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资本主义阶段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阶段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阶段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阶段理论

[以]特伦斯·麦克唐纳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从20世纪初至今存在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段理论的根本连续的传统,这一传统与资本积累的历史转折点密切联系。资本积累的转折点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相对稳定的再生产时期的序幕,相对地,标志着停滞和危机的开始。简言之,标志着资本主义从一个阶段转变到另一个阶段的增长和危机的交替过程给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阶段理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阶段理论危机

马克思主义的阶段理论作为传统理论从二十世纪一直延续至今。这一历史始于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危机。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从第一次大萧条中恢复过来,马克思主义危机也就此产生了。因为那次大萧条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最后的危机,所以当资本主义从大萧条中逐渐恢复之后,马克思主义主张者必须寻找一条途径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复苏,同时还不能背离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析。Rudolf Hilferding 关于金融资本的早期著作,Nicolai Bukharin关于世界经济的著作以及列宁论资本主义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对这一复苏现象的解释。他们都认为,伴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复苏正是在这个新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但这并未超越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积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动力的原则。

Paul Sweezy 和Ernest Mandel 将Hilferding, Bukarin和列宁(HBL)的理论用于分析后二战时代。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阐述中,HBL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分析被认为与资本论第四卷一样重要。他们关于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分析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段理论,因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被广泛接受。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阶段理论的卷土重来奠定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阶段论的第二次发展始于二战后资本扩张末期。管制学派(RA),社会资本积累结构学派(SSAF),以及Ernest Mandel 的长波理论(LWT)都分析了大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战后的长期增长之后出现的滞胀危机。资本主义新阶段的出现支持了资本主义国家这一长期的资本积累,正如世纪之交的垄断资本引发了资本重组一样。资本主义新阶段论曾经解释了垄断阶段出现的危机,所以这些新学派不愿意承认当前的危机是没有办法解释的,提出了未来资本主义会有更高发展阶段的可能性。这种对新阶段的界定遵从的是HBL的垄断阶段理论,但是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未来还有其他阶段出现的可能性将列宁理论中的最高阶段理论上升为资本主义阶段发展的一般理论。

社会资本积累学派(SAAF)是以Sweezy 的理论和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学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Mandel的长波理论(LWT)也无一例外的可以从他早期对垄断资本的分析中找到理论基础。尽管Althusser 对于列宁尤其是他的帝国主义论的崇拜尽人皆知,管制学派(RA)仍然认为他们的创始人非Althusser莫属。这些观点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和重点的强调各有侧重,逐渐发展形成了三大独立的学派。但是过去十年的发展使各学派的观点有了很大程度的交融。这一交融再一次证实了早期HBL对于阶段理论所作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主要部分概念性的减弱使得尽管马克思主义各学派在理论上都自成一体,但已不再是泾渭分明。三大传统学派没有一支可以在马克思研究范围内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从

收稿日期:2006-2-6

作者简介:特伦斯·麦克唐纳(Terrence McDonough),爱尔兰国家大学经济学系高级讲师、博士。

而轻松吸收其他两支学派。马克思体系内各理论学派的交融要求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资本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概念,这也正是20世纪早期由HBL所开创的理论体系。

管制学派和社会积累结构学派之间的关系早已得到认同。在1994年《社会资本积累结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危机》一书中Kotz 指出这两大学派尽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还是有明显的差别。管制学派强调资本积累领域中收入的阶级分布差异和生产关系,更遵循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而资本积累学派更强调从凯恩斯的分析角度考察资本投资的决定因素。管制学派(RA)在资本积累的领域寻找长期危机的根源,而资本积累学派(SSAF)则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社会体制的崩溃(类似于管制学派中的管制模式)。秉承Althusser学派的传统,管制学派强调结构而资本积累学派更强调阶级斗争和政府等中介机构。管制学派强调不同时期的定性变化,而社会资本积累结构体系学派则强调资本积累率的变化。我们所研究的是这两个学派在过去十年中的发展变化。

资本积累学派并没有排斥生产过程中的阶级关系。工作分工和工人分工,就是在历史发展中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加强对工人控制的一种策略。伴随着“空间化”这一新的劳动控制形式的出现,工人分工,劳动分工这一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也被人们称为影响美国新的社会资本积累结构形成的重要的制度性因素。Gordon和其他人曾共同将工作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组织形式的变化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无产阶级化,类同化以及分割化。在此基础上,Grant 和Wallace 又划分了第四个时期:空间化。空间化的过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雇主主要采取实际或者威胁更换工作的方法进行劳动力控制。这点将资本主义制度重组中资本流动性与劳动力的控制问题联系起来。

