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概况

天坛概况
天坛概况

天坛概况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侧,占地面积273万平方米,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园林景观。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这里原本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坛建筑群。天坛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天坛分内、外坛两部分,每年孟春祈谷大典在内坛北部祈谷坛建筑群举行,冬至祭天在内坛南部圜丘建筑群举行。两坛各成体系,之间由海墁大道(也就是丹陛桥)相连。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大典654次。1998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坛的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明朝永乐年间朱棣在北京南郊大祀天地,初建时这组建筑为天地合祀,故称天地坛。当时的主建筑大祀殿为长方形大殿,十一开间,宏伟壮丽。百余年间有9位明朝皇帝在天地坛合祀天地。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热衷于礼制改革的明世宗朱厚熜下诏,将天地合祀改为天地分祀,建圜丘于南郊名天坛;建方泽坛于北郊名地坛;又在东郊建朝日坛以祭日;在西郊建夕月坛以祭月。不仅如此,他还改建了大祀殿,将其规制改为圆形,上覆青瓦(蓝色),中覆黄瓦,下覆绿瓦,并将新殿更名大享殿,专用以行大享礼。最后一次是清朝乾隆年间,清高祖弘历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首先改建了斋宫;然后将天坛内外坛的夯土墙包以城砖,使得厚实坚固;其后

又采用朴素淡雅的房山艾叶青石扩建了圜丘;紧接着他又改祈谷坛大享殿为祈年殿,三层殿顶琉璃瓦都改成蓝色,以象征天;最后改建了皇穹宇,将重檐殿顶改成单檐。

天坛的布局特点可以用“一、三、五、七、九”这样一组数字将主要建筑概括其中。“一”: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上分布着天坛里最主要的建筑。自南而北分别是昭亨门—圜丘坛—皇穹宇—成贞门—丹陛桥—南砖门—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北天门。“三”:三道坛墙,分别为外坛墙、内坛墙和分隔圜丘坛与祈谷坛之间东西向坛墙。“五”:五组主要建筑,分别是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和牺牲所建筑群。“七”:指祈谷坛东侧的七星石。“九”:指原天坛的九座坛门,外坛墙2座,西侧北面祈谷坛门及南面的圜丘坛门,圜丘坛周围4座,分别是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祈谷坛东、西、北3座,分别是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

天坛中英文介绍

The Temple of Heaven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a worthwhile visiting place in Beijing. It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Imperial Palace (the Forbidden City) and smaller than the Summer Palace with an area of about 2 700 000 square meters. The temple was built in 1420 A.D. in the Ming Dynasty to offer sacrifice to Heaven. As Chinese emperors called themselves “the Son of Heaven”, they dared not to build their own dwelling “Forbidden City” bigger than the dwelling for Heaven.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enclosed with a long wall. The northern part within the wall is semicircular symbolizing the heavens and the southern part is square symbolizing the earth. The northern part is higher than the southern part. This design shows that the heaven is high and the earth is low and reflects an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of “The heaven is round and the earth is square”.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divided by two enclosed walls into inner part and outer part. The main buildings of the temple lie at the south and north ends of the middle axis line of the inner part. The most magnificent buildings from south to north are the Circular Terrace, the Imperial Heavenly Vault and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s. Also, there are some additional buildings like Three Echo Stones and Echo Wall. Circular Terrace has three layered terraces with white marbl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A.D.~1911A.D.), the emperors would offer sacrifices to Heaven on the day of the Winter Solstice every year. This ceremony was to thank Heaven and hope everything would be good in the futur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s is a big palace with round roof and three layers of eaves, the roof is covered with black, yellow and green colored glaze representing the heavens, the earth and everything on earth. Another important building in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Imperial Heavenly Vault. If you look at it from far away, you will find that the vault is like a blue umbrella. The structure of it is like that of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s, but smaller in

