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复合变换的原理

图形复合变换的原理
图形复合变换的原理

图形复合变换的原理

复合变换是指:图形作一次以上的几何变换,变换结果是每次的变换矩阵相乘的形式。任何一复杂的几何变换都可以看作基本几何变换的组合形式。

复合变换具有形式:

p'= p.T= F?⑺壬-7. A7;)

二P T、T帆 2(?>1)

在二维变换中,由于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率,故此矩阵相乘的顺序不可以交换,仅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交换。

相对任一参考点的二维几何变换

相对某个参考点(xF,yF)作二维几何变换,其变换过程为:

(1)平移:将整个图形与参考点一起平移,使参考点与坐标原点重合。

(2)针对原点进行二维几何变换。

(3)反平移,将图形与参考点一起平移,使参考点回到原来的位置。

例1.相对点(xF,yF)的旋转变换

相对点(xF,yF)的旋转变换的变换矩阵如下:

1 0 0_cos^010Q

0 1 0*-sin^COSf^ 0010

0 H E G )

1

cos 6*

sin^0 =-win"0

X产一Xr cosZ? +」sin。1

相对任意方向的二维几何变换

相对任意方向作二维几何变换,其变换的过程是:

(1)旋转变换,将任意方向旋转,使之与某个坐标轴重合。

(2)针对坐标轴进行二维几何变换;

(3)反向旋转。

例?将正方形ABCO各点沿(0, 0)-(1,1)方向进行拉伸,结果如图所示, 解:这一变换是沿着固定方向的比例变换,故有

:

"cos(-4y) Binf-45*) o"S 0 0'CCS45* 血4亍(T

T --siiX-lV) cos(-45*) o*■0 号0i-sin45* cos*亍0

0 0 1

■ ■_0 0 1_

.o a 1,

372 1/2 0

=1/2 y/2 0

0 G 1

问题:x'o'y'坐标系是在xoy坐标系中定义的局部坐标系,已知坐标系中的点P,求P点在xoy坐标系中的坐标值。

图6-12坐标系间的变换x'o'y'

写出其变换矩阵和变换过程坐标系之间的变换

分析:假设在xoy坐标系中,有一点P*,使P*点的坐标与P点在x'oy' 坐标系中的坐标一致,这样问题就转化为求P*点的坐标,由图中可以看出,将p 点与x'oy'坐标系一起通过变换使x'oy'坐标系与xoy坐标系重合,此时P点将变换到P*点,即P*点的坐标是P点变换后P'点的坐标。

y

图6-13坐标系变换的变换原理

故此坐标系间的变换可以分以下两步进行:

(1)通过平移变换将x'o'y'坐标系的原点与xoy坐标系的原点重合

(2)通过旋转变换使x'轴与x轴重合。

G (^0, y0)

图6-14坐标系变换的过程

于是有:

光栅变换

直接对帧缓存中像素点进行操作的变换称为光栅变换。 1.光栅平移变换

光栅平移变换的过程:通过像素块的移动来完成,即首先从光栅帧缓存 中读出

指定的像素块的内容,然后将像素块的内容复制到另一光栅区域, 随后擦 除原光栅区域中的像素块内容。

读出像素块的内容 复制像素块的内容 擦除原

像素块的内容 图6-15光栅平移变换

2. 90 °、180°和270°的光栅旋转变换

利用像素块的移动还可容易地完成 90°、180°和270°的光栅旋转变

换,如下图所示。

(vol

X )

--------------- y

vollen

■ an

1 l j

■ 4 1 1 1 1 1 I

1 (roi ^vol l?n

丿

flen x, vol 1 en -y :

T v !?i ■■ ■ .fas

rowlcn

逆时针旋转 90

旋转180°

图6-16光栅旋转变换

3.任意角度的光栅旋转变换

如下图所示,像素点A 的亮度由其在旋转像素阵列中区域 1, 2和3上

逆时针

3.4 找几何图形的规律

3.4 找几何图形的规律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形状的变化,图形位置的改变,图形数量的变化,从而找到变化规律。 2、通过探索图形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形状的变化,图形位置的改变,图形数量的变化,从而找到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图形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 故事引入:今天,三个小朋友去森林里面探险,他们沿着林荫小道,听着鸟语,闻着花香,一路走着。突然,在一座小山后面,他们发现了一个藏宝箱,藏宝箱上了锁,打开锁,才能拿到里面的宝藏。这时,一位仙翁告诉他们,只有先破解密码图,才能顺利打开锁,获取宝藏。

