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平衡课后解答

相平衡课后解答
相平衡课后解答

第四章 相平衡

复习题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 在一个密封的容器内,装满了373.2K的水,一点空隙也不留,这时水的蒸气压等于零;(2) 在室温和大气压力下,纯水的蒸气压为P*,若在水面上充入N2(g)以增加外压,则纯水的蒸气压下降;

(3) 小水滴与水汽混在一起成雾状,因为它们都有相同的化学组成和性质,所以是一个相;(4) 面粉和米粉混合得十分均匀,肉眼已无法分清彼此,所以它们已成为一相;

(5) 将金粉和银粉混合加热至熔融,再冷却至固态它们已成为一相;

(6) 1molNaCl(s)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在298K时,只有一个蒸气压;

(7) 1molNaCl(s)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再加少量的KNO3(S),在一定的外压下,当达到气—液平衡时,温度必有定值;

(8) 纯水在三相点和冰点时,都是三相共存,根据相律,这两点的自由度都应该等于零。

答(1)不对

(2)不对

(3)不对,两相——气相与液相

(4)不对,两相

(5)正确。

(6)正确

(7)冰点时,两相共存,f=1。

2.指出下列平衡系统中的物种数、组分数、相数和自由度数。

(1)NH4Cl(s)在真空容器中,分解成NH3(g)和HCl(g)达平衡;

(2)NH4Cl(s)在含有一定量NH3(g)的容器中,分解成NH3(g)和HCl(g)达平衡;(3)CaCO3(s)在真空容器中,分解成CO2(g)和CaO(s)达平衡;

(4)NH4 HCO3(s)在真空容器中,分解成NH3(g),CO2(g)和H2O(g) 达平衡;

(5)NaCl水溶液与纯水分置于某半透膜两边,达渗透平衡;

(6)NaCl(s)与其饱和溶液达平衡;

(7)过量的NH4Cl(s),NH4I(s)在真空容器中达成如下的分解平衡;

NH4Cl(s)NH3(g)+HCl(g)

NH4I(s) NH3(g)+ HI(g)

i. 含有Na+ ,K+ ,SO42- ,NO3- 四种离子的均匀水溶液。

答(1) S=3, C=1, f=1.

(2) S=3, C=2, f=1.

(3) S=3, C=2, f=1.

(4) S=4, C=1, f=1.

(5) S=2,C=1, f=1.

(6) S=2, C=1, f=1.

(7) S=5, C=2, f=1.

(8) S=5, C=4, f=5.

3.回答下列问题。

(1) 在同一温度下,某研究系统中有两相共存,但它们的压力不等,能否达成平衡?

(2) 为什么把CO 2(s )叫做干冰?什么时候能见到CO 2(l )? (3) 能否用市售的60o 烈性白酒,经多次蒸馏后,得到无水乙醇? (4) 在相图上,哪些区域能使用杠杆规则,在三相共存的平衡线上能否使用杠杆规则? (5) 在下列物质共存的平衡系统中,请写出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并指出有几个独立反应?

(a )C (s ),CO (g ), CO 2(g ), H 2(g), H 2O(l), O 2(g )

(b )C (s ),CO (g ), CO 2(g ),Fe (s ),FeO (s ),Fe 2O 3(s ),Fe 3O 4(s )

(6) 在二组分固—液平衡系统相图中,稳定化合物与不稳定化合物有何本质区别?

(7)在室温与大气压力下,用CCl 4(l)萃取碘的水溶液,I 2在CCl 4(l)和H 2O (l)中达成分配平衡,

无固体碘存在,这时的独立组分数和自由度为多少?

(8)在相图上,请分析如下特殊点的相数和自由度:熔点,低共熔点,沸点,恒沸点和临界

点。 答 (1)

(2)

(3)不能。乙醇与水的形成共沸点时的组成为 (4) (5)(a )有3个独立反应;(b )有4个独立反应。 (6)

(7)S=3,C=3,φ=2,f =1。

(8)熔点:φ=2,f *

=1. 低共熔点: φ=2,f *=1. 沸点: 临沸点: 临界点:

习题

1. Ag 2O(s)分解的反应方程为 Ag 2O(s)=2Ag(s)+

2

1

O 2(g)。当用Ag 2O(s)进行分解达平衡时,系统的组分数、自由度数和可能平衡共存的最大相数各为多少?

解 C=S-R-R ’

又 S=3 R=1 R ’

=0

C=2 f=C-Φ+2=1 当f=0时

0=2-Φmax +2 Φmax =4

2. 指出如下各系统的组分数、相数和自由度数各为多少?

(1)NH 4Cl(s)在抽空容器中,部分分解为NH 3(g ),HCl (g )达平衡; (2)NH 4Cl (s )在含有一定量NH 3(g )的容器中,部分分解为NH 3(g ),HCl (g )达平衡;

(3)NH 4HS (s )与任意量的NH 3(g )和H 2S (g )混合,达分解平衡; (4)在900K 时,C (s )与CO (g ),CO 2(g ),O 2(g )达平衡。 解

表5.4

独立化平衡关系R

独立浓度限制条件

组分数

C=S-R-R ’

相数Φ

自由度或条件自由度

(1) 1 R ’

=1 1 1(g ) f=2 (2) 1 0 2

1(g) f=3

(3) 1 0 2 2(g+s) f=2 (4) 2

2 2(g+s) f *=1

各体系的独立化学平衡式分别为

(1) NH Cl (s )

NH 43(g )+HCl (g ) (2) NH HS (s )

NH (g )+H S (g )

43221

(3) C (s )+

O 2(g)=CO(g) 2

1

(4) CO(g)+ O 2(g)=CO 2(g)

3.在制水煤气的过程中,有五种物质:C (s ),CO (g ),CO 2(g ),O 2(g )和H 2O(g)建立如

三个平衡,试求该系统的独立组分数。

C(s)+H 2O(g) = CO(g)+H 2(g) (1) CO 2(g)+H 2(g) = H 2O(g)+CO(g) (2) CO 2(g )+C (s )=2CO (g ) (3)

解 第三个平衡可由前两个平衡相加得到,所以独立化学平衡关系式只有两个。

独立组分数 C=S-R-R ’

=5-2-0=3

4. 已知Na 2CO 3(s)和H O(l)可以生成如下三种水合物:Na 22CO 3·H O (s),Na 22CO 3·7H 2O (s)

和Na 2CO 3·10H O (s)

,试求 2(1) 在大气压力下,与Na 2CO 3水溶液和冰平衡共存的水合盐的最大值; (2) 在298K 时,与水蒸气平衡共存的水合盐的最大值。 解 物种数S=5,有三个化学平衡存在

Na 2CO 3(s)·H 2O(l)=Na 2CO 3(s)+H 2O(l) Na 2CO 3(s)·7H 2O(l)=Na 2CO 3(s)+7H 2O(l) Na 2CO 3(s)·10H 2O(l)=Na 2CO 3(s)+10H 2O(l) C=5-3=2

(1) 在101.325kPa下,最多相数为φ=C-f *

+1=2-0+1=3,现已有冰和Na 2CO 3水溶液二

相,故含水盐最多只能有1种。

(2) 在293.15K时,最多相数为φ=C-f *

+1=2-0+1=3,因此最多只能有2种含水

盐与水蒸气平衡共存。

5. 在不同温度下,测得Ag O(s)分解时氧气的分压如下:

2T/K 401 417 443 463 486 P(CO 2)/kPa 10 20 51 101 203

试问:

(1) 分别于413K和423K时,在空气中加热银粉,是否有Ag O(s)生成? 2(2) 如何才能使Ag O(s)加热到443K 时而不分解?