浅述明清天坛建筑风格及其思想

浅述明清天坛建筑风格及其思想 摘要: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 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其中天坛作为皇帝祭天的场所,其建筑风格和理念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筑技巧和建筑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晶。 关键词:天坛建筑风格天人合一 一、考察经过 一下北京西站,在乘坐出租车去往酒店的路上,看着北京城的蓝天白云让本来就很欢喜的心情变得更加雀跃起来,路边不管是豪华的商业建筑还是古老地道的四合院,都感受得到琉璃瓦的气息,十足的京城味。安顿好行李之后,已是下午四点多,和同学一道在附近的胡同里找吃的,在一条名为鹞儿胡同的地方,和同学转悠了一会儿,见识了真正的胡同,有人力三轮车,红色的小木门,穿着白色背心遛狗的大爷,地道的北京儿化音,还有老北京酸奶、五角钱的老北京冰棍、豆汁儿和油条、嚼劲十足的老面馒头,各种甜食糕点……,一条小小的胡同,让我们见到了老北京人民生活的真实场景。在这条胡同的尽头转了弯,又是一条比较宽阔的巷子,能容得下出租车穿行,又陆续穿过了几条胡同,发现虽然巷子多且都互相连接在一起,但并不是毫无章法,因为这些巷子几乎都是横平竖直的。在北京问路,如果是问年纪大一点的老爷爷或是老奶奶,他们大都会告诉你往北走或是往南

边去,这着实让我们一些南方来的同学找不着“北”。北方人一般用东西南北来辩方位,而南方人一般讲前后左右,北方多平原,视野开阔;南方多山,地形蜿蜒曲折,这也算是一个由地形原因引起的文化差异吧。 吃完饭回到酒店,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便正式开始了为期七天的考察。第一站,理所应当的是故宫,之后的六天里,我们分别参观了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国子监、夫子庙、清华大学、八达岭长城、十三陵(定陵)、天坛、南锣鼓巷、毛泽东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等地方。参观故宫,让我领略到了皇家建筑的雄伟、富丽堂皇以及在古代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在景山,爬到最高点向南俯瞰整个故宫,雄浑壮阔的故宫呈现在眼前,心中顿生豪迈之情;颐和园和圆明园都是著名的皇家园林,不过,在欣赏今日美丽的园林风光时,也为当初慈禧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的奢侈而感到愤怒,当亲眼在圆明园看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那幅残留的大水法时,心里的怒火仍然难以消减,然而,更让人难过的是,看到圆明园里那么多商业建筑,那么多的商铺,心里不觉得一阵发酸,虽然能理解这是充分利用资源,不过,心里总觉得那些商铺就像一个巨大的疙瘩,搁在心里不舒服。国耻不能忘,不能让别人觉得我们遗忘了历史;国子监和孔夫庙博物馆紧挨着,一为当时最高教育管理机构,一为祭祀先师孔子的地方,体现了我国自古代以来,对教育的重视;到了北京,不能不去的地方就是长城!清早驱车前往八达岭长城,一看见如巨龙般蜿蜒在山间的长城,就兴奋不已,迫不及待的想要攀登上去,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登上长城

天坛公园那些隐秘事,老北京人都不知道

天坛公园那些隐秘事,老北京人都不知道 皇帝们也可以称为天子,所以历代皇帝们都是很重视祭天地,因此集中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财力和高超的技艺去建造天坛。所以今日的天坛经可谓气势辉煌,建筑雄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又因从明清开始这里广植松柏,已然成为大型的森林公园。天坛公园,在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这是天坛内最宏伟的建筑,也是想象中离天最近的地方。天坛的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些建筑还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因此具有重要价值。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回音壁名称的由来回音壁是北京天坛皇穹宇的围墙。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反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

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这证明5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能够运用声学原理。不仅如此,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七星石?难道跟北斗七星是亲戚七星石是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地中,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然而在它们的东北隅还有一小石,共为八石。所以这和北斗七星倒是没啥亲戚关系。七星石过去一直被半人高的护栏围着,很多游客常在此锻炼身体,不利游人观赏。但改造后的“七星石”景区拆除护拦,改为矮栏杆,对树木进行部分调整,将影响视线和景观效果的乔灌木进行移植,重新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冷季型人工草坪12000平方米,并在绿草间铺仿城砖、透气砖路面5500平方米。改造完成后,七星石将充分显露,祈年殿、长廊、北神厨、北宰牲亭等古建筑群将更加雄伟壮观。皇穹宇皇家牌位的存放地皇穹宇是放置皇天上帝和皇帝 上八代祖宗的牌位的地方。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的正殿。

北京天坛导游词15篇

北京天坛导游词15篇 北京天坛导游词2 今天我——苏彪,带你们来游览一下我国著名的天坛。 我国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杏松环保,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再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群上,到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着核心位置。同是,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左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圣地。 天坛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呈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收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屋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格。 北京天坛导游词3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我叫王xx ,大家可以叫我王导。我是你们的导游,请大家跟好我的脚步,我们今天的景点是北京举世闻名的天坛。

