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概论论文:浅谈“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经济法概论论文:浅谈“经济法概论”课程教案模式

改革

[摘要]“经济法概论”作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以及培养守法公民、实现依法治国都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新时期对经济类人才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搞好经济法教案、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是教师的职责。因此通过分析该课程的教案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对该门课程教案模式改革的几点思

考,以期对该门课程教案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经济法概论;教案方式;案例教案

“经济法概论”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实践性极强。学生学好经济法,对于规范其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经济行为、以法律手段维护本单位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社会经济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这一课程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不断变化的形势相比,传统的教案模式和教案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教案中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从现实角度出发强化该门课程在提升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方面的作用,是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教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教案效果欠佳经济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包括国家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参与

和管理,其内容博大精深。而对“经济法”课程的安排一般开在电大各专业教案的第二、三学期。在教案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学这门课程时,由于相关的前期课程开得很少,“法律基础与实务”、“法学概论”等又属于公共基础课,往往是大班、几个专业合在一起上课,教案效果较差,加上学生对这些课程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前期基础知识几乎是空白。且“经济法概论”教案学时又相对较少,有限的课时无法容纳经济法浩瀚的内容,任课教师因学时过少和教案进度的压力,往往采用讲授的方法。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案活动中来,学生就会觉得这些法律条文、法理枯燥无味、抽象无趣。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教案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材混乱,重点不突出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是教案的依据、是教师的无形助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科学合理的教材有助于教案质量的提高。而目前其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内容过于繁杂深奥,少则三四百页,全书有十三四章,多则五六百页,全书有二十多章,大量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学,更多的是起到了教案参考书的作用;二是内容更新跟不上立法实践的步伐,例如《公司法》、《企业破产法》、《证券法》、《税法》等章节的内容,根本无法适应经济法不断修改、完善的现实。

(三)教案手段相对陈旧

经济法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实践性较强。虽然现在教师大多有采用案例分析以及多媒体课件教案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教授

中,教师还是主要采用“填鸭式” 教案模式。同时,满足于简单介绍经济法律知识,而未能适当地阐释立法的精神和原则,帮助和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提高其应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或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只能僵化地套用法律规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法律适用的要求。这种传统模式使得学生形成了依赖,而不会更多地创设性地去思考,仅一味被动的接受,达不到实际意义上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四)传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阻碍了对学生素质的开发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一直影响着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体制,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试这个中心而展开,学生的任务主要在于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尺度。学习成绩按考分衡量,学习名次按考分衡量,保送读研究生也以总分排名为标准。这使得学生为了考高分而忽略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衡量,忽略了对学生素质的开发。

二、对“经济法概论”课程教案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针对学生专业素质的不同,调整课程设置从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与当初的那些法律基础课还是有较大的差别,不能单纯依靠其给学生奠定法律基础。在进行“经济法”的讲授时,还是必须首先介绍一些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以便于学生对后面知识的理解。在课程安排上,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案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

“经济法”课程,如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应开设58-72 学时左右课时,内容讲解应详细且注重实践;对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可开设36 左右学时,内容精减且通俗易懂。

(二)调整教案内容设置结构,力求重点突出要把握和解决经济法素质教案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首先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层次的实际,取舍经济法和相关法课程的内容,形成适应专业要求的“自己”的“经济法”课程内容。“经济法”是一门年轻的学问,其体系、原则、内涵与外延等都在探讨之中。“经济法”教案应跳出理论的争议,在争议之上抽取其核心,并围绕授课对象的需要进行取舍。如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就应注重市场管理法等的学习;学会计专业的,就应注重财政法、金融法等的学习。不必追求“大而全”,而力求做到“巧而精”;同时,还要强调教案内容上的“与时俱进”。比如,针对“经济法”新出现的热点问题或最近立法,如食品安全、传销、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商业贿赂、商业欺诈、税制改革、金融自由化、反垄断等,及时地将这些前沿问题融入教案之中,不断更新教案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热点问题,开拓学生的思路。

(三)结合学生专业素质的不同要求,丰富教案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开放教育下的经济法课堂教案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开放的、发展的、创新的教案。这就意味着在开展教案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时空必将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外的知识充实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将书本学到的理论知

