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画杨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第11课《画杨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第11课《画杨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第11课《画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前排、靠边、准确、审视、神情、讲台、严肃、半晌、轮渡、和颜悦色、熟悉、角度、相似、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初步感知课文容。

3、体会文中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

重点难点:1、掌握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初步感知课文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谁画得最漂亮?要画的漂亮首先要画得像,要画得像就要做到:“一个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画画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容

1、生齐读课题,并思考提问。师相机引导。

如:(1)、谁画桃?

(2)、他是怎样画桃的?

(3)、画得怎么样?

2、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确、流畅、注意以情带声。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1)、请用横线标出生字词并自学。

(2)、标出自然段。

小结:请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汇报读书结果,引导学生说出对文中字词的认识,对容理解。)

3、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指认读(全懂的举手)

(2)、找出难读或难写的写,共同研究学习。

(3)、自由读,开火车读等方法巩固生字。

三、抓住重点词,学习第一自然段

全文19个自然段,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自然段。哪一位同学自告奋勇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还得读得明白。

1、生读完后提问: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从哪看出爸爸对“我”作画的要求很严?

3、齐读爸爸的话,要示读得“叮嘱”的语气。

4、“叮嘱”是什么意思?

小结:爸爸对“我”的叮嘱也是对“我”的要求,可用10个字来概括,谁来说说。(出示小黑板,生齐读)

过渡:第一自然段有没有写到画桃?(没有)哪些自然段写画桃这件事呢?

四、抓住重点词,学习第2~18自然段

1、生自由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第2~18自然段,并试着回答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2、出示小黑板,展示问题。

(1)、“我坐在什么位置画桃?

(2)、“我”画画的态度怎样,从哪个词句可以看出来?

(3)、结果“我”把桃画成了什么样子?用“我画的桃像________,不像________”句式来回答。

3、“我”画了桃像五角星,不像桃。同学们看了有什么表现?老师又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1)、请找出写老师动作的句子。相机指导理解“审视”(仔细看)。

(2)、老师的神情有两次变化?请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第一次是_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______。请生上台表演“严肃”与“和颜悦色”。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半晌”老师严肃的表情了好一会儿,文中哪个词是好一会儿的意思?小结:严肃与和颜悦色两种神情刚好相反,为什么老师会这样?

4、生读第18自然段中老师说的话与开头爸爸说的话,并说理解。

五、指导读写生字,巩固生字

重点指导生写“肃”与“嘱”,“熟悉”“诲”等,注意笔画笔顺,关键部分与易错笔画。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附板书: 11、画桃

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优质课教学设计】11 画杨桃_语文_小学(教学实录试讲稿)

【教学设计】11 画杨桃_语文_小学_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 个生字,会写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前排、靠边、 准确、审视、讲台、神情、严肃、半晌、轮流、和颜悦色、熟悉、角度、相似、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 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杨桃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画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与画画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同学们见过杨桃吗?(读资料袋) (二)检查预习 我会读:叮嘱前排靠边准确 审视讲台神情严肃 半晌轮流熟悉角度 相似教诲和颜悦色 我会写:肃

我会说: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靠 边准确审视严肃角度轮流 有一次上图画课,我坐在()的座位上,把杨桃画成了()的形状,自己觉得画得很(),可同学们却笑话我,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了一下杨桃后,他让大家()来看,大家发现在我的()看的杨桃就是五角星的样子。 (三)精读课文 1、指名读1、2 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父亲是怎样嘱咐我的?我又是怎样画画的? 父亲的叮嘱: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我的做法: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同 学们再读读这一句,看看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文中的“我”画得很认真。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师:你真会读书。谁能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师:是呀,文中的“我” 画得一丝不苟,多么认真呀! 2、默读3—6 自然段,边读边想:

