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按摩预防和治疗高血压

中医穴位按摩预防和治疗高血压
中医穴位按摩预防和治疗高血压

1.预备动作。坐在椅子或沙发上,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手掌放在大腿上,膝关节呈90度角,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匀。

2.按揉太阳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约做32拍。

3.按摩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用手掌紧贴百会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4.按揉风池穴。用双手拇指按揉双侧风池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5.摩头清脑。两手五指自然分开,用小鱼际从前额向耳后按摩,从前至后

弧线行走一次为一拍,约做32拍。

6.擦颈。用左手掌大鱼际擦抹右颈部胸锁乳突肌,再换右手擦左颈,一次为一拍,共做32拍。

7.揉曲池穴。按揉肘关节处曲池穴,先用右手再换左手,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此法可清热、降压。

8.揉关宽胸。用大拇指按揉内关穴,先揉左手后揉右手,顺时针方向按揉一周为一拍,共32拍。功效为舒心开胸。内关在两筋之间。

9.引血下行。分别用左右手拇指按揉左右小腿的足三里穴,旋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此法可健脾和胃、引血下行。

10.扩胸调气。两手放松下垂,然后握空拳,屈肘抬至肩高,向后扩胸,最后放松还原。

小腿穴位

人体穴位知识

人体穴位网 2.按晴明穴食指尖点按睛明穴,按时吸气,松时呼气,共36次,然后轻揉36次,每次停留2~3秒。 3.揉按四白略仰头,眼光下移到鼻翼的中点。按时吸气,松时呼气,共36次,然后轻揉36次,每次停留2~3秒。 4.揉按太阳穴按压太阳穴(眼尾与眉梢之间凹陷处)。按时吸气,松时呼气,共36次,然后轻揉36次,每次停留2~3秒。 5.按压攒竹穴攒竹穴在眉毛内侧顶端。按时吸气,松时呼气,共36次,然后轻揉36次,每次停留2~3秒。 6.按压风池穴风池穴在耳后枕骨下。按时吸气,松时呼气,共36次,然后轻揉36次,每次停留2~3秒。 7.凝神浴面将两手掌心搓热,吸气,两手由承浆穴(嘴角)沿鼻梁直上至百会穴(前额),经后脑按风池穴,过后颈,沿两腮返承浆穴,呼气。做36次。 1..... 精明--鱼腰--上明--瞳子髎--承泣--巨髎

2.....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球后--四百 只要你每天坚持这两组穴位按摩,可以控制近视度数增加,还可以缓解视觉疲劳。要是你配合这中医穴位定位丸按摩的话,那么效果更好,而且还可以食疗你的假性近视部分。提高你的视力。。。 按摩拇指上的3穴位 缓解眼睛疲劳按摩拇指上的3穴位(图)。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每天我们都在用眼睛观望外面的景色,生活中更离不开眼睛。然而,用眼过度,眼睛会出现疲劳感。怎样缓解眼睛疲劳呢?我们可以通过按摩拇指上的穴位,即明眼穴、风眼穴等,缓解眼睛疲劳。 缓解眼睛疲劳按摩拇指上的3穴位 按摩方法:用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以拇指的指甲分别对着三大穴位施予刺激,只要以稍微感觉到疼痛的力气来指压即可。 穴位功效:明眼、风眼能够改善眼睛疲劳和急性结膜炎,大空骨则可改善与眼睛有关的症状。平时眼睛容易疲劳的人,每天要刺激这三个穴道两次。

常用推拿按摩穴位图解与指导

一、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部。 操作:用拇指端在大鱼际中点按揉,约揉200~400次。主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积滞,阻泻,腹胀等。 二.膻中 位置: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 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操作:取定穴位时,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喘咳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三、天柱 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天柱穴 主治病征:颈椎酸痛、睡扭了脖子(落枕)、五十肩、高血压、目眩、头痛、缓解眼睛疲劳等。该穴道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中药首选穴之一。 指压法列举:按摩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治疗疼痛、麻痹等后遗症、治疗宿醉、穴道指压法治疗忧郁症等。操作:首先趴着,将肌肉放松。在后头骨正下方凹处,找到天柱穴,一面缓缓吐气一面揉6秒,如此反复10 1