下面我们来到了天坛的祈年殿。祈年殿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殿有33米高大约11层楼房那么高。1887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击中,烧毁。因柱为檀香木,香飘数里。 下面我们已经到达“天库”了,“天库里有三音石,”它就在黄穹宇里,只要在第一个三音石上拍一下,就回声一下,在第二个三音石上拍一下,就回声两下,在第三个三音石上拍一下,就回声三下,所以,它们才称为“三音石”。 黄穹宇里还有回音壁,你站在一端贴着墙小声说话,另一端的人只要耳朵贴着墙面就能听的异常清晰,还有立体效果哦!大家可以试试。这证明5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能够运用声学了。是不是很有智慧呢? 现在我们来到了圆丘坛,它有两个防护墙,一些阶梯和古人的雕像。 游客们,现在你们可自由观赏,但请注意,不要乱涂乱画,带小孩的游客请管好你的小孩,两个小时后在天坛门口见。 北京天坛导游词4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 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天坛占地达 273 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1918 年辟为公园。

介绍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介绍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大家都知道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介绍北京天坛的 导游词 ,欢迎阅读。 介绍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今天我――苏彪,带你们来游览一下我国著名的天坛。 我国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杏松环保,是保存完好的 坛庙建筑群,无论再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群上,到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着核心位置。同是,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 的独特作用。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左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 雪的圣地。 天坛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呈圆形, 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收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屋顶,全砖木结构,没 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格。 介绍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这次旅游的导游,我姓廖,大家可以叫我廖导! 现在快到目的地――北京天坛,所以我先给大家将一些注意事项:“礼貌、卫生、秩序、眼 看手勿动、禁止乱涂乱画”这五点,记得哦! 乘客们,旅游景点已到,请大家有秩序的下车!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坛的正门,这里是皇帝 前来祭祀时进出的大门。现在,就让我一一地为大家介绍吧! 天坛,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 的瑰宝。

天坛简介

天坛简介 一、总简介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用于孟冬祭天,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当时殿宇屋顶已经是三重檐了,从上至下的蓝黄绿三色瓦分别代表了天地万物。而在乾隆年间,有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而将屋顶瓦片都改成了蓝色的琉璃瓦。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二、圜丘坛 (一)涉及内容 1、圜丘坛的作用 2、建造时间及地点 3、建筑特色 4、周围的陈设 5、天心石 (二)介绍位置:圜丘坛门内东南角 (三)导游词 各位!现在我们来到了圜丘坛景区,其实呀,它才是真正的“天坛”,因为这里才是皇帝在冬至祭天用的祭天台。圜丘坛建于明嘉靖年间,即公元1530年,位于整个院落的南端,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圜丘坛院落中的陈设。请看西边,那里有一杆很高的木杆,它叫望灯杆,是祭天的时候挂灯笼用的。各位也许要问:祭天挂什么灯笼呀?当然要挂啦!因为当年祭天的时间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日出前七刻,即零晨四点一刻。您想想,在漆黑的冬夜,老百姓都在被窝里熟睡的时候,皇帝来祭天,也真是够辛苦的,挂个灯笼照个亮,不过分吧?不过,皇帝照亮,非同一般,那必须是“吉灯高照”。那么现在请大家猜一猜这座灯竿有多高?现在我来宣布正确答案:灯杆的高度是九丈九尺九寸,为什么不再加点凑够10丈呢?肯定有原因,不错,请各位先猜猜看,待会儿我再告诉大家。不仅灯杆不一般,那灯笼也不一般,高有两米,直径两米六,够气派吧!但最不一般的还得说那灯笼中的蟠龙通霄宝蜡,长有一米三,直径三十厘米,可连续燃烧12个小时,既不用剪蜡花,也不流蜡油,是当年皇帝祭天的专用宝蜡。 再看看东边的这个绿色建筑物,它的名字叫燔柴炉,是在祭天大典结束后,焚烧祝板及祭品的地方。这是铁镣炉,在进行大典的时候炉内燃烧松杆、松柏,同时还烧些檀香木,一时间火光冲天,香烟缭绕,不但增加了神秘庄严的气氛,而且在寒冷的冬夜给皇帝带来了一丝暖意,真是一举多得呀! 现在,言归正传,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圜丘坛,它是一座三层的圆形石台,为什么要将祭天台设计成圆形呢?因为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既然是祭天台,自然要设计成圆形了。普通人看这座祭天台是用大理石建制的,但设计者们是用数字“九”建成了这座神秘的祭天台,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那些神秘的“九”看它们藏在何处。

