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各种诊断的描述

胃镜下各种诊断的描述
胃镜下各种诊断的描述

1.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胃窦胃炎(充血/渗出型)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光滑,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胃窦胃炎(充血/渗出型伴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光滑,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2期)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粘膜充血水肿,小弯侧可见一大小约为0.4x0.6cm的深溃疡,内覆厚白苔,未见活动性出血,周边粘膜充血肿胀,未见肿块;球降

交界处可见一大小约为0.7x0.9cm的深溃疡,内覆厚白苔,未见活动性出血,周边粘膜充血肿胀,未见肿块。

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H1-S1期)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粘膜充血水肿,前壁靠小弯侧可见一皱壁牵扯,基底部粘膜红,周边可见多个大小约为0.1-0.3cm的浅溃疡,稍覆白苔,部分呈霜斑样,前壁靠小弯侧可见假憩室形成。

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溃疡(A2期)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粘膜充血水肿,球降交界大弯侧靠前壁可见一大小约为0.8x1.5cm的深溃疡,内覆顾黄白苔,未见活动性出血,周边粘膜充血肿胀,未见肿块。

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胃角多发溃疡(A2期)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变形粘膜充血水肿,靠前壁可见两个大小约为0.4x0.5cm、0.5x0.6cm 的深溃疡,内覆厚白苔,未见活动性出血,周边粘膜肿胀,稍粗糙,于溃疡边缘活检2块;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胃窦胃角Ca累及胃体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可见部分食物潴留,所见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变形、僵硬,胃窦蠕动基体消失,胃角、胃窦可见一环胃壁腔肿块,占据胃壁腔2/3,胃腔缩小,狭窄,电镜通过有阻力,肿块表面糜烂、中央可见深

溃疡,大量坏死苔覆盖,结节样增生,2004年03月29日胃镜病检示胃角Ca,累及胃体。周边粘膜充血水肿。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胃体Ca?

2.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A2期)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多,呈咖啡色。

胃体粘膜充血水肿,后壁靠大弯侧可见大小约为5.0x6.0cm的肿块,中央可见一巨大溃疡面,表面覆大量坏死苔,未见活动性出血,周边呈围堤样隆起,可见部分结节样增生,于结节样增生处活检7块;周边粘膜充血肿胀,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粘膜充血水肿,前壁及大弯侧可分别见一大小约为

0.4x0.5cm、0.3x0.4cm的深溃疡,内覆厚白苔,未见活动性出血,周边粘膜充血肿胀,未见肿块。

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食道Ca?(上段)

食管上段距门齿28~32cm前壁及左右侧可见一肿物,占据管腔4/5,表

面糜烂,呈结节状或不规则样隆起,质地硬脆,部分覆污秽苔,有自发性及接触性出血,取活检6块,其余食管粘膜未见异常。贲门形态及粘膜未见异常。胃底及胃体粘膜未见异常。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幽门圆形,开闭自如。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上部粘膜未见异常。

贲门Ca?累及胃底

食管下段粘膜充血水肿,距门齿35-40cm可见多个结节样增生,表面粗糙,有自发及碰触性出血,食管上段及中段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模糊,可见一环管腔肿块,占据管腔1/3,表面糜烂、溃疡,部分坏死苔覆盖,结节样增生,有自发及碰触性出血,内镜通过稍有阻力;反转胃底、贲门内口可见一环贲门内口肿块,占据贲门内口4/5,表面糜烂,部分溃疡面形成,大量坏死苔覆盖,结节样增生,累及胃底;于贲门口结节样增生处活检7块。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幽门前区粘膜粗糙面性质待定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幽门前区前壁靠小弯侧可见一大小约为0.4x0.5cm的粘膜粗糙面,表面未见糜烂、溃疡,未见肿物。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炎症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充血水肿,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块。

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食道浅溃疡性质待定:以感染可能性大(霉菌性食道炎?)

2.浅表性胃窦胃炎(充血/渗出型)

食管距门齿19-35cm前壁,下壁均可见多个浅溃疡形成,大小约为0.6-4.0cm不等,部分融合,表面覆白苔,较粗糙,活检3块,周边粘膜稍肿胀,末见肿块及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未见异常;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

胃窦蠕动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胆道蛔虫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未见异常。降段可见多条蛔虫成虫,可见一条一端嵌入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乳头肿胀,可见糜烂,异物钳取出三条蛔虫成虫,余充气逼入空肠。

会厌部未见异常

进镜到会厌部。

镜下见:咽粘膜光滑,未见充血及新生物;会厌抬举好,无充血、水肿及新生物;双侧披裂活动好,未见新生物;双侧室带无充血水肿,未见新生物;双侧声带活动好,声门闭合佳,表面光滑。

慢性声带炎、声带息肉

进镜到会厌部。

镜下见:咽粘膜光滑,未见充血及新生物;会厌抬举好,无充血、水肿及新生物;双侧披裂活动好,未见新生物;双侧室带无充血水肿,未见新生物;双侧声带活动好,声门闭合欠佳,双侧声带前中1/3处可见一对称性白色结节状隆起,大小约为0.2x0.3cm,表面光滑,未见糜烂、溃疡。

1.胃底息肉电凝电切术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靠前壁可见一大小约为

0.5x0.6cm的亚蒂息肉,表面光滑,未见糜烂、溃疡,取圈套器圈套息肉基底部,依次电凝电切,摘取息肉,见基底部粘膜苍白,未见出血,摘取息肉送病检;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胃底、贲门内口肿块性质待定:平滑肌瘤?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光滑,前壁靠小弯侧可见一大小约为0.9x2.0cm的凸出胃壁肿块,表面尚光滑,周边有桥形皱壁形成,活检钳触之质硬,未见糜烂、溃疡;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溃疡(A1期)不排除横径动脉出血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全胃粘膜苍白,呈贫血貌。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前壁可见一皱壁牵扯,基底部白,于降交界靠后壁可见一活动性出血面,可见部分血液渗出,中央隐约可见血管残端,周边粘膜充血肿胀,未见肿块。

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食管上段糜烂性质待定:炎症可能性大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上段粘膜充血水肿,距门齿20-30cm可见糜烂面,覆白苔,周边粘膜充血水肿,未见明显隆起,未见溃疡及肿块;余食管各段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

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多发溃疡(H1-H2期)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牵扯变形,大弯侧靠前壁可见一皱壁牵扯,基底部白,球降交界处

可见多个大小约为0.2x0.3cm-0.4x0.5cm的浅溃疡,稍覆白苔,周边粘膜充血

肿胀,未见肿块.