Kotz 和其他人早在1994年创立的一系列的相关理论对社会资本积累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理论包括对传统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这一趋势也恰恰印证了Kotz 的观点:资本积累学派已经与马克思主义越行越远。到1997年,Reich发表观点指出这些理论所研究的问题已经偏离了创立这个理论的初衷。Reich 主张资本积累学派重新强调定性变化和社会体制本质。之后社会资本积累学派的理论工作就围绕这一观点出发。1997年Reich回顾并展望资本积累学派的发展变化,认为早期的理论视角是植根于“政治领域以及生产和分配领域中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其实越是深入探索资本积累学派的研究方法,越能发现它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

当资本积累学派重新寻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根源的同时,在管制学派却发生了一些截然相反的运动。这点尤其可以从巴黎学派的建立中看出。Olivier Favereau 对此进行了简单明了的区分:他将第一类管制学派(RT1)定义为“更接近马克思的资本生产方式分析”,将第二类管制学派(RT2)区分为“与以上分析不同,基于制度形式的动态分析。”在巴黎学派中,Lipietz 是第一种观点的主要拥护者,而另一方面,在英美等英语国家马克思主流学派占主导主要是从事社会学和地理学研究的激进学者。

有趣的是,在向制度学派转变的同时也削弱了由Kotz 指出的一些其他差异。更多强调的是制度的作用(在管制调节模式中占主导作用的),这种作用主要体现有效管理的时期以及出现危机的时期。Aglietta 总结了这些发展变化:

各种协调机制巧妙地结合成了管理调节方式。这种结合不是自发形成的,因为每个组织都有其自己的运行原理,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在此基础上按照各自的轨道实现其社会职责。这也是为什么调节方式并不遵循什么事先规定好的一般法则。只有在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时才能形成所谓的增长制度。反之一个增长制度已经穷尽的征兆:充满了不确定性,危机和变化,说明体制内各种协调机制相互间的作用失灵。

由以上可知,对于“增长体制”形成动因的关注应该转移到体制之间相互的动态关系。资本积累的“一般法则”不再占据统治地位,但是每个历史时期的增长制度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由构成该制度的各种机制间的相关性构成的。这样看来,造成增长制度危机的原因是其

内部机制之间相互关系或者“协调机制”的失灵。因此,资本积累学派发展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产生和衰落的描述以及对扩张和危机阶段交替出现的解释。

管制调节学派越来越关注政府机构与体制结构的关系问题。巴黎学派也承认,在一种管制模式到另一种的转变过程中“斗争,策略行为以及政治干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拿Lipietz 来说,承认社会参与者的重要作用标志着其脱离了Althusser 所倡导的对社会结构的过分关注。在传统的英语语系的管制调节学派中,这一趋势的代表是Jessop 所倡导的“战略关系方法”。这种方法承认社会参与者有能力参与到社会斗争中,其作用甚至超过结构形式的作用。

由Kotz 所指出的其他差别主要是指社会积累学派相对于调节管制学派来说,更强调资本积累率的变化,而反对用定量差别分析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从积累结构学派来说,这种差异已经有所弱化。Kotz 和Wolfson 的两篇文章曾指出新自由主义者的核心问题是无政府状态的竞争不可能带来稳定增长以及需求的实现问题。不过,根据Kotz所说的新自由主义是“一系列对资本积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相互紧密联系的新体制。”

由Kotz 所列举的以上各点可以看出,由马克思主义变化而来的管制学派(RA1)与社会积累学派已经趋同。管制学派和社会资本积累学派向马克思主义的回归提出了这些理论趋势与Ernest Mandel长波理论的关系问题。长波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这点上Mandel 从来都直言不讳,而且他一直就是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拥护者。那么,第一类的调节管制学派和社会积累学派过去所发生的超出传统马克思学派的影响是不是会与Mandel 长波理论中的这些观点渐行渐远?

Mandel的理论基础是利润率的不断变化。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长期的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这也为滞胀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出现提供了可能性。根据马克思所说,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可以由某些对抗性的发展得以遏制。当这种对抗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各种力量非常强大而且同时出现时,长波的扩张阶段也就开始了。