2解 (1)作p —T 图(见图5.21)空气中氧气的分压为0.21 ,大于413K 时Ag \

p 2O 的分解压

力,此时银粉不稳定,将会被氧化为Ag 2O (s )。此时的压力小于Ag 2O 的分解压

力,即Ag O 不稳定,故不会发生生成Ag O (s )的反应。

22

T/K

kPa p O /2

)

400 420 440 460 480 500

(2)当加热银粉到443K 时,欲使Ag 2O (s )不发生分解,必须使氧气的压力增大才行,由图

知氧气的压力维持在大于50.7kPa 即可。

6. 通常在大气压力为101.3kPa时,水的沸点为373K,而在海拔很高的高原上,当大气压力降

为66.9kPa时,这时水的沸点为多少?已知水的标准摩尔汽化焓为40.67 kJ ·mol -1,并设其与温度无关。

解 根据Claunius —Clapeyron 方程式

2

ln RT H dT

p d m vap Δ=

与温度无关时

m vap H Δ13731(314.81067.403.1019.66ln

)1

1(ln 2

3

2

11

2

T T T R H p p m vap ?×=?Δ=

得 T =361.56K

27. 某种溜冰鞋下面的冰刀与冰的接触面为:长7 .62厘米,宽2 .45×10-3

厘米。若某运动员的体重为60 kg,试求

(1) 运动员施加于冰面的总压力; (2) 在该压力下冰的熔点。

-1 已知冰的摩尔熔化焓为6 .01 kJ ·mol ,冰的正常熔点为273K ,冰和水的密度分别为920

和1000 kg ·m -3

。 解 运总=p p p +\

Pa Pa S mg S

G p 8431058.1101045.262.728.960××??

????××××?===

=运 Pa p p p p 8

1058.1,×>>=

=运总运\

K

T T T T T T V H p p kg

m kg m V V T H dT dp m fus m fus m fus m

fus m fus 2.262273

ln 04114.0ln

10556.11001.61001.11058.1ln ·10556.1·920110001101822

12

6

35

8

121213

6133=得

===

===根据克拉贝龙方程

?××××?×?ΔΔ?×????????××ΔΔΔ?????

8. 已知在101 .3 kPa时,正己烷的正常沸点为342K,假定它符合Trouton规则,即△vap H / T m b

-1≈ 88 J ·mol ·K -1,试求298K 时正己烷的蒸气压。 解

规则根据Trouton kPa

p p T T R H p p H mol kJ mol kJ H mol K J T H m vap m vap m vap b

m

vap 41.03

.101ln 29813421314.8964.116ln 11ln ·964.116·)34288··88222112

111

1=得

==与温度无关时

根据克拉贝龙方程,==(

+???????×?

???

?????ΔΔ×Δ≈Δ????

9. 从实验测得乙烯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为

Ln P/Pa = -1921K/T +1.75 Ln T/K -1.928×10-2

T/K +12.26 试求乙烯在正常沸点169 .5K 时的摩尔蒸发焓变。

1V V g >>根据克拉贝龙方程,当

1

22

2

22

·07.138545.169058.0314.8058.0ln 5.16910928.175.11921ln ln ??=××=ΔΔ=

==×?+=Δ=

mol J H RT H dT p d K T T T K dT p d RT H dT

p

d m vap m vap m vap \

时在乙烯的正常沸点

系式得

从乙烯蒸气压与温度关

10. 已知液态砷A s(l)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为Ln P/Pa = -5665K/T +20 .30;固态砷A s (s )

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为Ln P/Pa = -15999K/T +29.76,试求砷的三相点的温度和压力。 解 在三相点上,固态与液态砷的p,T 相等

76

.2915999ln 30

.205665ln +?+?

T

K

Pa p T

K

Pa p

==

解得 T=1092.4K , p=3664.38kPa

11.在298K 时,纯水的饱和蒸气压为3167.4Pa,若在外压为101.3kPa 的空气中,求水的饱

和蒸气压为多少?空气在水中溶解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解 依题意 )4.3167103.101(298

314.8)

(4

.3167ln

3?×××l V p m g

3

5

3

108.118)(m cm l V m ?×==得

Pa p g 66.3169=12.在360K时,水(A)与异丁醇(B)部分互溶,异丁醇在水相中的摩尔分数为x B =0.021。

已知水相中的异丁醇符合Henry定律,Henry系数k x,B =1.58×106

Pa。试计算在与之平衡的气相中,水与异丁醇的分压。已知水的摩尔蒸发焓为40.66 kJ ·mol -1,且不随温度而变化。设气体为理想气体。

解 水相中的异丁醇符合Henry 定律

有 Pa Pa x k p B xB B 33180)021.01058.1(6

=××== 水的分压

Pa Pa p p

p B A 68120)33180101300(=?=?=\

13.根据所示碳的相图(图5.62),回答如下问题:

(1) 曲线OA,OB,OC 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2) 指出O 点的含义, (3) 碳在常温、常压下的稳定状态是什么? (4) 在2000K 时,增加压力,使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一个放热反应,试从相图判断两者的摩尔体积哪一个大?

(5)试从相图上估计,在2000K 时,将石墨转变为金刚石至少要加多大压力?

解 (1)OA 代表金刚石与石墨的两相平衡线,OB 表示液态C 与石墨的两相平衡线,

OC 代表金刚石与液相C 的两相平衡线。

(2)O 点代表液态C,金刚石和石墨的三相点是OA,OB,OC 的交点,此点φ=3,

f=0,三相点的温度压力由系统确定。

(3)碳在常温,常压下的稳定状态是石墨。 (4)根据克拉贝龙方程

0><Δ>ΔΔΔΔ=

T H V T H OA dT

dp

V T H dT

dp

m m

m

m

m 线的斜率

即为

0<Δm V 得

由石墨变成金刚石体积减小,石墨的摩尔体积较大。

8

(5)估计53×10Pa时可以将石墨转变为金刚石。 14. 在外压为101 .3kPa的空气中,将水蒸气通入固体碘I 2(s )与水的混合物中,进行蒸汽

蒸馏。在371 .6K时收集馏出蒸汽冷凝,分析馏出物的组成得知,每100 g水中含碘81 .9g。试计算在371 .6K时碘的蒸气压。

058.018

100

2549.812222

22

==

=O

H O

H I I O

H I M W M W n n 解

p p p n n p p O H I O

H I O

H I =+=

2222

22

解得 =5556.87Pa =5556.9Pa

2I p O H p 215.水(A)与氯苯(B)互溶度极小,故对氯苯进行蒸汽蒸馏。在101 .3kPa 的空气中,

系统的共沸点为365K,这时氯苯的蒸气分压为29kPa。试求 (1)气相中氯苯的含量y B ;

(2)欲蒸出1000 kg纯氯苯,需消耗多少水蒸气?已知氯苯的摩尔质量为112 .5 g·mol

-1

286.03

.10129

56=

\p

p p p y Cl

H C B

B =

解 (1) O

H Cl H C O

H Cl

H C p p n n 256256=

(2)

)

293.101(29

?=

A

A

B B

M W M W 即

3.722918

5.1121000

=A W

需消耗水398.9kg

16.在273K和293K时,固体苯的蒸气压分别为3 .27kPa和12 . 30kPa,液体苯在293K时

的蒸气压为10 . 02kPa,液体苯的摩尔蒸发焓为34 . 17 kJ ·mol -1。试求 (1)303K 时液体苯的蒸气压; (2)固体苯的摩尔升华焓; (3)固体苯的摩尔熔化焓。 解(1) 由克拉贝龙方程式

