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 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 ,作者 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 人。

答案:《阅微草堂笔记》|纪旳|清朝

解析:这种题目主要是靠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____________ 曳铁钯 _____________ 湮 ____________ 啮 ____________ 遡流

___________ 臆断_____________

答案:zh dQ y 曰丫珂ni e| s y i

解析:注意“棹”的韵母是ao,不是uo,“啮”不要读成“齿”,“溯”的声母是s,不是sh。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 , 理由是______ ;老水兵贝y判断其在 _______ ,是因为_________ o

答案: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解析:读懂文章,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个自然段交代了一个观点。

4.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

②阅十余岁___________

③曳铁钯

④湮于沙上___________

⑤一讲学家设帐寺中___________

⑥如是再啮___________

⑦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

⑧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____________

答案:倒塌I多,余数I拖着|埋没|讲学,教书I侵蚀,冲刷|通“癫”,疯狂I依照

解析: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古今异义,如“讲学家”古意是讲学、教书的人,

“如”在这里是依照、按照的意思。其次还要注意通假字,“颠”通“癫”,是疯狂的意思。

5.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6、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__

②众服为确论________________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被|认为|成为

解析:(1)表示的是被动,指的是石兽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所带走呢?(2)的意思是众人信服并认为是正确的言论。(3)在这里离表示为坎穴形成的原理。

7、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答案:B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应为,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②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③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④依照他的话去寻找, 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解析:理解语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注意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按照现代汉语语言规则恰当表述即可。

9、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③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案: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②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③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解析:(1)要注意“物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这里表示的是事物的道理,“是” 是代词,这的意思,“为”表示被动。(2)“于”是在的意思,“啮”本意是咬,在这里是冲击的意思。(3)“然则”是既然这样的意思,“其一”“其二”是古今异义,在这里表示其中一方,另一方面,最后一句是反问句要翻译出反问的语气出来。

10. 第二部分:

(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寺临河干____________

②竟不可得______________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_______

④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边,河岸|终于,到底|指洪水|于是

解析: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在具体的语境中去判断词语的意思如“暴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②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解析:理解语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注意指示代词“之”的内容,兼词“焉”是于此的意思。按照现代汉语语言规则恰当表达。

(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分) 1. 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2.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山门圮于河(pǐ)僧募金重修(mù) B. 一寺临河干(gān)棹数小舟(zhào) C. 是非木杮(fèi)湮于沙上(yān) D. 如是再啮(chǐ)遂反溯流逆上矣(s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分) 3.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4. 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5. 重点词语理解 (1) 河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设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尔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物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木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失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坎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3分)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 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河中石兽》阅读附答案.

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如其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是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是无信C.湮于沙上果得于数里外D.僧募金重修乃石性坚重D 【小题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阅十余岁阅: 不亦颠乎颠: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 众服为确论。 翻译: 【小题4】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2分) 答案 【小题1】 C(2分) 【小题2】阅:经过,过了。(1分)颠:通癫,疯狂。(1分) 【小题3】(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2分)(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2分) 【小题4】 A(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可直接判断,可用反选排除法。C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文言文阅读题)《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1、圮:pǐ,倒塌。2、臆断:主观判断。3、柿:fi,木片。4、湮:yn,沉落。5、傎:diōn,同癫,疯。6、啮:ni,啃咬。7、坎穴:洞穴。8、溯:从下游向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③阅十余岁()④一老河兵闻之()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河中石兽中考题集锦.doc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 一.【 2017 年成都市】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 分,共 12 分)《河中石兽》(原文略) 5. 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棹数小舟棹:划船 B.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C. 渐激渐深激:猛烈 D. 转转不已已:停止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 C. 至石之半怅恨久之 D. 如其言其如土石何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8.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 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 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 考虑,实事求是。 二.【 2017 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原文略)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 分) ( 1)湮于沙上湮(2)遂反溯流逆上矣遂(3)曳铁钯曳________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 (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 分) 译文: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 及答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 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曳湮啮溯臆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是因为。(6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 阅:棹:曳: 湮:啮: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

河中石兽练习题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乙)生而眇[1]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2]烛而得其形;他日揣[3]龠[4],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注:[1]眇(miǎ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 扪(mén):用手摸。 [3]揣:摸。[4]龠(yuè):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认为发出声音的钟是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知道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山门圮.于河() ⑶扣.盘而得其声;() ⑷而人之未达.也,()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4、甲、乙两文共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5.用“|”给下边句子短句(断三处)(3分)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5分)11、A B C 击打、敲 D洞晓 12、(1)但凡河中有沉石一定要在上游中寻找 (2)既然这样那么 (3)即使有巧妙地譬喻,好的诱导,也不超过盘和烛的比喻 13、D 1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判断失误不能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或道听途说,要真正了解事物,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拓展阅读练习(2015.12.10)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刘羽冲偶得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D.沟洫甫.成(刚刚)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2.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梦溪笔谈》二则(苏教版)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狗蝎()②其喙有钳() 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 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无迹。 ②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③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断欤?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⑶阅十余岁( ) 13.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 古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1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 C. 一老河兵闻之 D.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答案: (二) 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 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 D 15. 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 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曳铁钯,寻十余里, ⑵山门圮于河( ⑷但知其一( (4分) ) ) ) 当求之于上流 其反激之力 今义:( 今义:(

河中石兽中考题集锦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 一.【2017?年成都市】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河中石兽》(原文略) 5.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棹数小舟棹:划船 B.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C. 渐激渐深激:猛烈 D. 转转不已已:停止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 C. 至石之半怅恨久之 D. 如其言其如土石何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二.【2017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原文略)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5)不更颠乎()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遂反溯流逆上矣。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7、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河中石兽》检测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作者是,

【试题】24 河中石兽 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4河中石兽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yún)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于沙上(yān) 啮.沙(niè) 溯.流逆上(sù) 臆.断欤(yì)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5)竟.不可得(终了,最后) (6)曳.铁钯(拖) (7)尔辈不能究.物理(研究、探究) (8)众服为确论 ..(正确的言论) (9)然则 ..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10)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3.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最后一项为助词“的”。) 4.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C)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B.(僧人)求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D.(石兽)湮于沙上 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两处)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果/得于/数里外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7.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过关检测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 ..,岂.能为暴...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涨携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乎?”众服为确论 ..。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一、作家作品(7分) 本文的作者(),()代文学家。本文选自《》。该书是一部以()形式写成的()小说,以()为主。 二、解释原文中加点的词语。(32分) 三、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1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今义:()(3)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今义()(4)阅.十余岁古义:()今义()(5)渐沉渐深耳.古义:()今义()(6)但.知其一古义:()今义()(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四、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五、掌握一词多义现象(7分)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如:如是再啮。()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如其言。() 其:其反激之力。() 但知其一。()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6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 七、课文理解。(21分) 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5分)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什么错?结合课文分析。(5分) 3.老河兵为什么能找到正确的答案?(3分) 4.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各自有何含义?(4分) 5.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探究事物的道理应该具有怎样的科学态度?(4分)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 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文言文阅读(12分)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 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 知其一(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 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 物理 古义:( ) 今义:(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 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 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二)12.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3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一)文言阅读(15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1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 1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4、经过划船埋没颠,通“癫”,疯狂 15、略 16、“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 17、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河中石兽测试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班级:姓名:卷面满分:60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曳湮啮溯臆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6分)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 阅:棹:曳: 湮:啮: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4分)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 /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6分)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 答案: (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