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阳多糖对运动训练大鼠抗氧化水平与运动能力的影响

锁阳多糖对运动训练大鼠抗氧化水平与运动能力的影响
锁阳多糖对运动训练大鼠抗氧化水平与运动能力的影响

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如何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现代体育运动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不仅要具备卓越的体能、高超的技艺、灵活的战术,还必须有很强的适应环境和抵御外界刺激、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身体、战术、技术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比赛的“输”和“赢”与其说是在于“体”,倒不如说更取决于“魄”。心理素质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23届奥运会实现了“零”的突破,夺冠后,他说:“当时我脑子里只有我和枪,只要打好每一枪,胜利就会属于我”。无数事实说明,如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过硬,或傲、或馁、或对结局期望过甚,就会造成各种消极的心理负担,即使实力再强,也难以在赛场上取胜。据有关资料表明,运动员比赛失常时,80%以上是心理因素,只有10%是技术准备不足。由此可见,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现代体育竞技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在大赛中,一个优秀运动员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是: 自觉--正确认识自己和对手,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有明确的目的,独立完成任务; 果断--紧急情况下,虽然内心也经历复杂、剧烈的斗争,但是,在需要行动的时候抓住时机,毫不犹豫; 自制--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不因周围环境和气氛的变化而产生心理和情绪的波动; 坚韧--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坚韧的毅力,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直至最终完成任务,达到目的。 运动员如何调控赛前心理过度紧张 赛前心理过度紧张是每一名运动员都必须面临的问题。目前,运动心理学已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控制心理过度紧张和焦虑的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塑造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动员有组织地、长时间练习。另外的一些方法则简便快速地使运动员摆脱紧张并顺利进行比赛。 不幸的是,运动员在心理技能学习过程中,因受时间的制约而不能完全掌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想了解如何有效地控制赛前出现的心理过度紧张,而对心理紧张的真正原因却很少有时间认真思考,考虑到这种情况,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运动员如何快速摆脱心理紧张的方法。 过度紧张的形式 过度紧张影响竞技运动员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些运动员能体验到紧张感并伴有身体僵直、麻木等症状。另外一些运动员脑中会产生一些消极思想,他们似乎无法摆脱这些焦虑的情绪。一方面,这两种紧张都可影响运动员的成绩,并使他们的注意力偏移,从而断送整场比赛;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这两种形式的过度紧张加以控制。 当运动员预感到比赛即将来临时,将产生某种程度的紧张,这种紧张形式为: 身体紧张→焦虑→运动成绩下降 控制这种紧张的最普遍和容易的方法是深呼吸或放松练习(放松练习的例子将随后介绍)。 头脑中的消极情绪是造成运动员心理紧张的原因之一,消除这种过度紧张的最好方法是控制消极思想,使运动员心理活动转移到积极的方面上来。运动员要训练自己摆脱消极因素,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3.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运动成绩: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评定。 5.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 6.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7.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 8.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 9.项群:田麦久及其同事讲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 1.运动训练原则:是根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竞技状态:运动员参赛的准备状态,叫做竞技状态。 3.负荷: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负荷给予机体刺激的数量。负荷强度:负荷给予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 4.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5.运动训练手段: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能力、完成莫伊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训练。 6.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7.间歇训练法: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8.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 9.体能: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工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10.身体形态:指人体外部和内部的形态特征。 11.力量素质: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12.最大力量:指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总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用力的能力。 13.快速力量:指肌肉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 14.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即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 15.有氧耐力: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 16.无氧耐力:缺氧状态下,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工作能力。 1.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2.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3.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4.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学》课程作业(一)

《运动训练学》课程作业(一) 问答题:(作业1) 1、试述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答: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其中,运动员自身与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都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而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则包含着竞赛规则、评定手段及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三个方面。 (一)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出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原因。不同项群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有着不同的评定方法,其中,可测量类和评分类项目运动员所表现的竞技水平基本上是个人竞技能力的表现,通常较少受对手竞技表现的影响,而分属得分类和命中类的各种球类项目以及制胜类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则受着对手竞技表现很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二)对手在比赛中出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得的名次,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同时也受着裁判员行为的影响。在对抗性的竞赛项目中,同一名运动员在某一轮淘汰赛中与强劲的对手较量时,如果他的对手比他最好的表现还要强的话,尽管他能够表现出比前几轮更高的竞技水平,也很可能遭到失败而被淘汰。这一事实说明了一个简单而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道理,即作为比赛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赛的胜负或名次不仅仅取决于运动员自己的竞技水平,还取决于对手的竞技水平以及比赛的评定行为。国内外不少学者在分析运动成绩的影响因素时,仍然只单方面地考虑决定运动员个人竞技水平高低的素质、技术、战术、心理等因素。这实际上是将运动成绩和个人竞技能力二者的决定因素混淆在一起。 (三)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赛评定行为是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及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这样三个因素。 评定手段对运动成绩起作用的最突出的例子是,近二十几年来电动计时装置的表现,消除了手计时员的视觉反应空间判断等因素的干扰,大大提高了计时成绩的准确性。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关键时刻,裁判员有意无意的一个错判,往往会决定着整个比赛结果。 2、运动训练为什么要坚持长期系统地不间断的进行? 答: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3、试论运动训练周期安排的科学基础。 答:(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周而复始呈周期性的。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不停地发展,每个往复、每个循环都不会完全相同。每一个新的运动周期,都不应是上一个运动周期简单的重复,而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式地提高到新的水平。运动训练的周期性特点,就是由物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所决定的。

