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六经头痛具体位置

中医六经头痛具体位置

中医六经头痛具体位置

中医六经是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太阳经头痛部位以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阳明经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少阳经头痛部位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

太阴经头痛部位不定,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

少阴经头痛部位不定,以全头痛者多见。

厥阴经头痛部位以巅顶、颜面疼痛多见,或全头痛,或头痛部位不定。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l)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1)痰蒙清窍证: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2)痰热内闭证: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肢冷汗多,二便失禁,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4)风火上扰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5)风痰阻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浮数。 (6)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7)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额红,潮热,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 中医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痛,属众多头痛类型中的“大户”。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同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它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发病频率通常越来越高 资料来源:中华中医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中药疗法 (1)丹参息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养血平肝。主治高原地区血管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2克、熟地10克、鸡血藤15克、夏枯草9克、珍珠母20克(先煎)、细辛2克(后下)、刺蒺藜10克、菊花6克、秦艽10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后加入白糖熔化,浓缩至100毫升。每日1剂,12~15天为1疗程。(2)天麻头痛散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驱风镇痛。主治偏头痛。 [处方及用法]天麻12克、当归尾12克、白菊花12克、白芷12克、川芎12克、丹参12克、红花10克、桃仁6克、生地10克、茯苓12克、白芍12克、蔓荆子12克,水煎服。(3)疏肝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疏肝解郁;主治肝气郁结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柴胡9克、赤白芍10克、香附10克、桔叶10克、炒枳壳9克、甘草6克,水煎服。 (4)清热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化痰热;主治痰湿化热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半夏10克、陈皮9克、枳实6克、竹茹2克、桔梗9克、茯苓15克,水煎服。(5)当归化瘀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主治瘀血阻络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当归10克、丹皮10克、红花6克、生地15克、桔梗9克、川芎6克,水煎服。 (6)清肝痛停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肝凉血;主治肝经血热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龙胆草9克、柴胡9克、生地15克、丹皮12克、赤白芍各10克、枳壳9克,水煎服。 (7)莲草茯苓方 [功能主治]功能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菊花9克,水煎服。(8)散寒止痛方 [功能主治]功能温肝散寒;主治寒凝厥阴型血管神经性头痛。 [处方及用法]吴茱萸6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肉桂3克、旋覆花10克,水煎服。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上半年我科中风病入径患者31人,出径4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得运行情况良好、对于临床路径得实施情况我科不断分析总结,并提出问题,加以完善,但在过去得一年里,仍有较多患者在中风治疗中合并其它疾病,而使临床路径中断。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1 遵循中医药治疗疾病得基本思维与路线得基础上,完善中风病临床路径,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风病得治愈好转率,缩短中风病病程。2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复查患者入院异常项目,并加以处理。 3 加强中风病患者得护理,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得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她疾病。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下半年我科入径中风病患者35人,出径5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得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 1 我科以内科疾病为主,患有中风病得老年患者居多,多数患者由于在中风病治疗过程中合并其她疾病及治疗而出径、 2 较多中风病患者病程迁延不愈,最终导致住院天数过长而出径。 解决措施:

1不断完善临床路径,为求体现中医特色与优势,为患者营造良好得治疗环境,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她疾病。 2 尽量完善中医诊疗规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在针药并举得情况下,提高中风病得治愈好转率,缩短面瘫病程、 中风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12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中风病临床路径通过1年得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与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 中风病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得《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红莉主任担任组长,张玉洁副主任、樊会竹副主任、徐红护士长担任副组长,何楠任个案管理员,韩丽娟、王桂霞、梁秀、李密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科室于2011年12月27日制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我科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中风病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得临床路径文本。因科室病例条件限制, 2012年1月1日中风科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正式实践临床路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市中医院脑病科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版) 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 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第二版)。 诊断依据: 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二中医治疗 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3 天)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进行疼痛程度评估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护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完成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 □完善入院检查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分级护理 □普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血常规 □尿常规 □便常规 □肝功能 □肾功能 □血脂 □血糖 □电解质 □凝血检查 □心电图 □胸部X线片 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长期医嘱 □分级护理 □普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 □针灸治疗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主要护理工作□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分级护理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救治过程 □静脉抽血 □完成辨证施护 □心理护理 □生活护理 □饮食指导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台儿庄区中医院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头痛(TCD 编码:BNG060)或头风病(TCD 编码:BNG061)和偏头痛(ICD-10 编码:G43) 疾病分期为发作期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本次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住院日期:年月日时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7 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年月日 (第4-6 天) 年月日(第7天) 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明确是否出院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进行健康宣教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和随访方案 □完成出院小结 □通知出院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分级护理 □普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内科基础治疗 □针灸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检查的项目 临时医嘱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护理工作□完成辨证施护 □心理护理 □生活护理 □配合健康宣教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3. 4.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头痛-中医推拿治疗