北京天坛的资料和传说

北京天坛的资料和传说 天坛传说是北京市的汉族民间文学。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 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民间文学类别的第一项:由北京市崇文区申报的“天坛传说”入选。 建坛传说 《天坛的由来》、《天坛建立之说》、《建祈年殿的故事》、《嘉靖重修祈年殿》等传说,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皇家与天坛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神童相助修圜丘传奇》中讲述说,乾隆扩建圜丘时,一个要饭的小童,帮助工匠们画出“九九祭坛图”,完成了皇上要求的“从坛面到台阶,所用石料都应是九或九的倍数”,阐释了天坛建筑中的“九”的象征意义。 景物传说 景物传说或风物传说,在中国特别发达。老百姓把自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赋予灵性,创造出美丽动人

的传说,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坛的景物也一样,成为老百姓口头创作的重要题材。对于北京地区的老百姓来说,天坛是皇帝与天对话的地方,是个神圣而神秘的地方,所有的建筑都充满了神奇色彩,每座建筑的构成都由“天” 主宰,体现着“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天坛景物传说题材的天坛建筑群大多不是自然物,而属于人造物,工匠们把建筑科学与人文理念融为一体。我们看到,天人感应观念的融入,为天坛的景物传说涂上了一层神奇和神秘的色彩。天坛故事 传说的创作,一般是有现实生活的人物或事物作为依据,其体裁特点是解释性的。而天坛的汉族民间传说中,有一些在流传中显然突破了传说体裁特点的限制,虽然也还保留着某些解释性的痕迹,却更像是幻想故事或生活故事。如“益母草的传说”。清乾隆年间汪启淑著《水曹清暇录》里就有关于天坛益母草的记载,清道光时麟庆著《鸿雪因缘图记》中有《天坛采药》一章,清吴长元著《宸垣识略》中也有此

我与天坛

我与天坛 我与天坛,有着不解的情怀,可以说我是在天坛墙外长大天坛园儿里玩儿大的小孩儿,自封外号为Temple of Heaven girl。天坛是北京的代表符号之一,从小都以能在皇城脚下成长起来感到自豪,也许这也是旁人所说的,北京小孩儿与生俱来的傲。 早上的天坛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最有活力的,不仅仅是接待五湖四海旅游的朋友们,主要是遍及公园各个角落晨练的爷爷奶奶大爷大妈们。每天无惧于风吹日晒的晨练,个儿个儿玩儿的是有声有色的,家伙事儿备的都倍儿齐全。太极,交谊舞,瑜伽,怪舞,跑步,唱戏,拉胡琴儿,合唱,柔力球儿,一切你能想到的晨练活动在这里你都可以看得到,你还可以向他们拜师跟他们一起玩儿。晨练的人大多随和,你不好意思张口,人家便主动带着你玩儿。练完来上一碗儿豆汁儿或面儿茶,一个早上就美滋儿滋儿的就过完了。 在我们那片儿,幼儿园建在了居民区里,所以几乎同龄的孩子都聚在了一起,“巧合”的是我们这帮小孩儿的家都住得很近。夏天的黄昏,父母下班回家,吃过饭就会带着我们去天坛公园遛弯儿玩儿,一般等不得父母的磨蹭。大家都争着早去,但分晚个一星儿半点儿的,就会耍小脾气以示自己的不满。那时候,一帮小男孩儿小女孩儿玩儿的特别开心,也许那种开心只属于那个年龄的那段时期吧。 随着长大了,上学了,公园也去的少了,小伙伴儿们也越聚越少了,以至于最后都失了联系,到现在都变成了陌生人一般,也许脑海中还有那么一点点小时依稀存留的模糊画面吧,只是没有人有勇气去搭讪了。 小人儿变成大人儿了,心事儿也如潮般的涌来了,烦躁的时候,郁闷的时候,我都会去天坛走上一走,特别是晚上,绕过那些看过无数遍古建筑,只为徘徊在那条丁香小道中,扑鼻的花香一扫阴霾,只剩下无尽的幻想了。偶尔坐在角落里那棵大大的玉兰树底下幻想,看着满树曲折的枝干,洁白庄重不失柔美的朵儿,脑海中剩的就只剩下幻想了,我是个很爱做梦的人,而这棵我见过最大最棒的玉兰树又给我的梦营造了浓郁的氛围。 天坛的古松也是值得一提的,他们见证了千年的历史,可以算是活化石了,那股沧桑劲儿是旁的松树“模仿”不来的。每年到松树掉树籽儿的时候,奶奶都会去扫籽儿,然后处理好了等着卖,那中间的一系列工序都是技术活儿,碾籽儿,洗籽儿,晾籽儿,挑籽儿,总之最后的成品绝对和你最初看到的大相径庭,每年这时候都是全家齐动员,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籽儿卖不了多少钱,主要贵重的是一家人的和乐劲儿。我喜欢夜深人静时,屋外飘来的松树呼吸的香味。闻到这个味道,就像家的味道,心尖的这股子松树呼吸的味儿让我无论走在哪个城市只要闻到就能想起家的感觉。也许我浓浓的思乡情就寄托在了这股无法忘怀的松树味儿了。守着北京城里最大的天然氧吧,一天的疲乏也都散了。 在北京,在天坛,每个角落里都有它的故事,看不完,讲不完,也品不完,就连我自己的故事都讲不完,何况它还是座沧桑古城呢!更多的魅力更多的感觉,你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感受得到。

