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资料_自己整理的部分重点_

矿床资料_自己整理的部分重点_
矿床资料_自己整理的部分重点_

本人刚参加2015考研,感觉矿床这一科,应以课本为重,辅以历年真题,理解是第一要素,其次要记牢记扎实。要想学明白矿床,必须下功夫,我建议从8月份就应该开始看,别的科我不知道,但是矿床绝对是需要时间去整理,去记忆,为什么?因为内容多啊,它即系统又零碎,有些知识点不理解,光死记硬背,一会就忘记了。还有,知识点一定要自己整理一遍,别在书上划一划就不管了。至于用哪本教材的问题,我用的是翟裕生版本《矿床学》,袁见齐版矿床学,还有一本是薛春纪编的《基础矿床学》,2015年大纲上没有指定用哪本,但是这几本都大同小异,把其中一本看明白就好,其他有余力也要看看。下面是我自己整理的一些题,供大家参考。

热液矿床各种成因的含矿气水热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于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通过充填和交代等成矿作用方式而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

热液矿床的一般特征(02,12)

1形成矿床的含矿热液是多来源的:岩浆热液(包括火山?次火山热液)、地下水热液、海水热液、变质热液以及混合热液。

2含矿热液成分复杂(H2O+挥发分+多种金属组分),成矿地质环境各异,形成的矿床类型和矿种众多,物质成分复杂。

3成矿的温度和深度较其它内生矿床低和浅:温度一般<400 ℃,深度为深?中深(4.5~1.5 km)或浅?超浅(1.5 km~近地表)。

4构造控制作用极为显著:各种构造裂隙既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又常是成矿物质沉淀的场所。

5成矿时间既可晚于围岩(后生矿床),也可与围岩近于同时(同生矿床,如VMS和SEDEX矿床)。

6成矿方式主要有充填作用、交代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成矿作用受热液性质、围岩岩性和构造条件的控制或影响,矿床常具不同程度的围岩蚀变。

7矿体多呈脉状、网脉状、似层状、凸镜状等;矿石构造有脉状?网脉状、对称带状、皮壳状、角砾状、晶洞状、浸染状及块状等。

8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金属矿物以硫化物、氧化物、砷化物及含氧盐等为主;非金属矿物有碳酸盐、硫酸盐、含水硅酸盐、石英等。

9矿床形成过程具有多期多阶段性,不同成矿期和成矿阶段常形成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

10矿床围岩蚀变发育,矿化蚀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热液矿床的工业意义

热液矿床类型众多,工业价值巨大。

—大部分的有色和贵金属矿产:Cu、Pb、Zn、As、Sb、Hg、W、Sn、Bi、Mo、Au、Ag等

—稀有、分散和放射性元素矿产:Li、Be、Ga、Ge、In、Cd、Tl、Se、Te、Re、U等

—非金属矿产:自然硫、重晶石、萤石、明矾石、水晶、菱镁矿、冰洲石、石棉等

这些矿产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中都是极为重要的。

斑岩型矿床凡是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与浅成或超浅成中酸性斑岩体有关的细脉浸染型矿床,通称为斑岩型矿床。斑岩型矿床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包括斑岩型Cu、Mo、Au、Sn、W、Pb-Zn (-Ag) 等

斑岩型矿床的特点—经济特征

1矿床常成群、成带分布,规模巨大。斑岩型Cu矿是当今世界铜矿的最主要类型,占探明储量的50%以上;Mo产量>70%来自斑岩型矿床;斑岩型铜矿的储量一般为几百万吨,有的达几千万吨;斑岩型金矿的储量一般为几十吨至几百吨,有的达上千吨。

2矿床埋藏深度浅,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的露天开采。

3矿石品位较低(Cu一般为0.4?1 %),但矿化分布均匀,矿石工艺性能稳定,可选性好。

4矿石中常伴生有多种有用组份可供综合利用,除Cu、Mo、Au、W、Sn、Pb、Zn外,尚可综合回收Ag、

Re、Co、S、Se、Te等元素。

斑岩型矿床的特点—地质特征

1时空分布

—空间上集中分布于滨太平洋带(Cu储量>500万t的超大型斑岩矿床的90%),次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5%)和中亚?蒙古带(~4%)。

—时间上集中分布于新生代(~60%),其次是中生代(~35%)。

2大地构造背景

—斑岩型矿床主要产于汇聚板块的边界,包括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岛弧和陆缘弧环境(滨太平洋带),以及陆?陆碰撞造山(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亚?蒙古带)环境。

岛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主要环绕西太平洋广泛分布。

陆缘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广泛分布于太平洋东海岸,经典成矿省包括安第斯中部和美国西部。

碰撞造山环境的斑岩型矿床:主要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和中亚?蒙古带。

3岩浆岩

—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粗安斑岩、英安斑岩等,它们常与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钙碱性系列喷出岩有联系。

—含矿斑岩体的形态多为岩株、岩筒或岩钟状,矿化集中在斑岩体上部或顶部的内外接触带中,出露面积一般较小(多<1km2)。

4控岩控矿构造

—含矿斑岩体和矿床受区域性断裂构造控制,尤其是两组断裂的交汇处。

—矿体受岩体和围岩中的微裂隙控制(原生裂隙、层间裂隙、片理等)。

—角砾岩体(筒)在一些斑岩型矿床中起重要控矿作用。

5围岩岩性

—含矿斑岩体的围岩岩性多样,造成矿化类型的多样性

·致密的硅铝质岩石:可作为岩体顶盖的隔挡层,有利于矿液在岩体内部和接触带成矿

·活泼的碳酸盐岩:易于交代形成品位较富的脉状或似层状矿体,或在接触带附近形成矽卡岩矿体

·斑岩型矿床常与矽卡岩矿床和/或其他热液脉状矿床(如浅成低温热液Au矿床)伴生

6围岩蚀变及分带

—十分发育,范围可达数百米至数千米,并具明显的、规律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由岩体中心向外: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矿化主要与钾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关系密切。由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硫化物总量增加,黄铜矿/黄铁矿比值减小

—围岩蚀变的带状分布规律是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与闪长岩有关的斑岩型矿床通常只发育两个蚀变带:钾花带→青磐岩化带。相对于石英二长斑岩有关的矿床,Mo较低,而Au较高;黄铁矿较少而磁铁矿较多。

7矿体形态产状

—受侵入体和接触面的形态产状、裂隙构造等因素控制,主要有柱状、筒状、环状、似层状等

8矿石物质组分

—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次为斑铜矿、黝铜矿,伴生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磁黄铁矿以及金、银等矿物。

—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绢云母、绿泥石、重晶石等。

9矿石组构

—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由矿化中心向外依次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

10矿床的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

—矿床在近地表常发生各种复杂的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既提高了矿石品位,又是一种重要的找矿标志

斑岩型矿床的成因认识

1矿床多位于汇聚板块的边界,与钙碱性岩浆作用密切相关

2含矿斑岩体常与同源火山岩密切共生,在深部往往与大岩基相连,表明斑岩体形成于喷发环境与侵入环境过渡带深度范围内

3矿床附近岩石中铜含量通常很低

4同位素研究表明,S主要来自地幔;含矿流体早期主要为岩浆水,晚期有大气降水的参与

玢岩型矿床系指在陆相安山质火山岩分布区,与主旋回喷发晚期的辉石闪长玢岩等次火山岩有空间、时间以及成因上联系的一组(铁、磷、硫、石膏)矿床。

斑岩铜矿(型矿床)是指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岩密切相关的细脉浸染型铜矿床。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指产于碳酸盐岩(主要是白云岩)中的,受地层层位控制并具有显著后生特征的,以铅锌为只要矿产的一类矿床。因密西西比河流域汇水盆地中发育众多该类型矿床而得名。

MVT铅锌矿床的特点(2009)

1矿床大多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边缘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中,构造环境常是大型盆地的边缘或盆地内及盆地间隆起带的边部

2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无明显的成因联系;主要受一定地层层位控制,产于生物礁体、岩溶溶洞、岩溶角砾岩、不整合面及裂隙带中。

3含矿主岩主要为碳酸盐岩(>80%),少量为硅质岩、泥岩和粉砂岩(~15%)。

4是典型的后生矿床,但围岩蚀变弱(白云石化、硅化);矿体的形态取决于溶洞、层间破碎带以及裂隙带等构造的空间形态,主要有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囊状等。

5矿石主要由硫化物在溶洞、晶洞、角砾碎屑间充填而成。物质成分简单,金属矿物是主要方铅矿和闪锌矿,少量的黄铁矿、白铁矿、黄铜矿和辉锑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少量的重晶石、萤石、石英等。

6矿石组构简单,构造主要为浸染状、块状、细脉状、层纹状、团块状和角砾状等;结构多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

7单个矿床规模通常较小(Pb+Zn一般<100万t),品位也较低(Pb2-5%,Zn3-12%);但矿床往往呈群呈带出现,构成巨大的成矿区或成矿省,面积达数百甚至上千km2,金属总储量>1000万t。常伴生Ag, Cu, Cd, Ge, In, Ga等。

8矿床形成的温度较低(一般50~200℃);成矿流体为高盐度的卤水,类似于油田卤水;流体包裹体中常见有石油,容矿岩石中常有干酪根或沥青等有机质。

9矿床中硫化物的δ34S多变化在+10~+30‰之间,表明硫主要来源于海相蒸发岩。

MVT铅锌矿床的成因

1含矿流体的来源

—水主要来自于沉积物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的同生水(孔隙水、结晶水、结构水),部分来自于盆地边缘大陆隆起区补给的下渗大气降水。

—金属组分来自于泥岩、粉砂岩、砂等沉积物

—地下水溶解沉积物中的盐类物质成为高盐度的卤水,对金属具强烈的溶解能力,形成含矿热卤水

2含矿流体的迁移

—含矿热卤水主要在压实作用的驱动下,沿渗透层(砂岩、层理面、不整合面等)由下往上、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发生迁移。

—金属以氯化物络合物或硫氢化物络合物形式搬运

3矿质沉淀机制

—盆地边缘以及盆地内或盆地间的隆起带通常是生物礁和礁后相碳酸盐岩发育的环境,由于地下水的溶解

(喀斯特化)易形成溶洞、溶蚀裂缝等开放空间,为金属的沉淀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金属络合物的分解,导致矿质沉淀:氯化物络合物:由于还原硫(细菌还原硫酸盐产生H2S)和有机质的作用;硫氢化物络合物:由于氧化作用(与含氧地下水相遇)

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床产于钙质、炭质沉积岩(碳酸盐岩/细碎屑岩)中的,金呈次显微-超显微的浸染状赋存于含金黄铁矿中的一类金矿床。因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发现于美国内华达州卡林地区而得名。

卡林型金矿床的特点(2011)

1矿床产于古大陆边缘地壳减薄拉张的区域构造背景下,高热流值和热液的多次活动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成矿与岩浆活动无直接的成因联系。(美国的卡林型金矿位于美国西部中、新生代的弧后盆岭式裂谷带;中国的卡林型金矿分布于扬子地块西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弧后裂谷盆地)

2矿床常呈群呈带出现,构成巨大的矿集区。

3含矿主岩为各种不纯的(泥质、粉砂质、碳质)碳酸盐岩、细碎屑岩(钙质、碳质粉砂岩、页岩)和硅质岩。

4成矿受构造控制明显,尤其是高角度正断层与有利岩性层位交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场所。

5矿体周围常发育程度不同的围岩蚀变,最主要有脱钙化(去碳酸盐化)、硅化(似碧玉岩化)和泥化(粘土化)。(脱钙化(去碳酸盐化)使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大提高;去碳酸盐化的结果还可能形成热液喀斯特化角砾岩;硅化(似碧玉岩化)常与脱钙化同时进行,是卡林型金矿床中一种重要的指示性蚀变;泥化(粘土化)主要包括高岭石化、绢云母化、地开石化和蒙脱石化等)

6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形态产状受高角度断层及其旁侧褶皱构造控制。

7矿石物质组成以一套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为(含砷黄铁矿、黄铁矿、毒砂、雄黄、雌黄、辉锑矿、辰砂;石英、玉髓、方解石、白云石、绢云母、重晶石等)特征。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和角砾状为主。(金以次显微-超显微(通常<1μm)形式赋存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中,少量与粘土矿物和有机质的吸附有关;矿石中贱金属硫化物含量极低)

