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案(生活与哲学)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案(生活与哲学)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案(生活与哲学)

课题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教学依据

本课题教学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4.12规定的“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4.13规定的“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本课题包括两个目题: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第一目的逻辑结构是: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实践基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第二目的逻辑结构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识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含义,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原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剖析生活中价值冲突的实际事例,如竞争与友情、关爱与惩罚、传统与时尚等,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是最高的价值标准,从而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能力:通过学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理,要求学生深刻领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做到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初步具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教学过程设计

【来自生活的报告】

多媒体展示:播放电影《生死抉择》片断(约五分钟)

李高成:“今天,我想明白了,我是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哪个圈子里的人!我为自己的彷徨和犹豫而惭愧!万书记,同志们,现在我郑重声明,有关中纺的问题,凡牵涉到我本人和我家属的,请省委市委一定查到底,就是把我查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把我查得撤了职、坐了牢、杀了头,也要查到底!我宁可以自己为代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能让腐败分子蒙混过关,毁了改革前程,毁了我们党,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抉择,永不回头的抉择!”

李高成将辞职书交给万永年:“万书记,这是我的辞职报告。”万永年温暖的目光看着李高成:“好,高成同志,我先替你保管一下。我相信,你选择了党和人民,党和人民也一定会选择你!”

教师导引:

《生死抉择》是一部振聋发馈的反腐倡廉力作。刚才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李高成、万永年等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优秀领导干部形象,他们在金钱、亲情、友情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令人振奋和鼓舞,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党和政府反对腐败、从严治党的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问题思考:

(1)观看影片你有何感受?

(2)李高成的行为对我们进行价值选择有何启示?

【教学互动合作探究】

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师导引: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当我们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地追寻自己梦的脚步时,总是渴望有一盏灯,在黑夜里为我们把征途照亮,在前方为我们指引方向。在人生的征途中,我们走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对生活的价值判断。

(一)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

1.多媒体显示:

2.问题探究:

元代大学者许衡有一天外出,因为天气炎热,感到口渴难忍,而路边恰好有一排梨树,同行的人纷纷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何不摘梨解渴

呢?”有人问许衡。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

迂腐,说:“世道这样乱,梨树的主人是谁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顾忌吗?”

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1)材料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是什么?

(3)在天气炎热、口渴难忍的情况下,许衡为什么不摘梨解渴?

(4)许衡的行为选择与他的价值判断的关系是怎样的?

3.教师点拨:

(1)一种是同行人的价值判断:世道太乱,梨树的主人是谁都不知道,无须太多的顾忌,可以乱摘。另一种是许衡的价值判断:“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不是自己的梨,不能乱摘。

(2)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3)许衡不摘梨解渴是因为不是自己的梨,不能乱摘。许衡不去摘梨就是在其价值观念支配下作出的选择。

(4)许衡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多媒体显示:

2.问题探究:

(1)结合我国就业形势,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原因是什么?

(2)从这一原因可以得出什么哲学道理?

(3)事实启示我们应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教师点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我国“双向选择”的市场用人机制也日益规范、毕业生数量猛增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是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原因。

(2)从这一原因可以看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3)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1.过渡:

我们党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过一系列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选择其中一例。

2.多媒体展示:

3.问题探究:

(1)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土地政策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2)材料显示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

4.教师点拨:

(1)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都是源于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5.活动设计:

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6.问题探究:

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对我们有何意义?

7.教师点拨:

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具体情形。

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

(一)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1.过渡:

面对社会的转轨,多元的思想荡涤着我们的心灵,考验着我们的选择。如何在冲突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成为我们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

2.多媒体展示:

3.问题探究:

(1)在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

(2)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

(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

4.教师点拨:

(1)农民的价值选择是希望尽快下雨以缓解旱情;而地主们却害怕下雨耽误了他们听歌看舞的享乐。

(2)造成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各自需要的差异。

(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特征。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 活动设计:感受马克思名言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6.教师点拨:

在这里,不是穷人和商人缺少审美观念或者美没有具体标准,而是因为社会地位和需要的不同,才导致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1.多媒体显示:

2.问题探究:

(1)材料中不同行为主体各自的价值选择是什么?