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其他一些差异涉及到标志着长波开始和结束转折点的本质问题。Mandel 认为不能用内生的自发机制来解释经济好转的发生,相反他将经济好转解释为是长波自身动力之外的因素造成的。Mandel 的理论并没有把资本主义潜在的繁荣建立在不可知的未来上。经济的繁荣建立在资本结合的一系列偶然因素上,这些因素的发生并没有保证,甚至在实际中很难出现。与第一种管制学派或者社会积累结构学派相比,这种区别在Mandel 和Schumpeterian 的长波理论中体现得更明确。最初,管制学派支持资本关系重组,是绝对的实用主义者,他们认定所需要的体制改革迟早会出现的。到1990年,Boyer一直在强调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作用和代理机构缺失的影响,以此保证接下来体制结构重组的可行性。在具体分析社会积累结构的组织原则时,社会积累学派的McDonough认为不同历史时期组织的特点都因时而异。这也与Mandel 外生性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Mandel 理论中,一轮长波的结束取决于之前的扩张时期对于资本有机构成以及利润率产生的负面影响。其他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者批评这种因果关系过于简单。这些学派更愿意承认是劳动力导致的资本成本提高成为了影响该轮长波结束的重要因素。然而制度性因素的复杂性,阶级斗争和资本竞争的多重影响都有可能使这些模型中的资本积累过程不能顺利进行。传统Mandel 学派的人认为“当前期资本积累过程的运行与体制因素相互协调时就能互相促进,一旦它们彼此不相容就会发生结构性滞胀。”这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由Ernest Mandel 创立的传统长波理论与第一类管制学派和社会积累学派有理论共同之处。

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融合是指专业上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相似。我们能称它们为马克思主义管制学派?社会积累学派?还是长波理论?即使不是出于它们学派自身的考虑,文献中到底采用那种学派的命名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根据这个标准,管制学派曾一度作为首选。然而,由于大部分传统马克思主义巴黎学派的离开,现在的管制学派实力已大不如前。

当今的全球化中的新自由主义给社会积累学派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点Kotz在早期已经发现了,并且批评该学派过分重视资本积累率。某一特定的社会资本积累结构并不只是为了现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简单重复,而是为了现有阶段社会关系能够扩展与延伸。资本积累率持续低速增长对长波理论也提出了相似的问题,因为该理论中的长波运动需要较高积累率的支持。与各种各样的新理论相比,Mandel理论中长波这一术语的出现更好地描述了长波现象。

这场争论的结论在于我们应该利用这个理论交融的机会重新提升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传统的马克思资本主义阶段理论。任何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都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当时唯一的制度结构为再生产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提供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特点决定了每个阶段的存在时间都是一定的。并由滞胀和危机的周期性出现将这些阶段彼此分开。这些经济周期出现的时间没有规律,不能保证在危机过后一定会出现经济重建和复苏阶段。在这一经过扩充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下,管制学派,社会积累学派以及长波理论学派都成为了他的学派分支。

虽然马克思的阶段理论并不能保证通过创立新的资本主义阶段的来缓解危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提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否当前正处于资本主义创建新阶段的时期?这又提出了相应地另一个问题:当前的全球化是否能从阶段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实际上,由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中,阶段理论在解决其中一个主要问题上是至关重要的。

对全球化问题的批评主要是指全球化形成了一种危险的意识形态,就是在全球化的基础上资本可以逃脱一国管制的约束,这样会助长新自由主义革命。相反地,当前的国际化正是自二战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这种自由主义趋势的延续。全球化必须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变化是否不仅仅是量变,而已上升为质变?

用资本主义阶段理论可以来确定一个历史时期到下一个历史时期时所发生的体制性质变。解决二十世纪末期Fordist 阶段危机的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寻找资本主义制度中可能标志着全球化产生的质变。根据阶段理论,目前所处的阶段可能是以下两者之一:持续危机阶段或者新制度形成阶段。如果这个新的制度体系建成了,那么根据长波理论我们将会看到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质变。

由于生产方式越来越灵活,生产利润不断下降,劳资关系的发展中经历了很多体制创新。伴随着有形资本和金融资本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北美洲,欧洲与日本资产阶级互相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发展促成了国际盈利标准的产生。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决策,即使一些经济活动完全在一国国内进行,也越来越多的参考国际标准和准则。

近年来世界发生了一些政治变化,包括各国国内政策的调整以及越来越多强有力的国际调解机构的出现。能否增强一国的竞争力已成为国内政策制定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在此基础上,东欧和当代中国市场在空间上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拓展。而美国的霸权地位不但没有动摇还在不断加强。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推广中,所有不被其意识形态所接受的变化都被否定了。

很难明确的界定什么时候体制改革带来了资本积累过程中的根本性变化。然而,自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这场体制转变所带来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明显表明当代资本发展和扩张的条件已经发生了质变。因此,全球化问题可以用马克思的阶段理论来解释复杂的表面现象而不仅是将全球化作为资产阶级的一个宣传品。

参考文献

[1]Aglietta, Michel. 1979. A Theory of Capitalist Regulation. London: NLB.