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食管下段静脉显露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下段粘膜光滑,距门齿30cm食管以下可见一宽约0.2cm的淡蓝色索状肿块凸出

肠腔,表面光滑,未见糜烂、溃疡及红斑征;余食管各段形态及膜色泽正常

,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胃底息肉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近后壁处可见一大小约为

0.3x0.4cm的亚蒂息肉,表面光滑,未见糜烂、溃疡;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部分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部分融合,周边粘膜充血肿胀,未见明显隆起,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炎症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未变形,粘膜充血水肿,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 不等,未见溃疡及肿块。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急性糜烂性胃炎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胃体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大量糜烂点,大小约为0.1-0.3cm不等,部分融合,覆陈旧性血痂,周边粘膜充血肿胀,未见明显隆起,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炎症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粘膜充血水肿,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0.1-0.2cm不等,周边黏膜肿胀,未见溃疡及肿块。

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胃底憩室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靠后壁可见一直径约为0.9cm的广口憩室,基底部光滑,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牵扯变形,粘膜光滑,未见肿块。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2.胃内大量食物潴留//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胃体可见大量宿食潴留,所见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多,混浑。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慢性浅表性胃窦炎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未见异常;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

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胃底粘膜及形态正常,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球炎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脐样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并可见一脐样糜烂,约0.4X0.5cm 大小,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充血水肿,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窦炎

食管各段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

贲门开闭好,齿状线清晰。

胃底粘膜形态正常,粘液湖浊,未见溃疡,可见静脉显露,

胃角弧形,光滑,

胃窦活动正常,粘膜变薄,血管显露,花斑样充血,水肿,未见溃疡,

幽门圆形,开闭好,球部粘膜正常,球腔无变形,未见溃疡,十二指肠降段粘膜正常。

1.食道炎

2.非萎缩性胃窦胃炎

食管各段形态正常,黏膜充血水肿,以红为主。

贲门开闭好,齿状线清晰。

胃底体粘膜光滑,花斑样充血水肿,以红为主,粘液湖清亮。

胃体部粘膜花斑样充血水肿,以红为主,其形态正常,小弯、大弯及胃角未见溃疡。

胃窦蠕动正常,粘膜花斑充血水肿,以红为主,未见溃疡。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未见异常。

1.慢性平坦糜烂型胃窦炎

食管各段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

贲门开闭好,齿状线清晰。

胃底粘膜未见异常;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体部粘膜及形态未见异常;

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散在点片状平坦糜烂灶及粘膜下出血点,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慢性红斑型胃炎

十二指肠降段环形皱壁粘膜正常,

球部粘膜正常,球腔无变形,未见溃疡;

幽门圆形,开闭好,

胃体部粘膜及形态正常,未见溃疡、肿物,

胃底粘膜及形态正常,未见溃疡、肿物及静脉曲张;

贲门、食道各段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无溃疡、肿物及静脉曲张。

1.声带结节

2.声带息肉夹除术后

进镜到会厌部。

镜下见:咽粘膜光滑,未见充血及新生物;会厌抬举好,无充血、水肿及新生物;双侧披裂活动好,未见新生物;双侧室带无充血水肿,未见新生物;双侧声带活动好,声门闭合欠佳,双侧声带前中1/3处可见一对称性白色结节状隆起,表面光滑,右侧较明显,取活检钳分别夹除,见基底部少量渗血,未见活动性出血。

1.胆汁返流性胃炎

十二指肠降段环形皱壁粘膜正常,

球腔无变形,球部粘膜未见异常。

幽门圆形,开闭好,随着胃窦蠕动波见多量胆汁返流至胃内。

胃窦蠕动良好,胃窦、胃体粘膜局灶充血、水肿,红白相间花斑样改变,

以红相为主,附着多量胆汁斑,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粘液湖胃液量中等,黄色、混浊,

胃底粘膜及形态未见异常,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食道各段形态及粘膜色泽未见异常,未见静脉曲张。

1.十二指肠球部炎症

2.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

十二指肠降段环形皱壁粘膜正常,

球腔粘膜充血、花斑,前壁粘膜稍粗糙,未见溃疡。

幽门圆形,开闭好。

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花斑,并见二处隆起糜烂面及散在粘膜下出血点,未见溃疡、肿物,

胃体粘膜光滑,未见溃疡肿物,

胃底未见异常。

贲门、食道未见异常。

慢性咽喉炎、慢性声带炎

进镜到会厌部。

镜下见:咽粘膜慢性充血,未见新生物;会厌抬举好,无充血、水肿及新生物;双侧披裂活动好,未见新生物;双侧室带无充血水肿,未见新生物;双侧声带活动好,声门闭合欠佳,左侧声带中后1/3处可见一白色结节状隆起,表面光滑。

