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41、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41、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41、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

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二、市政管理职能特征

(一)广泛性;(二)服务性;(三)规范性;(四)自主性;(五)多样性

现代城市经济管理的任务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计划;

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

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二)城市人口的特征指标

1、城市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数量是指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数,包括常住人口数量和流动人口数量。

2、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密度是指城市用地范围内或城市区域内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常用人/平方千米或人/公顷等来表示。

3、城市人口分布,城市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城市空间的分布状况,它涉及城市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规划和增值等要素。

4、城市人口性别比例,城市人口性别比例是指城市中人口总数或某个年龄段中男性与女性的人口比例。

5、城市人口年龄比例,城市人口年龄比例是指在城市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段人口分别占城市人口总人口数的比例。

6、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城市人口职业结构是指城市劳动人口在各社会部门所占的比例,即各部门的职工或劳动人员占城市在职人口总数的比例。

城市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手段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该原则有三层涵义,一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二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三是全面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以上三层涵义中第一、第二层涵义强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统筹安排,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三者协调发展,第三层涵义强调环境保护管理本身的规划需要全面综合考虑。

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这是指全面和充分地利用各种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充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又减少环境污染。这是治理污染、节约资源、发展生产、保护环境而必须贯彻的一项重要原则。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城市环境一旦污染便很难恢复,因此保护环境应以预防为主,但预防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对已经存在的污染必须治理,因此要防治结合。

4、“三同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这一原则我国早在1973年便正式做出规定,这是我国在环境管理中防止污染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防止污染的重要制度之一。

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体社会组织和市民的职责。

6、污染者负担原则,指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所承担。污染者负担原则在法律上一般表现为三种方式:征收排污费或多种形式的污染税,赔偿损失,罚款。其中被广泛采用的是“排污收费制度”。

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1、行政手段,这是以政府的名义,通过研究制定城市环境管理的政策,组织制定城市环境规划以及在自身职能范围内的一系列政策活动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

2、法制手段,包括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按照环境法律、法规依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一是做到有

法可依,二是做到依法办事,三是做到违法必究。城市环境保护管理行政机构应协助和配合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对城市环境进行法制管理的基本依据。

3、市场手段,指运用价格、成本、利润、税收等与价值有关的各种经济杠杆,影响和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利用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使国民经济在生态环境健全的基础上发展。

4、技术手段,即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改进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提高环境管理的质量。

5、教育手段,包括两个层面的教育,一是环保知识的教育,教育各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二是环保意识的教育,教育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城市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上述几方面的手段应综合使用,不能偏废,其中法制手段是根本保障,教育手段是长远基础,技术手段是优化条件,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三)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及其成因

1、城市边缘区存在的问题

(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

(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

(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

(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

(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

(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2、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

(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

(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二)城中村的成因

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区域协调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免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需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协调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各个主体(城市或区域)在利用生态资源时都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

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交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达的条件下,许多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可能服务半径已经超出城市或区域的范围。此外,由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跨地界性,对于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的整体系统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各城市范围内自行规划建设的设施的衔接变得十分重要。唯如此才能大大提高设施的整体运行效率。

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规则经济。只有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界定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此外,影响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在于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的培育,而这依赖于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不能单靠个别城市的发展。

如何判断什么是紧急状态?

判断紧急状态与否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征:(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4)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等。

根据引起紧急状态的原因不同,一般可以把“突发事件”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紧急状态;一类是由非自然因素引起的紧急状态。

市政管理体制的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市建制体制,它包括设市的标准,市的行政地位,市的自治(或自主)权力,市与中央、省(州)的纵向权力关系,市的下级行政建制;

2、市政府构成体制,包括城市国家政权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3、市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市行政领导体制(如市长负责制、委员会制等)、市行政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的有机结合体、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与上级对口业务部门的权责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等;

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也称市权力系统权责关系,即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

以上四方面的内容中,市建制体制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市政府的构成体制是市政体制运转的制度基础;市行政管理体制则是市政体制研究的重点;市政体制的核心问题则是在城市公共事物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1、综合性,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

2、法治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

3、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市政府的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

5、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性。

3、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是什么?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行政法制原则

