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概论总结汇总

中医药概论总结汇总
中医药概论总结汇总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2、选择题、填空题(发展历史、代表著作)

春秋战国:《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东汉末期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收载药物365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晋代葛洪:《肘后方》,为早期的方剂学专书。

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唐显庆时期:《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唐代孙思貌《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政府颁布的成药药典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

明清李时珍《本草纲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②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①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②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4、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①援物比类②司外揣内③试探与反证④心法和顿悟

1、(名词解释)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运动规律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基本理论。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应用

基本内容: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消长平衡

③阴阳的互根互用④阴阳的相互转化

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有效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名词解释)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于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应用

基本内容:(1)五行特征:①木曰曲直②火曰炎上③土爰稼穑

④金曰从革⑤水曰润下

(2)五行归类:①取象比类法②推演络绎法

(3)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规律

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疾病的病因、发病、传变,判断疾病的预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五行的关系

相生、相克、制化、相乘:五行相克太过为害、相侮:五行反克为害

1.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的作用: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

2.血

3.津液

(1)血与气的相互关系:①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②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2)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3)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相互转化、相辅相承

第四章脏腑经络

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1、心脏:心、肺、脾、肝、肾的总称。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

2、五脏的作用

生理功能(1)心:①主血脉②主神志

(2)肺:①主气、司、主声音

②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③朝百脉,主治节。

(3)脾: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

(4)肝:①主疏泄②主藏血

(5)肾:①主藏精②主水③主纳气

3、六腑

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

生理功能:(1)胆:①贮存和排泄胆汁②主决断

(2)胃:①受纳、腐熟水谷②主通降

(3)小肠:①受盛化物②泌别清浊“受盛之官”

(4)大肠:传化糟粕“传导之官”

(5)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州都之官”

(6)三焦:①通行元气②运行水液

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

5、十二正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6、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

7、经络的功能作用

①生理功能②病理反应③经络诊断④经络治疗⑤预防保健

8、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区别

第五章病因

1、外感病因:六淫、瘟疫

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其他病因:痰饮与瘀血、外伤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3、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第七章诊法

1、中医的诊病方法有:望闻问切四种。

2、望:主要有望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舌象等几方面。

3、闻: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部分

4、问:通常需对寒热、汗、疼痛、饮食、睡眠、二便、经带等“现在症”进行询问。

5、切: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

第八章辩证

八纲辨证: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的辩证方法。

1、表里辩证:采用解表法和里法治疗(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表证:临床症状:以发热、恶风寒、身痛、头痛、苔薄白、肺浮为主,兼可出现咳嗽、鼻寒等症状。

里证:临床症状:以不恶风寒、脉不浮,多有舌质、舌苔的变化为主。

2、寒热辩证: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临床症状为: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苍白而滑润、脉迟等。

热证:临床症状为: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3、虚实辩证:“虚者补之、实则泄之”(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证: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乏力、形寒肢冷、气短,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以及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淡少苔、脉细弱等。

实证:其症状为:常见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4、阴阳辩证:阴证、阳证(归类病证的纲领)

阴证: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

阳证: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喜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

第九章常用中药

1、正气与邪气的关系

①疾病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争斗的过程;

②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病进、病退)

2、祛邪与扶正的关系

①祛邪与扶正,是相辅相成的;

②扶正可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祛除病邪;

③而祛邪则是排除了病邪的侵犯和干扰,终止了对正气的损伤,则有利于正气的保存于恢复。

第十一章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因风寒外邪引起的称风寒表证或风寒感冒。风热引起的称风热表证或风热感冒。解表药除主要具有发汗解表作用。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

1、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麻黄与桂枝的功效异同点

桂枝与麻黄

?两者都是常用的辛温解表药,均味辛性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解表,同可用治外感风寒,两者常相须为用。

?桂枝──重在温通阳气,发汗力缓,表实、表虚均宜。又能温通经脉、温通胸阳,通阳利水、温中散寒。

?麻黄──重在宣肺,发汗力大,宜表实证,并能宣肺而平喘、利水。

案例

?患者,女,32岁。昨日患感冒,发烧39℃,恶寒,盖棉被与不得缓解,无汗,鼻塞流涕,头痛,后背僵硬,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口干微渴。欲服中药治疗。?问题:该患服用哪类药较合适?为什么?