)303

12931(314.817.3402

.10ln

)1

1(ln

2

211

2?×=

?Δ=

p T T R H p p m

kPa p 92.152= 得 )1

1('

'

ln 2

112T T R H p p m ?Δ=

(2)

)393

1

2731(314.827

.330

.12ln ?×Δ=

m H 得

1

·05.44?=Δmol kJ H m (3)

11

·88.9·)17.3405.44(??=?=Δ?Δ=Δmol kJ mol

kJ H H H m vap m sub m fus 17.在298K时,水(A)与丙醇(B)的二组分液相系统的蒸气压与组成的关系如下页表所示,总蒸气压在x B =0.4时出现极大值: 0

0.05 0.20 0.40 0.60 0.80 0.90 0.10 x B

P B /Pa 0

1440 1813 1879 2013 2683 2584 2901

P 总/Pa 3168 4533 4719 4786 4653 4160 3668 2901

(1)请画出P-x-y 图,并指出各点、线和面的含义和自由度;

(2)将x B =0 .56的丙醇水溶液进行精馏,精馏塔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得到什么产品? (3)若以298K时的纯丙醇为标准态,求x B =0 .2的水溶液中,丙醇的相对活度和活度因子。

解 (1)( 图5-6,5-7)最低恒沸点O,当T 为定值时其自由度为0

AOB 为液相线,表示液体刚开始汽化出现气相。T 不变时,f=1. AOB 以上的自由度为 φ= 1,f=2 AO,OB 为气相线,表示液体全部气化,同理f=1 AO,OB 以下为气相 φ= 1,f=2 两线之间的部分 φ= 2,f=1

(2)在x B =0.56时进行精馏塔顶得到恒沸混合物,塔底得到纯C 3H 8O。 (3)在298K 时,以纯丙醇为标准态 625.0)2.0(====?

?

B

B

B B B B p p a x a p p

18.在标准压力100kPa 下,乙醇(A)和乙酸乙酯(B)二元液相系统的组成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T/K 351.5 349.6 346.0 344.8 345.0 348.2 350.3 0 0.058 0.290 0.538 0.640 0.900 1.000 x B 0

0.120 0.400 0.538 0.602 0.836 1.000

y B

乙醇和乙酸乙酯的二元液相系统有一个最低恒沸点。请根据表中数据: (1) 画出乙醇和乙酸乙酯二元液相系统的T—x—y 图; (2) 将纯的乙醇和纯的乙酸乙酯混合后加到精馏塔中,经过足够多的塔板,在精馏塔的顶部

和底部分别得到什么产品?

解 (1)最低恒沸点时,x B =y B =0.538,相图如图5.25

(2)把纯的乙醇和纯的乙酸乙酯混合后,若x B <0.538,则精馏后在塔底得到乙

醇,在塔顶得到恒沸混合物。 若x B =0.538时,得到恒沸混合物。

若x B >0.538时,塔底得到乙酸乙酯,塔顶得到恒沸混合物。

19. 在大气压力下,水(A)与苯酚(B)二元液相系统在341 .7K以下都是部分互溶。水层(1)和苯酚层(2)中, 含苯酚(B)的质量分数ωB 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表5.7 T/K 276 297 306 312 319 323 329333334 335 338 w B (1) 6.9 7.8 8.0 7.8 9.7 11.5 12.013.614.0 15.1 18.5 w B (2) 75.5 71.1 69.0 66.5 64.5 62.0 60.0

57.6

55.4 54.0 50.0

(1) 画出水与苯酚二元液相系统的T – x 图;

(2) 从图中指出最高会溶温度和在该温度下苯酚(B)的含量; (3) 在300K时,将水与苯酚各1 .0 kg混合,达平衡后,计算此时水与苯酚共轭层中各含苯 酚的质量分数及共轭水层和苯酚层的质量;

(4) 若在(3)中再加入1 .0 kg水,达平衡后,再计算此时水与苯酚共轭层中各含苞苯酚的

质量分数及共轭水层和苯酚层的质量。

解 (1)相图大致如图5.26。

(2)平衡点连线得溶解温度约为339.6K,苯酚的含量约为33.3% (3)在300K时,从图中得出,ωB (1)=7.9%,ωB (2)=70.4% 设水层中总重量为W H2O ,酚层总重量为W 酚

W H2O + W 酚=2.0kg

且 W H2O ωB (1)+ W 酚ωB (2)=1.0kg 解得 W H2O =0.643kg W 酚=1.357kg

(4)在相同温度下,加入1kg水后,ωB不变

ωB(1)=7.9%

ωB(2)=70.4%

有 W H2O + W酚=3.0kg

W H2OωB(1)+ W酚ωB(2)=1.0kg

解得 W H2O=1.751kg W酚=1.249kg

20. 已知活泼的轻金属Na(A)和K(B)的熔点分别为372 .7K和336 .9K,两者可以形成

一个不稳定化合物Na2K(s),该化合物在280K时分解为纯金属Na(s)和含K的摩尔分数为x B=0 .42的 熔化物。在258K时,Na(s)和K(s)有一个低共熔化合物,这时含K的摩尔分数为x B=0.68。试画出Na(s)和K(s)的二组分低共熔相图,并分析各点、线和面的相态和自由度。

解Na(s)和K(s)的二组分低共熔相图如图5-9

O点为转熔温度,三相共存 f *=0

MNDE以上,溶液单相区φ=1 C=2 f*=2

MNOF区,两相平衡(Na(s)与溶液) f *=1

*

NOID区,化合物Na2K与溶液两相平衡 f =1

EDK区,K(s)与溶液两相平衡 f *=1

FOHG区,Na(s)与Na2K(s)两相平衡 f *=1

KIHJ区,K(s)与Na2K(s)两相平衡 f *=1

NOF线三相平衡(Na(s)与Na2K(s)及组成为N的溶液) f *=1

IDK线三相平衡(K(s)与Na2K(s)及组成为D的溶液) f *=1

21 大气压力下,NaCl(s)与水组成的二组分系统在252K时有一个低共熔点,

O(s)和质量分数为0 . 223的NaCl水溶液三相共存。264K时,此时H O(s),NaCl ·2 H

22

不稳定化合物NaCl ·2 H2O(s)分解为NaCl(s)和质量分数为0.27的NaCl水溶液。已知NaCl(s)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温度升高溶解度略有增加。

(1) 试画出NaCl(s)与水组成的二组分系统的相图,并分析各部分的相态;

(2) 若有1.0kg的质量分数为0 .28的NaCl水溶液,由433K时冷却到263K,试计算能分离出纯的NaCl(s)的质量。

解(1)NaCl(s)与水组成的二组分系统的相图(图5-10)

EDK 以上为溶液(L )单相

EFD 为 H O (s )+L

2 FDHI 为 H O (s )+ NaCl ·2 H O (s ) 22 DHOG 区域为 NaCl ·2 H O (s )+L 2 KGOJ 为 NaCl (s )+L

OHIJ 为 NaCl (s )+NaCl ·2 H O (s ) 2 先确定D 点的位置22.3% O

H NaCl NaCl

W W W 2+ O 点由NaCl 在不稳定化合物中的百分含量

求出为62%

G 点处的ωB 为不稳定化合物分解成无水NaCl 与27%的NaCl 水溶液,求得27%。

(2)1.0kg28%的NaCl 溶液,从433K 冷却到274K 时,析出NaCl (s )。 在两相平衡线上,其析出NaCl 的量可以由杠杆规则求算

MJ W GM W s NaCl sol )(=()%28100)%2728()(?×?×s NaCl sol W W = 即 kg W W s NaCl sol 0.1)(=+ 解得

=13.7g

)

(s NaCl W 在264K 时,溶液的浓度为27%,温度再下降,生成低浓度的溶液和不稳定化合物NaCl ·2 H O ,故析出纯NaCl 为13.7g.