行政法制原则也即行政法基本原则,它是贯穿于行政法之中,指导行政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准则。

1、行政合法原则

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其主要内容是:(1)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律规定办事。(2)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不能够享有不受行政法调节的特权,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免除都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3)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4)任何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都是行政违法行为,它自发生之日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一切行政违法主体和个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行政合理原则

如果说行政合法原则解决了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合法性的问题,那么行政合理原则的宗旨在于解决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这就是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在合法的范围之内还必须做到合理。

行政合理原则的具体要求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该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

3、行政效率原则

4、行政统一原则

行政统一原则分为三项内容:

(1)行政权统一,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权力分工原则,行政权由行政机关统一行使。(2)行政法制统一。(3)行政行为统一

5、行政公开原则

(1)行政立法程序、行政决策程序、行政裁决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公开。

(2)一切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向社会公开,未经公布者不能发生法律效力,更不能作为行政处理的依据。

(3)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在进行行政处理时,必须把处理的主体、处理的程序、处理的依据、处理的结果公开,接受相对人的监督,并告知相对人对不服处理的申诉或起诉的时限和方式。

(4)行政相对人向行政主体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时,行政主体有提供和解释的义务。

简述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市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有地方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行;

2、审查和批准本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

3、讨论、决定本市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

4、选举和罢免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选举和罢免市长、副市长;选举和罢免市人民法院院长和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5、听取和审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6、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7、保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8、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9、制定地方性法规。

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的主要包括哪个方面的内容?

1、土地投放的规模、时序和区位;

2、成长模式——内涵与外延;

3、功能分区——纯化或复合。

7、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什么?

1、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2、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3、“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4、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浅论循环经济的新三原则

浅论循环经济的新三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是美国哲学家鲍尔丁由人造卫星能源枯竭而联想到人类地球也资源有限,须得永续利用而提出来的。该理论基于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限度,为从源头上和运行环节中其采取限量、节约和充分利用的行为而提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三R原则”。该理论的提出是人类为社会延续和正确运行而探索出的较为基本和核心的理论成果。循环经济理论是可持续发展这个最大的理论体系中物质方面基本框架和内容。“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要的发展”,这种理念的推断和形成是以地球资源为依托的,故而这种达到理想状态的经济循环模式即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已日趋完善。国外“深生态学”*1理论与我国“大生态”理论和“大生态战略”*2 .,皆是以生物圈为对象探讨人类正确思维和行为关系,应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最前沿的理论。而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则是将可持续发展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提到了人们行为的议事日程。目前世界各国都对该理论和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吸纳、探索和实践。基于我们生态环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遭到严重破坏,为寻求正确的发展模式,我国也将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发展模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循环经济原则的定义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此种定义中第三原则的使用应该比鲍尔丁的“再循环”的定义合理和明晰的多。因为其所谓的“再循环”必竟是将废物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再利用的启动和运行。故而使用“资源化”这种表达方式是更合理、更形象化的。而我认为若以“生物化”代替再“再循环”形成“减量化、再利用、生物化”的新三原则,应该说是更为全面和科学的(这个观点将另有专论)。虽然循环经济理论是正确的思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必行的科学发展模式,由于很多因素的制约,要想将这一理论和发展模式付诸实施并使之正常地运行,尚待我们的努力、探讨和实践。 1.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在现实中的理解状态 循环经济其实就应该理解为生态经济。因为任何一种生态都应该是循环的,每一个循环系统也同样构成一种和谐完整的生态系统。作为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以致“再循环”的三个原则来说,其实质就是为了在使用资源后的生态环境符合于持续发展状态的原则。“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发展”。这一原则是宣称地球资源是我们与后代人所共有,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贪婪,忽略后代人的平等权利而随意的支出和使用资源,而同时也强调了我们的责任。所以提出的原则是极少动用末开发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极尽可能地充分使用已开发的资源和生产出的产品。再就是梯级使用资源或将废物作为新的资源再度使用,达到废物的零排放或者最小量排放。这种思绪凡是有正确思维方式的人们,尤其是执政、决策者们都应具备的。在经济不发达的农业时代,该问题不是突出的问题,而是随着近代开发技术的进步与使用,人们为了个人或者小区域、小集团获取更多的财富而不顾自然界资源的有限,不顾资源应该公有的原则,采取占有、变相的抢占和掠夺。在发达了的国家深知资源的宝贵,更珍惜并重视自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对于贫困落后的地域的人们来说,是本应该遵循正确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的,但因为受发达了的人们优越生活水平和丰裕物质上享乐、奢侈的诱惑,往往顾不得自己的客观情况以及和后人总体资源的比例,也得自己先填饱了肚皮,拚命风采和享受一回。在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很长阶段里,就有“为达到目的,可不择手段”的鼓动,就是这样的思绪使我们发展导入歧途,走了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资源匮乏贫困地区更有“在资源枯竭之前也要富起来”的意识和行为。这是在县域经济状态下的领导者们,为争夺资源,拼抢经济实力追求政绩所表现的盲乱状态和行为。 在发展与污染的问题上,贫困落后地域先是已经受了西方发达国家污染之苦后而再度忍受自己向发达迈进中的无度开采、生态破坏造成的危害;这是有几重原因的:一是经济落后奋起直追的思欲;二是不甘再忍受生产贫困生活方式相对的困扼;三是生产工业技术条件的落后必然造成的破坏;四是发达地区危机和设备的转让;五是这样的地域不能坚持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应有的计划原则和运行秩序。这里有一种大范围内人格意识低下的表现,有我们在地球整体范围内达求和谐要克服和消除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也是落后不发达国度里最危险、也是一种最难复归的发展状态。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要追求和达到的应是地域范围里整体经济良性运行,或者说与自己以外的更大环境相和谐的运行状态。因此,这里首先要区别和警觉的是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循环经济理论与循环经济模式的关系与区别。二是循环经济的整体运行状态与单个项目或者小区域循环状态的关系。三是地域范围内循环经济运行的总体意识思维与整体运行的调控功能系统完整程度的关系。 在发展过程中导致混乱无序的因素同样也是阻碍循环经济高度和谐运行的制约和羁绊。而我们现实生活和探寻其发展模式的实践中就有很多认识上的朦胧和误区:一、有将项目代替整体经济循环的意识,忽略或否认整体意识的回归与树立。二、重视不可再生资源范围内的回归再循环利用,忽略生物化可再生资源领域的开发和优化。三、