8矿石中金品位一般低而分散,矿石储量通常变化于100万t-1亿吨,品位1-15 g/t。金储量一般为几吨至几十吨,个别达100t以上。

9成矿流体具中低温(150-250℃,大多190-225℃)、低盐度特征,含较高的CO2和一定量的H2S。成矿深度一般为1-3 km。

卡林型金矿床的成因

1含矿流体的来源

—水主要来自于下渗的大气降水,部分来自沉积物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的同生水(孔隙水、结晶水、结构水。)

—金属组分和硫主要来自于沉积地层。

2含矿流体的迁移

—含矿热液主要在重力(密度差)和构造应力等驱动下发生对流循环,并沿高角度断层向上运移,到达浅3部后沿孔隙度和渗透率高的有利岩性层位渗透交代-充填成矿。

—金主要以硫氢化物络合物形式搬运

4矿质沉淀机制

—成矿流体由于温度降低、流体成分改变以及与近地表含氧酸性溶液的混合而使金络合物分解,导致金沉淀富集

火山喷流块状硫化物(VMS)矿床系指赋存于海相火山岩系中的,通过海底热液喷流作用(“黑烟囱”活动)形成的,主要由块状的黄铁矿和贱金属(Cu、Pb、Zn)硫化物组成的一类矿床。

VMS型矿床的特点(2009)

1矿床大多产在板块增生(大洋中脊、陆缘裂谷)或俯冲(大洋岛弧、弧前盆地、弧后盆地)的构造环境中。

大洋中脊:塞浦路斯型, Cu-Au

弧前盆地:别子型, Cu-Zn,Au

大洋岛弧:原始型, Zn-Cu, Ag-Au

弧后盆地:黑矿型,Pb-Zn-Cu, Ag-Au

2在火山岩分布区,矿床常成群成带集中产出,构成巨大的成矿区。成矿时代广泛,从太古宙(~3500 Ma)到现代大洋中脊正在活动的“黑烟囱”,均有VMS型矿床的形成。

3含矿岩系为一套基性至中酸性的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凝灰质岩和火山沉积岩(页岩、杂砂岩)。但赋矿层位只占含矿岩系的一小部分。

—垂向上:矿体多赋存于火山喷发晚期或间隙期的中酸性火山岩和凝灰质岩石中。

—横向上:矿体向两侧过渡为“化学”沉积物(喷流岩),如条带状含铁建造(BIF)、含锰硅质岩(燧石岩)、重晶石岩、电英岩、毒重岩和碳酸盐岩等。这种喷流岩有时富含金。

4矿床具典型的“上层下脉”的结构特点,即上部(喷口以上)由块状硫化物透镜体构成,下部(喷口以下)为不整合的热液蚀变岩筒,由硫化物的网脉和细脉构成。一个矿床内常出现几个这样的双层组合。

·上部硫化物透镜体的形态由陡面锥状到平卧席状,下部矿化蚀变岩筒多呈漏斗状,受同生断裂或火山机构控制

·硫化物透镜体与顶板岩层多呈突变关系,往下与网脉状矿化为渐变过渡关系

5矿体围岩具程度不同(不对称)的热液蚀变。喷口以下热液通道周围蚀变强烈,由核心的强绿泥石化过渡到边部的弱绢云母化;喷口以上块状硫化物矿体的围岩蚀变一般仅限于下盘。

6矿石中占优势的硫化物是黄铁矿(因而也称为“黄铁矿型矿床”),其次是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磁黄铁矿,有少量的黝铜矿、砷黝铜矿和斑铜矿。非金属矿物有石英(燧石)、绿泥石、绢云母、重晶石、石膏和碳酸盐等。(由蚀变岩筒向上和向外,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或Cu/Zn比值系统降低;下部(内部)为“黄矿”,上部(外侧)为“黑矿”)

7矿体不同部位的矿石具不同的组构特征。

—透镜状矿体中以块状、条带状、层纹状、角砾状构造为主,矿石结构多为细粒镶嵌结构、草莓状(生物假象)结构、胶状结构等。显示化学沉积的组构特点。

—蚀变岩筒中矿石多呈网脉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角砾状构造,结构为不同自形程度的结晶结构。显示热液充填-交代的矿化特征。

8典型的VMS矿床往往由多个块状硫化物透镜体或网脉带组成,矿石量100-1000万t (最大>1亿吨),Cu+Zn+Pb平均品位为2- 10%。有时伴生有Au、Ag矿化。

—有色金属价值仅次于斑岩铜矿而居世界第二位

VMS型矿床的成因

1含矿流体的来源

—水主要来自于下渗循环的海水,仅有少量(<20 %)来源于上升的岩浆水。

—金属组分主要通过下渗海水在火山岩系和沉积岩中萃取获得,部分由上升的岩浆热液携带而来。

—含矿流体的温度范围为100-350℃。

2含矿流体的迁移

—含矿流体主要在重力(密度差)驱动下沿同生断裂和火山机构上升,在海底喷发形成“黑烟囱”。

—金属以氯化物络合物或硫氢化物络合物形式搬运。

3矿质沉淀机制

—到达海底的喷发流体与冷海水混合,由于温度和压力的迅速降低、pH值以及流体成分的改变而沉淀出金属硫化物和脉石矿物。

沉积喷流型(SEDEX)矿床系指通过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形成的,主要呈整合的层状赋存于正常沉积岩系(主要为细碎屑岩和碳质页岩,次为碳酸盐岩)中的,以发育条带状和层纹状富硫化物矿石为特征的一类矿床。

SEDEX型矿床的特点(2013)

1构造地质背景:矿床多产在大陆边缘或克拉通内部的裂陷盆地中,如陆内或陆缘(克拉通内部)裂谷盆地、弧后裂谷盆地等。

2在时间上,矿床集中分布在中元古代和早-中古生代(€~D),与全球海水缺氧事件和底层海水的富H2S 相对应;空间上,矿床常单独出现,区别于成群成串出现的VMS型矿床。

3含矿岩系多为海相的、远洋至半远洋静水还原条件下沉积的黑色页岩、细碎屑岩(粉砂岩)和碳酸盐岩。·常夹有浊流成因的砂岩、粉砂岩和与海底滑塌有关的角砾岩、砾岩和粗碎屑岩(同沉积期的断层和地震活动)

·含矿岩系以下常有双峰式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形成于裂谷期)存在,但矿床的直接围岩中火山岩一般很少或无

·在横向上,矿体向两侧过渡为热水沉积岩(喷流岩),如条带状含铁建造(BIF)、硅质岩(燧石岩)、钠长石岩、重晶石岩、电英岩和镁铁碳酸盐岩等

4矿床的形貌和结构特征取决于距热液通道系统(喷口)的远近和海底的地形

·近源矿床:具“上层下脉”的双层结构。上部矿体常呈楔状或层状,厚数米至数十米,侧向延伸数百米至千余米,长厚比1:8-1:100;下部蚀变网脉状矿体漏斗状或筒状

·远源矿床:为整合的层状矿体。矿体为整合的层状;受海底地貌形态的控制

5矿体围岩具程度不同(不对称)的热液蚀变

—喷口以下热液通道周围蚀变较为强烈,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电气石化等.

—喷口以上层状矿体的围岩蚀变一般仅限于下盘,构成厚数米至数十米(最厚可200m)、侧向延伸数千米的层状蚀变带;上盘蚀变一般很弱或无。

6矿石的矿物组合相对简单,主要硫化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及少量的黄铜矿、毒砂、白铁矿和微量的的硫盐矿物;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燧石)、重晶石、碳酸盐(菱铁矿、白云石)、电气石、绢云母和绿泥石等。

·黄铜矿常富集在网脉状矿化带,由此向上和向两侧,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或Cu/Zn+Pb比值、以及方铅矿/闪锌矿或Pb/Zn比值降低

·重晶石、赤铁矿和燧石等常富集在硫化物矿层的边部或作为其侧向延伸部分,矿化侧向分带:Cu→Pb→Zn→(Ba) →(赤铁矿)

7矿体不同部位的矿石具不同的组构特征。

—透镜状矿体中以块状、条带状、层纹状、角砾状构造为主,矿石结构多为细粒镶嵌结构、草莓状(生物假象)结构、胶状结构等。显示化学沉积的组构特点。

—蚀变岩筒中矿石多呈网脉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角砾状构造,结构为不同自形程度的结晶结构。显示热液充填-交代的矿化特征。

8 SEDEX型矿床一般规模巨大,矿石储量通常100万t-2.5亿t,平均3500万t,Zn+Pb金属量平均为300万t;Zn+Pb平均为9-14%,且Zn>Pb,Cu ~1%,Ag 20-110 g/t。此外,Au等也常具工业价值。

·是世界铅锌资源的最主要来源(储量Zn~50%,Pb~60 %;产量Zn ~31%,Pb~25%)

·Pb+Zn的金属储量通常比VMS型矿床大一个数量级

·世界21个超大型(矿石储量>1亿t)铅锌矿床中,18个为SEDEX型,3个为VMS型

SEDEX型矿床的成因

1含矿流体的来源

—水主要来自于下渗循环的海水和沉积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的同生水(孔隙水、结晶水和结构水)。

—金属组分主要通过下渗海水在沉积柱中循环萃取获得。

—含矿流体的温度范围为100-300℃。

2含矿流体的迁移

—含矿流体主要在重力(密度差)驱动下沿同生断裂上升,在海底沉积物/海水接触面附近成矿。

—金属以氯化物络合物或硫氢化物络合物形式搬运。

3矿质沉淀机制

—到达海底的喷发流体与冷海水混合,由于温度和压力的迅速降低、pH值以及流体成分的改变而沉淀出金属硫化物和脉石矿物。

风化作用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和矿石,在大气、水、生物等营力的作用下遭受破坏,引起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改组的非常复杂的作用。

风化壳由风化作用产物所组成的岩石圈的这一部分,即地壳表层风化产物的残留地带。

风化矿床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和矿石,在太阳能、大气、水、生物等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

发生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改组,在原地或附近形成的质和量都能达到工业要求的有用矿物堆积体。也称为风化壳矿床。

风化矿床的一般特征

1风化矿床大部分形成于近代(E-Q),产于地表、近地表,埋藏浅,便于露天开采。

2风化矿床分布范围与原岩或原矿体出露范围一致或相距不远,故除其自生具有工业价值外,常可作为寻找原生矿床的重要标志。矿体出露形态分为面型、线型和岩溶型三类。

3矿石的组构:矿石构造多为多孔状、土状、粉末状、皮壳状、结核状和网格状,矿石结构主要为胶状结构和残余结构。

4矿石由表生条件下稳定的元素和矿物组成,大多为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其他含氧盐类,此外还有一些自然元素(金、铂、金刚石)。

5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但若原岩出露面积很广,在有利于风化矿床形成和保存的条件下,规模可以十分具大。

风化矿床的工业意义

1风化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工业价值。最重要的矿产有铁、锰、铝、镍、稀土元素和高岭土。2分布广泛,埋藏浅,结构疏松,适于露采

—风化壳型镍矿床储量占世界镍矿总储量的75%(大洋洲的新喀里多尼亚,中国的西南地区)

—世界上规模最大、品位最富的铁矿来自风化型矿床(古巴)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铝土矿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风化壳型铝土矿,其储量达46.5亿t

—风化壳型Mn矿在某些热带、亚热带国家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印度中央山脉的风化壳型锰矿规模具大,储量占印度的75%,Mn的品位高达75%以上;还有非洲的加纳、摩洛哥,南美的巴西、古巴等国)

—作为陶瓷工业原料的高岭土也主要来自风化矿床(江西)

风化矿床的成矿作用

风化成矿作用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将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作用系指地表的岩石或矿石以崩解方式机械破碎成碎屑,而无明显的物质成分的变化。

主要因素:冰楔作用、植物根系的楔插作用、昼夜温度的变化、层状节理化作用、暴风沙的冲击作用及冰川的侵蚀作用等。但是,除极地和温带高寒地区外,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相比,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2化学风化作用系指由于化学作用,使地表组成岩石的矿物发生分解,直至形成在表生条件下稳定的新矿物组合的过程。(?水的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大气的作用:O2和CO2的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实质是化学风化作用的一种。是由生物生活和死亡过程中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化学风化作用。(?改变大气成分(光合作用,微生物的代谢和有机体的分解)?微生物的

氧化还原作用(铁细菌,硫细菌,还原硫酸盐细菌)?选择性吸收某些元素)