案例分析

?患者的病证应属外感风寒兼湿邪而致的感冒,属于风寒外感证,应选择能发散

风寒,祛湿兼清里热的药物进行治疗,应以羌活、防风、白芷等发散风寒之品为主药较为恰当。因羌活能发散风寒,胜湿止痛,配以防风、白芷增强其解表祛湿之力。可以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或服以九味羌活汤为主的中成药。

2、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杭白菊清肝明目、杭黄菊疏散风热)、蝉蜕、柴胡、升麻、葛根

桑叶与菊花的功效异同

菊花与桑叶

?二者皆味甘苦、性寒凉,归肺肝经,都能疏散风热,平肝,清肝明目。

?不同之处在于:

?菊花──疏散力强,且能清肺,润肺止咳,兼能凉血止血。

?桑叶──平肝明目力胜,又善于清热解毒。

二、清热药: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

知母与石膏

?二者皆性寒、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都能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两者常相须为用。同时,二者皆可用治肺热咳嗽。不同之处在于:

?石膏──重在清解,长于清泻肺胃实火。煅后外用能清热收敛。

?知母──重在清润,偏于滋润肺胃之火燥,并长于滋肾泻火,又能润燥通便。

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

黄芩、黄连、黄柏

?三者皆为苦寒之品,都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凡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三者均可使用。三者均常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黄疸、带下等证,以及火热毒盛所致的疮疡肿毒、红肿热痛,若三者同用可增强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同时,三者皆为苦寒之品,容易损伤脾胃,若脾胃虚寒者均忌用。

黄芩──偏清上焦热。长于泻肺火:用治肺热咳嗽;止血:用于血热妄行;安胎:用于胎动不安。

?黄连──偏清中焦热。长于泻心、胃之火:用于热病心烦、胃热呕吐、消渴等,为泻痢主药。

?黄柏──偏清下焦热。治下焦湿热之痿、淋、痹等;泻肾火:治阴虚火旺之骨蒸、遗精;又为黄疸良药。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血腥草、大血藤、白头翁、马齿苋、

金银花与连翘功效异同

?金银花与连翘性皆寒凉,均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清热解毒的通用药,治疗阳性疮疡的要药,都常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痈肿疔疮、红肿热痛;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

不同之处在于:

?金银花──兼能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下痢脓血,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证。此外,金银花露有清热解暑之效,可用于暑热烦渴,咽喉肿痛,以及小儿热疮、痱子等症。

?连翘──兼清心、利尿、散结:用于热入心包、热淋、瘰疬等。

4、清热凉血药: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

生地玄参功效异同

?清润兼以滋补,以凉血及滋阴为主,用于热入营血,及阴虚发热,津伤口渴,肠燥便秘诸症。不同: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力量强。善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玄参──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力不如生地,而长于泻火解毒,散结消痈。5、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案例

?患者,男,35岁。因工作不顺,嗜烟酗酒月余,近日出现牙龈肿痛,畏热喜凉,

刷牙易出血,并伴有口臭、便秘等症。患者认为自已这些症状是上火起的,想吃些清热泻火的药物、食物,可又不知该吃什么样的药物和食物比较对症。

1、患者是否应该吃些清热泻火药?

2、你建议其服用哪些药物和食物?

案例分析

?从患者症状分析,应属于胃火炽盛,胃火上炎而致牙龈肿痛、口臭、便秘等症,治当以清泻胃中实火为主,如选用石膏、黄连、知母、升麻、芦根等均可。亦可服用清胃散;并要控制烟酒,尚可配合清胃火的苦瓜、白菜、芹菜、豆腐、梨等食物进行食疗。

案例

患者,女,22岁。体质较弱,经常感冒,时值流感季节,为预防流感,连续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含金银花、黄芩、连翘)、板蓝根颗粒等近月余。虽未患感冒,但出现了食欲不振,脘闷不适,形寒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状。

1、患者出现的症状可能是何原因?