最新综合日语第四册第11课教案

湖南农业大学2015届毕业生 教学实习教案 班级:日语一班 学号: 201141326115 姓名:阳秀君 指导老师:何蓓

课程名称:综合日语第四册 教学内容:第11课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目的:使同学们能清楚地了解课文中对话内容,熟练地就课文内容进行对话。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新单词的读音,意义及用法,六个重点句型以及日语语体简体的区别。 具体内容: 第一课时 1,简单朗读单词(重点注意学生的发音与语调) 重点讲解明ける滑る 2,讲解课本5页词汇 ①―まみれ(补充类似) ②ハデ(派手)简单解释年轻人特有的标记用法 ③顔文字补充表情符号 3,讲解书本5-6页句型。 ①Vる |たそばから<先后>补充:类似 ②Nときたら<话题> 4,语气助词ね和よ的语调对比 5,じゃない的用法及其语调 第二课时

1,让学生自主阅读18页的读解,然后完成练习A 2,详解课文中出现的新动词单词 済む絶える埋まる求める固まる取り組む 躊躇う 3,讲解20到22的语法 ①~反面<相反的两面> ②めぐって/めぐる<中心点> ③としたら<假定条件> ④かとおもたっら<出乎意料> ⑤がたい<难以实现> ⑥~ない限り<唯一条件> 教学难点:类似语法的辨析 参考书:《新日本语考试文法》 《日语句型字典》 《综合日语》 作业与参考题: 教学后记:授课声音洪亮,课堂气氛较活跃,师生互动多,但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上课速度过快,对语法、词汇、。并且,因为是第一次上台授课,有点紧张。课堂上还有生造例句的错误,板书排版欠妥。需有条理的进行讲课,并且掌握一定的讲课节奏能够很好的带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1课民族团结 备课教师::王丽静 一、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2、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3、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1、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 2、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分小组介绍民俗文化; 2、说说孔繁森的故事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问题导学 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图史结合法

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4第一课时教案

Unit 4 We love animals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动物。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主线人物询问近处或远处不认识的动物(或其他事物)来展开的。教学重点是能够听懂、会说核心句型“—What’s this/ that? —It’s a…”“Cool! I like it.”;能够听、说、认读单词“duck, pig, cat, bear, dog, elephant, monkey, bird, tiger, panda, zoo”。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句型 ·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this/ that? —It’s a…”“Cool! I like it.” 词汇 ·能听、说、认读单词“duck, pig, cat, bear, dog, elephant, monkey, bird, tiger, panda, zoo” 字母与语音 ·能正确听、说、读、写字母Jj, Kk, Ll, Mm, Nn并知道其在单词中的发音 能力目标: ·能够在图片、实物或情境的帮助下运用句型“—What’s this/that? —It’s a…”询问并回答动物的名称 ·能够在情境中运用句型“Cool! I like it.”表达赞美或欣赏 ·听到字母能说出它对应的发音 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了解英语中部分动物声音的拟声词 ·能够建立单词音、义、形之间的联系,整体学习单词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Part A Let’s talk & Let’s play 第二课时: Part A Let’s learn & Let’s chant 第三课时: Part A Letters and sounds 第四课时: Part B Let’s talk & Let’s play 第五课时: Part B Let’s learn & Let’s do 第六课时: Part B Start to read & Let’s check & Let’s sing

画杨桃教案设计一等奖

11.画杨桃 1.识记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重点】 1.认字、写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师准备】 1. 教师准备几个杨桃或搜集杨桃图片等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先读读课文后面资料袋的内容,或再搜集一些有关杨桃的资料。 2课时 第课时 1.识记本课生字,理解“叮嘱、审视”等词语。 2.能读通读顺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人物对话。

