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润泽课堂”进行到底

将“润泽课堂”进行到底
将“润泽课堂”进行到底

将“润泽课堂”进行到底

——在汤中“润泽课堂”评比总结会上的讲话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刘永和

一、课堂改造,我们矢志不渝

1.教师课堂调查。2014年4月——5月,全面开展“教师发展班”课堂教学调查研究。为了提升指导的针对性,我们用两个月时间对“教师发展班”进行全面听课。4月30日听课5节,并进行了会议研讨点评;5月7日,听课6节,也做了会议点评;5月14日,听课6节,进行了个别反馈;5月20日听课6节,也做了个别反馈;5月27日听课5节,进行了个别反馈。6月4日,进行“教师发展班”听评课小结,开设小型讲座“学思结合做教研”。与此同时,完成对每一位教师的听课书面反馈,内含上课流程、授课特点、问题改进、研究方向等。并发至校园网,供大家参考。

2.商讨有效课堂。9月9日,刘永和老师参加了汤山中学“教师发展班”研讨暨初三工作动员会。侯尔豹主任对上届初三中考进行了质量分析,严明才副校长、李春武副校长、赵月蓉校长分别讲话,总结经验教训,动员教学改革。刘永和老师也做了发言,提出了构建“有效课堂”,以引领汤山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同时,明确了本学期“教师发展班”与初三工作的主题为“有效课堂”,而“个人课题”的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是两个重要的抓手。

3.课堂效益问卷。2014年12月,我们开展了“谁偷走了我的课堂效率”主题问卷调查,从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手段选择、方法设计、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寻找自己课堂教学的问题。然后进行整理,把“谁偷走了我的课堂效率”的问卷整理出“问题包”,从中找出关键问题或者关键因素,为实施“有效课堂”计划进行铺垫。同时,要求发展班老师选出切合自己实际的最主要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进设计,逐步落实在自己的课堂之中。

4.课堂教学竞赛。2015年3月,“教师发展班”举办赛课活动。目的是为了推进课堂改革,不断促进有效教学,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水平,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鼓励、引导青年教师落实小班化教学和友善用脑的教育理念,

探索课堂教学规律和方法,建构“清泉课程”,打造“润泽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要求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充分体现“有效课堂”和“友善用脑”,并评比出一二三等奖。

6.打造“润泽课堂”。2015年9月,我们开始研究并打造“润泽课堂”。在新课程标准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以提升学生“学习力”为目标,以遵从学生学习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敬畏学生生命与健康为出发点,以汤中“清泉文化”为背景,将构建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实施“友善用脑”理念、改进小班化教学等符合学习科学的多元化的教与学的方式,进行科学的吸纳与整合,形成适合我校生情、师情和校情的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润泽课堂”教学模式,达成温润、有效、灵动的现代课堂,在和谐妥帖中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7.导师示范上课。2015年9月,刘永和老师借班执教余秋雨的《信客》。刘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大道至简,教学主张是简单语文,设计模型是起承转合:情景式导入(起)——温故知新(承)——重点突破(转)——意义建构(合),努力使教学设计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本课设计“起”于字词教学,正音与解释语素,这是夯实根基阶段;“承”于句章分析,给四个部分加上小标题,这是课文整体感知阶段;“转”如人物分析与特点归纳,通过描写分析忠厚、热情、诚信、任劳任怨等性格特征,这是重难点突破阶段;“合”于课堂小结,抓住“碑文”创写、语言风格体悟,这是建构与拓展阶段。

8.推进“精品课例”。2015年9月开始,“教师发展办”推进“精品课例”的研究。按照“精品课例”的精典性、研究性、规范性、辐射性、教育性等特征,进行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课前按照“我的教育理念”“我的教学主张”“我的方案设计”“我的创新亮点”“我的顾虑与困惑”等做500字的说明。听课者对照“说明”进行听评课,采取开课人简述、教师互评、校长点评、导师点评等,进行深入评课,并进行评比。

9.打造“润泽课堂”。2016年3月14日——3月31日,汤山中学教师发展班“精品课例”暨“润泽课堂”赛课回答有拉开序幕。我们用了整整5天时间,“发展班”每一位老师都展示了自己的“润泽课堂”,特别是3位“发展班”以外的教研组长,也同台献艺,诠释“引探酿”。这次赛课充分体现了“发展班”成员课堂教学更加成熟,瑕疵大大减少,而且在“润泽课堂”的“引探酿”的探索上渐入佳境。

二、精品课例,我们迈向“润泽课堂”

我们设计的“精品课例”是具有明确的目标执行性,一是“精品”,二是课例,三是指向“润泽课堂”。是“润泽课堂”的精品课例。

1.“精品课例”的特征

(1)精典性。“精品课例”是课例中的精品,是教学设计的顶级目标。课例要达到“精品”的要求,需要经得起推敲。目标设定简明扼要,内容选择突出要点,环节安排流畅清晰,手段使用恰如其分,方法运用多样得当,课堂用语准确精炼,师生合作互动交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等等。

(2)研究性。课例要达到“精品课例”,只有一条路,就是教学研究。文献研究必不可少,必须有理论的指导和经验的借鉴;调查研究不能缺位,教情学情必须充分了解;设计研究最为关键,没有创意设计就没有“精品课例”;行动研究确实保障,一个“精品课例”必须通过行动研究,在不断的反馈中修订,才能不断进步,日臻完善。

