论文写作阶段,可能会比较关注结果分析、理论学说的验证等等。与之相应,多数文献是需要泛读的,可能只需要读读题目,可能只看看摘要,也可能只浏览一下图表等等。 8. 要重视论文的题目和摘要,这是很重要和简洁、精炼的信息。一篇论文的精华部分都在这里了。同样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如生态生理学特别关注物种对环境的适应,那么环境条件就是很重要的信息了,如物种的分类地位、生物学习性、地理分布,以及分布区的海拔、气候和植被等等。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_知识点

第一章 1.1简答或者选择 1.信息的要素:语义要素、差异要素、传递要素和载体要素 2.按信息描述的对象划分,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 3.按信息加工深度划分,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4.按信息的表现形式划分,分为文献型、档案型、统计型、动态型等。 5.按信息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6.信息一般表现为四种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和图像 7.从时间和空间上,信息运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信息运动、生物信息运动和人类社会信息运动三种不同的类型。 8.信息产业包含四大技术: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 1.2知识点【判断】 1.核心资源、支持资源和环境资源构成了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 2.冗余是指在表达和传递信息时,用较多的信息量来实现较少的信息传递。 3.自然信息运动过程是随机的和盲目的; 4.自然信息是不完整的,只有信息的生成和存储,而不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存在着过程上的断层。 5.信息产业是智力和资本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 6.信息网络体系、信息产业基础以及社会支持环境这三者组成的有机整体也称为信息基础设施。 7.信息:信息是按照用户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对信息的加工是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 8.信息资源: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及其载体。也就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的数据。广义的信息资源把信息活动的各个要素都纳入到信息资源的范畴,强调系统的概念。 9.信息差异:由于客观事物差异性的存在,信息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越是表现细微差异的信息,越有使用价值。

1.3综合 1.信息传递模式的多样性:多向主动传递: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单向主动传递: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多向被动传递:这种方式事先没有确定的接收者,是信息收集者向整个社会开展的信息服务。单向被动传递:这种传递方式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举例论述信息传递模式的多样性】 2.信息运动方式的多样性:辐射式运动:信息生成以后便向四面八方做辐射式传播和扩散。主要手段有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络、报刊杂志等形式。有序性运动:信息运动的有序性既表现在信息自身的有序性,也表现在运动过程的有序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按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以一定的方式,沿着固定的方向运动。主要手段是传真、文件、报告、书籍、刊物等。接力式运动:信息运动从信源到信宿是需要多次接力传递的。布朗运动:信息在人的作用下往往做无规则、无休止的运动。人际交谈、小道消息是这种信息流动的主要方式。【举例论述信息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章 2.1简答或者选择 1.人类的信息管理活动: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2.信息源种类繁多,形式复杂,可分为记录型、智力型、实物型和零次型。 3.记录型信息源按不同的物质载体,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计算机阅读型、网络型、视听资料。 4.信息搜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针对性、系统性、预见性和科学性。 5.常用搜集信息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采购、调查、交换、索取和检索。 6.信息组织形式可按不同方式划分: ?按信息表现形式划分,有文字信息组织、图像信息组织、声音信息组织和视频信息组织。 ?按信息加工的程度划分,可分为一次信息组织、二次信息组织和三次信息组织。 ?按信息的传播载体划分,分为文献信息组织和非文献信息组织。

信息管理学

第二篇信息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信息管理 一、信息管理概述 (一)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实质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信息管理不只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人员、技术、机构等进行管理,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社会对信息需求的过程。) (二)信息管理的视角: ①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②经济角度: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③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解决和协调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等,促进社会更充分利用信息,发挥其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 ④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 (三)信息管理的流程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二、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一)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二)技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问题是拼命追求新技术,完全忽视了信息管理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三)资源管理阶段:概念剔除的两个背景,一是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二是信息成为一种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并对它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带来的问题,一是网络信息的无序化扩大,二是信息污染,三是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四是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 (四)知识管理阶段: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其核心是知识的创造、应用、学习、理解和协商。其实现必须以相应的信息技术为条件。 三、信息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一)信息管理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