3.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初步读懂课文所蕴含的“无论做什么事情或看什么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都要懂得善待他人”的道理。 【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初步读懂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方法一:资料导入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杨桃)请交流你对它的了解。(学生交流)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预设问题:(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设计意图]通过对杨桃的观察及对杨桃知识的了解,唤起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方法二:谈话导入 师:你们喜欢画画吗?平常画画的时候,老师一般会怎么要求你们啊?(指名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画画的事情。请大家看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轻松愉快。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画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3)思考: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本课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1班第11课教案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授课班级:七年一班授课教师:田炜授课时间:2012.10.31 【教材分析】 秦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显示了人民的伟大力量。教学中要抓住对秦朝暴政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秦的暴政使其失去民心,推翻秦朝是民心所向。教学中应抓住本课难点:刘邦、项羽领导的前后战争性质的变化,秦朝灭亡前是农民战争的范畴,秦亡后就是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学情分析】 农民战争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和学习的内容,应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训练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针对本班同学思维活跃,能力较强的特点,可多采取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方式来安排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掌握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秦亡前后,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使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通过研读史料、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二、难点 秦亡前后,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媒体使用】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导入 播放视频“大风歌”,并指 出歌曲描绘的是建立汉朝的一 位英雄,而汉朝的建立结束了秦 朝的历史。 看幻灯片,回忆秦朝建 立的历史。 让学生对于秦朝仅仅统治15年 就灭亡的原因产生研究的兴趣。

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第一课时教案

Unit 1 My classroom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新学期开始打扫新更换的教室。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们谈论、打扫教室的情景来呈现的。教学重点是能够听、说、认读核心句型“What’s in the classroom?”“Let’s go and see!”“—Where is it? —It’s near the window.”“Let’s clean the classroom.”“Let me clean the teacher’s desk.”;能够听、说、认读单词和短语“classroom, window, blackboard, light, picture, door, teacher’s desk, computer, fan, wall, floor”。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句型 ·能够听、说、认读句型“What’s in the classroom?”“Let’s go and see!”“—Where is it? —It’s near the window.”“Let’s clean the classroom.”“Let me clean the teacher’s desk.” ·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ere is…? —It’s in/on/under/near the…”询问并回答物品的位置·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句型“Let’s…”“Let me…”提出行动建议 ·能够按意群朗读“—Where is the green book? —It is under the teacher’s desk.”等四组句子 词汇 ·能够听、说、认读单词和短语“classroom, window, blackboard, light, picture, door, teacher’s desk, computer, fan, wall, floor” ·能够正确使用上述词汇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及设施 ·能够在有意义的语境中正确书写上述词汇 语音 ·能够掌握a-e的发音规则,即a-e在单词中发长音/e?/ ·能够读出符合a-e发音规则的单词,并能够根据读音拼写出符合a-e发音规则的单词 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目标: ·学习礼貌言行,能够对请求、道歉等行为做出恰当反应 ·具有讲卫生、爱整洁的意识 ·能够根据a-e的发音规则拼读单词,并能够根据a与a-e的发音规则拼写单词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Part A Let’s talk & Let’s play 第二课时: Part A Let’s learn & Let’s do 第三课时: Part A Let’s spell 第四课时: Part B Let’s talk & Let’s play 第五课时: Part B Let’s learn & Let’s play 第六课时: Part B Read and write & Let’s check & Let’s sing

第11课《春》三维目标新教案

第11课《春》三维目标新教案第11课《春》三维目标新教案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2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渴望春天,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

人希望,给人力量。不少诗人极尽赞美。唐代的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高唱“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卖弄。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三、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

部编版小学语文画杨桃精选教案

画杨桃(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靠、而”等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倒”,会写“摆、课”等五个左右结构的字。 2. 朗读课文,读出同学对话时的语气。 3.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说一说课文发生了什么事。教学重点:初步感 知课文内容;读出对话的语气。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生齐读。(出示实物——杨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2 .教师补充介绍杨桃。(课件出示相关文字:“杨桃”,学名“五敛子”,又名“羊桃”“阳桃”??) 3.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叫《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教师提炼并梳理主要问题。)预设:①杨桃是什么? ②是谁在画杨桃。 ③画出来的杨桃是怎么样的? ④画杨桃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3.看来小朋友们的疑问很多,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 文。 板块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1、带着我们刚刚提出的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将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读准确。 读完后想一想,你都知道了什么? 预设:① “我”和同学们在画杨桃。②“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都笑我。③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不再笑“我”了,并且觉得“我”画的是对的。 师过渡:真棒,你们看,我们自己多读几遍课文,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了。而把这些我们知道的串在一块儿,就是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了。来,自己试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吧。 2 、以填空的形式 课件出示:老师在图画课上布置了画杨桃的任务,(“我” )画出的杨桃却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这引得了同学们的(哈哈大笑)。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知道了自己的错误)。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3. 强调“诲”字读音,第四声。 第三板块初识人物,认真作画 过渡:课文的大致内容我们清楚了,那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中 1. 这一天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台上,要同学们画那么文中的“我”看到的杨桃是怎样的呢?请小朋友们默读下第一自然段,划一划相关的句子。 预设: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

