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资料提纲规范标准答案

毛概复习资料提纲规范标准答案
毛概复习资料提纲规范标准答案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P5)

(1)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3)、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4)、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党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根据:(P11)

(1)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

(2)时代背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

(3)历史根据: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4)现实根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3.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P13)

(2)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P14)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P19)

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P22 (2)实践基础:

6.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P24)

7.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P24-P25)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P28)

9.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现实基础、重要借鉴

(1)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P33)

(2)现实基础;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P33)

(3)重要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P35)

10.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P36)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P65)

(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P66)

2.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是国民革命时期受到革命洗礼、并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的地方;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P81)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P66)

4.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

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P79)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1)政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P76)(2)经济: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P77)

(3)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P78)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依据: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在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P80

(2)内容: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P80)

第七章

1.改革开放的性质和意义;

(1)性质: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P162)

(2)意义: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P163)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的论述: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P164)

3.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荣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P171-172)

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P168)

第八章

1.我国20世纪50年代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1)主观: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中注意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P177-178)

(2)客观: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P177)

2.市场经济的优势和缺陷(P182)

(1)优势: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2)缺陷: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发挥的主要作用:

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

的导向作用,综合应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等等。(P182)

4.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强自主创新(P205)

5.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科技人才(P206)

6.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

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P206)

7.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P205)

8.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在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相继增加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进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P210)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P211)

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意义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和资金短缺的矛盾;

第二,提高消费品的档次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第三,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能力。(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第九章

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方针: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P220)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人民当家作主(P221)

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政治基础和现实条件:(P232)(1)历史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2)政治基础: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3)现实条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得差异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8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c.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领导)

e.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f.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g.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

h.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i.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j.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5.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措施:

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

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P227)

6.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1)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P236)(2)重要意义:(P237)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b.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c.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d.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民主、自由、人权(P243-247)

民主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分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不同本质。

第十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P253-254)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d.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e.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P250-251)

a.中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255-256)

(1)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相互关系: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

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P262)

(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一章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281-282)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治法治

e.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f.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民生问题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P274-275)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③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P278-280)

(1)理论意义:a.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提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a.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c.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

展利益。

5.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依据:(P284)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十五章

1.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宗旨、最大政治优势、执政地位的依据、执政的实质、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无产阶级)(P363)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P366)

(3)最大政治优势:密切联系群众(P371)

(4)执政地位的依据:人民拥护和选择的结果(P367)

(5)执政的实质:人民当家作主

(6)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脱离群众(P371)

2.我国党群关系的特点:(p37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组织群众、带领群众进行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3.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p373)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必须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

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

4.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p378)

在新的发展阶段,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来抓,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

5.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应正确把握的基本原则:(P375-376)

a.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c.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6.党对青一代的希望:(P383)

青一代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长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所建树的人。

《毛概》课讨论提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讨论课讨论提纲 我们的梦想 专业:建筑工程 班级:建工2011-2班 组长:王恩广,刘旭菲 发言人:刘旭菲

一、关于讨论题目的总体认识(相关观点的综述,350—450字)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梦想。比如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为一名科学家,这些梦想陪伴我们成长,同时它们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对于我们来说,梦想是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是实现成功的有力保障,是完整人生的必要组成。作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胸怀美好远大的梦想,是我们不断进步、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动力,体现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和全民族的共同理想融合在一起才更有价值,我们的祖国也需要一个共同的梦想。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从此以13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凝聚着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我们将从个人梦入手并引向中国梦,从多方面去认识和了解什么是梦想,梦想对于我们有着怎样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去体会自己肩负的责任和美好的未来。 二、小组成员的主要观点(字数500字) 通过全班同学进行班会讨论,以及大家分宿舍、分小组讨论后,我们确定了一些主要观点: 1、我们的讨论课的主线为梦想,首先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认识分析梦想,然后由个人梦想升华到中国梦。 2、我们的个人梦主要采用逐渐深入引发思考的形式。首先通过采访等形式,了解当下大学生的梦想情况,对大学生们的梦想进行一下分类。 3、当代大学生的梦想许多都已经归于现实,大多数的认为考上研究生,找个好工作,有个幸福安定的未来这些是自己的梦想。这正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和特殊性,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许多的压力与竞争,更多地思想回归于现实,变得更加理性。 4、梦想的精彩之处在于实现它的过程,我们的讨论课应当把实现梦想这一过程当做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将从与生活密切的方面即健康、学业、人际关系这些问题入手,进行分析。 5、个人梦想的扩大是集体的梦想,这不仅是个人梦想的延续,更是实现集体统一和谐进步的精神力量。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和全民族的共同理想融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2017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第一章 1. 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幵拓着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 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 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 :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 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改革幵放的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

2017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2017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