(展示图片PPT)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应该如何破解密码图吗? 详细解答过程见PPT,可以引导学生一行一行地观察图形找规律,也可以引导学生一列一列地观察图形找规律。 二、思维探索(建立知识模型) 展示例1 按顺序观察下面图形的变化规律,请在空格处画出图形。 师:图中有哪些图形? 生:有三角形和正方形。 师:一行一行的观察,三角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生:从上往下,三角形的个数分别为4、3、?、1,每行的三角形个数依次减少1个,而正方形的个数分别为0、1、?、3,每行的正方形个数依次增加1个。所以?=△。 师:对,我们来检验下,从每行来看,三角形的个数分别为4、3、2、1,正方形的个数分别为0、1、2、3。刚好符合我们找到的规律。 (注意:老师们再引导学生一列一列的看,也能找到规律解决问题或验证答案)例2:下图中的图形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请仔细观察,并在“?”处填上适当的图形。

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玩一玩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 2. 能够自己动手解决有趣的图形或物体运动问题。 3.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受平移、旋转的特征,帮助学生积累平移和旋转的经验。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资源利用华容道游戏板、正方形、圆、三角形硬纸板、火柴棒、竹蜻蜓 教师: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华容道游戏板 学生:华容道游戏板、正方形、圆、三角形硬纸板、火柴棒、竹蜻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棋类商店看看,知道这是什么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玩一玩,华容道(认识平移) 1.教师介绍华容道游戏的由来。 师:华容道是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发明的人受到三国故事华容道的启发,制作了这个游戏棋。了解故事。

华容道的玩法介绍。游戏规则: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谁来演示?(板书:左右、上下) (1)分组活动。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练一练:超级小司机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前进、后退) 3.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升国旗、缆车 你还知道哪些? 4.小结:玩一玩,发现了物体可以上下、左右、前进、后退,真有数学的眼光。活动二:做一做,制作陀螺(认识旋转) 1.任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制作陀螺 2.自己选择图形,制作。 3.反馈。转一转,发现了什么? 4.列举生活中物体旋转的样子。 5.对比小结。这些运动和棋子运动一样吗?用手势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活动:做一做,竹蜻蜓 1.介绍竹蜻蜓。演示玩法。 2.放飞竹蜻蜓。观察竹蜻蜓翅膀是怎样飞的。 3.介绍书上的竹蜻蜓,做竹蜻蜓。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思 这节课,我们在玩中学习,完整感受了物体的运动,希望你们带着一双数学的

图形的变化规律教案及练习题

2.9.1图形的变化规律 课型新授使用人 主备人冯莉修改人王晓玮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第九单元P115-P116的例1和练习二十三的1、2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主题图)、水果贴纸、正方形图片若干、正方形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或主题图】 师:最近小东家买了新房子,邀请小明去他家做客,看,这是小明给他家设计的墙壁和地板的图案,可是小东看了却在那边大叫,说:“小明,你怎么这样设计呀,乱七八糟的。可小明却说:“我设计的图案有规律呀!”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小东找一找规律吗?今天我们就来帮小东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看小明设计的墙面,墙面图案的排列有规律吗?如果有,有什么规律,先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生讨论,师巡视) (1)小组讨论。 (2)反馈:引导学生说规律,注意语言表达清楚。 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等。 (3)课件演示规律,深化认识。 横看:师生边演示边解说,得出规律[课件演示] 师:横着看:每行都有哪几种图形?上下行的图形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生1:每行都有圆、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四种图形; 生2:上下行的图形位置是把第一行左边第一个移到了最后。 师:观察变化后的图形与第二行图形,你又有什么发现?

几何图形中的变与不变

几何图形中的变与不变 ___面积不变周长变化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用几个面积相同的正方形摆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感受面积不会发生变化,图形的周长会变小或不变。 2、通过对用几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摆各种不同形状的周长变化情况进行探讨,总结周长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探讨感受数学的学习乐趣,灵活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用几个相同面积的正方形摆不同图形的方法。 2、探讨周长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3、面积与周长的特点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具准备: 1、老师准备12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大方格纸一张。每桌同学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6个。 2、面积与周长变化对照表。 3、PPT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前几天的学习,大家一定都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且也能根据条件进行不同情况下计算,好,今天老师想与你们一起来探讨几何图形中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周长的变化情况。 (二)动手操作,探索不同的组合形式 (1)规则图形的组合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6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出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用这6个正方形能摆成一些什么图形…… (生先想,然后动手摆) 生:……

