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风湿病科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9 风湿病科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9 风湿病科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1-94)。

多以单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为主,可伴发热,头痛等症。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物,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反复发作后可出现“块瘰”(痛风石)。血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的主要临床表现,常为首发症状。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无症状的间歇期、高尿酸血症,对秋水仙碱治疗有特效的典型病例,目前多采用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进行诊断,同时应与蜂窝织炎、丹毒、感染化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假性痛风等相鉴别。

2.间歇期痛风:为反复急性发作之间的缓解状态,通常无明显关节症状,此期诊断有赖于既往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的病史及高尿酸血症。

3.慢性期痛风:反复急性发作多年,受累关节肿痛等症状持续不能缓解,皮下痛风石多于首次发作10年以上出现,是慢性期的标志。

4.肾脏病变:慢性尿酸盐肾病可有夜尿增多,出现尿比重和渗透压降低、轻度红白细胞尿及管型、轻度蛋自尿等,甚至肾功能不全。此时应与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痛风相鉴别。

(二)证候诊断

1.急性发作期

(1)湿热蕴结证:发病急骤,局部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得温则舒,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肌肤麻木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2.间歇期

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倦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1)痰浊瘀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痛风结石,或皮色紫暗,舌质衬紫或紫,苔厚腻,脉弦或沉涩。

(2)脾肾两虚证:病久屡发,神疲乏力,脘痞纳少,腰膝酸软,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屈伸不利,昼轻夜重,或在指尖、跖趾、耳廓等处有痛风结石,舌质淡紫,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濡或沉或兼涩。

二、治疗方法

(一)基础治疗

1.急性发作期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注意保护受累关节。

2.低嘌呤饮食,禁酒限烟。

3.饮足够的水,保持每天(24小时)尿量2000ml以上。

4.碱化尿液。

5.避免受凉、劳累、外伤。

(二)辨证论治

1.急性发作期

(1)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①推荐方药:三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炒苍术、川黄柏、川牛膝、独活、全当归、川芎、虎杖、防风、土茯苓、萆薢、泽泻、牡丹皮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中药外敷:选用清热除湿、宣痹通络之品,如芙黄膏或如意金黄膏,凃敷红肿疼痛关节,每日2次,每次3~4小时。

③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中药或随症加减,煎煮后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

④三棱针刺络放血: 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取阿是穴,放血1~2ml,每周2~3次。还可选用火针疗法、梅花针扣刺结合拔罐法等方法治疗。

(2)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①推荐方药:乌头汤加减。制川乌、炙麻黄、生黄芪、生白芍、苍术、羌活、

当归、土茯苓、萆薢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中药外敷:选用驱风散寒除湿、温经通络药物,如乌头汤制成散剂,黄酒调匀外敷患处,每日2次,每次3~4小时。

③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温经散寒,除湿通络中药或随症加减,煎煮后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

2.间歇期

脾虚湿阻证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①推荐方药:防己黄芪汤加减。黄芪、防己、桂枝、当归、白术、淫羊藿、苡仁、土茯苓、萆薢、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健脾利湿,益气通络中药或随症加减,煎煮后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1)痰浊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泄浊

①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减。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茵陈、威灵仙、海风藤、猪苓、金钱草、土茯苓、萆薢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活血化瘀,化痰泄浊中药或随症加减,煎煮后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

(2)脾肾两虚证

治法:泄浊化瘀,调益脾肾

①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和六味地黄丸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熟地、山茱萸、泽泻、土茯苓、川萆薢、补骨脂、骨碎补、白芍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泄浊化瘀,调益脾肾中药或随症加减,煎煮后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

(三)西药治疗

血尿酸持续升高、痛风频发等预后不良者,以及伴发肾脏病变者,可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1年发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合并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降尿酸药物等治疗。

(四)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体针:选穴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中脘、天枢、气海、肾俞、气海俞、大肠俞、中空等穴随症加减,急性期发作期用泻法,缓解期用平补

平泻,均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2.拔罐:急性发作期,局部毫针密集点刺后,拔罐,每次留罐5分钟。

3.中医外科清创:适用于痛风结石较大、局部破溃者,局部清创,剥除痛风结石,并予生肌膏外敷包扎。

(五)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忌膏粱厚味,禁酒限烟,限制食盐和脂肪的摄人,饮食控制不仅包括食物种类的选择,还应注意量和热量的控制。

