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M原子力显微镜

AFM原子力显微镜
AFM原子力显微镜

AFM全称Atomic Force Microscope,即原子力显微镜,它是继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之后发明的一种具有原子级高分辨的新型仪器,可以在大气和液体环境下对各种材料和样品进行纳米区域的物理性质包括形貌进行探测,或者直接进行纳米操纵;现已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纳米功能材料、生物、化工、食品、医药研究和科研院所各种纳米相关学科的研究实验等领域中,成为纳米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

AFM是由G.Binning在STM的基础上于1986年发明的表面观测仪器。

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e(原子力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相比,由于能观测非导电样品,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当前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界广泛使用的扫描力显微镜(Scanning Force Microscope),其基础就是原子力显微镜。

原理:

当原子间距离减小到一定程度以后,原子间的作用力将迅速上升。因此,由显微探针受力的大小就可以直接换算出样品表面的高度,从而获得样品表面形貌的信息。

分类﹕

(1) 接触式﹕利用探针和待测物表面之原子力交互作用(一定要接触),此作用力(原子间的排斥力)很小,但由于接触面积很小,因此过大的作用力仍会损坏样品,尤其对软性材质,不过较大的作用力可得较佳分辨率,所以选择较适当的作用力便十分的重要。由于排斥力对距离非常敏感,所以较易得到原子分辨率。

(2) 非接触式﹕为了解决接触式之AFM 可能破坏样品的缺点,便有非接触式之AFM 被发展出来,这是利用原子间的长距离吸引力来运作,由于探针和样品没有接触,因此样品没有被破坏的问题,不过此力对距离的变化非常小,所以必须使用调变技术来增加讯号对噪声比。在空气中由于样品表面水模的影响,其分辨率一般只有50nm,而在超高真空中可得原子分辨率。

(3) 轻敲式﹕将非接触式AFM 改良,将探针和样品表面距离拉近,增大振福,使探针再振荡至波谷时接触样品由于样品的表面高低起伏,使的振幅改变,再利用接触式的回馈控制方式,便能取得高度影像。分辨率界于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之间,破坏样品之机率大为降低,且不受横向力的干扰。不过对很硬的样品而言,针尖仍可能受损。

优点:

原子力显微镜的出现无疑为纳米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原子力显微镜为代表的扫描探针显微镜是利用一种小探针在样品表面上扫描,从而提供高放大倍率观察的一系列显微镜的总称。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能提供各种类型样品的表面状态信息。与常规显微镜比较,原子力显微镜的优点是在大气条件下,以高倍率观察样品表面,可用于几乎所有样品(对表面光洁度有一定要求),而不需要进行其他制样处理,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三维形貌图象。并可对扫描所得的三维形貌图象进行粗糙度计算、厚度、步宽、方框图或颗粒度分析。具体如下:1.高分辨力能力远远超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光学粗糙度仪。样品表面的三维数据满足了研究、生产、质量检验越来越微观化的要求。

2.非破坏性,探针与样品表面相互作用力为10-8N以下,远比以往触针式粗糙度仪压力小,因此不会损伤样品,也不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损伤问题。另外扫描电子显微镜要求对不导电的样品进行镀膜处理,而原子力显微镜则不需要。

3.应用范围广,可用于表面观察、尺寸测定、表面粗糙测定、颗粒度解析、突起与凹坑的统计处理、成膜条件评价、保护层的尺寸台阶测定、层间绝缘膜的平整度评价、VCD涂层评价、定向薄膜的摩擦处理过程的评价、缺陷分析等。

4.软件处理功能强,其三维图象显示其大小、视角、显示色、光泽可以自由设定。并可选用网络、等高线、线条显示。图象处理的宏管理,断面的形状与粗糙度解析,形貌解析等多种功能。