动物跑台运动

跑台运动促进幼龄大鼠学习能力 娄淑杰**,*,刘瑾彦**,杨若愚,陈佩杰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运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摘要:为了探讨跑台运动对幼龄大鼠学习能力的影响,实验采用5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跑台运动组,其中跑台运动组大鼠以低强度进行为期一周的跑台运动;然后使用Morris水迷宫,对两组大鼠的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能力进行分析。在定位航行实验中,运动组大鼠寻找到平台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并且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运动组大鼠的游泳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另外,运动轨迹的弯曲度表明运动组大鼠还表现出了较强的寻找平台的动机以及对平台位置较为准确的空间定位能力。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两组大鼠的游泳速度并没有明显差异,从大鼠在各象限内穿越平台相应位置的次数来看,运动组大鼠在D象限穿越的次数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结果提示,低强度的跑台运动在短时间内便可以明显提高幼龄大鼠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信息的刺激而获得新行为、新习惯的过程,记忆则是指获得的信息或经验在脑内储存、加工和提取的过程。对人而言,学习记忆能力是影响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关脑的学习记忆过程及其机制一直都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点。但无论是在形态学方面还是行为学方面,报道的结果大都是以损伤或药物干预作为处理所获得 [1-3]。运动对于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众人皆知的,如可促进和维持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等。最近几年,把运动作为一种手段研究其对脑功能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学习记忆功能而言,研究报道已有很多,但结果不尽相同。如van Praag 等人研究了跑转笼运动对成年小鼠海马区神经再生以及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其中的行为检测结果显示,经过转轮运动训练的成年小鼠比未经运动训练的小鼠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 [4]。另外,Kramer等的人体实验也表明,一些先前从不运动的老年人通过步行运动,其思维能力如计划、安排和工作记忆力都相应有所改善[5]。而在Rhodes 等人的研究中,运动训练后的小鼠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6]。这些研究的共同之处,是研究对象均为已发育成熟的成年动物或人。而且,关于衰退期学习记忆障碍的研究报道居多[7,8],对于发育早期学习记忆能力的探讨则未见报道。有关神经系统可塑性和神经发育的研究认为,幼年期的神经发育,部分决定了成年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大脑在某个特殊时期接受信息的种类和数量,影响着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密度和效率 [9]。鉴于此,本文针对运动对生命早期脑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开展了研究,以探讨运动这一正常的生理活动在脑发育中的作用,为探讨生命早期的运动对日后成年乃至老年时期脑健康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健康雄性5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30只,购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动物中心,平均体重为(110.05±7.91) g。将其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跑台运动组,每组15只。分笼饲养,每笼 5只,自由饮食,光照时间7:00~19:00,饲养环境温度(20±2)°C,相对湿度45%~55%。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 一、我国运动心理实验和测验发展概况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对优秀运动员通常利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并在心理学家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其目的在于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应用心理实验与测验作为对运动员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方法,是保证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的重要手段。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是研究运动员心理现象的测试,是测量运动 员心理状态数量化的手段,即是通过有目的控制或改变运动员心理现象发生的条件,从而引起和改变运动员某种心理活动,以揭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发展规律。 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身体与心理能力的有机结合以及合理战术地运用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基础。因此,多学科应用于体育运动是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心理实验和测验作为很有实用价值的评定手段,目前,许多国家已在体育运动科研领域广泛采用。运动实践证明,通过心理实验与测验可以选拔优秀运动员,辨别具有哪些心理特点的人从事某运动专项具有较大成功的可能性,这样就提高了人材选拔的效率,减少淘汰率。通过心理实验与测验还可对运动员心理潜在机能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对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进行评定,并能够较全面地评价他们心理方面的优缺点,预测参加比赛获得成功的把握程度。运动心理实验和测验有助于及时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他们身心潜能、以取得比赛的胜利。