中英文工业设计中3R原则的运用与影响

The impact of 3r principles to industrial design Abstract: While industrial design creates modem life and living surroundings for people, it also accelerates the exhaustion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ergy resources. Besides, it has done harm to the ecological balance, and threatened the existenc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Confront with this situation,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posed in 1990s, is accepted by many people. Recycling economy and its key point, “3r” principle, were born for this situation and become important principle in all kind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in the area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e. By decoding the connotation of “3r”principl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and the guidance over industrial design of “3r” principle. Furthermore, the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the conception of redesign, which is the extension of “3r” principle in the area of industrial design. Key words: 3R principle; industrial design; recycling economy; redesign I Introduction Industrial design as a cross-cutting technology and the arts discipline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nomy and to maintain it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It can be summarized: First. It services for industrial mass production, making industrial products enhance the value and valued-added. Second, it leads the fashion, to effectively stimulate consumption, so that consumers now only use the product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enjoy the new technology and material, Third, it puts technology to link up with the market, making products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Last but now least, it can bring the innovation into the enterprise. Therefor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industrial design which has become indispensable to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However, along with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design creating high-quality modern lifestyl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also speeds up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What’s more, it does harm to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Earth and brings about a serious of great damage to human surviv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excessive commercialization of industrial design, utilitarian and excessive pursuit of profit,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rchandise has plans to abolish the system”without taking into account production, use, process waste, such as the environment, the impact of resources. It can be said that people are in inappropriate and excessive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life. The industrial design objectively becomes essential medium to encourage people to uncontrolled consume, which is countered to the essence of industrial design------creating a science and healthy way of life. Facing the threat of human surviv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0th century, people began to ques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to carry out a profound reflec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put forward a suitable model of circular economy. The principle of circular is “3R” (ie Reduce, Reuse, Recycl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socio-economic stabi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extr icably linked to the design, based on this ongo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3R”principle intended to sort out this article on various aspects of industrial design and the guiding,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3R”principle of industrial design at the extension. 2: Cycle economic model and the principle of “3R” Economy is engaged i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reproduction activities, which is to meet human material needs of their own material. Recycling economy is considered following the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版制定说明