(3)规范性。“精品课例”具有较为严格的规范要求,不能随心所欲,更不是“概念课”。“精品课例”必须符合教育理论与理念,符合教育政策与法规,符合课改要求与素质教育,符合教学常规与学校制度。有任何瑕疵的课例都不可能成为“精品课例”,所以需要认真学习,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并在修改中深入体会其“规范性”。

(4)辐射性。“精品课例”因为它的“精典性”“研究性”“规范性”,因而,也具有了辐射性。一是辐射他人。“精品课例”可以成为其他老师学习、模仿的典范,好的“精品课例”不仅可以影响本学科的教学,还可以影响其它学科的改革。二是辐射自己。教师通过“精品课例”的打磨,体会教育教学的规律,理解有效课堂的本质,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与方法,对于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具有引领的作用。

(5)教育性。提炼出精品课例,不仅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同时,通过“精品课例”,可以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人人有所学,有所得,在原有基础上有

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

“润泽课堂”“精品课例”,我们不能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们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2.“精品课例”设计要求

“精典课例”就是精典的课例。“精典”是指精彩典范的,具有精确性和典型性。“课例”就是课堂教学的实例,实实在在的,已经实施的例子。“精典课例”具有典型性、操作性、示范性、辐射性作用。是成熟教师的标志,是通向风格形成的桥梁。

(1)要有我的教学理念。在认真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一种教育理论或者教育思想,经过自己的诠释,作为自己的教学主张。自己的教学设计都要在教学思想与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体现自己的教学主张。

(2)要有我的教学主张。在教育理论、教育理念指导下,结合当前教育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的判断,拿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主张要与众不同,要别具匠心,要符合理论,符合实际。

(3)要有我的教学特点。“和而不同”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我们“润泽课堂”“精品课例”的追求,而了解与提炼自己的教学特点,扬长避短,是风格形成的关键。在连续5次大型听评课活动中,“发展班”成员教学特点已经逐渐清晰。

(4)要有我的风格取向。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一个长长的过程,但是,我们需要有目标。这个风格既要体现自己的教学主张,还要表现自己的特长,更要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5)要有我的设计模型。典型课例的典型性在于可以示范,那就要有一套设计模型;是温故知新,是起承转合,还是问题三段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己需要清清楚楚。我们倡导“引探酿”。

(6)要有我的创意设计。“精品课例”一定要有独到的创意设计,让人眼睛一亮——其他人想不到,却又很有用处的。导入设计、问题设计、方法设计、材料设计、方式设计、手段设计,等等。

(7)要有几个典型实例。“几个”的意思是,课例需要有代表性,因为教学内容不同,要求差异很大,需要分门别类打造多个精典课例。比如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大相径庭,阅读教学也有现代文与文言文

之区别,现代文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大有不同。

(8)要有简明设计说明。上课之前,用不超过300字对自己的课例进行说明,从“我的教学主张”“我的风格取向”“我的设计思路”“我的创新亮点”,还可以加上“我的担心与顾虑”。

尽管“润泽课堂”的打造,我们在路上;但是,我们的设计与实施,正在向特点与风格迈进。

三、教学风格,我们渐入佳境

根据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改革,在改革中实践,注重教师的特长提炼与风格打造,是“精品课例”矢志不渝的追求。

王燕的简约与理性;

刘芳的智慧与灵动;

梁英的素养与层次;

刘静的思维与魅力;

张雅菊的亲历与激情;

唐华的朴素与干练;

曹美玲的指挥与智慧;

赵帅的思维与张力;

曾晨的条例与图示;

计爱俊的智慧与细致;

周慧萍的简约与和谐;

陈凯的严谨与淡定;

钟苑馨的自然与清新;

周婷的和谐与温馨;

李娟的典范与典雅;

陈娇的问题与训练;

夏凡的思维与艺术;

李勇的和谐与个性;

陈慧娟的学会与会学;

汪中伟的生活与活动;

方婕的体验与优雅。

四、“引探酿”,我们注意什么

1.去年,我们提出的要求

(1)勇于创新设计。这一轮比2014年上半年的第一轮、2015年上半年第二轮的课要好许多,好就好在我们有了较为明确的“精品课例”的设计目标,几乎每一位老师都在认真设计,而且体现出较多的创意。典型性的主题选择,选择性的内容安排,综合性的方法运用,白板与黑板的巧妙搭配,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交流,许许多多的细节处理,等等,发展班的老师具有了创意设计的意识,也具有了初步的能力。努力方向:整体设计,顶层设计,细节设计。

(2)尝试教学改革。在师范学院,我们学习了教学模式;在汤山中学,我们也学习了教学常规;现在,我们应该开始进行改革,在教学模式、教学常规的基础上,根据我们自己的风格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尝试更加新颖别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这就是教学改革。有人尝试英语的以读促写,有人尝试语文的以点带面,有人尝试物理的生活化教学,我也尝试了“粉笔教育”,等等,这种尝试难能可贵。努力方向: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方法,并且行之有效。

(3)明确主题层次。“精品课例”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明确的主题和清晰的层次,这是设计的要求,也是实施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求有设计模型(模式),我的设计模型是“起承转合”,每一位老师的“精品课例”应该主题明确,层次清晰,并且要让听课老师,特别是学生也清清楚楚。