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及使用

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及使用 通过近代物理实验课的学习,了解了许多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对今后的科研学习有很大的 帮助。其中原子力显微镜就是其中之一,对于做材料方面的专业来说,原子力显微镜在表征物质的表面结 构及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前段时间我们利用AFM对用RF磁控溅射制备的PZT薄膜进行了表征,通过对AFM的使用并查找相关文献,使我对原子力显微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原子力显微镜,英文:Atomic Force Microscope ,简写: AFM。是一种利用原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观察物体表面微观 形貌的新型实验技术.它有一根纳米级的探针,被固定在可灵敏操 控的微米级弹性悬臂上.当探针很靠近样品时,其顶端的原子与样 品表面原子间的作用力会使悬臂弯曲,偏离原来的位置.根据扫描 样品时探针的偏离量或振动频率重建三维图像.就能间接获得样品 表面的形貌或原子成分。 它主要由带针尖的微悬臂、微悬臂运动检测装置、监控其运 动的反馈回路、使样品进行扫描的压电陶瓷扫描器件、计算机控 制的图像采集、显示及处理系统组成。微悬臂运动可用如隧道电 流检测等电学方法或光束偏转法、干涉法等光学方法检测,当针 尖与样品充分接近相互之间存在短程相互斥力时,检测该斥力可获得表面原子级分辨图像,一般情况下分 辨率也在纳米级水平。AFM测量对样品无特殊要求,可测量固体表面、吸附体系等。 一、仪器结构: 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的系统中,可分成三个部分:力检测部分、位置 检测部分、反馈系统。 1、力检测部分 在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系统中,所要检测的力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范德华力。所以在本系统中是 使用微小悬臂(cantilever)来检测原子之间力的变化量。微悬臂通常由一个一般100~500μm长和大约500nm~5μm厚的硅片或氮化硅片制成。微悬臂顶端有一个尖锐针尖,用来检测样品-针尖间的相互作用力。这微小悬臂有一定的规格,例如:长度、宽度、弹性系数以及针尖的形状,而这些规格的选择是依照样品 的特性,以及操作模式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类型的探针。 2、位置检测部分 在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系统中,当针尖与样品之间有了交互作用之后,会使得悬臂cantilever摆动,所以当激光照射在微悬臂的末端时,其反射光的位置也会因为悬臂摆动而有所改变,这就造成偏移量 的产生。在整个系统中是依靠激光光斑位置检测器将偏移量记录下并转换成电的信号,以供SPM控制器作 信号处理。 3、反馈系统 在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系统中,将信号经由激光检测器取入之后,在反馈系统中会将此信号当作 反馈信号,作为内部的调整信号,并驱使通常由压电陶瓷管制作的扫描器做适当的移动,以保持样品与针 尖保持一定的作用力。 AFM系统使用压电陶瓷管制作的扫描器精确控制微小的扫描移动。压电陶瓷是一种性能奇特的材料, 当在压电陶瓷对称的两个端面加上电压时,压电陶瓷会按特定的方向伸长或缩短。而伸长或缩短的尺寸与 所加的电压的大小成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改变电压来控制压电陶瓷的微小伸缩。通常把三个分 别代表X,Y,Z方向的压电陶瓷块组成三角架的形状,通过控制X,Y方向伸缩达到驱动探针在样品表面 扫描的目的;通过控制Z方向压电陶瓷的伸缩达到控制探针与样品之间距离的目的。 原子力显微镜(AFM)便是结合以上三个部分来将样品的表面特性呈现出来的:在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系统中,使用微小悬臂(cantilever)来感测针尖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作用力会使微悬臂摆动, 再利用激光将光照射在悬臂的末端,当摆动形成时,会使反射光的位置改变而造成偏移量,此时激光检测 器会记录此偏移量,也会把此时的信号给反馈系统,以利于系统做适当的调整,最后再将样品的表面特性 以影像的方式给呈现出来。 二、工作原理: 将一个对微弱力极敏感的微悬臂一端固定,另一端有一微小的针尖,针尖与样品表面轻轻接触,由于 针尖尖端原子与样品表面原子间存在极微弱的排斥力,通过在扫描时控制这种力的恒定,带有针尖的微悬 臂将对应于针尖与样品表面原子间作用力的等位面而在垂直于样品的表面方向起伏运动。利用光学检测法

原子力显微镜 XE-100 AFM

XE-100 High Accuracy Small Sample SPM PSIA

XE-100 Superior Imaging Solution Anodized Aluminum Surface (0.5×0.5 μm )(Sample Courtesy of Prof. J.K. Lee,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teel Surface (10×10 μm )STI Patterns on Photomask (5×5 μm ) Self Assembled Monolayers (10×10 μm ) MFM Image of Hard Disk (30×30 μm ) >>>>>Semiconductors Data Storage & Magnetic Materials Biotechnology & Life Sciences Plastics & Polymers Materials & Surface Characterizations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NC-AFM Image of porous Polymer (6×6 μm ) XE system produces higher quality images faster . Z scanner of the XE system has a resonance frequenc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ventional piezoelectric tube scanners. The result is greater feedback performance and faster and more accurate data acquisition. Also, since z scanner is physically separated from x-y scanner , there is no coupling between the x-y plane and the z scanner.

原子力显微镜

6-5 原子力显微镜 【实验简介】 扫描隧道显微镜工作时要检测针尖和样品之间隧道电流的变化,因此它只能用于导体和半导体的研究。而在研究非导电材料时必须在其表面覆盖一层导电膜。导电膜的存在往往掩盖了样品表面结构的细节。为了弥补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这一不足,1986年宾尼希等发明了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y)。原子力显微镜不仅可以在原子水平测量各种表面形貌,而且可用于表面弹性、塑性、硬度、摩擦力等性质的研究。 【实验目的】 1.学习和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 2.学习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操作和调试过程,并以之来观察样品的表面形貌; 【实验原理】 1.原子力显微镜 与STM不同,原子力显微镜测量的是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力。将微小针尖放在悬臂的一端,当针尖与样品间距小到一定程度时,由于针尖与样品的相互作用(引力、斥力等),使悬臂发生弯曲形变。如图使样品与针尖之间作扫描运动,测量悬臂的形变位移,即可得到 图6-5-1 原子力显微镜示意图 样品表面的形貌信息。 由于微悬臂的位移很小,对它的测量是一个关键技术。最早发明者宾尼希等人利用隧道电流对间距的敏感性来测量悬臂的位移,但由于隧道效应对悬臂的功函数(由于污染等原因)变化同样敏感,所以稳定性较差。现在大多数均采用光学方法或电容检测法。本实验采用光