2.生活调理:劳逸结合,注意保暖和避寒,鞋袜宽松,积极减肥,减轻体重。

3.情志调理:避免过度劳累、紧张与激动,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平和。

4.健康教育:避免使用抑制尿酸排出的药物,定期检测血尿酸值,以便调整用药和防治尿酸性结石。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4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痛风相关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估。

临床控制: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积分减少≥95%。

显效: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积分减少≥70%,<95%。

有效: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基本消除,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积分减少≥30%,<70%。

无效: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与关节活动无明显改善,积分减少<30%。

(南通良春中医医院)

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配方

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配方 中药熏蒸组分为: (1)以湿热为主者,处方:苍术30g,薏苡仁30g,红花20g,川乌15g,威灵仙15g,艾叶20g,木瓜20g,牛膝20g,茯苓20g. (2)以痰浊为主者,处方:苍术20g,生半夏20g,制南星20g,艾叶20g,红花)15g,王不留行40g,大黄30g,海桐皮30g,葱须3根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熏蒸方:肉桂40g,威灵仙40 g,川芎40 g,丁公麟30g,马钱子30 g,羌活、独活各30 g,药酒:追风止痛酒(本院自制),白花蛇1条,制川乌、制草乌各10g川芎10g,防风10 g,麻黄10 g,细辛10 g,制乳、没各10g鲜姜10片,60'白酒50 ml浸2周滤出备用。五虎除痹汤:全虫3 g,地龙15 g,娱松2条,僵蚕10 g,玄驹(黑蚂蚁)10g,桂枝15g,附片l0g.麻黄6 g,熟地20g,酒白芍30 g,当归15g,甘草10g组成。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熏蒸药袋的方剂为川乌、草乌、羌活、独活、防风、透骨草、牛膝、杜仲、乳香、没药、当归、川芍12味药等。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采用中药武当追风胜湿液熏蒸治疗,方剂为制川乌、制草乌、羌活、独活、伸筋草、秦艽、四叶参、丁香各30g,桂枝、木瓜、黄芪、石斛、姜半夏、丹参、姜黄各15g。

关节疼痛--阴虚化热证 临床表现:周身关节疼痛,受累关节红肿热痛,们之灼热,僵直不利,活动受限,或身热而赤,五心烦热、失眠,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或洪实有力。治则:育阴清热活络。组方:细生地15g,嫩桑枝30g,京知母12g,忍冬藤20g,伸筋草15g,地骨皮12g,川牛膝10g,土茯苓10g,生杜仲15g,盐黄柏15g,毛苍术15g,黑玄参10g,晚蚕砂10g,夜交藤15g。关节疼痛--痰队络脉证 临床表现:周身关节重着酸困,屈伸不利,局部肿胀,晨僵无力,肢体渐萎,舌淡,脉细涩。治则:姆痹涤痰祛癖。组方:威灵仙15g,清半夏12g,白芥子10g,嫩桑枝30g,伸筋草15g,透骨草15g,细辛10g,苏木15g,红花15g,川牛膝15g,海风藤10g,制乳没各10g。 关节疼痛--气滞血疡证 临床表现:阴雨天疼痛加剧,少气乏力,倦怠,面色无华,关节疼痛,如针锥刺人,痛有定处,伸屈不利,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无力,舌黯或有痕斑,少苔,脉细弱或细涩。治则:益气活血化滞。组方:全当归20g,赤白芍15g,炒桃仁20g,牡丹皮20g,生姜15g,川军15g,苏木10g,红花10g,紫草10g,乳香15g,没药15g,乌药10g,秦艽20g,汉防己10g,雷公藤20g,狗脊10g。 关节疼痛--寒湿内停证 临床表现:受累关节肿痛,僵硬或畸形,活动受限,挛缩拘急,剧痛难忍,夜间尤甚,皮温降低,口渴喜热饮,喜暖畏寒,遇冷则重,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紧。治则:宜痹化湿通络。组方:当归20g,黄茋20g,独活25g,川羌活15g,伸筋草10g,透骨草15g,秦艽15g,