(4)自主合作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两种互补性的学习方式,我以为,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辅,这是应该的和必须的。而这样两种学习方式需要研究出其行之有效的实施原则、流程、把控等措施,这些,我们还做得不够。在“三维目标”里面,“过程与方法”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需要注重的。特别是合作学习,合作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思维深度和相当的复杂性,否则我们就不需要这样的社会学习;而且,合作的时间过短,更像是一场“表演秀”。

(5)规范板书设计。板书,往往是公开课留给听课教师和学生最深的印象,既是“过程与方法”的展示,也是供学生意义建构的模板,是一节课的象征。语文老师必须注重板书设计,其它学科的教学

也要注意板书的创意设计——指向学生的理解、记忆。板书应该简明扼要,要用思维导图的理论进行指导。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我们还要思考白板与黑板的配合使用。

(6)留足建构时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者应该进行主动积极的意义建构,也就是体现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而学生的意义建构需要老师交代方法并有效训练,这个过程就是每节课的课堂总结,既是课堂总结,也是意义建构。而现在大家课堂设计满满当当,过程匆匆忙忙,总结草草了事,严重影响意义建构的培养。今后,一是要求课堂设计宽宽松松,二是留足建构的时间,如果来不及,可以删减教学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主动建构的良好习惯。

1.今年,我们进一步改进

(1)深入理解“引探酿”。“引”:引入导入,是温故知新,还是问题引领?是情境设置,还是悬念吸引?要“引”出技术、艺术、气氛、效果来。“探”:探究学习,是探究思路,还是探究层次?是探究重点,还是探究难点?是探究问题,还是探究“易错点”?探究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应该是逐层深入的,应该是合作交流的,应该是有序有效的。“酿”:就是建构,包括课堂总结与提炼,包括课堂训练与检验,包括知识的结构化,包括建设“知识树”,包括“同化”与“异构”。这样三个层次都还有努力的空间,特别是最后的“酿”。

(2)课堂教学“结构化”。目标明确,层次清晰,方法多样,浑然一体,是“润泽课堂”的努力方向。一节课让学生与听课人感觉清清楚楚,干干净净才行。我们现在的课堂结构设计是不是清晰?实施是不是清晰?前后是不是连贯?过渡是不是自然?课堂“结构化”,清清楚楚,干干净净是“精品课例”“润泽课堂”的共同努力的方向。

(3)课堂风格“个性化”。优雅课堂,和谐课堂,智慧课堂,张力课堂,温馨课堂,严谨课堂,快乐课堂,趣味课堂,积极课堂,……我们的老师的课堂风格已经初现端倪,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需要进一步彰显个性与特色,逐渐达到“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境界。

(4)课堂教学“实在性”。现在,我们已经向课堂要实效了。一是增加“后测”。“后测”就是一个导向,明确地告诉大家,上课是需要关注效果的,老师是这样,学生更是这样。二是强调书写。既要设计板书,还要认真写字,这是“精品课例”的要求,也是“润泽课堂”

中“酿”的基础。三是整理实录。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并经过了自己的实施检验,还得到了同行与导师的点评,我们应该收获多多,当然要整理出来,写成文章。

2016年3月31日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4年6月14日,在容中报告厅,我有幸和学校的几位老师参加了容城县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我们首先观摩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数学课《商不变的规律》。听吴老师的课,最大的感受就是“既扎实,又活跃,既教书,又育人。”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铃声一响,课堂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吴老师声情并茂的故事《猴王分桃》,带着孩子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数学世界。40分钟的一节课,学生就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中,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小组讨论,时而交流汇报,时而掌声阵阵,时而笑声朗朗,不知不觉间就自己总结并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一节课下来,没有过多的课件,没有一关又一关的练习,但是,“商不变的规律”却牢牢地入住了孩子们的心底,因为这是孩子们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通过自己努力获取的,不是老师告知的,所以孩子们的印象最深刻,记忆也就最牢固。 反观吴老师的这节课,40分钟就带领孩子们发现并总结了“商不变的规律”这一个内容,并且学完新知后没有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可以说是教学内容非常的少。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有个性,有思想,不盲从,不渲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 下午我们又观摩了容城县大河小学王亚峰老师的《圆的认识》和北京来的教授刘劲岺的《数学广角》,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一天的学习,我感受到充分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迫在眉睫。 (一)备好每一节课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如果没有备课就走上讲台,就如一个没带武器上战场的士兵一样心慌。教师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不能做到心中有数的话,又如何能上出一节高效的课呢?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学教师不但要备课,还要花时间深入钻研教材,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数学高效课堂的“精讲多练”,也为数学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效果。当前,我们采用导学案模式,由一个教师主备,其他教师二次甚至三次备课,提倡先听后上,不失是一种好方法。另外,对于新课标教材,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我教学二十几年有一个很深的体会:一册教材即使以前教过,再教一遍又能挖掘出不同的东西,得到不同的体会,获得新的收获。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把“高效课堂”这艘船开好,就必须扬好“备课”这片帆。 (二)预习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法宝。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光有老师认真地准备还不够,必须把学生也带进来,这就是布置学生预习;当前我们采用的是导学案教学,一是针对预习的内容,看看那些能看得懂的,能理解的;二是找一找预习内容中看不懂的,把它做上记号,三是对于预习的内容,还有什么想法的,也把它记下来。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面对新知识之前都有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知道第二天讲什么,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课堂上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完成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在诸多问题面前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一些问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实施“导学-自学-互学”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打造高效课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目前的课堂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部分教师仍然把教学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只顾“授人予鱼”而非“授人予渔”。 2、教学案的编写问题。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教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预测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表面问题。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参与度不同,很