附件3: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版)》制定说明 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要求,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推动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完善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现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主要依靠路径。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为了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发展进展和成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非常必要。《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要求,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统计、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上级人民政府要根据主要评价指标,对下级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定期进行

考核,并将主要评价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也提出“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2007年,发展改革委会同原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统计局印发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发改环资[2007]1815号),对宏观、园区层面评价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指导各地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0年来,随着循环经济实践的不断深入,循环经济的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路径,对循环经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必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最新要求,并结合发展循环经济现实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本次修正的指标体系,完善了具体的评价指标,明确了具体的统计及测算方法。 二、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考虑 (一)指标体例 本指标体系从体例上分为综合指标、专项指标和参考指标。综合指标包括“主要资源产出率”和“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主要从资源利用水平和资源循环水平方面进行考虑。专项指标包括11个具体指标,主要分为资源产出效率指标、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指标和资源循环产业指标。参考指标主要是废弃物末端处理处置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垃圾和污染物的最终排放量。参考指标不作为评价指标。

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2014年10月8日

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摘要: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无处不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本文阐述了风水理论,概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并举例论述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城市;风水;城市建设;城市选址 正文: 一、风水理论阐述 一说起风水,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迷信。其实不然,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这里所指的风水应是风水的原义。可见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 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述 中国古城市的形态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出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城市中各种要素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全城分割为诺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中,组成“里”。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开放式的城市布局取代了里坊制。 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风水在中国古代的发展 根据己有的考古发掘资料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初步推断出我国古代的风水学是从商周时代(公元前16世纪至前7世纪)的占卜发展起来的。说风水学渊源于古代占卜,其理由为以下3方面: (1)商周的占卜己有相土勘察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例如《史记》、《尚书》记载周代建洛邑,进行了占卜。(2)至少到了西汉,占卜已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称之为“术数”,“术数”之中包括风水分支学科;《史记日者列传》说,汉武帝时已有“术数”堪舆家。(3)风水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周易八卦基础之上的。 风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商代,风水学处在朦胧状态。 (2)西周,原始风水学萌芽。 (3)东周、秋风水学呈多样化发展。 (4)秦汉,风水学大量吸收天文观测和天体探索成果,同时受天人感应哲理影响,迷信成分大大增加。 (5)三国、晋、南北朝,风水学渗进环境形胜观念,宗教意识进一步强化。 (6)隋、唐、宋、元风水学开始向民间广泛发展。 (7)明、清风水学不断完善、深化、成熟,迷信成分大增。