二、测试指标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系统测试指标共分八大类:个性特征、 竞赛情绪、注意特征、感知觉能力、比赛动机水平、意志品质、自信水平和中枢神经疲劳。 1、个性特征测试指标包括性格倾向性、精神质(适应力)和 情绪稳定性: 2、竞赛情绪包括赛前情绪和竞赛状态焦虑水平: 3、注意特征包括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和 注意转移: 4、感知觉能力包括速度知觉和反应能力: 5、比赛动机水平包括赛前动机水平和动机变化趋势: 6、意志品质包括主动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和自觉性: 7、自信水平包括一般自信、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 8、中枢神经疲劳主要是运动员自我感受的测试。 本系统包括四个功能模块:1、多项心理测试2、速度知觉测试3、赛前动机测试、4心理因素测试 1、多项心理测试可以对运动员的多项心理能力及水平进行测量和诊断。本部分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测试:(1)运动员注意力水平测验:包括注意分配、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和注意转移等四项注意品质测验。(2)运动员意志品质测验(YZP-1):该测验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和主动性五个维度意志品质进行测验,完成测验

强制性运动训练对脑梗塞大鼠运动功能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强制性运动训练对脑梗塞大鼠运动功能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6-12-28T11:07:11.5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3期作者:唐艳[导读] 脑梗塞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台州医院康复医学科 317000 摘要: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训练对脑梗塞模型大鼠运动功能和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共选取50只大鼠,制作成动物模型,将制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通过石膏固定健侧前肢,从而强制大鼠使用患侧肢体,每天进行半小时爬坡训练;对照组制模后未给予特殊处理。分别于造模后第二天及训练2周后,对两组大鼠进行肌力测验、平衡木行走试验及水迷宫试验。结果显示两组大 鼠训练前无显著差异,训练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肌力测验、平衡木行走试验及水迷宫试验均有改善 (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训练可改善脑梗塞大鼠运动功能及记忆能力。 关键词:强制性运动;脑梗塞;运动功能;记忆能力 脑梗塞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尤其遗留的后遗症给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均带来严重影响。大量临床研究发现[1,2],运动训练对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均有一定疗效。本研究通过对脑梗塞模型大鼠给予强制性运动训练(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观察该疗法对脑梗塞大鼠运动功能及记忆能力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应用CIMT治疗脑梗塞患者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共选取健康大鼠50只,5月龄,雌雄各半,质量250~300g。 1.2脑梗塞模型制作 材料:制备插线选用进口的高碳素钓鱼线,直径为0.20-0.28mm,长度 4cm左右,在前端用细砂纸磨钝并沾上蜡,防止插漏血管,并在距离前端 18mm 处作标记,标记后的鱼线用生理盐水浸泡备用。 模型制备:实验动物以10% 的水合氯醛(0.32ml/100g )腹腔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颈部正中切开皮肤及浅筋膜,钝性分离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舌骨肌,暴露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在颈总动脉近心端结扎,结扎颈外动脉,电凝联系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之间的动脉,在颈内动脉穿线备用,在颈总动脉结扎的上端距离颈总动脉分叉处剪一小口,用制备好的鱼线沿颈总动脉插入颈内动脉,当到达指定长度(18mm左右)时结扎颈内动脉。在插线的过程中要注意手感,当遇到阻力时,不要用蛮劲插入,当鱼线弯曲时要更换,手法要轻柔,迅速,动物清醒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和神经症状。 方法:对大鼠进行神经病学分级:分级标准如下:0 分: 无神经功能缺损; 1 分: 前肢出现任何屈曲成分( 即提尾悬空实验阳性) , 不伴其他不正常; 2 分: 侧推抵抗力下降( 即侧向推力实验阳性) , 伴前肢屈曲,无转圈行为; 3 分: 同2 级行为, 伴自发性旋转( 自由活动时向瘫痪侧划圈)。选择Ⅲ级及以上模型大鼠进行试验。 1.3动物分组处理 将制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运动组各25只,并将运动组大鼠右侧肢体(即健侧前肢)固定于石膏中,固定时使健侧前肢相对于胸骨呈自然屈曲状态,迫使大鼠使用对侧前肢(即患侧前肢)活动,固定时间持续2周;对照组大鼠制模后未给予特殊处理。2组大鼠均被安置在透明、含有木屑的有机玻璃笼内喂养,每笼4~5只,自然昼夜节律光照,期问自由摄食、饮水。 1.4运动功能与记忆能力检查 分别在术后第2天和第15天对大鼠进行平衡木行走试验、肌力测验及水迷宫试验。 1.4.1 平衡木行走试验(beam walking test) 平衡木长80cm,宽2.5cm,平放在距离地面高10cm处。按Feeney的记分标准,0分:穿过平衡木,不会跌倒;1分:穿过平衡木,跌倒机会少于50%;2分:穿过平衡木,跌倒机会大于50%;3分:能穿过平衡木,但受累的瘫痪侧后肢不能帮助向前移动;4分:不能穿过平衡木,但可坐在上面;5分:将大鼠放在平衡木上会掉下来。 1.4.2 肌力测验双侧前爪抓握(bilateral forepaws grasp) 用直径0.15mm铁丝绳,长46cm,置于距地面70cm高度上,其下放高3. 5cm泡沫箱。将大鼠两个前爪放在绳上,放开,记录大鼠在绳上的时间。0分:挂在绳上0~2s;1分:挂在绳上3s~4s;2分:挂在绳上5s;3分:挂在绳上5s,将后腿放在绳上。 1.4.3 水迷宫试验 水迷宫试验的圆形水池直径120cm,深45cm,盛满室温水,加入奶粉使之变浑浊。在圆池1/4象限水平面下2cm隐藏一平台。每天进行8次水迷宫训练,每次训练1个象限中的1个起点 ,让大鼠找到平台并爬上去,待其在平台上休息15 s后,再将它放在第2个预先随机确定的起点进行训练。如果120s内找不到平台由试验者用引导棒引导大鼠到平台.正式试验过程中, 超过120s仍找不到平台者记为120s.每次训练后用干毛巾将小鼠擦干以防止低体温造成的应激,记录大鼠游泳找到平台的潜伏时间。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数据以( ±s)表示,选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大鼠在第2天测试结果显示数据无显著差异,训练后差异显著(P<0.05)。 2.1两组大鼠运动功能检查结果比较(见表1、表2) 对2组大鼠行为学检查结果比较后发现,两周后运动组大鼠自主活动较对照组增多,自主觅食能力明显增强,活动范围增大;运动组大鼠平衡木行走试验跌倒次数(0.0±0.0)显著少于对照组(0.2±0.45),肌力测试评分(3.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1.8±0.84),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运动员心理选材及心理诊断