风化矿床的形成条件(2002,2004)★★★★★

一.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决定岩石风化过程的类型和强度的基本要素。气候条件决定了温度、降雨量和生物活动等。

—高寒地区(极地冻土带)和气候干燥的沙漠地区,水和生物的活动微弱,不利于形成风化矿床

—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强烈,有利于形成风化矿床

二.原岩条件

原岩是风化壳中成矿物质的直接来源,原岩的性质和成分直接影响风化壳的发育程度和化学组成。不同种类的风化矿床虽然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但最基本的还是决定于原岩成分不同。

1原岩的类型

—富含Fe、Ni的超基性-基性岩,可形成红土型的铁矿床和镍矿床

—富Al贫Si的霞石正长岩和玄武岩,可形成红土型铝土矿矿床

—长石质岩石(花岗岩类),可形成高岭土矿床

—富P的碳酸盐类岩石,可形成风化型磷矿床

—富含REE的酸性岩浆岩,可形成离子吸附型稀土元素矿床

2原岩中有用组分的含量

—有用组分含量越高,形成风化矿床的可能性越大

3原岩中有用组分的可溶解性(可分解性)

—含大量玻璃质的火山岩比化学成分相同的结晶岩石易于分解,更有利于粘土矿床的形成—霞石正长岩和玄武岩容易分解,较由正长石和钠长石组成的碱性花岗岩更易于形成铝土矿三.地质构造条件

地质构造条件对于风化矿床的形成,以及对于风化产物的保存和形成矿床,均具有重要意义。—地台区有利于大规模风化矿床的形成,往往产于长期沉积间断的不整合面上

—造山带通常不利于风化矿床的形成,只有当其经长期侵蚀达准平原化时,才有利于风化矿床形成

—区域性构造和原岩中构造裂隙系统对风化矿床的位置和形态起控制作用(面型、线型、岩溶型)

—长期稳定的侵蚀基准面有利于风化矿床垂直分带

—成矿后构造对风化矿床的保存有重要意义

四.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对于风化作用能否彻底进行以及风化产物能否很好地堆积下来,是十分重要的外界条件。

—高差不大的低山、丘陵地区,对风化矿床的形成最为有利

—强烈切割的高山地区和地形十分平坦的平原洼地,均不利于风化矿床的形成

五.水文地质条件

风化矿床形成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状况及化学类型有关,它们是决定风化矿床规模、形状,甚至矿床类型的重要因素。地下水具有垂直分带性,故又决定风化矿床的垂直分带特点。1渗透带(氧化带/分解带) 地下水为土壤水,季节性强,以垂直运动为主;水中富含O2、CO2、有机酸、硫酸等,呈酸性反应;以氧化分解作用为主

2流动带(还原带/胶结带)地下水为潜水,以水平运动为主;水中含O2少,含盐类多,呈弱酸性或碱性反应;以还原沉淀作用为主

3停滞水带(滞流带/原生带)地下水基本不流动;几乎不含游离氧;潜水与原生矿物保持平衡状态,原生矿物基本上不发生变化。

六.时间条件

长期稳定的地质环境是形成风化矿床的重要条件,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可以有大量风化物质保存下来,形成矿床。风化时间越长,越有利于风化矿床的形成。

风化矿床主要(重要)类型/主要矿产类型特征(2004,2009,2013)★★★风化作用产物风化矿床

未分解的稳定组分(矿物、岩屑)残留原地或沿斜坡滚动残积-坡积矿床

新生成的难溶的表生矿物残留原地残余矿床

溶解在水中的可溶物质带到潜水面附近淋积矿床

一.残积-坡积矿床出露地表的岩石或矿床由于遭受风化作用,其中未被分解的重砂矿物或岩石碎屑残留在原地,或沿斜坡堆积起来形成的矿床,称为残积-坡积矿床,也称碎屑矿床。

形成作用

—主要为物理风化作用,以机械破碎为主,无物质成分的显著变化

—物质来源:①硅酸盐岩类岩石中的主要造岩矿物;②硅酸盐岩中的副矿物;③原生矿床或矿脉中的稳定矿物或矿石碎块

—多分布于干旱气候地区或高寒地区(极地冻土带)

特点

—有用组分是耐腐蚀的在表生带稳定的矿物或岩石碎屑(如自然金、金刚石等),物质组成与原岩相似,仅有用矿物含量较高

—有用矿物或岩石碎屑一般具明显的棱角或保留了原矿物的外形

—有用组分无分选或分选性极差,也无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工业价值较差

主要矿产

—残积-坡积的砂金矿床、砂锡矿床、铌钽砂矿床、金刚石砂矿床、水晶砂矿床等

残坡积砂矿床也是寻找原生矿床的重要标志

二.残余矿床出露地表的岩石或矿床,由于遭受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其中易溶组分被地表水或地下水带走,而难溶组分在原地彼此相互作用,或单独从溶液中沉淀出稳定的新矿物,在原地或附近堆积起来所形成的矿床,称为残余矿床。

残余矿床的特点

—矿床有两种产出形式,即面型和线型

—垂向向具分带现象,从上至下:完全风化带→半风化带→未风化的原岩带

—矿体厚度一般为数米至数十米,最厚可达200 m,主要取决于风化程度

—有用组分与原岩差别很大,均为地表条件下新生的稳定矿物(次生矿物)

—矿石多呈典型的胶状、变胶状构造

残余矿床的主要类型

1残余型粘土矿床

—高岭土矿床:原岩为中酸性的铝硅酸盐岩石(花岗岩、花岗伟晶岩等);江西星子

—微晶高岭土(蒙脱土)矿床: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安山岩、粗面岩、流纹岩等)和火山凝灰岩;湖北宣化

2残余红土型矿床

—红土型铝土矿床:原岩为富铝贫硅的霞石正长岩(美国阿肯色)和玄武岩(印度德干高原,福建漳浦)—红土型铁矿床:原岩为含铁高且易于风化的岩石,如超基性岩(古巴)、含铁碳酸盐岩(山西式铁矿)

3离子吸附型稀土元素矿床

风化分异在风化作用过程中,由于元素自身的属性、矿物抵抗风化能力的不同以及环境条件的不同,各元素具不同的迁移能力,由此而引起的彼此分离称为风化分异

风化壳剖面

1水云母型(硅铝饱和型)

—第I级元素Cl, S等全部迁移出风化壳,第II级元素Ca, Mg, Na, K等大量迁出,SiO2基本未迁出

—新生的标型矿物:水云母、水绿泥石,少量蒙脱石、贝得石

—代表微弱的、低级的化学风化阶段,一般无工业价值的矿床出现

2粘土型(硅铝不饱和的高岭石型)

—第II级元素Ca, Mg, Na, K等全部迁出,SiO2(硅酸盐中)开始游离,并有相当程度的迁出

—出现高岭石族的一类新生标型矿物:高岭石、多水高岭石、绿高岭石等

—化学风化作用较强,有高岭石、多水高岭石等粘土矿床出现

3. 红土型(氧铝型)

—SiO2大量迁出淋失,Si、Al相互分离

—出现铝的氢氧化物或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一类新生标型矿物:一水铝石、三水铝石、褐铁矿、针铁矿、水针铁矿等

—代表化学风化的最高级阶段,出现重要的红土型铁矿、铝土矿和Ni矿等

残余矿床的特点

—矿床有两种产出形式,即面型和线型

—垂向向具分带现象,从上至下:完全风化带→半风化带→未风化的原岩带

—矿体厚度一般为数米至数十米,最厚可达200m,主要取决于风化程度

—有用组分与原岩差别很大,均为地表条件下新生的稳定矿物(次生矿物)

—矿石多呈典型的胶状、变胶状构造

三.淋积矿床出露地表的岩石或矿床遭受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后,一些易溶组分被淋滤带到地下水面附近,由于介质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或通过与周围岩石发生交代作用,使有用物质沉淀出来而形成的矿床,称为淋积矿床。如淋积型铀矿床。

淋积成矿作用方式

—通过含矿溶液与固体岩石或矿物的化学反应促使矿质沉淀

—通过含矿溶液与另一种水体的化学反应促使矿质沉淀

淋积矿床特点

—矿体多产于地表以下、潜水面以上的氧化淋滤带(区别于残坡积矿床和残余矿床)

—矿体的形态多为不规则的脉状、网脉状、囊状、岩溶状等,常切穿地层

—有用组分多为化学性质活泼的成矿元素;矿物结晶好,矿石交代现象明显,各种交代作用的结构和构造发育。

主要矿产—Ni, U, Co, V, Cu, Pb, Zn, Fe, Mn等,主要为化学活动性强的元素。

沉积矿床地表岩石和矿石的风化产物、火山喷发物以及生物有机残骸,被水、风、冰川

和生物等营力搬运到河流、湖泊、海洋等适宜的地质环境中沉积下来,造成有用物质的富集并且达到工业开采要求时,便构成了沉积矿床。

沉积矿床的一般特点(2012)

1赋存于一定时代的沉积岩系或火山沉积岩系中,受特定的地层层位和岩相古地理控制,属典型的同生矿床。

2矿体呈整合的层状、似层状或大透镜体状,产状与围岩一致,并于围岩同步揉皱。

3矿石物质成分复杂:氧化物、含水氧化物、含氧盐类、卤化物、自然元素、硫化物等。

4矿石具层状、条带状、层纹状、块状、鲕状、豆状、肾状等典型的沉积构造,矿石结构有粒屑结构、胶状结构、结晶结构、草莓状结构等。

5矿床规模一般均较大,单个矿层延长几十甚至上千公里,厚几米至几百米;矿石品位变化小,成分均一。

沉积矿床的工业意义

沉积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工业价值。(盐类矿产都是沉积成因的,黑色金属原料(铁、锰等),化肥原料(磷、钾等),建筑材料等大部分都来自沉积矿床;另外,金和放射性矿产、有色金属(铜、铅、锌等)、稀有金属等,由沉积矿床所提供的储量也占有很大比例。)人类开采的矿产75~85%来自沉积矿床。在近代对矿产资源需求急剧增长的情况下,沉积矿床的重要性愈益明显。

沉积矿床的成矿作用(2002,2012)

源(成矿物质来源)运(搬运介质搬运形式)聚(沉淀机制—沉积分异作用)

1成矿物质来源

大陆风化产物火山喷发物生物残骸

2搬运介质与搬运方式

搬运介质:流水(河水、湖水、海水),风,冰川,生物;以流水为主

搬运形式:①碎屑颗粒;②胶体溶液;③真溶液

3沉淀富集机制—沉积分异作用

流水等营力在搬运物质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使搬运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为沉积分异作用。包括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生物(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碎屑物质在流水等营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搬运能力的减弱,便发生按颗粒大小、形状、比重和矿物成分的差异而依次沉积,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是有用物质聚集形成砂矿的主要机理。

影响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的因素

—比重:颗粒大小相同时,比重大者先沉淀,比重小者后沉淀

—颗粒大小:比重相同时,颗粒大者先沉淀,颗粒小者后沉淀

—矿物形态:圆球状、等轴状矿物沉降速度大,先沉淀;片状、板状矿物沉降速度小,后沉淀。

—矿物的抗磨蚀和抗腐蚀强度:在长距离搬运过程中,矿物按抗磨蚀和抗腐蚀强度由小到大的顺序富集。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当物质以真溶液或胶体溶液形式搬运时,由于受溶解度、介质pH值和Eh值等化学规律控制而依次沉积,这种作用称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是盐类矿床、Fe-Mn-Al胶体化学沉积矿床和许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形成的主要机理。

影响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的因素

—溶解度:溶解度小者先沉淀,溶解度大者后沉淀,溶解度特别大者只有在非常特定的条件下才后沉淀

—介质的酸碱度(pH值):

—介质的氧化还原性(Eh值):对Fe、Mn等变价元素的溶解度有很大影响

生物(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造成的物质分异,称为生物(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生物遗体的直接堆积可形成生物灰岩、硅藻土、磷灰岩等。

生物有机体分解产生H2S,使金属阳离子形成硫化物沉积。

生物腐烂产生有机酸,形成护胶剂,有利于成矿物质迁移和富集。

沉积矿床的成因分类

机械沉积矿床(砂矿床)蒸发沉积矿床(盐类矿床)胶体化学沉积矿床生物化学沉积矿床机械沉积矿床的概念和特点

机械沉积矿床(砂矿床)—大陆风化的碎屑物质(包括岩屑和矿物碎屑),在被地表流水、风、冰川等介质搬运过程中,由于搬运能力的减弱便按粒度、形态、大小、比重的不同而发生沉积分异,由此形成的矿床称为沉积矿床。

