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50年战争_解读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

_50年战争_解读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许加梅 【内容提要】冷战年代,在对抗中寻求缓和是美苏关系的主题,而控制与合作则是苏联与东欧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美国与东欧的关系是边缘性的,在狭窄的外交空间中寻求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美国的政治目标和东欧的经济目标使得双方关系更加不对称,使得美国与东欧国家关系不能获得重大的突破。 【关键词】美国苏联东欧国家冷战 【作者简介】许加梅,1973年生,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广州510630) 近代社会以来,国际关系的运行一直以国家利益为主要驱动力,国际政治也主要以强权政治为特征。虽然冷战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但是上述的基本原则依然是推动冷战时期国际政治运转的基本动力。战后的国际社会已经摆脱了业已存在了几千年的领土兼并与财富掠夺的血腥状态,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实力竞争为显著特征,扩展力量与影响成为每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目的。美国国务院的一位苏联问题专家曾评论说:“我认为从根本上看,苏联人仍然是想要得到同样的基本东西,即扩展其力量与影响。但是他们在改变得到这些东西的方法。”[1]在以美国与苏联相对抗为特色的冷战时代,美国、苏联以及东欧各国家都在自己的标准下寻求扩展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并在现实的国际背景下追求从这一首要目标演绎出的各种现实利益,在美、苏、东欧多向度的复杂关系中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政策向背。

一苏联和东欧的“唇齿”关系 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尽管苏联号召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由于苏联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所谓的“真正平等”在以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中,不过是一种理想和苏联外交的舆论宣传。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政策依然以自身现实的国家利益为准则。 关于东欧对苏联的重要意义,学术界有众多的观点,而且论述得也比较充分。美国学者林肯·戈登的分析比较全面。他认为:(1)东欧作为防御的缓冲区是重要的军事考虑。(2)东欧也被看作潜在的进攻战略跳板。苏联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将这个地区看作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锋和第一成果,是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榜样。(3)苏联也将东欧看作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提供政治和外交支持的一个国际上国家集团的核心。(4)莫斯科进一步将东欧视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合法化的源泉,认为和前面提到的第一点利益紧密相连。(5)最后东欧一度被看作经济财富的来源[2]。 在冷战的气氛下,东欧不仅是苏联维护欧洲均势,与美国“平分天下”的成功标志,不仅对苏联维护安全与利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苏联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东欧共产党国家实际上是苏联‘另一个自我的缩影’,苏联领导人只有看到东欧适当地反映苏联的影响,他们才会感到满意。”[3]在匈牙利事件后,尼赫鲁问及苏联出兵匈牙利问题,苏联方面的有关回答是:“如果没有对匈牙利的干涉,如果帝国主义势力得逞,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施加压力,这无疑会打破欧洲均势,那将直接威胁和平。” [4]

第20课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和发展

课题:第20课美苏冷战 科目:历史年级:九年级总课时数: 40 备课时间:12.3主备人:范鲜锋审核人: 教学重点:美、苏争霸的具体表现。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的发展。 难点:理解美、苏冷战的实质。美苏关系不断变化的表现。 课前预习: (要求:预习时可参考基训前面知识网络及以下题目,且必须在书本中圈划出来,标注上去。) 2、完成本节课的课前预习题目。 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平台运用 新课导入1、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在雅尔塔会议提出战败后的德 国实施分区占领,会议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即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美苏冷战。板书课题 目标出示2、记住“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 实质。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北约”和“华约”美苏两大 阵营对峙的形成,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况。 预习指导 小组合作展示1、冷战开始的时间、标志。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的时间、地点、标志。 3、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时间、地点、标志。 4、美国冷战的表现。 5、两次柏林危机的时间、结果。 疑难点拨 重点讲解 什么是冷战(1947-1991底)? 定义: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 战后,为什么会出现“冷战”政策?原因:. 1、美国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2、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 3、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4、二战刚结束,人民厌战,和平成为时代潮流,美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 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第17课 美苏“冷战” 教案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7课美苏“冷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冷战对峙局面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难点:如何认识美苏冷战的性质和美苏争霸的影响 教学工具:教参及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精讲解疑——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一步:自学讨论 (1)阅读观察 (2)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第二步:精讲解疑 (一)杜鲁门主义 1、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及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课件展示:杜鲁门在国会演说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思考:什么是“冷战”政策?为什么它们要“遏制共产主义”? 多媒体演示并引导学生看《世界政区图》,回忆二战后在欧洲、亚洲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害怕共产主义影响扩大,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等一系列手段,极力遏制共产主义。 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而没有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呢?(提示学生结合二战后的世界形势思考此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教师指出: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在1946年访问美国时在富尔敦发表的演讲中,以“铁幕”一词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接着,美国有步骤地抛出了一个个冷战措施。一年后,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了,其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它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2、马歇尔计划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摘要:冷战时期,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不再触及对方的势力范围,采取的方式也未曾再达到如上述三次危机中那样的激烈和正面直接交锋。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持久和平。笔者以为,这正是由于双方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存在有一个最低的界限,即不发生热战。而这条底线,正是由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始终在最后时刻坚持了审慎原则。审慎原则是美苏尽管两极对抗,却始终未发生热战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启示,美苏交往中的审慎原则也应该成为任何大国之间尤其是未来中美相处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冷战危机美苏审慎原则 在社会学中,理性原则是指行为体通常倾向于在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的目标或手段的行为选择方式。在经济学中,则强调理性是“经济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即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假定的,市场选择始终遵循着以偏好最大化为目标的明智计算。在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家通常被假定为是理性的,在无政府状态下,