师:教师巡视。 师:老师在下边巡视时,看到了同学们许多不同的摆法,真好!现在老师想请几个同学上黑板来将他们的摆法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生:展示自己的摆法。 师:同学们摆出了各种形状的组合,但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组成的图形是规则的长方形。 (2)不规则图形的组合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这6个正方形摆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呢?老师来个抛砖引玉,请看: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不规则图形你一定拼出各种各样的,请同学们开动你的脑筋,再去拼一拼吧! 生:……动手拼成其它不规则图形。 师:帮助一些小组的同学拼组图形 生:请同学上黑板去展示拼成的各种图形。 师:生展示一个,在PPT上出示一个……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4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图形

一、计算题。( 共101题) 1.图2-26是由四个扁而长的圆圈组成的,在交点处有8个小圆圈.请你把1、2、3、4、5、6、7、8这八个数分别填在8个小圆圈中。要求每个扁长圆圈上的四个数字的和都等于18。 2.在图2-24中,三个圆圈两两相交形成七块小区域,分别填上1~7七个自然数,在一些小区域中,自然数3、5、7三个数已填好,请你把其余的数填到空着的小区域中,要求每个圆圈中四个数的和都是15。 3.图2-23中有三个大圆,在大圆的交点上有六个小圆圈。请你把1、2、3、4、5、6六个数分别填在六个小圆圈里,要求每个大圆上的四个小圆圈中的数之和都是14。 4.将2、4、6、8、10、12、14、16、18填在下面图表,使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三个数相加的和都相等。 5.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形,找出变化规律,猜猜在第3组的右框空白格内填一个什么

样的图? 6.请看下图,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7.仔细观察这些图案可以发现,他们是按照下面这5个图案为一组,循环往复排列的,请问第52个图形是什么? 8.把上面一排的立体图形剪开,可以剪成下面哪种图形的样子?动手试一试。 9.请把下图中长方形分成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块,然后再拼成一个正方形. 10.在空格中填入合适的数

11.下图表示"宝塔",它们的层数不同,但都是由一样大的小三角形摆成的。仔细观察后,请你回答: (1)五层的"宝塔"的最下层包含多少个小三角形? (2)整个五层"宝塔"一共包含多少个小三角形? (3) 从第(1)到第(10)的十个"宝塔",共包含多少个小三角形? 12.数一数,有( )个长方形。 13.请你将下面图形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四部分,你能行吗? 14.请你将下面的图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的宣传板,上面从左到右写着"快乐学习"几个字。请你在大长方形图中将这几个字表示出来。

生活中的中的几何图形

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 适用年级:初中一年级所属学科:数学 引言: 首先播放一些在我们身边经常接触的为几何图形的物品,询问同学们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由此开始创设情境。 常见的桌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几何里所说的平 面就是从这样的一些物体抽象出来的。但是,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展的。我们作为数 学方向的师范类学生,今天以一名实习教师的身份对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这一北师大 版7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本次探究鉴于之前所学的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 探究,目的为让学生通过已经建立的知识结构来进行自主探究,完善关于几何图形的知 识系统。 任务: 为了成功完成这次的探究学习任务,全面认识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我们要归纳一些主要主题进行探究,做到有的放矢。我们主要对以下主题进行探究: 1.看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2.由已建立的知识体系下自主探究本节学习的几何图形 3.熟悉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应用 要探究以上主题,需要分别从生活、数学等角度探究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我们需要分别担任生活小组组长、数学小组组长、后勤小组组长、技术小组组长,也就是需要分成四个小组从不同的方面收集、整理和探究。 生活小组:搜寻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查找关于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熟悉教案。 数学小组:以专业知识角度对其他小组的任务内容进行修改。 后勤小组:搜索资料、整合资料。 技术小组:将后勤小组整理好的内容整合为ppt。 请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综合整理为演示文稿,以便授课时展示讲演。 资源: 生活: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1664821.html,/link?url=iHJMGJqjJ4zBBpC8yDF8xDh8vibiAUtaISoEb5kSN NGgO9BzWnQwsgtaACLw6j4Q39iQ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1664821.html,/view/73af955f804d2b160b4ec082.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1664821.html,/?wskm=news&act=show&id=56 数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1664821.html,/t_ja_319760.html

【思维拓展】数学一年级思维拓展之图形变化规律(附答案)必考知识点

一年级思维拓展之图形变化规律1.选择一个合适的图形放在九宫格的“?”处. 2.找一个合适的图放在九宫格的“?”处.