机械沉积矿床的特点(1999,2000)

—砂矿床多以松散堆积物形式出现,含矿层埋藏浅或直接出露地表,并大致保持与地面平行,因而其产状与地貌关系密切。

—有用组分主要为稳定矿物,如Au、Pt、金刚石、锡石、锆石、铌钽铁矿、刚玉、水晶、金红石和稀土矿物等。

—砂矿不仅本身具工业价值,而且也是寻找原生矿床的主要标志。

机械沉积矿床的形成条件(1999,2000,2006)

1物源条件

—原生矿体或矿脉

—火成岩和变质岩中的副矿物或造岩矿物

—古砂矿的再冲刷

2介质条件

—搬运介质有水、风和冰川等,其中水是有效的搬运介质

—水介质包括河流、湖水和海水,其中以河流的搬运有效

3分选条件—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是有用物质富集形成砂矿的主要机理

—如果原始碎屑物中矿物成分简单,通过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可形成单矿物的富集堆积

—如果原始碎屑物中矿物成分复杂,则比重大、体积小的矿物与比重小、体积大的矿物一起富集堆积

4气候条件

—理想的气候条件是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

5地貌条件

—高山区河流切割深,流速大,不利于分选和有用矿物的富集

—平原地区,地形平缓,水流缓慢,不利于分选,物质来源也不足

—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区、滨湖地区和滨海地区,有利于碎屑物质的分异和沉积富集

蒸发沉积矿床的概念和特点

蒸发沉积矿床(盐类矿床)—水盆地中某些溶解度较大的无机盐类,通过蒸发作用产生各种有用盐类矿物的沉淀、富集而形成的矿床,称为蒸发沉积矿床。

蒸发沉积矿床的特点(2000,2003)

1矿床多形成于造山作用之后的山前凹陷、山间凹陷或陆台的内陆凹陷盆地中。含矿岩系多为红色碎屑岩系或蒸发碳酸盐相(白云岩、灰岩),反映了干燥炎热的气候条件。

2矿体常呈层状、似层状或凸镜体状,也有呈液态的卤水层(四川自贡)。但在后其构造的影响下,可产生复杂的变形(盐溶崩塌、揉皱变形、盐丘或底辟、盐脉)

3矿石组分均为溶解度较大的盐类矿物,种类多达100多种,其中工业矿物近40种。

4矿床通常具明显的沉积旋回和沉积韵律,盐类矿物按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结晶,一般的结晶顺序为:Ca、Mg的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Ca、Na的硫酸盐及其复盐(石膏,

硬石膏,芒硝)--Na的氯化物(石盐)--K、Mg的硫酸盐、氯化物及其复盐(钾石盐、光卤石,水氯镁石等)

5盐类矿物一般是在过饱和的溶液中结晶沉淀的,因此矿石的结晶结构很发育,多为自形的粒状、板状及他形粒状的集合体;矿石构造多为块状和条带状。

6多数盐类矿物呈白色或无色,但也常见灰色、褐色和兰色等色调。含固体包裹物:灰色(炭质物),褐色、桔红色(褐铁矿)。含钾矿物中K40和Rb87的放射形衰变:兰色(β质子对石盐作用)。寻找钾盐矿床的标志之。

盐类矿床的形成条件

盐源条件

—海水中盐类物质(海盐):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其中Cl, Na, Mg, S, Ca, K, Br, C, Sr, B, Si, F等12种元素的含量占海水盐分总量的96%以上

—大陆上结晶岩的风化分解(风化盐、分解盐)

—古代沉积盐层的再溶解(再溶盐、承袭盐、囚盐)

—深部卤水及深源物质补给

气候条件

—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是成盐的必要条件之一,蒸发量>>补给量

—干旱气候条件通常出现在每次造山运动的末期,泥盆纪、二叠纪和第三纪是全球主要的成盐时期

—现代的干旱气候带集中分布在南北纬10o~15o和40o~55o之间,地史时期的干旱气候带随赤道位置的改变而变化

古地理条件(盆地的封闭条件)

—盆地的封闭、半封闭性质是成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内陆湖泊,与大洋联系受限制的沿海盆地,与大洋有联系的成盐盆地。成盐盆地是陆相还是海相,可从含盐岩系的的岩性上反映出来:海相,多为碳酸盐岩;陆相,多为红色碎屑岩成盐盆地的封闭性,可从岩相及盐类沉积物的分布上反映出来:封闭,“牛眼式”;持续水流补给,“泪滴式”。

构造条件

—大多位于山前拗陷、山间盆地和台向斜中。地壳振荡运动频繁,常可形成多旋回多盐层的矿床;盆地的持续下降,常可形成巨厚的盐矿层

保存条件

—不透水层(粘土层)的覆盖

—盐矿形成后地壳轻微下降

—干旱的气候有利于盐矿层的保存

胶体化学沉积矿床的概念和特点

胶体化学沉积矿床—成矿物质主要呈胶体状态被流水搬运到海洋或湖泊中,通过胶凝作用而聚沉所形成的一类矿床。

胶体化学沉积矿床的特点

1矿床产于一定地质时代的沉积岩系和火山沉积岩系内,层位稳定。

2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质构造比较稳定的经长期风化的准平原地区,故矿体赋存于沉积间断面之上的海侵岩系中。

3矿体常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体状,产状与围岩一致。常沿海湾边缘或湖盆边缘展布,从岸边向海方向依次出现铝土矿→铁矿→锰矿。

4矿石成分主要为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硅酸盐等,且常具明显的矿物分带。5矿床规模大,分布普遍,具很大的经济价值。

胶体化学沉积成矿作用(胶体的产生、迁移和聚沉)

胶体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分散体系。粒径介于1~100nm的固体质点在水溶液中所组成的分散系,即为胶体溶液,简称溶胶。其性质介于悬浮液和真溶液之间。

胶体的产生

—大陆岩石或矿床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形成

如铁和镁的铝硅酸盐类矿物分解可产生铁、锰、铝、二氧化硅等胶体

溶解度大的元素易形成真溶液,如K, Na, Ca, Mg等;而溶解度小的元素易形成胶体溶液,如Fe, Mn, Al, Si等

—风化物质在搬运过程中,通过机械作用不断磨损破碎,形成胶体物质

—通过水化作用和水解作用产生胶体溶液

—由生物活动或生物机体的分解形成胶体物质

生物机体分解产生的腐植酸即是一种胶体

铁细菌、某些有孔虫和水藻可吸收大量的铁(可>20%),当它们死亡后分解,可形成铁的胶体

某些细菌不仅是具有生命力的活的个体,而且其本生就是带有固定电荷的胶体微粒

—火山活动,特别是海底火山活动,可产生大量的铁、锰、二氧化硅等胶体

胶体的迁移

—搬运介质主要是地表径流,其搬运成矿物质的能力是巨大的

—胶体的带电性能不利于长距离迁移,故水体中必须要有能使胶体物质稳定搬运的护胶剂。自然界最重要的护胶剂是腐植酸。

胶体粒子可以被吸附在腐植酸大分子的某些链结上,从而阻止了胶粒的运动而不易聚沉

胶粒也可以进入腐植酸高分子化合物所形成的网状结构中,使得溶胶对于电解质变得不敏感

腐植酸还可与铁、锰、铝等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的腐植酸络合物进行搬运

腐植酸的数量应适中,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胶体质点的沉淀

胶体的聚沉

—电解质作用:电解质的加入,使溶胶中离子的总浓度增加,从而给带电的胶体粒子创造了吸引相反电荷粒子的有利条件。江河入海处或滨海地带,是河流携带的胶体物质大量聚沉的重要场所。

—相互聚沉作用:带电性相反的两种胶体相遇,由于电性中和而发生聚沉

—自发聚沉作用:分散介质(水)的蒸发作用,使溶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增大,电解质作用增强;同时,也使胶体粒子的浓度增大,使质点接触碰撞的机会增多,有利于凝聚

—pH值的变化:高岭石在酸性介质中(pH= 6.6~6.8)聚沉,蒙脱石在碱性介质中(pH>7.1)聚沉胶体化学沉积矿床的形成条件

成矿物质来源

—大陆岩石长期风化作用的产物是铁、锰、铝等矿床主要的物质来源

—海底火山喷发物和海底岩石的分解物

气候和地貌条件

—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对成矿极有利。

有利于红土化和粘土化作用的进行,使Fe、Mn、Al在风化壳中富集。植被发育,能提供足够的腐植酸等护胶剂。土壤因植被的保护不易流失,河水中的机械碎屑物含量少,易形成高品质的矿石。

—水盆地汇水范围内的成年期地貌(准平原化)发展阶段有利于成矿。

沉积环境条件

—大多数胶体物质的沉积环境是海盆地,特别是构造稳定、海岸线较为曲折的海湾浅海区。主要是电解质的作用促使胶体聚沉。

—内陆湖泊或富含有机质的沼泽盆地,也是成矿物质聚集的有利场所。主要是过量的腐植酸和细菌破坏胶体的稳定性而发生聚沉。

—沉积环境的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等物理化学性质,对成矿胶体物质的聚集起重要控制作用。

—由于铁、锰、铝化学活动性的差异,在沿岸地带发生分异富集。

地质构造条件

—地壳的升降运动引起海侵或海退,矿床主要形成于海侵阶段,缓慢而持续的地壳下降有利于形成巨厚的矿层

—巨厚矿层的形成,通常只在平衡补偿性沉积作用下(沉降速度与沉积物堆积速度平衡)产生

—长期风化侵蚀的基岩性质对某些矿床的形成有重大影响:铝土矿多产于基岩为碳酸盐岩的侵蚀面上

生物化学沉积矿床的概念和特点

生物化学沉积矿床—生物有机体本身直接堆积形成的矿床,以及由生物有机体分解产生的气体和有机酸参与化学作用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通称为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生物化学沉积矿床的独有特点

具有沉积矿床的一般特点,如:赋存于一定时代的沉积岩系中,受特定的地层层位和岩相古地理控制;矿体呈整合的层状、似层状等。

1矿床中保存有丰富的生物化石

2形成于相对还原的环境,常与富含有机质的黑色岩系地层(炭质页岩、炭质粉砂岩、炭质泥灰岩等)共生

3组成矿床的物质常为各种有机化合物、硫化物、磷酸盐、碳酸盐、氧化物、自然元素等4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物化学成矿作用

促使成矿物质的浓集

—海洋中的硅藻虫、放射虫吸收SiO2作为其骨骼,当其死亡后大量堆积可形成硅藻土矿床—腕足类、珊瑚、海绵、苔藓虫、海藻等吸收钙质构成自己的贝壳、骨骼和格架,其死亡堆积可形成生物灰岩矿床

—软体虫、鱼类和高等动物骨骼中富含磷酸钙,其死亡堆积可形成磷块岩矿床

改变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改变大气的成分,从而影响成矿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硫酸盐还原细菌可把硫酸盐还原为H2S,因而有利于自然硫矿床和一些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形成

—微生物对氧的消耗所造成的还原环境,对S、Fe、Mn、V、U等变价元素产生深刻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分解产生有机酸

—有机酸与金属结合形成金属有机络合物或螯合物,从而促使金属的迁移

—腐殖质对Fe、Mn、Al胶体物质的迁移起重要保护作用(护胶剂)

通过代谢作用把元素从一种价态变为另一种价态(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剂)

磷块(灰)岩矿床形成机制(成因假说)

生物沉积

根据:许多磷块岩矿床中含大量生物化石,有些甚至完全由生物遗体组成。现代海洋地质学研究发现,现代海底大量生物遗体正在转化为胶磷矿。

机制:—生物大量繁殖、死亡,堆积在海底

—生物遗体腐烂分解出氨和碳酸,它们相互化合生成碳酸铵,碳酸、碳酸铵和氯化钠对生物

体中的磷酸钙具强烈溶解作用

—溶解态的磷酸钙一部分呈胶体直接沉淀下来,另一部分与碳酸铵反应生成磷酸铵

—磷酸铵与海水中的钙质点结合生成磷酸钙沉淀下来形成磷灰岩矿床

化学沉积说(洋流上升成磷理论)

