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

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

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师: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引出“人未还”)

师: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年对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怀念故乡,怎能不思念亲人。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

(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师指名说)

师: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兄未还)

师: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他们遥望边关,守望明月,一遍遍呼唤着,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8、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

三、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师: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在盼

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汉代飞将军李广)

3、出示李广的资料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

————(唐)卢纶《塞下曲》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 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

于是策马上前察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

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 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4、师: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英勇善战,勇猛无比)

师: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让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银山入侵汉朝的边疆,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师: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5、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就能回家乡

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也会更太平

师: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师:同学们,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虽然他们生活艰苦,九死一生,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

你又想到了什么?(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

7、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8、师:(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明月边关悲

思良将建功业壮

《甲烷》教学过程实录(夏宜)

《甲烷》教学过程实录 夏宜 (扬州市翠岗中学,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甲烷、网络化教学、过程实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甲烷的存在、组成、性质、用途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化学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思维和探究思维 (3)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的存在、组成、性质和用途 [教学模式]引导-探究 [教学媒体]互联网、实验器材及药品 [教学过程实录] [放映]西气东输工程简介录象(创设情境) [教师讲述]同学们2002年7月4日,备受瞩目的石油天然气输送工程“西气东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工。这个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东至上海,跨越4200公里漫漫长路,耗资数千亿元,预计2003年底就可到达江苏。 那么,国家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这项工程呢?[学生讨论]应该与能源危机,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关吧? [教师引导]不错,大家谈的都很好,那么,大家想不想更多地了解西气东输工

程呢?让我们上网来看看这方面的信息吧。 [教师指导]建议大家使用搜索引擎,比如:百度,输入关键字“西气东输”。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浏览。也可以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学生浏览,交流]讨论关于西气东输的信息 [教师引导]大家做的很好,那么你们都了解到了什么,有什么好的信息可以给同学们共享的吗? [学生交流]学生很活跃地提供自己找到的有用的信息,并就西气东输的线路、油气资源分布、工程进度及江苏段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摘录部分信息如下: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379013.html,/news/oil/200305/200305110078.html (中国能源网,西气东输走向示意图)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379013.html,/focus/talimu/default.php (中国能源网西气东输专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 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 教学过程: 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生:关塞、边塞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构建“五步建模教学法”,打造自主高效课堂 在教研室“小学数学‘建模用模’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情境化-----解决问题过程化-----建立模型具体化-----应用模型生活化”)的理念引领下,结合我校实际,针对数学建模的重点,我们把“小学数学建模的有效策略”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自主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个性教学法——“五步建模教学法”,在教学中致力于学生数学建模的引领,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有效达成了“新课标”提出的能力发展目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建模用模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五步建模教学法”模式流程 二、“五步建模教学法”教学策略 1.通过“创设情境”,变“事理”为“数理”建构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中的法则、定律、公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都是一个个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建模形成数学模型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把“生活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型”。因为生活原型中揭示的“事理”是学生的“常识”,但是“常识”还不是数学,“常识要成为数学,它必须经过提炼和组织”,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读懂问题情境。 2.通过“转化”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构建新结构的过程。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让学生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无疑是交给了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3.通过“数形结合”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解答“问题解决”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画图形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的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兴趣和能力,由于所构建的“数学模型”多样化,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更有创造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意识。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 三、“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情境化) 师:分数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同学们看王芳生日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今天是王芳的生日,妈妈为她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爸爸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块,妈妈吃了1块,爸爸吃了3块,王芳吃了2块。) 师:你能根据情境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句话吗? 生1:爸爸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81,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 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 3。 生2: 82里面有2个81,83里面有3个8 1。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数学信息: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 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 3。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吗? 生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3+8 1

出塞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出塞》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 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 1、小小赛诗会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描写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的古诗并背诵,今天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赛诗会,请同学们以抢答的形式上台展示。 生:上台背诵古诗。 2、谈话导入:(师)自秦汉以来,我国的边塞一直战事不断,造就了一大批着名的边塞诗人,他们 感受了大漠的壮美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写下了许多豪放悲壮的边塞诗,被世人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边塞诗中的精品,它被称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这首诗就是王昌龄写的——《出塞》 (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师:课题中的“塞”指的是什么 生:边塞,边疆险要的地方。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读准诗中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读出节奏。 指名读诗并简单点评,提示读准“将”、“还”、“教”的音。全班学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这首诗,请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朗读,听完后说说你 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这些画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这句诗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中互文见义的修 辞手法,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种修辞手法再理解诗的意思。 4、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5、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 歌中描写明月的佳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你能说说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6、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 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不能)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 怎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说说诗的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的我们还 可以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意 7、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 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明月、边关都没变。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课堂教学实录”说明及范例