3.找一个合适的图放在九宫格的“?”处. 4.选择一个合适的图形放在九宫格的“?”处 5.选择一个合适的图形放在九宫格的“?”处

6.观察图中各组图形的规律,填出最后一幅图中的图形. 7.根据图中规律,将表补充完整 8.找规律,补全空白方框 9.观察图形的变化,想一想,按图形的变化规律,在带“?”的空格处应画什么样的图形? 10.观察下面的图形,按规律在“?”处填上适当的图形.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这一道题是按照图形找规律.根据观察可以得出:图中出现减号时,图形减少一半;出现加号时,图形增加一倍.第三行是三角形,中间是减号,所以选择,三角形的一半. 2.【答案】B 【解析】这一道题是按照图形找规律.根据观察可以得出:每一行的图形中第一个图减去第二个图可以得到第三个图.所以答案选择B 3.【答案】A 【解析】

这一道题是按照图形找规律.根据观察可以得出:第一行和第二行的图形都在顺时针旋转,所以选择A. 4.【答案】B 【解析】根据观察可以得出:图中出现减号时,图形减少一半;出现加号时,图形左右增加一倍.第三行是五角星,中间的空是加号,所以选择B 5.【答案】A 【解析】这一道题是按照图形找规律.根据观察可以得出:第一行和第二行 的图形都在顺时针旋转,所以选择A 9.【答案】 7【答案】 8.【答案】 9.【答案】△

【解析】(方法一)横着看,每行三角形的个数依次减少,而正方形的个数依次增加,但每行图形的总个数不变.因为三角形的个数是按4、3、?、1的顺序变化的,显然“?”处应填一个三角形△. (方法二)竖着看,三角形由左而右依次减少,而正方形由左而右依次增加,三角形按照4、?、2、1的顺序变化,也可以看出“?”处应是三角形△. 10.【答案】七个黑三角形 【解析】本题中,几何图形的变化表现在数量关系上,图中黑三角形的个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多,从(2)起,每一个格比前面一个格多两个黑三角形,所以,第(4)个方框中应填七个黑三角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知识点+练习

《图形的变化》知识点 一、轴对称图形: 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1、对称现象:一个物体左右两部分或上下两部分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这种现象叫对称现象。 2、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把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对折,在纸上画出图形的一半,用剪刀沿所画线条剪开,展开折纸就是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要点提示:有的轴对称图形不仅仅只是沿左右对折,还可以沿上下或对角线对折。 二、平移: 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要点提示: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三、旋转: 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叫旋转。 一、折一折,做一做

1、剪轴对称图形。需要做的准备, 2、剪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对折一定要对齐。描线描的像不像很重要 3、会找到图形的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会画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画。 4、学着做一做。 二、玩一玩,做一做 1、玩中学习,体会旋转和平移现象。 (1)所有的汽车只能前进或倒退,想一想,怎样才能开出出口?

(2)分别用下面三种硬纸板和火柴棍制作陀螺。 火柴棍扎在什么位置时,陀螺转的最稳? 哪种形状的陀螺转得最稳? 2、会辨别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练习及答案一 一、填空。(12分,每空2分)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图形,那条直线就是() 2.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1)李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汽车的运动是()现象,车轮的运动是()现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图形的变化规律

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 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 (1)1 4 7 10 (2)4 6 8 10 (3)△▲△▲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 2.请大家看书第117页,用已掌握的知识把第2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3.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贴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贴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1、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画一画 ◇◆□■、◆□■◇、□■◇◆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请同学们尝试,动手画一画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请学生汇报一下这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它们全是四种图形组成的 (2)从右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3)看成动态的就是图在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 5.完成第116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同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6.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中第1、3题 2.自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规律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规律?