根据:许多大型磷块岩矿床中几乎不含动物化石(哈萨克斯坦的卡拉奇、美国洛杉矶、北非等地)。有些磷块岩矿床中鲕状构造极为发育。

机制:第一时期—生物繁殖、死亡、分解期

第二时期—化学沉积成矿期

洋流上升成磷理论的核心是洋流上升问题。

生物化学沉积说

根据:

某些磷块岩矿床形成于海盆地底部,而非浅海陆缘地带

一些磷块岩矿床中出现结核状磷块岩,其核心为砂粒、矿物颗粒和生物残骸等

机制:

—热带浅海地带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收了海水中的磷质;当生物死亡后,残骸下沉到海底的淤泥中

—细菌作用将残骸分解释放出磷,使淤泥中富集大量的磷,其含量比地层海水高出70~150陪

—含磷高的淤泥水向浓度低的地层水扩散,在扩散过程中磷酸盐围绕小的质点(砂粒、矿物颗粒、生物残骸等)聚集,形成磷酸盐的结核

煤—在沼泽盆地中堆积的大量植物(包括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的遗体残骸,在地质作用下,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固体可燃有机岩。

煤矿床的特点

—产于地史上温暖潮湿气候带的沉降盆地内,分布面积广

—产于一定时代湖沼相或湖沼过渡相黑色或灰色沉积岩系内,层位稳定,产状与围岩一致—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少数为凸镜状或豆荚状等

—矿石以块状、薄层状构造为主

—地表易氧化,呈灰白色粘土线

煤的形成作用(成煤作用)(2009)

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

—泥炭化作用:在沼泽盆地的还原环境中,高等植物遗体转化为泥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腐泥化作用:在沼泽盆地的还原环境中,低等植物遗体转化为腐泥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泥炭化作用过程

—第一阶段:高等植物遗体暴露于空气中,或在沼泽浅部多氧条件下,由于微生物和氧的作用遭受氧化和分解。一部分被彻底破坏,变成气体和水份或分解为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另一部分稳定的组份保留下来。

—第二阶段:在沼泽水的覆盖下,出现缺氧的条件,经过第一阶段保留下来的植物成分和分解产物,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合成为腐植酸、沥青等产物,即泥炭。

腐泥化作用过程

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死亡后沉入水底,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脂肪和蛋白质遭受分解,经过聚合作用转化为腐泥。腐泥中富含沥青,因而这一过程也称为沥青化作用。

煤化作用(煤的变质作用)

泥炭和腐泥由于地壳下降而被新的沉积物覆盖,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脱水、压实等一系列变化,后固结成煤。

—煤的成岩阶段:在较低的温度(<70℃)和压力(深度200~400m)条件下,泥炭经压实、脱水增碳、孔隙度减小等一系列变化,逐渐固结成为褐煤。

—煤的变质阶段:在温度较高(>70℃)和压力(深度>400m)条件下,褐煤进一步转变为烟煤、无烟煤甚至石墨(深变质)。

中国煤炭资源特点

煤炭资源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

—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6省市占资源总量和保有储量的~82%

—远离消费市场,运输压力大

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

—生产工业用水

—民用饮用水

—生态环境(沙漠化)

分布广泛,但储量相对集中

—除上海、香港外其它省级行政区划,63%以上县级行政区划,都分布有煤炭资源

—储量超亿吨的省有山西、内蒙和陕西,占总保有储量(10025亿吨)的64.3%

西多东少,北富南贫

—5.06万亿吨资源量中,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西部省区,4.50万亿吨,占89%。

—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4.74万亿吨,占93.6%

优质动力煤丰富,优质无烟煤和炼焦用煤少

埋藏较深(600m内资源量<30%),薄?中厚层为主

适于露天开采的煤少,计421亿吨,不到总储量的5%

共伴生矿产种类多,资源丰富

—高岭土、粘土、硅藻土、油页岩、硫铁矿、石膏、稀有分散稀土元素等

煤炭开采使用带来的危害

—煤炭开采运输过程中生态破坏与噪声危害地表塌陷、设施破坏、良田荒芜、生态恶化—煤炭加工过程中的三废(煤矸石,自燃排污、洗煤污水)

—煤炭燃烧过程中的大气污染

—矿难频发

变质矿床—先前形成的岩石或矿床,由于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和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结构构造以及形态、产状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地质作用成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矿床和遭受变质作用改造过的矿床,称为变质矿床。

受变质矿床—先前形成的矿床在遭受变质作用后,矿石成分、结构构造以及矿体形态和产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其工业用途未改变的矿床。

变成矿床—岩石中的某些有用组分经变质作用后,成为有工业价值的矿床,以及原有矿床由于变质作用改变了其工业用途的矿床。

变质矿床的特点

1物质成分和矿物共生组合

脱水作用—含水的岩石和矿物在温度和压力升高的变质过程中发生脱水作用,转变为含水少或不含水的岩石和矿物。

重结晶作用—随着变质温度和压力的升高,矿物逐渐由非晶质和隐晶质向结晶质、由小晶体向大晶体转变(向着熵增大和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进行—热力学第二定律)

还原作用—在地壳内部高温缺氧的变质条件下,一些变价元素常由高价还原为低价

重组合作用—原有条件下达到平衡的矿物组合,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要达到新的平衡,从

而产生矿物的重新组合

交代作用(物质的带入带出)—变质过程中产生的变生热液(区域变质热液和混合岩化热液),与原岩发生广泛的交代作用,发生矿化和蚀变

2矿石结构构造

—变余结构构造:变余鲕状、变余砂状、变余斑状结构;变余条带状、变余流纹状、变余杏仁状构造等

—变成结构构造:隐晶质结构,千枚状、板状构造(浅变质条件下);花岗变晶、鳞片变晶、压碎结构,片状、片麻状、眼球状、皱纹状构造等

3矿体的形态和产状

比较复杂,既有规则的板状、似层状,也有透镜状、串珠状及不规则囊状等。取决于:—原岩或原矿床的性质:内生作用形成者较复杂,外生作用者较简单

—变质程度和变质作用类型:变质程度愈深,形态产状愈复杂;接触变质矿床形态不规则,规模较小,区域变质矿床较规则,规模较大

—变生热液的参与:可形成充填-交代脉状矿体

变质矿床的工业意义

变质矿床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具有矿种多、分布广、储量大的特点。

—前寒武纪变质铁矿床:约占世界铁矿总储量的70% (我国约占50%),是工业铁矿石的主要来源

z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变质—阿尔戈马型、鞍山式

z陆源沉积-变质—苏必利尔型

—前寒武纪变质金铀砾岩型矿床:金的储量占世界的50%以上,主要产于南非、加拿大、巴西等国

—变质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和沉积铜矿床:甘肃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中条山铜矿、澳大利亚Broken Hill铅锌矿床,东川铜矿、赞比亚-扎伊尔铜矿带等

—沉积变质的P、Mn、B、石墨矿:变质磷矿(江苏、湖北、吉林),变质锰矿(印度、巴西),变质硼矿(辽东-吉南、俄罗斯、瑞典)、石墨(山东、福建、湖南、印度)等

变质矿床的形成条件(控制变质成矿作用的因素)

内部因素1原岩建造的含矿性2成矿组分的地球化学性质

外部因素1温度2压力3气水溶液的作用

1原岩建造的含矿性

—原岩的含矿性决定了变质矿床的生成特征:受变质矿床、变成矿床

—原岩建造的类型决定了变质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的规模、矿体的形态产状等

—原岩建造的类型决定了变质矿床的主要矿种:

-与沉积和火山沉积型原岩建造有关的矿产:Fe, Au, U, Cu, Pb、Zn, 稀土, 石墨, 菱镁矿, 磷灰石, 刚玉, 蓝晶石, 红柱石, 矽线石等

-与岩浆型含矿原岩建造有关的矿产:Cr, Ti, Fe, Cu, Ni, PGE, V等

2成矿组分的地球化学性质

CO2, H2O, Na2O, K2O, MgO, CaO, FeO, P2O5, Fe2O3, Al2O3, TiO2, SiO2

-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上述序列氧化物依次逐渐活化,发生变质分异

-活动性组分的带出,导致惰性组分在原岩中残留,甚至富集形成矿床(如含铁或含磷原岩建造变质形成变质铁矿或变质磷矿)

3温度

—控制了变质反应的方向和速度,促使岩石发生重结晶,或在重结晶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性重熔,引起混合岩化

—温度升高,促使组分的活动性增强,引起成矿物质的迁移,促进交代作用的进行

—引起局部性温度升高的原因包括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地壳变动应力作用等,引起区域性温度升高的原因是地壳深部热流的上升

4压力

—压力增高,可使某些特定反应的起始温度升高

—不同的压力下,可出现不同的多形变体矿物

—定向压力可使岩石或矿石破碎、褶皱和流动,并使片状和柱状矿物发生定向排列,形成片理、辟理、线理等构造

—定向压力可促使气水溶液流动,从而使成矿物质发生较大规模的迁移和富集

5气水溶液的作用

—以H2O和CO2为主的气水溶液(变质热液)控制了变质反应的进行方向

—气水热液是交代过程中物质带入带出,促使搬运和富集不可或缺的媒介

变质成矿作用与变质矿床类型

调味品发酵工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味精 1.谷氨酸发酵机制: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大致是:葡萄糖经EMP途径或HMP途经生成丙酮酸,再氧化成乙酰辅酶A,然后进入TCA,再通过乙醛酸循环、CO2固定作用,生成a-酮戊二酸,a-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及有NH4+存在的条件下生成谷氨酸。 在微生物的代谢中,谷氨酸比天冬氨酸优先合成。谷氨酸合成过量时,谷氨酸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合成,使代谢转向合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合成过量后,反馈抑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的活力,停止草酰乙酸的合成。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谷氨酸并不积累。 2.谷氨酸的大量积累: 代谢调节控制;细胞膜通透性的特异调节;发酵条件的适合 3.GA生物合成的内在因素 ①产生菌必须具备以下条件:α—KGA脱氢酶酶活性微弱或丧失(为什么α—KGA是谷氨酸发酵的限制性关键酶?这是菌体生成并积累α—KGA的关键,从上图可以看出,α—KGA是菌体进行TCA循环的中间性产物,很快在α—KGA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酸辅酶A,在正常的微生物体内他的浓度很低,也就是说,由α—KGA进行还原氨基化生成GA的可能性很少。只有当体内α—KGA脱氢酶活性很低时,TCA循环才能够停止,α—KGA才得以积累。); ②GA产生菌体内的NADPH的再氧化能力欠缺或丧失(1、NADPH是α—KGA还原氨基化生成GA必须物质,而且该还原氨基化所需要的NADPH是与柠檬酸氧化脱羧相偶联的。2、由于NADPH的再氧化能力欠缺或丧失,使得体内的NADPH有一定的积累,NADPH对于抑制α—KGA的脱羧氧化有一定的意义。); ③产生菌体内必须有乙醛酸循环(DCA)的关键酶——异柠檬酸裂解酶(该酶是一种调节酶,或称为别构酶,其活性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调节,通过该酶酶活性的调节来实现DCA循环的封闭,DCA 循环的封闭是实现GA 发酵的首要条件) ④菌体有强烈的L—谷氨酸脱氢酶活性(L—谷氨酸脱氢酶,实质上GA产生菌体内该酶的酶活性都很强,该反应的关键是与异柠檬酸脱羧氧化相偶联) 4.GA发酵的外在因素

发酵工程考试整理

1发酵:把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程统称为发酵。 2发酵工程: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 酶活性调节:是指一定数量的酶,通过其分子构象或分子结构的改变来调节其催化反应的速率。3为什么要采用高浓度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液体发酵大都采用分批培养,这 种培养方式的缺点 是:发酵液中最终细 胞浓度不高。如果通 过改进工艺技术,使 发酵液中微生物细 胞增殖到很高的浓 度,那么,高浓度的 细胞将会产生高浓 度的发酵产物,这样 就可以大大提高发 酵设备的利用率,降 低生产成本。基于这 种目的,人们开始研 究微生物高细胞浓 度的培养技术。采用 高细胞浓度培养技 术,发酵液中菌体浓 度比分批式培养可 高10倍以上 高浓度细胞培养的 方法:1流加培养2 高细胞浓度连续培 养3菌体循环利用等 4四大工程:发酵工 程 ( Fermentation )2 酶工程 (蛋白质工 程) 3基因工程 4细 胞工程 5菌种:用于发酵过 程作为活细胞催化 剂的微生物,包括细 菌、放线菌、酵母菌 和霉菌四大类。 6具有生产价值的发 酵类型有五种:①微 生物菌体发酵;②微 生物酶发酵;③微生 物代谢产物发酵;④ 微生物的转化发酵; ⑤生物工程细胞的 发酵 7初级代谢产物:在