运动员心理选材及心理诊断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心理选材 优秀运动员成长的因素有许多,不仅需要运动员有超群的身体素质、良好的遗传优势和极大的生理潜能。而且还需要有运用发挥这些优势的心理能力。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体有生理和心理两种机能,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运动员进行运动活动,是身体运动(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共同进行的,而心理活动起着支配、调节、控制和主导的作用,心理因素在运动中(特别是在竞技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显得重要了,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体育科研人员对此也越来越感兴趣,并积极深入地进行研究。运动技能的形成,比赛成绩的发挥,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是密切相关的。心理训练已成为现代体育运动科 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科学选材是从众多的少年儿童中选拔具有优越先天性竞技能力,并具有巨大竞技潜力者作为训练对象,以求通过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使其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研究表明,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在许多方

面显现着遗传的性状,运动员的气质、反应、个性都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性的强烈影响。 运动员心理选材的科学理论依据:遗传机制、年龄心理规律和心理发展的可变性与稳定性。遗传因素为心理能力的预测提供了可能。遗传因素是人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运动员也不例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运动员心理选材问题上,遗传因素是根本,而后天环境及科学系统的训练则是促使其成为优秀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条件。在人的解剖生理特点方面,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对人的某些心理能力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影响。人的心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人的心理是在生理(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人的心理本质与活动规律(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揭示,为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预测提供了重要条件。 《发展心理学》《儿童少年年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不仅在机能、形态、素质等方面有其年龄发展的心理规律——如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的发展都具有年龄心理特点,如时间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20×1?=20?) 1、竞技体育包裹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三方面。(×) 2、运动选材好就一定可以保证训练成绩的取得。(×) 3、身体素质的增长与生理机能水平的提高基本一致,身体素质是生理机能的外在表现。(√) 4、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了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为完成具体的训练任务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5、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进行训练的方法。(√) 6、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运动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7、持续训练法主要用于发展专项耐力素质。(×) 8、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9、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 10、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诗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11、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12、耐力素质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 13、不同贺岁平运动员比赛时心理能力是相同的。(×) 14、在某些情况下,运动员智能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比赛成败的关键。(√) 15、儿童少年在基础训练阶段的负荷,越大越好。(×) 16、一个训练的大周期博阿国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 17、训练负荷就是指运动负荷和生活负荷。(×) 18、不同的训练任务对负荷量和强度的变化有着不同的要求。(√) 19、动作的幅度主要取决于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动作的速度取决于肌肉的结构。(×) 20、“高、全、快、变”是乒乓球项目制胜因素。(×) 1、竞技体育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是指运动技艺。(√) 2、自然选材主要是以运动成绩作为选拔运动员的标准。(√) 3、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4、分解训练发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进行训练的方法。(√) 5、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重复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时间的训练方法。(√) 6、发展性间歇训练是以糖酵解为主的混合供能形式。(√) 7、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具有两种典型的变化形式,即匀速持续训练法和便需持续训练法。(×) 8、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集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代表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9、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10、运用杠铃、壶铃、哑铃等训练器械,可以用于集体任何一个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是负重抗阻力训练最常用手段。(√) 11、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的训练是没有练习的。(×) 12、持续训练法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强度先对较小,心率一般可控制在100--170次/分钟之间。(×) 13、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4、不经过多年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 15、全年训练周期安排一般分为单周期和双周期两种。(×) 16、年度训练运动员动作基恩那个贮存的数量越多,越能顺利地中比赛的次数依项目的不同和运动