找规律(图形的变化规律)导学案

找规律(图形的变化规律)导学案 组名:组员姓名: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观察、拼摆、涂色等活动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2、我能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在活动中我会体会教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发现规律。 学习过程: 课前独学 家长陪学,真情体验(预习教材85页例1,并完成下题) 1、接下来是什么颜色? 2 ■●■●■●■●■● 3、让孩子圈出上图重复的部分。 4、与孩子一起观察1、2题,说说两幅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5、不懂的问题:

课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检测独学情况。 三、小组讨论 1、互相说说独学部分的两幅图有什么规律? 2、组长针对小组成员不会的问题,进行讲解,纠正答案。 师:在找规律中,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四、合作探究(学具操作) 小组合作,把不同的图片有规律的排列起来,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五、课堂练习 1、接着涂 ■■■■■■■■■■□□ ▲▲▲▲▲▲▲▲▲▲△△ 2、画一画。(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 3、涂出自己喜欢并有规律的颜色。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拼摆、涂色等活动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喜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 彩色笔、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况导入 师:老师这有一串宝石项链,不小心丢失了一颗宝石你知道丢失的是哪一颗宝石吗?请你猜猜看(出示教具)。 让学生猜一猜,猜对的给予表扬。 师问:你怎么知道这串项链丢失的是红宝石呢?

三年级几何图形的剪拼教师版

知识要点 找对称 【例 1】 把一个33 的的网格分成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四份。 【分析】 答案不唯一,最简单的分法如右上图。 【例 2】 哥哥和弟弟一起做手工,想把一张红色的平行四边形蜡光纸沿着一条直线,把它剪成大小、形状 完全相同的两部分。想一想,你可以有多少种剪法? 按照题目要求(形状和面积),根据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在纸上画图或者实际的剪拼,来掌握图形的变化,包括把一个几何图形分割成几个图形以及把几个几何图形拼成几个图形。 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自制“七巧板”或者“伤脑筋十二块”等中国传统益智拼板游戏,在闲暇时间尝试拼一下,说不定还能拼出自创的新颖有趣的图形。 图形的剪拼

【例 3】要把一个正方形剪成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4个图形,该怎样分? 【分析】把一个正方形分成形状、大小相等的4个图形。 可以先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形状、大小相等的2个图形, 然后再把这两个图形继续分成形状、大小相等的4份。 有些方法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对称图形的特点来分。 本题有很多种解法,这里只列举最常用的几种。 【温馨提示】规则图形或不规则图形的分割成相等的几部分。 第一步:先将原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的规则图形。 第二步:根据题意按要求画分成相等的几部分。 【例 4】你能把下面的图形分割成4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图形吗? 【分析】一共有32个小正方形,分割成4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图形,每个图形有8小正方形。 答案如图所示。 【例 5】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从中间剪开,如图所示,得到2个大小、形状都相同的长方形,这两个新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分析】切割开之后,新形成的2个小长方形除了原有长方形的边之外,新产生了两条边,如图虚线所示。 每个新长方形的周长为34214 +?= ()厘米。 两个新长方形的周长是14+14=28厘米或14228 ?=厘米。

二年级上数学教材分析-图形的变化-北师大版

《图形的变化》教材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1.结合动手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积累活动经验。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操作活动对图形的认识产生兴趣,初步感受数学的美。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图形的认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折一折,做一做、玩一玩,做一做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定位在“积累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是图形变换的基本形式,对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对图形美的感受与欣赏都是十分重要的。 《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四基”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属于学生的主观性数学知识的范畴,它形成于学生的自我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本单元就是根据《标准(2011年版)》新增加的内容,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沟通图形和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为三年级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主要是组织学生活动,定位在“初步感知”“积累经验”,“平移”“旋转”“对称”等概念不必告诉学生。 2.通过组织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才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教科书安排了很多有趣的操作活动。从所选的素材来看,剪纸、圆圆、做风车、玩华容道游戏、

三年级奥数详解答案 第五讲 几何图形的规律

第五讲找几何图形的规律 找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规律的找寻既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又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本讲将从几何图形的问题入手,逐步分析应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思考。因此,学习本讲的知识有助于养成全面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可以逐步掌握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就来看几个例子。 例1按顺序观察图5—1与图5—2中图形的变化,想一想,按图形的变化规律,在带“?”的空格处应画什么样的图形? 分析观察中,注意到图5—1中每行三角形的个数依次减少,而正方形的个数依次增多,且三角形的个数按4、3、X、1的顺序变化.显然X应等于2;图5—2中黑点的个数从左到右逐次增多,且每一格(第一格除外)比前面的一格多两个点.事实上,本题中几何图形的变化仅表现在数量关系上,是一种较为基本的、简单的变化模式。 解:在图5—1的“?”处应是三角形△,在图5—2的“?”处应是 例2 请观察右图中已有的几个图形,并按规律填出空白处的图形。

