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考试

1、TE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Principle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Principle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Principle #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Principle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Principle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Principle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Principle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Principle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Principle #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Principle #10: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scarcity:the limited nature of society’s resources

economics: the study of how society manages its scarce resources. efficiency: the property of society getting the most it can from its scarce resources. equity: the property of distributing economic prosperity fairly among the members of society.

opportunity cost: whatever must be given up to obtain some item.

marginal changes: small incremental adjustments to a plan of action.

market economy: an economy that allocates resources through the decentralized decisions of many firms and households as they interact in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

market failure: a situation in which a market left on its own fails to allocate resources efficiently.

externality: the impact of one person’s actions on the well-being of a bystander. market power:the ability of a single economic actor (or small group of actors) to have a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market prices.

productivity: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from each hour of a worker’s time.

inflation: an increase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prices in the economy.

Phillips curve:a curve that shows the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business cycle:fluctuations in economic activity, such as employment and production.

2、THINKING LIKE AN ECONOMIST

circular-flow diagram: a visual model of the economy that shows how dollars flow through markets among households and firm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a graph that shows the combinations of output that the economy can possibly produce given the available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the available production technology.

microeconomics: the study of how households and firms make decisions and how

they interact in markets.

macroeconomics: the study of economy-wide phenomena, including inflation, un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positive statements: claims that attempt to describe the world as it is.

normative statements: claims that attempt to prescribe how the world should be. 3、INTERDEPENDENCE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absolute advantage: the comparison among producers of a good according to their productivity.

opportunity cost: whatever must be given up to obtain some item.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comparison among producers of a good according to their opportunity cost.

imports: goods produced abroad and sold domestically.

exports: goods produced domestically and sold abroad.

4、THE MARKET FORCES OF SUPPLY AND DEMAND market: a group of buyers and sellers of a particular good or service.

competitive market: a market in which there are many buyers and many sellers so that each has a negligible impact on the market price.

quantity demanded: the amount of a good that buyers are willing and able to purchase.

law of demand: the claim that, other things equal,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a good falls when the price of the good rises.

normal good: a good for which, other things equal, an increase in income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demand.

inferior good: a good for which, other things equal, an increase in income leads to a decrease in demand.

substitutes:two goods for which an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one good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the other.

complements: two goods for which an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one good leads to a de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the other.

demand schedule: a table that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ce of a good and the quantity demanded.

demand curve: a grap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ce of a good and the quantity demanded.

quantity supplied: the amount of a good that sellers are willing and able to sell.

law of supply: the claim that, other things equal, the quantity supplied of a good rises when the price of the good rises.

supply schedule: a table that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ce of a good and the quantity supplied.

supply curve: a grap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ce of a good and the quantity supplied.

equilibrium:a situation in which the price has reached the level where quantity supplied equals quantity demanded.

equilibrium price: the price that balances quantity supplied and quantity demanded. equilibrium quantity: the quantity supplied and the quantity demanded at the equilibrium price.

surplus: a situation in which quantity supplied is greater than quantity demanded. shortage: a situation in which quantity demanded is greater than quantity supplied. law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 claim that the price of any good adjusts to bring the supply and demand for that good into balance.

5、ELAST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elasticity: a measure of the responsiveness of quantity demanded or quantity supplied to one of its determinants.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a measure of how much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a good responds to a change in the price of that good, computed as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 divided by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price.

total revenue:the amount paid by buyers and received by

sellers of a good, computed as the price of the good times the

quantity sold.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a measure of how much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a good responds to a change in consumers’ income, computed as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 divided by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income.

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a measure of how much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one good responds to a change in the price of another good, computed as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the first good divided by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the price of the second good.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a measure of how much the quantity supplied of a good responds to a change in the price of that good, computed as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quantity supplied divided by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price.

6、SUPPLY, DEMAND,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price ceiling: a legal maximum on the price at which a good can be sold.

price floor: a legal minimum on the price at which a good can be sold.

tax incidence: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burden of a tax is shared among participants in a market.

22、Measuring A Nation’s Income

microeconomics: t he study of how households and firms make decisions and how they interact in markets.

macroeconomics:the study of economy-wide phenomena including inflation, un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the market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within a country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consumption: spending by households on goods and servic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purchases of new housing.

investment: spending on capital equipment, inventories, and structures, including

household purchases of new housing.

government purchases: spending on goods and services by local, state, and federal governments.

net exports: spending on domestically produced goods by foreigners (exports) minus spending on foreign goods by domestic residents (imports).

nominal GDP: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valued at current prices.

real GDP: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valued at constant prices.