课堂教学实录”说明及范例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完成课堂实录,更好地参与这次课堂教学实录比赛,下面对课堂教学实录的具体要求做一些说明。 “实录”即采用文字记录的方式将课堂教学过程详细记录下来。一般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以及具体的必要的说明文字,但是本次活动为了更好地展示课堂教学情景及一些必要的教学背景信息,因此,要求大家除上述内容外,还要有教师心理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活动、表情状态等的描述。一般有师生对话式(具体可参见范例1、3)和记述式(具体可参见范例2)。正文前要有课题、教材版本、学生人数等信息。具体可参考下面的格式。 课题: 教材版本: 教学背景简介:如学校简单情况、自己教学情况、美术教学情况等。 学生情况:学生人数、座位情况、是否分组,原因等。 教学设计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计划怎样上这堂课,为什么这样上等。 教学目标: 教具、学具: 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反思:感觉怎么样,对于原先的计划实际完成得如何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是否还有困惑等。 范例1:《水果宝宝》美术、范例2:《想象与创意》美术、范例3:《苗岭的早晨》音乐 范例1(美术学科) 《水果宝宝》教学实录 课题:《水果宝宝》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冀版)第 1 册第9 课 教学背景简介: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区属二级小学,有11个教学班。学生主要来源于学校周边的一些工人家庭和个体商贩家庭。由于学校设施所限,我经常利用相邻的大河沙滩为临时场地进行美术课的沙雕、沙画、石头画等教学活动。 学生情况:我教授的班级是一年级的新生,学生人数为32 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的形式分成六组,目的是便于孩子们实际操作和相互学习,并有意培养他们团体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基本脉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上想吃水果,怎样“解馋”-欣赏水果雕塑及图片来“解馋”-语言描述水果形象“解馋”-学生创作活动“解馋”- 展示学生作品。 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环节: 一、欣赏水果。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只能通过眼睛来“解 解馋”啦!”适时播放课件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馋”,同时又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 二、语言描述水果。从学生的“馋”出发,引起学生的主动“解馋”欲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水果的“解馋”和表现冲动上,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生创作活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或做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水果,鼓励学生创新。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尝试用彩泥、剪纸或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水果。 2. 学生能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 教具、学具:选用教具为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相结合。学生自选彩纸、彩笔、彩泥等综合材料。 课堂教学实录: 《水果宝宝》教学实录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冀版《美术》实验教材第1册第9 课)

出塞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出塞》教学设计 新市镇中心小学马韶华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

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

《出塞》教学设计与反思

《出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 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古人曾说: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出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翰《凉州词》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2.学生齐背 师:很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原来我们很早就学过边塞诗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 指导读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关于作者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2.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三、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师:听同学们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试一试了,同学们给不给老师机会? 生回答:给! 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停顿的时候要做到声停气不停,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谁再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两名学生读。 师相机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激情澎湃、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古诗则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现在,我们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先来? 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 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师:你真会读书(板书:互文明月边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朝时期明月照着边关,汉朝时候明月依旧照着边关。明月如故,雄关依旧。然而,同学们齐读诗的第二句——