头痛-中医推拿治疗 头痛是患者主诉的自觉症状之一,有很多疾病都可以导致头痛的发生,其病因也十分复杂,因此我们必须对头痛十分重视,分别轻重缓急,以免误诊误治。推拿对颅内疾病如:脑脓肿,脑肿瘤,脑血管意外急性发作期,脑挫裂伤,颅脑内血肿急性期等不宜作治疗。然而对血管性头痛(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感冒头痛等治病效果较为显著。现重点介绍偏头痛。 偏头痛偏头痛是指偏侧头部周期性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其特点有三: 第一是突然发作性偏侧头部剧痛。 第二其头痛可以自动或治疗后缓解而不留后遗症。 第三惯于复发并伴有无痛间歇期。 现已证明,偏头痛的发作是和颅内外血管收缩和舒张有关。因为血管的变化,是双相性的,开始主要是颅内血管收缩,此期出现临床的前驱症状,其后主要是颅外血管的舒张,此期出现临床上的搏动性偏侧头部剧痛。 偏头痛与内分泌有较密切的关系,发作常始自青春期,多在更年期后逐渐减轻或停止发作。多数育龄期妇女在妊娠三个月后偏头痛消失,直止分娩后再复发。偏头痛也可因环境变化,外界刺激,躯体疲劳,精神紧张,焦虑,睡眠不足等因素而诱发。 【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在头痛发作前,约半小时或10多分钟内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最常见的前驱症状是视觉障碍——闪辉性暗点(如火花、光环、彩环、发光体等)、偏盲、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除视觉障碍外还有全身不适、精神不振、语言障碍、手指及口唇麻木感,眩晕,面色苍白,多尿等症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头痛突发性一侧前额部或头顶部疼痛,一般先从前额部开始向眼窝部、头顶部蔓延,眼球后部也可伴有剧烈疼痛;强度逐渐增加,并扩展至一侧头部,以搏动性疼痛为主。患者有恶心、呕吐、颜面潮红、畏光、流泪等症状可持续2~3小时,甚至1~2日,由头痛高峰期逐渐减退,移至睡眠期,或疼痛后期。 典型偏头痛往往在青春期发病。有些有家族史。 间歇期不定,由每日数次至数月一次不等。 【诊断和鉴别】 对典型偏头痛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多在青春期发病,突发性偏侧头部剧痛,发作时伴

2015年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

2015年度消渴病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评估分析报告2015年,我科执行了消渴病临床路径工作,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我科本年度消渴病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入径总人数为322人,变异15人,入径率为47.5%,变异率4.65%,平均住院日8.65天。

1、符合路径未入径人数多:主要原因是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规范意识; 2、变异原因笼统,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执行路径中对变异病例的分析及评估不够细致深入,为后期整改及修正临床路径细则方案不能提供详实的说明数据; 3、科室终末质控病案资料存在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 其原因是统计出错和入院诊断不符合ICD-10编码及标准诊断对应程序规定,医