2、体虚易感之人服用何药较适合?

患者所服药物多为清热解毒药,均为性味苦寒之品,此类药长期服用的主要副作用:一是苦寒伤阳败胃,即多服久服易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运化功能,出现脘腹痞满,食欲减退,甚则恶心呕吐等症。二是苦燥损伤阴津,即苦味浓而性燥之品,易损伤人体阴液,导致口干舌燥等症。患者出现的症状即为过服苦寒药损伤脾胃而致。体虚易感之人可适当配伍黄芪、白术、防风等药同用,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如可服玉屏风散等。

三、补虚药(虚证主要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或虚衰,分别表现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

1、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

人参与西洋参相鉴别:

?人参与西洋参同属常用名贵中药,均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皆能补气生津,都可用治热伤气津,烦倦口渴,以及消渴等证。二者入汤剂均宜文火另煎。

不同之处在于:

?人参──甘微苦微温,善于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补气的力量强。同时,人参又能安神增智,也可用治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本品为补虚扶正的要药,治疗虚劳内伤第一要药。

?西洋参──苦微甘寒,补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养阴清火生津,为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尤宜于气阴两伤而有火热者。

人参、党参相鉴别:

?人参、党参皆味甘,归脾肺经,均能补脾益肺,生津止渴

?不同之处在于:人参──甘微苦微温,补益的力量强,善于大补元气,为补虚扶正的要药,凡气血津液不足之证人参均可使用。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急救虚脱和正虚久病重证的患者。

?党参──味甘性平,补气生津之功与人参相似而药力较缓,为补中益气的良药,并能养血,多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不足,肺气亏虚,气津两伤,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以及气虚外感、正虚邪实之证。

人参与黄芪相鉴别:

?人参与黄芪皆味甘性微温,均能补脾益肺,都可用治肺脾气虚弱证。并且二者均能益气而补血、摄血、生津止渴,都可用治气血不足,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以及气津两伤的短气口渴,消渴等证。

不同之处在于:

?人参──补气的力量强,善于大补元气,用治气虚欲脱,脉微欲绝者。并能安神益智,用治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黄芪──补气之力不及人参,而升阳的作用好,为补气升阳的要药,用于中气下陷。并能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常用治表虚自汗,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痈疮虚证等证。

白术与苍术功效与主治的异同

?相同:二药均具有健脾与燥湿功效。

?不同:

?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多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效

?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宜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明目作用。

案例:患者,男,72岁。老人平日即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食欲不振,腹泻,乏力等症状,孝顺的女儿送来西洋参让他进补。没想到才服用一周多就出现了不良状况,前日下午突然体温下降,手脚不停抖动,并伴有腹痛,家人急送其至医院,检查下来,各项化验指标都在正常范围,这是何故呢?

?问题:患者的体质适合服西洋参吗?你建议他服用什么药来调理?

案例分析

?西洋参药性偏寒,适于气阴两虚有热象者

?而本案例中患者属体质虚寒,阳气不足,胃有寒湿之人,不宜服用。应选择药性偏温的红参适量应用,并可配伍黄芪、白术、山药等健脾益气药同用。

2、补血药:当归、熟地黄、阿胶、何首乌、白芍

案例:患者,女,40岁。近来身体欠佳,面色萎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较突出,平日常感头晕目眩,手足发麻、疲劳乏力,月经量少色淡或延期而至。得知益母草有调经作用,遂购益母草膏服用。

?问题:患者的症证表现服用益母草膏适宜吗?你认为患者应服用哪类调经药物较为适合?为什么?