胃镜标准化操作规范

奥林巴斯电子胃镜标准操作规程 ■适应症 1 ) 有上消化道症状,需做检查以确诊者; 2 ) 不明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者; 3 ) 疑似上消化道肿瘤患者; 4 ) 需随诊的病变,如溃疡、萎缩性胃炎、息肉病等; 5 ) 需内镜治疗者; ■禁忌症 1 ) 严重心脏病者; 2 ) 上消化道大出血生命体征不稳者; 3 ) 严重肺部疾病者; 4 ) 精神不正常不能配合检查者; 5.) 咽部急性炎症者; 6 ) 明显主动脉瘤; 7 ) 腐蚀性食管炎急性期; 8 ) 疑有胃肠穿孔者; 9 ) 传染性疾病属相对禁忌症,必须检查者,可用专用胃镜,并严格消毒。 ■使用前准备 1 ) 仪器设备准备 (1) 用拭镜纸沾少许硅蜡将物镜擦拭干净。检查插入端表面是否光滑,弯曲部外皮是否有破损,管道系统是否通通畅,胃镜角度控制旋钮是否正常,光源、监视器工作是否正常; (2) 把电子胃镜与光源、吸引器、注水瓶连接好,注水瓶应装有1/2~2/3的蒸馏水或冷开水 (3) 对电子胃镜进行白平衡调节。打开光源开关,见到光从胃镜头端传出后,将胃镜头端对准内镜台车上附带的白色塑料帽2~3分钟,电子胃镜会自动进行白色平衡; (4) 检查胃镜注气、注水、吸引等功能是否正常,将内镜角度旋钮置于自由位; (5) 将胃镜消毒一遍,弯曲部涂上润滑霜,镜子就可以使用了; (6) 治疗台车上备好几只20ml注射器,抽好生理盐水备用,注射器应配钝针头,以备检查术中冲洗,清洁视野。 2 ) 病人准备

(1) 操作前首先要了解病史、检查目的、其他检查情况,有无内镜禁忌症,有无药物过敏史及急慢性传染病; (2) 向患者讲清检查目的、必要性及配合检查须注意的事项,签写《内窥镜检查知情同意书》; (3) 检查前至少6~8小时,已作钡餐检查者,最好3天后再做该项检查,幽门梗阻者则应禁食2~3天,必要时需洗胃,术前排空大小便; (4) 镇静剂及解痉剂不必常规应用,对个别紧张者或胃肠蠕动特别强烈者可在检查前15分钟肌注安定5~10mg或山莨菪碱10mg; (5) 咽部麻醉:于检查前10分钟进行,方法有两种:(a)咽部喷雾法:用2%利多卡因或0.5%丁卡因,嘱病人张嘴,对准咽部喷射1~2下,间隔3~5分钟,再喷一次;(b)麻醉霜(含丁卡因)吞服法:予麻醉霜一勺,约5~10ml,嘱病人自己多次一点点吞服。 ■使用操作要求 1 ) 患者取左侧卧位躺于诊疗床上,在病人头下放一次性垫子一个,病人头微曲,两腿屈曲; 2 ) 取下患者活动性假牙,松解领口和裤带;嘱病人张口咬住牙垫。 3 ) 插镜方法 (1) 单手法:操作者面向患者,左手持操纵部,右手在距镜端20cm处持镜,将镜面对准患者舌跟部,将镜端自口垫中插至咽后壁,左手边调节角钮方向,使之顺利到达咽后部,嘱患者作吞咽动作,顺势轻柔地插入食管。切忌暴力硬插。 (2) 插入后,在内镜直视下从食管上端开始循腔进镜,依次食管-贲门-胃体-胃窦-经幽门-十二指肠。在退镜时依反方向全面观察,观察内容包括黏膜色泽、光滑度、黏液、蠕动情况及内腔的形状等。发现病变应确定其性状、范围、及部位,并详细记录。必要时可进行摄影、活检及细胞学取材。 (3) 当腔内充气不足而黏膜贴近镜面时,可少量注气,切忌注气过多。需抽气或吸引液体时,应远离黏膜,间断吸引。当接物镜被沾污时,可少量注水,清洗镜面。 (4) 摄影:摄影应在观察完毕、活检前进行。拍摄时应视野清楚,注意要表现目标的特征及有可显示部位的背景做衬托。 (5)活体组织检查(a)由助手按操作者吩咐协助操纵活检钳瓣的开启;(b)操作者右手将钳头自活检阀门孔缓慢送入。当钳头进入视野后,嘱张开钳瓣,操纵内镜,使活检钳命中选定的活检点,稍加压,令关闭活检钳,抽出钳子,即完成一次取材。将取得的标本粘贴于小滤纸片上,置入10%福尔马林溶液内固定,送病理学检查取活检的组织原则,应在病变四周于

胃镜下表现出广泛黏膜红斑诊断详述

胃镜下表现出广泛黏膜红斑诊断详述*导读:胃镜下表现出广泛黏膜红斑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诊断:主要依靠胃镜作出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胃镜下表现出广泛黏膜红斑、马赛克征,胃黏膜特别是胃底部出现散在红点或多发的重染红点及自发性出血,多能确诊。胃镜活检因取材小且表浅,除有一定程度的充血外,多无明显异常,无助于PHG的诊断,亦有报道有50%的内镜活检标本病理见有毛细血管扩张。 应与各种胃部症状相鉴别诊断。特别应与胃黏膜充血水肿鉴别。胃黏膜充血水肿是因为胆汁、胰液和肠内碱性液体向胃内反流引起。 预防: 1.药物治疗 (1)普萘洛尔(心得安):普萘洛尔能通过收缩内脏小动脉引起的门静脉血流减少和门静脉压力下降,可获得控制出血、改善内镜下胃黏膜病变及防止再出血的效果。动物试验发现,普萘洛尔能减轻门静脉高压时酒精引起的胃黏膜损害。对门静脉高压大鼠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研究均显示,普萘洛尔是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及胃黏膜血流量而起作用的。双盲对照实验证实,普萘洛尔为目前预防PHG再出血的惟一药物。也有些患者对普萘洛尔反应差或无反应。国外资料推荐的普萘洛尔初始剂量为10~20mg,