生自由录入所致。 五、整改措施: 1.重新核准已实施的临床路径模板,进一步扩大临床路径病种覆盖面。 2.进一步优化路径表单,增加护理版和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医师版、护理版、患者版文本应当相互关联,形成统一整体。 3.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病例,提高入径率,入径后完成率不得低于70%,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完成病历数须达到本科出院病例数的50%以上。 4.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效率指标、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指标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同时加强对单病种总费用、确保医疗费用的健康,尤其是对高值耗材的使用进行管理。 昌吉州中医医院内三科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五日

2015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项痹病 西医病名: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

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3.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4.气虚血瘀证:颈臂刺痛,痛处固定,上肢麻木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晦暗。舌质淡暗有瘀斑,苔少,脉细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四)鉴别诊断 1.肩凝病: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三、治疗方案 (一) 针灸疗法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颈夹脊天柱玉枕风池 大杼肩井、肩髃曲池 外关合谷后溪膈俞 双侧取穴,肩髃、曲池外关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大杼膈俞

中医辨证10型偏头痛

中医辨证10型偏头痛 根据偏头痛的病因病机风动、痰阻、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在偏头痛的发作过程中既可单独出现,又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不同类型的偏头痛,症状也有所不同。 风寒夹瘀证头痛或胀痛,或刺痛,或左或右;伴恶心呕吐、畏光羞明,恶风怕冷,舌质暗或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涩。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c06131703.html, 风热证反复发作性头痛,呈胀痛、跳痛或刺痛;常伴呕吐,畏光,口干欲饮,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或浮数。证属风热头痛。 气滞血瘀证头痛或如针刺,或胀痛,或跳痛,有时单侧头痛,有时双侧交替头痛;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或弦涩。证属气滞血瘀头痛。 风痰夹瘀证反复头痛,与情绪变化、睡眠、劳累过度及月经等因素有关。头痛呈搏动性疼痛、刺痛、钻痛、钝痛,或左或右,常牵及巅顶痛、后枕痛、目眶痛;伴有恶心、呕吐痰涎、恶风等症状,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白或稍厚,脉弦细或弦滑。证属风痰瘀血阻滞经络。

瘀血阻络证头痛反复发作,痛如针刺或跳痛或胀痛,痛处较固定;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眩晕等,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或弦涩。证属瘀血阻络。 肝气郁结证发作性搏动性头痛,头痛与情绪波动有关。伴有时头晕,失眠,纳差,干呕,偏盲,短暂失语;舌质偏红、苔薄,脉弦或弦细。证属肝气郁结,上扰清窍。 肝阳上亢证头痛反复发作,多由情志不畅、疲劳、精神紧张等引起;伴有恶心呕吐、失眠健忘、心烦易怒、情绪急躁,舌质偏红,脉弦或弦滑或弦数。证属肝阳上扰清窍。 肝风痰瘀证头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呈搏动性痛、胀痛、空痛或刺痛; 伴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畏光眼胀,失眠心烦,舌暗、苔白,脉弦。证属肝风上扰,痰瘀阻络。 肝经风热证偏侧头痛,呈搏动性跳痛、胀痛或刺痛,有麻木感,可持续数小时;多伴头晕,耳鸣,面红目赤,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恶心呕吐,纳差,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舌质偏红,脉弦或弦涩。证属肝郁化火,上扰清窍。 气血两虚证头痛反复发作,可牵及眼球及巅顶,每因劳累而发作频繁;气短、少气、懒言,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证属气血两虚,络脉不通者。