菌体对数生长期所产生的产物,是菌体生长繁殖所必需的。8液体深层发酵优点:①液体悬浮状态是很多微生物的最适生长环境。②在液体中,菌体及营养物、产物(包括热量)易于扩散,使发酵可在均质或拟均质条件下进行,便于控制,易于扩大生产规模。③液体输送方便,易于机械化操作。④厂房面积小、生产效率高,易进行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稳定。⑤产品易于提取、精制等。因而液体深层发酵在发酵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9自然选育在生产过 程中,不经过人工处 理,利用菌种的自发 突变而进行菌种筛 选的过程 10诱变育种:就是人 为地利用物理或化 学等因素,使诱变对 象细胞内的遗传物 质发生变化,引起突 变,并通过筛选获得 符合要求的变异菌 株的一种育种方法。 11表型迟延现象:突 变基因的出现并不 等于突变表型的出 现,表性的改变落后 于基因型改变的现 象成为表型延迟现 象。 12原料:从工艺角度 来看,凡是能被生物 细胞利用并转化成 所需的代谢产物或 菌体的物料,都可作 为发酵工业生产的 原料。 13培养基灭菌的定 义:是指从培养基中 杀灭有生活能力的 细菌营养体及其孢 子,或从中将其除 去。工业规模的液体 培养基灭菌,杀灭杂 菌比除去杂菌更为 常用。 14灭菌与消毒的区 别:灭菌:用物理或 化学方法杀死或除 去环境中所有微生 物,包括营养细胞、 细菌芽孢和孢子。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

江苏省专转本计算机知识点资料

计算机知识点 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名称是ENIAC。 2.E NIAC的加,减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 3.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新的生产力。 4.1997年5月11日,与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进行比赛的计算机叫深蓝。 5.《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正式实施的日期为1991年10月1日。 6.C 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7.C AD:计算机辅助设计MIS:管理信息系统 8.O A:办公自动化DSS:决策支持系统 9.A I:人工智能OS:操作系统。 10.第一代微机研制和使用的年代是1971~1977年,第二代微机研制和使用的年代是1978~1984年,第三代微机研制和使用的年代是1985~1992年,第 四代微机研制和使用的年代是1993~至今。 11.Windows XP 操作系统中结束当前任务要按组合键:Ctrl+Alt+Del 12.计算机程序调入内存(RAM)中方能运行。 13.101键键盘可分为4区。 14.鼠标与微型计算机连接时,信号线插头应插在串行口。 15.微型计算机中使用的鼠标器是连接在串行接口上。 16.微型计算机的显示器显示西文时,一般情况下一屏最多可显示25行,每行80个字符。 17.正在运行的程序保存在计算机的RAM中。

18.Fdisk是对硬盘分区,Fdisk不具有划分磁道区的功能。19.UNIX操作系统属于多用户分时操作系统。 20.软件由程序,数据和文档组成的。 21.Shift是上挡键。 22.FORMA T是对软盘格式化。 23.在全角方式下,屏幕的一行一般最多可显示字符数为40。24.中文Windows 2000安装所需CPU主频最少是500MHZ。25.回收站是系统文件夹。 26.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 27.计算机网络主要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 28.浏览器的标题栏显示“脱机工作”则表示浏览器没有联机工作。29.Intranet是一种企业内部网络。 30.Internet是一个网络的集合。 31.Internet是由ARPANET网发展起来的。 32.浮点=阶码+尾数。 33.CRT----阴极射线显示器。 34.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总线是PCI。 35.“多能奔腾”处理器是指Pentium MMX。 36.PC机性能指标中的主存储器的容量是指RAM的容量。37.分时系统所追求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快速响应。 38.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尼·沃思提出了:数据结构+算法=程序。39.汉字的国标码本质上属于交换码。

自己整理的公务员面试材料.doc

一、万能话 1.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我会用宽容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去对待同事,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时刻注意团结同事,时刻注意维护团队形象,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家的合力,顺利完成工作。 2.政府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本单位人员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在具体工作的交流沟通上,可能会由于种种原因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待分歧,要换位思考,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求全责备,不斤斤计较。 3.我会服从领导的安排。公务员首要原则就是服从领导,维护组织的原则纪律性。 4.我会从容对待,从大局出发,以工作为重,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抱着谦虚谨慎、尊重理解、沟通交流的态度去处理这个事情。 5.对于这个问题,党和政府已经给与了高度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6.和谐的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之上的,尊重对方,是解决分歧的前提条件,否则,沟通就不可能站*,分歧也不可能解决。 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事之间由于经历、立场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产生不同的看法。许多时候,双方的分歧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并不标明别人的看法就一定是错误的。我会仔细分析对方观点中可取之处,反思自己观点中考虑不周的地方。 8.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时我们党开展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有利于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解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9.健全有效的计划,常常是优秀管理的特征之一。计划可以预测将会出现的问题,而不会在问题突发然出现时感到诧异。 10.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1.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贯要求和传统作风,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1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 13.作为一名公务员,要做到禁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14.事业有成一帆风顺时许多人的美好想法,其实很难做到一帆风顺,要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的背后会有许许多多的艰辛,痛苦甚至挫折。在人生的一段时期遇到一些挫折是很正常的。只有经验知识和经历的积累才能塑造出一个成功者,许多伟大的成功者,都经受过挫折的磨难。 15.有位杨博士对公务员的职能作了形象比喻:老百姓像是坐车的人,而公务员则像司机,既要懂技术,还得认路,判断方向,把一车的人带好,别掉沟里。 16.有竞争就必然有优劣,有成功必定就会有失败,往往成功的背后有许多的困难和挫折 17.教育是百年大计,所谓“经济未动,教育先行”,它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所以,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教育。社会以人为本,有受教育的人才有经济的繁荣 18.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员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力来自于人民,就应该服务于人民,而不是损公肥私、中饱私囊。 19.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众所周知,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经历了六千余次的挫折和失败后,把灯丝的寿命延长了1000小时。因此,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挫折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考

酒精工艺学复习题(材料详实)

酒精发酵工艺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写到空格处) 1.酒精生产常用的淀粉质原料有玉米、甘薯、木薯等。 2. 酒精生产常用的谷物原料有玉米、高粱、大麦等。 3. 酒精生产常用的薯类原料有甘薯、木薯、马铃薯等。 4.木质纤维素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5.常用的原料粉碎方法有湿式粉碎、干式粉碎两种。 6.常用的原料除杂方法有筛选、风选、磁力除铁三种。 7.常用的原料输送方式有机械输送、气流输送、混合输送三种。 8. 酒精厂常用的粉碎设备是滚筒式粉碎机、锤式粉碎机。 9.酒精厂常用的输送机械有皮带输送机、螺旋输送器、斗式提升机三种。 10.玉米淀粉和甘薯淀粉的糊化温度分别是(65~75)℃、(53~64)℃。 11.双酶法糖化工艺中使用的两种酶制剂是耐高温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 12.淀粉质原料连续糖化工艺分成混合前冷却糖化工艺、真空冷却糖化工艺、二级真空冷却糖化工艺三种。 13. 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主要有甘油、杂醇油、琥珀酸等。 14.酒精发酵常污染的细菌有醋酸菌、乳酸菌、丁酸菌。 15.酒精蒸馏塔按作用原理可分为鼓泡塔、膜式塔。 16.从精馏塔提取杂醇油的方式可以是液相取油,也可以是气相取油。 17.酒精蒸馏塔按其塔板结构可分为泡罩塔、浮阀塔、筛板塔。 18.酒精的化学处理是提高酒精质量的一种辅助措施,常用的化学试剂是高锰酸钾、氢氧化钠。19.无水酒精的制备方法有氧化钙吸水法、离子交换树脂法、共沸法、分子筛法等。 20. 共沸法制备无水酒精常用的共沸剂是苯、环己烷。 21. 连续发酵可分为_全混(均相)连续发酵、梯级连续发酵两大类。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酒母培养罐和酒精发酵罐的构造是一样的。× 2. 酒化酶是参与淀粉水解和酒精发酵的各种酶和辅酶的总称。(×) 3. 薯干的果胶质含量较多,使发酵醪中甲醇含量较高。(√) 4. 减少发酵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就能提高酒精生成量。(×) 5.采用高细胞密度酒精发酵时,必须定期向发酵罐中供应氧气。(√) 6.异戊醇在酒精中的挥发系数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始终大于1。(×) 7.只要酒精发酵正常,发酵醪中就不会有甘油生成。(×) 8. 玉米中蛋白质含量较多,使发酵醪中杂醇油含量较高。(×) 9. 甲醇不是由酵母菌代谢活动产生的,而是由原料中的果胶质分解而来。(√) 10. 甲醇是由酵母菌代谢活动产生的。(×)

食品11发酵工程重点整理汇总.

第一章绪论 1.发酵的定义 工业上所称的发酵是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它包括厌氧培养的生产过程。 2. 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的定义 发酵工程,是利用“生物细胞”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手段(主要是发酵罐或生物反应器的自动化、高效化、功能多样化和大型化)生产各种特定的有用物质,或者把微生物直接用于某些工业化生产的一种生物技术体系。 3.发酵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提供高性能生产菌种的菌种技术、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产品的发酵技术和最终获得合格产品的分离纯化技术。 4.发酵工艺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发酵原料的选择及预处理,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及扩大培养,发酵设备选择及工艺条件控制,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等。 5.发酵工程的产品可分为以下六大类: (1)微生物菌体细胞如酵母菌、食用菌、微生物农药的生产。 (2)微生物酶类如各种酶种、酶制剂和各种曲类的生产。 (3)微生物代谢产物如初级代谢产物氨基酸、有机酸、有机溶剂、核苷酸、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生物碱和植物激素的生产等。 (4)微生物的转化产物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某一种酶或酶系将一种化合物转化成含有特殊功能基团产物的生物化学反应。如将甘油转化为二羟基丙酮,将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将山梨醇转化为L-山梨糖等。特别是甾体激素的转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5)工程菌发酵产物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取得了飞跃的发展。通过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工程菌”,用发酵技术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6)动物、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的产物如利用木瓜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木瓜蛋白酶,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天然食用色素等。 6.根据发酵的特点和微生物对氧的不同需要,可以将发酵分成若干类型: (1) 按发酵原料来区分:糖类物质发酵、石油发酵及废水发酵等类型。 (2) 按发酵产物来区分:如氨基酸发酵、有机酸发酵、抗生素发酵、酒精发酵、维生素发酵等。 (3) 按发酵形式来区分,则有:固态发酵和深层液体发酵。 (4) 按发酵工艺流程区分则有:分批发酵、连续发酵和流加发酵。 (5) 按发酵过程中对氧的不同需求来分,一般可分为:厌氧发酵和需氧发酵(通风发酵)两大类型。 7.发酵工程的特点 (1)发酵工程使用的原料来源广泛,多为农副产品,其中以碳源为主,只加入少量有机和无机氮源,不含有毒物质。 (2)发酵工程的反应过程比较温和,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而且,反应过程是以生物体的自身调节方式进行,多个反应就像是一个反应一样,可在单一设备中进行,因此一种设备可有多种用途。 (3)容易进行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生产,如酶、化学活性体等。 (4)能够高度选择性地进行复制化合物在特定部位的反应,如甾体化合物的氧化、还原等。(5)生产产品的微生物菌体本身也可作为发酵产物。例如,富含蛋白质、酶、维生素的单细胞蛋白等。 (6)发酵过程是纯种培养过程。生产中使用的设备、管道、截门和培养基都必须严格灭菌,

江苏专转本语文文学常识材料

江苏专转本语文文学常识资料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重点篇章:《采薇》 2、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3、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5、《左传》的思想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战国策》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百发百中"等寓言闪耀着迷人的文学光彩,表现出较强的艺术力量。 7、"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就是"道"派生万物的表现;道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法则和根本规律,它主宰一切。 8、《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等9篇作品。