222 . Zn(A)与Mg(B)形成的二组分低共熔相图具有两个低共熔点,一个含Mg 的质量分数为0.032,温度为641K,另一个含Mg 的质量分数为0.49,温度为620K,在系统的熔液组成曲线上有一个最高点,含Mg 的质量分数为0.157,温度为863K。已知Zn(s )和Mg(s )的熔点分别为692K 和924K 。

(1) 试画出Zn (A)与Mg (B)形成的二组分低共熔相图,并分析各区的相态和自由度; (2) 分别用相律说明,含Mg 的质量分数为0.80和0.30的熔化物,在从973K 冷却到573K 过程中的相变和自由度的变化;

(3) 分别画出含Mg 的质量分数为0.80,0.49和0.30的熔化物,在从973K 冷却到573K

过程中的步冷曲线。 解 (1)

Zn

Mg M M 157

.01157.0?=

生成稳定化合物组成为

解得 Zn 2Mg

* A: L溶液 f =2

* B: Zn(s)+L f =2 * C: 稳定化合物Zn 2Mg(s)+L f =2 * D: Zn 2Mg(s)+L f =2 * E: Mg(s)+L f =2 * F: Zn 2Mg(s)+ Zn(s) f =2 * G: Zn 2Mg(s)+ Mg(s) f =2 (2)30%的组成的溶液冷却

* 1~2过程中相数为1(L) f =1 * 在2点时相数为2(L+ Zn 2Mg(s)) f =0 * 2~3过程中,相数为2(L+ Zn 2Mg(s)) f =1 * 3点时,相数为3(L+ Zn 2Mg(s)+ Mg(s)) f =0 * 3~4相数为2(Zn 2Mg(s)+ Mg(s)) f =1 * 80%的与此相近,注意此处已注明ωB,f 相应减少1(与浓度未标明的相比)。

(3)步冷曲线,如图5.31

23. SiO 2—Al 2O 3二组分系统在耐火材料工业上有重要意义,所示的相图(图 5.63)是SiO 2—Al 2O 二组分系统在高温区的相图,莫莱石的组成为2Al 32O ·3SiO ,在高温下SiO 3 2 2有白硅石和鳞石英两种变体,AB线是两种变体的转晶线,在AB线之上是白硅石,在AB线之下是鳞石英。

(1) 指出各相区分别由哪些相组成? (2) 图中三条水平线分别代表哪些相平衡共存? (3) 分别画出从x,y,z 点将熔化物冷却的步冷曲线。

各相区的相态如下)1(

3

2322)()(O Al O Al SiO S S IFNM

S S ABMK S S CDBA L

S EHF

L S JEID

L S GCJ L GJEH ++++++(莫莱石)(莫莱石)鳞碳(莫莱石)(白硅石)(莫莱石)溶液单相区线以上 (2)图中三条水平线均为三相线

)

()()()()(()()(32莫莱石(鳞石)白硅石莫莱石白硅石莫莱石)S S S AB

S S J L CD

S S E L EF

O Al ++++++ (3)

24. 分别指出下列三个二组分系统相图(图 5.64)中,各区域的平衡共存的相数、相态

和自由度。

解 (1)各区域f

1.溶液,液相(L)

2.固熔体,单相

3.固熔体+溶液(L)

4.稳定化合物(S)+溶液(L)

5.稳定化合物(S)+溶液(L)

6.Pb(S)+溶液(L)

7.Mg(S)+稳定化合物(S)

8.稳定化合物(S)+Pb(S)

(2) 1.溶液(L)

2.溶液(L)+固熔体a

3.固熔体a

4.固熔体b+溶液

5.固熔体b

*

6.固熔体a+固熔体b f =2

(3)1.液相a(L)

2.B(S)+液相a(L)

3. 液相a(L)+液相b(L)

4.C(S)+L

5.C(S)+B(S)

6.C(S)+L’

7.固溶体+L

8.固溶体

* 9.固溶体+C(S) f =2

25. UF 4(s ),UF 4(l)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分别由如下两个方程表示,试计算UF 4(s ),

UF 4(l)

,UF 4(g )三相共存时的温度和压力。 ln P(UF 4,s)/Pa =41.67-10017K/T ln P(UF 4,l)/Pa =29.43-5899.5K/T

解 三相共存时,p,T 相同

T

K Pa l p T K

Pa s p 5.589943.29)

(ln 1001767.41)(ln

?=?=

解得 p=146.23kPa T=336.4K

UF 4(s),UF 4(l),UF 4(g)三相共存的温度为336.4K,压力为146.23kPa

26. 某高原上的大气压力只有61.33 kPa,如果将下列四种物质在该地区加热,问哪种物质会直接升华?为什么? 物质 汞 苯 氯苯 氩 三相点温度T/K

234.3 278.6 550.2 93.0 三相点压力P/Pa

0.00017

4813

57300

68700

解:如图5-16可以看出只有氩气的三相点压力值大于高原上的大气压力值,故只有固

态氩在高原上加热时能升华。

27. 电解熔融的LiCl(s )制备金属锂Li (s )时,常常要加一定量的KCl (s ),这样可节约

电能。已知LiCl(s )的熔点为878K ,KCl (s )的熔点为1048K ,LiCl(A )与KCl (B )

组成的二组分物系的低共熔点为629K ,这时含KCl (B )的质量分数为ωB =0.50。

在723K 时,KCl (B )含量为ωB =0.43的熔化物冷却时,首先析出LiCl(s )

,而ωB =0.63的熔化物冷却时,首先析出KCl (s )。

(1)绘出LiCl(A )与KCl (B )二组分物系的低共熔相图; (2)简述加一定量KCl (s )的原因;

(3)电解槽的操作温度应高于哪个温度,为什么?

(4)KCl (s )加入的质量分数应控制在哪个范围内为好? 解:(1)LiCl(A )与KCl (B )二组分物系的低共熔相图如图5-17

1.溶液(L )

2.A(S)+ 溶液(L )

3.B(S)+ 溶液(L )

4.B(S)+A(S)

(2) 只有溶液才能使其中的Li +得到电子电解出Li ,加入一定量的KCl 可以使溶液

的凝固点下降,纯LiCl 在878K 凝固,而加入KCl 可以使溶液在629K 仍保持是液体。

(3)电解槽的操作温度应高于629K ,如果低于629K 则无溶液存在,不能电解出

金属Li 。

(4)应控制在50%~100%为好,保证温度下降时含LiCl 的仍为液态,电解可以

继续进行。

28.金属铅Pb(s )和Ag (s )的熔点分别为600K 和1233K,它们在578K 时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已知Pb(s )熔化时的摩尔熔化焓变为4858 J ·mol -1,设溶液是理想溶液。试计算低共熔混合物的组成(用摩尔分数表示)。图5-18

解 溶液为理想溶液

与温度无关m H Δ 根据理想稀溶液依数性凝固点下降的原理()

963

.0037.01037.060015781314.84858)1ln(ln )1

1()(ln =?==???????×=

=??=??Δ=

??

