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电影与文化研究

浅析文学电影与文化研究
浅析文学电影与文化研究

浅析文学电影与文化研究

海德格尔说过,人应为自己创造一个能诗意地栖居的场所。生活于21世纪高科技极大影响当下生活品位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寻求各种使我们得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途径与方式。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将文学、电影与文化三大要素结合起来,“三位一体”式全方位地观照明代四大奇书的文学影响、电影改编和文化意蕴,会得到很多扎根生活又提升审美品位的意义启示。

文学发展的流变过程与整个文化的推进过程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对应关系,这一规律对于中国文学作品而言同样没有例外。我国历来讲究文教合一、政文合一,文学因素与政治、民俗等文化要素在中国文人的身上从来没有被剥离出来、独立出来。中国古代的文学名家中兼有史学家、哲学家、书法家、画家等于一身的也不在少数,他们的艺术作品里理所当然地渗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意蕴。作为鉴赏者与评论者,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一般意义上的美学赏析或者是文艺批评。需要我们着重强化的正是隐藏在文学作品含蓄蕴藉背后的文化意蕴、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从来不曾也不应该分开,这一点符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尊重了中国文学作品身上与生俱来就携带的文化要素,与此同时也借助于文化的分析批评大大提升了文学研究本身的厚度、深度与广度。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长篇通俗小说是被明清人称为“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红楼梦》固然思想和艺术成就很高,然而它并不通俗,其读者群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普通民众中并不普及。明代四大奇书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影响,其实是要超过《红楼梦》的。四大奇书中的任何一部作品,都经过长期的创作积累和不断的丰富完善,这一过程少则数百年,多则一千多年,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所透视的民族心理,所体现的人生智慧,都不是短期的个人创作所能比拟。四大奇书是以长篇通俗小说的形式出现在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历史舞台上的。每一本奇书,都开辟了中国古代长篇通俗小说的一种类型。《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之肇端,《水浒传》开英雄传奇之先河,《西游记》开拓出神魔小说的新天地,《金瓶梅》创造了世情小说的新纪元。“四大奇书”不仅以它们的文体的典范性影响了中国小说的发展,而且用它们创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故事情节为中国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且不说《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关羽形象对于明清时期愈演愈烈的“武圣”崇拜有直接的影响,也不说《水浒传》里“替天行道”的思想和《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对明清时期的农民起义所给予的多方面启发,单是刘、关、张“桃园结义”和梁山伯英雄“大聚义”的结义标准与履约行为,就一直都是明清以来所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世界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部修订稿

世界文学名著改编的电 影部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世界文学名着改编的经典电影100部 1、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AndJuliet 2、简爱JaneEyre 3、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 4、傲慢与偏见 5、王子复仇记(上) 6、王子复仇记(下) 7、雾都孤儿OliverTwist 8、大卫·科波菲尔DavidCopperfield 9、双城记ATaleOfTwoCities 10、牛虻TheGadfly 11、孤星血泪GreatExpectations 12、鲁滨逊漂流记TheAdventuresOfRobinsonCrusoe 13、卖花女Pygmalion 14、蝴蝶梦 15、所罗门的宝藏KingSolomon’sMines 16、金银岛TreasureIsland

17、剃刀边缘TheRazor'sEdge 18、剑侠唐璜AdventuresOfDonJuan 19、劫后英雄传Ivanhoe 20、救生艇Lifeboat 21、翠堤春晓TheGreatWaltz. 22、鸳梦重温RandomHarvest 23、安娜·克里斯蒂AnnaChiristie 24、郎心如铁APlaceInTheSun 25、雨中曲Sing’inTheRain 26、英俊少年Heintje—EinmalWirdDieSonneWiederScheinen 27、马耳他之鹰TheMalteseFalcon 28、风流寡妇TheMerryWidow 29、失去的周末TheLostWeekend 30、隐形人TheInvisibleMan 31、黄金时代(上)BestYearsOfOurLives 32、黄金时代(下)BestYearsOfOurLives 33、宾虚(上)Ben-Hur 34、宾虚(下)Ben-Hur