毛概期末复习简答题标准答案

毛概期末复习简答题答案

————————————————————————————————作者:————————————————————————————————日期: 2

2013毛概复习材料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 3、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坚持及其意义2 4、按劳分配的定义,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有哪些?2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要求?2 6、我国有哪些基本外交政策及主张3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3 8、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3 9、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3 10、怎样正确处理我国的宗教问题?4 11、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4 1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4 13、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5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依据?5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意义?5 16、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 17、法律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什么作用?6 18、市场经济下,为什么要注重加强到的建设?6 19、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名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6 20、如何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6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坚持及其意义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容 ⑴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是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容:①新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改革开放的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⑦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

毛概提纲完整版

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内涵: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人民军队建设、军队战略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建设和文化工作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1、两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 2、关系: 1、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实力条件下进一步丰富了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5、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

2011期末考试毛概复习重点(兰州交通大学)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章 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毛中特(毛概)期末主观题复习范围及答案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 1、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3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内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党都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2、始终坚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立足劳动力丰富、国内市场广阔而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短缺的比较优势格局,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宝贵机遇,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有力地带动了对外贸易、国内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4、始终坚持在开放中维护经济安全。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放是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更有效地维护国家根本利益这一宗旨。 5、始终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与各国的共同发展,既是实现我国长远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改革开放中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经历了长期斗争的考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裕和人民幸福。 三、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在改革方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治体制改革两个重点改革对象,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各方面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新的机制体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最能体现出改革成果的即是我国有国家调控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改革,增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活力,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具有生气,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国不断地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努力构建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不断吸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和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信息等,紧跟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四、如何理解改革开放的道路与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改革开放,实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还是社会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也为我国今后的改革创造和积累了许多的条件和经验,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实行了市场经济,挽救了濒临崩溃的经济,使其重新具有生机和活力。 五、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为什么“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六、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4、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5、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举措,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养老就医等,件件关系群众生活,事事关乎人心向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是爱民、亲民、为民、利民的党。 七、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一是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 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转型。 2、二是明确和强化政府在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凡是属于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权力与责任, 一律还给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 凡是属于政府的权力与责任, 则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 3、三是创新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 积极探索政府履行社会建设责任的最佳实现形式 4、四是完善省县财政管理体制, 确保基层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经济能力。 5、五是积极稳妥地开放地方资本市场, 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八、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但是这是就全国而言,有些地区和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根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九、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客观上要求有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所必要的。 2. 一是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 3 二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 4三是外资企业的进入可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十、创新型国家的涵义;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十一、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十二、什么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十三、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 2、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自愿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自愿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稳定较快地发展国民经济,有赖于处理好经济工作当中的各项关系,借助合 理、合适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凝心聚力,真抓实干。 2.调整经济结构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3.尽快实现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漂移”。 4.还要发挥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引领作用 十五、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5.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 发展轨道。一是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二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五是打好节能减排攻 坚战和持久战。六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6.②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一是优化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促进区 域协调发展。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四是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 对气候变化。十六、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什么; 7.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展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路。3、以保证人 民当家作主为根本。4、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5、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十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设应包括哪些内容?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等。 二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二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帮助我们认识 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完善人生旅 程的理论指南。 2、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3、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 巨大的作用。 二十二、怎样才能使我国从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 1、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高度 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 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二十三、公平正义的内涵是什么?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二十四、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一,把维护社会公平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进一步提高对公平正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毛概实践调查提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践调查报告提纲 专业班级:机械1301 成员姓名学号:王雄海3130701044 邝德福3130301011 蒋欣3130301016 杨忍3130706023 陈俊成3130307042 实践调研报告题目:公务员生活情况调查 实践调研对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实践调研时间、地点:2015年4月某机关事业单位 实践调研活动方案设计构思:

尊敬的公务员同志: 您好! 我们是江苏大学的学生,为了研究我国公务员生活质量的现况及改进策略,特开展此次调查。本问卷匿名填写,您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对所有调查信息保密。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1.您的婚姻状况: A.未婚 B.已婚 C.离婚 D.丧偶 2.您的行政级别: A.部级及以上 B.厅级 C.处级 D.科级 E.无行政级别 3.您的车房情况如何 A.无车无房 B.有车无房 C.有房无车 D.有车有房 4.睡眠质量不好 A.同意 B.一般 C.不同意 5.经常感到疲倦,浑身乏力 A.同意 B.一般 C.不同意 6.胃口不好,无缘无故地不想吃饭 A.同意 B.一般 C.不同意 7.不再热衷于朋友间的聚会 A.同意 B.一般 C.不同意 8.很少有什么事能让我高兴起来 A.同意 B.一般 C.不同意 9.我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 A.同意 B.一般 C.不同意 10.工作之余,我还有一定的时间照看家里的事情 A.同意 B.一般 C.不同意 11.工作之余,我还有充足的时间参加娱乐活动 A.同意 B.一般 C.不同意 12.我定期地、有规律地参加健身活动 A.同意 B.一般 C.不同意 13.我有机会经常和朋友们聚会 A.同意 B.一般 C.不同意 14.考虑到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状况,您认为您目前的收入是否满意? A.同意 B.一般 C.不同意 15.您对单位为您提供的各项补贴和福利满意吗?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16.您对自己日常的生活环境满意吗 A. 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17.您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满意吗? A. 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18.您的家人对您的工作满意吗? A. 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课后题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毛概考题范围及答案