A B B B

B A f f m A x x x x x x T T R A H x

037.0963.0==Ag Pb x x

所以,共熔混合物组成为 29.经实验测得:

(1)磷的三种状态:P (s,红磷),P(l)和P(g)达三相平衡时的温度和压力分别为863K 和4.4MPa;

(2)磷的另外三种状态:P (s,黑磷),P (s,红磷)和P(l)达三相平衡时的温度和压

分别为923K 和10.0MPa;

(3)已知P (s,黑磷),P (s,红磷)和P(l)的密度分别为:2.70×103,2.34×10

3

和1.81×103

-3kg·m ;

(4)P (s,黑磷)转化为P (s,红磷)是吸热反应。

①根据以上数据,画出磷相图的示意图;

②P (s,黑磷)与P (s,红磷)的熔点随压力如何变化?

(1)三相点的位置在图中先标出'点,'OO 的连线为P(红,S)与P(L)的两

相平衡线,再画出P(红,S)与P(g),P(L)与P(g)的平衡线。 ,O O m

m

V T H dT

dp

ΔΔ=

根据

在过程中)(S P 红,)(g P )()(00g V g V V H s m m m >>ΔΔ,>,>

,斜率为正>0dT

dp

0>m V Δ

同理判断出 P(黑,s)

P(l)

0>m V Δ △Vm 根据ρ(黑)>ρ(l) dp/dT 为正,画出O′B 线 0>m V Δ线 5.65),

(1)Aabcd,为溶液(L)

abB 为 B(S)+L(B 饱和)

BbD 为 B(S)+D(S)+L(组成为b) bcD 为 D(S)+L(D 饱和) cDE 为 D(S)+E(S)+L(c) cdE 为 E(S)+L(E 饱和) DEC 为 D(S)+E(S)+C(S) (2) 组成为x的体系 先析出B[(NH 4)2SO 4] 组成为y的体系 先析出(NH 4)2SO 4·Li 2SO 4 组成为z的体系 先析出H 2SO 4·H 2O

31.根据所示的KNO 3—NaNO 3—H 2O三组分系统在定温下的相图(图5.66),回答如下问题。

(1)指出各相区存在的相和条件自由度; (2)有10 kg KNO 3(s )和NaNO 3(s )的混合盐,含KNO 3(s )的质量分数为0.70,含NaNO 3(s )的质量分数为0.30,对混合盐加水搅拌,最后留下的是哪种盐的晶体? (3)如果对混合加10kg水,所得的平衡物系有哪几相组成?

解 (1)Aedf的区域是不饱和溶液的单相区;

Bed内为固态纯B与其饱和溶液呈两相平衡;

Cdf为固态纯C与其饱和溶液呈两相平衡;

Bdc为纯B,纯C和组成为F的饱和溶液三相共存(溶液同时被B和C饱和)。 (2)Aa与ed交于某点,最后剩下的是KNO3晶体。

(3)C点位于Adef相区中,是不饱和溶液的单相区。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叶承名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 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即勒夏特列原理。 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之前已经有溶解平衡的初步概念(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将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在学生所需学习的平衡系列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是基础;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化学平衡常数。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通过实验说明化学平衡能够移动,从而展开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②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并应用。

③理解用图像方法表示可逆反应从不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 ( )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②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讲解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②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速率时间图 二、说学情 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在知识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能力保证。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教学反思小结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教学反思小结 沈志春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在中学化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它的大部分知识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因此课堂教学的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顾近期速率、平衡理论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对以下两方面感悟较深: 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终极目标。 备课过程中可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自然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 如在速率、平衡教学中有感应处理好以下教学问题: 1、速率概念可由课本引言自然导出(课本这部分知识已很经典和完美,不需再多的拓展),学生对概念的深刻认识和灵活应用能力可在课堂上通过适当常见错误例析和课后习题精练逐步培养。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与化学反应计量数之间的关系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通过简单练习自然推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引导,关键作用在于一定要在学生有初步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最后明确强调指出:速率与化学计量数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对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反应物的减量与生成物的增量一定符合化学计量数之比。而初始量与某一时刻中间量与计量数无直接关系。 2、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的教学应首先明确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外因浓度对速率的影响是本节首要讨论的问题,其关键在于突出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速率增大的根本所在。碰撞和活化分子理论仍是本节内容教授的核心本质。(化学反应反应实质:分子运动→相互碰撞<活化分子碰撞、取向合适>→有效碰撞<旧键断裂、新键产生>→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物浓度增加→单位体积分子数增加→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增加(活化分子所占百分比不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状态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高中化学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往往是老师讲的稀里糊涂,学生听的一塌糊涂。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我在教材的处理上,尽量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化,先让学生能够听懂,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例题分析――画图――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状态的判断巩固五部分。在导入时利用工业生产上要考虑反应速率和原料转化率提出了化学平衡。并指出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N2+3H2=2NH3这个可逆反应来讨论反应开始前、反应进行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情况,并依据这个变化进行画图,了解了在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从而引出了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并利用“逆、等、动、定、变”这五个字对化学平衡状态进行了总结,最后再通过两组练习,总结类型题中对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标志。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是化学理论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抽象难懂,所以我采用直接导入,利用工业生产的实际要考虑和原料的转化率,提出化学反应研究的程度——化学平衡。但是,由于和学生切身联系的不是很密切,学生进入的状态有些迷糊。课下我对这样的引课重新设想了一下,从学生学过的可逆反应入手,提出可逆反应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反应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也就是说,向这样的反应是无法进行彻底的,当它反应到最大程度时是怎样的呢?这样就引出了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是建立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的,但是这节课对可逆反应却介绍

化学平衡常数及其计算训练题

化学平衡常数及其计算训练题 1.O 3是一种很好的消毒剂,具有高效、洁净、方便、经济等优点。O 3可溶于水,在水中易分解,产生的[O]为游离氧原子,有很强的杀菌消毒能力。常温常压下发生的反应如下: 反应① O 3 2 +[O] ΔH >0 平衡常数为K 1; 反应② [O]+O 32 ΔH <0 平衡常数为K 2; 总反应:2O 3 2 ΔH <0 平衡常数为K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降低温度,总反应K 减小 B .K =K 1+K 2 C .适当升温,可提高消毒效率 D .压强增大,K 2减小 解析:选C 降温,总反应平衡向右移动,K 增大,A 项错误;K 1= c 2 c c 3 、 K 2= c 2 2 c c 3 、K =c 3 2c 2 3 =K 1·K 2,B 项错误;升高温度,反应①平衡向右移动, 反应②平衡向左移动,c ([O])增大,可提高消毒效率,C 项正确;对于给定的反应,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D 项错误。 2.将一定量氨基甲酸铵(NH 2COONH 4)加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H 2COONH 4 3 (g)+CO 2(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负对 数(-lg K )值随温度(T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ΔH >0 B .NH 3的体积分数不变时,该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C .A 点对应状态的平衡常数K (A)的值为10-2.294 D .30 ℃时,B 点对应状态的v 正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v 正

化学平衡图像教学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图像教学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图像的题型只是化学平衡状态、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勒夏特列原理、等效平衡思想的应用,化学平衡教学中作用:巩固前一阶段知识并应用,同时着重讲解平衡图像题型的解题技巧: 1、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勒沙特列原理挂钩。 2、紧扣可逆反应的特征,搞清正反应方向是吸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减小、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 3、看清速率的变化及变化量的大小,在条件与变化之间搭桥。 4、看清起点、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 5、先拐先平。例如,在转化率-时间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高。 6、定一议二。当图像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在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由于本节课任务量不重,我将在等效平衡中加入物质时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补充讲解、使用的方法是勒夏特列原理,如向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平衡体系中,加入二氧化氮,平衡向正向移动,向体系中充入四氧化二氮,平衡向逆向移动,这可由勒夏特列原理很容易判断出来,平衡移动是从加入物料时刻平衡的移动方向;向平衡中加入四氧化二氮