小班运动游戏——踩老鼠

小班幼儿自主区域运动方案:《踩老鼠》 目标1.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向前跳;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能快跑15米左右,尝试探索各种跑跳方式。 2.在游戏情境中进行走跑跳,体验勇敢者道路的快乐。 主要材料与基本玩法介绍跑道:在跑道上进行各种走跑跳活动。 平衡区:体验各类平衡器械。 辅助材料:呼啦圈、音乐、自制情境材料(老鼠窝)。 拓展玩法 辅助材料的使用,可以根据孩子的需求、安全地摆放在跑道上,供幼儿自主选择。 活动情境与场景创设建议勇敢者道路: 孩子们可以走过独木桥、跳过障碍、翻山越岭到达目的地“踩老鼠”,游戏中以长木条做独木桥,呼啦圈设置跳跃障碍、平衡板为小山坡,让孩子们跨越重重障碍,最终完成“踩老鼠”的任务。 建议一:听口令完成动作 幼儿根据口令完成各种走、跑、跳动作。。 建议二:情境游戏《踩老鼠》 幼儿根据情境设置通过重重障碍,完成踩老鼠任务。 活动流程环节价值

第一环节:准备运动 1.组织幼儿自由站位,听音乐跟着老师做准备活动。 一组热身运动。 2.介绍运动场地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现在站的地方是哪里吗?(跑道)那我们能在跑道上做什么呢? 总结:我们不仅可以在跑道上走一走、跑一跑,还可以跳一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在这里玩游戏吧。 观察要点: 1.幼儿是否达到了一定的热身运动量。 2.幼儿是否了解场地功能。 重要指导: 引导每个幼儿进行热身活动,总结跑跳区的功能。 第二环节:趣味游戏 (1)听口令跟着老师做动作 如:原地踏步、单脚站立、向前走、双脚并拢向前跳、单脚跳、跑等。 (2)游戏《踩老鼠》 幼儿成两列纵队站在起跑线前,听到口令后各组幼儿第一位同时向前跑去,依次跳呼啦圈、爬过小山坡后到达“老鼠窝”处踩一脚“老鼠”,然后从两旁跑回队伍后。每组幼儿依次进行。 观察要点: 1.幼儿是否能听懂口令,做出相应动作。 2.幼儿是否能根据情境完成游戏任务,过程中跑、跳动作是否完成。 重点指导: 1.提醒集中注意力,听清口令。 2.保持身体平衡,鼓励进行跳一跳、跑一跑等动作。 第三环节:自主选择器械 幼儿自主选择器械分散运动。 观察要点: 幼儿是否能自主选择器械进行运动。 重点指导: 1.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器械选择。 2.鼓励某方面运动能力弱的幼儿尝试该种器械的选择。经验提升,认识运动的区域。 创设游戏场景,通过情境游戏增加可玩性。 体验游戏的乐趣,拓展游戏情节。