[2]Albritton, Robert. 1986. A Japanese Reconstruction of Marxist Theory. London: Macmillan.

[3]Althusser, Louis. 1978. "The Crisis of Marxism," Theoretical Review 7 (Sept.-Oct.).

[4]Baran, Paul A. and Paul M. Sweezy. 1968. Monopoly Capital. New York: Modern Reader.

[5]Barone, Charles A. 1985. Marxist Thought on Imperialism. Armonk, New York: M.E.Sharpe.

[6]Bernstein, Edouard. 1961 (1899). Evolutionary Socialism. New York: Schocken.

[7]Boyer, Robert. 1990. The Regulation Schoo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8]Bowles, Samuel and Robert Boyer. 1988. “Labour Discipline and Aggregate Demand: A Macroeconomic Mode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8(2), pp. 395-400.

[9]Boyer, Robert. 2002. “Is regulation theory an original theory of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Boyer, Robert and Yves Saillard, (2002a), Regulation Theory: The State of the Art. Routledge, London.

[10]Boyer, Robert and Yves Saillard. 2002a. Regulation Theory: The State of the Art. Routledge, London.

[11]Brady, David and Michael Wallace. 2000. “Spatializati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Labour Outcomes in the American States, 1978-1996”, Social Forces, 79 [1] p. 67-105.

[12]Braverman, Harry. 1974. 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3]Brewer, Anthony. 1990.Marxist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A Critical Survey. London: Routledge.

[14]Bryan, Dick. 1995. The Chase across the Globe: International Accumulation and the Contradictions for Nation States, Westview.

[15]Bukharin, Nikolai. 1973 (1915) Imperialism and World Econom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6]Coban, Allan. 2002 [1995]. “Regulation and the American Radical School”, in Boyer, Robert and Yves Saillard, (1995a), Regulation Theory: The State of the Art. Routledge, London. [17]Cohen, Stephen F. 1980 (1971). Bukharin and the Bolshevik Revolution: A Political Biography 1888-193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Colletti, Lucio. 1972. From Rousseau to Lenin.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Dobb, Maurice. 1947. 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Favereau, Olivier. 2002. “Conventions and regulation,” in Boyer, Robert and Yves Saillard, (1995a), Regulation Theory: The State of the Art. Routledge, London.

[21]Forrester, Jay. 1977. "Growth Cycles," de Economist, 125.

[22]Geary, Dick. 1987. Karl Kautsky.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3]Gneuss, Christian. 1962. "The Precursor: Eduard Bernstein." In Leopold Labedz, ed., Revisionism.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24]Goode, Patrick. 1983. Karl Kautsky: Selected Political Writings. London: Macmillan.

[25]Gordon, David M. 1978. "Up and Down the Long Roller Coaster." In Union for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ed.,Capitalism in Crisis. New York: Union for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26]Gordon, David M., Richard C. Edwards, and Michael Reich. 1983. Segmented Work, Divided Work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7]Grant, Don Sherman and Michael Wallace. 1994. “The Political-Economy of Manufacturing Growth and Decline across the American States, 1970-1985,” Social Forces, 73 (1) p. 33-63. [28]Hansen, F.R. 1985. The Breakdown of Capitalism: A History of the Idea in Western Marxis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29]Harding, Neil. 1981. Lenin's Political Thought, Volume 2. NewYork: St. Martin?s Press.

[30]Hilferding, Rudolf. 1980 (1910). Finance Capital.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31]Hirst, Paul and Grahame Thompson. 1999.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32]Howard, M.C., and J.E. King. 1989. A History of Marxian Economics: Volume I, 1883-1929.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3]Jessop, Bob. 1990. "Regulation Theories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Economy and Society. Vol.19, No.2, May, 153-216.

[34]Kautsky, Karl. 1899. Bernstein und Das Sozialdemokratische Programm. Eine Antikritik. Stuttgart: Dietz.

[35]Kalecki, Michael. 1954. Theory of Economic Dynamics. London: Allen and Unwin.

[36]Kiernan, V.G. 1974. Marxism and Imperialism. London: Edward Arnold.

[37]Kotz, David M. 1994. “The Regulation Theory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 Approach.”In David M. Kotz, Terrence McDonough, and Michael Reich, Eds., Social Structures of Accumula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 and Cri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8]Kotz, David M., Terrence McDonough, and Michael Reich, Eds., 1994. Social Structures of Accumula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 and Cri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9]Krupskaya, Nadezhda. No Date. Memories of Lenin. London: Martin Lawrence.

[40]Lenin, V.I. 1968a (1917). Imperialism, 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 In Selected Works.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69-262.