影视与文学的异同

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文学与影视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技巧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影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一方面,文学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当代的畅销作品。在国外,莎士比亚、雨果、小仲马、狄更斯、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创造了经典的银幕形象,黑泽明的《罗生门》、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乱世佳人》、《美国往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这些在世界影坛广为流传的影片背后,都有着经典、流行的文学原著。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由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阿仑·罗勃-格里叶编剧、著名导演阿仑·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而由我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很成功的例子。还有根据鲁迅的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祝福》是迄今为止鲁迅小说中改编得最为成功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巴金的《寒夜》,曹禺的《原野》、《雷雨》、《日出》等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也先后被改编成电影。老导演凌子风先后改编了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许地山的《春桃》、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名著改编系列,他将自己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感悟渗透到从文学到电影的二度创作之中。 在影像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热衷于影像世界所提供的丰富、形象和生动的视听效果。这种特殊的文化语境让文学与电影出现一种文学不仅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等新的传播手段重新获得“轰动效应”的层面,而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依赖电影、电视,找回曾经的辉煌。在文学借助电影、电视发光并重新唤起人们对文学的热情的同时,更唤起了作家对于电影、电视的热衷。以往,创作者多是把文学读本改编成影视剧,而现在则是影视剧衍生出许多相应的文学读本,出现了文学与影视“同步推出”的新现象。《刮痧》、《大腕》、《永不瞑目》、《大宅门》、《雍正王朝》、《橘子红了》等与电影、电视剧同名的图书所提供的信息一点也不比电影、电视剧本身少。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论文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论文院—系:数学学院 科目: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论文)班级: 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A班 姓名:沈铁 学号: 200805050149 上课时段:周五晚十、十一节课

奋斗了,才有出路 ——读《鲁宾逊漂游记》有感小说《鲁宾逊漂游记》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读完这篇小说,使我对人生应该有自己的一个奋斗历程而受益匪浅。当一个人已经处于绝境的时候,还能够满怀信心的去面对和挑战生活,实在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他使我认识到,人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所吓倒,我们要勇敢的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在当今社会只有努力去奋斗,才会有自己的出路! 其实现在的很多人都是那些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敢勇敢的去面对它。不仅如此,现在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不要说是冒险了,就连小小的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做,天天总是说:“我的小宝贝啊,你读好书就行了,其它的爸爸妈妈做就可以了。”读书固然重要,但生活中的小事也不能忽略。想一想,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如果你连家务活都不会做,你能在那里生存吗?读完这部著作后,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像书中的鲁宾逊那样在大海遭到风暴,我能向他那样与风暴搏斗,最后逃离荒岛得救吗?恐怕我早已经被大海所淹没;如果我漂流到孤岛,能活几天?我又能干些什么?我会劈柴吗?会打猎做饭吗?我连洗洗自己的衣服还笨手笨脚的。”我们应该学习鲁宾逊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坚持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坚持到底,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宾

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奇迹,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含冤入狱,可它依然在狱中完成《史记》一书,他之所以能完成此书,靠的也是他心中那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不断努力的精神。著名作家爱迪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可是他从小就表现出了科学方面的天赋。长大后爱迪生着力于电灯的发明与研究,他经过了九百多次的失败,可它依然没有放弃,不断努力,最后终于在第一千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鲁宾逊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他面对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活了下来。他自从大船失事后,找了一些木材,在岛上盖了一间房屋,为防止野兽,还在房子周围打了木桩,来到荒岛,面对着的首要的就是吃的问题,船上的东西吃完以后,鲁宾逊开始打猎,有时可能会饿肚子,一是他决定播种,几年后他终于可以吃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学习也是这样,也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我们要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要勇于付出,在战胜困难的同时不断取得好成绩。要知道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鲁宾逊在失败后总结教训,终于成果;磨粮食没有石磨,他就用木头代替;没有筛子,就用围巾。鲁宾逊在荒岛上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难题,面对人生挫折,鲁宾逊的所作所为充分显示了他坚毅的性格和顽强的精神。同样我们在学习上也可以做一些创新,养成一种创新精神,把鲁宾逊在荒岛,不畏艰险,不怕失败挫折,艰苦奋斗的精