教学过程实录

、教学过程实录 (一)激疑导入 师:课前,老师发给大家一些小棒,这小棒里也有数学问题。大家看,把一根小棒任意剪成两段,能组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生:角。 师:把一根小棒剪成三段,能围成什么图形呢? 生:三角形。(课件演示) 师:把一根小棒剪成三段,围成了各种三角形,那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呢?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围”是什么意思? 生:线段的端点和端点连上。 师:请大家思考,把一根小棒任意剪成三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不一定。比如把一根小棒剪成两根特别短,一根特别长,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 师:就是说把一根小棒任意剪成三段,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也就是说,我们把三根小棒看成三条线段,有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看来,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还真的有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明确活动要求。 师:说说看,你们准备怎样去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生1:我想用小棒摆一些三角形,看一看它们的三条边都是怎样的。 生2:我想画一些三角形,然后量一量三条边的长度,看看三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奥秘。 师呈现活动要求: 画的小组 实验材料:各种三角形(图) 实验要求:测量三边的长度,研究三边的关系,把研究结果填在“1”号实验记录单上; 摆的小组 实验材料:2CM~10CM长度不等的小棒。 实验要求:任选三根小棒围一围,研究三边的关系,把研究结果填在“2”号实验记录单上。2.试着对一个例子进行研究。 师:现在就请每个学习小组拿出一个例子尝试着研究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向其他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 生:实验,并尝试着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师:孩子们,我们先研究到这。刚才老师下去巡视时,发现有一些小组遇到了这样的困难:不知该如何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师:是啊,得到一个三角形容易,得到三边的长度也容易,可怎样去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有些无从下手,其它小组有研究出来的吗?(生答:有)那我们听一听他们的研究成果,看看会不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小组1:我们小组选择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是:2厘米、3厘米、7厘米,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我们发现这三根小棒长度之间的关系是:2+3<7。 师:你们怎么想到用这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同另外一根小棒的长度进行比较呢? 小组1: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是因为2厘米的小棒和3厘米的小棒太短了。大家看,把这两根短的小棒连起来还没有这根7厘米的小棒长呢。 师:哦,这个小组是在研究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时,发现了三根小棒的长度之间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1 出塞 导学案

21古诗三首 出塞导学案 《出塞》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内容,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解诗题 1.“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是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明诗意 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三、悟诗境 1.古人常说:“诗以言志。”就是说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唐朝,再度走进这首诗。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荒凉的萧瑟的……) 3.遥望明月,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想到了故乡,想到了家人……)因为太思乡了,所以,他们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们望到的是什么? 4.人未还,心相系,和战士们同处在一轮明月下的亲人又是怎样一翻情景呢,高适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少妇城南欲断肠。读着这一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怎么理解这一句? 5.仅仅是少妇在盼吗?还有谁在盼?(父母在盼,儿女在盼……)他们那白发苍苍的双亲老泪纵横地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可怜的妻子在哀怨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一直延绵不断,思乡的征

(完整版)课外阅读指导课堂教学实录

课外阅读指导课堂教学实录《童话,多么美好的世界》 《童话,美好的世界》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通过一段时间的童话阅读情况汇报,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童话的方法。 2.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3.挖掘童话内涵,培养学生用美好的心态看生活。 教学过程: 一、出示幻灯片,引出话题: 1.首先,让我们来看大屏幕上的一段话,看看你能读懂它的意思吗? 幻灯片出示: 如果有人5 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 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 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 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 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 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指名有感情朗读大屏幕上的内容。 师:孩子们,你们读懂这段话说的意思了吗? 生1:我感受到了童话的重要。 生2:我们要仔细阅读童话,了解通话,品读童话。 生3:这段话是说人的一生中离不开安徒生。 生4: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同年龄段的人都需要安徒生…… 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是需要安徒生的童话。 师:是啊,所以有人说,童话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营养品,它既可以营养两三岁的孩童,又可以营养七八十岁的老翁。因为几乎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伴着童话故事一路成长起来的。这学期,我们已经补充了不少童话的营养,可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填充却不去思考消化,再好的营养也只会白白流失。所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童话的世界。把童话的营养充分吸收,让它能真正滋养我们的身心。(板书题目:童话世界) 师:大家可以回顾一下,从小到大,你都读过哪些童话? 生1:我读过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 师:能不能说得再具体一些 生2:我读过格林童话中的睡美人、灰姑娘…… 生3:我读过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皇帝的新装、茶壶、小意达的花…… 生4:我读过《丑小鸭》、《白雪公主》、《夜莺》、《茶壶》 …… 师:都是外国的,中国的呢? 生1:郑渊洁的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 生2:《宝葫芦的故事》、《神笔马良》 …… 过渡:老师注意到咱班同学在谈起童话的时候眼睛都在发亮,看来大家对童话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那么大家想过么?是童话世界中的什么吸引了你? 生1:美好的画面。生2:人物的形象。生3:其中的道理。 生4:精彩的故事。生5:丰富的想象。如《会飞的箱子》中的飞箱,可以从这个国家飞到那个国家很神奇…… 二、从美好的人物、美好的画面和美好的结局等几个方面体会童话世界之美 过渡:原来童话是用那么多的美在帮我们编织着一个世界,那是一个有着美丽的人物、美妙的画面、美味的结局组成的多么美好的世界啊!(补充板书:童话,多么美好的世界) (一)美好的人物 过渡:孩子们,这个充满善良纯真,处处美如仙境的世界实在太令人向往了,童话作家究竟是如何把这个美好的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呢?让我们离这美好的世界再近一些,先去感受一下那些美好的人物(板书:人物) 1:由表及里的美: 过渡:谁先来说说你的童话世界中,那个最美的人? 生1:小人鱼。因为她在自己就要变成泡沫时,也没有杀死王子。 师:小人鱼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所以很美。谁知道她长什么样?