循环经济6R原则例解

循环经济6R原则例解 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 第3章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的旅游景区运行模式现状 3.1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的旅游景区运行原则 3R原则是循环经济领域普遍认同并被广泛运用的原则,前旅游循环经济借鉴循环经济3R原则,运用在旅游景区实践巾来。 3.1.1减量化原则(Reduce) 减量化,即在旅游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减少进入该流程的原料和能源,用较少的物质量投入来满足生产和消费需求,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做到开源节流。进一步讲,就是一方面在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将设中,对土地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设施等做到最少的控制和利用,减少投入。另一方面,旅游者的消费过程中要减少对环境资源的铺张浪费,减少过度的需求,用健康合理的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等观念来做到对资源的约和达到降低消费成木的目的。 3.1.2 再思考原则(Rethinking) 再思考原则,包含了深度思考和理解旅游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旅游,并且改变原存的传统旅游方式,,维系生态系统平衡,使人、资源、环境和发展调。同时也要灵活思考,在实施旅游循环经济中运用各种方法,逐步解决各种问题。对不冋领域和企业中千差万别的情况,要有针对性的灵活思考和运用。另外,还有反复的思考和探索在旅游景区内实施旅游循环经济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实现较少资源消耗实现更大经济效益的愿望。 3.1.3再利用原则(Reuse) 再利用原则,即尽可能多次或者使州多种方式,是旅游经济活动屮的各种资源和产品在多种场合重复使用,尽可能延长使用周朋,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再利用原则的使用可以细化到旅游经济中的各种小产品及仅装容器,防止其过平成为废物,减少浪费。目的在于通过对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延旅游产品的使辩命,或者是将几种旅游产品集中起来使用,减少分散的个别使用造成的资源浓费,达到资源利用最人化的效果。 再循环原则recycle 3.2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的旅游景区运行的基本模式 基于对旅游循环经济的认识和目前旅游景区旅的旅游循环经济情况分析,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可以表述为:旅游企业内部层而循环;加强与相关产业的结合,积极拓展区域层面循环;利用旅游业的广泛关联性,加强政府合作,争取融入社会层面的循环。任何一个层面単独提出运行,都无法构成完整的旅游循环经济运行。 3.2.1企业内部循环 旅游经济活动的雄个企业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公司和旅游景点等,旅游循环经济中的企业内部循环,要求旅游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遵循循环经济理论的前提下,在企业内部建立适合自身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做到企业内部的资源循环。单个的企业更多的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不具备觉整的资源物质等循环流动的条件,因此对T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公司来说,他们更多的足关注是在企业内部实现淸洁能源,清洁的生产,制造清洁的旅游产品。如在旅游生产活动中放弃使用各种有毒有害原料,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便旅游产品使用过程中品便于回收,可以再利用,并且不会对旅游者和旅游环境产

循环经济三大原则

循环经济三大原则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例如,通过制造轻型汽车来替代重型汽车,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节省能源,仍可满足消费者乘车的安全标准和出行要求。在消费中,人们以选择包装物较少的物品,购买耐用的可循环使用的物品而不是一次性物品,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例如使用标准尺寸设计可以使计算机、电视和其他电子装置非常容易和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将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 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 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 废玻璃生产玻璃,废钢铁生产钢铁等;即废弃物变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而次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低。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物品的意识,来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首先要减少经济源头的污染物的产生量,因此工业界在生产阶段和消费者在使用阶段就要尽量避免各种废物的排放;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消减又可利用的废弃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那些不能利用的废弃物,才允许作最终的无害化处置。以固体废弃物为例,

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指

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指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1.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资源利用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质的再循环和再利用发展经济,其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和破坏最小。通俗地讲,循环经济就是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它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资源都能不断地在流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持久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直接表达方式。 2.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是将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力争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

的核心是减量化( Reducing)、再利用( Reusing)和资源化( Resources) (1)减量化 减量化就是在经济系统的输入端对所要投入的各种资源进行控制,旨在从源头节约资源的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能量流。该思想要求人们在生产进行之前就对如何节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如何预防废弃物的产生进行思考与控制。 减量化属于对生产过程输入端的控制方法。 (2)再利用 再利用就是将还具有利用价值的资源或废弃物重新返回到生产过程或消费中,尽可能多次地使用或通过尽可能多的方式去处理加工使其成为资源,从而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并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的产生,以最大化地延长资源的时间强度。

关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8页word文档

附件二: 关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开展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现就“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作如下说明。 一、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列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目标和任务之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

持是十分必要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目前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要求,主要从宏观层面和工业园区分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宏观层面建立一套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为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定量评价和描述园区内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为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 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设置 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园区的运行特点,宏观评价指标和工业园区评价指标均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处置量指标四大部分构成。 1.资源产出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石灰石、沙石等)所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该项指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2.资源消耗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 3.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等废物的资源化程度以及反映传统的五大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状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国发[2005]22号),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委会同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开展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现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如下: 一、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列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目标和任务之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目前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要求,主要从宏观层面和工业园区分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宏观层面建立一套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依据。工业园区指标主要用于定量评价和描述园区内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为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 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设置 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园区的运行特点,宏观评价指标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和废物处置降低指标五大部分构成;工业园区指标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处置降低指标四大部