自己整理的外贸资料.pdf

[图片]新手必读 1 外贸新人必懂的那点事 在大学里,外贸可是非常热门的专业;在工作中,外贸人才同样相当抢手。那么,你一定也 想在我国对外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中成为一名外贸领域的弄潮儿吧。可是,在外贸行业你能做什么呢?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知识呢?进入这一行又必须要了解什么呢?要想弄明白这些 基本的外贸行业知识,就从现在开始吧。 第1节外贸工作初了解 1.1 与外贸相关的职业 外贸工作其实范围非常广泛,与之相关的职业也有很多种,比如: 外贸业务员。通常负责在对外贸易经营中的客户开发、市场拓展、客户维护等的销售人员。 外贸跟单员。在进出口业务中,贸易合同签订之后,需要专门的人员依据合同约定以及相关 单证对货物在技工、装运、保险、保健、保管、结汇等环节进行跟踪和操作,来协助旅行贸 易合同,负责这一工作的人员即外贸跟单员。 外贸单证员。是指在对外贸易结算业务中,买卖双方依据在进出口业务中的单据、证书来处理货物的交付、运输、保险、商检、结汇等工作的人员,其主要工作有审证、制单、审单、 交单、归档等业务活动。外贸单证员还可进一步分为制单员和审单员,前者负责缮制一切出 口所需的单证(包括发票、装箱单、重量单、汇票、产地证等),后者负责审核制单员山制 的单证,以及船公司或或带出的提单、商检公司出的检验报告、保险公司出的保单等,除此,还要按照信用证要求,做到单单一致、单证一致,然后交银行结汇。 工厂船务文员。是指负责同生产车间、业务部门、货代、报关行等联系、跟踪货物的出货、 验货情况,向货代订舱,安排运输、报关,整理单证,核对提单,并向货代、报关行传递资 料或文件的人员。 报关员。是指经海关注册,代表所属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纳税等事宜的人员,其主要工作包括判断货物需要何种手续并准备相关文件,按照要求制作报关单等并向海关申 报,此外,还需配合海关检查、缴纳相关税费等。 报检员。是指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规定的资格,在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 境检验检疫机构注册,办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的人员。报检员可分为自理报检员和代 理报检员两种,前者多在一些自立报检单位工作,如: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国内企业、出口货 物的生产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以及进出境大牛股植物产片 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单位,有进出境交换业务的科研单位和其他需要保健的单位等; 后者则一般在报关行、货代公司和大型的外贸公司就职。 货代业务员。货代业务员的主要工作是向进出口厂商或货代公司同行揽货。也有些货代被细分为业务和市场。业务负责开发直客,也就是出口厂商或外贸公司,市场则主要负责收集并 整理同行的报价等资料,制定本公司的报价表,接受同行的询价以及订舱。 商独资企业,以及进出境大牛股植物产片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单位,有进出境交换业 务的科研单位和其他需要保健的单位等;后者则一般在报关行、货代公司和大型的外贸公司 就职。 货代业务员。货代业务员的主要工作是向进出口厂商或货代公司同行揽货。也有些货代被细分为业务和市场。业务负责开发直客,也就是出口厂商或外贸公司,市场则主要负责收集并 整理同行的报价等资料,制定本公司的报价表,接受同行的询价以及订舱。 船公司工作人员。包括业务员、操作以及单证等。 1.2 认识下外贸工作的种类 虽然我们可以将与外贸工作相关的职业划分为上述的种类,但由于行业、公司、部门、客户的不同,外贸中具体处理的事情也会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1、寻找客户,与有意向的客户进行沟通。

发酵工艺学复习资料

1、菌种扩大培养: 种子扩大培养是指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而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称为种子扩大培养。这些纯种培养物称为种子。 2、双酶法糖化工艺: 包括淀粉的液化和糖化两个步骤,液化是利用液化酶使淀粉糊化。粘度降低,并水解到糊精和低聚糖的程度,然后利用糖化酶将液化产物进一步水解成葡萄糖的过程。 3、淀粉老化: 分子间氢键已断裂的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形成新的氢键的过程,也就是复结晶 4、淀粉水解糖: 在工业生产上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得称为淀粉的“糖化”,所制得的糖液你为淀粉水解糖。 5、双边发酵工艺: 边糖化边发酵,其持点是采用较低温度使淀粉糖化和酒精发酵同时进行。 发酵周期较长,淀粉利用率低,但产品香气足、风味好,当前一部分厂仍在采用。, 6、二高三低现象: pH高、残糖高、OD值低、温度低、谷氨酸低。 7、发酵转换: 培养条件不适宜,几乎不产生谷氨酸,而得到大量菌体或者谷氨酸发酵转换为累积乳酸,琥珀酸,缬氨酸,谷氨酰胺等。 8、过度氧化作用: 过度氧化作用是指发酵过程中当乙醇即将耗尽而有氧存在时,代谢途径发生改变,醋酸进一步氧化成CO2和水的作用。 9、淀粉糊化: 淀粉乳受热,淀粉颗粒膨胀,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消失,颗粒急骤膨胀,体积增大几百倍,粘度迅速增高,变成粘稠的糊状物(淀粉糊) 10、双边发酵: 在酿造过程中,在糖化的同时,酒精发酵也同时进行。 11、DE值:

糖化液中的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算)占干物质的百分率 %100?=干物质含量 还原糖含量值DE 12、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包括哪些途径? 以葡萄糖为原料的代谢途径,以醋酸和正石蜡为原料的代谢途径 13、在食醋酿造过程中,工厂最常用的醋酸杆菌是什么? 醋酸杆菌(AS1.41 沪酿1.01) 14、现有的谷氨酸生产菌主要是有哪些种属? 短杆菌属 棒杆菌属 小杆菌属 节杆菌属 15、在味精工业谷氨酸发酵中常用的碳源和氮源有什么? 在谷氨酸发酵中,国内常用的碳源为淀粉水解糖,国外常用的为糖蜜。 氮源为尿素,液氨和氨水。 16、谷氨酸发酵的代谢控制育种有哪些? 1.日常菌种工作:定期分纯 小剂量诱变刺激 高产菌制作安瓿管 2.选育耐高渗压菌株:耐高糖,耐高谷氨酸,耐高糖、高谷氨酸 17、谷氨酸发酵过程中污染的原因分析。

最新发酵工程重点总结

发酵工程重点总结

第一章 发酵:通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产生和积累人们所需产品的生物反应过程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的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工程技术,在生物反应器中生产有用物质的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菌种选育与保藏、菌种扩大生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分离纯化制备等技术。 发酵工业的特点?(7点) 1.发酵过程一般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生化反应,反应安全,要求条件较简单。 2.可用较廉价原料生产较高价值产品。 3.反应专一性强。 4.能够专一性地和高度选择性地对某些较为复杂的化合物进行特定部位的生物转化修饰。 5.发酵过程中对杂菌污染的防治至关重要。 6.菌种是关键。 7.发酵生产不受地理、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限制。 工业发酵的类型? 厌氧发酵 1. 按微生物对氧的不同需求需氧发酵 兼性厌氧发酵 液体发酵(包括液体深层发酵) 2.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浅盘固体发酵 深层固体发酵(机械通风制曲) 分批发酵 按发酵工艺流程补料分批发酵 单级恒化器连续发酵 连续发酵多级恒化器连续发酵 带有细胞再循环的单级恒化器连续发酵 发酵生产的基本工业流程? 1. 用作种子扩大培养及发酵生产的各种培养基的配制; 2. 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消毒灭菌; 3. 扩大培养出有活性的适量纯种,以一定比例接种入发酵罐中; 4. 控制最适发酵条件使微生物生长并形成大量的代谢产物; 5. 将产物提取并精制,以得到合格的产品; 6. 回收或处理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物质。

工业发酵的过程的工艺流程图? 第二章 1、发酵工业菌种分离筛选的一般流程? 调查研究(包括资料查阅) 试验方案设计 含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如何使样品中所含微生物的可能性大?) 样品预处理(如何在后续的操作中使这种可能性实现) 菌种分离 根据目的菌株及其产物特点分 选择性分离方法随机分离方法 (定向筛选←选择压力) (用筛选方案- 检测系统进行间接分离) 富集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基条件培养 (初筛) 菌种纯化 复筛 菌种纯化 初步工艺条件摸索再复筛生产性能测试 较优菌株1-3株 保藏及进一步做生产试验某些必要试验和 或作为育种的出发菌株毒性试验等 2、菌种选育改良的具体目标。(4点)? 1.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

剪报本资料

11、明石海峡大桥 简介: 1998年4月5日,世界上目前最长的吊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正式通车。 大桥坐落在日本神户市与淡路岛之间(东经134度59分,北纬34度36分),全长39 11米,主桥墩跨度1991米。两座主桥墩海拔297米,基础直径80米,水中部分高60米。两条主钢缆每条约4000米,直径1.12米,由290根细钢缆组成,重约5万吨。大桥于19 88年5月动工。1998年3月竣工。

明石海峡大桥首次采用180MP级超高强钢丝,使主缆直径缩小并简化了连接构造,首创悬索桥主缆,这也是第一座用顶推法施工的跨谷斜拉桥,由著名的法国埃菲尔集团公司承建。 日本明石海峡大桥,位于本州岛与四国岛之间,主跨1991米(960+1991+960),全长3911米,为三跨二铰加劲桁梁式吊桥,钢桥283米,高出333米桥宽35.5米,双向六车道,加劲梁14米,抗震强度按1/150的频率,承受8.5级强烈地震和抗150年一遇的8 0m/s的暴风设计,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悬索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双层桥,是联结内陆工业中的重要纽带。它跨越日本本州岛—四国岛之间的明石海峡,最终实现了日本人一直想修建一系列桥梁把4个大岛连在一起的愿望,创造了本世纪世界建桥史的新纪录。总投资约40亿美元。 22、西堠门大桥 简介: 西堠门大桥是连接舟山本岛与宁波的舟山连岛工程五座跨海大桥中技术要求最高的特大型跨海桥梁,主桥为两跨连续钢箱梁悬索桥,主跨165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钢箱梁悬索桥,全长在悬索桥中居世界第二、国内第一,但钢箱梁悬索长度为世界第一。设计通航等级3万吨、使用年限100年。 西堠门大桥位于受台风影响频繁的海域,桥位处水文、地质、气候条件复杂,而我国尚无在台风区宽阔海面建造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的实践先例。全体大桥建设者坚持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实施精细化管理,攻坚克难,奋力拼搏,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9月中旬的“韦帕”和10月初的“罗莎”两次台风侵袭舟山时,西堠门大桥桥上实测最大风力达到13级,仍安然挺立着,这座大桥胜利地经受了考验。目前,依托西堠门大桥建设开展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跨海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已经由国家科技部、交通部主持召开的专家论证会评审通过。 2007年12月16日上午11时18分,舟山连岛工程西堠门大桥第126段钢箱梁完成吊装、连接,至此,世界最长的钢箱梁悬索桥——西堠门大桥主桥宣告全线贯通。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填空: 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石块放入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入水中,浮起来了。 2、从井中提水时,同样是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 3、在水中沉的物体如:橡皮、回形针、小石块;在水中浮的物体如:泡沫塑料块、萝卜、带盖的空瓶。 5、物体的沉浮与它的体积大小有关,与它的重量有关。 6、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7、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8、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9、造船计划包括:准备、制作、改进和完成。 10、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11、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浮,有的沉。【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最新发酵工程复习资料重点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重 点

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的定义 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服务的一门科学。 淀粉质原料进行蒸煮的目的是使植物组织和细胞膜彻底破裂,淀粉成为溶解状态进行液化;同时对进料进行灭菌;排除原料中的一些不良成分及气味。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蒸煮设备必须达到下列要求: (1)能使淀粉细胞完全破裂,淀粉溶解成均匀的糊状物; (2)尽量减少淀粉和糖分的损耗,避免产生其它不必要的有害的化学变 化; (3)节省蒸汽,减少热损失; (4)设备能承受较高的压力,具有耐磨性,能使物料在锅内充分翻动,受 热均匀; (5)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投资少。 连续蒸煮有低温长时间的罐式连续蒸煮,中温的柱式连续蒸煮和高温短时间的管式连续蒸煮 后熟器 在连续蒸煮中,后熟器是利用经加热器或蒸煮锅(罐)加热后的料液余热,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维持一定时间的继续蒸煮,因此,后熟器又称维持器。对后熟器的要求是,料液在后熟器中的整个截面上均匀地由下向上推动,力求做到先进先出。