作为理性行为体的国家,为了自保,通常总是致力于攫取一定的权力。经典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者认为,理性的国家总是要无限制地追求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新现实主义者则认为,国家通常以安全为最终目标,因而并不总是无限制地追求权力,而只是追求达到保障其安全的权力为满足。总之,理性的国家在决策时,通常总是以预期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即最大化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行为模式基本体现了此种特征,他们在各个时期总是趋向于最大化地攫取权力,削弱对方,在全球各个层面展开争夺和对抗,并使人类长期面临着沦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灾难的危险。双方几乎利用了除直接热战之外的一切手段进行对抗和争夺。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虽然美苏在诸多时刻走向“战争边缘”,但世界总体上还是保持了40多年的“持久和平”(long peace)。这当作何解释呢?笔者以为,这是由于美苏在冷战时期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原则的同时,奉行了另外一种原则即适度、规避风险的理性和克制的原则即审慎原则的结果。 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现实主义通常遭人诟病,它被指责只强调权力政治,而缺乏道德关注。但国内有学者在考察了诸多现实主义者的著述后,发现,从古至今的现实主义者大多都有对“审慎”这一政治价值和道德原则的关注,只是长久以来它被人们忽略了。通过对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至今的诸多思想家和理论家审慎原则的发掘和解析、总结,作者概括出了审

美苏冷战的特点

美苏冷战的特点 作者:吴杞棠 指导老师:徐孝明 摘要:冷战是战后到苏联解体时期内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美苏冷战的特点是既有紧张的对抗,也有缓和;在欧洲,美苏是以“冷战”的形式存在,而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意识形态是双方进行利益与权力争夺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冷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苏冷战大大打上了双方领导人的烙印。 关键词:美国;苏联;冷战;特点 冷战是美苏两大集团除了直接的军事冲突和使用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斗争,是1947——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它的出现,使得国际关系在直接或间接间受到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冷战主导着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严重阻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运转。这些影响在冷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存在,甚至影响到今天。分析冷战的特点,可以看出美苏是以激烈的对抗为主,但也有长时间的缓和;在欧洲,美苏之间是以“冷战”为止,但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美苏冷战是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工具进行地缘政治利益与国际权力之争;核武器在美苏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冷战一定程度上也打上了美苏领导人的烙印。 一,对抗与缓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一词很快产生于国际关系中,并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冷战在国际关系史里很大程度地表现出强烈的对抗。然而,正如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依存,冷战的激烈对抗与高度缓和的特征也是较为明显的。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53年3月斯大林的去世,美苏两国都是处于最紧张最激烈的对抗中。二战造就了美国的强大——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实力。而苏联尽管在战争中遭到重创,但战后迅速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很快成为美国的强劲的对手。美国的全球覇权战略与苏联关注的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欧的地缘政治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美苏公开、全面的对抗不可避免。 杜鲁门政府一上台便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政策。1946年2月美驻苏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的8000字情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思、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均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苏联实行全面“遏制”的思想。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震惊了世界。在1946和1947年间,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冷战行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以及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使得斯大林担忧东欧国家可能被美国援助和中西欧经济复兴所吸引,苏联有再次被敌对阵营包围的危险”。j 因而苏联方面重新大力强调了西方威胁,加速军事工业发展,并强行在东欧国家按照斯大林治国的模式急剧地改造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到1949年底,美国已主持建立西德国家,德国由此正式分裂,北约亦正式成立。而东欧国家与西方的所有经济上的、文化上的联系亦被切断。美苏的对抗最终形成。1949年苏联的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随后,美苏开展了激烈的核竞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是战后美苏冷战以来的第一次由其中一方直接参战而另一方间接参战的热战。从战后到朝鲜战争的结束,美苏之间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认真尝试去通过谈判来解决双方的争端。美苏双方都是处于最为紧张和最为僵硬的对抗中。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人开始缓和同西方的紧张关系。从1953年起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放宽占领制度和同奥地利关系正常化的措施,最终1955年美苏合作缔结了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奥地利为永久中立国。同年七月,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政府最高级会晤。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外交似是让人们看到了冷战走向和平的曙光。但随后的匈牙利事件及柏林危机的爆发,美苏关系重新紧张。至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