或二氧化氮,平衡都向正向移动,这是不是与前者是矛盾的呢?不是的,该平衡移动的方向,是从我们假象出来的相同的平衡状态下那时刻,改变外界条件(相当于加压),平衡的移动方向,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两个平衡状态中浓度、百分含量、转化率等物理量,是从假象的过渡平衡态时刻的移动方向,移动方向判断仍然是根据勒夏特列原理,不仅与前者不矛盾,而是统一的,只是考虑平衡移动方向的起始时刻不同引起的。学生只能在慢慢训练中,不断体会其中的奥秘,知识的构建是需要过程的,这也很正常,继续向下上吧。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1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在中学化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它的大部分知识内容抽象、理论性很强,学生学起来觉的很吃力。因此课堂教学的主体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法上老师精讲,学生多练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回顾化学平衡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有以下感想: 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

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 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2、化学平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衡状态的判定、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定。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万变不离其踪。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2019年文档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 回顾《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过程,反思其教学效果,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教学设计反思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图像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设置难易合适的问题,尽量做到内容简单化,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外界条件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并能利用平衡常数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从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的复习引入到化学平衡的移动,通过演示实验与图像分析把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清撤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分例外情况加以分析,从本质上剖析和认识勒夏特列原理。其次,通过学生十分熟悉的合成氨反应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描述反应的限度,自然地进入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教师先通过编设习题引导学生自我练习,让学生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最后,教师通过对几个高考图像的讲解指导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实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提高认知度。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够。教师利用实验、绘图和高考图像进行讲解时,自以为是地认为讲解得清撤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从课后学生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在确凿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精心地筛选课上

化学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计算练习题

化学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计算 1.在密闭容器中将CO和水蒸气的混合物加热到800℃时,有下列平衡:CO+H22+H2,且K=1。若用2molCO和10mol H2O相互混合并加热到800℃,则CO的转化率为 ( ) A.16.7% B.50% C.66.7% D.83.3% 2.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里,装有4molNO2,在一定温度时进行下面的反应: 2NO22O4(g),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0.25,则平衡时该容器中NO2的物质的量为A.0mol B.1mol C.2mol D.3mol 3.某温度下H2(g)+I2的平衡常数为50。开始时,c(H2)=1mol·L-1,达平衡时,c(HI)=1mol·L-1,则开始时I2(g)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0.04mol·L-1 B.0.5mol·L-1 C.0.54mol·L-1D.1mol·L-1 4.在一个容积为 6 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 3 L X(g)和2 L Y(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4X(g)+n+6R(g)反应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 加了5%,X的浓度减小1/3,则该反应中的n值为( ) A.3 B.4 C.5 D.6 5.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十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与Y的转化率之比为1∶2,则起始充入容器中的X与Y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 B.1∶3 C.2∶3 D.3∶2 6.将等物质的量的CO和H2O(g)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g)+H22(g)+H2(g),反应至4min时,得知CO的转化率为31.23%,则这时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A.11.5 B.23 C.25 D.28 7.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 4 L X(g)和6 L Y(g),发生如下反应:X(g)+n +W(g),反应达到平衡时,测知X和Y的转化率分别为25%和50%,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为A.4 B.3 C.2 D.1 8.将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某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NH43(g)+HI(g), 2(g)+I2(g)。当反应达到平衡时,c(H2)=0.5mol·L-1,c(HI)=4mol·L-1,则 NH3的浓度为( ) A.3.5mol·L-1 B.4mol·L-1 C.4.5mol·L-1D.5mol·L-1 9.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盛有适量的A和B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g)+。若维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当达到平衡时,容器的体积为V L,其中C气体的体积占10%。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1.2V L B.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1.1V L C.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A消耗掉0.05V L D.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B消耗掉0.05V L 10.在n L密闭容器中,使1molX和2molY在一定条件下反应:a X(g)+b c Z(g)。达到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20%,混合气体压强比原来下降20%,Z的浓度为Y的浓度的0.25倍,则a,c的值依次为( ) A.1,2 B.3,2 C.2,1 D.2,3 11.在一定条件下,1mol N2和3mol H2混合后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的密度是 同温同压下氢气的5倍,则氮气的转化率为( ) A.20% B.30% C.40% D.50% 12.已知CO(g)+H22(g)+H2(g)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850℃时K=1。 (1)若温度升高到900°C,达平衡时K________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850℃时,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混合物,起始浓度为c(CO)=0.01mol·L-1,c(H2O)=0.03mol·L-1,c(CO2)=0.01mol·L-1,c(H2)=0.05mol·L-1。则反应开始时,H2O消耗速率比生成速率________(填“大”、“小”或“不能确定”)。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平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一定难度。“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块的内容,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就是课堂的最大收获,使之建立起清晰的化学平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本节课我的教学主线是:1.首先向学生灌输一种化学的思想,也就是化学究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举了工业上合成氨的例子,即如何来正确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提出了四个字“质”—质变,反应物可以生成生成物;“量”质量、物质的量;“能”能量的变化,即吸热和放热;“效”—效率、效果,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问题。以此来引入新课。2.回顾化学平衡知识点,提出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可逆反应的特征。3.从可逆反应入手,结合几个高考里面经常出现的图像,提出化学平衡的概念。并有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4.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化学平衡的判据。5.课堂练习题目巩固知识点。 进入高三复习已经两个多月时间,感觉自己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归结起来也就是:“诊断练习”----“知识点回顾”------ “重难点突破”------“课堂练习” ----“走进高考,高考真题赏析”。两个多月下来,感觉效果不错,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就是课堂上学生活跃力不够。到了高三全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对知识的认知,以前总感觉这样很正常,但是听了师傅的课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师傅的课堂,充满了所谓的“人文关怀”,师生配合非常好,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而且有很多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讲得还是太多了,生怕学生不会,生怕学生遗漏一些知识点。但是忽略了这是复习课,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知识点,已经通过自主预习、复习,早已经掌握,因此提不起兴趣也是很正常的。

化学平衡常数及计算练习(附答案)

化学平衡常数练习 一、单选题 1.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X(g)+bY(g)cZ(g)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为K1;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向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X和Y气体,达到新的平衡后Z的浓度为原来的1.2倍,平衡常数为K2,则K1与K2 的大小关系是() A.K1K2D.无法确定 2.在300 m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镍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气体,一 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i(s)+4CO(g)?Ni(CO)4(g),已知该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 温度/℃25 80 230 平衡常数5×104 2 1.9×10-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生成Ni(CO)4(g)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B.在25 ℃时,反应Ni(CO)4(g)?Ni(s)+4CO(g)的平衡常数为 2×10-5 C.在80 ℃时,测得某时刻,Ni(CO)4、CO浓度均为0.5 mol·L-1,则此时v正>v逆 D.在80 ℃达到平衡时,测得n(CO)=0.3 mol,则Ni(CO)4的平衡浓度为2 mol·L-1 3.在一定温度下,改变反应物中n(SO2),对反应2SO2(g)+O2(g)?2SO3(g)