次,可治疗疼痛、麻痹等后遗症。 四、足三里 主治: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 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 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 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操作:(1)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 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其余四指握拳 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 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和走 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 作数次即可。(2)捶打足三里手握空拳,拳眼向 下,垂直捶打足三里穴位。捶打之时,也会产生 一定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反复操作数次即 可。 五、天柱骨穴 是指项后中间入发际一寸处直至第七颈椎,以食指或拇指自上向下推800次以上。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均有很好的止吐作用。 六、脾俞穴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降压方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效果

降压方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效果 目的評估降压方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20例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高血压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高血压治疗联合降压方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控制情况、中医症候变化和尿微量清蛋白的控制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降压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尿微量清蛋白改善有效率为73.3%,明显高于对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症状改善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在眩晕、口干口苦便秘、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和腰酸膝软临床症状的改善有效率分别为100.0%、87.5%、100.0%、94.7%和91.7%,明显优于对照组(86.2%、7.7%、76.9%、11.8%和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压方穴位贴敷能更有效降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血压和尿微量清蛋白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眩晕、口干口苦便秘、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和腰酸膝软的临床症状。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int sticking of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on liver-yang hyperactivity hypertension.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of liver-yang hyperactivity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from September 2016 to November 2017 at our hospital.All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60)and the control group (n=60).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standardized anti-hpertension treatment,and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anti-hypertension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acpoint sticking thapy.on the basic treatment.The changes of blood pressure,symptoms and microalbuminuria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anti-hypertension effica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0.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5.0%)(P<0.05).The improvement of microalbuminur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3.3% vs. 5.0%)(P<0.05).In addition,the efficacy of symptom improve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1%,which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56.3%)(P<0.05).Among them,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including dizziness,dry mouth,constipation,irritability,insomnia and forgetfulness,and sore waist and knee was 100.0%,87.5%,100.0%,94.7% and 91.7%,respectively,which were all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86.2%,7.7%,76.9%,11.8% and 2.0%)(P<0.05).Conclusion The antihypertensive formula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can reduce the blood pressure,microalbuminuria,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more effectively,including dizziness,dry mouth constipation,irritability,insomnia and forgetfulness,and sore and knee in patients with liver-yang hyperactivity hypertension.[Key words]Liver-yang hyperactivity;Hypertension;Acpoint sticking therapy;Antihypertensive therapy;Comp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fficacy

穴位贴敷神阙穴在糖尿病便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穴位贴敷神阙穴在糖尿病便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神阙穴改善糖尿病患者便秘状况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120例糖尿病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降糖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服用排毒养颜胶囊,治疗组应用中药饼剂贴敷神阙穴治疗,7 d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填写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自评量表,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計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神阙穴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便秘状况,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标签:神阙穴;穴位贴敷疗法;糖尿病便秘 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长,已成为公认的全球健康问题[1]。患者的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时,会引起糖脂代谢紊乱,出现内脏自主神经受损,当病变累及消化系统时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症状,甚至引起痔疮、肛裂等,增加患者痛苦。若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便秘症状长期不改善,用力排便时会加重病情,甚至引起脑血管破裂等。目前糖尿病引起的便秘并未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只是简单的将其归结于摄入不足或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原因,给予通便治疗,未考虑糖尿病本身的特点。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该次研究对60例糖尿病便秘患者给予穴位贴敷治疗,便秘症状改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就诊的120例糖尿病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52~76岁之间,平均为(61.34±4.08)岁;糖尿病病史在3~9年之间,平均为(5.83±1.16)年;便秘病程在4~8年不等,平均为(5.02±0.73)年。治疗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在50~78岁之间,平均为(61.27±4.28)岁;糖尿病病史在3~10年之间,平均为(5.91±1.13)年;便秘病程在4~9年不等,平均为(5.10±0.81)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相当,(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组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所有入选者均符合2010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且糖尿病病程在1年以上,血糖控制稳定者。②符合罗马III中慢性功能型便秘诊断标准。③近3个月内无使用促进排便的药物。该次研究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知情。④年龄在18~60岁之间。

手掌穴位按摩方法(附穴位图)