文学名著与电影论文

鱼与熊掌的取舍 由《特洛伊》谈名著改编电影的情节取舍 《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和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古希腊社会的图景,为此我们应当深深感谢盲诗人荷马。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导演们通过电影,用光与影的手段,为我们重现了《伊里亚特》中那场宏伟的战争。观看电影《特洛伊》时,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置身于达达尼尔海峡旁那座雄伟的伊利昂城下,满怀激动的看着阿基里斯和赫克托的决斗……然而对比《伊里亚特》和电影《特洛伊》,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它们在内容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我还清晰记得第一次看到《伊里亚特》时的感觉:那么厚的一本书,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看完!所以多年过去了,我始终都没去触碰这本书。直到看完电影《特洛伊》,怀着对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阿基里斯无限的喜爱和崇拜,我毅然捧起这本书,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部近50万字的巨著。看完之后,我对特洛伊战争和阿基里斯都有了新的认识。电影与原著的差别巨大,要将这本500多页的书浓缩在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里,编剧必须对原著进行大幅的取舍、删改。究竟怎样去删改,这是很值得讨论的。 电影中完全删去了原著中关于希腊神话的描写。《伊里亚特》中那场因神的争执而起,几乎完全由神来左右的战争,在电影里变成了以阿基里斯和赫克托为决定因素的两部族战争。摒除了奥林波斯山的众神,的确更适应这个无神论社会的需求,但这样也造成了剧情连贯性的缺损。不去提阿波罗和波塞冬帮助建立伊利昂的事,不去提阿基里斯半人半神的身份,单就金苹果之争和阿基里斯之踵,电影缺少了这这两点剧情,便显得突兀了许多。试想那小王子帕里斯就算再怎么样浪荡不羁,也绝对没有胆量去拐骗奥拉莫涅斯之妻海伦,而最后为伊利昂城献身的赫克托也绝不会仅仅因为对弟弟的爱而纵容帕里斯这样做,他很清楚这样的结局是什么。所以少了美神阿弗洛狄忒的帮组,战争的起因是唐突的。同样的,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捷足的阿基里斯就那样随意的死在懦弱的无能的胆小的帕里斯手中,而且就仅仅因为脚后跟的那一箭,这简直让人觉得虚假。其原因就是缺失了阿基里斯触怒太阳神阿波罗导致这位神祗在一旁帮助帕里斯暗算了阿基 里斯这个情节。 虽然电影在情节连贯性上略显缺失,但是改编过的剧本还是很好的呈现了这场3000多年前的宏伟战争。无论从战争场面,还是打斗场景,这部电影真的可以算是一部超级巨制,也算配得上原著的史诗之称。而且从人物塑造的角度上来说,电影塑造的各个形象还是相当成功的。没有了原著中数百位英雄和几十位神的登场,我们便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寥寥无几的几个人身上。英勇无畏的阿基里斯,贪婪无耻的阿伽门农,坚韧不屈的赫克托,胆小懦弱的帕里斯……虽然电影没有呈现原著中这些人物的所有特点,但主要性格基本都展露无遗。而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很多时候反而更容易让我们爱憎分明。比如坦诚来讲,我更喜欢电影中的阿基里斯而不是《伊里亚特》中的阿喀琉斯。当然这

浅谈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关系

浅谈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关系 【摘要】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关系的讨论从未间断过,笔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本文中,笔者将在分析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区别、联系与融合的基础上,剖析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之间的关系,论证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一观点。 关键词:电影;电视;影视艺术;区别;联系 一、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重要性 电影和电视在当代传媒乃至整个社会中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不仅是作为传播媒介的工具,还是大众文化的形式,电影和电视的功能和角色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都举足轻重。走进影院看电影,也日益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休闲方式;坐在家里看电视,更是每日家常便饭一样的必修课。 在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工具同时,电影和电视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艺术”。从工具到艺术的变化,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两者的性质,而作为艺术形式的影视,则对文化的发展有更深的影响。在人类迄为止创造的所有艺术史中,影视艺术最具特殊性。它的诞生是艺术形态学在现当代艺术中的最新发展,是艺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个艺术事件。 所谓电影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从纯粹的视觉艺

术演变为视听艺术,以声音和视觉形象为媒介来表现现实生活的人们情感以及视觉奇观等各种内容的一种艺术。而电视艺术,则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 影视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创造的结晶。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关系的讨论从未间断过,在本文中笔者认为,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 二、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区别 从表达路径来看,电视是一种由电视台或是影视公司制做,通过电视机接收节目的一种面向大众的技术和文化的集合体,而电影是由独立的电影公司制作,然后在各院线上映,只面对一小部分观众的独立作品。从传播媒介来看,电影要在电影院的相对独立封闭的空间观看,而电视是坐在家里随时、随心的观看,电视机更是一种普遍的家用电器。 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在不同维度上的确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笔者将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发展历史、技术手段、表现内容、视听感受、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五个维度来阐述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区别。 1、发展历史维度上的区别 从时间上来看,电影早于电视而出现; 电影诞生于1895年。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