[41]Lichtheim, George. 1961. Marxism: an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Study.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42]Lipetz, Alain. 1993. “From Althusserianism to …Regulation Theory,?” in Kaplan, E. An n and Michael Sprinker, eds. (1993), The Althusserian Legacy, Verso, London.

[43]Magdoff, Harry. 1969. The Age of Imperialism: The Economics of U.S.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44]Mandel, Ernest. 1970. Marxist Economic Theor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45]McDonough, Terrence. 1994a."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tructures of Accumulation in US History." In David M. Kotz, Terrence McDonough, and Michael Reich, Eds., Social Structures of Accumula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 and Cri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6]McDonough, Terrence, and Robert Drago. 1989. "Crises of Capitalism and the First Crisis of Marxism: A Theoretical Note on the Bernstein-Kautsky Debate,"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Vol. 21(3), 27-32.

[47]McLellan, D. 1979. Marxism after Marx. London: Macmillan.

[48]Morgan, D.W. 1984. "The 'Orthodox' Marxists: First Generation of a Tradition." In R.J. Bullen et al., eds., Ideas Into Politics: Aspects of European History 1880-1950. London: C room and Helm, 4-15.

[49]Nadel, Henri. 2002. “Regulation and Marx,” in Boyer, Robert and Yves Saillard, (1995a), Regulation Theory: The State of the Art. Routledge, London.

[50]O?Hara, Philip Anthony 1994. “An Institutionalist Review of Long Wave Theorie s: Social Structures of Accumulation, Schumpeterian Innovation and Regimes of Accumul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vol.28, no.2, pp. 489-500.

[51]Parker, Mike and Jane Slaughter. 1994. Working Smart: A Union Guide to Participation Programs and Reengineering, Labour Notes.

[52]Reich, Michael. 1997. “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 Theor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The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29 (3) p. 1-10.

[53]Reich, Michael, David M. Gordon, and Richard C. Edwards. 1973. "A Theory of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3(May), 359-365.

[54]Rostow, Walter. 1978. The World Economy.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55]Salvadori, Massimo. 1979. Kautsky and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1880-1938. London: New Left Books.

[56]Steenson, G. 1978. Karl Kautsky 1854-1938: Marxism in the Classical Years.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57]Steindl, Josef. 1952. Maturity and Stagnation in American Capitalis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58]Sweezy, Paul M. 1968 (1942). 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59]Van Duijn, J.J. 1983. The long wave in economic life. Boston: Allen & Unwin.

[60]Went, Robert. 2002. The Enigma of Globalization: A Journey to a New Stage of Capitalism, London: Routledge.

[61]Went, Robert. 2005. “Globalization: Waiting – in V ain –for the New Long Boom,” Science and Society, vol. 69, no. 3, July.

[62]Wolfson, Martin H. 2003. “Neoliberalism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35 (3) p. 255-262.

The Marxian Theory of Capitalist Stages

Terrence McDonough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ll argue that there exists a fundamentally continuous tradition of Marxian stage theor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until the present day. This tradition is intimately linked to turning point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se turning points mark the inauguration of a period of relatively unproblematic reproduction of capitalist social relations or, symmetrically, the beginning of a period of stagnation and crisis. Simply put, the alternating periods of growth and crisis which describe the transition from one capitalist stage to another have left a strong imprint on the history of the Marxian theory of capitalist stages.

Key words Marxism theory of capitalist stages crisis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丁晓钦译)

顾钰民点评①

麦克唐纳教授就全球化问题提出了两个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第一,他认为,可以用马克思的阶段理论来解释今天的全球化。这一观点为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说明、解释全球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但这一观点的充分论证必须建立在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其一,要回答的是,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否已经引起了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变化,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或者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否已经发生了部分质变。

我认为,当前的全球化发展已经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国际垄断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际垄断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具体表现是跨国公司不仅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微观基础,而且以各种形式影响着政府的行为和政策。成为在国家垄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特征。因此,我赞同用马克思的阶段理论来解释今天全球化现象的观点。

第二,关于全球化是新自由主义趋势的延续,还是全球化助长了新自由主义的关系问题,我赞同麦克唐纳教授的观点,即全球化助长了新自由主义。这是因为,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性发展的经济现象,其发展的基础是生产的社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发达的分工和协作,而不是新自由主义。但同时应该看到,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本关系在全球范围的发展,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必然在全球渗透。因此,全球化助长了新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① 顾钰民(1952-),上海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一、唯物的观点 1、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绝对、无限;相对、有限的统一) 3、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可知论 二、辩证的观点 1、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辩证法基本思想 2、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法总特征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内因、外因;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②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4、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内容、形式;本质、现象 三、实践的观点 1、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特点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4、真理:客观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四、实事求是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五、生产力是最革命因素的观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的观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群众路线——党的根本路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八、阶级的观点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九、资本主义一定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观点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2、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条件:人(工人阶级)、财(社会财富)、物(社会化大生产) 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理想的观点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共产主义的性质: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灭亡;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