第十一课《提袋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提袋的设计》 教学设计 一、《提袋的设计》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的内容,是一节“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认识设计和生活的关系,并了解手提袋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功能。 2.认识提袋的结构设计和制作方法,并发挥想像力,设计制作出造型新颖美观的手提袋。 3.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通过提袋的设计和制作,提高立体思维的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提袋的造型设计。模仿制作一个一般的长方形的提袋较为容易,教师画一个图纸或把旧提袋拆开照样做一个就行了,这样的教学缺乏趣味性与创造性。要启发学生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如形状上的变化:方形、三角形等;在提手处加以变化,如绳、刻挖、粘贴等;在袋口处加以变化,在装饰上加以变化等。 难点:提袋的结构。一般的结构为袋帮的四个面和袋底,但如果袋的形状发生变化,如梯形,那么展开制作图纸就会发生变化,需要一定的计算才能准确地做出来。 四:课前准备

(学生)旧挂历纸(或旧画报纸)、剪刀、胶水、绘画常规用具、粗毛线(或绳子) (教师)教学课件、包装纸、旧挂历纸、剪刀、胶水、范作(包括礼品、鞋服的拎袋)等 五、学习过程 (一)组织教学,谈话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师:孩子们,瞧瞧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呀? 生:手提袋。 师:这些都是老师自己做的哦。 师:孩子们,你们也想自己做一个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设计提袋。 2、出示课题——提袋的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的展示,引起学生的注意,根据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如何设计和制作。(教学重、难点) 1、看一看、说一说。 (1)请孩子们欣赏书中提袋样品。掌握提袋的材料和功能。 师:你们平时生活中见过提袋吗?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有什么用呢? 生:纸做的。 生:放衣服的。 ……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1课《迎接挑战》教案

北京市园林学校教师授课教案

(成为优秀企业家) 第三部分:父亲对孩子的希望是成大器。 四、重点研读,思考交流 提问:父亲对儿子提出了哪些建议?这些建议中,你认为哪一个方面的建议最重要,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二、复习回顾、讨论交流 (一共有九条建议,从不同的侧面强调“迎接挑战”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小组合作讨论,进行汇报) 建议一:对待工作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投入到现实的社会工作行列中,应该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工作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父亲态度谦和,情真意切,把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孩子当作战友、同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建议孩子对于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易于孩子接受。 建议二:明确目标,继承家族的传统和事业。目标是维持生计,确保自己的地位,然后有更大的发展。父亲谆谆告诫孩子是一个幸运儿,和许多年轻人不同,可以直接得到父亲在企业中的经验和心得传授。孩子应该不忘家族的艰苦创业史。在这一段中作者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建议三:保持工作纪律。要准时上班,勤恳工作。在这一段里,父亲用反问的手法强调,不能准时上班的人无法担负重任,即使是管理阶层的人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建议四:计划决策要慎重,不要操之过急。如何慎重决策,父亲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议。一要多接近有经验的同事们,多吸收他们的经验和管理知识;二要在行动前多思索、反复考虑;三要注意未经历过的事情不要决策。这里反复强调的是刚踏上工作岗位一定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多调查研究,多实践,要三思而后行。学生 讨论 学生默读 课文 并思考全 文写了什 么内容 学生阅读 筛选 10 10 5