GDP deflator: a measure of the price level calculated as the ratio of nominal GDP to real GDP times 100.

23错误!未指定书签。Measuring the Cost of Living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a measure of the overall cost of the goods and services bought by a typical consumer.

inflation rate: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the price index from the preceding period. producer price index: a measure of the cost of a basket of goods and services bought by firms.

indexation:the automatic correction of a dollar amount for the effects of inflation by law or contract.

nominal interest rate:the interest rate as usually reported without a correction for the effects of inflation.

real interest rate: the interest rate corrected for the effects of inflation.

24 、Production and Growth

productivity: the amount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for each hour of a worker’s time.

physical capital: the stock of equipment and structures that are used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human capital: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t workers acquire through education,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natural resources:the inputs into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are provided by nature, such as land, rivers, and mineral deposits.

technological knowledge:society’s understanding of the best ways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diminishing returns: the property whereby the benefit from an extra unit of an input declines as the quantity of the input increases.

catch-up effect: the property whereby countries that start off poor tend to grow more rapidly than countries that start off rich.

25、Saving, Investment,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 financial system:the group of institutions in the economy that help to match one person’s saving with another person’s investment.

financial markets: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rough which savers can directly provide

funds to borrowers.

bond: a certificate of indebtedness.

stock: a claim to partial ownership in a firm.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rough which savers can indirectly provide funds to borrowers.

mutual fund:an institution that sells shares to the public and uses the proceeds to buy a portfolio of stocks and bonds.

national saving (saving): the total income in the economy that remains after paying for consumption and government purchases.

private saving:the income that households have left after paying for taxes and consumption.

public saving:the tax revenue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left after paying for its spending.

budget surplus: an excess of tax revenue over government spending.

budget deficit: a shortfall of tax revenue from government spending.

market for loanable funds:the market in which those who want to save supply funds and those who want to borrow to invest demand funds.

crowding out: a decrease in investment that results from government borrowing.

26、Unemployment and Its Natural Rate

labor force:the total number of workers, including both the employed and the unemployed.

unemployment rate: the percentage of the labor force that is unemployed.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the percentage of the adult population that is in the labor forc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the normal rate of unemployment around which the unemployment rate fluctuates.

cyclical unemployment: the deviation of unemployment from its natural rate. frictional unemployment:unemployment that results because it takes time for workers to search for the jobs that best suit their tastes and skills.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unemployment that results because the number of jobs available in some labor markets is insufficient to provide a job for everyone who wants one.

job search: the process by which workers find appropriate jobs given their tastes and skills.

unemployment insurance:a government progr am that partially protects workers’ incomes when they become unemployed.

union: a worker association that bargains with employers over wage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collective bargaining: the process by which unions and firms agree on the terms of employment.

strike: the organized withdrawal of labor from a firm by a union.

efficiency wages: above-equilibrium wages paid by firms in order to increase worker productivity.

经济学原理第7版(曼昆)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23章 1.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3个月);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不管是由本国的国民还是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生产;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不包括过去生产的物品;生产并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使用市场价格。 3.GDP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和净出口(NX )。 (1)逍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2)投资是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3)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4)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 4.真实GDP和名义GDP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产的产量的变动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即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通货膨胀率=[(第2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24章

1 .消费物价指数CPI 答: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即:CPI =(当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固定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 ]*100%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三个问题。(CPI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1)替代倾向。CPI使用了一篮子固定不变的物品。 (2)新产品的引进。CPI基于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和服务,没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而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3 )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与CPI的差别: (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CPI比较的是固定的二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矫正经济变量 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 (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货币数量) 真实利率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货币购买力)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经济学原理_试题(B)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本科2010级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B 卷) 专业: 姓名 学号 成绩 任课教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 1、关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下不正确的是:( ) A 、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国家利用资源所能生产出的最大商品集合的边界。 B 、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代表了增加某种商品产出的机会成本。 C 、 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 D 、 生产可能性边界随着技术进步而向右移动。 2、对一种奢侈品征税,很可能使税收负担( ) A 、 更多的落在买者身上 B 、 、 C 、 更多的落在卖者身上 D 、 在买者和卖者之间平等的分摊 E 、 完全落在买者身上 3、假设可以购买三个一样的鼠标。买者1愿意为一个鼠标支付60元钱,买者2愿意为一个鼠标支付50元钱,买者3愿意为一个鼠标支付40元钱。如果鼠标的市场价格是50元钱,将卖出多少鼠标,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剩余值是多少( ) A 、 将卖出一个鼠标,消费者剩余值为60元钱 B 、 将卖出三个鼠标,消费者剩余值为0元 C 、 将卖出三个鼠标,消费者剩余值为10元 D 、 将卖出两个鼠标,消费者剩余值为10元 ; 4、如果一个竞争企业的产量翻了一番,它的总收益( ) A 、 翻一番 B 、 翻了一番还多 C 、 翻了不到一番 D 、 不能确定,因为物品价格可能上升或下降。 5、在能供给整个市场的产量时,其平均总成本一直下降到最小的企业称为( ) A 、 完全竞争者 B 、 自然垄断 C 、 政府垄断