分析首先可以看出图形的第一行、第二列都是由一个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所组成的;其次,在所给出的图形中,我们发现各行、各列均没有重复的图形,而且所给出的图形中,只有圆、三角形和正方形三种图形.由此,我们知道这个图的特点是: ①仅由圆、三角形、正方形组成; ②各行各列中,都只有一个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因此,根据不重不漏的原则,在第二行的空格中应填一个三角形,而第三行的空格中应填一个正方形。 解略。 例3按顺序观察下图中图形的变化规律,并在“?”处填上合适的图形. 分析显然,图(a)、图(b)中都是圆,而图(c)中却不是圆;同时,图(a)、(c)中都有3个图形,而(b)中只有两个.由此可知:图(a)到(b)的变化规律对应于图(c)到(d)的变化规律.再注意到图(a)到图(b)中图形在繁简、多少、位置几方面的变化,就容易得到图(d)中的图形了。 解:在上图的“?”处应填如下图形. 例4下图中的图形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请仔细观察,并在“?”处填上适当的图形.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学设计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

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肯定是11+5=16 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出示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55

2020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知识点+练习

【文库独家】 《图形的变化》知识点 一、轴对称图形: 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1、对称现象:一个物体左右两部分或上下两部分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这种现象叫对称现象。 2、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把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对折,在纸上画出图形的一半,用剪刀沿所画线条剪开,展开折纸就是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要点提示:有的轴对称图形不仅仅只是沿左右对折,还可以沿上下或对角线对折。 二、平移: 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要点提示: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三、旋转: 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叫旋转。

一、折一折,做一做 1、剪轴对称图形。需要做的准备, 2、剪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对折一定要对齐。描线描的像不像很重要 3、会找到图形的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会画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画。 4、学着做一做。 二、玩一玩,做一做 1、玩中学习,体会旋转和平移现象。 (1)所有的汽车只能前进或倒退,想一想,怎样才能开出出口?

(2)分别用下面三种硬纸板和火柴棍制作陀螺。 火柴棍扎在什么位置时,陀螺转的最稳? 哪种形状的陀螺转得最稳? 2、会辨别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练习及答案一 一、填空。(12分,每空2分)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图形,那条直线就是() 2.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1)李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汽车的运动是()现象,车轮的运动是()现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奥数第6讲 找几何图形的规律+习题

日期:月日 辅导提纲 学生-校区-份数君授课老师:老师重点小学三年级上奥数 第6讲找几何图形的规律 薄弱点 题目设定总分100 训练目标 本教程共30讲 第6讲找几何图形的规律 找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规律的找寻既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又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本讲将从几何图形的问题入手,逐步分析应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思考。因此,学习本讲的知识有助于养成全面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可以逐步掌握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就来看几个例子。 例1按顺序观察图5—1与图5—2中图形的变化,想一想,按图形的变化规律,在带“?”的空格处应画什么样的图形? 分析观察中,注意到图5—1中每行三角形的个数依次减少,而正方形的个数依次增多,且三角形的个数按4、3、X、1的顺序变化.显然X应等于2;图5—2中黑点的个数从左到右逐次增多,且每一格(第一格除外)比前面的一格多两个点.事实上,本题中几何图形的变化仅表现在数量关系上,是一种较为基本的、简单的变化模式。 解:在图5—1的“?”处应是三角形△,在图5—2的“?”处应是

日期:月日 例2 请观察右图中已有的几个图形,并按规律填出空白处的图形。 分析首先可以看出图形的第一行、第二列都是由一个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所组成的;其次,在所给出的图形中,我们发现各行、各列均没有重复的图形,而且所给出的图形中,只有圆、三角形和正方形三种图形.由此,我们知道这个图的特点是: ①仅由圆、三角形、正方形组成; ②各行各列中,都只有一个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因此,根据不重不漏的原则,在第二行的空格中应填一个三角形,而第三行的空格中应填一个正方形。 解略。 例3按顺序观察下图中图形的变化规律,并在“?”处填上合适的图形. 分析显然,图(a)、图(b)中都是圆,而图(c)中却不是圆;同时,图(a)、(c)中都有3个图形,而(b)中只有两个.由此可知:图(a)到(b)的变化规律对应于图(c)到(d)的变化规律.再注意到图(a)到图(b)中图形在繁简、多少、位置几方面的变化,就容易得到图(d)中的图形了。 解:在上图的“?”处应填如下图形. 例4下图中的图形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请仔细观察,并在“?”处填上适当的图形.