天坛传说

天坛传说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室举行祭天大典的祭坛,是天子向天帝表达敬意,祈求国泰民安、国运长久的祭祀场所。皇室每年要在天坛举行3次祭祀活动——祈谷、祈雨、祭天。有人统计,明清两朝前后28位皇帝,曾有22位皇帝在天坛举行过654次祭天大典。 天坛的建筑,有圆的坛、方的墙,外坛墙和内坛墙构成了北圆南方的形状,这个形状正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和“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象体现。“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融入,使被赋予祭祀功能的天坛建筑群和由皇帝主持的祭天活动,具有了神圣而独特的人文寓意。北京城区的市民和周边郊区的乡民,因直接受到天坛建筑群神秘性和神圣性以及祭天大典的激发和影响,久而久之,便创作出了一些关于天坛的口头传说。这些口头传说的产生,以及对一代代民众的影响,从根本上说,表达与反映了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下的广大民众的生存意愿和现实诉求。天坛建筑群的一柱一础,祭祀活动的一鳞一爪,因其蕴含着天地沟通的神圣寓意,而给了参与传说创作的民众以灵感的空间与想象的激发。受传说的内在规律的支配,愈是神圣的或神秘的领域,就愈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围绕天坛和祭祀而产生的民间口头传说,既有神圣性,也有世俗性,圣与俗的统一,成为天坛传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根据北京市民间文学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历次调查采录,特别是2010年的调查采录所获得的口述记录文本来看,天坛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五类:建坛传说。《天坛的由来》、《天坛建立之说》、《建祈年殿的故事》、《嘉靖重修祈年殿》等传说,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皇家与天坛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神童相助修圜丘传奇》中讲述说,乾隆扩建圜丘时,一个要饭的小童,帮助工匠们画出“九九祭坛图”,完成了皇上要求的“从坛面到台阶,所用石料都应是九或九的倍数”,阐释了天坛建筑中的“九”的象征意义。 景物传说。景物传说或风物传说,在我国特别发达。老百姓把自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赋予灵性,创造出美丽动人的传说,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坛的景物也一样,成为老百姓口头创作的重要题材。对于北京地区的老百姓来说,天坛是皇帝与天对话的地方,是个神圣而神秘的地方,所有的建筑都充满了神奇色彩,每座建筑的构成都由“天”主宰,体现着“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天坛景物传说题材的天坛建筑群大多不是自然物,而属于人造物,工匠们把建筑科学与人文理念融为一体。我们看到,天人感应观念的融入,为天坛的景物传说涂上了一层神奇和神秘的色彩。 天坛故事。传说的创作,一般是有现实生活的人物或事物作为依据,其体裁特点是解释性的。而天坛的民间传说中,有一些在流传中显然突破了传说体裁特点的限制,虽然也还保留着某些解释性的痕迹,却更像是幻想故事或生活故事。如“益母草的传说”。清乾隆年间汪启淑著《水曹清暇录》里就有关于天坛益母草的记载,清道光时麟庆著《鸿雪因缘图记》中有《天坛采药》一章,清吴长元著《宸垣识略》中也有此传说的记载,这说明,民间早就有关于益母草的种种传闻,逐渐被民众附会到天坛的传说中来了。再如《甘泉与天坛的甜水井》的传说,也是有渊源来历的,清人王士祯曾做诗:“京师土脉水甘泉,顾渚春芽枉费煎。只有天坛石好,清波一勺买千钱。”这里的“清波一勺买千