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患者出现月经量少、色淡,或延期而至,伴头晕眼花、心悸、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表现,中医辩证应属血虚所致,治宜养血和营调经,可选用当归、熟地黄、白芍、鸡血藤等药物予以治疗。

?而益母草苦泄辛散,主入血分,功善活血祛瘀调经,适用于此类症证属血瘀而致者,证见经少色紫暗,夹血块,小腹刺痛拒按等。患者纯系阴虚血少而发本证,并无瘀滞,故服用益母草膏不相宜。

3、补阴药:南沙参、麦冬、枸杞子、女贞子、龟甲、鳖甲、黄精

4、补阳药:鹿茸、淫羊藿、巴戟天、杜仲、续断、冬虫夏草、菟丝子、补骨脂、益智、紫河车。

第十三章常用方剂

1、补虚方

四君子汤: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第十一章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3、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4、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杭白菊清肝明目、杭黄菊疏散风热)、蝉蜕、柴胡、升麻、葛根

二、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

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血腥草、大血藤、白头翁、马齿苋、

4、清热凉血药: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

5、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三、补虚药

1、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

2、补血药:当归、熟地黄、阿胶、何首乌、白芍

3、补阴药:南沙参、麦冬、枸杞子、女贞子、龟甲、鳖甲、黄精

4、补阳药:鹿茸、淫羊藿、巴戟天、杜仲、续断、冬虫夏草、菟丝子、补骨脂、益智、紫河车。

第十三章常用方剂(补虚方)

四君子汤: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虚证:气血阴阳是中医学对人体组成物质和机能的高度概括,当物质不足或功能低下时,既出现虚证。

大补元气:指以药性峻猛,补气作用强的药物,峻补人体元气,用治气脱证的方法。

1、论述人参的功效及应用。

1)大补元气:适于元气虚脱证。

2)补脾益肺:可治脾、肺气虚。

3)生津止渴:用于津伤口渴、消渴。

4)安神增智:主治气血不足引起的心神不安、失眠健忘

5)还可用治血虚、阳痿及正虚邪盛等证

2、简述黄芪的功效及应用。

1)补脾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

2)补肺气,益卫固表,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

3)利水消肿,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

4)托毒生肌,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3、简述补虚药的使用注意。

①虚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作蜜丸、煎膏(膏滋)、片剂、口服液、颗粒剂

或酒剂等,以便保存和服用。

②如入汤剂,宜适当久煎,使药味尽出。

③忌误补或滥补:对邪实而正不虚者,误补会致“闭门留蔻”;对体实力健无病

者,滥补会引起阴阳气血失调

④对虚极病人宜渐补而不宜骤补。

⑤注意顾护脾胃,部分补虚药滋腻,易影响消化,故不可过用或适当与健运脾

胃药配伍

4、比较人参与党参功用的异同。

人参、党参皆味甘,归脾肺经,均能补脾益肺,生津止渴

不同之处在于:人参──甘微苦微温,补益的力量强,善于大补元气,为补虚扶正的要药,凡气血津液不足之证人参均可使用。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急救虚脱和正虚久病重证的患者。

党参──味甘性平,补气生津之功与人参相似而药力较缓,为补中益气的良药,并能养血,多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不足,肺气亏虚,气津两伤,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以及气虚外感、正虚邪实之证。

5、比较人参与西洋参功用的异同。

人参与西洋参皆能补气生津,都可用治热伤气津,烦倦口渴,以及消渴等证。二者入汤剂均宜文火另煎。

不同之处在于:

人参──甘微苦微温,善于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补气的力量强。同时,人参又能安神增智,也可用治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本品为补虚扶正的要药,治疗虚劳内伤第一要药。

西洋参──苦微甘寒,补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养阴清火生津,为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尤宜于气阴两伤而有火热者。