图6-5-2 原子力显微镜光路图 束偏转检测方法,如图2所示。激光束经微悬臂背面反射、再经平面反射镜至四相限接受器,当微悬臂弯曲时激光束在接受器上的位置将发生移动,由四象限接受器检测出悬臂弯曲位移,便可得到样品的表面形貌。 2.轻敲模式成象技术 常规的接触模式扫描由于针尖对样品的作用力较大,会在软样品表面形成划痕,或使样品变形,对粉体颗粒样品,会使样品移动,或将样品碎片吸附在针尖上,分辨率较差,而理想的非接触模式由于工作程短,又是难于有效实施的。 轻敲扫描模式的特点是在扫描过程中由压电驱动器将微悬臂激发到共振振荡状态,针尖随着悬臂的振荡,极其短暂地与样品表面进行接触,同时由于针尖与样品的接触时间非常短,因此剪切力引起的对样品的破坏几乎完全消失,可以清晰观测完好的表面结构而不受表面高度起伏的影响。AFM轻敲扫描模式,特别适用于检测生物样品及其它柔软、易碎、粘附性较强的样品。并对针尖损耗相对最少。 【实验装置】(见扫描隧道显微镜) 【实验内容及步骤】 1.扫描光栅样品 注意:所有插件栏的操作都应当是鼠标单击 1.1 放针尖。把针尖架插入探头; 1.2 放样品(用镊子操作,注意不要让镊子碰到样品表面)。 1.3打开电脑。开启控制箱电源。打开软件,切换到在线工作模式(此时仪器会自动识别当前针尖类型,软硬件自动切换到相应工作模式,头部液晶屏也会立即显示出当前工作模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

2015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学生所在院(系): 学生所在学科: 学生姓名: 学号: 学生类别:应用型 考核结果阅卷人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2.掌握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表面观测的方法 二、原子力显微镜结构及工作原理 2.1 AFM的工作原理 AFM是用一个一端装有探针而另一端固定的弹性微悬臂来检测样品表面信息的,当探针扫描样品时,与样品和探针距离有关的相互作用力作用在针尖上,使微悬臂发生形变。AFM系统就是通过检测这个形变量,从而获得样品表面形貌及其他表面相关信息 1.原子力作用机制 当两个物体的距离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之间将会有原子力作用.这个力主要与针尖和样品之间的距离有关.从对微悬臂形变的作用效果来分,可简单将其分为吸引力和排斥力,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不同的作用距离起主导作用.探针与样品的距离不同,作用力的大小也不相同,针尖/样品距离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针尖/样品距离曲线 2.原子力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AFM的微悬臂绵薄而修长,当对样品表面进行扫描时,针尖与样品之间力的作用会使微悬臂发生弹性形变,针尖碰到样品表面时,很容易弹起和起伏,它非常的灵敏,极小的力的作用也能反应出来.也就是说如果检测出这种形变,就可以知道针尖-样品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得知样品的形貌。

图2 光束偏转法的原理图 微悬臂形变的检测方法一般有电容、隧道电流、外差、自差、激光二极管反馈、偏振、偏转方法。偏转方法是采用最多的方法,也是原子力显微镜批量生产所采用的方法.图2就是光束偏转法的原理图。 3.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模式 AFM主要有三种工作模式:接触模式(ContactMode)、非接触模式(Non-contact Mode)和轻敲模式( Tapping Mode),如图3. 图3 三种工作模式 接触模式中,针尖一直和样品接触并在其表面上简单地移动.针尖与样品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两者相接触原子间的排斥力,其大小约为10-8~10-11N。 非接触模式是控制探针一直不与样品表面接触,让探针始终在样品上方5~20nm 距离内扫描.因为探针与样品始终不接触,故而避免了接触模式中遇到的破坏样品和污染针尖的问题,灵敏度也比接触式高,但分辨率相对接触式较低,且非接触模式不适合在液体中成像。 轻敲模式是介于接触模式和非接触模式之间新发展起来的成像技术,类似与非接触模式,但微悬臂的共振频率的振幅相对非接触模式较大,一般在0.01~1nm.分辨率几乎和接触模式一样好,同时对样品的破坏也几乎完全消失,克服了以往常规模式的局限。 4.原子力显微镜的构成 SPA-300HV型显微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系统: 减震系统、头部系统、电子学控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图4为结构图)。

原子力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2掌握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表面观测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AFM基本原理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探针装在一弹性微悬臂的一端,微悬臂的另一端固定,当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时,探针与样品表面原子间的排斥力会使得微悬臂轻微变形,这样,微悬臂的轻微变形就可以作为探针和样品间排斥力的直接量度。一束激光经微悬臂的背面反射到光电检测器,可以精确测量微悬臂的微小变形,这样就实现了通过检测样品与探针之间的原子排斥力来反映样品表面形貌和其他表面结构。 在原子力显微镜的系统中,可分成三个部分:力检测部分、位置检测部分、反馈系统。如图一显示。 1)力检测部分 在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中,所要检测的力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范德华力。使用微悬臂来检测原子之间力的变化量。如图2所示,微悬臂通常由一个一般100~500μm长和大约500nm~5μm厚的硅片或氮化硅片制成。微悬臂顶端有一个尖锐针尖,用来检测样品-针尖间的相互作用力。 (2)位置检测部分 在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中,当针尖与样品之间有了作用之后,会使得悬臂摆动,所以当激光照射在微悬臂的末端时,其反射光的位置也会因为悬臂摆动而有所改变,这就造成偏移量的产生。在整个系统中是依靠激光光斑位置检测器将偏移量记录下并转换成电的信号,以供SPM控制器作信号处理。聚焦到微悬臂上面的激光反射到激光位置检测器,通过对落在检测器四个象限的光强进行计算,可以得到由于表面形貌引起的微悬臂形变量大小,从而得到样品表面的不同信息。 (3)反馈系统 在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中,将信号经由激光检测器取入之后,在反馈系统中会将此信号当作反馈信号,作为内部的调整信号,并驱使通常由压电陶瓷制作的扫描器做适当的移动,以保持样品与针尖保持一定的作用力。 2.AFM 有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 接触模式( contact mode) 、非接触模式(noncontact mode) 和共振模式或轻敲模式(Tapping Mode) 。(1)接触模式: 从概念上来理解,接触模式是AFM最直接的成像模式。AFM 在整个扫描成像过程之中,探针针尖始终与样品表面保持亲密的接触,而相互