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组间安排有的没有做到同质。 6、反馈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7、学习评价中的激励问题。教师们仍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劳动付出纳入学习评价中来,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学生之间的点评还不能形成争论的话题,不能真正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导向、纠偏、深化等方面的作用。 8、课堂教学的监控问题。没有对教师教学工作细节上的明确要求,对课堂管理还比较宏观,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比较粗糙;备课组不能及时地针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教师们对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不够深入,缺少有效的尝试。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教师观念要彻底转变。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是对教师们的教育观念进行革命,没有教师们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向“学生为本”

渗透数学文化,润泽小学数学课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6586511.html, 渗透数学文化,润泽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周青洁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27期 【摘要】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每一个地方都隐藏着数学的身影,每一个事物都包含着数学的意义。科学家做实验的时候需要有数学的帮助,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有数学的理解,它渗透于一切事物中。可以说,数学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关键词】数学文化;渗透;策略 数学文化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文化之丰富也彰显了数学的深厚内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将数学文化渗透其中,从而引领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讲述数学历史,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贯穿中华的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也成功地衍生出了璀璨的数学文化。在前人所记载的史实中,就有因数学而闻名的杨辉、秦九韶等人,更有流芳百世的《九章算术》等著作。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收集关于数学的有趣史实,例如,圆周率、勾股定理等,通过这些宝贵的史料记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去探索古人所建立的知识王国,让学生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动骄傲。教师应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结合有关的数学史料,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与学生讨论数学的历史故事,这样,学生在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的时候就能生动有趣,更加透彻地了解这些故事中蕴含的人文价值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表内乘法”时,可以结合书后的具有二千年历史的“竹木简口诀”,增强学生对数学历史的了解和对祖国的自豪感。再例如,在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中,“计算工具的认识”演示出了从古至今变化的计算工具,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知识点向同学们展示当今的计算机是多么的简单轻便,先人探索的过程是多么的艰辛而具有才智,演变的结果汇聚了多么多的辛勤与智慧,让他们明白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了解数学概念,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还要让他们领略数学家的魅力,使学生从中学习并思考,在未来可以通过数学的知识去寻找生活中的智慧,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知道,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是枯燥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知识点中的故事,调节课堂气氛,营造出活跃有趣的氛围,从而带领学生畅游在探索数学的海洋中。为此,教師应着重开发数学教材中所包含的智育、德育、美育,引领学生走上数学的探索之路,从而接受数学文化教育。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具有对称美的图形,像体育课上的篮球、足球,讲台上的黑板擦、粉笔,再如像生活中常见的正三角形等。在展示的同时,引起学生对这些图片的兴趣,当他们沉浸于

如何打造生本高效课堂之我见

如何打造生本高效课堂之我见 所谓生本高效课堂,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课堂。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思考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其次,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第三,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善于启发、引导。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如何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如何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就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最基本的途径。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发展。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是我们数学教师一直关注并追求的目标。那么到底该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目标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备好每一节课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如果没有备课就走上讲台,就如一个没带武器上战场的士兵一样心慌。教师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不能做到心中有数的话,又如何能上出一节高效的课呢?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学教师不但要备课,还要花时间深入钻研教材,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数学高效课堂的“精讲多练”,也为数学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把“高效课堂”这艘船开好,就必须扬好“备课”这片帆。 (二)预习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法宝。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光有教师认真地准备还不够,必须把学生也带进来,这就是布置学生预习:一是针对预习的内容,看看那些能看得懂的,能理解的;二是找一找预习内容中看不懂的,把它做上