(完整版)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影视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文学与影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可以相相通的。 首先,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有直观性。文学语词形象要我们进行再创造,文学文本中并没有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成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影视艺术通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呈现出来,给观众的视听感官,所以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其次,文学是时间艺术为基础的艺术,而影视艺术是以空间综合艺术。文学作为一种时间艺术,要靠我们在逐字逐行阅读过程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文本全貌。同时,文学的议论、说明、叙述、修辞等,都是艺术感觉和欣赏的对象。影视作为时空艺术,必须将空间造型当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来考虑,要把空间的造型和时间的流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给观众呈现出时空复合的具体形象。另外,影视艺术中编者的议论、叙述等,要通过旁白、独白等有限地使用。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首先,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 小说是在一个个语词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这使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叙述复杂而连续的社会生活。 其次,小说这种艺术样式本来就蕴含着某些电影因素。蒙太奇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它是属于影视艺术的。但作为一种叙事的方法,早就见于狄更斯的小说。雷班曾对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段描写作过分析,这是在小说中写到大卫童年时的伙伴斯提福兹的船遇险后,大卫在海滩上见到他的尸体时的一个情景: 但是他把我领到海边。就在她和我——两个孩子——寻找贝壳的地方——昨夜来的那条旧船的一些比较轻的碎片被风吹散的地方——就在他所伤害的家庭的残迹中间——我看见他头枕胳膊躺在那里,正如我时常看见他躺在学校里的样子。 这段文字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超过了一般的想象,它建立在连续几个不同场景的巧妙而自然的联系上,而这本是电影的基本手段蒙太奇所擅长的。所以,这部小说的上述写法意味着

文学名著论文

解读《简爱》 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简爱没有姣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却和其他著作中的主人公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关键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生动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独立;自尊;平等;反抗 1.关于作品的介绍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10月发表了她的长篇小说《简爱》,顿时轰动了英国文坛。在英国文学史上,它被称为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驱使人拿起这本书,随之深深感动,心灵也为之震颤。 这本小说通过对孤女简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反响巨大。萨克雷称赞它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评论季刊》上提到“《简爱》与《名利场》受到同样广泛的欢迎”。乔治·艾略特则深深地被《简爱》陶醉了”。它一经发表就以其塑造的鲜明的人物性格著称。一个有尊严和寻求平等的简爱,这个看似柔弱而内心极具刚强韧性的女子也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然而,在不同的时代, 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按照维多利亚时代妇女的行为规范, 简爱犯了两大过失: 一是主动向一个男人表达爱情;二是她拒绝了另一个男人的求婚。随着20世纪女性主义的发展, 女性主义者们认为简爱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时代, 真正在文学中确立起妇女的独立意识.它不仅控诉了男性的压迫, 歌颂了女性的优越, 还真实地反映了女性的天然情感。著名的女性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称赞它“勇敢、真诚、紧紧扣住女人的感受”[1]。论褒贬,女主人翁简爱的性格促成了作品的价值。从她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中, 她的独立、倔强、自尊、平等以及与命运抗争的性格充分地体现出来。 2.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任何一部小说的诞生都与其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世纪上半叶,即维多利亚的早期,这一时期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社会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一方面是贵族、资产阶级更加富裕;另一方面是下层社会人民的生活日益穷困。这一分化给社会带来波动和不安,整个社会处在持续不断的动荡不安中。这些动荡惊醒了把自由竞争作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最完美的人们,使他们不再相信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所宣扬的“理性社会”,也厌恶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理想进行的空泛追求和朦胧的描述,从而对当时社会重新做一个考察和审视,揭露与批判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罪恶和弊端。于是,英国文学史上出现“光辉的一派”现实主义作家。他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分析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一、关于比较文学研究转向的合理性问题 (一)国际文学研究“向外转”趋势必然指向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的“向外转”自然都指向了文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几乎是当代文学研究各派别的共同趋势。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决定它向来都能对学术研究的变化做出敏感的反应,更何况它本身就有着文化研究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初期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就是这种“文化热”的开始,而9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的趋势变得更加明确更加自觉。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决定了文化研究的合理性 随着全球趋势的日益迅猛,从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比较视域来看,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比较视域具有联系及流动的特点,使比较文学不断打破自身的局限,拓展自身的领域,并使这一学科超出文学研究的范畴,进而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与比较视域的联系性特征相联系,比较视域始终持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研究态度,随时间变化和时代变迁调整自身,这是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比较视域走出了欧洲中心,进入了一种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相互参照、相互阐释的时代。大家熟知的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加拿大学者米列娜?多列热诺娃等,都积极地对中西文化、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再从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基点———比较视域来看,