各种仪器分析及原理

化学专业学生必备:各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谱图表示方法 紫外吸收光谱 UV 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荧光光谱法 FS 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法 IR 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拉曼光谱法 Ram 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 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ES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 质谱分析法 MS 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分离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信息 气相色谱法 GC 分析原理:样品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由于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保留值与组分热力学参数有关,是定性依据;峰面积与组分含量有关 反气相色谱法 IGC 分析原理:探针分子保留值的变化取决于它和作为固定相的聚合物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谱图的表示方法:探针分子比保留体积的对数值随柱温倒数的变化曲线

(AFM)原子力显微镜原理介绍

原子力显微镜(AFM)原理 一、原理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是由IBM公司的Binnig与史丹佛大学的Quate于一九八五年所发明的,其目的是为了使非导体也可以采用扫描探针显微镜(SPM)进行观测。 图1、原子与原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力因为彼此之间的距离 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之间的能量表示也会不同。 原子力显微镜(AFM)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最大的差别在于并非利用电子隧道效应,而是利用原子之间的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Force)作用来呈现样品的表面特性。假设两个原子中,一个是在悬臂(cantilever)的探针尖端,另一个是在样本的表面,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会随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其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如“图1”所示,当原子与原子很接近时,彼此电子云斥力的作用大于原子核与电子云之间的吸引力作用,所以整个合力表现为斥力的作用,反之若两原子分开有一定距离时,其电子云斥力的作

用小于彼此原子核与电子云之间的吸引力作用,故整个合力表现为引力的作用。若以能量的角度来看,这种原子与原子之间的距离与彼此之间能量的大小也可从Lennard –Jones的公式中到另一种印证。 为原子的直径为原子之间的距离 从公式中知道,当r降低到某一程度时其能量为+E,也代表了在空间中两个原子是相当接近且能量为正值,若假设r增加到某一程度时,其能量就会为-E同时也说明了空间中两个原子之间距离相当远的且能量为负值。不管从空间上去看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与其所导致的吸引力和斥力或是从当中能量的关系来看,原子力显微镜就是利用原子之间那奇妙的关系来把原子样子给呈现出来,让微观的世界不再神秘。 在原子力显微镜的系统中,是利用微小探针与待测物之间交互作用力,来呈现待测物的表面之物理特性。所以在原子力显微镜中也利用斥力与吸引力的方式发展出两种操作模式: (1)利用原子斥力的变化而产生表面轮廓为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contact AFM),探针与试片的距离约数个?。 (2)利用原子吸引力的变化而产生表面轮廓为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non-contact AFM),探针与试片的距离约数十到数百?。 二、原子力显微镜的硬件架构: 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的系统中,可分成三个部分:力检测部分、位置检测部分、反馈系统。

原子力显微镜工作原理、步骤、注意事项

原子力显微镜 工作原理: 在原子力显微镜的系统中,可分成三个部分:力检测部分、位置检测部分、反馈系统。主要工作原理如下图: 在AFM中用一个安装在对微弱力极敏感的微悬臂上的极细探针。当探针与样品接触时,由于它们原子之间存在极微弱的作用力(吸引或排斥力) ,引起微悬臂偏转。扫描时控制这种作用力恒定,带针尖的微悬臂将对应于原子间作用力的等位面,在垂直于样品表面方向上起伏运动, 因而会使反射光的位置改变而造成偏移量,通过光电检测系统(通常利用光学、电容或隧道电流方法) 对微悬臂的偏转进行扫描,测得微悬臂对应于扫描各点的位置变化, 此时激光检测器会记录此偏移量,也会把此时的信号给反馈系统,以利于系统做适当的调整。将信号放大与转换从而得到样品表面原子级的三维立体形貌图像。 AFM 的核心部件是力的传感器件, 包括微悬臂(Cantilever) 和固定于其一端的针尖。根据物理学原理,施加到Cantilever 末端力的表达式为: F = KΔZ。 ΔZ 表示针尖相对于试样间的距离, K 为Can2tilever 的弹性系数,力的变化均可以通过Cantilever 被检测。 (1) AFM关键部位: AFM关键部份是力敏感元件和力敏感检测装置。所以微悬臂和针尖是决定AFM灵