两种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生命早期获得大量的骨质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键因素.青春期开始后性激素是增加骨质的最重要的因素[1].尽管基因影响骨质,其他因素如营养、运动对骨质的获得存在积极或消极的作用[2,3,4,5].身体活动增加儿童和青少年骨质比成人多已得到确认.跑步和力量训练对年轻人和动物模型的骨质的影响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6,7,8].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不同运动训练对骨质的影响,需要比较不同运动计划最大化预防骨质疏松[9,10,11].大鼠是研究运动对骨组织影响的最佳模型. 研究目的是比较3周(每周3天)抗阻训练和跑台运动(每天1小时,每周3天)对生长期大鼠股骨骨密度的影响.运动开始后5个月检测大鼠股骨,证实骨质的获得.使用雄性大鼠是因为避免像雌性大鼠因激素变化影响骨结构.1方法 1.1 动物 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力量训 练组(SE,n=10),跑步组(RE,n=10)和对照组(C,n=10).实验过程中,所有大鼠随意饮食.开始和处死后称取体重.腹膜内过量戊巴比妥处死大鼠.大鼠12小时光照循环,运动计划在白天进行.每天同一时间进行运动.2 实验过程 2.1跑步训练 3月龄大鼠,RE组大鼠在电动跑台上运动,每 天1小时,每周3天.跑台的起始速度为4m·min-1,逐渐增加到16m·min-1.C组大鼠放置在固定炮台上,每天10分钟.2.2 力量训练 3月龄大鼠,SE组大鼠尾部负重爬1.1米垂直 梯(坡度为80°)[12] .每天1次,每周3天.完成8组 训练,共15个月.每组训练包括6次爬梯.每组运动的负重逐渐增加.5周后,最大负重达到大鼠体重的50%.在8月龄时,运动后5个月,处死大鼠,切取右后肢切除肌肉和其他组织,股骨用于分析研究.股骨浸入水中,用体积描记法获得股骨体积[13].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用于计算骨密度.2.3 BMD测定 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BMD,配备小动物专用软件.其可靠性和精确性得到很多的研究证实[14,15,16].3 统计分析 统计学显著性评价使用ANOVA和posthocNewman-Keuls’test,P值小于0.05具有显著性.4结果 4.1 运动对体重的影响 通常,运动能诱导体重显著降低.但是,大鼠在 处死时,运动组大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 两种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李 靖 (巢湖学院 体育系,安徽 巢湖238000) 摘 要:研究目的是检验比较力量训练与跑步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BMD )增加的影响.10只3月龄 雄性Wistar 大鼠分为跑步组 (R E ),每天1小时,每周2天,电动跑台上以16momin -1,每周3天.10只大鼠分为力量训练组(SE ),每周3天,尾部负重,爬1.1m 垂直(倾斜角度80°)梯.两组训练保持5个月,所有大鼠在8个月时处死.10只大鼠不进行运动作为对照组.处死后收集大鼠右股骨,用双能X 线吸收仪测定股骨的骨密度.BMD 测量结果显示运动诱导BMD 显著增加, 8月龄R E 组与C 组和SE 组相比(P<0.05).SE 组和C 组的BMD 没有差异(P>0.05).总之,跑步而不是力量训练对生长期大鼠的股骨颈BMD 有积极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运动在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可能起治疗作用. 关键词:身体活动;骨质;股骨;生长期大鼠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6-0199-03 Vol.28No.6 Jun.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6期(下) 2012年6月199--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行为学实验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128562.html,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行为学实验研究进展作者:倪锡森龙金瑶陈剑浩陈晓婧 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8年第09期 【摘要】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等。由于动物行为学对于动物学习和认知等方面的研究,它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动物实验。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近年来关于帕金森病动物行为学实验作一综述,为相关研究作参考。 【关键词】帕金森病;动物行為学;模型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它是以运动减少、肌肉强直和静止性震颤为主要症状,其病理改变主要为黑质的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纹状体DA递质减少,细胞内嗜酸性路易小体(Lewybody,LB)形成[1]。在探究PD的真正治病机理和更多有效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动物实验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因为造模成功的大鼠行为往往与临床PD患者的特殊行为互相对应,所以实验中往往通过多种行为学方法进行PD大鼠的行为学障碍的检测,来判断造模的成功与否。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近年来关于PD大鼠模型行为学实验方法作一综述,为相关研究作参考。 1检测大鼠协调运动能力 APO诱导旋转实验:分别在术后7d、14d、21d给予APO(0.5mg/kg,SC)诱导大鼠旋转,观察在安静宽敞的环境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取30min内旋转圈数≥210转的大鼠作为成 功的PD模型组。及给药后4周后每组大鼠腹腔注射APO0.15mg/kg,注射5min待大鼠稳定向左侧转圈后计数,以旋转360度为1次,共记录30min,观察各组大鼠30min旋转总圈数,用大鼠旋转圈数差值比(K值)表示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善程度,K值=(干预后旋转圈数-干预前旋转圈数)/干预前旋转圈数。 APO诱发的大鼠旋转实验是目前PD模型主要的评价方法,大鼠给予APO激动D2受体以后会出现向健侧旋转的现象,通过观察大鼠的旋转次数和协调能力的变化帮助评定PD模型的成功与否,旋转次数的增加和协调运动能力的降低与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密切相关[2]。 2检测大鼠空间记忆能力 Morris水迷宫实验:每次实验时把大鼠从其中一个区域面朝池壁放入水池中,由于大鼠的求生本能,大鼠将在水池内游泳直到找到隐藏在水面下的平台为止。每次训练时间一般为60s 或120s,找到平台后允许大鼠在平台上滞留5~10s。如果大鼠未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平台,则实验者帮助其找到平台并在平台上滞留10~30s。每次训练间隔时间为30s左右,每只大鼠每

