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规章守则_共3篇.doc

小学课程规章守则_共3篇.doc
小学课程规章守则_共3篇.doc

小学课程规章制度_共3篇

1。小学课程管理规章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为依据,,以转变教师角色为突破口,以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置

1、学校严格课程管理,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要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执行地方课程,合理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学校有责任建立校本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对于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要进行自我监控,确保学校办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以保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总体目标上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2、根据教育部和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

三、具体要求

1、改革课程功能。树立全课程教育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改革课程结构。强化课程意识,提高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功能,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改革课程内容。强化“课标”意识,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提高学校与教师把握“课标”与执行“课标”的能力。

4、改革课程实施。树立新的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课程观,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紧紧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题策略,进行全课程下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重建课堂文化,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程实效,实现单位时空内效益的最大化。

5、改革课程评价。树立新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建立学生、教师、

学校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6、改革教师培训方式。提高教师实施各级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立一支符合全课程要求的专家型、课程型的教师队伍。

7、建立和健全课程的管理制度,构建全课程管理运行机制。

8、认真履行学校全课程管理职责。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特别是对教学、评价与考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进行自我监控,确保学校全课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9、继续加强全课程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非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的解读和学习,提高对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10、加强课程的过程性管理和监控,不断反思、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2。小学校本课程管理规章制度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教师特长,办出学校特色。为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促进我校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特制定此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刚要》精神,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课程资源,进一步调动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和自主管理课程的积极性,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管理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学生的健康发展出发;

2、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作用,体现学校办

学特色;

3、校本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可能的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课程开发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要确立“针对校本,面向课程,凸显个性,动态发展”的目标。

“针对校本”,就是要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针对缺陷,发挥优势,挖掘资源,组织人员,在学校中开发课程。

“面向课程”,就要认真做好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试验和课程评价五个部分工作,加强三个环节的研究,即确定开设的科目;形成校本课程的指向;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计划。

“凸显个性”,就要在课程开发时,把张扬学生个性,体现老师个性和强化课程个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动态发展”,就是说校本课程是动态发展的,好的课程不断完善,新的课程不断加入,一些不受学生欢迎或准本不足、教学效果不好的课程将被淘汰。

四、课程实施

1、经学校审核同意开设的校本课程,由学校在第二周将拟开设课程目录会同年级组向全体学生公布。

2、教研组长负责安排校本课程教学任务。拟开设的校本课程原则上由申请该课程的教师本人承担,特殊情况也可由教研组统筹安排。

3、教师在接到校本课程开设任务通知后,应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待学生选课结束后,由学校正式下发开课通知。原则上每门课程应有10人以上学生选课才准予开课,特殊情况由学校与开课教

师商定。

五、教师管理

1、接到学校开课通知的教师应按要求到指定教室上课,做好学生出勤登记。

2、教师按照课程教学进度计划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作出适当修改。

3、教师做好所开设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工作,在校本课程结束后把学生考核登记册、学生成绩册交到学校归档。

4、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应自编讲义,写出教案(课件)。

5、教师开设学校课程情况应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中,并作为教学工作内容之一。

六、教务管理

1、学校应会同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安排提前做好校本课程开设目录。一般在第二周确定开课课程,第三周确定开课课程、选课名单,第四周正式上课。

2、做好选课指导。对首先选课未成功的学生应通知学生重新选课,并将选课情况下发到班级,及时向学生公布。

3、学校认真排出校本课程表,在可能情况下满足教师对设备和资料的要求,编制学生名单和考勤登记册,交到上课教师手中。

4、做好日常教学检查,负责处理调课、代课,师生请假等事宜,并收集校本课程的问卷调查情况。

5、做好校本课程资料收集、归档等工作。

七、课程评价

1、每学期校本课程结束后,学校将评选出优秀校本课程,并编入《校本课程优秀集》,进行交流与推广。

2、学校鼓励优秀校本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案,在专家指导下形成校本教材。

八、本管理制度即日起开始执行。

3。小学学校课程管理规章制度

学校课程是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校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教师特长、办出学校特色。为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促进我校学校课程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特制定此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学校和地方的课程资源,进一步调动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和自主管理课程的积极性,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管理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学生的健康发展出发。

2、充分发挥学校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作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3、学校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地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4、在鼓励教师及有关人员创造性地开发课程的同时,要明确各自职责,加强教学和教材的规范管理。

5、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注意发挥家长和社会力量的作用。

三、课程开发

在学校课程开发中,教师要确立“针对学校,面向课程,凸显个性,动态发展”的目标。

1、“针对学校”,就要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针对缺陷,发挥优势,挖掘资源,组织人员,在学校中开发学校课程。

2、“面向课程”,就要认真做好涉及学校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五个部分工作,加强三个环节的研究,即确定开设的科目;形成学校课程的指向;制定学校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计划。

3、“凸显个性”,就要在课程开发时,把张扬学生个性,体现老师个性和强化课程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动态发展”,就是说学校课程是动态发展的,好的课程不断完善,新的课程不断加入,一些不受学生欢迎或准备不足、教学效果不好的课程将被淘汰。

四、课程实施

1、经学校审核同意开设的学校课程,由教务处拟开设课程目录会同年级组向全体学生公布。

2、教研组长负责安排学校课程教学任务。

3、教师应认真做好备课、上课工作。

五、教师管理

1、教师按照课程教学进度计划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作出适当修改。

2、开发学校课程的教师应自编讲义(或课件)。

3、教师开设学校课程情况应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中,并作为教学工作内容之一。

4、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建设,有权向任课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要求。

.wendangzhidu196699

.

小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1

聊城市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1、备课

(1)对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①熟悉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要求;明确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具体内容,掌握重难点以及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及各章节内在联系,了解与本课程前后衔接的课程教学内容。

②了解学生情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③认真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④准备好补充教材、辅助教材、案例、习题和作业;作出教具、实验器具、电教器材的使用计划。

(2)任课教师应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认真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

(3)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是讨论贯彻教学大纲、处理教材重点难点,研究统一教学进度,安排练习和作业,总结交流教学经验体会等。

(4)教师备课应比上课超前三课时左右,保证上课前有充分准备。教师担任重复讲授的课程,也应有新的准备,注意更新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法。

(5)校长、教导主任应经常了解检查教师备课情况,定期对教师备课进行检查;对集体备课作出安排。

2、讲课

(1)对教师讲课的基本要求是:目的明确,讲授正确,重点突出,语言清晰,板书工整,组织严密。教师讲课要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师应在上课铃未前站在教室门口,做好上课准备,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教师缺课误课,要按教学事故严肃处理。

3、作业

(1)任课教师应重视作业练习,精心准备,及时布置,认真批改,细致讲评,使作业收到预期的效果。

(2)作业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深度、广度适当,数量适中。(3)教师要及时,认真批改作业,批改作业时应作批改记录,认真分析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并据经进行讲评。

(4)教导主任、教研组长要经常了解学生作业情况,每月要检查2次学生作业和批改情况。

(5)重视课堂练习。对于课堂大型综合作业,教师更应充分重视,列入学期授课计划,认真作好准备,深入进行指导。

4、辅导和答疑

(1)任课教师应深入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导答疑活动。对学生辅导和答疑应以个别进行为主,除非遇到普遍的问题,一般不要面向全班辅导。

(2)任课教师应在教学单元结束,讲授重点、难点,利用自习时间到班上辅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