ΔH<0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b ?c 点均为平衡点,a 点未达到平衡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B .a ?b ?c 三点的平衡常数K b >K c >K a C .上述图象可以得出SO 2的含量越高得到的混合气体中SO 3的体积分数越高 D .a ?b ?c 三点中,a 点时SO 2的转化率最高 4.下列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化学平衡常数来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 B .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反应物浓度用起始浓度表示,生产物浓度用平衡浓度表示 C .平衡常数的大小与浓度、压强、催化剂有关 D .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平衡常数必定发生变化 5.在一定温度下,向2L 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HI ,发生反应:2HI(g)?H 2(g)+I 2(g) ?H>0,测得2H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t /min 1 2 3 ()2n H /mol 0.06 0.1 0.1 A .2 min 内的HI 的分解速度为0.0511mol L min --??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化学平衡状态》的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化学平衡状态》的教学反 思 今天上了一节《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状态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高中化学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往往是老师讲的稀里糊涂,学生听的一塌糊涂。考虑到我任教的是第一批课改的学生而且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我在教材的处理上做了一个小聪明,尽量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化,先让学生能够听懂,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例题分析――画图――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状态的判断巩固五部分。在导入时利用工业生产上要考虑反应速率和原料转化率提出了化学平衡。并指出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N2+3H22NH3这个可逆反应来讨论反应开始前、反应进行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情况,并依据这个变化进行画图,了解了在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从而引出了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并利用“逆、等、动、定、变”这五个字对化学平衡状态进行了总结,最后再通过两组练习,总结类型题中对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标志。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是化学理论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抽象难懂,所以

我采用直接导入,利用工业生产的实际要考虑和原料的转化率,提出化学反应研究的程度——化学平衡。但是,由于和学生切身联系的不是很密切,学生进入的状态有些迷糊。课下我对这样的引课重新设想了一下,从学生学过的可逆反应入手,提出可逆反应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反应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也就是说,向这样的反应是无法进行彻底的,当它反应到最大程度时是怎样的呢?这样就引出了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是建立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的,但是这节课对可逆反应却介绍得不是很详细,没有展开介绍。如果这一点要是向我第一条说的那样,就一举两得了。 3、问题难易的设置要适当,否则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过难,学生还不具备回答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维过程难以启动,会出现课堂上的冷场,学生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学生不用思考或略加思考即可完成问题,学生又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由于最后一道题,问题设计的过难,学生就有些困惑。 4、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完整版)化学平衡常数及其计算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 2.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考点一化学平衡常数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符号K表示。 2.表达式 对于反应m A(g)+n B(g)p C(g)+q D(g), K=c p?C?·c q?D? c m?A?·c n?B? (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通常不计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 3.意义及影响因素 (1)K值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2)K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 (3)化学平衡常数是指某一具体反应的平衡常数。 4.应用 (1)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 (2)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或向何方向进行。 对于化学反应a A(g)+b B(g)c C(g)+d D(g)的任意状态,浓度商:Q c=c c?C?·c d?D? c a?A?·c b?B? 。 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深度思考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可以是物质的任一浓度() (2)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也能改变平衡常数() (3)平衡常数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 (4)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平衡常数不一定发生变化() (5)平衡常数和转化率都能体现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 (6)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常数的变化取决于该反应的反应热() 2.书写下列化学平衡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1)Cl2+H2O HCl+HClO (2)C(s)+H2O(g)CO(g)+H2(g) (3)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4)CO2-3+H2O HCO-3+OH- (5)CaCO3(s)CaO(s)+CO2(g) 3.一定温度下,分析下列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的关系 ①N2(g)+3H2(g)2NH3(g)K1 ②1 2N2(g)+ 3 2H2(g)NH3(g)K2 ③2NH3(g)N2(g)+3H2(g)K3 (1)K1和K2,K1=K22。 (2)K1和K3,K1=1 K3。 题组一平衡常数的含义 1.研究氮氧化物与悬浮在大气中海盐粒子的相互作用时,涉及如下反应: 2NO2(g)+NaCl(s)NaNO3(s)+ClNO(g)K1 2NO(g)+Cl2(g)2ClNO(g)K2 则4NO2(g)+2NaCl(s)2NaNO3(s)+2NO(g)+Cl2(g)的平衡常数K=(用K1、K2表示)。 2.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表所示: t/℃700 800 830 1 000 1 200 K0.6 0.9 1.0 1.7 2.6

高中化学_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用。【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可逆反应,知道化学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 2.结合能总结出化学平衡概念,能描述化学平衡的特征,并能进行简单的平衡状态判断。 过程与方法: 通数据和图像分析,掌握可逆反应的特点和化学平衡的定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白板。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近代钢铁生产始于17世纪 的英国。高炉炼铁的主要反应是: Fe2O3 + 3CO = 2Fe + 3CO2 19世纪后期,人们发现从高炉炉顶出来的气体中含有相当量的CO。 有的工程师认为这是CO与铁矿石接触时间不够所造成的。于是英国人耗费 大量资金建成了一个高大的炼铁高炉,以延长CO和Fe2O3的接触时间。结果 如何呢? 令人吃惊的是:高炉增高后,尾气中CO的含量竟然没有改变! 【板书】化学反应的限度 【自主学习】多媒体投影 在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500℃1.01×105 Pa 2SO2+O 22SO3(条件略)

【问题组1】 1、 通过数据分析,思考什么是可逆反应? 2、 学过哪些可逆反应? 【小组讨论】学生自由讨论2分钟时间。 【问题总结1】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质疑】 根据表格中绿色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总结出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学生自由讨论2分钟时间。 【学生回答】教师给以点评。 【总结】我们在判断可逆反应时一定要注意是不是在同一条件下,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来,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存在的,所以反应不能进行彻底的。 【板书】 3、特点:(1)、同一条件 同时进行(两同) (2)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 【学以致用】多媒体投影 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为什么? 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分解成二氧化碳与水 ②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在电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 ③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与次氯酸 ④N 2与H 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成NH 3, 同时NH 3又可分解为N 2和H 2 2、符号:

平衡常数K(Kp)的计算和应用

化学平衡常数K(Kp)的计算和应用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三中学魏勤 高考情况分析: 在近几年全国卷中,直接计算平衡常数K的题目有8道。它们在《题型训练》中的位置分别是: 原理题1(2013全国甲卷28题)P178 原理题3(2014全国甲卷26题)P182 原理题4(2014全国乙卷28题)P183 原理题5(2015全国甲卷27题)P185(只写表达式) 原理题6(2015全国乙卷28题)P187(只写计算式) 原理题8(2016全国乙卷27题)P191 原理题11(2017全国乙卷28题)P196 原理题12(2017全国丙卷28题)P198 专题目标 习惯依赖计算器的学生,对于化学试卷中的计算有一种恐惧,经常是直接放弃,特别是二卷中的计算。平衡常数和压强平衡常数还涉及转化率等有关平衡的相关计算,既是化工生产中必须关注的,也是高考的必考考点和热点。 不管是速率、起始(或平衡)浓度(或物质的量)、转化率,还是平衡常数的计算,都涉及到三段式,这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通过本训练,希望学生能够熟练应用三段式,掌握平衡常数和压强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从而克服对计算的恐惧心理。 引出问题1——直接利用数据或列三段式计算K或K p 例1.题型训练P182(2014全国甲卷26题)——直接代数型 在容积为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发生反应N2O4(g) 2NO2(g),随温度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平衡常数K1为。 (2)100℃时达到平衡后,改变反应温度为T,c(N2O4)以 mol?L-1?s-1的平均速率降低,经10s又达到平衡。…… ②列式计算温度T是反应的平衡常数K2:。 答案:L L 【变式训练1】 上题(1)中, 若起始压强为MPa,则平衡压强p总= ;分压p(NO2)= ,p(N2O4)= ,压强平衡常数K p= 。 答案: 方法指导:根据压强平衡常数的公式,分别求出总压强分压Kp 例2.题型训练P191 (2016·新课标全国Ⅰ,27)——给出三段式部分数据 (2)CrO2-4和Cr2O2-7在溶液中可相互转化。室温下,初始浓度为 m ol·L-1的Na2CrO4溶液中c(Cr2O2-7)随c(H+)的变化如图所示。 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Na2CrO4溶液中的转化反应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课后教学反 思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教学反思 就是在讨论和分析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时,有的老师主张只让学生记住结论,在日后做题中再慢慢引导分析;有的老师主张在讲解影响因素时先领学生分析一个方面,例如浓度对平衡的影响时,先演示实验,而后进行探究,并作对照分析:增大一种反应物浓度时V正将如何变化?V逆将如何变化?面对这样的改变,平衡将如何移动?如何知道平衡真的移动了?实验探究后得出结论并绘制以上全过程的V — t图。进而让学生自己推广到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和减小生成物的浓度时平衡移动的情况。而我比较赞成后面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正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自主性的调动和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通过教学反思,能帮助我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由于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