2~3次/d,剂量逐渐增加到80~160mg/d,国外剂量一般偏大。国人的适宜剂量还需摸索,应做到个体化,一般用药后心率较用药前减少25%为宜。PHG 长期应用普萘洛尔治疗者,若中断药物常可导致再出血,应引起重视。 (2) 加压素(血管加压素):垂体后叶素通过改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机制,控制出血。但这类药物在改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同时,也减少胃黏膜血流灌注,降低血红蛋白浓度和氧饱和度,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因此,对于PHG出血,一般认为以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为妥。近年合成的血管加压素衍生物特利加压素(叁甘氨酸赖氨酸加压素)有明显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作用,副作用少,虽使胃黏膜血流量明显降低,但氧饱和度下降轻微。 (3)生长抑素:生长抑素(施他宁)及其类似物奥曲肽(善宁)降低肝静脉楔压和胃黏膜血流量,可用于PHG出血的治疗。生长抑素、奥曲肽作用机制以间接作用为主,它们经拮抗高血糖素等血管扩张物质,改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的高动力循环状态而起作用。 2.介入治疗 (1)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的放射介入手段,适用于药物及胃镜不能控制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难治性腹水。由于TIPPS术既能持久地降低门静脉压力,又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小,与传统的门体分流术相比,TIPS术指征宽,Child C级患者也适用,近年来应用TIPS 治疗PHG的报道在增

最新胃镜清洗消毒灭菌操作规范

胃镜清洗消毒灭菌操作规范 一、基本要求 1、胃镜室应当制定和完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2、从事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 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3、胃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胃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 洗消毒室和胃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4、胃镜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5、灭菌胃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 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6、工作人员清洗消毒胃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 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7、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以下要求配备相应胃镜及清洗消毒设备: (1)、胃镜及附件:其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有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2)、基本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负压吸引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50ml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3)、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胃镜的消毒剂、75%乙醇。 8、胃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1)、凡穿破粘膜的胃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2)、所用胃镜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3)、胃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4)、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5)、胃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6)、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胃镜进行清洗。 9、胃镜室应当做好胃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胃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的姓名等事项。 二、胃镜的清洗与消毒 (一)、清洗步骤、方法及要点包括: 1、水洗 (1)、将胃镜放入清洗槽内: 1)、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 2)、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水送气按钮,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 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 3 ) 、安装全管道管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吸引 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 4 ) 、全管道灌流器接50ml注射器,吸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 5 ) 、用吸引器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2)、将取下的吸引按钮、送水送气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3)、胃镜附件如活检钳、异物钳等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清洗后并擦干。 (4)、清洗纱布应当采用一次性使用方式,清洗刷应医用一消毒。 2、酶洗

胃镜诊断及描述实用模板心得

胃镜心得 胃镜下诊断及描述模板(自己整理,绝无抄袭) 临床胃镜下常见疾病: 食管:食管炎、霉菌性食管炎、食管白斑(没啥临床意义,基本不报)、Barretts食管、食管裂孔疝、食管癌。 胃:慢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包括尤状胃炎即痘疹样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粘膜肿物(包括粘膜下肿瘤)、胃癌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溃疡、十二指肠球霜斑样溃疡、十二指肠球憩室。 疾病镜下诊断模板: 食管炎诊断模板: 食管粘膜欠光滑,血管纹理清晰,齿状线上见条形粘膜破损,长度小于5mm或大于5mm。(有的老师齿状线上虽然没有粘膜破损,有小片状充血也报为食管炎)。 注:根据食管粘膜破损长度及破损粘膜间是否有融合,分为A/B/C/D四级,常用洛杉矶(LA)分级法;食管炎镜下分级:(LA-A/B/C/D)。 如:描述:食管粘膜欠光滑,血管纹理清晰,齿状线上见条形粘膜破损,长度小于5mm。即可诊断为食管炎(LA-A)。如食管粘膜破损大于5mm,未见融合,即可诊断为食管炎(LA-B)。

Barretts食管诊断模板: 食管粘膜欠光滑,血管纹理清晰,齿状线上见舌形/岛形/环形橘色粘膜。即可诊断:Barretts食管?(注:必须加?,因不能确诊)注:齿状线上原本是粉红色的食管粘膜,齿状线下是橘色胃粘膜(即胃的贲门部),但如果发现齿状线上有一小块或一条橘色的胃粘膜(舌形或岛形临床较常见),说明部分食管粘膜被橘色的胃粘膜所取代了,就怀疑是Barretts食管,是癌前疾病,食管癌的风险较常人高几倍。但小的Barretts食管其实临床意义不大,围比较大的barretts食管就得注意定期复查了。 霉菌性食管炎诊断模板: 食管粘膜欠光滑,血管纹理清晰,食管粘膜见大量白色颗粒样分泌物附着,刷片1片,齿状线清晰。诊断:霉菌性食管炎?(等刷片病理结果方可确诊,凭诊断经验,诊断率常>80%)。 镜下表现:大量白色豆腐渣样白色颗粒物附着,需与食管白斑相鉴别:食管白斑镜下也是白色分泌物附着,但不像豆腐渣样那样明显,分泌物都较规整。 食管裂孔疝诊断模板: 胃底:粘膜欠光滑,翻转胃镜可见一疝囊形成。诊断:食管裂孔疝?诊断食管裂孔疝,需查消化道造影检查,即可确诊,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往往存在胃食管反流的情况,可能会有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癌诊断模板: 食管粘膜欠光滑,血管纹理清晰,食管上段/中段/下段/齿状线上见