浅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机及证型

浅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机及证型 摘要:浅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情况、证型分布规律。该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缠绵难愈,因此了解其证型分布及各种证型的研究进展,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分布规律 1 前言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本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如不及时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西医普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对RA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治疗上尚缺乏根治本病的方案及预防本病的措施,且长期服药不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中医药治疗RA的特色在于辨证论治,因此研究证型分布对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年来RA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2 RA中医证型的研究现状 RA的病因病机 根据RA临床特征,当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病”、“痹”等范畴。中医认为寒冷、潮湿、疲劳、创伤及精神刺激、营养不良等均为本病的诱因。本病内因为禀赋素亏,营血虚耗,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或病后、产后,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外因为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气候骤变等而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致邪侵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痹阻气血而发病。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若素体阳气不足,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凝滞关节,形成风寒湿痹。若素体阴气不足,有热内郁,与外邪搏结形成湿热,耗伤肝肾之阴,使筋骨失去濡养;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壅滞经络关节,形成风湿热痹。病久邪留伤正,可加重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候,并可致气血津液运行无力,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而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不愈,亦可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或生痰或产瘀。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顽固不愈。

痛风治疗指南

痛风治疗指南 【概述】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痛风常与中心性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10%-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除1%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继发性痛风由其他疾病所致,如肾脏病、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本指南主要介绍原发性痛风。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8%,痛风为0.13%~0.37%。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 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期: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防治,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甚至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处也可发作,症状渐趋不典型。 3.慢性期:尿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慢性异物样反应,沉积物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包绕,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称为痛风石。痛风石多在起病10年后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隆起于皮下,外观为芝麻大到鸡蛋大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但较少继发感染。当痛风石发生于关节内,可造成关节软骨及骨质侵蚀破坏、增生、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出现持续关节肿痛、强直、畸形,甚至骨折,称为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 4.肾脏病变: 肾脏病理检查几乎均有损害,大约1/3患者在痛风病程中出现肾脏症状。 ⑴尿酸盐肾病: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组织,特别是肾髓质和锥体部,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使肾小管变形、萎缩、纤维化、硬化,进而累及肾小球血管床。表现为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夜尿增多、低比重尿、血尿、蛋白尿、腰痛、水肿、高血压,晚期肾功能不全等。 ⑵尿酸性尿路结石:尿液中尿酸浓度增加并沉积形成尿路结石,在痛风患者中总发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发病之前。较小者呈沙砾状随尿排出,可无症状。

痛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1-94 ) (1 )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品,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四周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 (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 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洁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 (1)关节液中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 (2)有痛风石,用化学方法(murexide 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含有尿酸盐结晶。 (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条中6条者: A、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 B、炎症表现在1日内达到高峰 C、单关节炎发作 D观察到关节发红 E、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F、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G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 H、可疑的痛风石 I 、高尿酸血症 J、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X线片)。 K不伴骨质腐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片)。 L、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上述(1)(2)(3)项中,具备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 1 、湿热蕴结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稍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乏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3、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或见 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肌肤麻痹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尪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 )。 尪痹病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年ACR/EULA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 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 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 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取肩髃、肩醪、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昆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高敏照 临床03-4 90301418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可反复发作,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坡会,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历代医家称之为历节、鹤膝风、顽痹、筋痹、骨痹、肾痹等,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内因是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虚、肝肾亏虚,外因是风寒湿热之邪人侵,内外之因相合而致病。 1、中医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肝肾亏虚,阳气不足,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于肌肉、骨节、经络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痹久累及肝肾,伤及筋骨而导致本病。如《素问·痹论》:“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类证治裁·痹证》:“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夹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本病的病性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肝肾脾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风寒湿邪痹阻脉络,流住关节,痰瘀痹阻。若久痹不愈,可内舍于脏腑,而致肝、脾、肾三脏受损,使脏腑气血阴阳随之而亏。 2、中医治疗方法 杨大赋[1]认为本病早期邪入未久,正气尚可支持,宜以攻邪为主;中期正气渐虚而邪气亦盛者,则宜扶正祛邪;晚期正虚邪恋者,以调补为要,兼顾通络。攻邪通络不忘扶正,扶正不忘攻邪,辨病辨证相结合。李如意[2]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急性活动期其证候特点是症状表现急且重,其病机特点是以邪气盛为主,故治疗上以祛邪为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为肝肾气血不足,故需在祛邪同时佐以扶正之药,以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在恢复期,风寒湿热之邪得到了基本控制,其病机特点是虚实夹杂,在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以祛除未净余邪和恢复脏腑机能为治疗目的。在缓解期,其病机特点以正气虚为主,因此治疗应重在扶正,尤其应注意调补脾肾,令“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避免缓解期再次复发。蒲文斌[3]认为RA的治疗应以健脾补肝肾,活血通络为本,辅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具体运用时可根据临床症状酌情调整各类药物的剂量,则能收到良好的疗效。秦林[4]等认为“肝脾失调, 内生风湿”可能为RA 发病的重要基础。认为肝脾失调, 内生风寒湿诸邪合而为痹, 进一步发展成为寒热、痰瘀、虚实错杂, 并最终形成累及心肝脾肺肾诸脏的全身性疾病。提出“和肝脾, 除风湿, 平寒热, 消肿痛”的治疗原则。 3、分型分期治疗 沈晓燕[5]等,根据关节肿痛症状的差异分四型论治,对风湿证洽疗,首推麻杏慧甘汤;湿热证的治疗,首推越脾加术汤;寒湿证的治疗,首选麻黄加术汤;湿痕证的治疗,首选桂枝获荃丸。商宪敏[6]等提出RA常见证候6型:风寒湿痹型,冶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风湿热痹型,治宜清热祛风、利湿通络。方用白虎汤合宣痹汤加减;寒热错杂型,治宜祛寒清热、散风除湿、通经活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痰瘀凝滞型,治宜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方用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肝肾亏损型,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佐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右归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脾肾两虚型,治