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学科自身的学理特征的。 二、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及问题 “二战”后,文化研究在英国逐步兴起,80年代传到美国并形成多元发展的趋势。它主要关注当代的非精神文化及大众文化,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的态度,把文本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学、人类学、心理学相结合。它所运用的多学科、多维度的方法给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比较文学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欧洲———西方”占据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于是结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学说,有了施展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文化交流中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引入包括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在内的后现代理论,有效地调整了比较文学近十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疆域,为比较文学输入了新观念、新术语,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等颇具特色的研究领域。通过上述文化理论的研究,有利地推动了东西文化的对话与沟通。中外许多著名学者都把目光投向本民族以外的其它文化体系,并对之进行研究,如艾田伯的巨著《中国的欧洲》、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出版了《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等。 另一方面,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这也是比较文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试题B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08级专业选修课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 开卷考试试卷 B 班级___学号____姓名____成绩____ 一、填空:(30×0.5=15分) 1.比较文学涵盖文学研究领域的三个重要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______,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__________)。 3.从“传送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______和______发生的,被称为(__________)。 4. 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定义为: “比较文学旨在研究各______文学相互______和______研究并无______关系的不同______文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______和______;它还研究文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互______和______。是一门______学科”。

5.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类型学研究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二、名词解释:(4×3=12分) 1.民族文学 2.题材学 3.译介学

实用文库汇编之世界文学名著改编的经典电影100部

*实用文库汇编之世界文学名著改编的经典电影100部*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简爱Jane Eyre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王子复仇记(上)Hamlet 王子复仇记(下)Hamlet 雾都孤儿Oliver Twist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 牛虻The Gadfly 孤星血泪Great Expectations 鲁滨逊漂流记The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卖花女Pygmalion 蝴蝶梦Rebecca 所罗门的宝藏King Solomon’s Mines

金银岛Treasure Island 剃刀边缘The Razor's Edge 剑侠唐璜Adventures Of Don Juan 劫后英雄传Ivanhoe 救生艇Lifeboat 翠堤春晓The Great Waltz. 鸳梦重温Random Harvest 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iristie 郎心如铁A Place In The Sun 雨中曲Sing’in The Rain 英俊少年Heintje—Einmal Wird Die Sonne Wieder Scheinen 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 风流寡妇The Merry Widow 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 隐形人The Invisible Man 黄金时代(上)Best Years Of Our Lives

中外名著赏析论文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中外名著赏析》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雾都孤儿》赏析 学生姓名:乔李贝 学号: 2008400427 院部:商务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 08-(5) 完成日期: 2010 年 12 月 20日

《雾都孤儿》赏析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伟大的社会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小说主要反映刚刚通过了济贫法的英国社会最底层生活。作者在创作上爱憎分明,形象生动的特点也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他笔下的人物富有鲜明的个性,整个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狄更斯堪称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擅长运用讽刺、幽默和夸张的手法,他笔下的人物风貌和语言风格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这部作品的主角奥立佛是个孤儿,在贫民救济院里长大,一直受到别人的歧视。因为不堪虐待而逃到伦敦,误入贼窝,受骂挨打,成长过程中不知吃了多少苦头。虽然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但奥里佛有一颗善良的心,不管受多少苦,他不愿做坏事的决心是最大的。他受恩于人,永远也忘不掉感谢恩主。虽然他受到一些好心人的同情并收养,如布朗鲁先生,梅里太太,但盗贼集团里的人仍不放过他,而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也想致他于死地。奥立佛的命运是悲惨的,但他又受到好心人的帮助,查明了他的身世,并获得了遗产。他的命运最终得到了改变,可望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部作品在开头就写了奥里佛在贫民救济院的情况,狄更斯在描写贫民院的生活情况时用了极其讽刺的手法:“每个孩子有一碗薄粥,一点也不能增多,只有遇到重要的公共节日,除一碗粥外才能增加二又四分之一盎司的面包。他们吃过的粥碗从来不需要洗,孩子们