识和课外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造就真正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要重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学生法学社团、“法学会”、“法律援助中心”等等,或者与法院建立经常性的实习观摩基地,这样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践,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教案的协调和统一;另外,应进一步强化提升案例教案及多媒体课件教案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案方法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变为讲课、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研究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其中案例教案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案方法,在我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和使用。

案例教案,又叫情境教案法、情境仿真法,是当代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教案模式,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案目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着老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的一种教案方法。对于经济法教案中的案例选择,应该以“三实”(实战、实用、实务)带动“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授,突出一个“实”字,以问题、案例引出枯燥的法律条文和法理,不可一味局限于法律条文,就条文解释条文。如果让我们的学生知道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是可以用的、是大有用处的,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高涨。如果我们在“经济法”的教案中运用了较为科学的教案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际中的案例分析,想到了问题,有了探究的

欲望,其教案效果不言而喻。概括地说,常见的方法有三种: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

1. 列举案例法

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说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或某项法律

条款的内容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列举的案例可以是现实发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为教案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后的案例。

2. 讲评案例法

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案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

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案内容。这种方法以电化教案方式,比如播放民事审判的录像片,边看边讲评效果更好。

3. 讨论案例法

是对某一经济法课程的某一主要章节进行讲授后,为了加深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这类案例必须具备主要情节和细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法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可分小组讨论,也可以大班讨论;可以先合后分,也可以先分后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一一评析,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学生专业素质的不同要求,完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在平时的教案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对学生的实际案例分析处理能力进行综合测评,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经济法的掌握和应用。经济法的教案面向全校众多专业,教案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对法律的不同需求而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在进行教案评价时就要求由各授课教师根据其授课的具体情况及不同专业分别进行教案评价,对于经济法中比较重要需学生记忆的知识可以统一出题进行考核,但仅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专业知识的考核可贯穿于平时学习的考核中,打破目前以考试决定成绩的教案评价模式,最终应以考试成绩和学生平时实际案例分析处理能力及平时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考核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要使学生学好经济法,就要求经济法教案内容与国家经济立法相适应,贯穿开放教育理念,其体例安排必须科学、规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经济法的教案活动,使学生既掌握经济法理论,又能运用所学的经济法知识分析、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间题。“经济法概论”课程的

讲授不要固守法学院校法律专业课程的教案模式,同时也

要与本科院校会计类专业“经济法概论”课程的讲授方法

有所区别,要有其独到之处。教师要着重围绕教案的各个

环节下功夫,并通过多种教案手段的综合运用去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并丰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出既熟悉掌握财经知识又熟悉掌握经济法律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慧琴.浅谈经济法概论中的案例教案[ J] .文教资料,2005(2).

[2]张旭,黄少彬.经济法教案改革探析[ 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1).

[3]郑金州.案例教案指南[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4]宋文霞.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教育与职业,2007(23).

现代小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现代小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这是一篇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在本篇小学教育教学论文中主要阐述了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对小学教育教学中制约教育创新的传统教学观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如何突破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小学;教学;创新 小学教育教学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党的十六大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一项任务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千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以创新的精神,优秀的教学成果来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作为国民教育基础的小学教育教学中更应当树立起创新的旗帜,使教育方式得到改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加强基础教育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夯实基础。 一、树立创新意识 1、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纲忽略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创新。其潜在原因在于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设计者教学理念的影响,而在这种影响下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都易忽略学生这个主体,采用的也是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维,教学过程的设计当然也就主要考虑的是成人的。而小学生的心理顺序最大的特点是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发展不是一个量的累积过程,而是其结构不断重新组合而产生质的区别的过程,是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世界现代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杜威也严厉地批评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即学校同社会生活隔离,课程与儿童及现实生活需要脱节,教学是灌输式的,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从的角色,以及教师在课堂充当监督者或独裁者。这样的教育方式课程与教学方法。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造成教学双方的精神紧张。所以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教师应摈弃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上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致力于教学的创新。 2、树立创新是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个民族的兴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科教兴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应从小学抓起。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社会发展对

“慕课”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word论文]