怎样介绍北京天坛

怎样介绍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的范文1 今天我——苏彪,带你们来游览一下我国著名的天坛。 我国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杏松环保,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再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群上,到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着核心位置。同是,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左侧,是明清两代帝王 天坛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呈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收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屋顶,

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格。 北京天坛的范文2 记得哦! 乘客们,旅游景点已到,请大家有秩序的下车!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坛的正门,这里是皇帝前来祭祀时进出的大门。现在,就让我一一地为大家介绍吧! 天坛,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种面积为273万平方米。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孤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象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照吧!转眼间,我们的北京天坛一日游又结束了,大家有秩序的坐车回家吧!

北京天坛的范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天坛。我叫“汤采璇”,你们可以叫我“汤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玩得愉快! 朋友们,现在到的地方就是北京天坛。大家往上看,有三个想似UFO的天坛。这么大,真是气魄雄伟! 天坛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坛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 遗产”。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坦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朝乾殿、祈年门等。 “各位游客,今天的行程就到这里,欢迎大家有时间再来细细游赏。”

北京天坛公园的导游词

北京天坛公园的导游词 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理了北京天坛公园导游词给大家,可以帮助大家多了解一下天坛公园。 北京天坛公园导游词1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天坛公园,很荣幸认识大家,更荣幸为大家导游。我代表**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叫郭玉萍,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成为朋友,在游览期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或是我们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的请大家直接和我们提出来,我们将尽力而为,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有一次美好的游览经历。今天我们的路线安排是自南向北走,沿着南北轴线依次是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等。然后由东门出去。 现在我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14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天坛是通称,它实际有两个坛组成,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扇门是北天门,沿着这里进去就是著名的圜丘坛了。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它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是九或九的倍数。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

介绍北京天坛的作文3篇

介绍北京天坛的作文3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北京天坛亲爱的游客们,你们好吗?我是你们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刘导,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明朝永乐皇帝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使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刚才所说的台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而且

现在这里也是一样的,各位游客不妨体会一下这奇特的效果,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也许您刚才就已经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叫它九龙柏真是一点也不过分。请大家不要攀爬树木,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我们要保持宁静的心态,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着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今天的游览结束了,希望这次游览能让大家记住、在大家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回忆。希望大家下次再来哦。篇二:北京天坛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小导游,下面我将带大家去北京天坛游玩。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