华师大版历史九下第20课《美苏冷战》word教案

历史:第20课《美苏冷战》教案(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下) 【内容标准】 (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3)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试标准】 识记:冷战政策的含义;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及中国加入的时间;世界政治格局当前处于“一超多强”局面,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理解: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参见【内容标准】。 2、过程与方法:综合教学法,加强学生对世界发展趋势的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教学要点】 要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重点:多极化与全球化。 难点: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单元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 冷战政策 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为,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背景——共产主义运动在欧亚的迅速发展;美国称霸世界野心的膨胀 目的——美国控制欧洲,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打击对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表现: (1)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政策。 (2)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 (3)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正式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建立。二战后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4、影响 导致了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容对峙局面,给世界局势、国际关系造成长远深刻的影响。双方势均力敌也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5、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美苏冷战结束。 【总结巩固】 要使学生认识到,霸权野心会使某些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威胁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多极化,是世界新格局的显著特征;世界在向新格局的过渡中,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需要互相合作,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第20课 美苏冷战__教学设计

第20课美苏冷战__教学设计 十堰市第十八中学王友权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知道杜鲁门主义等史实。 (2)了解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北约”和“华约”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形成的内容。 (3)了解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况。 2、能力培养: (1)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归纳冷战的大致进程,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理解美苏冷战是美苏两强争霸世界的实质。 (2)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社会安全和进步的威胁。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学生们已经掌握二战的影响,学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重点】 对美苏冷战过程的大致了解。 【教学难点】 分析冷战爆发的必然性和冷战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单元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 一、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 【自主学习】 1、出台的时间:年3月。 2、主要内容: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3、意义:标志着美国推行的开始。 4. 本质: 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合作探究】 二战后的美国为什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二、两大阵营对峙(“冷战”对峙) 【自主学习】 1、美国方面:实施战略,对苏联推行全面的“遏制”政策。为稳定和复兴欧洲,美国政府推出了“”。 2、苏联方面:为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联合东欧先后建立了“情报局”和“经互会”,形成了以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对抗。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北约建立的时间是:年4月;华约建立的时间是年5月。 【合作探究】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推荐下载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 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1)“遏制战略”(1945—1952年)。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 环型军事基地网。(2)“解放战略”(1953—1960年)。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 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 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3)“和平战略”(1961—1968年)。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 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 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 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1)“新遏制战略”(1981—1987年)。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 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 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1989—1991年)。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 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 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这 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 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 济扩张的意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 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 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 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 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 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教案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 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外来压力”是指苏联。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与实质。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目的(本质)与评价。 设问:漫画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国主义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漫画讽刺了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以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为名,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欧洲)的目的。看法: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论美国扩张及二战后外交政策