痛风诊疗规范(2020完整版)

痛风诊疗规范(2020完整版)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属于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欧洲的患病率为0.9%~2.5%,美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长,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50%以上的痛风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一、临床表现 (一)病程 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

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1.急性发作期: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发作,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h左右达高峰。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受累,50%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痛风好发于下肢,如足背、足跟、踝、膝关节,指、肘、腕关节也可受累。随着病程进展,反复发作的患者受累关节逐渐增多,少数可影响到骶髂关节、肩关节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部位,且发作的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部分严重的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心悸等。发作前多有诱发因素,多为饮酒、高嘌呤饮食、受冷和剧烈运动。 2.发作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偶有炎症区皮肤色素沉着。二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无定论,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的间隙期缩短,甚至部分患者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是长期血尿酸显著升高未受控制的结果,两者经常同时存在。皮下痛风石常见的发生部位为

痛风的针灸治疗

痛风得针灸治疗 痛风得针灸治疗:对于痛风得治疗有很多得方法。但就是由于人们对痛风认识得不够,导致了治疗得最佳时机。痛风得急性发作(也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没有预兆,剧痛常在夜间突然发生,且疼痛部位集中,程度剧烈。同时受累得关节表现为发红、发热与肿胀,局部皮肤发亮,触痛明显。 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脉络瘀阻。治疗原则就是清热利湿,通经活络、治疗方法首选受累关节刺血。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以采血针将患部鲜红或暗红得瘀络刺破,瘀血顺势而出,其颜色由暗红转为鲜红后即可加压止血。所选瘀络不必拘泥于一条,可以同时选择多条、 - 痛风- 【概述】 痛风就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得疾病,以男性为主,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得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与关节畸型,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炎肾炎与尿酸肾结石形成等一系列病症,其中原发性痛风最首得就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骤,好发于下肢关节,数小时内可达到高峰,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热痛,且以半夜起病多见,持续数天至数周完全缓解,但可反复发作。为针灸治疗得主要对象。本病在我国以往为少见病,近年由于营养条件得改善,平均寿命延长,发病例有增多趋势。西医虽有特效药物,但由于缺乏病因治疗,目前尚无根治之法、 针灸治疗本病,首见于1981年[1]。但之后一直未见报道,直至1991年才有大量临床文章见诸刊物。据不完全统计就达近20篇之多。在治疗方法上,除体针外,尚有梅花针或三棱针刺血、火针法、拔罐、皮内针及耳针等,亦有配合推拿或内服、外敷中药进行治疗得。治疗对象则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为主,亦有治疗痛风石沉积者、总有效率在90%以上、且不少病人经一年以上随访未见复发,表明有较好得远期疗效,故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推广价值。【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2、曲池、 配穴:分2组、1、内踝侧:太溪、太白、大敦;外踝侧:昆仑、丘墟、足临泣、束骨。2、合谷。 (二)治法 病变在下肢,均各取第一组;在上肢各取第二组。以主穴为主,据部位酌加配穴、以1~1.5寸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及饮食调护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及饮食调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张春艳 一、概述 (一)概念 1. 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及(或)血尿酸升高,尿酸结晶沉积到软组织致急性或慢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复发作的关节炎和(或)肾病变。 2.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上限。 (二)背景 (幻灯 3 )图表展示的是血清尿酸平均水平的变化趋势。由图表可看出 1983 年、1997 年和 1999 年,我国男性和女性患者,随着年代发展,血尿酸的水平在不断升高。 (幻灯 4 )图表展示的是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由图表可看出,南京社区、山东沿海、山东海阳三个地区男性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远高于女性患者。 (幻灯 5 )图表图表展示的是痛风的患病率。有图表可看出南京社区、山东沿海、山东海阳三个地区男性痛风的患病率远高于女性患者痛风患病率。 (三)尿酸简介 1. 概念: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2. 体内尿酸来源: ( 1 )外源性:食物中的核甘酸的分解。 ( 2 )内源性:内源性嘌呤合成,核酸分解产生。 3. 尿酸的代谢 凡是影响血尿酸生成和(或)排泄的因素均可以导致血尿酸水平增加。 (幻灯 7 )图片展示的是尿酸代谢的过程,可看出,内源性尿酸生成占人体尿酸 80% ,外源性尿酸只占到 20% 。 (四)高尿酸血症简介