《出塞》教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jiāo。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 4、师范读。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四、作业:诵读 第二课时 一、赏析 1.第一句:浮现(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5.第二句, “人”指的是谁?(征人) 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 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引读: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7.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8.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2)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

古诗出塞教学设计

古诗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 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同学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 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 “还”“将”“教”,再指名读】 2)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 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 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 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 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教学实录_模板

-教学实录_模板 “光的直线传播”课堂教学实录天津市仁和中学赵树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播放动画:一人走进一间漆黑的屋子,接着把灯打开,紧接着又进来一人将他的眼睛蒙上。) 师: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物体,因为夜晚没有光,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师:站在明亮的屋子里,将眼睛蒙上,你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生:仍然什么也看不见,因为将眼睛蒙上就是看不见物体。 (其他同学在思考,教师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同学。) 师:想一想,谁能进一步解释一下? 生:是不是没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里? (同学们露出茅塞顿开的神色,教师露出满意的微笑,点点头。)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齐答:对。 师: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充满五颜六色的光的世界,阳光使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奥秘吧!从本章开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1.知道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4.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三、预习指导(投影显示预习内容) 1.________________叫光源。光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光在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传播的。 3.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光线。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 5.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 (通过图片的直观展示,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完成预习题,有问题请在书中作出标记。遇到问题同学们可以一起讨论。 (此时教师全场巡视,检查同学们的完成情况,将具体的问题记录下来。)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了哪些有关光的知识? 生: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生:太阳、闪电、电灯、蜡烛、萤火虫……可以叫光源。 生:霓虹灯、篝火、手电筒、火把……也可以叫光源。 生:光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光源,一种是人造光源。

《丑小鸭》课堂教学过程实录.doc

《丑小鸭》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一、描述导入,走进文本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丑小鸭》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离奇又感人的童话故事。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用三两句话来讲讲这个故事?生:这篇童话讲了一只丑小鸭因为长得丑,被哥哥姐姐咬、公鸡啄、猫吓唬,只好离开家,来到树林里,又被小鸟讥笑、猫狗追赶。尽管这样,他仍然没有忘记对美的追求,最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师:你讲得真精彩,丑小鸭刚出生时长得什么样,变成天鹅后又长什么样?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吧!打开72页,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把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样子的句子用“——”画出来。二、潜心会文,自读自悟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丑小鸭和美天鹅样子的句子,画上“——”。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这两段话。师:丑小鸭刚出生长什么样?生:丑小鸭刚出生长得很丑。师:你在第几段找到描写他丑的句子?生:第2段。师:那你读给大家听听。生: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师:(点击课件)哦,你找到的是这些句子。师:你是从哪些词语感觉到他的丑?生:毛灰灰、嘴巴大大、身子瘦瘦。(师点击课件将重点词变红) 师: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它的丑吗?生读。师:真是又大又丑,男生们,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师板书:又大又丑)师过渡:那这只丑小鸭变

成白天鹅后又长什么样呢?生: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长得很美。师:描写它美丽的句子是哪些?生:湖水中自己的影子,竟是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师出示课件句子)。师: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的美呢?生: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师点击课件,得点词变红)师:那你打算怎样读出他的美?生1:用赞美的语气读。(生读)生2:用喜欢的语气读。(生读)师:请坐下,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这只天鹅真是(板书:美丽极了)女生们,用你们银铃般的声音读出天鹅的美吧!(女生读)师过渡:咦,这只又大又丑的鸭子居然变成美天鹅,真是奇怪。那这只丑小鸭变成美天鹅之前到底经历了哪些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3、视频动画(丑小鸭不幸遭遇部分)师:孩子们,看完后,你有什么想说的?生:我觉得丑小鸭真可怜,我真想去陪陪他。师:你真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生2:丑小鸭的遭遇可真不幸,我真为他难过。师:是啊,我也觉得心里不好受。生3:丑小鸭受了那么多的欺负,而且孤零零的一个,真可怜。师:是啊,可怜的丑小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这么多的不幸,你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把你认为最能反映丑小鸭可怜的句子用“~~~~”画出。34 2019--24 一、描述导入,走进文本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丑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