头痛该按摩哪几个穴位

头痛该按摩哪几个穴位?建议收藏 头痛,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紧张焦虑,抑郁暴躁,脾胃积食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引发头痛。生活中,“头痛脑热不算病”,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虽然头痛只是一种症状,但在头痛的后面往往潜藏着许多疾病。 引起头痛的原因有: 1.散光、近视、远视、青光眼等症的病人,用眼时间过长会引起头痛、副鼻窦炎、中耳炎也会引起头痛。 2.各种急性传染病,各种中毒、高血压、神经衰弱等也可引起头痛。 3.中风、脑血管痉挛、脑膜炎、脑肿瘤等也会引起头痛。 头痛不建议随便用止痛药 止痛药只是止痛,而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根除头痛的发作。而且止痛药常伴有不良的副作用,例如恶心呕吐,胃脘疼痛,呕血、黑便以及过敏性皮疹,白血球减少,精神紊乱等。 长此以往,头痛的发作次数频繁,头痛的程度也加重,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服用药物。 中医对于头痛的解释 中医把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及内伤头痛。在外感头痛中头痛只是作为一个症状,而内伤头痛则作为一个疾病。 最常见的则为偏头痛,属于中医的内伤头痛,轻者睡一觉即可消失,重者头痛欲裂,头部的一边或多个地方都可出现搏动样的疼痛,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中医按摩的历史悠久,在远古时期,中国就有推拿医疗的活动。当时的人们在劳动中遇到损伤而发生疼痛时,本能地用手法按摩痛处,就会感到疼痛减轻或消失。经过长期实践后,古人认识到了按摩的作用,并成为自觉的医疗活动,以后逐步发展形成了中医的推拿学科。 按摩对下列疾病造成的头痛有较好的疗效:如感冒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头痛、肌肉收缩性头痛、脑供血不足型头痛、颈椎病型头痛、神经衰弱头痛、精神紧张性头痛等。 头痛该按摩哪几个穴位 所有头痛都与“气”有关,都可以先揉“消气穴”,也就是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来缓解,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做如下选择: 偏头痛 来无影去无踪的偏头痛,多与三焦经有关。三焦经肘部的清冷渊、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关穴,都是偏头痛的特效穴。 三焦经是人体的“出气筒”,在三焦经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调整内分泌失调,对调节长期情志病极为有效,对各种头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综合症都有特效。 前额和眉棱骨痛 一般属于胃经的病症。从二三脚趾间的陷谷穴向内庭穴方向按摩几分钟即可缓解。另外,按摩脾经的公孙穴(络穴治表里病症),或者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缓解眉棱骨痛。 耳朵上部 若疼痛发生在头两侧,即耳朵上部,就在胆经按摩,例如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穴等均可。 太阳穴痛 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阳穴,如果不能缓解,则可以按摩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或者按摩胃经的头维穴、陷谷穴,它同时对眉棱骨痛和头痛如裹都有效。 头顶痛 属厥阴经病,先从肝经论治,或针刺百会穴。 后头痛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docx

2016 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 年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 一、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 序号科别 病种住院入径出径入径率变异平均路径病种名称 人次人次(%)数住院日 总人数 11212121007 4.08 2323232100187.28 合计 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 181 人, 出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 均住院日 7.34 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 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均 住院日 7.34 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 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 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 6 人(其中外三科 4 人[ 胆囊结石 2 人、腹股沟疝 2 人] ,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内 五科 1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 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符合路径未入径6 人:其中内二科3 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住院号164669、164745 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 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 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住院号 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 3 人:其中产科 12 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 164358、16477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 165074、164715、164714、164748、164849、 164919),儿科 3 人 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6、163903、164188),内二科 16 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7、164572、165046、163853、 164815、164507、 164437、 164489、164610、164640、 164753、164755、164756、 165130), 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 181 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 例,变异率 53.59%(其中产科 24 例,占 77.42%;儿

颈椎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附件1: 项痹诊疗方案 【定义】 项痹是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2)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症状;(3)X线片多有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椎退变表现;(4)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Ⅰ、Ⅲ段供血不全、颅内病变、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神经根型 ⑴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无力、疼痛,伴颈部活动受限。 ⑵皮肤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布,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肌张力减低,肱二头肌、上肢前臂肌、大小鱼际、骨间肌可有轻、中度萎缩。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弓、“S”形或成角、项韧带钙化等。 ⑸肌电图检查:可显示纤维电位,正相电位等。 ⑹应排除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或胸腔出口综合征。