敏度的核心。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样品表面与针尖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得到更真实的样品表面形貌,提高AFM 的灵敏度,微悬臂的设计通常要求满足下述条件: ①较低的力学弹性系数,使很小的力就可以产生可观测的位移; ②较高的力学共振频率; ③高的横向刚性,针尖与样品表面的摩擦不会使它发生弯曲; ④微悬臂长度尽可能短;⑤微悬臂带有能够通过光学、电容或隧道电流方法检测其动态位移的镜子或电极; ⑥针尖尽可能尖锐。 (3) AFM的针尖技术 探针是AFM的核心部件。如右图。目前, 一般的探针式表面形貌测量仪垂直分辨率已 达到0.1 nm ,因此足以检测出物质表面的微 观形貌。但是,探针针尖曲率半径的大小将 直接影响到测量的水平分辨率。当样品的尺 寸大小与探针针尖的曲率半径相当或更小时, 会出现“扩宽效应”,即实际观测到的样品宽 度偏大。这种误差来源于针尖边壁同样品的 相互作用以及微悬臂受力变形。某些AFM 图像的失真在于针尖受到污染。一般的机械触针为金刚石材料,其最小曲率半径约20 nm。普通的AFM 探针材料是硅、氧化硅或氮化硅(Si3N4 ) ,其最小曲率半径可达10 nm。由于可能存在“扩宽效应”,针尖技术的发展在AFM中非常重要。其一是发展制得更尖锐的探针,如用电子沉积法制得的探针,其针尖曲率半径在5~10 nm 之间。其二是对探针进行修饰,从而发展起针尖修饰技术。 探针针尖的几何物理特性制约着针尖的敏感性及样品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因此针尖技术的发展有赖于对针尖进行能动的、功能化的分子水平的设计。只有设计出更尖锐、更功能化的探针, 改善AFM 的力调制成像(force modulation imaging) 技术和相位成像(phase imaging)技术的成像环境,同时改进被测样品的制备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样品表面形貌图像的质量。 (4) AFM的工作模式 AFM 有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 接触模式( contact mode) 、非接触模式(noncontact mode) 和共振模式或轻敲模式(Tapping Mode) 。 ①接触模式 接触模式包括恒力模式(constant2force mode) 和恒高模式(constant2height mode) 。在恒力模式中过反馈线圈调节微悬臂的偏转程度不变,从而保证样品与针尖之间的作用力恒定,当沿x 、y 方向扫描时,记录Z 方向上扫描器的移动情况来得到样品的表面轮廓形貌图像。这种模式由于可以通过改变样品的上下高度来调节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这样样品的高度值较准确,适用于物质的表面分析。在恒高模式中,保持样品与针尖的相对高度不变,直接测量出微悬臂的偏转情况,即扫描器在z 方向上的移动情况来获得图像。这种模式对样品高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可实现样品的快速扫描,适用于分子、原子的图像的观察。接触模式的特点是探针与样品表面紧密接触并在表面上滑动。针尖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两者相接触原子

原子力显微镜(AFM)使用总结

原子力显微镜(AFM)是购买浙江大学光电研究所研制的,已经使用一年多,中间出现些问题,也都解决了,现在做个总结: 1、设备 信号来源:激光 信号接收:PSD(Position Sensitive Detector)全称为位置传感检测器,输出的是模拟信号,线性度好、响应快。 探针:在镀金的小矩形上,每头有一大一小的等腰三角形,探针三角形顶端,垂直于三角形平面,肉眼只能看到三角形,看不到探针,一个矩形上有四个探针可以使用。 压电陶瓷:样品在测试过程中,三维方向的运动是通过三根压电陶瓷的位移产生 信号放大、反馈、数据采集、显示 2、过程 1、把用探针的小矩形用双面胶贴好,矩形伸出的长度一般为小于或接近长边的一半,用四个控制螺钉调节激光器,使激光照在三角形的边上,直到产生衍射条纹,并且衍射条纹在PSD左侧,不能在PSD光敏面上,倾斜方向 \ ,光斑中心居中,激光照在三角形边上达到衍射条件时将产生强的反射光; 2、用双面胶把待测样品粘在样品台上,双面胶要贴平,样品要测得地方不能太靠样品台中心,因为在测试时探针接触的位置不是在样品台的中心,然后把样品台固定在三根压电陶瓷构成的支杆上,适当转动样品台,使待测样品的中心与探针的位置相对; 3、用粗调使试样向探针运动,此时为了观察可把激光关了,当接近至1~2mm 时打开激光,使用细调,观察控制面板上PSD反馈信号、Z轴反馈信号的变化、衍射光斑的变化,但衍射光斑移动时说明已进入原子力的作用范围,应缓慢调节旋钮,在光斑移动迅速的时候应适当方向调节旋钮,防止调过,在PSD信号为1.6,Z轴反馈信号-200~-300时即可进行测试。 3、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1 Z轴反馈信号不稳定