记号,三是对于预习的内容,还有什么想法的,也把它记下来。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面对新知识之前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与心理准备。课堂上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放在学生存疑、模糊的地方,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根本。 “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课堂上要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不回避任何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上要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给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回顾我们的课堂,回答问题的更多的是中上层学生,所以中上层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而我们的差生相反的就变得无所事事。因此,要使数学课堂更高效,教师应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开始,承认其基础的差异,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肯定中学习,在教师的鼓励声中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 (四)教师还应该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课堂学习中,合作小组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合作的状况。学生小组合作时常有以下现象:有的学生托着下巴冷眼旁观,有的学生溜到别的小组,有的东张西望……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09-10-10 16:40:10) 转载▼ 标签: 杂谈 1.教学理念转变不到位 有一些教师先入为主的引导,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谓“穿新鞋,走老路,老路愈走愈不通”,或是编花环让学生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课堂上老师常按自己的见解来解释问题中的知识和现象,唯恐学生不懂,面面俱到,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或认识。根本就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也就谈不上学生对这一学科有特别的 兴趣了。(在座谈时说,学生配合不好)这是教学观念转变不到位所造成的教学现状。 2.师生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 有的课堂“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假互动,无效热闹充斥课堂。为了将课程的教学理念落 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 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因为教师理解的歪曲或把握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尽管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利用这个环节解决一些 教学难点,突破重点,可是发现一些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比较牵强或是形式或是无病呻吟;个别的把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作为讨论的问题,看起来课堂比较活跃,实际上浪费 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实效性差。有的问题结论不是学生的内心的真实体验。学生思考过 程变成了标准化的答案,对答如流,有的问题(或片段练习)不到一分钟都完成了(或1、2百字的片段),这都是教师预设好的(或课前预备好的),不是引导这学生去研究去分 析得出自身的结论和体验。这样的课不真实,是表演性的。 3.“问答”成了课堂的点缀或满堂问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问没有新意,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3)、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时,问题设置过大,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针对性差,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4)、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5)、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读课文也是这样),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 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培养思维能力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 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要注意生成性的问题;还有的满堂问,大都是齐答,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随声附和。 4.主体性被忽视 课标和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然而,还有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还有的教 师在学生自学或活动时,提示过来提示过去,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甚至打断 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思路。 5.教学的对象不是全体学生 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把眼光落到前几排或一少部分学生身上,不肯把精力施舍给坐在后 面的学生,这样将造成差生更差的恶性循环,后面的学生爬在桌子上睡觉或说话或吵闹, 没有象“洋思、杜朗口”那样在课堂上让学生都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在不同的程度上都 有所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应有的价值追求

小学数学课堂应有的价值追求[]学是一种文化,但在当前的数学课堂,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如今正渐渐丧失了它的文化意味“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亟待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就小学生数学学习中遭遇的现实问题引发思考,拟从数学课文化意味的本质、合理定位、达成策略来阐述作为数学课应有价值追求的数学文化,以期有效重构数学课堂文化。[]学文化 文化意味 达成策略 新课程以来,数学教育无疑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洗礼,虽然短暂,我们却已深刻体会到了一种诸如“思潮”般的动荡。在数学教育这“繁荣”的背后,却只见其显平面化,虽“显赫”然而实质上却更加边缘化了,因为它远离了作为数学本身的博大精深和文明智慧,它越来越失却了数学本身的文化意味及价值追求……我们目睹着种种教学行为“误”入极端;我们亲闻呼唤数学传统回归的声音;我们追求着“数学化”和“生活化”走向平衡的课堂;我们更期待着以文化润泽的数学课堂。——作者题记 一、现实拷问: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最缺的是什么 童年的数学应该充盈着一种游戏化的精神,童年的数学应该

是五彩斑斓,充满想象的色彩。它瑰丽、神奇,富于想象力,常常能带领孩子走进一个充满无限遐想空间的数学世界。但新学期开学不久的一篇学生上交的数学日记却引发了我们 的思考: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最缺的是什么?(一个五年级学生的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能写些什么呢?数学日记有什么意思呢?数学有 什么用处呢?……遇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孩子不在少数,我们无需探寻其原因何在,但现实图景下,最根本的一点显而易见:孩子的数学学习缺少的正是一种“文化意味”。 童年数学对于他们来说,难道真是这样可望而不可及?学生生活在童年数学的世界之中该如何去触摸、领略数学那开阔、丰富、优美、甚而是动人心魄的一面?在当下的数学课堂,我们发现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如今正渐渐丧失了它的文化意味,变得不那么“文化”了。数学常被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以“科学”的姿态出现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技巧训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对蕴藏在其中的情感因素、人文价值忽视不见,正在使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和气度一点点剥落、丧失。可以这么说,纯知识的技能教育已使得当今儿童的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 狭窄,他们的心灵越来越走向沉重和荒芜。也因此,我们时常遭遇类似这样的尴尬: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学习数学除了操练习题以外,数学很难进

构建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之我见

构建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03-30T07:39:21.59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月总第335期作者:严天洲 [导读] 构建高效课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高效课堂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实现课程目标最大化、最优化的课堂,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湖北省咸丰县唐崖镇燕朝小学445606 构建高效课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高效课堂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实现课程目标最大化、最优化的课堂,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为了想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就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客观事物做出比较科学的判断,在对自己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益。因此,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迫在眉睫。 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应当是社会生活的课堂。道德与法治教材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广阔的空间,教师要学会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中链接社会生活与教学内容,充分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道德与法治课堂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教师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地努力激活文本,把学生的目光从枯燥无味的书本引向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熔多学科知识为一炉,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社会和感悟人生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为了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调查、采访和交流等活动,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感悟和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体验和提升,从而增强了学生道德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建构的机能。 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道德与法治课激活学生是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要激活学生首先就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利用好课文插图,仿照课文插图训练学生的言行,让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使学生看得见、听得到和学得来,这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强化作用。同时,我们要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观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是很正常的,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老师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空间,学生只有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主体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 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构建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资源,激活教师也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么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怎么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我们只有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和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眼神、动作、肢体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无拘无束的课堂,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高质量地备课。这种高质量的备课需在认真研读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准确的教学目标、流畅的教学环节和精要的教学问题,只有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及详细的教学设计,课中才会底气十足,不慌阵脚,这也是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保证。教师必须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这是课堂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保障每个学生学习高效的重要基础。这种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实际上是教师长期进行课堂教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教育智慧。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们要力求能将生硬、空洞的概念教学变为学生对生活道德的感悟和快乐学习的享受,能将现实的社会生活事件变为学生生动学习的教学资源,共育师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及共鸣的道德情感。不仅如此,教学还要通过正面引导和科学评价的方式,让课堂既民主和谐,又严谨深刻,让学生人人有知识上的收获,个个有快乐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高效教学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置