姓名:** 学号:201531020*** 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论美国扩张及二战后外交政策 美国是一个由五十个州和一个联邦直辖特区组成的宪政联邦共和制国家,东瀕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边是加拿大,南边是墨西哥,美国是个多文化和多民族的国家,国土面积位居全球第四,人口总量超过三亿人。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独立宣言》。由此宣告美国诞生。其建国至今也就200多年的历史,但是美国自1870年以来美国国民经济就高居全球第一。美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诸多的巨大影响力均领衔全球。 在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由于英国对美洲殖民地的剥削,同时由于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导致了北美人的反抗。始于1775年4月的莱克星顿。1776年7月4日的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其中以萨拉托加大捷为转折点,美军开始走向胜利,最终在1781年英国在约克镇投降,此后在1783年9月3日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以后美国的领土扩张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便开始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美国开始朝着世界大国的方向迈进,由此奠定了今日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除了占领印第安人的土地外,美国也不断蚕食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殖民地。蚕食的手段主要包括武力和金钱交易,其中著名的是"路易斯安那"购地案。美国在领土扩张期间,美国国内爆发了南北战争,爆发了两次英美战争,同时也爆发了美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的爆发使得美国成为西半球的霸主,同时也奠定了美国全球帝国的基础。 美国在1783年~1898年期间参与的这几件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战争,使得美国开始挤身于世界大国行列。美国与法国进行的"路易斯安那"购地案,美国用2726多万美元买下了路易斯安娜214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每英亩都不足3美分,使美国当时的国土面积翻了一番。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土地交易,这极大的丰富了美国的资源,加强了美国的战略地位,并为美国开拓西部铺平了道路。在19世纪前半叶,美国人一直在不断蚕食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殖民地,在1812年和1815年和英国交火,但只是赢得了南部很小的小块土地。随后美国总统下令派兵去兼并佛罗里达,直到1845年美国才最终兼并了佛罗里达。此后,美国也开始向太平洋方向扩张,美国以720万美元买下俄国的阿拉斯加,这为美国以后向太平洋扩张提供了战略支撑。19世纪末,欧洲的列强已经瓜分了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这些地区成为欧洲国家发展的市场与原材料基地。美国作为一个后起发展的国家,也急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得到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这次战争后,美国完成了既定战略,开始作为世界大国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同时也扩大了海外市场,进一步助长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野心,在战争期间,美国也趁机吞并了夏威夷群岛,之后并入美国领土。总之,1898年的美西战争,不仅在美国历史上,乃至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美西战争成就了美国,乃至是世界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重要标志。

从福利制度分析美苏冷战美国胜利的原因【千人智库推荐】

从福利制度分析美苏冷战美国胜利的原因 研究证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的福利制度优于苏联,是美国获得胜利的原因之一。这是通过分析福利制度对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而得出的结论。 1991年底,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在与美国的长期冷战之后土崩瓦解,美国赢得了胜利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运用“自我肯定需求”“认知膜”等新概念,分析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社会福利制度变动情况及利弊得失。高质量的社会福利制度能使社会财富更多的为一般民众所拥有,使民众感受到社会平等,满足人民的自我肯定需求,进而增强认知膜,以及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最终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反之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崩溃。 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财富流动的重要一环,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苏联的社会福利建设总体低于美国。其一,消费品较为匮乏且种类单一,无法满足民众对其越来越高的需求。另外,人民享受的福利质量较低。而且,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分配工作,使得福利体系中缺乏失业与就业保障,导致各地存在大量的隐形失业人口,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福利水平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提升的后果是使苏联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根本改善,民众的自我肯定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苏联民众因为对国家提供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其成为缺乏风险预期与风险意识的理性匮乏群体,为后来的苏联剧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美国社会从不公平走向相对公平。美国福利制度优于苏联,从

两个“有利于”中分析,“是否有利于提升社会凝聚力”和“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苏联的多民族化与分配不平等,苏联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苏联社会从相对公平走向不公平,也只对影响到了这两个“有利于”的有利地位,最终影响了冷战的结局。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关于'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谁也说不出一个恰当的日子,但是,冷战所以产生并成为早期的那种样子的争端,可以肯定是在东欧”。其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东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B.东联国家是“冷战”挑起者 C.美苏两国在东欧角逐激烈D.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答案】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该学者把冷战的责任推卸到东欧,这主要是因为东欧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A正确;B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2.(2020·山东章丘四中高二月考)下图是美国漫画家于1947年创作的漫画《斯大林的保卫战》,反映战后马歇尔计划推行的情况。对作者意图理解最合理的是 A.暴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说明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 C.显示了战后美苏两国关系有所改善 D.反映苏联制止美国对欧洲的渗透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漫画内容体现了二战后初期,苏联“运动员”斯大林在标着“欧洲复苏”的球框下,积极拼抢着写有“马歇尔计划”的篮球,因此该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漫画说明斯