药品调剂中心实习小结

药品调剂中心实习小结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篇1:药品调剂中心实习小结本人自药房实习以来,在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知识不断拓宽,职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实习期间内,本人把专业课本《药事管理学》、《中医药学概论》等课本带在身边,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作用于自己的工作中。把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牢记心中,以礼待人,热情服务,耐心解答问题,为患者提供一些用药的保健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准,让患者能够用到安全有效、稳定的药品而不断努力。 当患者取药时,我们应以礼貌热心的态度接受患者咨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同时向患者详细讲解药物的性味、功效、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副作用,以便患者能够放心使用。在配药过程中,不能依据个人主见随意更改用药剂量,有些要含有重金属,如长期使用会留下后遗症和不良反应,要保证患者用药和身体安全。 在西药房实习期间内,我在领导和几位老师的带领下,从片剂方面开始实习,之后是针剂、精麻药一一实习,刚进去的时候因为不熟悉,会有不知所措之感,时间一长就轻车熟路了,检查药方,估价,取药。审药,发药,每个步骤都能一丝不苟的进行,坚决拒绝出现错误,得到了领导和带教老师的一致好评。 在西药房实习之后,我又来到了中药房,和西药房的感觉一样,刚开始很生疏,熟悉后就不会了。在中药方实习期间,主要是掌握中药材的性能和鉴别方法,以便于取药的准确性高。常用的鉴别方法有基源鉴别法,性状,显微镜和理论鉴别法,有经验鉴别法比较简便易行(眼看、手摸、鼻闻、品尝和水试、火试)一种药性状鉴别法为例,如何鉴别茎木类中药:包括药用木本植物的茎火仅用其木材部分已极少数草本植物的茎藤。其中,茎累中药药用部位为木本植物茎藤的,如鬼见羽;药用为茎髓部的,如灯山草,通草等。 木类中药药用部位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各部分,如苏木、沉香、树脂、挥发油等。鉴别根茎的横断面是区分双子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的重点,双

中医药工作总结

中医药工作总结 中医药工作总结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我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现将一年来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了《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开展医院文化建设 (一)价值观念体系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1、发展战略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确定了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发展战略,

不断强化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充分体现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 2、确立了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的服务。 3、医院宗旨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4、医院精神弘扬医院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 5、院歌:集中集体智慧,编写了院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中医人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希望,要团结自强,拼搏向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用爱心点燃生命的太阳。 (二)行为规范体系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我们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守则》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doc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根据五行的特性,下列物质关系中属于母子关系的是(C) A、水土 B、火水 C、金水 D、金木 E、土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A)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C)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下列表述中,包含保健要穴的叙述是(C) A、头项寻列缺 B、面口合谷收 C、肚腹三里留 D、腰背委中求 E、以上均无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 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 脾—长夏—阴中之至阴 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2.用于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 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 四气: 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 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中药学毕业实习心得体会【精选三篇】

中药学毕业实习心得体会【精选三篇】导语:当患者取药时,我们应以礼貌热心的态度接受患者咨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中药学毕业实习心得体会【精选三篇】文章,仅供参考! 中药学毕业实习心得体会本人自药房实习以来,在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知识不断拓宽,职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实习期间内,本人把专业课本《药事管理学》、《中医药学概论》等课本带在身边,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作用于自己的工作中。把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牢记心中,以礼待人,热情服务,耐心解答问题,为患者提供一些用药的保健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准,让患者能够用到安全有效、稳定的药品而不断努力。 当患者取药时,我们应以礼貌热心的态度接受患者咨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同时向患者详细讲解药物的性味、功效、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副作用,以便患者能够放心使用。在配药过程中,不能依据个人主见随意更改用药剂量,有些要含有重金属,如长期使用会留下后遗症和不良反应,要保证患者用药和身体安全。 在西药房实习期间内,我在领导和几位老师的带领下,从片剂方面开始实习,之后是针剂、精麻药一一实习,刚进

