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道主义

孔子的人道主义
孔子的人道主义

孔子虽然因为推崇?礼?无法在春秋时代社会转型中一展政治抱负,但是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教师,周游列国又有门徒三千使儒家精神由此流传。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说过儒其实是对春秋时主持祭典的人的称呼,在孔子的时代儒并不是单指儒家,而儒家的定名则是由于孔子本人及其门徒对?六艺?的研究。

西方人关心世界的构成,而中国人关心社会的构成。古希腊的哲学家研究世界的起源的时候,孔子和他的门徒们则在建立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现代的一些学者人为没有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则完全不可能自己走进资本主义社会,原因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根基太过牢固了。

最为一个农业国家,寻求和平和社会稳定是所有中国人的希望。

背负着这种期望成长起来的儒家致力于讨论维持社会稳定各种人际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五常?。有些人认为这些道德观念是阻碍人性自由发展的枷锁,其实不然,儒家重的是推己及人,?内圣外王?的境界要通过?修身?来达到。儒家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从自己出发的同心圆,渐渐扩张到社会总各个层面,而且并不会因为离圆心的远近而产生贵贱之分。儒家所说的君子就是通过这个同心圆达到?仁者爱人?的境界的。

关于人的道德,孔子最为强调的就是直、仁、恕、忠。直就是真性情。论语中有一个小故事很好的解释了孔子严重的直。叶公问孔子说有一个父亲攘别人的羊,儿子出来作证,这就是直吗?孔子回答说在我看来父子感情深厚,决不愿将此事外扬,相互隐瞒才是人之常情。现在儿子沽名而指正父亲,不是直。拥有?直?的人时常自省十分了解自己而自信,而做不到的人则时常关心别人的目光。

仁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极多,孔子亦列出了许多的不仁、鲜仁,近仁。总结来说,人就是表现出真性情而又合礼的做法。。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

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论语》记载:

?xx问仁。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又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论语》有一章说: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

‘xx也?’xx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xx》)

孔子尊崇天命,这个观点迎合了宣扬君权神授的统治者。(不过这是在他老人家死后很多年才被汉武帝发掘出来宣扬自己统治的合法地位的。)《论语〃季氏》中有记录:

?子曰:

‘君子三畏,畏天,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又有?获罪于天,无可祷也。?可见孔子尊天命也相信天命可以惩恶扬善。但在尊天命的同时,孔子认为人也应该尽力完成自己的事,所谓知天命,尽人事,以德配天。也就是基于这个观

点,孔子在春秋那个动荡的社会无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之后仍然坚持四处讲学,宣扬自己的观点。孔子说他自己: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孔子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由此看来,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又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xxxx。?

简单说一下?和?。《左传》中把和解释为煮一锅汤,汤里面包含了各种味道,然而这些味道却可以调和起来,使汤味鲜美。孔子也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此可见和并非求同而是存异,不是命令或说服别人认同、服从自己,而是了解和容忍那些不同的观点,执两用中。

最后感谢所有有耐心把这篇文章看完的人,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让读者对儒家有新的了解。当然,孔子也有很多为现代人所诟病德地方,以后的文章中我会尽力介绍。配合天人东洲的总体设定完成,我会系列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哲学。虽然道士明确表示东洲不会出现向儒家那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派,但是入的精神还是存在的,而且介绍中国哲学我没有办法不从孔子开始。文中大部分观点来自冯友兰先生的著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原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