?手掌穴位按摩方法(附穴位图) 令狐采学 1、胃弱:“吃得太快”是胃弱的最大原因。建议每口至少咀嚼50次。 方法: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缓刺激、长时间指压)、食指大肠穴、手背三间穴、合谷穴。 2、悸动气喘:方法:手掌中央心包区、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腕神门穴 3、食欲不振:肠胃消化吸收能力弱。长期紧张引起精神疲倦。 方法:手心、拇指丘内侧食指下胃脾大肠区。 4、肩酸:过度活动引起的肩部僵硬。——合谷穴 (1)气喘心衰引起肩酸:食指和中指下咳喘点; (2)生殖器官异常引起肩酸:无名指和小指根间心悸点。 5、腹泻:消化不良或食物变质而引起。须加强肠的消化吸收能力。 方法:手背胸腹区、下痢点、食指大肠穴、小脂肾穴、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 6、失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倒错或神经衰弱。 方法:中指下心包区、手掌区、中指中冲穴。 7、身体倦怠、盗汗:过度疲劳,身心疲倦 方法:手背中渚穴、手心、胃脾大肠区、健理三针区。 8、头痛: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

(1)全头痛——全头点、大拇指、中指; (2)头顶痛——头顶点(中空痛)、中指、肝经; (3)后脑疼——后头点、小指、膀胱经; (4)两侧疼——偏头点、左主肝右主肺; (5)酒食前额痛——前头点、食指、胃经。 9、焦虑不安:方法: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掌区、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虎口下虎边穴、手背手腕阳溪穴,虎边穴是治疗羊癫疯的特效穴。 10、低血压: 手腕神门、大陵穴、手背手腕阳池穴、无名小指下中渚穴。 11、发冷: 手背阳池穴(慢慢长时间缓刺激)、无名指关冲、小指命门穴、手心区。 12、青春痘: 手背合谷穴、手腕神门、手背食指根第二二间、拇指丘胃脾大肠区。 13、眼睛疲劳: 手掌心包区、食指商阳穴、小指少泽穴 14、牙痛: 小指肾穴、手背合谷穴、中指无名指下齿痛点、无名指肝穴。 15、落枕: 小指少泽穴、手背中指下“颈咽区”。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疗法 【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适应症】 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 【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注意事项 1 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2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粘滞性食物及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黄鳝、螃蟹、虾等)。 3 贴敷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4 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适当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 【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方法是贴敷前,应用温开水将局部洗净擦干,或用酒精棉球擦净。在第2次涂药前,需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第1次所涂敷的药物,擦干后再涂上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药物贴敷时间及疗程视疾病与贴敷部位而定。如敷脐,一般都是1~5天换药1次,有些药粉气味俱厚,不需水、酒或药汁调敷,直接将药粉填脐者,也可5~10天换药1次。至于敷脐疗法的疗程,急性病多为3~5天,慢性病多为5~10天,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5天。伏贴每次敷药2~3小时,共三次。

手掌穴位按摩方法(附穴位图)

?手掌穴位按摩方法(附穴位图) 1、胃弱:“吃得太快”是胃弱的最大原因。建议每口至少咀嚼50次。 方法: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缓刺激、长时间指压)、食指大肠穴、手背三间穴、合谷穴。 2、悸动气喘: 方法:手掌中央心包区、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腕神门穴 3、食欲不振:肠胃消化吸收能力弱。长期紧引起精神疲倦。 方法:手心、拇指丘侧食指下胃脾大肠区。 4、肩酸:过度活动引起的肩部僵硬。——合谷穴 (1)气喘心衰引起肩酸:食指和中指下咳喘点; (2)生殖器官异常引起肩酸:无名指和小指根间心悸点。 5、腹泻:消化不良或食物变质而引起。须加强肠的消化吸收能力。 方法:手背胸腹区、下痢点、食指大肠穴、小脂肾穴、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 6、失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倒错或神经衰弱。 方法:中指下心包区、手掌区、中指中冲穴。 7、身体倦怠、盗汗:过度疲劳,身心疲倦 方法:手背中渚穴、手心、胃脾大肠区、健理三针区。 8、头痛: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 (1)全头痛——全头点、大拇指、中指; (2)头顶痛——头顶点(中空痛)、中指、肝经; (3)后脑疼——后头点、小指、膀胱经;