真空冷却指的是醪液在一定的真空度下(即醪液进入负压状态)醪液本身产生大量蒸气(二次蒸气),并被抽出,这样便消耗了醪液大量的热量,因而醪液很快冷到与真空度相应的温度,这种醪液冷却法就称为真空冷却 糖化设备主要是糖化罐,其容积按1m3的糖化醪需要的1.3m3容积来计算。其旋转方向与冷却水在蛇管中水流的方向相反 ?连续糖化罐的作用是连续地把糊化醪与水稀释,并与液体曲或麸曲乳混 合,在一定温度下维持一定时间,保持流动状态,以利于酶的活动。二级真空冷却的连续糖化法。对蒸煮醪的前冷却和后冷却均采用真空冷却的糖化工艺,叫二级真空冷却糖化法 发酵罐的定义:是为一个特定生物化学过程的操作提供良好而满意的环境的容器。 ?1.按微生物生长代谢需要分类: ?好气:抗生素、酶制剂、酵母、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是在好气发酵罐 中进行的;需要强烈的通风搅拌,目的是提高氧在发酵液中的传质系 数; ?厌气:丙酮丁醇、酒精、啤酒、乳酸等采用厌气发酵罐。不需要通气。 ? 2. 按照发酵罐设备特点分类: ?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包括循环式,如伍式发酵罐,文氏管发酵罐,以 及非循环式的通风式发酵罐和自吸式发酵罐等。

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整本书预习资料全汇总

旗开得胜一年级语文下册整本预习资料全汇总 第一单元 一、会写字及组词 1 春夏秋冬 春(春风)(春雨)(春天)(春日) 风(风雨)(风云)(大风)(东风) 冬(冬天)(立冬)(冬日)(冬雪) 雪(大雪)(风雪)(雪人)(雨雪) 花(开花)(花白)(雪花)(白花花) 飞(飞鸟)(飞天)(飞虫)(飞机)

入(入学)(入口)(出入)(入门) 2 姓氏歌 姓(姓名)(姓李)(姓王)(姓吴)什(什么)(干什么)(为什么) 么(多么)(什么)(好么)(对么)双(双手)(双目)(双耳)(双人)国(中国)(国画)(立国)(国学)王(国王)(王后)(王子)(大王)方(对方)(大方)(比方)(东方) 3 小青蛙

青(青蛙)(青天)(青鱼)(青年) 清(清水)(清明)(清早)(清白) 气(天气)(力气)(和气)(正气) 晴(晴天)(晴好)(晴日)(晴空) 情(友情)(同情)(心情)(人情) 请(请问)(请人)(回请)(申请) 生(学生)(花生)(生气)(出生) 4 猜字谜 字(生字)(字画)(名字)(字体) 左(左右)(左手)(左耳)(姓左) 右(右手)(右耳)(左右)(山右) 4

红(红花)(火红)(口红)(红木) 时(小时)(时间)(有时)(四时) 动(生动)(动心)(开动)(动手) 万(万里)(万国)(万年)(十万) 二、易写错的字 春:下面是“日”,不要写成 “目”。 雪:上面是雨字头,不要写成“雨”字。入:撇短捺长。姓:左边不要写成“忄”。双:左边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5

旗开得胜国:里面是“玉”,不要写成“王”。 方:上面有“丶”,不要写成“万”。 气:共四笔,不要写成“乞”。晴: 左边是“日”,不要写成“目”。字: 下面是“子”,不要写成“于”。 左:被包部分是“工”,不要写成“土”。 万:上面没有点,不要写成“方”。 三、会认字 6

人教版部编二年级下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1)

部编二下复习资料 一、易读错的字 古诗.(shī)村.(cūn)居化妆.(zhuāng)喝醉.(zuì)丝.(sī)绦裁.(cái)剪 遮.(zhē)掩兴致.(zhì)茁.(zhuó)壮 花籽.(zǐ)绚.(xuàn)丽植.(zhí)树 曾.(céng)经泥泞.(nìng)顺.(shùn)着 荆.(jīng)棘晶莹.(yíng)面粉.(fěn) 甘蔗.(zhe)甜菜.(cài)就算.(suàn) 的.(dí)确波纹.(wén)葱.(cōng)绿 不舍.(shě)一株.(zhū)工程.(chéng)建筑.(zhù)营.(yíng)业饲.(sì)养 长江涌.(yǒng)珠峰耸.(sǒng)情谊.(yì) 神州.(zhōu)传.(chuán)统龙舟.(zhōu)乞.(qǐ)巧牛郎.(láng)元宵.(xiāo) 漂.(piào)亮珍.(zhēn)贵饰.(shì)品 随.(suí)身损.(sǔn)坏钱财.(cái) 香煎.(jiān)红烧.(shāo)水煮.(zhǔ) 蒸.(zhēng)饺炸.(zhá)酱小米粥.(zhōu)烟囱.(cōng)太阳伞.(sǎn)山冈.(gāng) 森.(sēn)林彩.(cǎi)色补充.(chōng)商.(shāng)量赞.(zàn)赏周围.(wéi)

一泡.(pāo)尿撞.(zhuàng)伤 大婶.(shěn)弟.(dì)弟 钻.(zuān)进去筋.(jīn)疲力尽街坊.(fang)挡.(dǎng)住劝.(quàn)告窟窿.(long)亡.(wáng)羊补牢.(láo)揠.(yà)苗助长磨(mò)坊.(fáng)愿.(yuàn)意审.(shěn)视半晌.(shǎng)座.(zuò)位教晦.(huì)慈.(cí)爱毕竟.(jìng)一行.(háng)停泊.(bó)鸣蝉.(chán)指南针.(zhēn)垂.(chuí)下忠.(zhōng)实帮.助(bāng)稠.(chóu)密一盏.(zhǎn)宇宙.(zhòu)稍.(shāo)微浴.(yù)室倒.(dào)退竖.(shù)着挪.(nuó)动头痛.(tòng) 草籽.(zǐ)仿佛.(fú)商.(shāng)店 编织.(zhī)终.(zhōng)于匆.(cōng)忙抽.(chōu)丝编.(biān)织消.(xiāo)失祖.(zǔ)先采摘.(zhāi)蓝.天(lán)赛.跑(sài)蔷.(qiáng)薇粗糙.(cāo)秩.(zhì)序年纪.(jì)眼睛.(jing)敏.(mǐn)感乱窜.(cuàn)滋.(zī)润值.(zhí)日重新.(xīn)艰.(jiān)难

发酵工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发酵:通过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产生和积累人们所需代谢产物的一切微生物培养过程。 2.发酵工艺:指工业生产上通过“工业发酵”来加工或制作产品,其对应的加工或制作工艺。 3.前体: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有些化合物能直接被微生物利用构成产物分子结构的一部分,而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这些物质称为前体。 4.热阻:指微生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的致死时间。 5.对数残留定律:指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受热后,活菌数不断减少,其减少速度随残留活菌数的减少而降低,且在任何瞬间,菌的死亡速率与残存的活菌数成正比。 6.实消: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有设备一起进行加热灭菌的操作过程称为实罐灭菌。 7.连消:培养基在发酵罐外经过一套灭菌设备连续加热灭菌,冷却后送入已灭菌的发酵罐内,这种工艺过程称为连消灭菌。 8.空消:无论是种子罐、发酵罐还是液氨罐、消泡罐,当培养基尚未进罐前对罐进行预先灭菌,为空罐灭菌。 9.液化:用ɑ-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糊精和低聚糖。 10.糖化:用糖化酶将糊精和低聚糖转化葡萄糖。 11.种子制备:将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出的孢子或菌体转入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使其繁殖成大量菌丝或菌体的过程。 12.菌种保藏:根据菌种的生理、生化特性,人工创造条件使菌体的代谢活动处于休眠状态。 13.呼吸临界氧浓度:在溶解浓度低时,呼吸强度随溶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溶氧浓度达到某一值后,呼吸强度不再随溶解氧浓度的增加而变化,把此时的溶解氧浓度称为呼吸临界氧浓度。 14.溶解氧饱和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空气中的氧在水中的溶解度。 15.氧传递系数:比表面积与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氧传质系数的乘积。 16.分批发酵:指一次性投入料液,发酵过程中不补料,一直到放罐。 17.补料分批发酵:指在发酵过程中一次或多次补入含有一种或多种营养成分的新鲜料液,以达到延长发酵周期,提高产量的目的。 18.连续发酵:指在特定的发酵设备中进行的,一边连续不断地输入新鲜无菌料液,同时一边连续不断地放出发酵料液。 简答题:1发酵过程有哪些特征谈谈你对发酵工程技术应用前景的想法 特征:1.原料广 2.反应条件温和,易控制 3.产物单一,纯度高 4.投资少,效益好想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基因工程及细胞杂交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上的应用,将使发酵用菌种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生物反应器技术及分离技术的相应进步将发酵工业的某些神秘特征;由于物理微生物数据库、发酵动力学、发酵传递学的发展,将使人们能够清楚的描述与使用微生物。(个人的,你也可以自已) 2.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 答:1.菌种不能是病源菌 2.发酵周期短,生产能力强 3.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产物性质相似的副产物 4.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菌种能高效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5.对需添加剂的前体有耐受能力,且不能将前体作为一般碳源利用 6.遗传性状稳定,菌种不易变异退化 7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3.菌种选育有哪些方法 答:1.自然选育 2、诱变选育 3.原生质体技术育种 4.基因工程技术育种 4.自然选育、诱变选育的概念,一般步骤,影响诱变的主要因素。

发酵复习提纲(整理)

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复习提纲(08级): 1.发酵、发酵工业,酿造、酿造工业含义 发酵:广义:通过微生物的培养使某种特定代谢产物或菌体本身大量积累的过程。 狭义:厌氧微生物或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能量代谢并获得能量的一种方式。发酵工业:(巴斯德)经纯种培养和提炼精制获得成分单纯、无风味要求的产品的生产过程叫发酵工业。如酒精、抗生素、柠檬酸、氨基酸、酶、维生素、某些色素等。 酿造(brewing):我国人们对一些特定产品发酵生产的特殊称法,是未知的混合微生物区系参与的一种自然发酵。 酿造工业:经自然培养、不需提炼精制、产品由复杂成分构成并对风味有特殊要求的食品或调味品的生产过程。如黄酒、白酒、清酒、葡萄酒、酱油、醋、腐乳、豆豉、面酱等。 2.在食品发酵与酿造发展历程上,有哪些里程碑人物及对应贡献 (1)微生物形态学发展阶段: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他的显微镜观察到软木片的细胞结构;列文虎克1676年,用自磨镜片创造了一架能放大 266倍的原始显微镜,他一生制作了419台显微镜; (2)微生物生理学发展阶段: 巴斯德的功绩: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发酵是由微生物进行的一种化学变化,不同类型的发酵是由形态可以区别的各种特殊的微生物所引起的。)、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免疫学—预防接种、④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的功绩:1880年,发现可以通过稀释把多种微生物分离开来,建立了单种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技术。 ●建立了研究的微生物一系列方法,把早年在马铃薯块上的培养技术改为明胶平板 (1881)和琼脂平板(1882) ●显微镜技术:包括细菌鞭毛在内的许多染色方法、悬滴培养法以及显微摄影技术。 ●利用平板分离方法找到并分离许多传染病的病源菌(炭疽、结核、链球、) ●1884年提出了科赫法则:病原微生物存在于病体而非健康体;可纯培养;纯培养物 接种后染病;可重新分离再培养。 ①发明培养基并用其纯化微生物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创立、②证实炭疽病因—炭疽杆菌、发现结核病原菌—结核杆菌、③科赫法则。 外科消毒术(Lister,1865)和乳酸菌的分离、根瘤菌等土壤微生物的研究(M·W贝,C·H 维)、无酵母菌压汁酶功能的发现(E.Buchner,1897)、化学药剂和抗生素发现和临床应用(1909-1935)、酿造技术日趋完美 (3)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成熟期):1956年,Watson 和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为微生物遗传学及育种技术的研究带来极大发展。 3.菌种退化变异的原因 菌种在培养或保藏过程中,由于自发突变的存在,出现某些原有优良生产性状的劣化、遗传标记的丢失等现象,称为菌种的退化。 根源:内:菌种的遗传物质发生了负变外:传代过多,条件不适宜 1).有关基因的自发突变 2).育种后未经很好的分离纯化 由于许多微生物细胞中含有一个以上的核,经诱变处理后,往往容易形成不纯的菌落;即使是单核细胞,也会出现不纯的菌落。这些不纯菌落,如果未经很好地分离纯化,在经过几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