去的时候因为不熟悉,会有不知所措之感,时间一长就轻车熟路了,检查药方,估价,取药。审药,发药,每个步骤都能一丝不苟的进行,坚决拒绝出现错误,得到了领导和带教老师的一致好评。 在西药房实习之后,我又来到了中药房,和西药房的感觉一样,刚开始很生疏,熟悉后就不会了。在中药方实习期间,主要是掌握中药材的性能和鉴别方法,以便于取药的准确性高。常用的鉴别方法有基源鉴别法,性状,显微镜和理论鉴别法,有经验鉴别法比较简便易行(眼看、手摸、鼻闻、品尝和水试、火试)一种药性状鉴别法为例,如何鉴别茎木类中药:包括药用木本植物的茎火仅用其木材部分已极少数草本植物的茎藤。其中,茎累中药药用部位为木本植物茎藤的,如鬼见羽;药用为茎髓部的,如灯山草,通草等。木类中药药用部位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各部分,如苏木、沉香、树脂、挥发油等。鉴别根茎的横断面是区分双子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的重点,双子叶植物根茎外表常有木栓层、维管束环状排列,幕布有明显的放射状纹理,中央有明显的髓部,如苍术、白术等。单子叶植物外表无木栓层或仅具较薄的栓化组织,通常可见内皮层环纹,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小点散步,无髓部,如黄精、玉竹等。另外还有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及种子中药,全草类中药,澡菌地依类中药,树脂类中药和矿物,动物类中药的性状鉴别。

中医药工作推进工作总结

中医药专项推进工作汇报 根据广饶县卫计局《广饶县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行动实施方案》(广卫计字〔2014〕60号)要求,结合我院实际,认真做好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 医院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组长的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我院中医院专项工作计划,将中医药工作纳入2015年重要工作议程,研究解决我院中医药工作的实际问题,研究制定中医药参与全院会诊、病例讨论、卫生应急等医院管理制度,为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强中医药服务管理 (一)制定中医医疗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法,严格执行中医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中医药技术标准规范,建立中医医疗质量考核制度,并与绩效挂钩。 (二)医院职能科室及药剂科加强中药质量的控制与监测,规范中成药、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严格采购、验收、储存、调剂、煎煮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建立中药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三、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素质 1.制定中医药人才配置、梯队建设方案及人才培养计划。在职称晋升、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到中医药人员与西医药人员

同等待遇。 2.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强化中医药基本功、提升中医药临床技能,加强对西医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开展中西医交流与协作。 3.医院积极派出各科临床医师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中医药培训班及学术活动。组织开展西医人员和中医临床科室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指导非中医人员合理应用中成药,积极推广应用中医适宜技术。 四、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 1.中医科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将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各临床科室。中西医共同参与病例讨论、中西医共同参与卫生应急、中西医相互学习交流等制度;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或优势环节,明确中医药参与治疗的方案。开展临床协作,整合中西医各自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解决治疗难点,提高临床疗效。 2.针对临床上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效果都不明显的疑难病、急危重症等疾病,中医科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进行联合攻关,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以及中药的研发等。 五、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 结合临床需求,积极开展多学科参与的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积极投入研究经费,以保证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需设施、设备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改善中医药服务条件,保证中医药科室与其他科室同步发展。