北京天坛的艺术成就

北京天坛的艺术成就 天坛整个坛域由两道坛墙分为内坛、外坛,分布着五组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圜丘坛建筑群、斋宫、神乐署。 主要建筑均集中在内坛。内坛北部为祈谷坛建筑群,主要包括祈年殿、皇乾殿、长廊、丹陛桥等,每年正月上辛日皇帝率群臣在此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南部为圜丘坛建筑群,包括圜丘、皇穹宇、神厨院、三库院、宰牲亭,每年冬至日皇帝在此举行祭天大典,表达对上天的崇敬之情。两坛之间由长约360米的丹陛桥相连。斋宫坐落在内坛西,主要包括无梁殿、寝宫等,这里是皇帝祭祀前进行斋戒的场所。皇帝在此摒除一切私心杂念,清心寡欲,洁净身心,以与天交。 神乐署偏安于外坛西南隅,主要包括凝禧殿、显佑殿及周围廊房,是祭祀大典前乐舞生演练乐舞的场所。 这些建筑虽不属同一时期建成,却规划合理、严谨,除斋宫、神乐署外,多集中分布在贯穿天坛南北的主轴线上。各组建筑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形成错落有致、遥相呼应的格局。天坛建筑寓意丰富,蕴含“天圆”思想的建筑物俯拾皆是。天坛整体布局呈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物均呈圆形,如祈年殿、皇穹宇的圆形殿顶,圆形的皇穹宇院墙—回音壁,圆形的圜丘台,圜丘台内圆外方的两道墙也是“天圆地方”的象征。建筑色彩上,天坛主要祭祀建筑均覆盖蓝色琉璃瓦,蓝为天色,正是象征天坛是祭天的场所。 在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端庄秀美的形象最广为人知。它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北京现存最大的圆形木结构建筑。祈年殿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手法,构架极为精巧。殿内柱子巧妙的数理变化,与我国古代农历年月日的时间概念相吻合。 祈年殿高达32米,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圆台上,木结构圆攒尖顶,三重蓝色琉璃瓦,鎏金宝顶,显得高大宏伟、气度不凡。祈年殿殿内大柱分为内、中、外三层。大殿当中4根大柱称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12根大柱称作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大柱为檐柱,象征一天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相加共24根,象征24个节气,加上中间4根大柱共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28加上柱顶的8根童柱,合计36,象征36天罡。祈年殿殿顶装饰有龙凤藻井。藻井外形随祈年殿平面形状,上中下三层皆为圆形,层层收缩,叠落起来形成穹窿,斗凭榫卯支于圆穹内壁,正中金色龙凤雕饰,高高突起的龙头和凤首,栩栩如生的龙身和凤羽,衬托出天宇的崇高伟大,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殿内饰以龙凤和玺彩画,金龙飞舞,彩凤翩翩,典雅庄重,富丽堂皇。大殿地面用艾叶青石铺墁,中心为一圆形大理石,石上墨色纹理天然勾画出龙凤图案,龙纹色深,角、须、爪、尾俱全,凤纹色浅,羽毛、头、尾隐约可见,惟妙惟肖,人称“龙凤石”。与大殿藻井上的龙凤遥相呼应,天然成趣。 圜丘台作为祭天大典举行的场所,建筑造型优美,色彩圣洁。嘉靖年间建造圜丘的同时,种植了许多柏树,现今这些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树型千姿百态,更衬托出汉白玉祭坛超凡脱俗、圣洁神秘的气韵。 圜丘的规制寓意颇深,上层坛面中心有一凸起圆石,称之“天心石”,又称“太极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于万事万物皆由其生,是中国古代玄妙精

关于天坛的介绍

关于天坛的介绍 一、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 1,位置,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内大街东侧,与先农坛隔街相对。也是京城中轴线的东面,内城的南郊。 2,规制,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占地共4000亩,外墙垣东西约为1725米,南北为1650。3米。内坛墙东西1043.2米,南北1228米。共有坛墙两重。内坛也是北圆南方(分两组祭坛,郊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配殿)。 3,天坛的建筑包括,a 。圜丘组群:圜丘坛,皇穹宇(圜丘,主体建筑由三层台基组成,祈天用。圜丘坛,采用三层露天圆台。皇穹宇,放先祖牌位。)b。祈年殿组群:祈祷丰收用的,布局是模糊空间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c。斋宫:皇帝祭天前夕,居住持斋之所。有壕沟,围墙等防御设施的固定住所。d。丹陛桥(361×29米)。e。神乐署:神乐乐队的长期住所。牺牲所:饲养牺牲品的场所。 二、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为表现天的精神功能需要。 1,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故宫960×760。天坛1650。3×1723。2130公顷,比皇帝高,创造"天"的气氛。 2,总体布局,轴线偏东。 3,从建筑形象表现"天"。a。以圆象天,圜丘,皇穹宇的外围墙的圆形墙,祈年殿。b。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取得开阔的气势。c。通过高台基(圜丘,祈年殿),重檐屋顶(祈年殿)来扩大建筑体量。d。用纯净色彩表现天(蓝色)。 4,创造崇天的境界。提供了两个看天的视点,祈年殿和圜丘。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 5,运用了一系列象征的手法。 a。数的象征。祈年殿的柱子,檐柱12根(12时辰)金柱12根(12月)同时两者又是24节气,加上井口柱4根(四季)为28星宿。圜丘台基的直径。上,1×9丈=9丈,中3×5丈=15丈,下3×7丈=21丈,形成三层台基。圜丘的地面铺石为,9×1,9×2,9×3……9×9。9为阳数之极。 b。几何图形的象征。内外坛墙的形式是北圆南方,体现"天圆地方"。 c。方位象征。建筑,主建筑坐北朝南,最高等级,斋宫坐西朝东,次之。丹陛桥,神道为正中,御道,王道分别在西东――突出皇权和天的关系。另牌位,版的位置。