总是用调羹刮碗里的残汁,一直刮到碗锃明烁亮。刮碗这件事完成之后,他们坐在那里眼睁睁地盯住大铜锅,仿佛他们能够把一块块灶砖都吞下去。这是他们还穷凶极恶地舔着自己地手指头,巴望着有几滴溅过来地粥星儿。”从中可以看出那些孤儿的生活是多么的贫困,整天都处在饥饿状态中,无望地舔着自己的小指头,巴望着溅过来的粥星儿。可想而知,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而奥里佛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狄更斯正是用小说形式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贫困,贫民的生活就如作品中写的一样。狄更斯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眼睛,因为用小说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东西用小说的形式再呈现出来。所以说,这部作品的内容正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我觉得作者在描写贫民救济所的孤儿的生活时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是一种犀利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在狄更斯写这部作品的前几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救济法,取消了对贫民的救济,而是直接将贫民收容到贫民救济院去。狄更斯笔下的贫民救济院就是当时的贫民救济院的真实写照。贫民在救济院中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只有被虐待,挨饿受冻,一个个面黄肌瘦,随时都有倒地死亡的可能性,而那些教区干事们,那些总管们,一个个却吃得肥头肥脑的,精神十足。狄更斯在作品中对贫民救济院的生动描写就是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有人认为狄更斯的这部作品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因为这部作品提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701 【原刊页号】151-154 【分类号】J4 【分类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705 【标题】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作者】曹顺庆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文系 【正文】 世纪末,比较文学研究似乎又面临着一场新的“危机”,与此同时,也酝酿着一次新的转机与新的突破。 我们已站在十字路口,正面临着一次新的抉择,一次重大的、全球性的战略性转变!历史正向我们挑战,机遇正向我们招手。如何迎接挑战?怎样抓住机遇?这是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界、甚至是全世界比较文学界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早在50年代,比较文学研究就曾出现过严峻的“危机”,而恰恰是那次“危机”,导致了当时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大转机与重大突破,产生了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及其所倡导的“平行研究”方法,将全球比较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威勒克(René Wellek)1958年在国际比协第二届大会(教堂山)上指出:“我们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的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直截了当地说,在方法论和方法论见解方面,比较文学已成为一潭死水。”[1]反观今日中国比较文学界,在学科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方面,也已经呈现茫然和困惑之现象。再看当今世界比较文学界,由于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原有的学科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日愈趋向不确定性,甚至有人认为根本不用确定,或不屑确定。这种失去学科理论的茫然、困惑,这种不能确定或不屑确定学科理论的消解态度,必然将比较文学导向严峻的学科危机。国际上已有学者公然声称:“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亡”(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one senseis dead)“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 discipline has hadits day)[2]。如果说威勒克称1958年的“危机”为“一潭死水”的话,那么,我们目前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则堪称“一头雾水”。辨不清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现状,导致了当前全球性的比较文学的新危机。 比较文学真的死亡了吗?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真的已经过时了吗?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国际上4年一度的比较文学大会,一次比一次兴盛;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越来越红火,并日愈走向专门化、正规化和学科化。事实胜于雄辩,学界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比较文学不但没有死亡,而且日愈显示出极为旺盛的生命力。 既然比较文学在实践中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为什么会走向理论上的“危机”呢?这正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一、“泛文化”——比较文学研究的歧途 近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走向“泛文化”,其突出的表现,是1994年于加拿大埃德蒙顿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4届大会上,学者们已明显地意识到,文学研究有被文化淹没的危险。有学者明确指出:“第14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1994,加拿大)给人最深的总体印象就是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所…淹没?。似乎前不久因概念的定义界说而引发的…比较文学的危机?,现在又以新的形式第二次悄然降临了。”[3]正是在国际比