2011-2012-2《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doc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根据五行的特性,下列物质关系中属于母子关系的是(C) A、水土 B、火水 C、金水 D、金木 E、土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A)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C)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下列表述中,包含保健要穴的叙述是(C) A、头项寻列缺 B、面口合谷收 C、肚腹三里留 D、腰背委中求 E、以上均无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金元 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总结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2017年工作总结 南城县中医院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全院干部职工的努力,按计划完成了相应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组织机构健全,加强领导和管理 按照《江西省中医医院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成立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加强了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开通了中医药适宜技术视频平台,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 二、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情况 1.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 (1)市基本医疗保险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2)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2、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仍保留了中药饮片的加价。 3.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 三、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1、派出多批次师资参加江西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临床培训。 2、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平台建成,每周二下午进行授课。 3、针对基层中西医人员推广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告的适宜技术目录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根据抚州市卫计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抚州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临床技能操作培训工作》的通知(抚卫办[2010]101号)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对我市所有乡镇卫生院40多名学员,分两批次进行了培训。 四、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根据《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体现中医药内容。 2、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我院对儿童、孕产妇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五、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与管理 1、我院于2013年成功申报康复理疗科为江西省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2015年、2017年成功申报肛肠科、糖尿病科为江西省基层特色专科。 2、通过“江西省市县级中医医院民族医院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增加了中医诊疗设备投入,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相关要求,为发挥中医药特色,突出中医药疗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3、新中医院建设项目:新中医院1期新门诊大楼、医技楼主体工程已于2018年12月顺利竣工,现正在组织验收,2期住院大楼及后勤保障楼被列为县政府重点建设3P项目,2018年10月份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绪论 一:概念 1、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 4、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5、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6、中医“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7、辩证论治——病、证、症 ①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②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③症: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1、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隋唐时期——中医基础补充时期代表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3、“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火热论,《河间六书》 ②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病由邪生,《儒门事亲》 ③李东垣(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学说,《胃脾论》 ④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相火论,《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 ①叶桂(叶天士)——《温热论》 ②薛雪(薛生白)——《温热条辨》 ③吴瑭(吴鞠通)——《温病条辨》 ④王士雄——《温热经纬》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工作总结.doc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 划工作汇报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我院在县卫计局的领导、镇政府的支持、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按照《关于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6〕33号)要求,结合我院实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一利民便民为宗旨,扎实开展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 (一)科室设置及人员配备、诊疗情况 1、门诊及住院部医师人数6人,中医执业医师1人,中医助理执业医师1人,占比33.33%。 2、中医适宜技术项目可开展8类,34项。5个村卫生站中,能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村卫生站有3个,占比60%。 3、中医药门诊总量占总服务量23.7%。 4、2017年度,为辖区212名65岁老年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保健指导;为辖区128名0-36个月儿童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传授摩腹、捏脊方法以及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四神聪穴等方法。 (二)、中药房建设 进一步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卫生院中药饮片的采购、验收、保管、调剂、临方炮制、煎煮等,应按照《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保证中药饮片和煎煮中药的质量;开展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促进中药饮片合理应用;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范医师处方行为,确保中成药类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常用中药饮片约168种,并根据需求不断扩大中药品种。 (三)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情况 我院及辖区卫生站医生均接受基层常见病中医药知识与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 二、存在问题 (一)中医药类人才匮乏,从事中医药工作人员不能及时补员,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梯队没有形成。 (二)村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发展缓慢,缺乏指导,中医药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与建议 加强对高层次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及时补充鲜鲜血液。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补充中医专科人才。 通过对卫生站医生的培训及方向性引导,是村卫生站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和自身建设,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优质的中医药医疗服务。

《中医养生学概论》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何处是人体脂肪主要的堆积处( C ) A、脸部 B、胸部 C、腰腹部 D、肩部 E、腿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 A )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 C )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与人体生长发育关系最密切的是(A )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固摄作用 C、气的温煦作用 D、气的防御作用 E、气的气化作用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A ) 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 A、老子 B、达摩 C、庄子 D、孙思邈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 B ) A、大椎 B、气海 C、神阙 D、命门 E、太冲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B ) A、怒伤,以忧胜之 B、喜伤,以恐胜之 C、喜伤,以思胜之 D、怒伤,以喜胜之 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C )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任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 A百会B印堂C承浆 D 风府 19、在奇经八脉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C )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督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20、影响人类的环境因素有(ABCD ) A、生物因素 B、化学因素 C、物理因素 D、社会心理因素 E、行为因素 21、被誉为润肤公主的水果是(A ) A、芒果 B、橘子 C、西瓜 D、甜瓜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1月医院药房实习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1月医院药房实习报告正 式版

1月医院药房实习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本人自药房实习以来,在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知识不断拓宽,职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实习期间内,本人把专业课本《药事管理学》、《中医药学概论》等课本带在身边,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作用于自己的工作中。把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牢记心中,以礼待人,热情服务,耐心解答问题,为患者提供一些用药的保健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准,让患者能够用到安全有效、稳定的药品而不断努力。