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开发脚本 学科:小学数学学段:第一学段 学科领域:数与代数知识板块:探索规律 所属教学内容:找规律 重点:①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②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重(难)点:等差变化规律 作者: XXX 单位:衡阳市XXX小学电话: 审稿人: XXX 单位:长沙市开福区教科培中心电话: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 (一)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出现。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找出事物中隐含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唤起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重、难点分析及解决策略 (一)重点 重点①: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1、分析

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一些简单的排列规律,这就需要通过平时的仔细观察和实验活动来发现。简单的排列规律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在找规律的过程中,确定规律组是关键,只要确定了规律组就能够很快的判断出将要重复出现的图形或数字。 2、解决策略 低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创设情景,引发他们的兴趣。图形变化规律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低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的同时,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教师可以组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组。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重点②: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1、分析 在学习过简单图形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增加每种图形的个数的变化,并且还增加了与图形相对应的数字。但这里的的数字变化规律不需要通过计算之间差的关系来判断规律,是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来教学数字变化规律。为以后学习数字变化规律奠定基础。 2、解决策略 教学时,要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或图片找出图片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说出图形在数量上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和以往学的有什么不同没有?然后引导学生在图形的下方给出相应的数字,并对着图形找数字的变化规律。 (二)重(难)点: 等差变化规律 1、分析 因为在等差变化规律中,已不再是通过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找规律,也不再是一组事物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而是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差来找规律。这和已往学习的找规律内容不同。 2、解决策略 结合图形,通过摆图形或小棒,找出相对应的数字。再计算相邻两项数量差来找出等差变化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多计算几个连续的相邻两项的数量差,从而可以很轻松直观的看出

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测试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测试题 1. A B C D E 上图中轴对称图形有()。通过旋转图形( 2.填一填。 (1)指针从A开始,()旋转()°会 转到B;指针从C开始,()旋转()°, 会转到D。指针从B开始,逆时针旋转90°会转到()。 指针从D开始,逆时针旋转90°,会转到()。 (2)从10:00到10:15,分针旋转了()°;从1:30到1:50,分针旋转了()°。3.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4.画出下列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5.利用平移变换设计美丽的图案。 6.利用旋转变换设计美丽的图案。 7.画出三角形ABC绕点B顺时针 8.如图,这个图案是由一个什么 次? 9.作图题。 (1)将图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 (2)将图形B再向右平移4格,得到图形C。 (3)以直线l为对称轴,作图形C的轴对称图形,得到图形D。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化测试题2 一、填一填。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 叫()图形,那条直线就是()。 2、正方形有()条对称轴。 3、这些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1)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现象。 (2)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现象。 (3)妈妈用拖布擦地,是()现象。

(4)自行车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是()现象。 4、移一移,说一说。 (1)向()平移了()格。 (2)向()平移了()格。 (3)向()平移了()格。 二、动手操作。 ①②③ 图形①是以点()为中心旋转的; 图形②是以点()为中心旋转的; 图形③是以点()为中心旋转的。 2、

二年级数学下 第九单元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案设计

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2 和练习二十三的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已经能够在图上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而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例2 1、独立思考: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 2、组内交流: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拿出学具试一试,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全班反馈: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根据正方形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最有一个肯定是11+5=16) (二)模仿创造: 你能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1、独立思考创造。 2、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116页做一做: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把你找到的规律告诉大家,括号里应该填几?为什么? 2、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4、19、()、 (2)96、()、76、66、56、46 3、完成课本117页第3题。 思考什么规律再填空 4、完成课本118页第4题。 思考什么规律再填空 四、课堂作业: 找规律填空(有困难的先摆图再填空):

2014年几何图形中找规律形试题(学生版)