(2)为什么对待同一问题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

(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什么特点?

3.教师点拨:

(1)小煤窑主、矿工、乡镇领导:为了眼前利益,不顾生命安全,非法开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从广大人民利益出发,把生命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依法取缔不符合开采条件的小煤窑。

(2)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

4.活动设计:

讨论:结合依法取缔非法小煤窑的材料,谈谈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5.教师点拨:

人们的社会地位、利益立足点,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认识能力、受教育程度、思维方法,人们认识事物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等,都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

1.过渡:

复杂的社会,充满着抉择。多元的生活,充满着冲突。“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生活中的两难选择往往让我们手足无措。此情此景,我们应该以什么标准进行价值的比较、鉴别和选择?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让我们学会在价值冲突中选择,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

2.多媒体显示:

3.问题探究:

(1)几代中央领导共同的价值标准是什么?

(2)为什么“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4.教师点拨:

(1)几代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时期,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2)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才能保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才能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5.活动设计:

列举新一代中央领导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所做的具体事情。

(四)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1.活动设计:

讨论交流:集体生活中,你的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利益发生过冲突吗?你是怎样处理的?

2.教师导引:

只有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才能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人的尊重。在这一点上,不少先进人物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3.多媒体显示:

4.问题探究:

对比任长霞和前面材料中非法小煤窑主的价值选择,回答

(1)我们应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怎样进行价值选择?

(2)工作中应如何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5.教师点拨:

(1)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不幸因公殉职的任长霞,逝后被群众誉为"人民的卫士、罪犯的克星、敬业

的楷模、廉政的先锋、爱民的标兵"。十万群众送长霞的悲壮场面正说明老百姓

爱戴和拥护的不是你的官位有多高、你的权力有多大,而是看你是否真正为了

老百姓的利益而殚精竭虑、夙兴夜寐。有道是:民心大如天,万事民为先。人

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2)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走进生活判断运用】

1.走进生活

多媒体展示:

某市为解决交通压力,提出了几套道路建设方案。

方案一:大规模地道路拓宽。这套方案的特点是:建成后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压力,但随着大规模的拆迁,将会给居民的生活开来巨大的不便,而且会带来安置的巨大困难。

方案二:建设地下铁路。这套方案对缓解交通压力也非常有效,但该市以泉水著称,建地铁会毁坏泉脉、损害城市特色。

方案三:建设高架桥。这套方案的特点是,小规模的拆迁,还不损害泉脉。

2.判断运用

(1)对比几套方案,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方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2)如果请你设计一套方案,你设计的标准是什么?你要考虑哪些因素?

●作业设计

1、某企业为了准球一时的经济效益,偷偷将大量污水排入河流,造成河水水质的严重污染,给沿岸居民生产、生活及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该企业不得不停产整顿。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该企业错在什么地方?

(2)上述事实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1)①该企业为了一时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社会效益,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表现,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②该企业没有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人民群众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为了局部利益而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

(2)①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根

本利益之间的关系,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2、在多元化、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持有不同的价值标准、采用不同的价值取向是正常的现象,这里关键终于我们树立的价值标准是否正确、是否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符合。在高考填报志愿中有这样集中典型的价值标准。

“重院校”的价值标准:持这一标准的学生更看重学校声望和实力。

“重专业”的价值标准:持这一标准的学生喜欢当前热门专业。

“重特长重志趣”的价值标准:持这一标准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和专业。

以“稳”为主的价值标准:持这一标准的学生不喜欢冒风险,以免落榜。

结合本课所学价值标准及我校今年高考填报志愿的实际情况,为今后高考填报志愿应坚持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教学反思

教材在讲述知识点时,先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再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本部分的教学设计如果采取其他思路形式,也要注意结合教材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本框题教学,力争反映新课程理念,立足生活主题,符合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运用。