(4)两侧疼——偏头点、左主肝右主肺; (5)酒食前额痛——前头点、食指、胃经。 9、焦虑不安: 方法: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掌区、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虎口下虎边穴、手背手腕阳溪穴,虎边穴是治疗羊癫疯的特效穴。 10、低血压: 手腕神门、大陵穴、手背手腕阳池穴、无名小指下中渚穴。 11、发冷: 手背阳池穴(慢慢长时间缓刺激)、无名指关冲、小指命门穴、手心区。 12、青春痘: 手背合谷穴、手腕神门、手背食指根第二二间、拇指丘胃脾大肠区。 13、眼睛疲劳: 手掌心包区、食指商阳穴、小指少泽穴 14、牙痛: 小指肾穴、手背合谷穴、中指无名指下齿痛点、无名指肝穴。 15、落枕: 小指少泽穴、手背中指下“颈咽区”。 16、晕车: 小指侧手腕上神门穴、无名指关冲穴、手掌中央手心。 17、白发: 小指肾穴、小指命门穴、手心、中指中冲穴、无名指关冲穴、手腕中央阳池穴。 18、更年期障碍: 小指肾穴、小指侧面生殖区、手指中央心包区。 19、腹胀: 食指大肠穴、手背食指根处二间穴、胃脾大肠区。 20、荨麻疹: 无名指肝穴、肺穴、小指肾穴、中指心穴、手背手腕阳池穴。 21、痔疮: 手背小指会阴点、手背合谷穴、食指大肠穴。 22、关节酸痛: 五指尖各井穴、手背虎金寸、阳池穴。 23、肩关节炎: 手腕侧太渊穴、手背合谷穴、阳溪穴、手腕神门穴、手背液门穴、手腕大陵穴、中指中冲穴、手背小指末端后溪穴。 24、腰痛: 手背“背腰腿区”两个穴道、食指下侧、无名指下铡(轻柔缓慢)。 坐骨神经痛:手背无名指和小指交叉处坐骨神经点。 25、肥胖: 掌食指下方“胃脾大肠区”(强刺激)、手背中央“胸腹区”。 26、蓄脓症: 掌拇指丘“胃脾大肠区”、手背合谷穴、中指中冲穴、手背拇指下手腕间鼻痛点 27、慢性鼻-炎: 手背合谷穴(强刺激)、食指大肠穴。 28、胃痛: 手掌中心下胃肠点、手背拇指根下落零五。 29、胃溃疡: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书中还有创口外敷即有"傅"、"涂"、"封安"之法,所载的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当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为后世所广泛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摩卤上及足。动以避"寒心"等求病先防的思想。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圣济总录》

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附答案)

伏九贴敷疗法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总计20分) 1.下列哪项不是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症?() A.哮喘缓解期的治疗 B.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 C.呼吸道急性感染期 D.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者 2.下列哪项不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禁忌症?() A.哮喘持续状态 B.精神病患者 C.糖尿病 D.4岁儿童 3.下列哪项属于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A.贴敷不分老少,时间均限制在10分钟 B.贴敷期间忌辛辣、海鲜等食物 C.贴敷起泡效果较差,需紧急就医 D.贴敷后若皮肤无反应,可持续贴敷12小时 4.下列哪项对穴位贴敷技术描述是错误的?() A.贴敷后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现象 B.贴敷比例可根据患者医生手指来测量定穴 C.贴敷当天避免冷水浴,禁食冰冷食物 D.起泡较小,一般无需处理,可用碘伏涂于患处 二、填空题(每题10分,总计50分) 1.伏九贴敷疗法根据中医、治未病。

、之传统理论。 2.以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称拇指同身寸。 3.以、、、相并,以第二节为准,量其横度作为3寸,称横指同身寸。 4.夏季入伏,每天贴1次,共计次;冬季入九,每天贴1次,共计次。 5.每次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小时,儿童每次贴小时。 三、问答题(共计30分) 贴敷5穴共施,请试述哪5穴,及其5穴作用? 答:

贴敷答案: 一、1.C 2.D 3.B 4.B 二、1.冬病夏治夏病冬防子午流注适时开穴 2.拇指 3.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中指 4.10 3;9 3 5.2-4 0.5-2 三、5穴:天突、膻中、定喘、肺俞、膏肓 补肺健脾、益气养血、止咳平喘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及按摩方法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及按摩方法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 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常见病穴位按摩:

穴位贴敷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影响

穴位贴敷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贴敷穴位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试验条件的高血压病患者63名,随机分为用中药制作的膏药和非中药的膏药,贴敷特定的穴位,观察6~8周中患者血压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中药穴位贴敷可以显著地降低血压。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可以作为高血压病治疗的辅助方法。 【关键词】高血压病穴位贴敷中药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on essential hypertension.MethodsThe program enrolled 63 participants with untreated blood pressure in the range of 140/90 to 179/109 mm Hg. Participants were weaned off antihypertensives before enrollment and were then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treatments: acu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with special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and acu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without special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Result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ood pressure between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in the acu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with special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group.Acu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with special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provided much more benefit than acu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0.9%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④根据医嘱辨证辨病组方取穴: ⑤贴敷方法:将已制好的散剂、糊剂、泥剂或浸膏剂药物事先置于胶布粘面正中,然后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或直接将药物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亦可。巴布剂、膏药、硬膏剂、丸剂、饼剂、磁片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注意贴敷时间,4-8小时取下即可,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⑥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⑦清理物品,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男女人体穴位大全图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 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常见病穴位按摩: 1.扁桃腺疼痛 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 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由于此处能刺激大肠,使大肠机能活泼,因此能治好任何便秘。指压时先深吸一口气,一面强压一面吐气,6秒钟后将离开,恢复自然呼吸,如此重复5-10次(请人代劳时,采用同样的呼吸法)。 3.治疗出汗的穴位与指压法 汗是由肾经与膀胱经支配。所以,称为“阴谷”即在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与称为“肾俞”即在第2腰椎左右2厘米处的穴位,对治疗多汗症非常有效。阴谷能够缓和冲击肉体性、精神性的变化,更是有助于回复的穴位,肾俞穴是对因泌尿系统等不正常所引起的疾病,具有治疗效果的穴道。 4.治疗低血压的穴位与指压法 在感到头重、头昏脑胀时,稍微强力的指压叫“百会”的穴位。“百会”在头的最上部之中心,将两手的中指置于其上,缓缓吐气,强力按压6秒钟,如此反复5次,血液循环会变为良好。 另外,当全身慵懒、手脚冰泠、目眩、站着时头发晕时,在脚踝附近有两个穴位,可以达到效果。 此穴位是在脚踝的正后面。用大拇指及食指抓住这两个点,以与前面同样的要领强力按压6秒钟,反复做20次。

焦虑症按摩的具体穴位与护理方法

焦虑症按摩的具体穴位与护理方法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其实也可以按摩一些穴位来治疗的。今天给大家整理了焦虑症按摩的具体穴位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劳宫穴 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刺激该穴可泻心火,达到镇静安神、健脑益智的目的。摊开手掌,中指自然弯曲,中指点在手心的地方就是劳宫穴。 将拇指指尖垂直立于掌心劳宫的位置,食、中两指立于掌背对应侧,点按时,拇指要垂直向下用力,前后一样,然后拇指向内侧抠按,会有酸麻的感觉。每天不拘次数地点按,每次约2分钟,长期坚持,就能抑制你过于亢进的心火。 中冲穴 中冲也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手中指末节尖端的中央。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统领思考、意志和感情,而心包是围绕在心脏周围的一层包膜,有代心受邪、代心行令的作用,所以很多和心脏有关的疾病,我们首选的不是心经的穴位,而是心包经的穴位。通过在中冲穴刺血,就可以有效地清泻心火,改善焦虑的状态。 焦虑症如何护理一、活动你的下颚和四肢