当患者取药时,我们应以礼貌热心的态度接受患者咨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同时向患者详细讲解药物的性味、功效、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副作用,以便患者能够放心使用。在配药过程中,不能依据个人主见随意更改用药剂量,有些要含有重金属,如长期使用会留下后遗症和不良反应,要保证患者用药和身体安全。 在西药房实习期间内,我在领导和几位老师的带领下,从片剂方面开始实习,之后是针剂、精麻药一一实习,刚进去的时候因为不熟悉,会有不知所措之感,时间一长就轻车熟路了,检查药方,估价,取药。审药,发药,每个步骤都能一丝不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总结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 作总结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王家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情况总结 为贯彻落实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切实加强我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工作。结合我院实际,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以传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积极吸收现代医学成果,以优质服务和中医特色为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开展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系列工作。现将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医药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在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服务已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医药“简、便、廉、优”的特色优势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已是当前基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院为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卫计局有关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实际,成立了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贯彻落实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制定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及考核标准、制度。召开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动员工作会。 二、加强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院进行了医院业务用房改扩建和配置中医医疗设备工作,进一步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更好的满足了广

大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医院于年初改建门诊楼用房200平米,集中设置了中医综合治疗区,门诊设置了中医诊断室、中医康复科、中医特色技术治疗室、针刀埋线室等。重新规范中医科室名称,制作更换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标识标牌及宣传栏。 2.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我院中医康复科注重中医特色,对该科病症坚持以针灸、推拿治疗为主,同时根据临床经验,针灸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标本兼顾,治疗颈肩腰腿痛、风湿病、肩周炎等病症,临床效果确切,受到广大患者好评。我院开展“治未病”服务,将服务对象从疾病人群扩大到“未病”、“欲病”、“已病”人群。拓宽了服务半径,提高医院影响力。通过健康宣传、健康管理服务等多种方式,将服务半径从院内扩大到社区、农村和家庭,充分显示出开展“治未病”服务的综合实力和指导作用,大大提高了我院的影响力。 3.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提高医院质量和效率,满足医务人员工作需要,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我院已使用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门诊、病房全部使用电子处方及电子病历。 三、加强中药饮片管理及使用 我院严格严格执行规范中药房相关管理制度,中药饮片全部由正规渠道购进,对每味中药饮片都进行验收入库并做好记录,每季度对中草药养护一遍,保证了药品质量。 鼓励使用中草药,医院将中药饮片使用率、中医治疗率、中医优势病种治疗率纳入科室综合考核目标。培育中医临床优势病种,力推中医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概论 第一讲绪论 1、养生的概念: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通过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综合性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1)强调整体性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局部都密切联系着整体。每一个局部保健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含义,如保护牙齿、按摩脚掌等。 2)注重心性修养 古代养生家都非常注重心性的修养、注重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养生的理论基础 l 追求而不贪婪,进取而不自伤; l 因时治宜,顺自然之性; l 保持心安气畅、体泰神清。 3)注重天人协调 l 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平衡。——环境

养生 l 日月星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密切关系。——四季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 4)和谐适度、道法自然——动静互涵、协调平衡 5)综合、辨证的调摄 养生个体化,“三因制宜”。——体质养生、四季养生、区域养生、因人养生 6)强调养生生活化 l “道不远人” l 养生勿求速成 3、学习养生的目的: l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科学的健康观念; l 积极参加养生实践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l 完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在社会实践的竞争力; l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 l 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综合提高; l 乐观进取,当好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 一、先秦时期 1、《周易》与养生 1)〈周易〉书名的含义 “周”————周期,周而复始,无有穷期。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中医药工作总结

中医药工作总结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卫生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我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现将一年来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了卫生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开展卫生院文化建设 (一)价值观念体系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二)、发展战略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确定了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发展战略,不断强化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充分体现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 (三)、确立了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的服务。 四、医院宗旨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五、医院精神弘扬医院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 六、精神要求:中医人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希望,要团结自强,拼搏向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用爱心点燃生命的太阳,集中集体智慧,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七、行为规范体系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我们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守则》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