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故B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是通过援助西欧国家控制西欧国家,材料没有体现暴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故A选项错误;该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对抗,而不是改善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该漫画出自美国,通过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认为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无法得出反映苏联制止美国对欧洲的渗透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3.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C.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体现的共同点是美苏冷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美苏冷战开始于二战结束后,A选项排除。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多极化,D选项排除。 4.下图是1953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加强 B.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 C.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七十年代美苏缓和中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

美苏缓和中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1969-1979) 摘要:七十年代的美苏缓和是美苏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中美苏关系的暂时缓和,它给东西方关系带来了缓和,使得整个国际局势趋于缓解。“缓和”在战后苏美关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苏美从“冷战”走上“缓和”,反映了国际关系以及两个超级大国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由于意识形态的严重分歧和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尖锐矛盾,美苏关系自二战直至苏联的解体总体上都是处于对抗状态。为什么在四十多年的对抗史中会出现一个十年的缓和时期呢?这种缓和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现象呢?本文就从苏联方面来探讨美苏缓和期间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 关键字:缓和和平共处核力量中美关系 研究综述:国内关于七十年代的美苏缓和的原因的研究有很多,有从是从美国或是苏联单方面对缓和进行综述和分析,有的从美苏两个方面来研究。美国方面的有:宋鸥《尼克松缓和战略评析》、林治华《美国外交政策的曲线:从尼克松到里根》及资中药主编的《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研究苏联原因方面的有:盛昊云《评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缓和”比较全面地从美苏两个方面评述缓和的有黄正柏的《美苏冷战争霸史》丹·考德威尔的《论美苏关系》,和。西方对七十年代的缓和的研究,集中在缓和前期尼克松尤其是基辛格的缓和构想方面,而且大多对缓和持批评态度。比如:西摩·赫什的《权力的代价》、沃伦·纳特的《基辛格的总构想》、理查德.C.《尼克松一基辛格时代:重建中的美国》、科拉尔·贝尔的《缓和外交:基辛格时代》。 本文试图从苏联方面对七十年代美苏缓和中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进行研究。虽然苏美“缓和”的高潮已过,但回过头来考查一下“缓和”的由来与发展,在“缓和”中两个超级大国的你争我夺,这对我们分析今天和明天的苏美关系还是有益的。一苏联的“缓和”是它“和平共处”的翻版,是它的政治战略。本文主要从五方面来阐述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1)“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影响(2)苏联发展经济的需要(3)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和对其自身核力量的认识(4)中美关系的推动作用(5)国际局势由两级向多级化发展。通过这些原因的探究可以看出,七十年代的缓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然而在这其中各参与者赋予缓和的具体内容,使得缓和错综复杂,须要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确凿的研究后才能看清。 缓和冷战的主要对手美国和苏联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制定国际行为准则的进程。因此缓和既是在冷战框架中美苏互相推行的一种缓和政策,同时又是这种政策所形成的美苏关系和国际关系的一种状态。美苏关系由尖锐冷战时期向有限缓和时期的转变,其标志性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把世界推到核战争的边缘,最后又不得不妥协,从而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即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在这一时期,苏联积极推行缓和外交战略,其意图在于把它当成一种与西方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方式,力求在不使用武力或直接运用军事力量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称霸全球的目的。虽然苏联的缓和外交战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但是它对各国间竞争方式的转变以及多极化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出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以后的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联实行缓和政策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美苏冷战的原因分析