(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 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 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急剧变革的社会 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 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 条件的。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理解)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大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事物 的本源归结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它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将复杂的事物 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 观上的唯心主义的特点。 ②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 法看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矛 盾”的方法看问题。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

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

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并阐述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本运动的意义。 (1)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态,具有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及其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相互依存。(4分) (2)产业资本周转的核心概念是资本的周转速度。影响资本周速度的因素有: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的构成状况。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非劳动时间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和停工时间。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价值分批地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是固定资本;而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是流动资本。 提高资本周转速度能够:A、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流动资本部分。B、减少甚至避免因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而造成的损失。C、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5分) (3)社会主义企业必须把其总资本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三种职能形式上,并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及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本循环及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加速资本的周转速度,缩短周转时间,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4分) 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及其循环的三种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 如果是论述题,可以这样答: 一、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产业资本的运动包括单个资本(又叫个别资本,指投入一个企业的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包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动。 (2)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3)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资本主义十大祸害与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十大祸害与马克思主义 1.失业; 2.对无家可归的公民参与国家的民主生活的权利的大量剥夺; 3.在欧共体诸国之间,在欧共体国家与东欧各国之间,在欧洲和美国之间,以及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之间发生的无情的经济战争; 4.在自由市场的概念、规范和现实方面控制矛盾的无能; 5.外债和其他相关机制的恶化使人类的大多数处于饥饿或绝望的境地; 6.军火工业和贸易; 7.核武器的扩展; 8.由一种古老的幻觉和观念,一种共同体、民族—国家、主权、边界、本土和血缘的原始概念的幻觉所驱使的种族间的战争; 9.日益增长的、没有边界的或者说那些超效力的和纯粹资本主义的幽灵般的国家亦即遍布于各大洲,包括东欧从前的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黑手党和贩毒集团的世界范围的势力; 10.全球国际法在其具体的实施中仍主要受特定的民族—国家的操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解决资本主义十大祸害? 马克思主义只是理论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缺陷,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实际问题。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都显得过于理性和绝对化了,它不能解释人类欲望以及所产生的行动来源,也无法解释人类阶层的流动性,而这两项在历史上被证明很大程度上启动和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也就是说,由于马采用的一套社会发展的绝对化普遍化理论,人类主观性差异性的东西被排斥于之外。因此,马主义无法解释今天世界不同国家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无法满足人类所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复杂需求,所以基于马克思主义原旨开发的社会结构也在时间的检验下,被淘汰出局。现在的我国采用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面(唯物论方面),一部分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概念方面),而大部分曾经学科的重点,比如剩余价值计算,经济模式分析等,已经不多提起。现在大学在经济课程也逐渐开始采取西方经济学理论为蓝本。 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从曾经的掠夺型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今天相对高级的福利型资本主义,应该说社会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直接说祸害是并不客观的。至于你的问题,应当是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答案可以从冷战时期的文本和教课书中获取。 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阶级社会、由人类创造的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力量并不为人类控制,人类反而屈服于这样的力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控制这种力量的历史条件还不具备(即还没有形成社会化大生产),另一方面人类还没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的正确规律。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由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理论。由广大人民创造的社会力量只能由联合起来的广大人民自己控制,才能真正造福于人民。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日益发达的,不为人类控制的生产力逐渐成为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破坏性力量,而且这种破坏性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博士生导论资料:(高放)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研读文献: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选集2卷)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2卷) 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 论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列宁选集第2卷) 毛泽东谈马克思主义理论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研究参考: 1、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 2、高放: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 3、张耀灿、王贵明、梁树发: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 4、郭大俊:澄清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的一个误解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 2006年02月13日 自马恩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作分门别类的理解和研究,有绝对化的倾向,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很大进步,应该充分肯定。但是主要缺点依然如旧,表现为:第一,依然受苏联模式影响,把马克思主义按照三个组成部分或更多组成部分,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第二,依然受苏联模式影响,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主要局限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领导人的言论进行理论上的论证,缺少理论工作者自己独立的见解。 列宁的见解有助于我们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但不能绝对化 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这是列宁于1913年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提出的,列宁一生也就这么明确讲过一次。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和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理论家从未这样明确划分过。列宁的独到见解和体会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的分门别类理解和研究,但是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从而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苏联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分别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70年代又加上科学共产主义。在大学生中也按照三个组成部分开设三门课程,另外加上苏共党史这一门课。我国至今还是在大学生中开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及现实意义 2015.12.15 摘要:虽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经济全球化,但是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仍然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典理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产业结构也日益复杂,该理论依然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和微观经济管理者所遵循的主要理论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首先对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我们认识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当代企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经济政策 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从社会再生产中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基本环节入手,不仅揭示了商品经济社会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还揭示了社会财富实现增殖的方式。某种意义上,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不仅在政治经济学中具有基础地位,更在西方经济学以及其他应用经济学中占有基础理论的地位。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与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相互配合发挥作用,从而构成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 1.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循环是资本所有者带足了货币到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包含有剩余价值的新商品,再到市场上去把商品卖掉,收回比原来更多的货币。这样,资本就完成了一个循环。从产业资本这一循环运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它要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最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资本循环分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产业资本家以“采购员”的身份,带着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在第二阶段中,资本家以“商品生产者”的身份,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消费,生产出包含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新商品。这是资本循环的决定性环节。在第三阶段中,资本家以“推销员”的身份,把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原因: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①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②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7.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9.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0.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1.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12.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3.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 读书笔记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首先,我想说非常感谢老师能够让我们去读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书籍。因为在大学里面,现在能够静下来读书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尤其是在崇尚快速阅读的今天。于电子书籍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忽视了纸质的书籍,导致书卷气变成了电子气。而老师则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可以尽情徜徉在书籍的海洋,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尤其是接受我们这种扛旗专业的学者们独特思想的熏陶,而我阅读的《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的书籍。 其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学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成为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法上,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阅读马克思主义文章经典,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放在首位的。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这就可能带来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迷茫和模糊现象。针对此情,我们就应该加强思想政