探索、讨论和总结得出新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充满激情。 通过教学反思,使我提升了教学效率,并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由于学生对学习充满乐趣,能自主的去获取知识,因而知识掌握更为牢固,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化学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教学反思 就是在讨论和分析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时,有的老师主张只让学生记住结论,在日后做题中再慢慢引导分析;有的老师主张在讲解影响因素时先领学生分析一个方面,例如浓度对平衡的影响时,先演示实验,而后进行探究,并作对照分析:增大一种反应物浓度时V正将如何变化?V逆将如何变化?面对这样的改变,平衡将如何移动?如何知道平衡真的移动了?实验探究后得出结论并绘制以上全过程的V — t图。进而让学生自己推广到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和减小生成物的浓度时平衡移动的情况。而我比较赞成后面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高二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都昌一中汪会忠 对化学平衡这节课,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网络资源的辅助性和必要性在这节课上得到了体现。下面我从以下两点进行反思。 首先,处理较好的一些突发事件。在用Excel做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情况,比如,有的组只取了一个点来做图;有的组没有从零点开始找点,有的组只找了起始点和变化点,从这点可以看出来,有些学生对如何选取点来做图还不清楚,也就是说他们对数学中的函数图像还根本没有理解。有的组只做了正反应随时间变化的图像,那说明有的学生还没有理解可逆反应中存在着两个速率。有的组把速率和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做到了一起,那说明有的学生还没有理解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含义,事实上,还是在数学上的一些基本概念上不够理解。对于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我采取先找到一张做的比较准确的图像,带大家一起来分析如何找点做图像和图像的含义。在大家对准确的图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再找出一些有问题的图像让大家一起来分析问题所在。一方面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概念,;另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做图的理解和记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找了其中的几个例子来进行分析。 接下来谈谈这节课上出现的问题。课件上出现的问题。蔗糖溶解实验课件中,应该是不断向水中加入蔗糖,直到从宏观上看到加入的蔗糖不再溶解为止。由于时间关系,这点做的不够完整、准确。在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开始溶解时和溶解一段时间后的课件中,小球逐渐减少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应该到最后画面停止,然后放个重来一次的按扭,让学生理解开始溶解时和溶解一段时间后,蔗糖的溶解速率都是大于结晶速率,所以加入的蔗糖最后都溶解了。 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的应变能力不够。整节课有点前松后紧。在上课前应该预计到学生做图用的时间应该较多,而当时没有采取一定的变通措施。比如可以由原来的每个人做一个图像变为两个人做一张图像;或者课前做一定的准备,在做第二张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的时候,可以由老师提供一个做好的c-t 图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因为在做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的时候,学生已经了解到了怎样用excel做图了,已经实践过了。 还有一点,大家在课后分析和讨论时产生了争议,就是在讨论和分析蓄水池进水和出水平衡的时间分配问题上。有的老师觉得课开头的引入加上这个内容相当于这节课有两个引入,而这个内容用时过多,所以致使这节课后边的内容较为紧张;而我认为,开场白是这节课的引入,那么化学平衡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内容,所以让学生上来对化学平衡感兴趣是非常必要的。那对于蓄水池进水-出水问题,那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动态平衡,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多花点时间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动态平衡。而使课的后面出现较为紧张的原因我自己觉得主要应该是在做图的过程中。

平衡常数计算

3月18日化学课后作业 每空4分姓名分数 1.298K 时,将20mL 3x mol?L ﹣1Na 3AsO 3、20mL 3x mol?L ﹣1 I 2和20mL NaOH 溶液混合,发生反应:AsO 33﹣ (aq)+I 2(aq)+2OH ﹣ AsO 43﹣ (aq)+2I ﹣ (aq)+H 2O(l)。溶液 中c (AsO 43﹣ )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如图所示。 若平衡时溶液的pH=14,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为 。 2.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采用乙苯催化脱氢法制备,反应如下: (g)+H 2(g) ΔH =+17.6kJ·mol -1 实际生产中往刚性容器中同时通入乙苯和水蒸气,测得容器总压和乙苯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平衡时,p (H 2O)=________kPa ,平衡常数K p =________(K p 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3.容积均为1L 的甲、乙两个容器,其中甲为绝热容器,乙为恒温容器。相同温度下,分别充入0.2mol 的NO 2,发生反应:2NO 2(g)N 2O 4(g) ΔH <0,甲中NO 2的相关量随时间 变化如下图所示。 (1)甲达平衡时,温度若为T ℃,此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________。 (2)平衡时,K 甲________(填“>”“<”或“=”,下同)K 乙,p 甲________p 乙。 4.肌肉中的肌红蛋白(Mb)与O 2结合生成MbO 2,其反应原理可表示为:Mb(aq)+O 2(g) MbO 2(aq),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 = c (MbO 2) c (Mb )·p (O 2) 。在37℃条件下达到平衡 时,测得肌红蛋白的结合度(α)与p (O 2)的关系如图所示[α= 生成的c (MbO 2) 初始的c (Mb ) ×100%]。研究表 明正反应速率v 正=k 正·c (Mb)·p (O 2),逆反应速率v 逆=k 逆·c (MbO 2)(其中k 正和k 逆分别表示正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现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近三年的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 3.熟悉高考大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教学反思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教学与反思 重庆市两江中学校胡金龙 一、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从化学实验入手,观察并体验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形成一个从感性(实验)上升到理性(原理、规律),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的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思维方式。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对化学平衡移动因素的讨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或学生对认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讨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正确结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2和选修4中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对速率与时间的函数图像有了初步的概念与应用。另外,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价值,让学生对问题提出一科学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有了深刻体会,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掌握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会分析浓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导致平衡移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分组实验探索、诱导、分析、讨论、质疑、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使学生的认识过程遵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思考,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体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重庆市渝北区优质课大赛获奖课例之一,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上都达到了,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适当,课堂教学探究性的问题和环节比较多,在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得出规律→实际应用→反思提高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实验:氯化铁与硫氰化钾溶液的反应。除了书中提及的改变不同反应物的浓度之外,还特意从学生的思维和质疑出发,用氯化钾固体(无关生成物)加入到原平衡体系中,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改变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