BRUKER原子力显微镜探针 简介

布鲁克原子力显微镜探针 布鲁克AXS,是布鲁克(Bruker)股份公司(NASDAQ:BRKR)中的运营公司,拥有全球性的市场,是从事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SPMs)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s,AFMs)的技术领导者。Bruker AXS专业致力于分析仪器的研发与生产,产品应用于生命科学、材料研究、新型软件开发及应用、结构及表面解析等领域。不断创新的产品为各行各业的用户带来技术领先和技术进步,用户遍及重工业、化学、药物、半导体、太阳能、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及学术研究等领域,并致力于促进其科技进步及加速工业发展。 布鲁克公司是全球唯一一家既能生产AFM/SPM设备又能生产探针的厂商。作为全球最大的探针用户之一,我们深刻理解每个单独的组件对于一套高性能AFM系统的价值。先进的生产工艺,专业的AFM领域背景,得天独厚的生产装备,赋予探针制造众多的优势,确保在最广泛的应用领域中提供最完整的AFM解决方案。 布鲁克AFM探针制造中心特征: ?100间无尘室 ?先进的设计、制造工序及制造工具 ?内部的探针设计团队与AFM科学家及工程师通力合作,配合紧密 ?训练有素的生产团队,制造出各种型号的探针 ?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探针性能行业领先 在实验中,用户所得到的数据取决于探针的质量及探针的重复性。布鲁克的探针具有严格的纳米加工控制,全面的质量测试,和AFM领域的专业背景。所以用户尽可放心,我们的探针不仅为您当前的应用提供所需的结果,同时也能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原子力显微镜性能及技术领导者 布鲁克的原子力显微镜(AFMs)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半导体、电化学等领域的纳米技术研究开发。布鲁克目前已开发了拥有专利的各种产品套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能提供无以伦比的精确度及分辨率,各种价位可供选择。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创新和设计优化,布鲁克的AFM系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简单易掌握的技术。 布鲁克公司的AFMs,探针,及配件具有PeakForce QNM?、ScanAsyst?和PeakForce?Tapping等专利技术,超过20种成像模式,以其卓越的性能广泛应用于科研和工业界各领域,能有效地增加产能,帮助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量化的数据结果。布鲁克公司以其独特的生产装备能为用户的特殊应用量身定做,提供完整的、高性能的解决方案。无以伦比的本地化应用及技术专员会在使用的过程中一直协助用户,从产品、探针及配件选择,到应用支持和下一代技术更新。 布鲁克公司发展简史: 1992—轻敲模式及AFM液态中成像 1994—闭环SPM —第一台用于生命科学的AFM(BioScope?) 1995—相位成像模式及抬高模式 1999—电学应用模块 2000—加快10倍成像 2001—高温聚合物成像 2002—用于力谱的原子力显微镜(PicoForce) 2003—扭转共振模式(TR-Mode?)

原子力显微镜基本原理

原子力显微镜 一、概述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是由IBM 公司的Binnig与史丹佛大学的Quate 于一九八五年所发明的,其目的是为了使非导体也可以采用扫描探针显微镜(SPM)进行观测。 原子力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区别在于: 二、基本原理 原子力显微镜(AFM )的原理是利用针尖与样品表面原子间的微弱作用力来作为反馈信号,维持针尖——样品间作用力恒定,同时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从而得知样品表面的高低起伏。

三、硬件架构 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的系统中,可分成三个部分:力检测部分、位置检测部分、反馈系统。 1、力检测部分 在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系统中,所要检测的力是原子与原子之的范德华力。所以在本系统中是使用微小悬臂(cantilever)来检测原子之间力的变化量。这微小悬臂有一定的规格,例如:长度、宽度、弹性系数以及针尖的形状,而这些规格的选择是依照样品的特性,以及操作模式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类型的探针。 2、位置检测部分 在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系统中,当针尖与样品之间有了交互作用之后,会使得悬臂cantilever摆动,所以当激光照射在cantilever的末端时,其反射光的位置也会因

为cantilever摆动而有所改变,这就造成偏移量的产生。在整个系统中是依靠激光光斑位置检测器将偏移量记录下并转换成电的信号,以供SPM控制器作信号处理。 3、反馈系统 在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系统中,将信号经由激光检测器取入之后,在反馈系统中会将此信号当作反馈信号,作为内部的调整信号,并驱使通常由压电陶瓷管制作的扫描器做适当的移动,以保持样品与针尖保持合适的作用力。 四、原子力显微镜的3种操作模式 五、举例说明原子力显微镜工作原理 如上图所示,二极管激光器(Laser Diode)发出的激光束经过光学系统聚焦在微悬臂(Cantilever)背面,并从微悬臂背面反射到由光电二极管构成的光斑位置检测器(Detector)。在样品扫描时,由于样品表面的原子与微悬臂探针尖端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微悬臂将随样品表面形貌而弯曲起伏,反射光束也将随之偏移,因而,通过光电二极管检测光斑位置的变化,就能获得被测样品表面形貌的信息。在系统检测成像全过程中,探

原子力显微镜简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2、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使用; 3、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一些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 二、实验原理 原子力显微镜通过一端固定而另一端装有纳米级针尖的弹性微悬臂(图1)来检测样品表面形貌。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时,针尖和样品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同距离密切相关的针尖-样品相互作用会引起微悬臂的形变,通过形变量就可以了解样品-针尖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取样品表面形貌的三维信息。结构如图2,核心部件有四个:为反馈光路提供电源的激光系统(laser)、进行力-距离反馈的微悬臂系统(cantilever)、执行光栅扫描和z 轴定位的压电扫描器(x,y,z Piezo-scanner)、接受光反馈信号的光电探测器(detector),之外还有反馈电子线路(current circle)、粗略定位系统、防震仿噪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与数据处理软件、样品探测环境控制系统(湿控、温控、气体环境控制等)、检测激光-悬臂-样品相对位置的显微及CCD摄像系统等。 Figure 1. SEM images of the silicon cantilever of the AFM Figure 2. The structure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如图3所示,二极管激光器(Laser Diode)发出的激光束经过光学系统聚焦在微悬臂(Cantilever)背面,并从微悬臂背面反射到由光电二极管构成的光斑位置检测器(Detector)。在样品扫描时,由于样品表面的原子与微悬臂探针尖端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微悬臂将随样品表面形貌而弯曲起伏,反射光束也将随之偏移,因而,通过光电二极管检测光斑位置的变化,就能获得被测样品表面形貌的信息。 Figure 3. Scheme of the work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tip detected by laser Figure 4. The force-distance distribution depicting work modes of AFM 当探针与样品间距离不同时,探针所受的力也是不同的。根据力-距离的关系,可以将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模式分为三大类型:接触模式(contact mode),非接触模式(non-contact mode)和轻敲(tapping mode)模式。图4给出了AFM在不同操作模式下针尖和样品相互作用力曲线中的工作区间和力的属性。