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价值判断的含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等,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及时点拨、讲授,适当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堂探究讨论活动。

组织本框题教学,应鼓励学生通过事例分析,结合自身感受,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要有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解释理论问题,可借助于图片、图表、图画,运用幻灯机、电视机、多媒体等手段,尽量让学生产生直观、具体的感受。

《生活与哲学》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

《生活与哲学》 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考点解读】 哲学源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可以指导生活 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功能P25) 真正的哲学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宇宙和人生。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任务) 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二者的关系如何? 【提示】哲学的“关系”,包括“区别”与“联系”两方面。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态度: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 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之是哲学家的事情。 3、小结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又决定方法论,哲学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提示】 1、注意搭配,如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为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三,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题的回答。 (见上面) (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基本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2019-2020年高二生活与哲学全册经典教学案例

2019-2020年高二生活与哲学全册经典教学案例知识准备: 1、哲学的含义、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联系)。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例题示范: 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他的成功在于不自觉地遵循了辩证法。他认为,质与量的统一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础,自然界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化学元素有转化。但是,门捷列夫到了晚年则成了形而上学的俘虏。他为了证明社会发展变革的不合理性,竟然反对自然界存在着飞跃,否认原子可分为“电子”,否认元素的复杂性。他竭力反对的原子结构的新发现,这恰恰是对发展门捷列夫化学周期律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他的哲学思想的倒退妨碍了他进一步获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点评:(看我的——)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 都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 学家才可能取得成就和成功。在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 活动中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模拟练习: 邓亚萍 1973年生于河南郑州,5岁学打乒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 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 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1997年退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 现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等职。 邓亚萍在清华大学学习哲学结合自己打乒乓球的经历,写了一篇《运动员学哲学》的文 章。她在这篇文章中说:“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我感到在中国乒乓球队,时常闪烁着唯 物辩证法的光芒,遗憾的是当时我对哲学理论的知识知之甚少,更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用 哲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也没有把实践上升到哲学原理的高度来认识。所庆幸的是,在我即将 结束在清华大学学习之前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一课,这对我来说意义是极其深远 的。”“回顾中国乒乓球队称雄世界乒坛40多年长盛不衰的历史,我觉得其中重要原因是, 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在重大的国际赛事中,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从 而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点评:Learn from me 智慧分享: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全册

《生活与哲学》教案 所教班级 执教者

目录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彭琳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彭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段霞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段霞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陈婷婷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陈婷婷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忽丽霞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忽丽霞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张琳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张琳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李永朝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李永朝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教学目标】 1、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三、【知识梳理】 1.哲学怎么产生的? 2.哲学的本义? 3.哲学的任务?(功能.作用) 四、【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哲学智慧的产生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产生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哲学产生于哲学家的实践活动和主观情绪中 D.哲学产生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2.人们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而进行的思考,不可回避地触及具有哲 学性质的问题。这说明( ) A.哲学的智慧是人努力想象出来的 B.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 C.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 D.实践的发展是为了适应哲学的需要 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 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脱出愚蠢。”这句话意在说明( )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前 言(第1课时) 一、学习哲学的重要性: 二、《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四、《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 五、《致同学们》:一共有六个自然段: 1、引入: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 2、回答: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 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递进: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 4、递进: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 确的,因为它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 六、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 生 活 与——单元: 哲 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2-16课时)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单元导语: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 课文:学习的主体内容: 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框构: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排—。目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包括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 综合探究: 探究活动目标 探究活动建议 探究路径参考 理论评析