E、受管制的垄断 6、垄断竞争企业在长期内经济利润为零,是因为:() A、市场上存在许多卖者。 B、虽然产品有差异,但产品之间的差异不够大。 C、企业可以无成本的自由进入与退出市场。 D、以上都是。 7、在以下商品中,提高价格最有可能使生产者的收入提高的商品是:() A、粮食。 B、》 C、高档服装。 D、汽车。 E、手机。 8、下列哪个事件影响了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A、2010年中国人的家庭劳动 B、2010年中国公司在海外承包的大型建设工程 C、2010年在中国的一家钢铁公司为另一家在中国的造船厂生产的特种钢材。 D、2010年在中国的一家汽车公司把生产出来的汽车封入库存,以便明年旺季销售。 . 9、X与Y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由去年的10元与2元上涨至今年的11元与元,如果一个篮子是由4个X和10个Y组成的,那么以去年为基期,今年的通货膨胀率是() A、10% B、15% C、20% D、25% 10、下列情况中可能会降低社会的失业率的是() A、政府组织公共培训计划 B、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水平 C、工会为其会员争取更高的工资待遇 D、| E、企业实行效率工资 11、下列不属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是() A、公开市场操作 B、法定准备金 C、贴现率 D、发行或回购国债 12、假定货币供应量是万亿,真实GDP是5万亿,物价水平是2,货币流通速度则是()

曼昆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1 Q4Why should policy makers think about incentives? Policymakers need to think about incentives so they can understand how people will respond to the policies they put in place. The text's example of seat belts shows that policy actions can have quit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If incentives matter a lot, they may lead to a very different type of policy; for example, some economists have suggested putting knives in steering columns so that people will drive much more carefully! While this suggestion is silly,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incentives. Q6what does the invisible hand of the marketplace do? The "invisible hand" of the marketplace represents the idea that even though individuals and firms are all acting in their own self-interest, prices and the marketplace guide them to do what is good for society as a whole. 2 Q1How is economics like a science? Economics is like a science because economists use the scientific method. They devise theories, collect data, and then analyze these data in an attempt to verify or refute their theories about how the world works. Economists use theory and observation like other scientists, but they are limited in their ability to run controlled experiments. Instead, they must rely on natural experiments.

2016北师行管考研唐任伍《经济学原理》核心讲义,

第1章导论 本章节包括4个大知识点,经济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经济学教会了我们什么和经济学研究方法。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帕累托最优,经济学教会了我们什么。 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而后分析教材的例题知道怎么去掌握重要知识点,最后通过查阅资料完善自己的理解。这样就能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易错点到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1.1本章知识点串讲 【知识点1】经济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 科学。 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经济组织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 产 【知识点2】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名师注:相当重要) 市场机制的运行基础: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它的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得同样简单明了,他把价格在经济的作用简要归 纳为:第一,传递情报;第二,提供一种刺激,促使人们采用最节省成本的生产方法,把可得到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第三,决定谁可以得到多少产品——即收入的分配。作者观点: 1.市场价格能传递信息。从消费的角度而言,市场价格提供了重要信息从生产的角度说,市场价格提供了消费者对每种商品评价的最新信息。市场价格也为生产过程中豺资源 或要素的使用提供重要信息。 2.市场价格能协调人们的行为。 3.市场价格能提供有效激励。 4.市场价格能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总之,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通过价格对需求与供给的调节,最终会使需求与供给相等。当需求等于供给时,消费者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生产者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价格机制分配于各种用途,使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最大 化得以实现,这种配置就是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又称为“帕累托效率”,是意大利经济学维弗雷多·帕雷托(Vilfredo Pareto)提出来的,用来评价资源使用和配置是否有效率,是资源