循环经济的定义和原则

循环经济的定义和原则 所谓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以彻底改变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直线、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德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将其看作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并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加以推进,如德国于1996 年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日本在2000 年制订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我国一直都非常重视循环经济及其相关概念如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等的推行工作,有意识地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并在上海和辽宁等省市层次探索循环经济实施与推进的机制。无疑,循环经济作为区域层次上协调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推广和实施将使我国有能力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挑战,并且有利于保持我国长期的竞争地位。 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Reduce),大力实施 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Recycle),以及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Reuse),这就是著名的三R 法则。显然,循环经济的实施将使资源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并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有益,对子孙后代有益。 江泽民出席全国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开幕式 并发表重要讲话 全国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于10 月16 日至18 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家 主席江泽民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采取积极行动共创美好家园》的重要讲话。他说,推进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协调。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高校动物学实验的动物福利及_3R_原则_张秀玲

-15- 高校动物学实验的动物福利及“3R”原则 * 摘 要:重视实验动物的福利伦理既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对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动物生命的尊重。减少、替代和优化动物实验的“3R”原则是动物福利的一种具体反应和实施方法。本文论述了动物福利的合理性,介绍了“3R”理论的原则及其在动物学实验领域的应用,从减少动物用量、实验内容的替代与整合、实验过程的优化组合等方面论述了高校动物学实验教学贯彻“3R”原则的可行性。 关键词:动物福利;实验动物;3R原则 *基金项目:全国高教研究中心项目(FIB070335-A10-01);山东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JG443) 作者简介:张秀玲(1966-),女,德州学院生物系教授。 张秀玲 孙永岭 郑世英 李 妍 (德州学院生物系,山东 德州 253023) 高校动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程中都有动物实验的内容,所利用的动物主要用于组织学解剖观察,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测定,消化、循环、呼吸、泌尿、内分泌等系统或组织在不同因子影响下的生理机能测定,以及实验技术课程中的标本制作等。大量的实验鼠、兔、犬、猪、牛、羊、及灵长类动物等被广泛用于科学实验[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别是生物科学研究领域中实验动物的使用量猛增,实验动物的应用也愈加广泛深入,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2] ,实验动物福利问题应运而生。 “动物福利”的提出,是尊重动物的一种体现,不是一个简单和仅处于同情的过程,更代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是伴随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及法律、政治、科学、道德等多方面发展的结果[3] 。 1 动物福利的概念和内容 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 是指为了使动物能够康乐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给动物提供相应的外部条件。通俗地讲,就是在动物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少痛苦,不得虐待动物。动物福利主要包括:动物有免受饥渴的权利;动物要有足够的生活空间;动物有免受伤害和疾病痛苦的权利;动物免受恐惧和悲伤的权利;动物享有表达天性的权利,即包括生理、环境、卫生、行为、心理5种福利[4]。以上五点是目前国际动物福利协会一致公认的动物福利五大标准。动物福利的三大需求是,维持生命需要,维持健康需要及维持舒适需要。动物福利与人类利用甚至宰杀动物并无绝对的冲突,动物福利体现的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主要是要求人们在利用动物时遵守基本的道德,使其免遭不必要的痛苦。 实验动物福利的核心是著名的“3R”原则,“3R”原 则是英国科学家 Russcll和Burch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即在动物实验中遵守减少 (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和优化(Refinement)的原则。减少就是在实验中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和实验的准确性;替代就是不利用活体动物进行实验而是以组织细胞培育、活体外实验或计算模拟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来加以替代[5],用没有知觉的实验材料代替活体动物,或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进行实验,并获得相同的实验效果。优化是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确保动物在麻醉、镇痛、镇静、或其他适当手段下进行实验,避免、减少或减轻给动物造成的伤害和痛苦,以保证动物健康和康乐,保证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提高实验动物福利的科学方法。 2 实施动物福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2.1 为科学试验和生命伦理 所有动物都和人一样是有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它们也会有喜怒哀乐忧思恐。因此,它们在遇到恐惧或恶劣环境时,不仅会在身体上(生理)患病,也会在精神上(心理) 患病。因此,如何保证动物福利,不仅是动物自身的需要,也是保证实验结果科学、准确、可靠的基本要求。有研究人员对在精神受伤害或患有精神病的动物用于科学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试想,实验动物在一个不能满足它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是否还能够正确的表现出它对受试物的应有反应? 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来自动物自身的因素(如健康状况)、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气流速度、空气洁净度、噪声、饲养密度等) 和营养以及动物实验技术方面(实验人员是否善待动物? 操作熟练程度等) 的因素。所有这些都与实验动物福利直接相关,是影响动物实验结果科学性和准确性的重要因素[6]。合理的推论是,用这样的动物所做的科学试验结果值得怀疑,至少会影响到科学研究所得出的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同时,这也意味着疾病模型的设计、药 教育探索///2012年1期