1. 引起高尿酸血症的病因: ( 1 )原发性:①尿酸排出过少;②尿酸产生过多。 ( 2 )继发性:核酸代谢加速、肾脏排泄尿酸过低、药物性、其它。 2.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原因 ( 1 )尿酸清除过少:约占痛风病人的 90% 。 ①限制嘌呤饮食 5 天,尿尿酸定量 <600mg (3570umol)/d 。 ②通常肾功能和尿酸的生成正常 ③可能机制:滤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增加或分泌减少。 ④可能病因:多基因遗传缺陷。 ( 2 )尿酸产生过多:占原发痛风的 10% 。 ① 5 天限制嘌呤饮食后,尿尿酸 >600mg/d,( 普食时尿尿酸 >1000mg/d) 。 ②病因: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的缺陷,多数为多基因缺陷。单基因酶的缺陷: PRPP 合成酶, PRPPAT , HPRT 。 二、痛风的西医治疗 痛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年龄为 40 岁左右;男性多见,女性只占 5% ,且多为绝经后妇女;约 50% 有遗传史;多见于肥胖和脑力劳动者;在关节炎中,痛风性关节炎占5% 。可分为四个阶段:无症状期、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一)临床表现 1. 无症状期 ( 1 )只表现为高尿酸血症而无任何症状。 ( 2 )由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发展至痛风一般经历数年至数十年,但可终生不发生痛风。 ( 3 )高尿酸血症进展为痛风的机制不明确,但通常与血尿酸水平和持续时间相关。 2. 急性关节炎期 ( 1 )机制:体内尿酸增高,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腔内的沉积,局部白细胞吞噬尿酸盐结晶,细胞内的溶酶体等破坏,释放蛋白水解酶,激活肽组胺和趋化因子,炎症细胞释放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方集

类风湿性关节炎_中药方集 时间:2010-05-15 12:49来源:未知作者:中医中药秘主网 : liu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细菌、病毒、遗传及性激素有一定关系。临床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肿痛伴晨僵、晚期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为特征。其病机为风寒湿热之邪留滞于筋骨关节,久之损伤肝肾阴血所致。 1.乌蛇祛风通络汤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配方] 乌梢蛇15克,黄芪、伸筋草、鹳草等、稀莶草各20 克,当归、羌活、独活各30克,防风、细辛各6克。 [制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2.苏枝黄芪汤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配方] 苏枝节、竹枝节、桂枝节、松枝节、杉枝节各15克,桑枝节20克,黄芪20克,甘草3克,当归18克,白芍16克,川芎6克。 [制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3.生苡仁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配方] 生苡仁15克,苍术、羌活、独活、威灵仙、云茯苓12 克,防风光煎10克,川乌先煎,炙甘草炙,各6克,麻黄炙3克。 [制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治关节疼痛,肿胀,沉重或肌肤麻木,舌苔白腻,脉濡缓为主要症状的湿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4.两乌散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配方] 制草乌、制川乌、薏苡仁各100克,生地黄20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150克,马钱子50克。 [制用法] 研末水冲服。 [功效] 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寒型。 5.熟地治寒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配方] 熟地20克,骨碎补、威灵仙各15克,淫羊藿、补骨脂、山甲炙、牛膝、桂枝、赤白芍、苍术、知母各10克,川断12克,制附片、麻黄炙、松节各6克,防风9克。[制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治病程较久,关节变形,强直挛缩,屈伸少利,舌质淡或瘀暗,尺脉弱为主要症状的寒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痛风诊断治疗指南

痛风诊断治疗指南 【概述】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痛风常与中心性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10%~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除1%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继发性痛风由其他疾病所致,如肾脏病、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本指南主要介绍原发性痛风。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8%,痛风为0.13%~0.37%。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 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