2、椎动脉缺血型 ⑴多见于中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外伤史。 ⑵有持续性头痛(或偏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体移位或颈曲异常。 ⑸多谱勒、B超可见椎动脉走行变异,管径变小,每分钟血流量减少等。 ⑹眼震颤图检查:呈阳性。 3、脊髓型 ⑴多见于中、老年人。 ⑵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⑶霍夫曼征阳性(Hoffmann)或可疑阳性,伴或不伴下肢肌张力增高。 ⑷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移位,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曲变异。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⑸腰椎穿刺:奎氏试验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 4、交感神经型 ⑴常伴有颈椎病神经根型的症状及阳性体征。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 一、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湿中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查(CT/MR)等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证候诊治 (1)肝阳上亢型 症状表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头胀脑鸣,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熄风定眩,方药:自拟平肝定眩汤:天麻10~15g,夏枯草10~15g,生牡蛎30~40g,黄芩10—15g,栀子lOg,旋覆花lOg,白芍10~15g,钩藤15~20g,石决明30g,川牛膝15~20g,泽泻40g,生薏苡仁30g,荷叶10~15g,用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痰湿中阻型 症状表现:头晕目眩,旋转不定,肢体困倦,头重如蒙,口中黏腻,舌质淡,舌体胖大,边缘齿痕,苔白腻或水滑,脉濡、滑、数。治法:化痰开窍,利湿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平胃散加减:半夏12g,生白术10~15g,天麻10~15g,茯苓15~20g,泽泻40g,陈皮10g,厚朴10g,苍术9~12g,竹茹6~lOg,枳实1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用法:水煎服,1付/d。 (3 )瘀血阻络型 症状表现:头晕伴头痛,病史较长,或有头部外伤史,面色晦黯,渴不欲饮,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定眩。方药:自拟通络定眩汤:川芎10~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15g,羌活9~12g,生地20~30g,枳实10g,生薏苡仁20~30g,菖蒲10~12g,川牛膝15~20g,桔梗lOg。用法:水煎服,1付/d (4)气血亏虚型 症状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失眠健忘或兼精神萎靡,

中医推拿培训资料

推拿项目 推拿简介 推拿,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手法刺激人体某个特定部位、穴位,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一种物理疗法,古称按摩、按跷。推拿医学是非药物疗法中的重要内容,属中医外治法范畴,是以中医四诊、八纲、脏腑、经络等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现代解剖学、骨伤学、内科、妇科、儿科、诊断学相关学科而成以手法治疗为特色的一门中医学科。 推拿手法操作技巧讲求刚柔并济,以柔克刚,施力程度要求轻而不浮,重而不滞,透达深层。患者易于接受各种手法,又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的作用特点 一、推拿的中医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推拿能根据疾病的不同原因和症状,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以柔软、轻按之劲,按穴位,走经络,改善经络功能和调节卫气营血,并通过经络传导功能,调整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以治病.正如《医宗金鉴》所云:“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总的来说推拿具备以下三大作用: 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和联系人体所有脏腑、器官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再通过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组成整体的联系.推拿作用体表,通经络、引气血、濡筋骨,并且由于气血循着经络的分布,流注全身,能够影响到内脏及其它部位,推拿可使经络得通,气血得以正常运行,达到濡养全身四肢百骸的作用.如推桥弓可平肝阳而令血压下降、搓摩胁肋可疏肝理气而缓解胁肋胀痛、掐按合谷穴可止牙痛、按揉角孙穴可治偏头痛。 2、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筋,又称经筋,是指与骨相连的肌筋组织,类似于解剖学的软组织.筋骨、关节是人体组织的运动器官。只有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才能确保机体筋骨强健、关节滑利,从而维持人体正常活动功能。《灵枢·本藏》曰“是故血和则经脉利,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滑利也.”筋伤后,筋骨关节受损,必累及气血,致脉络损伤,气滞血瘀,为肿为痛,从而影响肢体关节的活动.”推拿手法作用损伤局部,可以行气活血,消肿祛瘀,理气止痛,并且能纠正筋出槽、骨错缝,达到理筋整复目的。同时适当的被动运动手法可以起到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作用。 3、调整脏腑,扶正祛邪; 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是正邪相争、盛衰消长的结果。机体正气充足,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上半年我科中风病入径患者31人,出径4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运行情况良好。对于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我科不断分析总结,并提出问题,加以完善,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仍有较多患者在中风治疗中合并其它疾病,而使临床路径中断。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1 遵循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思维和路线的基础上,完善中风病临床路径,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中风病病程。 2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复查患者入院异常项目,并加以处理。 3 加强中风病患者的护理,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下半年我科入径中风病患者35人,出径5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 1 我科以内科疾病为主,患有中风病的老年患者居多,多数患者由于在中风病治疗过程中合并其他疾病及治疗而出径。 2 较多中风病患者病程迁延不愈,最终导致住院天数过长而出径。 解决措施: 1 不断完善临床路径,为求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2 尽量完善中医诊疗规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在针药并举的情况下,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面瘫病程。