价值与价值观公开课教案

价值与价值观(教案设计)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我们使用得就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教材,本框属于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 内容主要分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价值得基本含义、人就是社会一切财富得创造者、人得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与对社会得贡献。以及对一个人得评价主要瞧她得贡献等内容。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得导向作用,内容包括价值观得基本含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以及对人生道路得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二、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得哲学常识知识,具备学习相关知识基础;高二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一定得信息收集与筛选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得一定得探究能力,伙伴合作能力;学生已经有了思考得需要与希望得到解惑得需要,有着强烈得求知欲望,社会环境及舆论得导向对她们影响巨大,因此学习本框题有它特有得意义。 三、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价值与价值观得基本含义;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加深对人得价值得理解评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得评价要瞧她得贡献,而不就是索取了多少;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昭通803地震”之主线贯穿本课得教案,贯穿以“生命”为线索,整合案例,引起学生得共鸣;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得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得责任与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得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与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教案重难点: 1.教案重点:价值观得导向作用。 2.教案难点: 理解物得价值与人得价值不同之处;联系实际说明人得价值在于对社会得责任与贡献。 五、教案过程: 导入语: (图片)昭通,一个我们多么熟悉得名字。就是这个地方,养育了我们,我们爱着她,但我们也心疼着她,因为近几年来,它就是如此得多灾多难:地震,滑坡,特大暴雨。犹记得同学们刚入民中那一年8月3日,在鲁

【高三一轮复习笔记精要】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全套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本结构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本单元一般考选择题) (一)哲学的含义 从产生、本义、与世界观、与方法论、与具体科学、与时代精神六方面把握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哲学的本义:关于智慧的学问。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3)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零散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世界观,但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关键看有没有系统化理论化。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正确的,常考选择题!)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5)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A、区别:具体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研究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 B、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强调具体科学的重要)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强调哲学的重要) (6)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常见典型误区】 哲学源于哲学家的头脑,源于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惊讶

(哲学产生于、源于社会实践)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一定是科学的)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是科学之科学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也不能取代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二)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派别 1、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 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 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谁是本原 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 否正确反映、认识物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案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特征。第二目分析了两大社会基本矛盾,通过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第三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一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

(完整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练习题.doc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第一单元练习题 1.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 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脱出愚蠢。”这句话 意在说明 ①哲学的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的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人们创 造哲学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④哲学的任务在于 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 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 “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 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回答 2~ 3 题。 2.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哲学启迪,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都能形成哲学智慧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3.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 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 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和工作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 ,赫拉克利特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 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哲学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具有指导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④哲学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A. 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神话故事常常反映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思考。下列古代神话中, 反映了我国先民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的是 A. 精卫填海 B.夸父追日 C.盘古开天 D.愚公移山 6.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是爱智之学。下列 对哲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又指导具体科学研究 ④一个人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A. 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 含的哲理是 A. 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 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8.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类之运动,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 瞬”。这说明 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B.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生活与哲学》教案(第一课_美好生活的向导_)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教学重点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教学难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 3.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第一课时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两名鞋商到一个地方去考察市场,结果发现那里的人都不穿鞋。鞋商甲认为,都不穿鞋,哪会有市场,另寻别处吧。而鞋商乙认为,没人穿鞋,正说明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我会立刻投资设厂,并广做宣传,让那里的人都穿鞋。最后的结果大家都能猜到,鞋商乙获得了成功。 问题探究: 这个故事蕴涵着什么哲理?(由于才开始接触哲学,还没涉及哲学原理,所以只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即可。) 教师引导:这两名鞋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一个只看到了表面,而另一个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而且会发展地看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形成正确、灵活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我们以后学习哲学会掌握的道理。这也说明生活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哲理。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就是我们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精品,全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精品,全册) 前言(第一课时) 一、课改的必要性: 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 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 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 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3、选修:经济学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

《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公开课原创.doc

《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组石春林 一、教材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教材,本框属于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其内容主要分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价值的含义、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等内容。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内容包括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课标要求: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4.11规定的“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的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生价值的评价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学生学习了前三单元的哲学知识,初步掌握了运用唯物论、辩证法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有了初步的理解,初步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这为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奠定了知识基础。 2、学生能力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的一定的探究能力,协调合作能力。 3、学生心理分析: 学生的心理包括情感、意志、注意、思维、能力、气质与性格等。高二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因此,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疑惑。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学生已经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在独生子女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