治教育,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正确对待学生的合理诉求,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在阐述我的《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这本书之前我想谈一谈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本书。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马克思之后,之后代表了未来,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也坚信未来的马克思主义一定会更加美好。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安葬仪式上说: “马克思一生作出两项伟大的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是‘科学巨匠’,但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这是马克思的的成就,那么外国学者如何看待马克思了?这本《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的作者英国的学者戴维·麦克莱伦同意也写了一部非常有名的书《卡尔·马克思传》。《卡尔·马克思传》一书中就谈到了在马克思去世以后马克思主义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提出了在当今世界上依然影响最大的依然是马克思主义: 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这样一种语言:数以百万人用它来表达自己对更公正的社会的希望。作为反抗的工具,马克思对宗教的描述给很多从中看到自己使命的

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一、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 资本只有经过不断的运动,才能实现增值。资本的循环是资本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在运动的总过程中,资本要实现增值,必须依次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三个阶段,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实现价值的增值。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即资本所有者以购买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商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准备。这一阶段用公式表示为:G-W=A+Pm,其中,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从形式上来看,买者把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而卖者则把他们的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执行的是一般商品流通职能。实质上这里的货币同时具有资本的职能。因为资本所有者购买的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生产资本——劳动力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而生产资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所以,在G-W中,G 作为货币资本执行着资本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当这一阶段完成后,资本运动就进入第二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即资本所有者以生产组织者身份,把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用公式表示为W=A+Pm... P... W’,其中,P 代表生产,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代表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在这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仅发挥着一般生产要素的作用,而且发挥着资本的作用。通过生产过程,资本由生产资本的要素形式变成商品资本形式。这些商品与原有的商品相比,不仅在物质形态上发生变化,而且在价值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包含了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所以,这一阶段是产业资本全部运动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第三阶段:售卖阶段,即资本所有者又以商品出售者的身份回到市场,把新商品销售出去,收回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一定数量的货币,用公式表示为W’-G’。经过售卖阶段,资本不仅发生了从商品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使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得到了实现。这个阶段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能否完成W’-G’过程,对资本的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 在生产过程中,只有完成W’-G’过程,资本家收回货币,资本的循环过程才能继续。因此,商品资本要实现自己的职能,必须将它的商品形式全部转化为货币资本形式。也正因如此,马克思把这一过程称为“惊险的跳跃”。 由以上可以看到,资本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不断地循环运动,才能使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循环的过程,用公式表示是G-W=A+Pm...P...W’- G’(G+g)。其中,购买阶段和售卖阶段属于流通领域,生产阶段属于生产领域。可见,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在这个运动中,预付资本的价值不仅保存了,而且它的量也增加了。 2、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 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为了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产业资本不能经过一次循环之后终止自己的运动,而必须把这种循环运动不停顿地进行下去。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是一个无止境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到,产业资本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它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第小题 1 分,共30 分)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c 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c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 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d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a —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英美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第20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学习目标 1.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局限性。 2.根据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度体会“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异同。 教材分析 一.背景: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可能性 ⑴政治基础: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建立。 ⑵理论基础:启蒙思想,特别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2.必要性:独立之初是邦联制国家,实际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⑴政治:邦联国会,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有权征兵、征税、发行货币。 ⑵经济:各州互设关卡,商品流通不畅;没有制定统一的关税,为英国商品倾销提供了便利。→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新宪法,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战争换来的独立,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华盛顿警告:“要么我们在一个领导之下成立联邦而结合为一个国家,要么我们就保持13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永远互相争吵。”