经济学原理二复习资料全

《经济学原理(二)》期末复习资料 参考教材信息:请到导学资料下载区,下载《经济学原理参考教材》、《经济学原理》讲稿》。 第21章选择题 1.消费者可以承担的消费组合的限制被称为C A.无差异曲线。 B.边际替代率。 C.预算约束线。 D.消费限制。 2.以下哪一对物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可能引起的替代效应最小?B A.7-11便利店的汽油和快客便利店的汽油。 B.右脚鞋和左脚鞋。 C.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D.百城淡啤酒和库尔斯淡啤酒。 3.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称为B A.权衡取舍率。 B.边际替代率。 C.边际权衡取舍率。 D.编辑无差异率。 4.消费者任何两种物品的最优购买量是A A.在预算约束线不变时消费者达到最高无差异曲线的一点。 B.消费者达到最高无差异曲线的一点。 C.两条最高无差异曲线的相交点。 D.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交之点。 5.如果收入翻了一番,价格也翻了一番,预算线将C A.平行向外移动。 B.平行向内移动。 C.保持不变。 D.向内旋转。 第21章判断题 1.预算约束线是向消费者提供了同样满足程度的一组商品组合。错 2.当在一个用每条轴表示一种物品量的图上作图时,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向右下方倾斜(负的)的直线。错 3.无差异曲线倾向于凸向原点,因为如果消费者拥有的想换出去的物品多,他们就愿意用大量的这种物品来换另一种物品。对 4.如果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替代效应总会引起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对 5.吉芬物品是极端的低档物品。对 第22章选择题 1.约翰的汽车需要修理,因此,约翰决定卖掉这辆破车,以避免修理费。由于不知道有问题,苏珊买了这辆车。这是以下哪一项的例子?A A.逆向选择。 B.道德危险。 C.效率工资。 D.隐蔽行为。 2.朱迪想避免买一辆次品车。在她购车之前,她把她想买的车给她的机械师。这称为D A.道德危险。 B.逆向选择。 C.发信号。 D.筛选。 3.克里斯是一家服装公司的外出推销员。在这种就业关系中,克里斯是B A.委托人。 B.代理人。 C.发信号者。 D.筛选者。 4.为了使信号有效,以下哪一种关于用来透露私人信息的信号的说法是正确的?B A.它对有信息一方应该是免费的。 B.它对有信息一方应该是有代价的,但对有高质量产品的一方是低成本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试题(A卷)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给分)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 A、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B、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C、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D、上层建筑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B、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C、人的劳动、劳动资料、生产资料 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3、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A、必要劳动 B、具体劳动 C、抽象劳动 D、剩余劳动 4、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没有关系 D、不成比例 5、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 A、贵金属货币 B、足值的货币 C、观念的货币 D、现实的货币 6、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 A、商品的价格 B、商品的价值 C、商品的效用 D、商品的成本 7、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D、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8、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的比率 C、可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的比率 9、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A、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的矛盾 B、货币流通和剩余价值的矛盾 C、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D、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矛盾 10、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x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 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D)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A)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 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社会再生产就其容来讲包括( C )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word版本

《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5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 A. 大于 1 B. 小于1 C. 等于1 2、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 A. 消费减少 B. 储蓄减少 C. 消费增加 3、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 A. 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B. 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C. 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4、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需求增加会引起()A.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 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不变C.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5、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A. 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 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 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民生产总值:

2、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 4、充分就业: 5、通货膨胀: 三、简答题(本题共10分) 1.说明经济增长的含义,指出名义经济增长和实际经济增长含义的不同。(6分)

2.指出可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两种经济因素,并说明它们是如何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4分) 四、计算题(本题10分) 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4r,名义货币供给M=600,价格水平P=3,消费C=150+0.6YD,税收T=60,投资I=150—5r,政府支出G=80 (1)求IS和LM曲线 (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收入和投资