(完整版)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祝福——(桑弧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 骆驼祥子——(凌子风根据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 早春二月——(谢铁骊热气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 原野——(凌子风根据曹禺的同名戏剧改编) 红玫瑰白玫瑰——(香港导演关锦鹏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 倾城之恋——(香港导演许鞍华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 半生缘——(香港导演许鞍华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 色戒——(李安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 芙蓉镇——(谢晋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 孩子王——(陈凯歌根据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 白鹿原——(王全安根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 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 霸王别姬——(陈凯歌根据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改编) 红高梁——(张艺谋根据中国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 黄土地——(陈凯歌根据珂兰的小说《深谷回声》改编) 活着——(张艺谋根据中国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 长恨歌——(中国香港导演关锦鹏根据王安忆的同名小说改编) 菊豆——(张艺谋根据刘恒的《伏羲伏羲》) 满城尽带黄金甲——(改编自曹禺的话剧《雷雨》) 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根据苏童的《妻妾成群》改编)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 看上去很美——(张扬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 甲方乙方——(冯小刚改编自王朔小说《痴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 天下无贼——(冯小刚改编自赵本夫同名小说) 鬼子来了——(姜文改编自尤凤伟小说《生存》) 一地鸡毛——(冯小刚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 暖——(霍建起导演根据莫言的《白狗秋千架》改编) 乱世佳人——(改编自米切尔的《飘》) 乱——(日本导演黑泽明根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改编)

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选修了一学期的“影视文学与欣赏”,我对电影的认识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以前,我总认为电影仅仅是表演。然而,通过对各种优秀影片的观看以及赏析,我了解了影片不仅仅是单纯的表演,它与文学、艺术、科技等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学期观看的影片《活着》和《罗生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这两部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那么,我就根据这两部优秀的影片来谈谈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都是属于艺术性叙事,但是两者在讲故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不同的叙事方式为观众也营造了不同的悲剧效果。 影片《活着》是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根据青年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与小说从叙事视角、情节、场景和节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叙事的差异。 在叙事视角方面的差异:小说是以“我”来展开故事的情节,电影中导演张艺谋把“我”这个主体去掉了直接把福贵推到银幕之前用全知叙述的方式让观众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福贵一家的离合悲欢。 在情节方面的差异:小说《活着》是由“我”——一个民歌采集者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的。“我”因职业需要,经常下乡采集民歌,偶然碰到一名叫福贵的老人,他给我讲述了他一生的经历。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就埋下了伏笔,这是因小说的本质造成的,只有提前埋下伏笔才不会让情节显得突兀。影片为了突出主题,增删了许多情节。为了影片的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古老的民族艺术皮影戏被导演增加了分量。整部影片也以皮影贯穿始终,显得含蓄蕴藉,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在场景方面的差异:小说中死亡的气氛一直笼罩在读者的心头,不知道下一个死的是谁。在电影中虽然仍是沉闷和阴郁的气氛,但在这灰色的气氛中还是有一些欢乐明亮的色彩。 影片《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一部代表作,这部片子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该影片与小说在叙事结构、意向的运用、表现的主题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叙事结构上:小说是樵夫、僧人、捕快、强盗、老妪、女人、和武士亡魂七个人面对按察使时对于案情的陈述的记录。三个主角相互矛盾的供词提供故事的轮廓,其他四个人的供词则起着补充情节、交代人物身份、故事背景的作用。电影沿用了小说的多重叙事角度,但电影将时间切分为三个维度,就像影片的场景有三个一样。我们可以将罗生门下、按察使审判处成为第一、第二叙述场景,将密林中成为被叙述场景。 在意向的运用上:小说绝大多数在于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挖掘人性,所以更多关注于细节。但电影作为一个视听觉媒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述故事,更多的关注镜头的有效性,于是电影的意象有了更多的象征意味。比如阳光,在我看来就象征着人类的道德;密不透缝的大雨,就像那个阴沉、破败的场景一样裹挟、压抑着人性。 在表现的主题上:小说以几个人对同一案件的不同证词或告白,在扑朔迷离中凸现出人性。它描写了人性的丑恶,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和不可知,作者对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论文 读《明朝那些事儿》的一些感悟 我是在高三时找到这本书的,当时的历史老师向我们强烈的推荐。说这是当代除了黄仁宇以外写历史方面的一本最通俗易懂的历史书。所以我打开了她,但是从一开头我就被她吸引了。因为她有一个很好的开头。她从一份档案开始的而且是明帝国的开国者朱元璋的档案,以幽默风趣的笔法向我们展现了朱元璋的一份人事档案。同时也让我了解了明代的许多的历史知识,让我对明代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看法。这个看法也彻底的改变了我对明代的许多认识。作为一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不用多说这是一本可以流传下去的书,也是一本好书。 当下网上的文学也很多,有写得好的当然也有写得不是很好的,可谓是良莠不齐。在这当中这一本书无疑是其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当然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她可以让我学到许多的历史知识。这也是她不同于其它的小说,首先她是一本历史书其次她才是一本小说。当然你要说她是一本历史小说这也和她的内容并不矛盾。作者写她的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可以把她当成小说