《画杨桃》教学设计及流程图

《画杨桃》教学设计及流程图 教材解读: 《画杨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时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叮嘱”、“教诲”、“半晌”等词语。 4、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 2、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学习任务: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者情况分析: 小学三年级刚好是个过渡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学习的自觉、自律性差。而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刚刚起步,有待增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培养,还要贯穿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1、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我们这里的学生都没有见过杨桃,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让学生亲眼看见杨桃,明白“我”画的杨桃为什么会是像五角星。这样教学,非常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劳逸结合

新标日 第六课教案

第六課吉田さんは来月中国へ行きます 授课时间:2014年11月19日10週目 总课时:4课时第1-2课时教学目标:掌握第六课单词,基本语法,助词「へ」表示移动行为的目的地,「から」表示移动的起点,助词「と」表示表示共同做某事的对象,助词「で」表示交通手段, 「から~まで」表示移动的范围,「に/で/へ/から/まで/と+は」构成一 种复合形式的用法,星期的说法,基本课文。 教学内容:复习第五课,第六课单词,基本语法,助词「へ」表示移动行为的目的地,「から」表示移动的起点,助词「と」表示表示共同做某事的对象,助词「で」表示 交通手段,「から~まで」表示移动的范围,「に/で/へ/から/まで/と+は」 构成一种复合形式的用法,星期的说法,基本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助词「へ」表示移动行为的目的地,「から」表示移动的起点,助词「と」表示表示共同做某事的对象,助词「で」表示交通手段,「から~まで」表示移 动的范围,「に/で/へ/から/まで/と+は」构成一种复合形式的用法,星 期的说法,单词。 一.導入 (一)書き取り 1.単語(2×20=40点) 1)中国語→日本語 ①现在/今②昨天/昨日③上午/午前④明年/来年⑤考试/試験 ⑥出差/出張⑦迟到/遅刻⑧欢迎会/歓迎会⑨早晨/朝⑩睡觉/寝ます 2)日本語→中国語 ①明日/明天②おととい/前天③火曜日/周二④今朝/今天早上⑤夜/晚上 ⑥学校/学校⑦仕事/工作⑧休み/休息⑨終ります/结束⑩いつも/经常,总是2.センテンス(10×6=60点) ①今は午後1時半です。→现在是下午1点半。 ②父は毎日午前8時から午後6時まで働きます。 →爸爸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下午6点。 ③金曜日に何時まで働きましたか。→星期五工作到了几点? ④小李昨天学习到11点。→李さんは昨日11時まで勉強しました。 ⑤日语课7点20分开始。→日本語の授業は7時20分に始まります。 ⑥小森上星期休息。→森さんは先週休みました。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画杨桃》公开课教学设计

《画杨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 设计理念: 《画杨桃》是统编版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生活小故事,原本是编排在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编者对课文内容、课后练习要求进行了适当删改,重新收录入统编版教材,在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要求更明确也更准确。 本课教学尊重编者意图,以学生的预学为学习起点,着力语文要素,聚焦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素养“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培养”“流畅朗读的练习”。教学从“看”字入手,创设故事情境,积累“看”的词语,对比“看”的态度,在具体情境中凸显朗读素养,以技术型朗读和内容型朗读两种梯度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朗读训练。技术型朗读主要抓住标点符号,停顿、重音读好语气(为后30%学生习得朗读技巧服务),内容型朗读抓提示语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画面读出感情,进而实现朗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比如学生已经能在预习单引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对文章会有基本的感悟,这是进行阅读教学良好的基础,由于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因此第一课时中从位置和态度两方面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无痕引导。二下学生对关联词造句应该不是很陌生,但是本课的语用训练:用“不像……而像……”说话,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合理引导。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根据前测,借助情境识字、归类识字等方法认识10个生字,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 2.借助实物,从两方面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学会用“不像……而像……”说话。 3.运用停顿、重音,想象画面等方法练读对话,体会同学们和老师做法的不同。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停顿、重音标点等方式,结合课文内容训练朗读。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家一起来合作》第一课时优秀教案.pdf