五、论述题(本题共10分) 试述通货膨胀的起因及应对方法

考博经济学原理

考博经济学原理 1998 一、概念 1、自然失业率 2、挤出效应 3、边际替代率 4、经济租 二、简答 1、用AVC与MC的关系说明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产量决策。 2、简述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3、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干预方式。 三、论述 论述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特征和产业组织状况的变化。 1999 一、概念 1、萨伊定律 2、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3、边际消费倾向 4、公开市场业务 二、简答 1、简述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2、试评结构学派与新古典学派关于发展中国家是否存在隐蔽性失业的争论。 3、解决外部性的措施有那些? 4、在IS—LM模型中,保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可以自动维持平衡的经济机制是什么? 三、论述 试论述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作用、意义和结果。 2000 一、简答题 1、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4、你如何看待“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s)? 5、简述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 6、简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7、简述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孟德尔(Robert A. Mundell)对经济学的贡献。 二、论述题 1、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2001 简答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我国收入分配改革。

2、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缺陷及其政府规制。 3、假定投资不受利率影响,利用IS--LM模型和AD--AS模型说明,产出、利率、物价总水平是如何决定的?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4、阐述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理论贡献。 2002年 论述 1、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说明什么情况下产量上升的同时价格下降,什么情况下产量下降的同时价格上升。 2、用图形分析说明企业的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关系。 3、论述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型理论。 4、2001诺贝尔获奖者的主要理论贡献及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2003年(每题必答1000字以上) 1、评论实验经济学对理性行为假设的挑战(30分) 2、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及其对中国实践的启示。(35分) 3、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解析中共十六大报告关于“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精神。(35分) 2004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需求弹性 2、基尼系数 3、汇价 4、垄断 二、简要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么? 2、何谓帕累脱效率准则? 三、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每题答案不少于1000字) 1、简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与商品价值决定的关系。 2、简述宏观调控体系中的财政、货币政策及其作用机理。 2005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答案每题不能少于30字) 1、环比价格指数(chain price index) 2、萨谬尔森均衡(Samuelson Equilibrium) 3、铸币税(Seigniorage) 4、试验经济学(Experimental economics)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答案不少于300字)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主要区别?

北京工业大学804经济学原理真题

海文专业课
北京工业大学 2010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经济学原理 【题目】一、 (15 分)
什么是需求曲线的移动和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什么因素影响这些移动? 【解题】 :
影响需求量的变量 价格 收入 相关物品价格 嗜好 预期 买者数量
需求的决定因素 这些变量的变动将: 表现为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 需求曲线移动 需求曲线移动 需求曲线移动 需求曲线移动 需求曲线移动
【分析】该题主要考察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命题人主要想考察同学对需求曲线的移动和沿 着需求曲线的移动的理解。复习时也应该关注供给曲线的移动和沿着供给曲线的移动,及其移动原因。
【题目】二、 (15 分) 假若某国家通过对销售的每百公斤煤征收 0.5 美元的额外税收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请问: 1、 应该对生产者征税还是应该对消费者征税? 【解题】 :他们对生产者或消费者征税都可以。
(a)对消费者征税 对消费者征税,使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上升,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海文专业课
(b)对生产者征税 图 6—4 对煤征税 对生产者征税,使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图 6-4(a)是对消费者征税,图 6-4(b)是对生产者征税,可见无论对谁征税,得到的市场效果都是一 样的。 2、 如果煤的需求较富有弹性,这种税收对减少煤的消费量更为有效还是更为无效? 解析:答:
图 6-5 需求弹性对税收效果的影响 如果煤需求较富有弹性,这种税收对减少煤消费更有效。从图 6-5 中可以看出需求曲线D1比D2更富 有弹性。对煤征税,其价格会上升。如果需求富有弹性,价格上升会使需求量大幅下降。当需求曲线为D1 时,税收使需求量从Q下降到Q1。如果需求缺乏弹性,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当需求 曲线为D2时,税收使需求量从Q下降到Q2,小于D1的下降幅度。 3、 这种税收使得煤的消费者、煤的生产者受益还是受损? 解析:这种政策使煤消费者受害。因为他们必须支付更高的煤价格。 这种税收使煤行业工人受害。因为煤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下降了,而且,煤销售量下降,煤行业 的总收益下降,使煤工人的收入也下降。
【分析】该题主要考察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命题人主要想考察同学对税收如何影响市场结 果理解。同时还考察了税收归宿的问题。
【题目】三、 (15 分) 若某种香烟的供求如下所述:供给 Q =4P-80 ,需求 Q =100-2P .
S D