原子力显微镜

A FM的工作原理: 如下图所示,将一个对微弱力极敏感的微悬臂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有一个微小的针尖,针尖与样品表面轻轻接触。由于针尖尖端原子与样品表面原子间存在极微弱的排斥作用(10-8-10-6N),通过在扫描时控制这种力的恒定,带有针尖的微悬臂将对应于针尖与样品表面原子间作用力的等位面而在垂直于样品的表面方向起伏运动。利用光学检测法或隧道电流检测法,可测得微悬臂对应于扫描点各点位置的变化,从而可获得样品表面的形貌信息。 AFM微悬臂弯曲的检测方法 AFM 图像是通过在样品扫描时测量微悬臂受力弯曲的程度得到的。理想的检测方法应具有纳米级的灵敏度,并且检测方法本身对悬臂产生的作用力应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 检测微悬臂弯曲的方式有: 1.隧道电流法 隧道电流法与STM中使用的方法类似,通过测量微悬臂与STM针尖之

间的隧道电流变化来检测微悬臂的弯曲(把绝缘试样表面的凸凹转换成导电试样表面的凸凹,进而转换成隧道电流的变化)。所用的两套反馈线路都是用来控制样品和微悬臂针尖之间的力,使其在针尖随表面的轮廓起伏时不变。微悬臂的弯曲会使隧道电流变化,隧道电流的变化馈入到连结AFM和STM的两套反馈系统中,使AFM样品和STM针尖朝相反的方向响应,但STM针尖的响应幅度比AFM样品位置响应的幅度小若干数量级。这样就可通过隧道电流的变化来改变施加在微悬臂针尖上的力,从而保持隧道间隙的恒定和力的恒定。 该法的优点:灵敏度高,并且不需要特别的检测手段,只要在STM的基础上稍加改进就可进行AFM测量;缺点是当微悬臂上产生隧道电流的部位被污染时,其性能将下降,因此该法适用于高真空检测。 2.电容检测法 微悬臂受力而产生的位移将改变与之相连的电容极间距离,因而电容

10.5 原子力显微镜

实验10.5 原子力显微镜 一、引言 在当今的科学技术中,如何观察、测量、分析尺寸小于可见光波长的物体,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1982年,G. Binnig和H. Rohrer在IBM公司苏黎世实验室共同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e, STM),使人们首次能够真正实时地观察到单个原子在物体表面的排列方式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1986年,Binig和Rohrer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但STM要求样品表面能够导电,从而使得STM只能直接观察导体和半导体的表面结构。为了克服STM的不足之处,Binnig,Quate和Gerber 决定用微悬臂作为力信号的传播媒介,把微悬臂放在样品和STM的针尖之间,于1986 年推出了原子力显微镜(atomicforcemicroscope, AFM),AFM是通过探针与被测样品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力来获得物质表面形貌的信息,因此,AFM除导电样品外,还能够观测非导电样品的表面结构,其应用领域更为广阔,除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外,AFM在微电子学、微机械学、新型材料、医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以STM和AFM为基础,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有激光力显微镜(LFM)、磁力显微镜(MFM)等。扫描探针显微镜主要用于对物质表面在纳米级上进行成像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2. 初步掌握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表面观测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 1. AFM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模式 (1)AFM的工作原理 在AFM中用一个安装在对微弱力极敏感的微悬臂上的极细探针代替STM中的金属极细探针,当探针与样品接触时,由于它们原子之间存在极微弱的作用力(吸引或排斥力),引起微悬臂偏转。扫描时控制这种作用力恒定,带针尖的微悬臂将对应于原子间作用力的等位面,在垂直于样品表面方向上起伏运动,通过光电检测系统对微悬臂的偏转进行扫描,测得微悬臂对应于扫描各点的位置变化,将信号放大与转换从而得到样品表面原子级的三维立

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及应用

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及应用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05硕 喻敏 一、引言 1985年Binnig与斯坦福大学的C. F. Quate和IBM苏黎士实验室的Christoph Gerber合作推出了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简称AFM) ,[1]这是一种不需要导电试样的扫描探针型显微镜。 这种显微镜通过其粗细只有一个原子大小的探针在非常近的距离上探索物体表面的情况,便可以分辨出其他显微镜无法分辨的极小尺度上的表面细节与特征。由于它的出现,直接观测微观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这种显微镜能以空前的高分辨率探测原子和分子的形状,确定物体的电、磁与机械特性,甚至能确定温度变化的情况。 使用这种显微镜时无需使试样发生变化,也无需使试样受破坏性的高能辐射作用。 1 AFM基本原理 总合起来讲,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探针装在一弹性微悬臂的一端,微悬臂的另一端固定,当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时,探针与样品表面原子间的排斥力会使得微悬臂轻微变形,这样,微悬臂的轻微变形就可以作为探针和样品间排斥力的直接量度。一束激光经微悬臂的背面反射到光电检测器,可以精确测量微悬臂的微小变形,这样就实现了通过检测样品与探针之间的原子排斥力来反映样品表面形貌和其他表面结构。 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的系统中,可分成三个部分:力检测部分、位置检测部分、反馈系统 (见图1)。 1.1 力检测部分 在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系统中,所要检测的力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范德华力。所以在本系统中是使用微小悬臂(cantilever)来检测原子之间力的变化量。微悬臂通常由一个一般100~500μm长和大约500nm~5μm厚的硅片或氮化硅片制成。微悬臂顶端有一个尖锐针尖,用来检测样品-针尖间的相互作用力。这微小悬臂有一定的规格,例如:长度、宽度、弹性系数以及针尖的形状,而这些规格的选择是依照样品的特性,以及操作模式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类型的探针。以下是一种典型的AFM悬臂和针尖:

AFM原子力显微镜

AFM全称Atomic Force Microscope,即原子力显微镜,它是继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之后发明的一种具有原子级高分辨的新型仪器,可以在大气和液体环境下对各种材料和样品进行纳米区域的物理性质包括形貌进行探测,或者直接进行纳米操纵;现已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纳米功能材料、生物、化工、食品、医药研究和科研院所各种纳米相关学科的研究实验等领域中,成为纳米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 AFM是由G.Binning在STM的基础上于1986年发明的表面观测仪器。 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e(原子力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相比,由于能观测非导电样品,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当前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界广泛使用的扫描力显微镜(Scanning Force Microscope),其基础就是原子力显微镜。 原理: 当原子间距离减小到一定程度以后,原子间的作用力将迅速上升。因此,由显微探针受力的大小就可以直接换算出样品表面的高度,从而获得样品表面形貌的信息。 分类﹕ (1) 接触式﹕利用探针和待测物表面之原子力交互作用(一定要接触),此作用力(原子间的排斥力)很小,但由于接触面积很小,因此过大的作用力仍会损坏样品,尤其对软性材质,不过较大的作用力可得较佳分辨率,所以选择较适当的作用力便十分的重要。由于排斥力对距离非常敏感,所以较易得到原子分辨率。 (2) 非接触式﹕为了解决接触式之AFM 可能破坏样品的缺点,便有非接触式之AFM 被发展出来,这是利用原子间的长距离吸引力来运作,由于探针和样品没有接触,因此样品没有被破坏的问题,不过此力对距离的变化非常小,所以必须使用调变技术来增加讯号对噪声比。在空气中由于样品表面水模的影响,其分辨率一般只有50nm,而在超高真空中可得原子分辨率。 (3) 轻敲式﹕将非接触式AFM 改良,将探针和样品表面距离拉近,增大振福,使探针再振荡至波谷时接触样品由于样品的表面高低起伏,使的振幅改变,再利用接触式的回馈控制方式,便能取得高度影像。分辨率界于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之间,破坏样品之机率大为降低,且不受横向力的干扰。不过对很硬的样品而言,针尖仍可能受损。 优点: 原子力显微镜的出现无疑为纳米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原子力显微镜为代表的扫描探针显微镜是利用一种小探针在样品表面上扫描,从而提供高放大倍率观察的一系列显微镜的总称。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能提供各种类型样品的表面状态信息。与常规显微镜比较,原子力显微镜的优点是在大气条件下,以高倍率观察样品表面,可用于几乎所有样品(对表面光洁度有一定要求),而不需要进行其他制样处理,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三维形貌图象。并可对扫描所得的三维形貌图象进行粗糙度计算、厚度、步宽、方框图或颗粒度分析。具体如下:1.高分辨力能力远远超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光学粗糙度仪。样品表面的三维数据满足了研究、生产、质量检验越来越微观化的要求。

原子力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摘要: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每一次重要显微技术的发展,都为科学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原子力显微镜的出现,则使得对非导电材料表面结构的测量达到了一个新的精度。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并使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四种不同材料的表面结构进行了测量。 关键词:原子力显微镜;表面粗糙度 1. 引言 在当今的科学技术中,如何观察、测量、分析尺寸小于可见光波长的物体,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使人们首次能够真正实时地观察到单个原子在物体表面的排列方式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但STM要求样品表面能够导电,从而使得STM只能直接观察导体和半导体的表面结构。为了克服STM 的不足之处,推出了原子力显微镜(AFM)。AFM是通过探针与被测样品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力(原子力) 来获得物质表面形貌的信息。因此,AFM除导电样品外,还能够观测非导电样品的表面结构,且不需要用导电薄膜覆盖。对比于现有的其它显微工具,原子力显微镜以其高分辨、制样简单、操作易行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并已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纳米科技的发展,促使人类进入了纳米时代。 2. 实验目的 1)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2)初步掌握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表面观测的方法。 3.实验原理 1)AFM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模式 (1)AFM的工作原理 在AFM中用一个安装在对微弱力极敏感的微悬臂上的极细探针。当探针与样品接触时,由于它们原子之间存在极微弱的作用力(吸引或排斥力) ,引起微悬臂偏转。扫描时控制这种作用力恒定,带针尖的微悬臂将对应于原子间作用力的等位面,在垂直于样品表面方向上起伏运动, 因而会使反射光的位置改变而造成偏移量,通过光电检测系统(通常利用光学、电容或隧道电流方法) 对微悬臂的偏转进行扫描,测得微悬臂对应于扫描各点的位置变化, 此时激光检测器会记录此偏移量,也会把此时的信号给反馈系统,以利于系统做适当的调整。将信号放大与转换从而得到样品表面原子级的三维立体形貌图像。AFM 的核心部件是力的传感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