《大家一起来合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在一起”是本册最后一个单元,由《我想和你们一起玩》、《请帮我一下吧》、《分享真快乐》和《大家一起来合作》四课组成。本单元体现儿童自 主成长的发展脉络,即“乐群”、“互助”、“分享”和“合作”的好习惯,凸 显了“共在”这一核心价值观,满足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发展需要。《大家一起来合作》是本单元最后一课,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出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 问题而设置,引导儿童体会到有人帮不一样,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合作,从儿童视角呈现合作中出现的矛盾,通过引导学生对矛盾的解决,学会大家一起来做事的规则和技巧,凸显互相谦让愉快相处的品质,增强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大家一起来合作》分两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重在体验合作的意义,初步体会合作 中的规则,学会解决合作不下去了的方法。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自我意识较强,加上长辈的宠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懂得、不愿意与他人合作,解决困难。再 则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学生在出现简单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想到请别人帮助,但在遇到实际困难时能够想到与人合作的非常少。他们缺少合作的经验,除了游戏外,在其他方面合作体验也比较少。 【教学目标】 1.体验合作的意义,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2.在活动中逐步明确合作的规则,初步了解合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难点:明确合作的规则,初步了解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创设情境、活动设计、物品准备、课件等

【教学环节与内容】 活动一——戴铃铛 1.集体游戏:出示没有铃铛的机器猫,让学生发现机器猫的铃铛不见了。出示铃铛,指名请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尝试给机器猫戴铃铛。 预设1:铃铛戴成功,再请一名学生做游戏。 预设2:铃铛没有戴成功,找学生帮忙,指挥学生再次戴铃铛。 2.全班游戏:参照上面同学玩法,同桌俩按要求再玩戴铃铛游戏。 3.小结:看来有人帮就是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体验有人帮就是不一样,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活动二——一起来造型 1.出示用软陶做的各种各样的典型的脸,学生欣赏这些脸,小组内讨论做一张什么样的脸。 2.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四个人一起来做一张脸,每个人都要参与进来。 3.讨论:要求每个人都要参与该怎么办? 预设:有的人做鼻子,有的人做脸……大家一起来分工合作。 4.随机板书:大家一起来。 5.小组内分工合作制作作品。教师用手机抓拍学生活动时的表现,并借用投屏软件展示学生制作作品的过程。 预设:重在体验分工合作的过程,不必让学生一定要完成作品。 6.师生回顾制作过程,回忆一起制作中的快乐瞬间。 预设:如果学生出现合作不下去了的事例也可作为下一环节的讨论素材,但不要放在此环节解决,应在活动三完成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避免直接讨论学生出现问题,影响教育效果。

画杨桃 公开课教案

画杨桃教学设计 三年级组殷婷婷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投影片。 教学活动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对杨桃的了解。 2.向学生介绍杨桃。(出示ppt)。 3.让学生观察杨桃实物,画杨桃。 4.展示学生绘画成果,引导学生发现在不同位置画出的杨桃是不一样的。 过渡:同学们在不同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是不一样的,画出来的杨桃也就不一样,今天这个主人公也画了杨桃,大家一起来看看他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画杨桃》(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三方面:谁,在什么地方,在了一件什么事。这几方面回答。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齐读第1自然段

1.用“—”画出父亲是怎样教“我”学画的?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叮嘱”,并换一个词填入课文中,使意思相近。 3.用“叮嘱”造句。 4.“想当然”是什么意思?(凭主观推测,以为事情大概是这样或应该是这样的。) 5.再次朗读父亲的话。 过渡:“我”有没有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学习第2—5自然段 1.想一想:“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2.用====线画出“我”认为画的怎样? 3.那同学们对我的画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过渡:在同学们的说笑时,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默读朗读6—17自然段,找一找老师看了“我”的画后是怎么做的? (三)学习第6—17自然段 1.老师看了“我”的画后是怎么做的? 2.找出描写老师动作的词语。 3.通过这些动词,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分角色朗读7—10自然段,体会同学们当时的心情,读出真实情感。 5.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6.再次问同学们时,学生又是怎么回答的?分角色朗读,体会当时感受。 7.体会这两组对话中同学们语气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8.如果你们就是这些嘲笑别人的同学,看到刚才这一幕,你们想说些什么?(播放音乐) 过渡:听了你们真情的话语,老师也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歉意,看到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跟同学们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四)学习第18自然段 1.老师讲的话里一共有几句?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3.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么做?(看到别人有不同看法时,不 要忙着嘲笑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五)学习第19自然段 1.思考:老师和父亲的话有哪些地方相似? (做事情要实事求是。) 又有哪些不同之处?(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2.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因为他们的话让我明白了:我们做事或看