中风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12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中风病临床路径通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 中风病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红莉主任担任组长,张玉洁副主任、樊会竹副主任、徐红护士长担任副组长,何楠任个案管理员,韩丽娟、王桂霞、梁秀、李密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科室于2011年12月27日制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我科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中风病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因科室病例条件限制,2012年1月1日中风科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正式实践临床路径。一年来,收治中风病临床路径病例75例,其中9例因合并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得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 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证得诊断标准。 ⑴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⑶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⑷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 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得《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主要就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 扩张与胸廓疾病史等病史。 ⑵有咳嗽、咳痰,进行性气促得临床症状。 ⑶有肺气肿与(或)肺动脉高压得体征、 ⑷辅助检查X胸片、心电图检查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可予超声心电图以增加 诊断可靠性。 ⑸急性加重期可有发热、血白细胞与(或)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或涂片可获得有价 值得病原。 具有以上1~3条加上X胸片或心电图符合诊断条件,排除其她心脏病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寒闭肺: 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 2、表寒里热: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3、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或目睛胀突,胸中烦热,身热,面红,有汗,咽干,渴喜冷饮,尿赤,或便秘。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4、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或脘闷,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舌质淡,苔厚腻色白,脉滑。 5、肝气乘肺: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声不著;平素常多忧思抑郁,或失眠,心悸,或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而数。 6、水凌心肺: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或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胖或胖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带涩。 7、肺气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或咳呛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019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中医诊断为头痛/西医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的住院患者。 一、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颈源性头痛)(TCD编码:BNG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源性头痛(ICD-10编码:G44.8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2004年颁布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2]。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 风寒湿证 气滞血瘀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颈源性头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颈源性头痛)的患者)。 2.本病出现颈椎间盘巨大突出者;治疗部位(颈部、枕部)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不进入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询问有病因与否如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行性病变等,头颈肩部是否有疼痛。 