“慕课”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1],是新兴的一种大规模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是一种将学习管理系统与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型课程开发模式。MOOC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慕课与传统课程的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可以同时有几千甚至几十万人。慕课的首要特征是开放,开放意味着公开、自由、民主的学术精神。参与学习者不分国籍、不分性别、不分年龄,只要是想学习的只要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慕课与传统教育体制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不需要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课程可供选择。从文化角度上看,MOOC是一种基于文化交流的网络学习模式。MOOC优秀平台有Coursera:目前发展最大的MOOC平台,拥有相近500门来自世界各地大学的课程,门类丰富,不过也良莠不齐。EdX:哈佛与MIT 共同出资组建的非营利性组织,与全球顶级高校结盟,系统源代码开放,课程形式设计更自由灵活。Udacity:成立时间最早,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主,课程数量不多,却极为精致,许多细节专为在线授课而设计。一、慕课的特点(一)大规模表现在学生人数上,没有人数限制。一门MOOC课程的人数可以达到成千上万人,在传统课程中这是无法想象的。 (二)在线学习是在网上进行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

(三)开放网上所有课程对世界各地的人都是开放的。不管你是上班族、学生还是退休工人都可以都可以自由的选择课程在线学习。 二、MOOC对教师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青睐于网络的学习。有人认为,由于慕课的存在,课堂翻转了,老师的作用越来越被削弱了,我却不敢苟同。恰恰相反,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在线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丰富的知识,老师的照本宣科就显得没有必要了。因为学生会对那些个性,新颖的事物充满兴趣,老师就更需要下功夫去探究新的课堂理念。老师要在课堂中敏感地意识到学生的困惑,并应及时找出解决方案。慕课打破了以往课堂以老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方式,课程应依照学习的规律设计,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纵观传统课堂,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如何火如荼,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是一种课堂上频频出现的现象。这表明生动活泼的课堂才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是创造性。教师要从普通的教书匠向更高水平的导师转变,这就更需要教师应不断地学习,完善自我,课堂更多是用于提高、巩固学习和梳理作业,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维拓展。可见,教学重点的转移无疑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三、MOOC对课堂形式的冲击 慕课完全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以“授”为本的教学价值观逐渐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慕课给学生制造了更多自主的学习空间,开放程度高,重复性大,其核心是一个“学”字,这

高校论文传统教育模式论文:浅谈高校教育模式改革

高校论文传统教育模式论文:浅谈高校教育模式改革 摘要当前,学术界正在热议“教育模式”的新旧转变,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和现实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缺陷进行 了深入的剖析,本文就高校教育模式改革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校教育模式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on college education mode reform xu li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at present, the academia is hot deb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mode, in-depth analysesdefe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l and imperfection in realiz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college education mode reform, aimed at a view of a modest spur to induce others to come forward with valuable contribution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education mode; reform;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2010年9月19日,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厦门讲课时指出:我国目前的这套教育模式比较适应稳定的、发展比较慢的社会,但现今以及今后的社会变化非常快,

(19号)浅谈新课程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正文: 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和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一致。因此,教学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模板,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缩影。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市课改的逐步深入,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出来的新课堂,会深深地体验到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师生的角色正在发生大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为丰富而个性飞扬,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习惯得到了真正的培养;课堂效率普遍提高,正向高效课堂迈进。 一、新课程倡导师生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建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或讨论时,教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思想上的支持与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 1

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寺坪镇中心小学卞涛结合新课程教育理论观念,通过典型的课堂教学范例,即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和如何实施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抛砖引玉,带动我校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不断深化。 一、当前进行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背景:我国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研究等词语出现较晚,但发展异常迅速,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已经形成共识,掌握了案例分析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就可以快速地促进教师学生专业成长,从他人的经验中进行高效的学习。 (二)内涵: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通过对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的描述分析,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引导讨论的一种教研方法,它是对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它通过教师自身参与研究,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际能力。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通过示范课、优秀课的展示或说课、评课活动等,提供了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教学方法的机会,即怎样具体地安排一节课,怎样分析各种任务,理解学生的活动,怎样设置问题或开展讨论,使教学中易出现的一些问题遍布于多种多样的实例中,并穿插在各个教师和各个情景之间,这些问题常常是隐蔽而不易察觉到的,但往往是大部分教师会在实实在在的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所以,每个课堂教学案例都有一个展开教学细节的网状结构,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进行反思。 (三)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提供教学研究的资源,我们可以不必亲临现场就能访问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解读”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促进案例研究的研究者、参与者及相关人员反思教学实践,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而调整或改进教学,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突破,对于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解决教学问题的源泉。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促进每一个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享他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的素材,在实践反思中自觉调整、改进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