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教案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学习目标 认知与技能: 1、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 2、能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运用与方法: 1、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通过活动提升信息处理与革新创新职业核心能力。 情感态度观念: 养成乐观有为的态度及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导入 1.理想像什么: 让学生们展开充分的想象,用比喻的手法,将理想形象化,具体化; 老师进行总结,提炼 2.我的理想:

让同学们静思三分钟,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并与同学们分享。 老师进行引导与鼓励 3.分享前人事迹 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的奋斗历程;引导同学们总结出,有了理想才有了奋斗的方向,同时,要克服实现理想路上的一切困难,最终实现个人目标。 学生:讨论,回答。 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大家说的理想涉及了各个方面,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现实的条件。 请同学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阐述的理想是否具有以上特征。 (学生分析) 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相比较。 (学生比较) 孙中山的理想是:推翻 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袁世凯的理想是:实行帝制,独裁统治

新概念第二册第11课教案

Lesson 11 One good turn deserves another礼尚往来(善有善报)【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生词和短语(6) turn n. 行为,举止deserve v. 应得到,值得 lawyer n. 律师bank n. 银行 salary n. 工资immediately adv. 立刻 ★turn n. 行为, 举止(对人有影响力的行为,很少用。) 常用behavior turn n. 1)(帮助或损害他人的)举动、行为 Yesterday George did me a good/an ill turn. 乔治昨天做了一件对我有利/不利的事。 He is always ready to do a turn for others. 他总是乐于为他人做好事。behavior [b?'hevj?] n. 行为, 举止Pay attention to your behavior. 2) 轮流,顺序 eg. I knew that my turn had come. 我知道这回轮到我了。 eg. They are on duty in turn. 他们在轮流值班。 turn v. turn on; turn off (装有阀门、有开关的东西) turn on the light 打开灯 turn off the light 关掉灯 turn on the TV 打开电视 turn off the TV 关掉电视 turn on the tap 打开水龙头 turn off the tap 关掉水龙头 turn down 调小一些;turn up 调大一些 turn over 翻身 turn round 转过身来;turn around 转过身来 take sb down/let sb down 让…..失望

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4课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

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4课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陶渊明在文中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掌握“胡”等疑问代词的用法;归纳“行”等一词多义;了解“之”等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追求“本我”、“真我”,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和坚定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陶渊明在文中所述之志.。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的语言特色.。 1、了解“之”等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教具使用 投影仪、投影胶片.。

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二、介绍作者、解题及介绍“序” 东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死后友朋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他在青年时代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曾经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由于他不愿受官场的拘束,就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田,在农村中过躬耕隐居生活.。确实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

11画杨桃教学设计一.DOC

11画杨桃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

七年级上册语文11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11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11课教案就在下面,七年级上册语文11课是窃读记,我们看看下面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11课教案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1、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2、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窃”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这样做?“窃”时心里会怎么想?请你打开书本,是什么促使了林海音这样去“窃读”的?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两遍。 2、读第一遍,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3、读完第二遍,把书合上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交流反馈 1、梳理内容: 窃读的时间段?窃读的办法?窃读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紧密围绕课题展开叙述。) 2、识读词语: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3、范写观察: 饿、惧、柜、檐、酸、撑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4、生书写练字本上的汉字。 四、再读课文 1、画出描写林海音动作和心里活动的句子。 2、体会: 这样写的好处,并摘抄在自己的语言积累本里。 五、放声朗读全文 六、结束语 “我”是担忧又害怕的跨进书店,因为那是一种怎样的窃读滋味?(文中第四段) ──很快乐,也很惧怕。我快乐什么?害怕什么呢?让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