当一个人面临压力时,容易咬紧牙关。此时不妨放松下颚,左右摆动一会儿,以松弛肌肉,纾解压力。你还可以做扩胸运动,欲恢复舒坦的呼吸,不妨上下转动双肩,并配合深呼吸。举肩时,吸气。松肩时,呼气。如此反复数回。 二、学会放松 在面临每天的例行干扰之前,暂时放松数秒,可以大幅改善焦虑的程度。例如,当电话铃响,先做个深呼吸,再接听。养成这种蓄意放松数秒钟的习惯,它可充当有效的镇定剂。使你控制焦虑,而不是被焦虑掌控。周末假日,还可以开车兜风或到海边逛逛。 三、深呼吸 当你面临情绪紧张时,不妨作深呼吸,有助于舒解压力消除焦虑与紧张。当你感到焦虑时,你的脉搏加速,呼吸也加快。而深呼吸可以迫使你减缓呼吸速率,使身体相信焦虑已过去。正确的腹部呼吸是,当你一吸一呼时,腹部将随之一起一伏。 四、转移注意力 假使眼前的工作让你心烦紧张,你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把视线转向窗外,使眼睛及身体其他部位适时地获得松弛,从而暂时缓解眼前的压力。你甚至可以起身走动,暂时避开低潮的工作气氛。 焦虑症吃的食物好1、低脂牛奶 调查发现人体在摄入比较多的钙后,心情会更加的好,更容易获得快乐,不再容易紧张、暴躁焦虑了,而日常生活中牛奶、酸奶与奶酪是钙的主要来源,特别是低脂牛奶和脱脂牛奶钙含量更加的丰富。

治疗糖尿病的四大金刚穴位

中医所说的“消渴”,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糖尿病。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症状的概括,而后者是具体的病名。中医根据不同的症状把消渴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典型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其中口渴多饮的是上消,多饮多食的为中消,多饮多尿的为下消。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因为阴虚燥热,阴虚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补阴是最根本的。 燥热伤肺(上消)的克星——胰俞、鱼际、太溪 口渴多饮:虽然喝水很多,但是仍然觉得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小便量多。中医里面讲,“肺为水之上源”,是指肺是人体上面水的源头,而且肺有“通调水道”的功能,就是肺要调节、疏通好全身的水液代谢。《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如果肺阴不足了,而且有外来的燥邪入身,这样就在人体内形成了恶性循环,自然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就失常了。当全身的水不能正常地分布到各个脏腑器官时,虽然喝的水多,但是吸收不了那么多,所以人仍然会觉得口干舌燥;同样,大肠里面的水分少了,所以大便会干燥;喝的水没有吸收只能排掉,所以小便多。这个时候穴位我们要选胰俞、鱼际、太溪。 胰俞是经外奇穴,它是治疗消渴(糖尿病)的经验效穴,和其他内脏的背俞穴作用一样。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因为膜岛素分泌不足,所以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用这个穴位都非常合理。这个穴位主要采用按揉和拔罐的方法剌激,以拔罐为最好。胰俞位于足太阳膀脱经的循行路线上面,在脊柱旁开四指的膀胱经第二条线上,肩胛骨下角下面约两指的地方。 治疗上消,重在滋养肺阴。每晚上9点左右,按揉双侧鱼际3分钟,在两侧胰俞上拔罐10分钟,起罐后按揉2分钟,最后按揉两侧太溪3分钟,3个月后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症状。 鱼际是肺经的荥穴,五行属火,火克金,从穴性来看,鱼际可以滋阴降火,作用是偏泻的。所以选用它可以降肺上的燥热以治标。这个穴位的剌激不分时节。对于这种慢性病来说,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是疗效的积累,所以有机会

-手掌穴位按摩方法(附穴位图)

手掌穴位按摩方法(附穴位图) 保健--手掌穴位按摩方法(附穴位图) 1、胃弱: “吃得太快”是胃弱的最大原因。建议每口至少咀嚼50次。 方法: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缓刺激、长时间指压)、食指大肠穴、手背三间穴、合谷穴。 2、悸动气喘: 方法:手掌中央心包区、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腕神门穴 3、食欲不振:肠胃消化吸收能力弱。长期紧张引起精神疲倦。 方法:手心、拇指丘内侧食指下胃脾大肠区。 4、肩酸:过度活动引起的肩部僵硬。——合谷穴 (1)气喘心衰引起肩酸:食指和中指下咳喘点; (2)生殖器官异常引起肩酸:无名指和小指根间心悸点。 5、腹泻:消化不良或食物变质而引起。须加强肠的消化吸 收能力。 方法:手背胸腹区、下痢点、食指大肠穴、小脂肾穴、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 6、失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倒错或神经衰弱。

