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护理措施

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护理措施
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护理措施

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5-11-12T15:46:05.763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4月第4期供稿作者:嵇倩茜[导读]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IBD 患者由于摄入不足,肠道吸收障碍等原因常出现营养不良,营养支持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的状态。

嵇倩茜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广州 510655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在运用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的疗效及相应护理措施的实施意义。方法:纳入我院消化内科炎症性肠病患者共42 例,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并结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营养学指标变化情况、内镜检查肠黏膜变化情况和患者对炎症性肠病的知识掌握水平、生存质量评分情况。结果:除TSF 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外,其余指标(BMI、BW、MAC、

ALB、PA、Hb、PLT、LY)治疗前后变化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内镜检查肠黏膜较治疗前后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明显(P<0.05);护理干预后较干预前患者知识水平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高,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联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和肠黏膜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掌握炎症性肠病的知识水平和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和实施。【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内营养;疗效;护理【中图分类号】R8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4-043-0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ohn’ s disease,CD)[1-2]。据流行病调查[3]该病的发病率近年在全球呈现上升趋势。IBD 病程较长、久治难愈。随着我国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的转变,该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渐增多。IBD 患者由于摄入不足,肠道吸收障碍等原因常出现营养不良,营养支持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的状态,有助于调节患者的炎症反应,对病情的好转也有重要意义。肠内营养最为治疗IBD 营养不良的主要途径,本次研究在于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联合护理干预措施对IBD 患者的营养变化情况及护理措施实施的意义。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消化内科IBD 患者共42 例,男29 例、女13 例,年龄15~75 岁,平均年龄为(48.56±11.23)岁。

1.2 纳入标准(1)符合“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制定关于UC、CD 的诊断标准;(2)出现反复或持续发作黏液脓便血,伴腹痛、里急后重等全身症状;(3)结肠镜检查出现病变从直肠开始呈现连续或弥漫性分布;(4)病情较稳定;(5)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妊娠及哺乳期患者;(2)合并肠梗阻或大肠肿瘤患者;(3)合并恶性血液循环患者;(4)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患者;(5)存在精神疾病患者;(6)未能忍受肠镜检查患者。

1.4 方法1.4.1 营养治疗肠内营养剂选择EN 制剂(加瑞成人全营养素,上海爱兰比亚公司产品),肠内营养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分为经口摄入、胃镜引导置入鼻肠管摄入进行。针对胃肠道较差患者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一个适应过程,如第1d 使用少量的营养液联合生理盐水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逐渐加大营养制剂的使用,护理人员注意营养液的温度保持在37℃左右,更有利于患者的吸收。

1.4.2 护理措施(1)健康手册:护理人员充分与患者的治疗医师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健康手册的制定。主要内容为IBD 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实施治疗的效果,并通过趣味图画的形式讲述该病治疗的手段及基本原理,让患者对该病的发生和治疗有初步的认识,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期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手册的讲解,提高患者治疗和配合护理的依从性和对疾病治疗的信心。(2)健康宣教:根据手册的内容及自身护理知识对患者讲解疾病的发展预后情况以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向患者详细说明服药及配合营养治疗的重要性,并讲解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饮食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交流,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3)心理护理:IBD 属于慢性疾病,临床症状较多,病情反复,相关报道[4]称,80%及以上的IBD 患者具有严重的神经功能紊乱伴心理障碍,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护理人员需针对这些对患者进行情绪引导,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信心。(4)饮食护理:IBD 病变部位在肠道,患者肠胃虚弱,因此需注重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制定专门的饮食手册,将营养有益的食物加重点显示,指导患者进行少食多餐,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饮食原则为高热量、少纤维和高维生素的食物,多食新鲜瓜果,防止便秘的发生。IBD 患者临床症状多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因此护理人员需提醒患者及时进行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

1.5 观察指标1.5.1 营养指标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 周后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浊度检测生化指标,其余采用测量法检测。指标包括:体质量指数(BMI)、体重(BW)、上臂围(MAC)、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计数(LY)。

1.5.2 肠黏膜变化在患者经肠内营养治疗及护理干预前后使用内镜检查作为肠黏膜的判断标准[5],正常为肠黏膜正常或无活动性病变、轻度病变为出现红斑、血管纹理减少和轻度易脆、中度病变为明显红斑、血管纹理缺乏和易脆、糜烂、重度病变为自发性出血,溃疡形成。

1.5.3 患者知识水平和生存质量依据相关参考文献[6]制定关于IBD 的知识问卷,包括疾病病因、用药、遵医嘱行为,共21 道题,总分为21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掌握的知识越多。IBD 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IBDQ 表进行,包括32 个问题,主要有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和社会能力4 个部分。总分为32~224分,分值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高。

1.6 统计学方法运用SSPS19.0 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 x ±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t 检验;计数资料数据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肠黏膜比较采用Ridit 分析,以可置信区间无重复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干预前后营养生化指标变化治疗后患者的BMI、BW、MAC、ALB、PA、Hb、PLT、LY 较治疗前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TSF 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