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期: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 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防治,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甚至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处也可发作,症状渐趋不典型。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探讨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探讨 痛风性关节炎是嘌呤代谢障碍,因高尿酸血症所致的关节炎。现代医学将痛风归属于新陈代谢病中,同其他因免疫反应所致的关节炎区别开来。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并无痛风性关节炎之病名,在元代朱丹溪的著作《格致余论·痛风论》中出现过痛风之名称。本文从中医理论对此病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利今后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提高。 1.2 临床表现:发病急骤,常在夜间痛醒,轻者数天内可自行缓解,有的仅发1次,有的反复发作。两次发作间歇期可长达数月或十数年之久。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拒按,活动受限,系因湿痰流注关节所致,重者关节腔可抽出黄色积液,镜检可见结晶。缓解期红肿热痛消退,活动如常,其来急去快的特点与一般痹证不同。反复发作湿痰在关节处不能排改者则间歇期愈来愈短,甚至经久不消,导致关节骨骼破坏,永久残废。皮下痛风结石经久不消,有的愈积愈大愈多,甚至可破溃流出白色浆液是为湿痰积聚之证据。 1.3 治疗1.3.1 饮食控制:一般痹证不需严格控制饮食,本病的发作与饮食不节有密切关系,需控制高嘌呤食物,仅能进食蛋、牛奶补充营养,急性期过后,视排出湿浊的能力进食。1.3.2 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当以清热利湿,化痰泄浊,活血通络为主。处方:三妙丸加减。药物:苍术、黄柏、川牛膝、苡仁、茯苓、泽泻、车前草、秦艽、萆薢、白芷、独活、益母草、赤芍等。加减:热重者加生石膏、知母;有瘀血者加丹参、川仙子芎、延胡索;痛肿剧烈者加入山慈茹10~20 g,加强消炎镇痛,因山慈茹有毒性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降低,故中病痛减即止,不能久服。如有高血压头痛眩晕者加钩藤、杜仲、川芎、白芍,心功能差者加玉竹、细辛,肾功能差者加黄芪、淫羊霍、女贞子、川芎或大黄。1.3.3 慢性期:病久,发作频繁,肿痛不消,结节较多,关节破坏,关节周围有瘀斑,长期不能活动体质较差者,以健脾利湿,燥湿化痰,活血化瘀,补肾壮骨为主。处方:薏苡仁汤加减。药物:薏苡仁、姜独活、苍术、萆薢、土茯苓、细辛、泽泻、车前子、益母草、川芎、红花、当归、淮牛膝、骨碎捕、淫羊霍、补骨脂等。加减:皮下结节多者加胆南星、半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其余按急性期法加减。本病用以上治法大多可获缓解。 2 结果 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3例,其中,临床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0%。 3 讨论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名,但也有类似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表现的描述。如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记载:“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相当于中医的“痹症”、“历节”、“脚气”等症。 中医学认为:痹证是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畅通,因而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等一类疾病,均称痹证。本病主要是由于风、寒、湿三邪侵袭人体流注经络,致气血不和而成。《素问·痹论》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三邪感受大都合并而来,但常有偏胜,故临床证候应有区别。此外常有一种热痹,多属邪郁化热所致。现代医学的风湿热、痛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等均属痹证范畴。而过多的尿酸则是一种不该有的痰浊、湿浊,是以中医认为原发性痛风的主因在于先天性的脾肾功能失调:脾的运化功能有缺陷,所以痰浊内生;肾分清泌浊的功能失调,则湿浊排泄量少缓慢,以致痰浊内生。此时如果又酗酒暴食、劳倦过度或关节遭受外伤,则会促使痰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痛(痛风性关节炎)。痛风虽属痹症,但其疼痛剧烈,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以致关节畸形,且有多种并发症,故又别于一般痹症。本病多由过食高粱厚味、嗜酒而生湿,湿痰流注关节,外感湿热之邪或风寒之邪郁久化热,或内伤肝肾不足或痹证日久,血瘀痰阻而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过食肥甘醇酒而使脾失健运,则水湿内聚为患。本组病例发作前均有过食高梁厚味及饮酒史。此二者均可在体内生成水湿痰饮,痰湿随气血流窜,流注关节则关节肿胀发炎,流注皮下组织软骨、筋膜、韧带则形成结节即为痛风结石。湿痰聚久化热,故关节红肿热痛。湿性重浊故发病之初多在足部及下肢,病久才波及上肢,一般不侵犯脊柱。