胃炎的内镜诊断与分型(推荐)

--------------------------------------------------------------- 最新资料推荐------------------------------------------------------ 胃炎的内镜诊断与分型(推荐) () ( ) 一、前言胃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 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十分复杂,并未达成统一意见。 自1985 年Marshall 发现幽门螺杆菌(Hp) 以来,其引起胃炎的致病性已被世界所认同,但除胃镜下经喷洒色素或放大胃镜始可 看到一定表现外,不能直接观察到其特有的征象。 现就胃镜对胃炎的诊断、分型以及笔者的意见加以叙述,供同道参考。 左: 贲门在食管与胃连接处,淡红色的食管黏膜与橘红色的胃黏膜 形成明显的分界线,两者互相交错,构成齿状线。 右: 正常胃底黏膜皱襞排列杂乱,与胃体大弯侧皱襞相连接。 可见少量澄清的胃液聚集于胃底。 图1 正常胃镜图象二、急性胃炎急性胃炎与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之间并无明确区别,只不过急性胃炎病变较轻,而AGML症状及病变程度更重。 此病于1968 年由Katz 及Siegel 首先提出,内镜所见有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出血性胃炎。 1973 年川井提出这是一组征候群,胃部症状突发,胃镜及X 1 / 17

线检查见有异常,称为急性胃病变。 病变并不仅限于胃黏膜,可累及深层甚至全层。 1979 年竹本提出定义为急剧突发上腹痛和显性出血,早期内镜检查可见出血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溃疡。 这一急性改变不仅在胃黏膜出现,20 %-30 %还同时见于十二指肠球部及下行角,称为急性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AGDML。) 图2 急性胃黏膜病变: 有应激史,发病突然;胃黏膜广泛糜烂、充血、水肿,并可见片状棕褐色出血斑,大量病理粘液附着胃壁。 国内以Schindler 分型: ①急性单纯性外因性胃炎。 ②急性腐蚀性胃炎。 ③急性感染性胃炎。 ④急性化脓性胃炎。 若病理改变以黏膜层病变为主,则①与③属急性黏膜病变范畴。 ( 一) 急性胃黏膜病变病因 1. 食入致胃黏膜损害物质。 (1) 药物: 非甾体消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癌药、口服降糖药类等。 (2) 酒精。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一、反流性食管炎[1]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Ⅰb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五、慢性胃炎[2] 分类内镜下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 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特殊类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注: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二、内镜下溃疡分期[3] 分期内镜下表现 A1 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活动期 A2 水肿减轻,隆起不著,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H1 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愈合期 H2 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 S1 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瘢痕期 S2 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A1 A2 H1 H2 S1 S2

三、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4] Forrest 分级 内镜下表现 Ⅰ Ⅰa 喷射性 Ⅰb 溃疡底部或周边渗血 Ⅱ Ⅱa 溃疡底血管显露,无活动出血 Ⅱb 溃疡覆盖血凝块,无活动出血 Ⅱc 溃疡底呈黑色 Ⅲ Ⅲ 溃疡底清洁 Ⅰa Ⅰb Ⅱa Ⅱb Ⅱc Ⅲ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13T10:19:22.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金燕[导读]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金燕 (山东淄博圣洁医院内科山东淄博 256400)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193-02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因素、胆汁反流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CAG的发展变化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举措[1]。为了更好地认识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提高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下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12月采用Olympus-V型电子内窥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25~84岁,平均年龄58岁;均排除了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肿瘤及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持续数天或数月不等。 1.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2] 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血管网透见;黏膜变薄;黏膜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并糜烂。所有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进行检查、描述。 1.3 病理诊断 根据悉尼系统的要求取5块标本行常规活检,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诊断标准按修订的悉尼系统及《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的有关诊断标准进行[2]。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EXCEL数据库录入,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的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 2 结果 (1)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其中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2)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因素多种多样,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饮食因素、其他胃病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三个重要的胃镜表现即胃黏膜薄而平滑、皱襞变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黏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白或灰黄色;黏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有时糜烂[3]。本文90例胃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其描述与上述无明显区别,病理组织学检查90例中有55例可见典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即胃黏膜固有腺体不同程度的萎缩,腺体变小并有囊状扩张,部分腺上皮轻、中度肠化;固有膜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小部分可见黏膜肌层增厚[4],其余35例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30%~60%[5],本组病例符合率为61.11%(55/90),稍微超过60%,两者一致性较差(K=0.245,P=0.014),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胃镜医生在操作时对注气量的多少没有客观标准,注气较多时,胃内压力较高,胃黏膜变薄,颜色变淡,血管网当然也容易显露而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在胃镜下表现引起判断差异;②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呈多灶性分布,如胃镜下未能钳取到病变部位的组织或钳取组织过于表浅或太少、太小,或未达到固有腺体层,都会影响到病理诊断或漏诊[6];③未能很好的结合临床,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A型罕见,病变大都发生在胃底和胃体部,临床上常伴有恶性贫血;B型最常见,病变多发生在胃窦部[7]。本文10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由于从形态学的角度看A、B型胃炎胃镜诊断难于鉴别,因此,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测结果才能作出诊断;④病理医生用石蜡包埋组织时深浅不一,把病变组织包埋到深部,切片时未能切到病变部位或切片数量太少,同样会影响到病理诊断,甚至漏诊。 内窥镜活检已广泛应用于诊断胃黏膜疾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典型病变的病理诊断并不困难,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病理医生诊断水平的提高,胃黏膜活检的病理准确率也越来越高,但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两者一致性较差(K=0.245,P=0.014),因此应了解并掌握胃内窥镜活检中常见疑难病的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对胃内窥镜活检诊断的准确率。医生必须熟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类型、病变部位,同时要考虑到病因学、组织学并结合临床等方面;胃镜钳取组织时需在病变部位多点进行,以3 ~ 5个点为宜,要求活检能垂直于黏膜表面,取材达肌层,同时确保足够的活检数量及活检组织足够大;病检石蜡包埋时,把握好组织包埋深浅的一致性,切片应从不同的切面至少切5片;镜检时必须对所有包埋组织进行认真仔细观察。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增加,与胃黏膜的肠化、异形增生有密切关系,由于肠化及异形增生尤其是重度异形增生是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8],故应及早诊治并定期复查,有利于胃癌的早期防治。