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 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心 中的底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 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 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包 涵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 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 处在初级阶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就 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 为理论;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 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 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 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 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 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 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 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 力的改变而改变。 5、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 富裕。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的本质体现。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 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 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 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 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 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 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 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国家。 8、请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内 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三位一体: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十八大第一次指出了“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因此,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的实现途径,是这个路怎么走的问题。理论体系它的功能是行动指南,是一个指针的问题,保证这个路走得正确。制度是根本保障作用。十八大阐明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强调: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1)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1)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2) 同时,两者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3)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认清两者的区别,同时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演变过去的,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因素,如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都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等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①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经济基础。②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阶级已被消 灭,阶级斗争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 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中国成 立,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 盾已转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总任务 是实现“一化三改造”。1956年以后,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 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 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 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 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 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 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 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 民族工商业。3.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 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 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1、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哪些问 题? 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 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 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 导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 大历史性课题。 1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 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 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 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 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就 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概 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 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 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 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 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 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 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 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13、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根本任务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试述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建设的内涵(包 括党建主线、原则、要求、五大建设及 其重点、目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 期的特点和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 四项基本要求。即:(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坚持民主集中制; (4)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十八大报告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既 坚持又完善。在主线中,在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 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上,充实了纯洁性建 设的内容。先进性是前提和基础,纯洁性是体现 和保障。党的思想建设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 装全党,克服和改造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的工作。它是党的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纪 律等各项建设的基础,也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 队性质和坚强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党的组织建设 即为加强党的建设在组织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 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最具经常性、普遍性的基 本建设,是实现党的纲领及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 路线方针政策的物质保证,也是党深入进行思想 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物质基础。党的作风建设即端 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 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 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 新的概念。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 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促进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制 度建设即党为了建立健全党内规章制度所进行 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更带有根本性、 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巩固思想、 政治、组织、作风各方面建设成果的保证。 15、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 一观点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 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 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 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 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第一,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 主义的标志,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第二, 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 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第三,要把发展市场 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 16、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经济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 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特色”在于:1、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符合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 求;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增强 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 主义的优越性; 17、中国目前的分配方式有哪些?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 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分为:以劳动作 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 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的生产要素参与分 配。 18、请你谈谈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 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 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 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 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 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 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 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 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 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 的重要课题。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这就要求我们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 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坚持 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 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 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 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第二: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坚持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四:坚持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五:坚持社会主义荣辱 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认清并了 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明确现阶段 我们的建设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内化成自己行为的指导奋斗的动力,行动 的指导,将自己的行为与主流要求方向相结合, 为最高的目标孜孜不倦前进! 19、什么是基层民主?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 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 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 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 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 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 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主要内容:1、农村村 民委员会 2、城市居民委员会3、企事业单位职 工代表大会 20、为什么要加强基层民主。 1、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 础性工作。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 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 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 事务中当好家做好主。2、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 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 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 步创造条件。 21、为什么要进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 点的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 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 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 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 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 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 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 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 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22、如何加强社会建设?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 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城乡居 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 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 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 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安定团结。 23、谈谈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认 识。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 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 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 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论述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 为“五位一体”,规划总体布局内容得以丰富和 拓展,也表明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更高的 层次。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部分之 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紧密联系、相 互作用、不可分割,又有各自的独特地位和发展 规律,平衡的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 互依存、相得益彰的绝佳状态。经济建设是物质 基础,政治建设是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精神支 撑,社会建设是前提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键。 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首次提 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尤为引人关注,并强调把 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相应的战略地位,将生态文 明的价值理念方法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和各个方面。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可 以表明党在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 方面进一步成熟,顺应了民心、顺乎了民意,真 正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得到切实可持 续利用。 “五位一体”总布局既充分体现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全面适应了新 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 求,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丰富发展的具 体体现,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纲领。需要 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日益完备的“全面建设”更 加清晰地勾画出小康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的蓝图。 24、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 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 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每 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 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 女的共同期盼。”随着十月革命炮声的响起,世 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中华儿女在国 家危亡之际,在民族救亡的艰难探索之中最终选 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发展,国人最终 寻得了一条谋求发展的正确道路。当我们走过了 一百六十多年的复兴之路后,历史告诉我们复兴 之路就是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 复兴之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 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 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 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积百年之 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 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 命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 从努力建设社会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成建成小 康社会。我们从历史变迁中真实地触摸到了一 个民族的复兴,一个民族的幸福,让我们找到了 “复兴之路”就是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前进,复兴之路”就是人民的幸福之 路。 25、为什么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 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 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 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 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 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 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 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 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 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 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 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 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26、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 路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 路的依据: 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 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 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 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 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 最后夺取政权。一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二是具 有现实的可能性; 27、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 国情的必然选择。(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中国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 的必然选择。 28、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 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