几何图形中找规律形试题 一.考情分析 规律探究性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归纳、概括、推理、检验等一系列探索活动,对学生的“数感”提出较高要求. 新定义题型就是指通过试题提供的新定义、新概念、新规则、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它去解决新问题,并以此考查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综合素质. 因此,这两个考点成为北京市中考填空压轴题的热点. 二.历年中考考点 2009—2013年北京中考知识点对比 年份 题型 2 2012 2013 填空 探究正方形折叠 式的规律 探究式的 规律 定义新运算探 究规律 新定义 探究规律 循环类探究 规律 一、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实质是一次函数。或者用通项公式d n a a n )1 ( 1 - + = 例题一:如图,∠AOB=45°,过OA上到点O的距离分别为1,3,5,7,9,11,…的点作OA的垂线与OB相交, 得到并标出一组黑色梯形,它们的面积分别为 1 S, 2 S, 3 S, 4 S,…。观察图中的规律,求出第10个黑色梯形的面 积 10 S=_______________。 练习一:1、如图,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得到4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一次操作;然后,将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再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共得到7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二次操作;再将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再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共得到10个小正方形,称为第三次操作;...,根据以上操作,若要得到2011个小正方形,则需要操作的次数是( ) . A. 669 B. 670 C.671 D. 672 2:、如图3,在图(1)中,A1、B1、C1分别是△ABC的边BC、CA、AB的中点,在图(2)中,A2、B2、C2分别是△A1B1C1的边B1C1、C1 A1、 A1B1的中点,…,按此规律,则第n个图形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共有个. 3 (2013?牡丹江)用大小相同的小三角形摆成如图所示的图案,按照这样的规律摆放,则第n个图案中共有小三角形的个数是. 二:二阶式 经过几次出现等差数列,就是几次函数,一般二次函数比较普遍。 例题二.如图,点A1,A2,A3,…,点B1,B2,B3,…,分别在射线OM,ON上.OA1=1,A1B1=2O A1,A1 A2=2O A1,A2A3=3OA1,A3 A 4=4OA1,….A1B1∥A2B2∥A3B3∥A4B4∥….则A2B2= ,A n B n= (n为正整数). 第1题图 (3) (2) (1) C3B 3 A3 A2 C1B 1 A1C B A C2 B2 B2C2 A B C A1 B1 C1A2 C1B 1 A1 B A … 图3

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例1、例2、例3及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重点、难点: 1.理解“有规律的排列”。 2.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黄花6朵、红花3朵、教学挂图、有规律的图片。 学生准备: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猜花游戏。 师:我知道小朋友都喜欢玩游戏,现在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花盒,盒子里有很多很多花,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师:好!请看(师抽出一朵黄花)什么颜色的? 生:黄色。 师:老师再抽出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黄色。 师:这一朵呢?什么颜色? 生:红色。 师:猜一猜,老师抽出的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生可能说是红色,也可能说是黄色。 师:下一朵呢? 生猜,师抽花验证学生的猜想:依次抽出黄色、红色。 师:老师现在让小朋友们一起猜一猜后面两朵是什么颜色的?你怎么想到是黄色的呢?(生说理由) 师:猜一猜最后一朵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2.(把花展示到黑板上)揭示课题。 师:刚才在猜的时候,老师发现,一开始有小朋友猜错了,可是后来小朋友们越 猜越准,我想你们一定有什么窍门,能告诉我吗? 生:它们是两朵黄一朵红,两朵黄一朵红,再两朵黄一朵红的,(生边说师边画虚线隔开。) 师:你说的真棒,其他小朋友们也都是这样想的吗?(是)像这样两朵黄一朵红,两朵 黄一朵红排列的就叫有规律地排列(边说边板书规律),请小朋友和我一起读一遍。 二、感知规律,认识简单的规律 1.师:生活中,像这样的规律啊,有很多,你们想找出它们的规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 规律(板书:找),请小朋友们一起看黑板。(出示教学挂图:联欢图) 师:瞧,一群小朋友们正在联欢呢?请你们仔细观察,画面里哪些地方排列是有规律的?找到后在小组内说一说,看谁找的多? (1)四人小组讨论联欢会上的规律。 (2)学生汇报: 2.(指导看彩旗图)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彩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1:黄色的。 生2:我猜也是黄色的。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旗都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3.(指导看彩花图和灯笼图)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的排列和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朵花和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把你发现的小秘密小声的告诉同桌。 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 生:彩花是按绿花、红花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朵花是红色的。 生:灯笼是按照紫、金黄,紫、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师:小朋友们真棒,会场布置的规律我们找到了,那跳舞的小朋友又是按怎样的规律站的呢?(指导看小朋友队伍的图)最后一个小朋友是男生还是女生? 生:跳舞的小朋友是按一女一男的规律站的。所以最后一个小朋友是女生。 4.明确“一组”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彩旗、灯笼、小花和小朋友队伍的规律,(指彩旗、灯笼、小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