传统教学模式论文.docx

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再思考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阶段教学模式之后,其弟子在其基础上逐步尝试与实践,最终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主导着19世纪和20世纪的教学实践。 我国也受到赫尔巴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的。 反思传统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以教学内容为主旨,目标突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目标感很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遵循的一致原则就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知识教学的目标无处不在,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在朝着知识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方向努力。 虽然说,知识达成对教学起着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但是在本质上,这种教学模式只将知识作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体验。 二机械组织教学,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由于知识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机械运用有章可循的操作方法,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对课堂教学进行操控,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个性特征。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无法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 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满堂灌,学生就像是等待老师填装知识的容器。 虽然说这种方式可能会让一部分学生记住不少化学基本原理、化学用语甚至会进行化学计算,但是一旦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显得手足无措。 比如说,怎样取样分析出地窖中气体的主要成分、解释为什么用

酵母做成的食品松软可口等等。 学生可能学习了几年化学知识还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原因就是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死记基本概念,脱离了课上讲的知识就不能解决,简而言之就是不会运用知识。 二、初中化学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定位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只会记知识点不会运用是很危险的。 如今南通市中考化学已经降到60分,其他各个地方也趋之效仿。 在初中化学知识点本来就很少的前提下,可能上课记记笔记、下课背背笔记如此也能应付中考。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发展。 要想让学生会学、想学化学,就要让学生在初三化学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感悟到学习化学的独特方法和化学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化学课堂的精彩,这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都要思考如何转化和定位我们的角色。 请看下面案例中体现的教师角色。 案例《燃烧与灭火》教学片断比较同课异构老师上课片段灭火原理及方法的探究师请你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试剂,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进行灭火。 创设意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对燃烧条件的学习,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尝试自己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1用水浇灭。

新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我心目中的新课堂 包家屯九年一贯制学校马丹 春去秋来,在实施新课程的这一学期里,洋溢着时代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宗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通过学习与领会新课程的标准,让我们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其感觉就沐浴在教育的春天里。 一、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宗旨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表现出与传统教育观不同的崭新的教育理论,新颖独特,时代感强,有春风扑面之感,读来耐人寻味。课程标准把握住时代精神的脉搏,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融会了世界优秀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出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课程标准十分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渗透,如查阅资料、浏览网络、收集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个别化教学,进行探索性学习等。 二、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建立起符合儿童学习特点和需要的以综合为特征、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课程目标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教学领域内的一次深层次的革命,这是一线教师感受最深和最受鼓舞之处。

新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位置,为学生创设了大量调研、探究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有些研究性学习案例十分典型精彩。这些学习活动的创设,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基层教师理解“体验性学习”提供了启示,为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拓展了空间。对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各学科标准普遍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上有许多新颖、活泼的做法值得称道。 三、体现了创新与继承的过程 1、课程理念的创新 课程理念创新的可贵之处,不是通过堆砌一大堆新的理念和口号,而是要抓住最紧扣时代的方面,简洁地、重点突出地体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鲜明的时代精神。即使是处于课程改革的意识形态层面的课程理念,也应该让教育实践工作者看到具有操作落实的可能性。 2、课程方法的创新 课程方法的创新不是完全重起炉灶,它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分析清楚原有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评价和课程实施方法的利弊,趋利避害;要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和教育科学的进展,及时吸收和消化那些经过国内外实践检验的新方法,不断对原有的方法体系进行发展性的更新。 3、课程体系结构的创新 它把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在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呼声代表了课程结构改革的一个新的方向。教育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同样是讲究效益的,新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主流课程能在学生发展上产生多大的效益,需要我们本着