美苏冷战的原因分析 纵观历史,在正常情况下,人类通过任何活动想达到的目的无非两个字:“利益”。这种利益涵盖的面非常广,包括个人利益、阶级利益、国家利益等。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各取所需,你得到你的,我得到我的,就算有些利益冲突也可以经过协商、谈判等手段得以调停。冲突的结局通常情况下,都会有实力稍弱一方的妥协并割让一定的利益作为结束。其目的其实也是为了保全更多自己的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清政府和外国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其目的其实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是没有想到割让只能解一时之急!当两个利益集团实力相当或没有一方愿意主动放弃的话,那么一定会有一方通过某种手段使对手被动放弃。这种手段就个人利益冲突来讲,轻者对搏公堂,重者大大出手;对于阶级利益冲突,轻者罢工游行,重者革了你的命;而对于国家利益来讲,解决的办法往往是通过战争。抛开古代战争不说,就说现在的伊拉克战争推动了美国对全球扩张的重要步骤,可谓有这重大的利益。所以宏观来看,美苏冷战就是美国和苏联这两大利益集团之间那不可调庭的利益冲突所引起的。下面我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各方的利益冲突。 在分析利益冲突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强调以下什么是美苏冷战,以及为什么是冷战而不是热战,当然也是从利益的角度。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后不久,美国在科技创新、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兴工业的发展方面都迅速赶超欧洲,引领着全球的资本垄断化。特别是在一战后,欧洲整体实力下降,美国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纽约一跃超过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而此时苏联在经历卫国战争和早期的外交努力后,国内政局相对稳定,国外环境相对缓和,开始放手国内的经济建设,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通过“五年计划”使得国内经济特别是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从上可知,在二战前,美苏的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前两位,并且综合国力也位居前茅,两者都拥有强大的生产力和争夺霸权的实力。二战使得西欧列强损失惨重,实力大损,在世界范围的势力迅速萎缩,并且,英法等国忙于对付战后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自顾不暇,无法与美苏的任何一方对抗。与此相反,美国大发战争财,在战后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同时在盟军中其了主导作用,并建立了一支规模约一千一百万的强大的军队,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且是当时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这些都为美国称霸奠定了基础。而苏联方面,除对外援助外,与美国有着惊人的相似。苏德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苏联对于二战盟国的胜利作出极大的牺牲和贡献,并帮助解放了东欧国家,其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再者,苏联在二战中也建立一支同美国规模相当的军队,在东欧各国及亚洲地区保有驻军,并且获得了最大份额的战争赔偿,战后经济恢复较快,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从此以后,形成了东、西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由于政治信仰不同,而处在相互敌视状态。由于双方军事力量都非常强大,拥有几百万军队和数万核弹头,运用这些军事力量,就可以将地球彻底消灭好几次,所以谁都不敢动用军事力量来发动战争。简而言之:美苏在二战后都实力大增,两国皆想争夺世界霸权获得更多利益。但是,他们都想削弱对方直到搞垮对方,所以就动用除军事行为以外的一切手段。这包括:经济封锁、政治供给、颠覆破坏、军备竞赛等。虽然两大集团之间没有直接响起枪炮声,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处在一种战争状态。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将这种状态称为“冷战”,以区别动用真枪实弹的“热战”。 之所以采用冷战的方式来打这场战争,恰恰是美苏之间达到了一种利益共识,因为如果进行热战,真刀真枪的打起来势必会给全世界带来新的灾难,届时不仅劳民伤财,更重要的是还会给本国带来严重的利益损失,不但没有得到利益反而两败俱伤,还有可能让其它国家趁虚而入,渔翁得利。而通过冷战的方式不仅可以在两国之间决出个雌雄,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因为战争带来的利益损失,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两国不用热战而用冷战的原因。 说完了利益共识,下面就该说说利益冲突了:

2018年中考历史(第05期)考点总动员系列专题09美苏冷战(含解析)

专题09 美苏冷战 聚焦考点☆巩固基础 一、冷战政策 1.原因: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首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强大。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3.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4.具体表现: (1)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2)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5.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6.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 7.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二、美苏争霸: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2.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3.过程: (1)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事件: 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3)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 4.影响: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平,也影响世界局势。 5.认识:美苏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导致恐怖主义泛滥,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平与发展。 【知识拓展】冷战政策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

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义主国家(主要为西欧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冷战"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武力。 "冷战"政策的方式是:封锁与遏制,这是"冷战"政策的的根本方式,也就是说:不与敌对国家进行经济、外交、军事合作、文化交流,不助长敌对联盟的参与国的经济发展,封锁敌对(主要是北约和华约两大阵营的敌对)联盟的可能变得强大的渠道。 【图解】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它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则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发。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名师点睛☆典例分类 类型一、冷战政策的表现 【例1】“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其“行动”不包括( ) A. 推行杜鲁门主义 B. 建立北约组织 C. 实施马歇尔计划 D. 推进欧洲一体化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冷战”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实行“冷战”,其表现,在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ABC三项属于“冷战”的表现,不符合题意;D项推进欧洲一体化与美国冷战政策无关,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冷战政策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记忆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得出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