探究中医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探究中医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8-10-29T14:24:57.4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0期作者:关云萍 [导读] 结果经过5-7周的治疗之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80%(P>005)。结论治疗组的有效率要比对照组的有效率高。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能有效治疗给风湿性关节炎。 关云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骨伤医院 1546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至2016年55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两组进行调查,其中28例为治疗组,27例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和中药口服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如:阿司匹林、双氯芬酸等)治疗。结果经过5-7周的治疗之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80%(P>005)。结论治疗组的有效率要比对照组的有效率高。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能有效治疗给风湿性关节炎。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中医,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Chinese medicine.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from 2015 to 2016 5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e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28 cases of treatment group, 27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such as aspirin, diclofenac, etc.). Results after 5-7 weeks of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852%,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0%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treat rheumatoid arthritis. [keyword] rheumatoid arthritis,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effect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风湿热的表现。[1]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其发病的位置多数在肩膀、膝盖、手肘等关节部位,病发时部位会出现红肿和疼痛的现状。下面本文对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概括介绍:第一,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关节出现红肿和疼痛现象,严重者更不能进行活动。第二,关节炎的疼痛位置不定,有时候会是手肘位置疼痛,有时候会是脚踝位置疼痛,一般疼痛的时间不长,有部分患者患病会后发生心脏病变。我院抽取2015年至2016年55例风湿性关节炎分成两组进行调查,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 本院抽取55例观察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其中治疗组人数为28人,对照组人数为27人,年龄分别为17-70岁,且两组的一般治疗经过统计学进行处理,无差异性(P>005)。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治疗组采用的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服药和针灸。本院主要采取这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2.1.1 中药汤剂服用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是因为风寒湿热等外邪引起的,因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首先就要进行“祛风”。[2]在选择祛风药物的时候,可以选择忍冬藤、络石藤、海桐皮、防风、天仙藤、丝瓜络等中和性药物。这些中和性药物具有以下几种优点,分别是:祛风散寒,清热除湿;益气养血,调和营卫;化痰散结,祛瘀通络;补益肝肾,健脾化湿等。通过祛风散寒等这些疗效,可以有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缓解疼痛。 2.1.2 风湿性关节炎的针灸疗法在进行风湿性关节炎的针灸疗法时,要注意给患者取穴。针灸的穴位包括:外观、血海、气海、足三里、膝眼、昆仑等穴位。针灸的时候要注意,采用20寸毫的针进行针灸。在进行针灸的时候,要将阻燃物套在针柄下,防止火灰的掉落而弄伤皮肤,采取2cm左右的药条插在针尾部并且点燃,等药条燃尽之后取出药针。这样的疗程大概每天治疗一到两次。 2.2 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的是西医治疗。主要采取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其治疗方法如下:阿司匹林剂量09-13克/次,一日三次,在饭后时间内进行服用,疗程大概为5-7周时间。如不能服用阿司匹林,则可以选用扶他林。扶他林的剂量为24-29毫克/次,一日三次,在饭后时间内进行服用。 3 治疗结果 经过5-7周的治疗之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80%(P>005)。 4 结论 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关节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男女均和发病,发病的位置主要是以肩、肘、膝、踝等基本身体部位为主。最常见的是该疾病会从一个疼痛点专项另外一个疼痛点,也有的病人会同时发病。风湿性关节炎一般会在四到六周之后消退,且会反复发作。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到心脏,但也有的患者会伴随心肌炎等心脏疾病发生。[3] 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本病病位在骨、关节、筋脉、肌肉,根据该病临床症状和性质,以及多关节损害、交替发作的特点,属于《灵枢》所描述的“周痹”。《剂生方》明确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道出了正虚是痹证发生的内因,《素问·评热论》曰:“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则道出了本病的外因[7]。所以本病性质是本虚标实,肝肾脾虚为本,湿滞、瘀阻为标。风寒湿邪侵入机体,注入经脉,留于关节、肌肉、筋骨,日久则生热及化为瘀血。本方中熟地、山药、鹿角霜、白芍、杜仲、牛膝调补肝肾,防风、川乌、羌活、独活、乌蛇祛风散寒通络,鸡血藤、乳香、没药、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炙甘草调合诸药。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总体上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在减少西药毒副作用、改善症状、体征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本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气血不通、人体内正气不足、邪气侵入,受风寒湿等外邪入侵,导致经络堵塞、气血运行不顺畅所产生的。其治疗方法应该以祛寒活络、补充人体正气、缓解关节疼痛为主要的治疗原则。另外,也可以采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利用针灸刺激穴位经络,更好地进行祛风驱寒和除湿,以达到致病的目的。利用针灸也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液微循环障碍,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本院采取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风湿关节炎取得良好的疗效,且使用中药治疗具有费用低和不良反应率第优点。因此值得推广和使用。参考文献 [1] 包力,陈志婵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0,(06):21-22 [2] 关春芳,赵泽英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33):3-4 [3] 关春芳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2,(30):23-24