浅析刑法学教学方法

浅析刑法学教学方法 为您整理了浅析刑法学教学方法,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刑法学是高等学校法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一向在法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设法学专业的各高等院校均十分重视刑法学的教学,力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刑法学的教学质量。根据国家教委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刑法学课程一共6学分,这在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是学分最多的。一般的法学院系开设刑法课程都历时一学年,将刑法总论和刑法各论分成上下两学期分别进行讲授。在国家司法考试中,刑法学的内容也占有相当大的分值。以上无不说明刑法学在法学教育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刑法学教学方法一般是以课堂讲授式教学为主,辅以模拟法庭、案例教学等方式,个别院校还开设了刑事法律诊所,进行诊所教学,作为刑法学教学的必要补足。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法学院系要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因此,对于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培养哪一种类型的人才,必须要有合理的定位。从目前法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能够到司法机关工作的毕竟只是少数,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很多法学院系的培养目标。而刑法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在刑法学的教学中,要突破以往以讲授式教学为主的格局,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刑法学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当前在刑法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纯灌输式、说教式的讲授式教学法往往在刑法学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采用较少或者有些教师嫌麻烦干脆弃之不用。这样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教学方式过于呆板,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司法实务操作能力,将来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刑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刑法学知识体系掌握不够。一些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上课听老师讲,记笔记,下课之后看教材复习。虽然刑法学课程一般都历时一学年,但其体系与理论内容都十分庞杂,课时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讲到刑法各论时,一般教师的做法都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些重点罪名进行讲授,有些罪名因课时原因几乎根本无法涉及。况且,自我国1997年刑法典颁布之后,到现在已经有八个修正案,加入了若干罪名;与此同时为了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能够具体操作,还出台了若干司法解释。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刑法典做到了与时俱进,而刑法学教学推陈出新的步伐却相对

浅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浅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就如何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面对课堂,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实效、高效,如何使物理课堂生活化,如何使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阵地,如何创设开放平等实效的课堂,是每个物理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从研究“三步骤”教学模式的形成“三步骤”教学模式的实施,“三步骤”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初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标签:实效性学生教师 我们面对课堂,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实效、高效,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普遍存在着很多“虚假现象”,甚至于一些公开课也是“作秀”的产物,如交往的形式化、合作的固定化、课堂的垄断化、问题的单一化、媒体的滥用等。我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提高课堂实效性的路子,大胆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在吸取了众多兄弟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我校的实际学情,进行了“三步骤”教学法。现结合实践对“三步骤”教学法作具体阐述。 一、“三步骤”教学模式的形成 “三步骤”教学模式是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论为模板,结合我校初中课堂教学的实际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导三步骤”教学模式的提出,不知凝聚了我校教师多少个不眠之夜。通过不断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地各地走访,学习各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地收集整理资料;不断地听课评课,掌握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况;不断地交流、探讨、构思适合我们初中阶段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试验、修改、推行;不断地在别人的批评、指导中逐渐完善。下面我就把这一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给大家介绍介绍。 二、“三步骤”教学模式的实施 导、学、练三大模块不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流程,也不是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练的原则和方法,做到导中有学,学中有导,学练结合。 1.导 导就是对学习过程的引导和指导,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引导和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过程遇到的疑惑和困难,进而完成学习目标。那么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引导。 1.1导兴趣:教师要有目的的运用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如在课堂上我们要想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典型案例分析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典型案例分析 (发表日期:2010-12-23 09:15)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我要分享 周明虎汪木兰封世新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摘要:总结了“项目教学法”基本程序和实施模式中“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5个阶段,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和常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显著区别,然后以数控加工与维修专业方向实施系列化项目教学为背景,详细介绍了“CAD/CAM应用”和“数控机床电气设计安装”两个项目教学典型案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为推广应用项目教学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大工程观 1998年,南京工程学院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与德国政府合作共建“南京自动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简称BAN项目),旨在学习借鉴德国高等工程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应用型高等工程(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并采用了德国“3+1”的教学模式,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数控加工与维修专业方向作为试点,进行了“小范围、大幅度”的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法”,经过十多年的改进与完善,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培养的专业人才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为此,本文主要对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想、自适应学习理论和探索性学习架构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其目的是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等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法”的执行全过程包括收集信息、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落实、成果展示与结果评价等。一般情况下,其基本程序和模式至少应包括以下5个阶段: 1.确定项目任务 通常由教师围绕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和专业知识模块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并与学生一起充分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实现目标和具体任务。 2.制定工作计划 以学生为主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流程,并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以及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力保项目计划切实可行。 3.组织项目实施 确定学生各自的分工和合作的形式,并按照自己制定的步骤和程序有效地开展工作。在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 刘金国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是人在后天所养成的一种在一定的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某些动作的特殊的心理倾向。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长期反复训练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他人监督的自动化的创造性学习行为模式与完成这些创造性学习行为的特殊的心理倾向。创造性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它能维持学生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能强化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力,能增强学生克服创造性学习中困难的毅力,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发展。本文仅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及其培养进行阐述。 一、质疑问题的学习习惯 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发现疑问、表述疑问、提出疑问与发展疑问,能对学习中的疑点问题进行反复质问、钻研、探究,能针对学习中的疑点问题询问他人、请教他人,和他人共同探究的学习习惯。疑点问题是联系未知与已知的纽带与桥梁,人们要想从未知走向已知,必须经过疑点问题这个纽带与桥梁。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发现疑点问题、分析疑点问题、解决疑点问题、提高认识的过程。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持之以恒地培养。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好奇的问题、易引起怀疑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问题的情境,以引起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必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培养。表扬奖励学生质疑问难,强化学生质疑问难行为。教师对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行为一定要表扬奖励,哪怕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幼稚可笑的、低层次的、低水平的。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要吝惜表扬奖励!有效指导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效果。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是需要学生反复学习逐步养成的,但“反复”不是“重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调重复低水平的质疑问难训练,否则学生会失去质疑问难兴趣。疑点问题有叙事性、叙理性、发散性、探索性等不同层次,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冶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每所高职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2008年7月,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示院校建设单位,在三年的示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果 示建设启动以来,根据“立足冶金,突出有色,服务,面向西部,辐射东盟,着力培养矿业支柱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成6支“名师领军、能教会做”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提升和优化全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双师队伍建设目标。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致力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带动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接受业务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职教师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使专业带头人成为专业能力强、教学业务精,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且具备整合专业领域各种社会资源的,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高职教育专