经济学重点总复习1.0

第一讲导论 第一讲重要内容回顾 1、稀缺性定义:人类需要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 经济学产生的根源—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而引发的选择的必要性。 2、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3、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练习题 1、经济学最好的定义是对( A )的研究 A.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B.如何按最盈利的方式经营企业 C.如何预测通货膨胀、失业和股票价格 D.政府如何可以制止不受制约的利己所带来的危害 2、你去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C) A.门票的价格 B.门票的价格加上你在电影院购买汽水和爆米花的费用 C.去看电影所需要的所有现金支出加上你的时间的价值 D.只要你享受了电影并认为使用的时间和金钱是值得的,就为零 3、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指(B) A.企业家以消费者的支出为代价而获取利润的不易察觉而隐蔽的方法。 B.尽管市场参与者是利己的,但自由市场仍能达到合意结果的能力。 C.即使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管制,但政府管制仍然可以有利于消费者的能力。 D.生产者或消费者在不受管制的市场上给无关旁观者带来成本的方式。 4、政府可能为了( D )而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 A.保护产权 B.纠正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C.达到更为平等的收入分配 D.以上全对 第二讲均衡价格理论 第二讲重要内容回顾 (一)需求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1、需求的定义: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影响需求的因素 ①商品本身的价格。 反向变化关系- 需求定理 ②收入(income) -- 正常物品(normal good) -- 低档物品(inferior good) ③相关物品的价格。 -互补品( complements ) PA↑→ QA↓→ QB↓ -替代品( substitutes ) PA↓→ QA↑→ QB↓ ④爱好(偏好)( preference )。⑤预 期(预测)( expectation )。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活动或宏观经济现象为考察对象。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异和联系。 答:差异: ①表现在研究对象上不同;②表现在研究的变量不同;③对待政府的态度不同。 联系: ①首先,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离开了微观分析这一基础,宏观分析 将成为空中阁楼;; ②其次,从根本目标上看,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也是一致的; ③再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虽然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④最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基本分析方法上也存在一致性。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与方法 3、在宏观经济学中,考察经济总量的各种指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 4、GDP核算的方法。 答:对于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的核算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得到:①产品法,即计算已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②支出法,即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者的总支出额;③收入法,即计算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所有收入。 5、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划分问题。 答:最终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而进入人们的消费或使用领域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与劳务则是指已经生产出来,但在同期中就在其他产品的生产中被用掉的产品和劳务。(注意:在GDP的核算中,资本品和存货投资都视为最终产品) 6、净利息是指个人从商业和国外渠道得到的利息收入减去为借款所支付的利息。 7、名义GDP与实际GDP。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以现期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名义GDP;以在一个特定的基年或基期盛行的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实际GDP。名义GDP=实际GDP×物价指数;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 8、价格指数。 答:对于一个特定的商品和劳务组合,相对于一个特定的基期,计算其报告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即为价格指数。现期价格指数是现期某些物品的价值与基期同样物品的价值的比率,并乘以100%。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注意: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100%)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均衡 9、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答:两部门经济是指只有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为:AD=AS或者C+I=C+S(AD代表总需求,AS代表总供给,C代表消费,S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

《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 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总价值。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指政府为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采取税收、国债水平和政府支出的政策,即政府为实现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其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3、货币政策: 就是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政策。 4、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是不存在(或仅存在最少量)非自愿失业。 5、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 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 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经济所需数量而引起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的上涨。 页脚内容1

二、选择题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 A. 大于1 B. 小于1 C. 等于1 2、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 A. 消费减少 B. 储蓄减少 C. 消费增加 3、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 A. 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B. 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C. 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4、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需求增加会引起() A. 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 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不变 C. 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5、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A. 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 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三、计算题 页脚内容2

1、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支出为I=60,政府购买G=180,政府转移支付TR=50,税率T=0.3,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 二部门: a是自发总需求 b是边际消费倾向 三部门: 均衡收入公式变为: y = c + i , c = a + by. 联立求解得: y = (a+i) /1-b 页脚内容3