——《大国崛起》 3.制定宪法 ⑴制宪会议:1787年在费城召开,经过激烈争论,通过联邦宪法。 ⑵原则:“分权与制衡”。通过分权、制约最终达到平衡,是宪政的最终目标。 【历史纵横】制宪会议上的权利之争 制宪会议上产生了大州和小州、北方自由州和南方蓄奴州之间的权利斗争。 最后,为制宪会议代表们共同接受的是康涅狄格州的“大妥协案”:国会参议员各州两名,众议员按“联邦比例”出;计算“联邦比例”和纳税人口时黑奴都以3/5的人口数加入计算;国会有权征收关税;1808年以前可以输入黑奴,但每人课以不超过10美元的关税,1808 年以后是否禁止奴隶贸易到时国会再讨论决定。 二.1787年美国宪法 1.联邦制 ⑴联邦政府: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①法律: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②职权: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⑵各州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①法律: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州的立法虽然必须符合宪法,但是宪法保证州的领土与主权不受侵犯。②职权:联邦和各州各有自己的三权分立的政治机构。州政府的官员由各州选举产生,联邦政府无权任命州级官员。联邦和州之间、三权机构之间相互构成了多重分权与制衡。 ⑶作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尽量给地方一定的自治,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力。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创立联邦制度。“联邦既像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联邦实现了自由与力量的统一。2.三权分立制 ⑴立法权归于国会①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 1/3;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担任。②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名额与该州人口成正比,任期2年。③职权:立法:法律需经两院通过,总统批准;财政:向国民征税,调整国外贸易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1日成立,至今已走过89年的旅程。89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一系列伟大胜利。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密不可分。那么为什么中国早期的先进分子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之道呢? 马克思主义能够被先进分子认知、赞同乃至最终确定能够解救中国绝非幸至,有其不得不为的原因! 一、实践的选择。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斗争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国门洞开,先进分子深感国将不国,自那时即开始寻求强国富民之道。早期的尝试是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然而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军事、经济、教育等以图自强,“戊戌变法”的改良派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体到“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满清政府,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等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再加之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后又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使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文明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此时的中国急需一种新思想、新革命道路的出现,以解答先进分子心中疑惑,带领中国走出革命低谷。而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正为我们送来了社会主义,为处于彷徨中的先进分子以启示:资本主义走不通,可以走社会主义道路!先进分子开始去真正接触指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二、先进思想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是在先进分子深感辛亥革命未能撼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对大众的统治而发起的,早期实质仍是宣扬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思想,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然而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仅限于少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范围。直到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的篇章。特别是中国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所给予的实际教训中,开始真切的看到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这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特别是在经过了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循环和周转解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循环和周 转解析 对于考研政治而言,从宏观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板块仅仅只占3—6分的比例,和10年之前相比,重要性下降,而且难度也大大降低,但这种评价仅仅是相对而言,从其本身的特点来看,部分基础理论的理解还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于文科学生来讲。其中一个知识点,近些年未有涉及,但今年需要大家给与注意的是:资本循环和周转。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这个点,要有针对性: 第一、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这个是资本循环的研究需要关注的方面: 要理解资本循环要经过三个阶段,执行三种职能。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必要先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进行生产,再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与此相对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从空间上来说,必须是有的人在生产产品,有的人在卖商品,而有的人则在购买商品。如果只有生产的,而没有卖的,生产就进行不下去了。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生产要顺利进行,必须在购买之后进行生产,生产完之后去销售,要进入下一轮的生产,必须还要购买。所以要在时间上继起。这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第二、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与资本循环不同,资本周转所关注的重点是周转的速度。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周转速度带来的影响是需要考生认真理解的。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例题:考察资本循环的重点在于( ) A.资本运动所经历的时间长短 B.资本运动的速度快慢 C.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和并存性 D.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 解析:A、B选项是资本周转所重点分析的问题。本题正确答案是C和D。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优势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创办于2005年4月,具有强大高校背景,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考研高端辅导的机构之一。并积累了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 成功学员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