家。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满足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领先、国一流、东盟地区知名”的全国示高职名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通过国外培训取证,使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经过三年的建设,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截止到2010年底,学校专任教师达到555人,中级职称人数达到389人,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为346 人,其中教授62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257人,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其中1人为后备人才),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26名,专业带头人达到70人,2008~2010年,学校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人数达到374人,“双师型”教师达到478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3个;六个重点建设专业聘请兼职教师127人,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教师队伍专兼比例日趋合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具体措施 (一)多渠道提升教师四种能力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方案

下厂小学2012年推进“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方案 根据《老厂乡中心学校2012年推进“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的指示精神,特制定下厂小学推进“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四有”课堂实施;以教科研课题研究为先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教育科研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努力为学校的再创辉煌作出贡献。 二、组织机构 1、成立下厂小学推进“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刘嘉定(校长) 副组长:龙铸生(教务) 杨虎(事务) 组员:杨源泉张小强龚小俊申旺林李小友吴海林申汝良张老粉 2、成立下厂小学推进“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督导组。 组长:龙铸生 组员:杨源泉吴海林 三、改革目标

通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图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通过总结、反思、借鉴、创新、实验、再总结,每门学科总结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 2、运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改革学与教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使评价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改革作业的布置方式、内容,分层要求,自主选择,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的能力。 5、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两个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6、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学校的特色与品牌。 7、在真正意义上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中乐,乐中学”,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8、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运用集体的力量解决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9-10月) 1、成立组织机构,制定《下厂小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方案》。 2、各教研组负责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供全校教师学习。 (二)、实施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月) 1、学校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制度。