国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发改环资[2007]1815号————————————————————————————————————————— 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环保局、统计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科学评价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为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关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现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信息基础,主要从宏观层面和工业园区分别编制的;关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是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详细解释和阐述。在统计循环经济指标时,应同时借鉴和参考指标体系和说明的有关内容。 二、宏观层面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

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为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定量评价和描述园区内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为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 三、为了适应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依据现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情况,适时进行补充和完善,逐步制定重点行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二、关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 计局 二〇〇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委会同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开展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现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如下: 一、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列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目标和任务之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

了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目前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要求,主要从宏观层面和工业园区分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宏观层面建立一套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依据。工业园区指标主要用于定量评价和描述园区内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为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 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设置 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园区的运行特点,宏观评价指标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和废物处置降低指标五大部分构成;工业园区指标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处置降低指标四大部分构成。 1.资源产出率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石灰石、

3R原则

一、什么是“3R” “3R”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三个英文单词的字头。3R作为一个系统理论最早在1959年英国动物学家William Russell 和微生物学家Rex Burch提出,随后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认同,被广泛采用。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3R的理解不断深化,3R的概念也不断得到扩展,而且越来越深入人心。 1. 替代是指使用没有知觉的实验材料代替活体动物,或使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进行试验,并获得相同实验效果的科学方法。 实验动物的替代物包括范围很广,所有能代替整体实验动物进行试验的化学物质、生物材料、动植物细胞、组织、器官,计算机模拟程序等都属于替代物,也包括低等动物植物(如细菌、蠕虫、昆虫等)。小动物替代大动物(如转基因小鼠替代猴,进行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生物活性检测等),同时也包括方法和技术的替代(如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代替动物实验来鉴定致癌物活遗传毒性的遗传毒理学体外实验方法等)。 替代根据是否使用动物或动物组织,可分为相对性替代和绝对性替代,相对替代是用无痛方法处死动物,使用其细胞、组织或器官,进行体外试验研究,或利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的实验方法,而绝对替代则是在实验中完全不使用动物;根据替代动物的不同,替代可分为直接替代(如志愿者或人类组织等)和间接替代(如当试剂替代家兔做热源

试验等);根据替代的程度,又分为部分替代(如利用替代方法代替整个实验研究计划中的一部分或某一步骤等)和全部替代(如用新的替代方法取代原有的动物实验方法等)。 2. 减少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在动物实验时,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的试验数据的 科学方法,减少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成本,而是在用最小的动物达到所需要的目的,同时也是对动物的一种保护。 目前,减少动物使用量常用的几种方法:①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包括以前已获得的实验结果及其他信息资源等);②实验方案的合理设计和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③替代方法的使用;④动物的重复使用(这应根据实验要求和动物质量寿命来决定);⑤从遗传的角度考虑动物的选择,如在生物制品效力学毒性测定中,测定结果不仅受所使用实验小鼠微生物状态以及饲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即反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基因型使用国际标准小鼠可以确保测定结果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同时可达到减少检验中使用动物数量;⑥严格操作,提高试验的成功率;⑦使用高质量的实验动物。 3. 优化是指在必须使用动物进行有关实验时,要尽量减少非人道程序对动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可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避免减少或减轻给动物造成的疼痛和不安,或为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已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康乐,保证动物实验结果可靠性和提高实验动物福利的科学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指标选定的优化,如选用合适的实验动物种类及品系、年龄、性别、规格、质量标准,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