胃镜标准化操作规范

胃镜标准化操作规范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奥林巴斯电子胃镜标准操作规程 ■适应症 1 ) 有上消化道症状,需做检查以确诊者; 2 ) 不明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者; 3 ) 疑似上消化道肿瘤患者; 4 ) 需随诊的病变,如溃疡、萎缩性胃炎、息肉病等; 5 ) 需内镜治疗者; ■禁忌症 1 ) 严重心脏病者; 2 ) 上消化道大出血生命体征不稳者; 3 ) 严重肺部疾病者; 4 ) 精神不正常不能配合检查者; 5.) 咽部急性炎症者; 6 ) 明显主动脉瘤; 7 ) 腐蚀性食管炎急性期; 8 ) 疑有胃肠穿孔者; 9 ) 传染性疾病属相对禁忌症,必须检查者,可用专用胃镜,并严格消毒。 ■使用前准备 1 ) 仪器设备准备 (1) 用拭镜纸沾少许硅蜡将物镜擦拭干净。检查插入端表面是否光滑,弯曲部外皮是否有破损,管道系统是否通通畅,胃镜角度控制旋钮是否正常,光源、监视器工作是否正常;

(2) 把电子胃镜与光源、吸引器、注水瓶连接好,注水瓶应装有1/2~2/3的蒸馏水或冷开水 (3) 对电子胃镜进行白平衡调节。打开光源开关,见到光从胃镜头端传出后,将胃镜头端对准内镜台车上附带的白色塑料帽2~3分钟,电子胃镜会自动进行白色平衡; (4) 检查胃镜注气、注水、吸引等功能是否正常,将内镜角度旋钮置于自由位; (5) 将胃镜消毒一遍,弯曲部涂上润滑霜,镜子就可以使用了; (6) 治疗台车上备好几只20ml注射器,抽好生理盐水备用,注射器应配钝针头,以备检查术中冲洗,清洁视野。 2 ) 病人准备 (1) 操作前首先要了解病史、检查目的、其他检查情况,有无内镜禁忌症,有无药物过敏史及急慢性传染病; (2) 向患者讲清检查目的、必要性及配合检查须注意的事项,签写《内窥镜检查知情同意书》; (3) 检查前至少6~8小时,已作钡餐检查者,最好3天后再做该项检查,幽门梗阻者则应禁食2~3天,必要时需洗胃,术前排空大小便; (4) 镇静剂及解痉剂不必常规应用,对个别紧张者或胃肠蠕动特别强烈者可在检查前15分钟肌注安定5~10mg或山莨菪碱10mg; (5) 咽部麻醉:于检查前10分钟进行,方法有两种:(a)咽部喷雾法:用2%利多卡因或%丁卡因,嘱病人张嘴,对准咽部喷射1~2下,间隔3~5分钟,再喷一次;(b)麻醉霜(含丁卡因)吞服法:予麻醉霜一勺,约5~10ml,嘱病人自己多次一点点吞服。 ■使用操作要求

胃镜标准诊断术语之食管部分

胃镜标准化诊断术语之食管部分(哈医大四院消化内科王立国医生) (一)概述 1食管解剖:成人全长23-28cm,平均25cm,左右径3cm,前后径2cm,距门齿分别为15cm和40cm; 2食管三个生理狭窄:A第一狭窄:距门齿15cm,第6颈椎,咽与食管连接处即食管入口处;B第二狭窄:距门齿23cm,第4、5胸椎,支气管和主动脉弓交叉处;C第三狭窄:距门齿40cm,第10胸椎,横膈食管裂孔处,又称贲门; 3内镜下食管分三段:上段距门齿15-23cm,粘膜光滑,散在纵行毛细血管网;中段距门齿23-32cm,9点至12点处可见主动脉弓与主支气管交叉所致的管腔内凹陷性切迹,即第二个生理性狭窄,3点-4点处可见管壁外脊柱椎体压迫管腔所致的串珠状坡状微隆起,可见密集的树枝样毛细血管网;食管下段距门齿32-40cm,可见贲门齿状线及密集栅状毛细血管网; 4食管定位:分前后左右侧壁,进镜后没有任何旋转时视野上方右侧壁,下方左侧壁,左侧为前壁,右侧为后壁;当有旋转时定位如下:液体潴留及食管中段左心房压迹,并可见搏动为左侧壁,支气管压迹为前壁,椎骨压迫为后壁,食管内不变规律:顺时针左、前、右、后; 5注意事项:正常情况下鳞状交界线SCJ(齿状线)和胃食管连接线GEJ处于同一位置,病理情况下不一致;食管粘膜上见到岛状橘红色粘膜称胃粘膜异位;25%正常人食管粘膜见白色结节或小斑,为上皮棘细胞增厚,称糖原棘皮症。 食管上段食管中段食管中段食管下段 (二)食管疾病分类(按平坦型、溃疡型、隆起型和其他分类) 1食管平坦型病变(<良恶性>充血性、薄膜状、剥脱性病变) (1)充血性病变:良性充血性病变包括:反流性和非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真菌感染;食管胃粘膜异位。恶性充血性病变包括:食管粘膜内癌和原位癌。 1)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分级很重要:洛杉矶分级A级,食管可见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长度小于5mm(局限于一个黏膜皱襞内);B级,食管可见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长度大于5mm(局限于一个黏膜皱襞内),且病变没有融合;C级,食管黏膜破损病变有融合,但是小于食管管周的75%; D级,食管黏膜破损病变有融合,且大于食管管周的75%。烟台会议分级0级,黏膜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Ⅰ级(轻度),黏膜呈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将洛杉矶A、B级合为一起); Ⅱ级(中度),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Ⅲ级(重度),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溃疡。检查报告必须注明:各病变部位(食管上、中、下段)和长度;狭窄部位、直径和程度;Barrett食管改变部位;有无食管裂孔疝。 附:Barrett食管:胃食管结合部食管粘膜(鳞状上皮)被胃粘膜(柱状上皮)所取代。 A概述:必须明确两个线,食管胃连接线(EGJ)和食管鳞状上皮和胃柱状上皮交界线即齿状线(SCJ);正常情况下两条线重合,但有20%正常人二者不一致,发生病变时出现异常,涉及Barrett食管和食管裂孔疝,其中食管下段栅栏状血管对于两个疾病的鉴别很重要(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方为栅状血管,如鳞柱线上移,其下方为柱状上皮,透过柱状上皮见栅状血管为Barrett食管,未见栅状血管为食管裂孔疝)。 B内镜下四大特点:1)齿状线上移不规则;2)Barrett食管内的粘膜色调比胃粘膜浅而粗糙,常呈细沙颗粒状;3)可观察到残存的食管上皮粘膜岛;4)炎症消退期可观察到栅状食管毛细血管网; C经典描述:对其诊断必须包括,明确描述SCJ和EGJ的位置,病变近端和远端到门齿的距离。