《经济学原理》模拟试题

《经济学原理》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1分) 1、下列哪项不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A、生产什么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何处生产 2、引起生产可能性边界整体向右上方移动的因素是() A、投入要素的增加 B、某种产品的技术进步 C、某种产品的价格上升 D、所有产品的价格同比例上升 3、下列表述属于规范分析的是() A、流动性陷阱下,货币政策无效 B、中央银行应该提高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 C、利率上升会引起投资下降 D、需求等于供给决定均衡的价格和产量 4、下列选项属于宏观经济学分析对象的是() A、家庭如何选择不同产品的消费需求 B、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如何制定价格 C、通货膨胀与货币量之间的关系 D、税收政策如何影响某种商品的市场均衡 5、小李毕业时面临三个选择,可以选择去银行工作,收入20万;可以选择去证券公司工作,收入25万;还可以选择出国学习,学费10万。问小李选择出国的机会成本是() A、20万 B、25万 C、10万 D、35万 6、下列因素会导致对商品A的需求量发生变化的是() A、收入上升 B、商品A的价格上升 C、商品A的替代品B的价格下降 D、人们变得更加喜欢商品A 7、下列因素不会导致商品A的供给变化的是() A、商品A的价格上升 B、投入品价格上升 C、生产商品A的技术进步 D、人们预期A 的价格将上升 8、政府对商品价格进行限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政府最高限价一定会降低产量 B、政府最低限价高于市场均衡价格时,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C、政府最低限价政策只有在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时,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 D、政府的最高限价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时,会出现社会无谓损失 9、一个消费者对商品X的需求如下:当价格为4时,购买12个单位;当价格为6时,购买8个单位。那么该消费者对X的需求价格的弧弹性是() A、1 B、2/3 C、1.5 C、2 10、下列因素会引起商品价格上升的是()

大一(上)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大一上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重点整理

23一国收入的衡量 一、经济的收入和支出 〃GDP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GDP衡量货币流量。 〃两种计算GDP方法:加总家庭对于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或加总企业支付工资、租金和利润的总收入。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1、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几点说明 〃GDP使用市场价格。 〃GDP不包括非法生产与销售的东西和家庭内的生产和消费。 〃GDP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 〃GDP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劳务。 〃GDP不包括过去(一年或一个季度之外)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用两种算法算出的GDP差额为统计误差。 3、其他收入衡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永久居民所赚到的总收入。= GDP + 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 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 GNP –折旧(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消耗) 〃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 NNP –间接的企业税+ 企业补贴 〃个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 国民收入–留存收益(公司获得但未支付给其所有者的收入)- 公司所得税–对社会保障的支付+ 家庭从其持有的政府债券中得到的利息收入+ 家庭从政府转移支付项目中得到的收入 三、GDP组成部分 〃GDP =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净出口= C + I + G + NX = Y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转移支付:改变家庭收入却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不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计入政府购买。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四、真实GDP与名义GDP

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模 拟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经济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5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2、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 A.消费减少 B.储蓄减少 C.消费增加 3、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 A.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C.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4、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需求增加会引起()A.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B.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不变C.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5、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民生产总值: 2、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 4、充分就业:

5、通货膨胀: 三、简答题(本题共10分) 1.说明经济增长的含义,指出名义经济增长和实际经济增长含义的不同。(6分) 2.指出可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两种经济因素,并说明它们是如何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4分) 四、计算题(本题10分) 假定货币需求为L=—4r,名义货币供给M=600,价格水平P=3,消费C=150+,税收T=60,投资I=150—5r,政府支出G=80(1)求IS和LM曲线 (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收入和投资五、论述题(本题共10分) 试述通货膨胀的起因及应对方法

经济学原理党校考试

经济学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凡是商品都是它的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假的的对立统一。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1.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2.必须对别人有用,是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3.必须通过出售把它转到需要它的人手里4.是商品进行交换的物质基础,即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的二重性:具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具有特殊性质和具体形式的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特殊性质和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力即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生产的产生需要具备2个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私有制。后者是决定性的条件。货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因而商品也就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已使用价值表现的自然形式和以交换价值表现的价值形式。 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民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4.支付手段:货币执行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他们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即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具备条件:1.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2.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不得不以出卖劳动力为主。 劳动力价值:1.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庭成员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2部分:1.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为必要劳动时间。2.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为剩余劳动时间。 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就是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终极必过版)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注:最佳复习方法是对照考题啃书,熟悉相关知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即机会成本)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看不见的手)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 a) 货币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从而刺激物品与劳务需求 b)长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价,继而引起企业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雇佣 c)更多的雇佣则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二、名词解释(大家最好还要看书,把概念和具体应用都看懂) 1.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2.需求: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3.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4.边际效用: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 5.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效用水平)的线。 6.边际替代率: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量。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7.消费者均衡: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保持不变的状态。 8.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9.替代效应:因该种商品价格变化,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比例变动,即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效应 10.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 11.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