方法:中指下心包区、手掌区、中指中冲穴。 7、身体倦怠、盗汗:过度疲劳,身心疲倦 方法:手背中渚穴、手心、胃脾大肠区、健理三针区。 8、头痛: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 (1)全头痛——全头点、大拇指、中指; (2)头顶痛——头顶点(中空痛)、中指、肝经; (3)后脑疼——后头点、小指、膀胱经; (4)两侧疼——偏头点、左主肝右主肺; (5)酒食前额痛——前头点、食指、胃经。 9、焦虑不安: 方法: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掌区、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虎口下虎边穴、手背手腕阳溪穴,虎边穴是治疗羊癫疯的特效穴。 10、低血压: 手腕神门、大陵穴、手背手腕阳池穴、无名小指下中渚穴。 11、发冷: 手背阳池穴(慢慢长时间缓刺激)、无名指关冲、小指命门穴、手心区。 12、青春痘: 手背合谷穴、手腕神门、手背食指根第二二间、拇指丘胃脾大肠区。

按摩大全宝典(珍藏中医) 准确找穴位的方法

按摩大全宝典(珍藏中医)准确找穴位的方法 推拿的作用及特点 推拿按摩常识 保健按摩二十九法 中医推拿让痛经走开 常捶背能健身 晚上捶背睡个好觉 夫妻“性”福房事要按摩 天热按揉两穴消除头昏 随意按摩可致瘫痪 呃逆的足部按摩 牙痛的足部按摩法 高血压的自我按摩治疗 自我按摩治疗头痛 按摩治疗女性常见疾病 自我按摩治疗便秘 自我按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叩击类手法 耳聋耳鸣 每天给宝宝按摩20分钟

让你的肠子做做操 按摩防治冠心病 腿足按摩七法延缓衰老 按摩肾俞穴保护肾功能 按摩赶跑“偏头疼” 久坐伤腰按摩有方 “揉走”落枕的偏方 推拿按摩常识 双腿无力的足部按摩 脚部按摩治疗胆绞痛 按摩治疗腰肌劳损 慢性腰肌劳损 中医按摩神奇指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按摩治疗按摩治疗痤疮 中医的推拿按摩 哪些人不宜做按摩 “六”字按摩降压法 腿抽筋的足部按摩法 脚部运动按摩有利长寿 按摩太冲穴可治感冒 按摩的功效及禁忌

如何掌握腹部按摩减肥法常做保健按摩有助老人长寿教您两招护肠保胃 脚心按摩能够美容 手臂酸麻的足部按摩法 去除额纹按摩术 治疗小儿营养不良的妙方女性常见病症的按摩疗法按摩足部治闭经 按摩手部反射点可止痛 推背法可治胃肠痉挛 按压天枢穴治疗腹泻 捏指疗法 按摩手背治目眩 敲打足三里腿脚不衰老 补肾壮腰按摩法 摩擦心窝止恶心 按摩头皮治白发 提动耳角治喉痛 促进微循环的按摩手法 除皱的按摩手法 足底按摩巧治颈椎病

肾虚阳痿自我按摩保健 怎样迅速美足? 按摩合谷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通过按摩可收紧小腹 按摩的作用及原理 按摩“三脖”健身防病 按摩手足防治扁桃体炎 摩擦尾骨可治痔疮 按摩心俞穴治疗心肌炎 按摩腋窝可健身 捏拽十指可调节五脏六腑捏小拇指关节可通尿 鼻部按摩防肺病 咽喉炎的自我按摩疗法 头皮按摩可保持健康 按摩手掌防咳喘 揉腹治溏便有奇效 按摩胸腹有助消化 揉腹按摩疗百疾 家庭按摩治醉酒 自我按摩治瘙痒 自我按摩八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