反应性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反应性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1 概述 反应性关节炎(reactive arthritis, ReA)是一种发生于某些特定部位(如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之后而出现的关节炎. ReA的发病与感染、遗传标记(HLA-B27)和免疫失调有关。本病多见于青年男性。 2 临床表现 2.1 全身症状:全身症状以急性关节炎多见,一般在感染后2周出现发热、体质量下降、严重的倦怠无力和大汗。热型为中至高热,多不受退热药物的影响,通常持续10~40d, 自行缓解。 2.2 关节炎:首发症状以急性关节炎多见,典型的关节炎出现在尿道或肠道感染后1~6周。初次发病症状通常在3~4个月内消退,并可恢复正常,但有复发倾向。 2.3 泌尿生殖道炎症:典型患者是在性接触或痢疾后7~14d发生无菌性尿道炎。 2.4 皮肤黏膜表现:超过50%的患者可出现皮肤黏膜症状。 2.5 眼部症状:1/3的ReA患者可出现结膜炎。 2.6 心脏表现:心脏表现可以包括主动脉病变和传导异常。 2.7 其他:蛋白尿、镜下血尿或无菌性脓尿可见于大约50%的性传播型ReA,并且常常是无症状的。 3 实验室检查 3.1 病原体培养:有尿道或肠道炎症时可作微生物培养 3.2 炎症指标:急性期可有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F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升高。 3.3 HL A-B27监测:对本病的诊断有辅助价值 4 放射学检查虽然放射学检查并非诊断的必要条件,但是对于患者的评价仍非常重要。 5 诊断要点 目前多沿用1996年kingsley与Sieper提出的ReA的分类标准:⑴外周关节炎(下肢为主的非对称性寡关节炎);⑵前驱感染的证据:①如果4周前有临床典型的腹泻或尿道炎,则实验室证据可有可无;②如果缺乏感染的临床证据,必须有感染的实验室证据。⑶排除引起单或寡关节炎的其他原因;⑷HLA-B27阳性,ReA的关节外表现,或典型脊柱关节病的临 1

痛风的针灸治疗

痛风的针灸治疗 痛风的针灸治疗:对于痛风的治疗有很多的方法。但是由于人们对痛风认识的不够,导致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痛风的急性发作(也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没有预兆,剧痛常在夜间突然发生,且疼痛部位集中,程度剧烈。同时受累的关节表现为发红、发热和肿胀,局部皮肤发亮,触痛明显。 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脉络瘀阻。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通经活络。治疗方法首选受累关节刺血。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以采血针将患部鲜红或暗红的瘀络刺破,瘀血顺势而出,其颜色由暗红转为鲜红后即可加压止血。所选瘀络不必拘泥于一条,可以同时选择多条。 - 痛风 - 【概述】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男性为主,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型,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炎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等一系列病症,其中原发性痛风最首的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骤,好发于下肢关节,数小时内可达到高峰,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热痛,且以半夜起病多见,持续数天至数周完全缓解,但可反复发作。为针灸治疗的主要对象。本病在我国以往为少见病,近年由于营养条件的改善,平均寿命延长,发病例有增多趋势。西医虽有特效药物,但由于缺乏病因治疗,目前尚无根治之法。 针灸治疗本病,首见于1981年[1]。但之后一直未见报道,直至1991年才有大量临床文章见诸刊物。据不完全统计就达近20篇之多。在治疗方法上,除体针外,尚有梅花针或三棱针刺血、火针法、拔罐、皮内针及耳针等,亦有配合推拿或内服、外敷中药进行治疗的。治疗对象则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为主,亦有治疗痛风石沉积者。总有效率在90%以上。且不少病人经一年以上随访未见复发,表明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故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推广价值。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2、曲池。 配穴:分2组。1、内踝侧:太溪、太白、大敦;外踝侧:昆仑、丘墟、足临泣、束骨。2、合谷。 (二)治法 病变在下肢,均各取第一组;在上肢各取第二组。以主穴为主,据部位酌加配穴。以1~1.5寸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