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置 新一轮课改的铺开,文学阅读的回归课堂,使课堂教学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明显,语文教师是否拥有良好的主问题设置能力,也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成熟与否甚至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主问题设置应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硬性要求。 一、主问题设置,课堂教学省时高效的通衢 主问题设置这一概念,不知之前是否有人提及过,但不管怎样,估计众多同行已是有所悟有所为的。湖北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曾言:“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日久,几乎所有的阅读课堂教学充满‘问答’,甚至有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实录,也显得提问过多,内容过浅。”(《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7--8期)的确,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自己身上,阅读教学认真设置主问题真的人人做到了吗?我看未必,既然没做到,那么在教学改革中这就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且获利将甚丰的空间,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可让学生学会在整体阅读中养成快速切入抓住文章(材料)主旨的阅读习惯,逐渐形

成快速阅读、快速把握、快速写作的能力,走上“快读快写,读写双快”的道路,因为北京特级教师程汉杰的快读理论和湖南特级教师杨初春的快写理论都已被实践证明是科学有 效的。事实上,无论高初中,课堂教学实施主问题设置的话,学生的探究意识很容易被激活,能够使学生认真快读全文,精读某一段或几段,搜寻信息,比较筛选信息,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或是个性化的理解来。 97年有幸在湖南听了宁鸿彬老师的一堂课,他用两课时教授一般老师可能要用3--4课时才能处理的《皇帝的新装》。当时感觉有两种惊讶与震动:一是非常惊讶宁老师真够沉得住气,在第一节课里竟敢用35分钟让学生给这则童话故事加副标题,在第二节课里仍敢用22分钟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事情节并就学生说出的“衣、骗、穿、傻、蠢、装、伪、新、称、假、美、显、虚、想、扮”等15个字进行筛选排除,确有大师风范;二是惊讶当时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之好,学生全部动起来了,且真有所得,决不像我们在不少时候所看到的那种课堂上很热闹,课后却似乎什么也没得到的热闹。宁老师这堂课使我们听课者大受启发的就是他巧妙设置了主问题,以主问题打通文章关节,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获得真知,这样处理教材,堪称省时高效的典范。

小学数学课堂文化的“三优化”

小学数学课堂文化的“三优化” 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文化,只有在课堂里做到有生机、开放,才能称得上是广泛的开放。学生惧怕数学,把数学看作是一种负担,都说明数学课堂文化还需再民主、再和谐化、再反思而重新构建新型的课堂。如何重构新型数学课堂文化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认为构建数学课堂文化,着重要落实“三优化”。 一、唤醒学生精神生活,优化课堂文化 教育是心灵浇灌心灵,真诚赢得真诚的事业。重构数学课堂文化,首先是优化课堂文化环境,创造心灵融通的交流场――课堂精神文化的构建。 (1)在充满精神文化的课堂当中,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民主,民主的核心是尊重。营造师生互尊互爱互动的课堂心理氛围与教学空间,必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个带进”: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这几年对新课程理念的琢磨和体会,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要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例如,

对上课不专心听讲的,我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不点名地说:“假如你们的家长是个农民,种不好庄稼,收不下来粮食,你们可曾想一想,他这个农民当得好不好?再想一想,汽车司机违反交通规则,出了安全事故,那他是不是个称职的司机呢?我们是学生,不守纪律,不努力学习,试想这个学生,当得好不好?”针对我提出的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还尝试让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来回答,结果让我很满意。我更是给他们鼓劲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如果说到做到才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真的,这几个同学慢慢有了好转,逐渐地变成了好学生。 (2)在充满精神文化的课堂当中,学生的错误是学生成长的契机。例如:在一节数学分数认识的练习当中,一个学生上来板演,结果出现了这一种情况:1分米的5分之4是多少厘米,学生这样解:“1分米的5分之4是4厘米。”我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反问他:“这道题目做错,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我分数的意义还没掌握!”“那你应该怎么办呢?”学生马上就意识到自己该努力把这方面的知识补起来了,让错误点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良好的课堂精神文化,目的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建构课堂内驱力,优化行为文化 如何能在课堂上重构数学文化,就要重视教案设计,铺平与学生交流的绿色通道――课堂行为文化的构建,主要