消化内科诊疗的指南和操作规范标准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 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 【病史采集】 1.病因: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 1.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镜下可分四级。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 1.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 (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4)保护粘膜药:硫糖铝、三钾二枸橼酸钕盐(德诺)。 3.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食管瘢痕狭窄及难以控制反复出血者,采用外科手术或食管扩术。 【疗效标准】 1.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胃镜下各种诊断的描述

本帖最后由leio 于2009-12-15 16:22 编辑 1.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胃窦胃炎(充血/渗出型)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光滑,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胃窦胃炎(充血/渗出型伴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光滑,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2期) 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 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

胃镜标准操作规程

电子胃镜标准操作规程 1适应症 1.1 有上消化道症状,需做检查以确诊者; 1.2不明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者; 1.3 疑上消化道肿瘤者; 1.4 需随诊的病变,如溃疡、萎缩性胃炎、息肉病等 1.5 需内镜治疗者。 2禁忌症 2.1 严重心脏病者; 2.2 上消化道大出血生命体征不稳者; 2.3 严重肺部疾病者; 2.4精神不正常不能配合检查者; 2.5 咽部急性炎症者; 2.6明显主动脉瘤; 2.7 腐蚀性食管炎急性期; 2.8疑有胃肠穿孔者; 2.9 传染性疾病属相对禁忌症,必须检查者,可用专用胃镜,并严格消毒。 3术前准备 3.1 仪器设备准备 3.1.1 拭镜纸沾少许硅蜡将物镜擦拭干净。检查插入表面是否光滑,弯曲部的外皮是否有破损,管道系统是否通通畅,胃镜角度控制旋钮是否正常,光源、监视器工作是否正常;3.1.2 把电子胃镜与光源、吸引器、注水瓶连接好,注水瓶内应装有1/2~2/3的蒸馏水或冷开水; 3.1.3 对电子胃镜进行白平衡调节。打开光源开关,见到光从胃镜头端传出后,将胃镜头端对准内镜台车上附带的白色塑料帽2~3分钟,电子胃镜会自动进行白色平衡; 3.1.4 检查胃镜注气、注水、吸引等功能是否正常,将内镜角度旋钮置于自由位; 3.1.5 将胃镜消毒一遍,弯曲部涂上润滑霜,镜子就可以使用了; 3.1.6 治疗台车上备好几只20ml注射器,抽好生理盐水备用,注射器应配钝针头,以备检查术中冲洗,清洁视野。 3.2 病人准备 3.2.1 术前首先要了解病史、检查目的、其他检查情况,有无内镜禁忌症,有无药物过敏史及急慢性传染病。