风寒湿者颈、肩、上肢是否存在以痛为主的串痛麻木,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诊观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气滞血瘀者是否存在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诊观察(舌质暗,脉弦);痰湿阻络者是否存在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诊观察(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肝肾不足者是否存在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诊观察(舌红少津,脉弦);气血亏虚者是否存在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诊观察(舌淡苔少,脉细弱)。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要的检查项目:头颅MRI;颈椎MRI;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功能位X 线片;血常规、血糖、尿常规、便常规、出凝血时间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经颅多普勒脑血流图、肝功能、肾功能、血沉;心电图;胸片等。 (八)治疗方案 1.针刀闭合性手术(或以针刀为治疗手段、以其他称谓命名的治疗方法) 2.辨证论治 (1)风寒湿证 (2)气滞血瘀证 (3)痰湿阻络证 (4)肝肾不足证 (5)气血亏虚证 3.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 (2)手法治疗 (3)牵引治疗 4. 其他外治法 穴位贴敷、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物理治疗。 5.西医治疗 (1)西药治疗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发表时间:2009-09-30T11:13:34.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2期供稿作者:王金英 [导读] 头痛一证,在中医学中记载已有二千余年,早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头痛记载数条 (黑龙江省宁安市中医院黑龙江宁安 157000)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266-02 头痛一证,在中医学中记载已有二千余年,早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头痛记载数条,为后来头痛的辨证分型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论述头痛一般分外感和内伤性头痛两种,认为凡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或痰浊、瘀血阻络均可引起头痛。本文仅以病因分型论述之。 1 风寒头痛 症状: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喜用被物裹头,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1)中药治疗 治则:疏风散寒。 处方:川芎、荆芥、薄荷、细辛、白芷、防风、羌活、茯苓、甘草。 (2)针刺疗法 主穴:百会、风池、大椎、四渎。 配穴:攒竹、神庭、合谷、太阳。 方法:每次取主配穴各2穴,用弧度刮针法,强刺激不留针,每日一次,痛止针停。 2 风热头痛 头痛头胀,其疼剧裂,面目热赤,口渴饮饮,溺赤,发热或恶风,大便不畅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浮数。(1)中药疗法 治法:清散风热。 处方:桑叶、菊花、川芎、白芷、银花、连翘、山桅子、生石膏、石斛、牛蒡子、甘草。 (2)头颈部按摩疗法 患者坐位,背靠椅背,医者站在患者右侧,以左手扶持患者后头颈部,右手展平,虎口分开。从一侧眉弓上方开始,用全掌平推法,由前额→头顶→枕向颈部推摩至大椎穴处,反复进行5~6次,另一侧相同,推摩后以五指抓揉法沿上述部位反复操作5~6次,然后在太阳穴、头维穴、完骨穴、风池穴、新设穴部位揉压3~5分钟,再按第一次操作从前头到后颈推摩数次,术止。 3 风湿头痛 头痛如裹,肢体酸楚沉重,胸闷,乏力,少食,自饱,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濡。 (1)中药疗法 治法:祛风胜湿 处方:羌活、独活、川芎、蔓荆子、防风、藁本、云苓、猪苓、车前子、泽泻、白术、甘草。 (2)火罐疗法 穴位:肺俞,三焦俞,结核点。 方法:每次左右交叉取两个穴位,用无菌三棱针于预取穴位部消毒后点刺2~3处出血,以10厘米口径以上火罐,用精酒闪火法扣罐,置罐10~20分钟,隔日一次,痛止罐停。 4 肝阳上亢头痛 头痛而眩,两侧尤重,心烦急躁,善怒,夜寐不安,面赤口苦或兼胁痛,舌质红,中心苔黄,脉弦有力。(1)中药疗法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处方:天麻、菊花、钩藤、生石决明、牛膝、生牡蛎、坤草、夜交藤、生桅子、黄芪、杜仲、川楝子。胆草。(2)针刺疗法 主穴:曲池、血压点、百会、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心俞、风池、太阳、头维、神庭、内关。 方法:每次取主穴、配穴各2穴留针20~30分钟,用弧度刮针法,中强刺激每日一次,10日为一个疗程。(3)耳针疗法 主穴:高血压点,皮质下,脑点肾上腺降压沟。 配穴:脑干,枕,内分泌,神门。 方法:每日取主配穴各二穴,留针20分钟,用捻转手法,中等刺激,每日一次,10日为一个疗程。 5 血虚头痛 头晕而痛,过于用脑即加重,常伴有心悸,怔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无苔,脉沉细。 (1)中药疗法 治法:补血熄风。 处方:当归、白芍、川芎、熟地、菊花、蔓荆子、防风、女贞子、炙甘草、夜交芚、党参、全虫。 6 痰浊头痛 头痛昏蒙而重,恶心呕吐痰涎,胸脘满闷,少食自饱,口不渴,舌质淡,有齿龈苔白滑而腻,脉弦略滑。(1)中药疗法 治法:化痰降逆。 处方:清半夏、天麻、白术、橘红、细辛、生姜、茯苓、牛蒡子、白蒺藜、蔓荆子、竹茹、厚朴、甘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