浅谈如何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浅谈如何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教学上的高效率指的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既能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下面我就结合使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教会学生自学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新教材编写的书面内容不多,却涵盖大量新的知识点;要求训练量不多,但难度却较高,为了完成既定目标,学生需要大量阅读,若方法不当,盲目做大量的练习,就会身陷题海不能自拔,渐渐产生畏难心理,进而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现行新教材的数学知识链呈螺旋形上升,较系统,又引入很多实际生活的例子,更具体化,只要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提出具体要求并监督到位,初中生完全可以自学课本大部分内容。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入了初中教学课堂,各学科的教学都应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检测手段以提高课堂效率 充分利用初中生争强好胜的个性,在课堂学习中引入竞争机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检测手段。 比如口头检测,也就是平常的课堂提问,口头测试可随时进行,它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又如当堂检测:范围虽小,但更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无论是在时间强度、心理压力,还是在知识重点、难点上都能反复突破,这对中考尖子的培养是非常重要。 四、增强数学教学语言魅力以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对教师所传播知识的理解大部分是通过语言,如何增强数学教学语言的魅力呢?首先要求教师口齿清晰,吐字准确;其次,数学教学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概括性和严谨性,语言要符合科学原理,不能随意更改,如“三角形相似”不能说成“三角形相等”,一字之差意义截然不同,要少说错话,少说废话,言简意赅,有条有理,有的放矢;最后,数学教学语言还应具有启发性、趣味性、表演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能够使学生思维保持活跃,处于一种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状态。 五、科学创设情景以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景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 六、注重“三个化”以提高课堂效率 (一)数学学习概念习题化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双基和发展能力必不可少,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我通过反映数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变式习题演练,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例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摘要:本文以《鸿门宴》的教学实景为例,探讨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的事项,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设置;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93-2 【案例回放】 《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 师:刘邦在准备逃离杀机四起的鸿门宴前,和张良的那段对话很有意思,其中有一两个词语特别值得咀嚼。请看:(投影)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师:注意到了吗?张良问“何操”,刘邦答“我持”,请大家思考一下:“操”和“持”究竟有什么区别?可以查查词典,看看各自的本义是什么。 …… 师:解释得很好。请看下面这句话:“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樊哙等人是“持剑盾步走”,可不可以说成“操剑盾步走”?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樊哙等人不只是拿着武器,而是双手紧握着甚至举着,为防备不测,保护刘邦,所以时刻准备搏斗。这个“持”字显出了他们当时高度戒备小心翼翼的样子。用“操”就显得太随意漫不经心,不符合当时樊哙等人的心态。 师: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你能不能把这句话翻译一下?生: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辆、人马,独自骑马离开这儿,同紧握剑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 师:翻译得很好。通过这两个词的辨析,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用词的匠心,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理解文言词语时,既要掌握词的本义,也要体会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学到这里,我们不妨一起回顾一下前面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中的一句话,“相如持璧却立”,这个句子中的“持”怎么理解? 生:紧紧抱着。 师:为什么? 生:不让秦人抢去啊。为维护国家尊严,准备玉石俱焚。 师:非常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不仅有助于对词语的正确理解,也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

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

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时代教育的发展,呼唤数学文化精神的回归!课标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将数学文化融人课堂,增加数学课堂的文化品味,是提升数学教学品质,从而实现数学教育三维目标全面达成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人就课堂实践经验来点击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研究数学文化的内涵、提出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力图使数学与科学、人文、审美水乳交融,使课堂在数学文化的渗透下凸显生命的灵动。 我在思考:数学文化是否等同于数学史? 现如今,数学文化常渗透于一些观摩课中,成为课改的一大亮点。但凡认真观察,便会发现,实践层面有关数学文化的研究,总是囿于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与夹缝中,数学文化似乎成了数学史的代名词。那么,数学文化是否等同于数学史?值得我们思考。 大家认为:一堂课只要渗透数学史,那就是一堂体现数学文化的课。带着这个疑惑,我通过查阅各种有关数学文化的资料,发现了将数学文化与数学史划上等号,既是对数学文化内涵的一种窄化,不利于我们全方位地理解、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同时让我们走入了“每一堂日常课难以呈现数学文化的意味”这一误区。 事实上,数学史料的渗透无疑是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数学史料的有效推介与开掘,对于帮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的本来面目,进而还原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将浸润在数学史料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精神彰显出来,倒也不失为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重要媒介。应该说,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引子。数学文化还远不是数学史能包容和涵盖的。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其所折射出的思维方式、对称、和谐等独特美感的敏锐洞察等,这些才是作为文化的数学所具备的文化价值,而我们的实践,必将在新的认识高度和

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精选》.doc

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 梅溪镇中学董军民 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文主任力推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对我们的研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活动从2017年9月20日开始,至12月7日结束。我十分积极地参与了这项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收获颇多。现就我个人参与此次活动的情况总结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此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要求我们阅读一本优秀数学文化著作,增加数学文化知识储备,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渗透数学文化知识。我在活动过程中,一直围绕这个重点目标来进行的,加强阅读,不断了解数学文化知识,并对文主任推出的一系列数学文化课程进行跟踪阅读。 第一阶段是知识储备阶段,主要是读一本数学文化著作。为了了解初中数课堂学数学文化,我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下载了PPT《渗透数学文化的思考》、论文《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视频《小数文化介绍》等学习资料,并对文主任推出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文化》进行了全面阅读,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文化知识,写出了读后感,并上传了资料。我觉得阅读一定数量的数学文化方面的的知识,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是教学设计阶段,主要是上传归纳的初中阶段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和原创的教学设计。我对整个初中阶段的