北京“天坛”简史

北京“天坛”简史 北京天坛祈年殿 中国的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因此,北京天坛是自古以来,祭天最宏伟的建筑系列。 天坛的建筑,主要在表现“天”的至高无上,突显天空的辽阔高远;而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因而增加西侧的空旷视野,使人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观瞻,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个建筑物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切身感受。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正统神传文化所特有的寓意和象征 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

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天人合一”这种宇宙观的具体表现方式。 天坛平面图 明朝崇祯年间的天坛 根据清初,计六奇所著《明季北略》的编年史里记载,崇祯十五年壬午时的天坛是这样的: 天坛在北京永定门内五里,坐东向西,外围十里,圆环是砖造的城墙,西面对着山川坛,其体积为方形,凭籍田亩的式样处理。其内之圆殿,琉璃碧瓦一如太庙样式,中设天位,东设太祀位,各位、座都距离丈余,中间有台阶可供攀登,内部小龛中放置木主,游人不许轻易进入。掌理此事者,乃是太常寺之黄冠(道士)。 四面的窗牖,悉数以青蓝色丝料作为屏障来遮阳,大如门板,明亮可爱。进入寝殿,有龙床,还有用膳殿,其中有食具,

天坛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亮点 ? 1. 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徜徉其中,欣赏其建筑艺术的精巧奇特。 ? 2. 观赏中国祭天礼仪,感受古代帝王祭天的庄严宏大场面。 ?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方向,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整个天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祈年殿、回音壁等耳熟能详的建筑都位于内坛。 ? ?内坛以宫墙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祈谷坛”,是皇帝在春季举行祈谷大典的场所,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七十二长廊等。南部为“圜丘坛”,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等。连接两坛的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的漫长道路。 ? ?游玩天坛,除了观赏各殿堂的精巧建筑、追寻古代帝王祭天的宏大场面外,回音壁、三音石等奇巧的设计也一样令人慨叹古人的智慧。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的情况下,站立于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一声;于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两声;于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三声。 ? ?单纯的参观,可能对古代帝王祭天仪式总是没有具体的概念。不要紧,设在祈年殿西配殿的祭天礼仪馆里详细介绍了中国祭天礼仪的演变过程,重点展示了清代祭天大典的礼仪情况,包括各种祭天礼器和祭天程序等,其中《清乾隆十三年大驾卤簿图》第一次展现了中国皇家最高仪仗的风貌,尤为精彩不可错过。而设在祈年殿东配殿的祭天乐舞馆则以编钟、编磬等清代中和韶乐的乐器实物,结合文字和图片,全面介绍了中和韶乐的历史沿革、乐舞制度、管理机构及祈谷大典时的演乐场面,使游人对祭天乐舞有直观和全面的了解。 ? ?景点导览 ?天坛游览路线相对简单,一般可遵循南门进北门(或东门)出的方式。 ?南门-圜丘-皇穹宇-丹陛桥-斋宫-神乐署-祈年殿-皇乾殿-长廊-北门(东门) ? ?天坛主要景点 ?圜丘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围栏。圜丘形圆如天,高三层,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圜丘坛外有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四面各辟棂星门一座。西南角有望灯台,东南角有燔柴炉、燎炉和具服台。坛东还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乐器库和棕建库等附属建筑。 ?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北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皇穹宇主殿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整个殿宇的外观状似圆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周围均设石护栏。

天坛导游词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用于孟冬祭天,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当时殿宇屋顶已经是三重檐了,从上至下的蓝黄绿三色瓦分别代表了天地万物。而在乾隆年间,有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而将屋顶瓦片都改成了蓝色的琉璃瓦。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00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在1916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在1918年,天坛最终还是以公园开放。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 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使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棂星门,从东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广利、成贞,每组三门,共有24座,称为“云门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棂星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而门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换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台。来到了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我请您留心每层坛面都要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也就都发现了,坛上所有的台阶数,护板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每登上一层,都要有9层台阶,台面上的石板中间的叫做天心石,外围第一圈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块,以此类推,到了最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81块;而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的围护板被四面台阶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有9块,而中层的围护板是18块,下层的是27块,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根据阴阳五行来说,9是极阳数,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台意念上的崇高。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在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大典前两天,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始鸣钟。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的位置,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