运动员心理选材及心理诊断

运动员心理选材及心理诊断 发表时间:2009-05-20T15:22:16.937Z 来源:《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易强[导读] 21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体育科学研究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现代竞技运动及其训练越来越向着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而运动训练科学化已明确的把运动员心理选材及心理诊断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摘要】21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体育科学研究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现代竞技运动及其训练越来越向着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而运动训练科学化已明确的把运动员心理选材及心理诊断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关键词】心理选材;遗传因素;注意;心理诊断Sportsman's mentality is selected a suitable person and the mentality is diagnosed Yi Qiang 【Abstract】21 centur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s by leaps and bounds , and chang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 the gym scientific research is more and mor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by each country of the world , and modern sports campaigns and his are trained more and more to turn towards popularizing science and the modernize development. And sports sportsman's mentality that to train to popularize science clear and definite is selected a suitable person and the mentality is diagnosed to regard a very important indispensable content. 【Key words】The mentality selected material;The heredity factor; caution;The mentality diagnosis1心理选材优秀运动员成长的因素有许多,不仅需要运动员有超群的身体素质、良好的遗传优势和极大的生理潜能。而且还需要有运用发挥这些优势的心理能力。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体有生理和心理两种机能,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运动员进行运动活动,是身体运动(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共同进行的,而心理活动起着支配、调节、控制和主导的作用,心理因素在运动中(特别是在竞技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显得重要了,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体育科研人员对此也越来越感兴趣,并积极深入地进行研究。运动技能的形成,比赛成绩的发挥,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是密切相关的。心理训练已成为现代体育运动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科学选材是从众多的少年儿童中选拔具有优越先天性竞技能力,并具有巨大竞技潜力者作为训练对象,以求通过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使其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研究表明,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在许多方面显现着遗传的性状,运动员的气质、反应、个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性的强烈影响。 运动员心理选材的科学理论依据:遗传机制、年龄心理规律和心理发展的可变性与稳定性。遗传因素为心理能力的预测提供了可能。遗传因素是人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运动员也不例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运动员心理选材问题上,遗传因素是根本,而后天环境及科学系统的训练则是促使其成为优秀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条件。在人的解剖生理特点方面,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对人的某些心理能力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影响。人的心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人的心理是在生理(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人的心理本质与活动规律(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揭示,为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预测提供了重要条件。 《发展心理学》《儿童少年年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不仅在机能、形态、素质等方面有其年龄发展的心理规律——如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的发展都具有年龄心理特点,如时间知觉(视觉、听觉、动觉的时间差)、空间知觉(时间判断)、反应时、操作思维、深度及远度知觉、综合反应等,而且儿童、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一般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为运动员心理特点的评定提供了可能。 人的心理如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心理表现也不同。但同时,这些心理过程、心理现象、心理特征都有其相的稳定性。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活动的主体,其心理活动的量和质有其规定性。如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所注意客体的数量是有限的,即注意的范围是有限的。人们的记忆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性质的数量的信息,记忆的速度、质量和数量是有规律的。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人的操作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案和最快时间也有一定客观反映。人们的气质、性格类型既可以从长期观察中解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诊断和预测。 为培养高水平优秀运动员,遗传因素的优势加上良好的早期训练形成的高起点和科学训练都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心理选材是从遗传优势和高起点两个方面进行工作的。运动员心理选材的基本内容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心理特征等主要方面。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心理过程可认为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体验。人不仅认识事物,产生情感,还有达到一定的目的,因而自觉地采取行动作用于现实,这种行动就称为意志行动。在意志行动中,确定行为目的,下定行动决心,选择行动的方法,为克服困难制定计划等内部心理活动过程。就叫做意志过程。知、情、意三种过程是统一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在认识过程方面,包括运动员感受性的敏锐度、知觉的准确度,运动表象的完整性和清晰性,反应的迅速性、选择性、准确性,操作思维的敏捷性、实效性、,运动记忆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运动员的想象力和注意力等的方面的心理机能。有的可以进行定性分析研究。至于运动员的意志和情感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点,既可定量地测定和分析,也可进行定性分析研究。 个性心理特征时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如性格、兴趣、能力、爱好、气质、才能)的总和。人的实践活动不仅由各种心理过程的参与,而且还表现出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在一定条件下,个性也是可以改变的。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表现在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方面。气质的生理机制神经类型,是可以用生理学和其他测试方法进行测试的,气质类型也由多种测试方法。而运动员的意志性格特征、运动员的兴趣以及运动能力某些表现,可采用定性分析法。