看,这与作者的最初目是一至的。 由于小时候受香港的电影的影响,在我心中明代一直是一个比清代还黑暗还软弱的朝代。特别是当时的《新龙门客栈》让我对明代的黑暗有了更为形象的认识。再后来看了李连杰的《东方不败》更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明代的一些负面的认识。在我心中明代的人从上到下就没有一个正常的或者说正直的人,他们不是贪官就是和那些宦官同流合污的人。所以在我心目中明代的灭亡是罪有应得的,可以这么说在我心中明代的人从皇帝到小吏都是坏得透胆了的人。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这一帮人中没有一个的好人。在我心中明代的人民是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过得比解放前的人还不如。这种思想一直伴随着我进如到了高中,而这一切我们公共的历史书也没有对明代有一个好的看法。因此在我心中明代除了宦官还是宦官。 但是当年明月对我这种看法来了一个彻底的颠覆,他让我重新的认识了明代。同时也让我更加进一步的了解了明代。他让我认识到了这个朝代的伟大也让我认识到了这个朝代的许多的不足。他让我了解了一个比我想像中更为精彩的明代,也让我知道了明代的强大。近三百年的历史也让我了解了作为一个人在历史中是多么的渺小,也是多么的无力。大明这三百年可以说是有血有肉精彩不断,从朱元璋的白手起家到南明朱由榔逃亡缅甸。这当中有开国初期的意气风发,也有日落西山的末路逃亡。许多的人物在这当中成就了历史也成就了他自己,但是这一切都被当作了历

文学与电影艺术的比较教学文案

文学与电影艺术的比较 近年来,随着许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在大荧幕上放映后,文学与电影艺术之间的联系也愈发密切了。尽管如此,文学与电影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而电影是指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从这两者的定义上我们就能明显的发现它们呈现方式的不同。文学是用文字向人们表达作者的一种思想情感,文字成为作品的语言符号向人们展示出它的意义。电影是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表达出导演所要呈献给人们的故事,它以画面为单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文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内在包含了浓重的文化底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记忆,它是与岁月一起慢慢流淌的。而电影的产生,是得益于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历史感没有那么的厚重,并且伴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不断的创新发展,从2D到3D再到4D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说到文学与电影的产生,我们自然要说到一个创作者的问题。文学的创作者是文人、作家,他们拥有自己独到的文学见解,深刻的思

想,充沛的情感,坚韧的精神。如果觉得作家一定是那种高学历的知识分子那就错了,虽然那样的作家占大部分,但是也有一些作家虽然没有高学历,但他们的文学涵养确是极深厚的,而作家们的文学涵养的最好体现就在他们作品的遣词造句中。同时这些作家们的知识涉猎也得是极广泛的,在文学作品中总会提到许多与文学无关的各种各样的知识,这就要求作家们在写的时候必须有所了解,若是弄错了,势必会造成误导。作为电影创作者的导演自然也是不轻松的,他是电影的总调度师,整个电影从最开始的定剧本选演员到最后的剪辑都离不开他。他需要对电影有完全的了解才能明确的让别人知道该怎样去做,有时他可以是演员教演员如何演戏,有时他可以是灯光师告诉灯光师如何打灯。这一小点上最作家在创作时将自身融入到书中是差不多的。同样的,作为导演所考究的就是电影的画面问题,要呈现出真实细腻美好的画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考虑角度光线等各种问题。因此,可以说文学与电影虽然是由不同的人创作的,但是无论作家还是导演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呕心沥血的向我们表达火传递这内心的一种想法。 接下来说一说文学与电影的受众方面。看书的人我们称之为读者,看电影的人称之为观众,这里同样是看,但意思却大不一样。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作为读者更多的是一种参与者,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自己代入书本中,因为通过阅读文字我们的大脑会有一个将书本中的内容形象化的一个过程,这时我们就是在思考在参与。观众则更侧重对电影的观赏,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别人发生的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