以考核模式改革促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以考核模式改革促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以考核模式改革促教学模式改革全文如下: 摘要:针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考核方式单调等问题,本文通过探讨和实施相应的渐进式考核模式,以考核促教学,以渐进式评估推动学生有效的学习,从而达到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考核教学模式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作为财会类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涵盖会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和经济学相关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不仅培养会计、财务专业分析和解读财务报表的基本技能,而且,培养他们结合企业管理实践学习综合性财务和管理预判的高层次技能。这就要求财务报表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讲述分析指标那么简单,还要在特有的经济发展背景和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条件下,透过财务报表的表象,综合分析和研判企业财务状况的能力。因而,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渐进式、多元化的综合考核体系的构建则是解决现有教学模式的重要路径,以考核促教学,以多元促综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一专多能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技能型和实践型人才。 1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与考核现状 1.1 教学目标模糊。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模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目的和教授对象。现有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指标,针对财务报表做出企业财务状况的总结。这就导致该课程的讲授总是简单地围绕各种财务指标进行讲解,老师满堂灌,学生辛苦记。其次,教授对象较为复杂,既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又有非会计专业的商科类学生,由于基础不同,要求不同,其教学方式也应有所差异。但实际上该课程采取的教学模式一致,教学方式单一,使得这种差异无法得到体现,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1.2 教学方式单一。正因为以上对于教学目标和目的的简单认知,导致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目前主要采用的是传统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其他的教学方式,比如案例教学、课堂演练、实际仿真等教学方式采用较少,使得学生听得很多,但练得很少,因此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仅限于理解,实际应用能力较差,且无法提高学习兴趣。有不少学生反映自己能记住公式,也会做简单的题目,但是一看见企业真正的财务报表便无从下手,所以就出现了“只会学,不会用”的状况。 1.3 考核方式单调。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核只是考核的一小部分,并且期末考试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一般采用的是闭卷的形式,作业和课堂表现是平时考核的主要形式。众所周知财务报表分析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和计算大量的数据,在期末短短的两个小时考试中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单调的考核方式无法真正地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只是考核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这

本科刑法学教学反思及改革研究

本科刑法学教学反思及改革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民生权益刑法保障研究》(2014BFX021)、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12SFB5024)、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3B121)、2014年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本科刑法学教学应兼顾知识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学科衔接兼容性,应立足于社会现实需求和本科教育实际,服务于大学使命。以此为标准,可以发现本科刑法学教学现实与理想追求间存在相当距离。为弥补此项缺憾,学界需要检视当前刑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其功能实现上的效度,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刑法学;本科教学;问题;改革 一、本科高校刑法学教学的“应然”定位 首先,在学历教育层次上,要立足于本科教学的实际状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精神,与专科层次立足于法律教育、研究生层次立足于法学教育不同,本科教育应涵括法律教育和法学教育。所谓法律教育,旨在向学生灌输“刑法是什么”的观念并对其制度性

内容和规则体系进行解释和说明。而所谓法学教育,重在向学生灌输刑法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内容,表现“刑法应当是什么”和“刑法为何如此”的理论结构。本科刑法学教育是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过渡环节。此项特征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刑法规范解释,也要对刑法学的理论体系做出较为明确的阐释。 其次,从学科知识划分的角度看,本科刑法学教学既要立足于中国刑法学,也要旁及其他研究方向。一方面本科刑法学教育在教育层次上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为实现知识体系的衔接和有序过渡,本科刑法学教育必须要为未来的研究生教育打下基础,这就要求在本科阶段必须对比较刑法学、外国刑法学、国际刑法学的基本知识做些交待和阐释。另一方面,无论是从事研究,还是从事技术性、实务性工作,都需要在技能和知识范围上获得提升和突破。全方位的刑法学教育具有强烈的对比性色彩,建立在比较、借鉴意义上的学习具有更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再次,从内容传授上看,本科刑法学教学既要强调知识的科学性、普适性,也要兼顾知识的时代流变性和学科兼容性。这种定位意味着教学工作应负载下列任务:第一,要通过横向比较了解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普适性和个别化趋向,并对类型性制度差异做出解释和说明。第二,要通过纵向比较,了解本国刑法变化和刑法学学术流变,并对其历史进行

经济法概论论文:浅谈“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经济法概论论文:浅谈“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 革 [摘要]“经济法概论”作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以及培养守法公民、实现依法治国都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新时期对经济类人才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搞好经济法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是教师的职责。因此通过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对该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以期对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经济法概论;教学方式;案例教学 “经济法概论”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实践性极强。学生学好经济法,对于规范其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经济行为、以法律手段维护本单位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社会经济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这一课程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不断变化的形势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从现实角度出发强化该门课程在提升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方面的作用,是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问