小鼠神经功能评分

小鼠神经功能评分 1.神经行为评分 在梗死后24h,按照Masao Shmi izu-Sasamata的方法[3]对所有大鼠进行神经行为评分,评分标准包 括:①自主活动的程度,②左前肢偏瘫,③提尾时左前肢伸不直,④抗侧推能力,⑤向左倾斜度,⑥向左环行度,⑦对触须的反应。以上指标无异常为0分,中等异常为1分,严重异常为2分,将各项评分相加,总分为0~14分。 2.动物行为学评定 ①0分:无神经损伤症状; ②1分:不能完全伸展对侧前爪; ③2分:向瘫痪侧转圈; ④3分:向对侧倾倒; ⑤4分: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 3.大鼠神经损伤严重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NSS): 0分:神经功能正常; 1分: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提尾时左前肢屈曲); 2分:中度神经功能缺损(行走时向左侧转圈); 3分:中度神经功能缺损(向左侧倾斜); 4分:无自发行走,意识减退; 5分:与缺血有关的死亡。 4.平衡木试验(Beam Balance Test,BBT): 把大鼠置于一宽1.5cm的木条上。木条一端悬空,另一端固定于一块40x40cm的平板中心,以防止大鼠从木条上爬到桌面上使实验失败。木条下备有软垫以防大鼠掉下时跌伤。根据2分钟内大鼠的平衡能力行神经学评分。正常大鼠的平衡能力在1-2分钟。 平衡试验评分标准: 1在木条上站稳,无摇晃,持续2分钟 2在木条上站稳,左右摇晃,未滑下,持续2分钟 3在木条上站立,下滑至一侧,未掉下,持续2分钟 4在木条上站立不到2分钟即从木条上掉下 5试图在木条上站稳、但在数秒钟即掉下 6无任何站立能力

5.抬高身体摇摆试验(Elevated Body Swing Test,EBST): 用于测量运动不对称,EBST测量时首先用手提起大鼠的尾根部,大鼠头部悬垂距平面5cm左右,这时大鼠头部会向左侧或右侧旋转,向单测旋转的角度大于100时为计数的标准,记录旋转的方向和角度,一次试验后让大鼠休息1min,再进行下一次实验,重复试验20次,记录总的次数和方向。 6.一次性被动回避平台试验(Step-down Passive Avoidance Test,SDPAT)是一种用于研究记忆的简 单行为模型,主要适用于研究记忆的巩固(memory consolidation)和记忆的保持 (memory retention)。该模型含有一定的空间记忆成份,试验箱是一个长方形的封闭空间,高为60cm,箱内有一较小的平台9cm X9cm,高出底面约2cm,动物只能不十分舒服地坚持在平台上,如跑下平台(铜棒,通电,30V)即遭到电击。训练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把动物放在平台上,大鼠一般在平台上只能停留几分钟,就会跑下来,但由于底面的金属条是通电的,大鼠在寻找一段时间后,能够找回平台。这时第一次试验结束,24h后,再次把大鼠放在平台上,这时底面的金属条并不通电,记录大鼠 在平台上滞留的时间,根据测试间隔时间的长短和在平台上滞留时间的多少来判定大鼠对上次电击的记忆保持能力。 7.水迷宫试验(Water Maze Test,WMT): 用于测量大鼠空间学习能力。每组于移植后的第7周进行。在相同室温(25±2)0C和象限条件下,将3组动物连续训练4d,2次/d,每次限定时间为120s,超过120s仍找不到平台者记为未找到平台,2次间隔为10min,第5天测试。 Bederson评分四个功能等级: 0分:无神经损伤症状 1分:悬尾实验不能完全伸展对侧前爪 2分:前肢抵抗对侧推力能力下降? 3分:向对侧转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