3.2.2 向患者讲清检查目的、必要性及配合检查须注意的事项,签写《内窥镜检查知情同意书》; 3.2.3 检查前至少6~8小时,已作钡餐检查者,最好3天后再做该项检查,幽门梗阻者则应禁食2~3天,必要是需洗胃,术前排空大小便; 3.2.4镇静剂及解痉剂不必常规应用,对个别紧张者或胃肠蠕动特别强烈者可在术前15分钟肌注安定5~10mg或山莨菪碱10mg 。 3.2.5 咽部麻醉:于检查前10分钟进行,方法有两种:(1)咽部喷雾法:用2%利多卡因或0.5%丁卡因,嘱病人张嘴,对准咽部喷射1~2下,间隔3~5分钟,再喷一次;(2)麻醉霜(含丁卡因)吞服法:予麻醉霜一勺,约5~10ml,嘱病人自己多次一点点吞服。 4 操作要点 4.1 患者取左侧卧位躺于诊疗床上,在病人头下放一次性垫子一个,病人头微曲,两腿屈曲。 4.2 取下患者活动性假牙,松解领口和裤带;嘱病人张口咬住牙垫。 4.3 插镜方法 4.3.1 单手法:术者面向患者,左手持操纵部,右手在距镜端20cm处持镜,将镜面对准患者舌跟部,将镜端自口垫中插至咽后壁,左手边调节角钮方向,使之顺利到达咽后部,嘱患者作吞咽动作,顺势轻柔地插入食管。切忌暴力硬插。 4.3.2 插入后,在内镜直视下从食管上端开始循腔进镜,依次食管-贲门-胃体-胃窦-经幽门-十二指肠。在退镜时依反方向全面观察,观察内容包括黏膜色泽、光滑度、黏液、蠕动情况及内腔的形状等。发现病变应确定其性状、范围、及部位,并详细记录。必要时可进行摄影、活检及细胞学取材。 4.3.3 当腔内充气不足而黏膜贴近镜面时,可少量注气,切忌注气过多。需抽气或吸引液体时,应远离黏膜,间断吸引。当接物镜被沾污时,可少量注水,清洗镜面。 4.3.4 摄影:摄影应在观察完毕、活检前进行。拍摄时应视野清楚,注意要表现目标的特征及有可显示部位的背景做衬托。 4.3.5 活体组织检查(1)由助手按术者吩咐协助操纵活检钳瓣的开启;(2)术者右手将钳头自活检阀门孔缓慢送入。当钳头进入视野后,嘱张开钳瓣,操纵内镜,使活检钳命中选定的活检点,稍加压,令关闭活检钳,抽出钳子,即完成一次取材。将取得的标本粘贴于小滤纸片上,置入10%福尔马林溶液内固定,送病理学检查取活检的组织原则,应在病变四周于正常组织交界处的不同部位取材4~6块,隆起性病变,还应在中央取材。取材的次序,应先在低点逐步向高处。活检部位要描记清楚,最好绘图作出标记。 4.3.6 细胞学取材:应用于活检后,检查结束前进行。移取活检钳阀门,换上刷子阀门。经刷子阀门插细胞刷,通过活检管道将刷子头部插入试管或胃肠腔内,在病变及其周围轻

胃镜检查诊断模板

急性胃粘膜病变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胃底未见异常。弥漫性胃粘膜水肿、充血及多发性粘膜糜烂、出血或溃疡形成。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慢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窦部粘膜花斑状,充血,水肿,渗出,粘膜脆性增加,颗粒状增生。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慢性糜烂性胃炎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窦部粘膜多发隆起性糜烂,直径0.5-1.0cm,隆起顶端呈脐样凹陷。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慢性萎缩性胃炎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粘膜呈灰白色,粘膜变薄,血管网显露。部分称颗粒状/结节状增生。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肥厚性胃炎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粘膜皱襞巨大扭曲如脑回状,胃小凹延长扭曲,胃窦正常。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胆汁返流性胃炎 食管粘膜正常。 胃粘液湖呈黄绿色,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幽门较松弛,可见胆汁返流。 十二指肠粘膜充血水肿,可见胆汁附着。 门脉高压性胃病 食管下端可见静脉曲张,呈蚯蚓状。 胃粘膜充血明显,多发性点状糜烂和出血点,呈“蛇皮样”外观。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球部散在点状糜烂和溃疡。 胃窦血管扩张症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窦部粘膜毛细血管扩张,粘膜下静脉

扭曲扩张。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 胃溃疡(A1期)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直径**cm溃疡,边缘水肿,底覆厚白苔,污秽。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A2期)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直径**cm溃疡,边缘水肿,底覆白苔,清洁。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H1期)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直径××cm溃疡,底覆白苔,光滑,皱襞集中。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H2期)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直径××cm溃疡,中央覆白苔,光滑,皱襞集中。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S1期)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溃疡瘢痕,中央覆着色斑,红色皱襞集中。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S2期)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溃疡瘢痕,白色皱襞集中。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巨大溃疡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直径**cm溃疡,边缘水肿,底覆厚白苔。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幽门管溃疡 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胃底未见异常。幽门部可见一直径××cm溃疡,边缘水肿,底覆厚白苔。幽门开合差,镜身通过困难。 吻合口溃疡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标准[详]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3年版) 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与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与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她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与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与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与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与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与其她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与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胃镜下分级

1、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于2003 年10 月19日~22 日在济南召开了全国食管疾病诊断治疗研讨会,制定了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 分级食管黏膜内镜下表现 0 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 2 处 Ⅰb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 处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 必须注明:各病变部位(食管上、中、下段) 和长度;若有狭窄注明狭窄直径和长度;Barrett 食管应注明其长度、有无食管裂孔疝。 2、内科学第七版介绍的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洛杉矶分类: (1994年第10届洛杉矶国际消化会议制定的RE分类标准,即洛杉矶(Los Angeles, LA)分类,分为A~D Ⅳ级) A级:一个或一个以上食管粘膜破损,长径小于5mm; B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大于5 rn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 C级:粘膜破损有融合,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 D级:粘膜破损融合,至少达到75%的食管周径。 3、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Savery-Miller分类: Ⅰ级:一条纵行皱襞上见一处或多处糜烂; Ⅱ级:多条纵行皱襞上见多处糜烂,但病变未累及食管全周; Ⅲ级:食管全周都有糜烂; Ⅳ级:可见食管溃疡、狭窄、缩短或Barrett食管,有的改良方案将Barrett食管单列为Ⅴ级。 食管鳞状上皮癌 1.概念 食管鳞状上皮癌为发生于食管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日常也简称食管癌,它占食管部癌肿的大多数。严格来说食管癌还应包括食管腺癌,常发生在Barren食管。 食管壁可分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四层。根据日本食管疾病研究会的定义,病变不超过粘膜下层(包括粘膜层和粘膜下层)者,不论其有无转移,称表浅食管癌,其中无转移者称早期食管癌。一般来说粘膜癌(M1 , M2, M3)很少发生转移,属早期癌;粘膜下层癌(SM1,SM2,SM3)部分可伴淋巴结转移,伴转移者属表浅癌,无转移者属早期癌(图3一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