他们大多是不太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索取多而奉献少,因此学习本框题有它特有的意义。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理分析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评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 2、能力目标: 通过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深刻理解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指路航标,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初步具有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和物的价值之不同,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只有创造价值,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够实现自我,满足自我需求,劳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认同劳动的观念,承认奉献的价值,是学习这一课后应有的重大收获。劳动和奉献着的人是幸福的,劳动和奉献着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人的一生不能只是索取,只是满足自己的小利,走不出自我的人生是狭隘的,走不出自我天地的人永远找不到人生幸福的真谛。 四、教学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的价值,深入领会哲学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在汶川地震中的普通人的先进事迹,感悟价值观对人生的导向作用。 (3)师生共同设置教学情境,开展学生的探究活动,采取课堂辩论、讨论等形式,进一步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奉献意识。 五、教学过程 【发现生活,感悟人生】

(完整版)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命题人:李正 试卷说明: 1.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3.本试题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选择题) 一、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道题2分,共60分。 1. 在现实生活中,鸡生蛋,蛋生鸡。但若是要追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问题时,有人认为先有鸡,有人认为先有蛋,还有人认为鸡和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无所谓先后。当人们对世界“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就会形成他对世界一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 ( ) ①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属于世界观范畴③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④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 有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有人认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两者 ( ) A.是矛盾的,因为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头 B.是矛盾的,因为对实践的追问未必都是哲学 C.不矛盾,前者是从本源来说的,后者是从获取方式来说的 D.不矛盾,说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是因为认识在不断发展 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说明( )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③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④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4.“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哲学的() A.内涵 B.起源 C.任务 D.性质 5.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 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一、课题:第一单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世界观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2)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本义和任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分析: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 义;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 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 能力 (2)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4)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 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 生活需要哲学,从而增强他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⑴哲学的含义⑵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⑶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难点: ⑴世界观的含义⑵哲学的含义。 ⑶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⑷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天起,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门可以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哲学”这个词是个西方术语,在近代被翻译为汉语,其含义是“爱智慧”或“启发智慧” 等。在汉语中,“哲” 具有“聪明”和“贤明”的意义。从词义上概括地讲,哲学就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当然,严格地说,并非所有的哲学都会使人聪明。实践证明,在眼花缭乱的哲学学说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科学的哲学,因此,我们要学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少同学认为,哲学是比较玄妙的、深奥的学问,一定很难学。其实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作为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也从来没有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一课时)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探讨:我们班是文科班,我想请大家来谈谈,当时高一为什么会选择文科呢?(若干学生回答,答案无非就是“兴趣” 、“基础较好” 、“家里原因”、“其它科目都不好”??) 同学们很聪明,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已经自觉不自觉地与哲学的智慧联系在一起了。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依据是不一样的,但无一例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里的观点——“一切从实际” 出发。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又是综合考虑了各个方面的情况的,大家并不是片面的、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这恰恰也是我们哲学的观点。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从刚才我们举例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但是我们在

2020年高中政治教案优秀范文集锦

2020年高中政治教案优秀范文集锦高中政治教案范文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运用目击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气节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对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策略】 实例分析与文本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个了解。 二、讲授新课 (一)价值的含义 教师:当同学们外出旅行时,要带哪些东西呢? 学生:一个小组依次回答。 教师: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呢?换洗的衣物是为了干净和清洁而带的,相机是为了捕捉美好瞬间、日后的回忆而带的,杂志是为了旅途的消磨时光而带的,手机是为了通讯联系而带的,水是为了解渴,而干粮是为了充饥而带的,钱是为了购物消费,身份证是为了登记注册而带的。(板书“干净、清洁、回忆、消磨时光、通讯联系、解渴、充饥”)。这些词我们概括一下,它们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换洗的衣物、相机、杂志等有满足我这些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我们称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学生:在教材中划出价值的含义。 教师:在这个概念里,要注意价值是两个方面的组合: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同学们再看看这个含义上方的虚框里的一段文字,想想这段文字所说的这些属性和我们刚才划出来的价值的含义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教师:也就是说价值的含义放在这些具体的领域上都能成立,同学们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两个词圈起来。 教师:在价值的含义里有个词,是主体,在哲学上,主体通常是指人。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客体。所以,我们可以说价值所反映的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板书“关系”)。而我们前面所举的那些例子中的客体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们人和一般事务的关系,但生活中除了面对人和一般事物的关系外,还要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把客体具体化为人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的价值这一概念。 (二)人的价值