题。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教学效果欠佳 经济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包括国家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参与和管理,其内容博大精深。而对“经济法”课程的安排一般开在电大各专业教学的第二、三学期。在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学这门课程时,由于相关的前期课程开得很少,“法律基础与实务”、“法学概论”等又属于公共基础课,往往是大班、几个专业合在一起上课,教学效果较差,加上学生对这些课程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前期基础知识几乎是空白。且“经济法概论”教学学时又相对较少,有限的课时无法容纳经济法浩瀚的内容,任课教师因学时过少和教学进度的压力,往往采用讲授的方法。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就会觉得这些法律条文、法理枯燥无味、抽象无趣。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材混乱,重点不突出 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的无形助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科学合理的教材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目前其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内容过于繁杂深奥,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措施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措施 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形势下,中职学校要走出发展困境,就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指导思想 1、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开 展模块教学,强化项目训练。 2、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生源普遍较差,而且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统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根据新生入学考试成绩,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形式,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分层考核标准,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把同一专业划分为多个发展模块,让学生选择感兴 趣的模块加强学习,开展模块教学。 设置专业模块,有学生自己选择,将通过第二课堂、选修的形式来加强模块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在开展模块教学的同时,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考核形式,针对职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操作项目,开展项目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还要根据考核题库开设实训项目,有利于把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学有所用。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1 、优化教学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功;让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2、优化教学目标:坚持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创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刑法各论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刑法各论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刑法各论的教学内容具有综合广泛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和时效性,然而我国传统刑法各论的本科教学无法完全体现课程特性,其教学内容有限、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BB平台作为国内外高等教育院校普遍采用的网络学习平台,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先进化、教学效果最大化。在刑法各论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BB平台的优势条件,以促进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进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达成课内考核和课外考核相结合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刑法各论;BB平台;本科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受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学生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可以共享丰富的网络资源。刑法各论作为本科法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新形势下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成为刑法各论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BB教学平台概述 BB平台是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BlackboardLearningSystem)的简称,是一套专门用于加强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3]。该平台通过教师开设网络课程、上传资料、布置作业、进行测试等方式创造出网络学习环境,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并进行学习、讨论与交流。BB平台为教师和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提供了强大的教学环境,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更帮助学校实现了网络教学的现实控管和提升。鉴于其强大的易用性和丰富的功能模块,BB平台现已被国内外高等教育院校普遍采用。全球有超过3700所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使用Blackboard产品,其中包括著名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杜克大学等。中国有160多个Blackboard用户,用户遍及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等领域。BB平台具有四个独立的功能模块。一是内容资源管理模块,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方便地发布、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二是在线交流模块,可同时为用户提供讨论区和虚拟教室等交流工具,以提高学习效果。三是考核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通过录入原始试题资料生成试题库、创建学

浅谈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

浅谈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 发表时间:2018-07-09T15:50:38.3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6月总第268期作者:宋国萍何盈[导读] 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才能进一步适应当前语言专业人才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在开展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通过创新思维与理念,寻求有效的教学改革策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寻求有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翻译理论实践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改革 在开展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对于语言人才的需求,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才能进一步适应当前语言专业人才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一、当前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师认知不足。在开展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对于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实践中,这对于改变传统教育形式存在的缺陷、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当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实践来看,一些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对于师资力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部分教师水平不足,因此在接受和理解全新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 2.翻译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的基础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是当前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教师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下,可能有些学生早已经学会和理解了相应的知识,这些学生就会觉得老师的讲解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由于在理解的过程中相对较慢,所以这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理解老师刚刚讲解的知识,又开始了新知识点的学习,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将会越落越远,与其他学生之间出现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影响以后的学习和发展。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 随着各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出来,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形式实现了优化升级,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对事先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予以解决,促进创新型教学法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不断完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有效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课程标准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教育实践总结和精炼出来的,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是教学的重要参照,也是学科教学的目标和主要导向,对于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时,应该在充分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读,从而在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内对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实施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方法的应有作用,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规划。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实践中,应该遵循目标性原则。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树立培育学生思维的教育意识,并且将其贯穿到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的全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模式,解决影响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进行,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知识,实现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2.注重教学引导与教学启发。受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利影响,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启发性,对学生学习和成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使学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下,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也就是说,老师应该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机会启发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看法、意见。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立思考能力,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构建有梯度性的教学体系。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强化与引导,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翻译学习能力时,老师不应该操之过急,应该在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加以有效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翻译课程老师应该重点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和责备,而应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翻译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根源,及时予以解决,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徐丹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下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科技视界,2017,(16),105-106。 [2]张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64-165,166。 [3]智玉英董革菲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青年与社会,2014,(5),205-2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