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

课堂实录写法(附案例一篇)

课堂实录简明写法(附案例一篇) 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课堂实录怎么写?下面做简要说明,供老师们参考。 一、要实录的课必须是优质课。 二、把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记录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剧本对白式。即采用师生对白的方式记录,并用括号“()”补注课堂气氛、动作等情况。这种写法简洁明暸,教学过程一目了然。缺点是太单调,缺乏可读性。 第二种:叙事描述式。即采用叙事的方法,把整个教学过程用写记叙文的一般方式记录下来,不仅记录师生的对话,对课堂情况也可以作较为具体、生动的描述。这种写法生动形象、可读性强。缺点是有时会过于罗嗦,或过于“生动”而失却实录的本意。 三、实录完成后,最好在实录后面加上“教学后记”或附上“听课评价”,更有助于阅读者的理解把握,也有助于体现授课者的教学追求。 附: 测量平均速度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速度公式,大家还记得平均速度怎么求吗? 生:用路程除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师:好,看来大家课后都很努力,没有把功课落下。 师:那么接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师:大家都预习过了,那么你们说说看这次实验需要用到什么器材?实验原理是什么? 三、实验前讲解 师:在开始实验之前,我给大家讲一下这次的实验要求以及做法:这次实验我 要求把长木板分成三个路程,一个是全程路程S 1,一个是上半段路程S 2 ,最后 一个是下半段路程S 3,用刻度尺分别量出全程长度S 1 和下半段路程的长度S 2 ; 再用秒表测出小车走完全程的时间t 1和走上半段的时间t 2 ;测完数据后大家根 据所测数据求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比较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1、V 2、 V 3 ) 的大小关系,得出什么结论?(讲的过程用幻灯片配合演示)

21《出塞》教学设计

21. 古诗三首其一《出塞》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还”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边塞诗的风格。 重难点 1.反复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情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出示《出塞》课件,观赏插图,进入古诗。 二、初读课文,理解诗句 1. 齐读诗歌,校准字音,字形。 2. 作者及诗题介绍。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天宝年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

之称。尤擅七绝,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他也因此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3. 学生自己朗读诗句划分节奏,教师作指导。 三、整体感知,品读欣赏 1.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蕴含的情感。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这两句讲了什么?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诗人借李广这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把握情感,朗读回顾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出塞》这首古诗,认识了一位诗人。大家用构词法理解了诗题,朗读了诗文,结合注释理解了诗词大意,并在相互交流中体会了诗歌意境,感悟了诗人的情感。 五、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 查找其他诗人的边塞诗朗读体会。

《故都的秋》教学过程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过程实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50-01 一,导: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板书标题)这是一篇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知道阅读欣赏这类文章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就在两个字上:(板书:景情)。 古人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二,读: [教师范读课文] 三,析: (一)情 师:听读完文章之后,大家考虑,作者对故都的秋是一种什么情感? 生:热爱,眷恋。(板书) 师:大家是从哪个段落可以直接体会到作者的热爱、眷恋之情的呢?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师:好!这就叫作:宁肯折寿也留秋!由此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情至深处,爱到极至。除此之外,还有哪个段落比较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生:第一自然段。作者用“饱尝一尝”,“不远千里”;还有“无论”“总是”“可是”“更”“也不过”等句子和词语,突出强调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师:北国之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让作者这样热爱和眷恋呢? 生:清,静,悲凉。 师:(板书)作者既然如此深爱着北国之秋,课文为什么要宕开笔墨写江南之秋呢?(讨论,研究,明确)生:作者用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比,衬托强调北国之秋的与众不同,从而突出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南国之秋的特点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板书:慢,润,淡) 师:另外作者在结尾再次提到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南北再次对比,抑南扬北,表达他对北国之秋的情有独钟,情深意厚。 (二)景 导入: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北国之秋的特色,那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