高二政治下)《生活与哲学》教学计划

高二(下)政治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2015级共有5个文科班,共260多为学生。其中,4班学生层次相对较好,思维相对较灵活,接受能力相对较好,但部分同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待提高;3班多数同学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一般,但学生理解能力整体上不如4班,学习较机械呆板;5班班风较好,课堂学习认真,但基础较薄弱;6、8班主动学习的同学是少数,并且基础太差。每个班级内部,学生层次不一,学习习惯不同。对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贯彻分层教学、差异化教学方式,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二、本学期拟达到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理解哲学概念,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理解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的全面的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主要教学措施 1、教案与课件相结合教学,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2、分层教学: 3、4班一个层次,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培养提高能力;5、6班一个层次,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及落实 3、强化知识的的落实检查:抽背、听写、默写过关 4、针对性解题技巧辅导,训练、督促过关。 四、本学期教学研究 (一)专题(主题教研) 1、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2、不同类型的主观题解题技巧的落实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教案

一、课题:第一单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世界观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2)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本义和任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分析: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2)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4)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从而增强他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⑴哲学的含义 ⑵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⑶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难点: ⑴世界观的含义 ⑵哲学的含义。 ⑶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⑷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天起,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门可以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哲学”这个词是个西方术语,在近代被翻译为汉语,其含义是“爱智慧”或“启发智慧”等。在汉语中,“哲”具有“聪明”和“贤明”的意义。从词义上概括地讲,哲学就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当然,严格地说,并非所有的哲学都会使人聪明。实践证明,在眼花缭乱的哲学学说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科学的哲学,因此,我们要学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少同学认为,哲学是比较玄妙的、深奥的学问,一定很难学。其实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作为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也从来没有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价值与优质教学设计价值观优质教学设计

第十二课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1、教材内容及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教材,本框属于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 内容主要分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等内容。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内容包括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2、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第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前三单元内容。因此,学生已经有相应的知识铺垫,具备学习相关知识基础。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哲学常识知识,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哲学生活知识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生活基础知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准备了一定知识的基础。 学生能力分析: 高二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的一定的探究能力,伙伴合作能力; 学生心理分析: 学生的心理包括情感、意志、注意、思维、能力、气质与性

格等。高二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因此,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疑惑。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我们社会的发展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学生已经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在独生子女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大多是不太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索取多而奉献少,因此学习本框题有它特有的意义。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3、设计思想 教育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把学生看作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同时要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本教学设计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带动教学内容的讲授。较多的学生活动设计使学生能够充分思维、积极合作、加强交流,学会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整节课的设计都贯穿着情感教育,促进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 (1)结合经济领域的价值,深入领会哲学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丛飞等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及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完整word版)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框架图

1 《生 活 与 哲 学》 总论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知 识 体 系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世界的 物质性 自然界的 物质性 人类社会 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物质生活基本要素的客观性 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赖于物质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固 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含义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运动的含义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探究世界的本质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物质的含义 意识的 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 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 作用 人能够能动 的改造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 的认识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把握思维的奥妙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的认识 从何而来 实践及其特点 在实践中追求 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上升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美好生活的向导 生活处处有哲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哲学的本义 真正的哲学的作用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百舸争流的思想 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根本观点 基本形态 根本观点 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与生活的关系 对哲学的影响 为什么 有无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实践的含义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