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和中心小学陶红梅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

1-3 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利用乘法算式,认识倍数的因数的意义,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某些特征。

2、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能力,并在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3、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难点: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找全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12个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设计

激趣导入

陶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的语文水平,你能用“是的”这样

一句话来表示陶老师和你的关系吗?

人与人之间有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的数学中也有

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会有所发现。

认识倍数和因数

1、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如果老师请你把这

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会拼吗?能不能用一

条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2、指名学生列式,提问其他学生:“你知道他是怎么摆的吗?”要求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贴出各种不同摆法:

12 X 1 = 12

6X 2= 12

4X 3= 12

4、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能列出三道不

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以4X 3= 12为例,12是4的倍数,那12也是,4是12的因数,那3也是。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

5、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

谁的因数。

6、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2X 1 = 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

说明: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

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确实是12的倍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7、说一说

根据72+ 8=9,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从下面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3、5、18、xx 年龄。

课堂作业

《数学补充习题》

教后反思:

总的感觉是上好一堂课不容易。倍数和因数是学生闻所未闻的两个新概念,是纯知识性的内容,而且整节课的容量较大,学生能有效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比较困难。为了更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突破教学难点,我主要注重下面三个方面的设计: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

的关系。

试上下来我感觉学生对倍数因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不到

位,看着学生我突然想到可以利用我与学生的关系呀。于是我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以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作为难点的突破口。

在教学一个数的因数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有序的思考一个数的因数不但可以避免重复、遗漏,而且书写整洁清楚。让学生充分感受有条理、有序的思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当学习求一个数的倍数时,学生就自然而然的去有序的思考,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作业的汇报,发现只有有序的去找,才没有遗漏,没有重复。整节课下来,我发现这种有序思维不但能加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进度,而且还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

3、以精心设计的练习作为有效训练的载体。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和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关系,练习中我设计了72 + 8=9这道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这样学生就明白了除法算式中也有倍数和因数关系。接着我有设计了3、5、18、20、36这5个数,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选择性说说哪两个数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也为了更进一步巩固了倍数和因数的

概念理解。在课尾,我还设计了寻找“完美数” 的活动,这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神齐、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