数学文化作了一个详细的整理和分析,我认为这些知识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掌握数学发展的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数学家的故事给学生们以激励,提高他们的未知欲。平时对一般的教学设计还可行,但要渗透数学文化可就有点难了,因为以前很少这样做。不过,万事就怕认真,我觉得这次研修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可以说就是认真,我还从没有这么认真地参与培训。我不断收集资料,在我的课堂里,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到一些数学文化知识,我发现课堂的效果较以前要好。有了经历后,我就选出了一节课,在做教学设计时,从中融合了一定的数学文化知识,并上传至活动里。 在研修活动进入第三阶段后,我对所设计的渗透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进行校本实践,通过相互研磨、完善,录制并上传课堂实录。平时我们在一起有过探讨研究,觉得渗透数学文化对数学课堂的教学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定要重视,并采用合适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我根据大家的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并进行了试录。最后,觉得效果不错时,就正式录好课堂实录并上传。不过,后来我看了一下效果,还是差强人意,一方面是本人语言水平的问题,对数学文化的表述不十分清楚,没有感染力,另一方面是录像设备录的效果不是很好。 对于录课,我在活动里看了下,大家录得少,上传得少,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小学数学每周只有四节课,教学任务艰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潜心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优化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重要核心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交流,让有效的学习方式唤醒沉睡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的机会,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就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1.精心编制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2.小组合作学习。3.全班交流学习。4.教师分配各小组展示、讲解任务。5.小组展示。各小组推荐展示员,到黑板上展示自己小组的任务。6.小组讲解员上台讲解本小组展示的内容。7.巧设练习,达标检测。8.课堂小结。9.课堂评价。 二、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

中学习数学”。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将数学知识直观化、情境化,使数学课充满情趣与魅力。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指着学校的长方形花坛问:“你们能测量出相关的数据,求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吗?”学生比较轻松的回答说,要测量出长和宽,就能求出长方形花池的面积;我又顺势指着甬道另一侧的圆形水池问:“老师想知道圆形水池的占地面积,你们会测量出相关的数据,像求长方形的面积一样,求出圆形水池的占地面积吗?”学生都瞪大了求知的眼睛。当学习完圆的面积之后,我又把这个问题拿出来,有的学生马上说,只要量出圆的半径就能求出圆的面积。我又问,谁能测量出圆的半径?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个圆的半径不好测量,这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交流,对学生的解题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的小组汇报说,拿一根皮尺,根据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先测量出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再求出圆的面积;有的小组汇报说,先用皮尺或绳子测量出圆的周长,再求出圆的半径,再求出圆的面积。这样的教学,学生带着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人人动脑、个个参与,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新课程要求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

浅谈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浅谈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叶榭学校张月 【案例背景】: “今天上课真没劲,提的问题都没有人举手回答。” “回家大概也没好好预习,问题提出来,都不知道到哪里去找。” “是的,上课的时候就那么几个好学生能配合,其他人叫起来,一句话也没的。” “只有学生字的时候热闹一点,拼拼读读,分析字形,找朋友组词,他们喜欢的。” “我们班也是,尤其是课文学完以后的说话训练,要么没人说,要么一个人说了什么,后面的人再把他的话重复几遍。” …… 在办公室,常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交流”。工作三年来,我一直任教于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自己的课堂上也经常出现这种时而热闹,时而冷清的现象:学生字时特别热闹,“老师,我!我!”有几个所谓的后进生一旦遇到学生字的环节,就特别激动,边举手边叫着,仿佛错过了这次机会,就再也没机会站起来回答问题了似的。可是在学习课文环节中,遇到“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时,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即使我微笑着鼓励那些所谓的好学生,他们也会为难地皱皱眉,摇摇头。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是学生预习没做好吗?是他们上课时没有积极动脑筋吗?还是老师的教学设计出现了问题?在校内外听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听了赵老师的《44.山里的桃花开得迟》这一课后,我得到了一些启发。 【案例描述】: 《44.山里的桃花开得迟》是小学二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记叙了少年沈括读诗——质疑——实践——解疑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但是如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山里的桃花为什么开得迟?却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赵老师由欣赏美丽的桃花图片,介绍桃花(尤其突出了桃花的开花时间)导入课题。继而抓一个“迟”字提问——“迟”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晚”。

让数学文化润泽我们的课堂(余振兴)

让数学文化润泽我们的课堂 ——人教六上《圆的周长》 黄冈市实验小学余振兴 [摘要]数学文化不是简单地数学+文化,是在关注数学历史性和数学美的同时,关注数学思考的魅力,关注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是要使学生感受到思维的乐趣,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 [主题阐述]数学是一种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下的数学课堂,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如今正渐渐丧失它的文化性,变得不那么“文化”了。对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技巧训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正在使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和气度一点点剥落、丧失。《圆的周长》是一节富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教学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其进行的深入研究,来初步探索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如何让数学变得更文化些? [教学过程] 一、揭示圆的周长的意义,初步感知圆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1.揭示圆的周长的意义。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与圆相关的知识“圆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举起准备的圆,指一指圆的周长。(一生上前指黑板上老师画的圆的周长)谁能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圆的周长? 生:围成圆的这条线的长度。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谁能再完整说一说? 课件出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齐读) 2.初步感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师:请看屏幕:https://www.360docs.net/doc/c116586511.html,/showResource.py?resourceId=12201演示画圆。要画一个周长比这个圆的周长长的圆,该怎样画?要画一个周长比它短的圆呢?看来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有关系,与半径有关肯定也与什么有关?(因为直径是半径的两倍,也肯定与直径有关系。) [设计说明]通过指一指、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上完成对圆周长概念的建构。通过激发学生画圆的经验,使学生初步建立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这一表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