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分型解析

痹症分型解析
痹症分型解析

痹症分型解析

着痹

病证名。痹病中的一种。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以湿邪为主,表现肢体疼生酸困、病处不移的一类痹证。《素问?痹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内经》名之曰着痹。《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又名肌痹。《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证,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证也”。

病因病机

着痹的病因不外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以感受湿邪为主,常夹风、夹寒、夹热。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则难以驱散,脾虚则难以运化,故内因以阳气虚弱、脾胃不足为主。

具体有营卫失调、气血不足、脾虚湿阻、脾肾阳虚等。此外,着痹在病变过程中可以产生病理产物痰瘀,而痰瘀又可成为继发病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营卫气血不足,则易招致湿邪内侵,外邪痰瘀痹阻经脉日久,又损伤脏腑阴阳气血,故内外之因互为因果。着痹病机总属湿邪等侵犯人体皮肉、经脉、流注关节,气血不和,经络痹阻不通,

发为着痹。

中医诊断

本病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初起时可见全身肌肉痠痛,头身困重,渐至关节疼痛,呈酸痛、胀痛状,以下肢关节为主,或肢体麻木不仁,皮色不变,关节沉重,活动不便,遇阴雨天气加重,天晴干燥则症状减轻。多伴周身困重、胸闷、纳呆、苔腻、脉濡涩等。起病多缓(夹风寒热邪则较急),病程一般较长,可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易致肌肉萎缩。

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多,老年次之,儿童少见,男女均可患病,发病季节以长夏、寒冬为多,多数患者有感受湿邪的环境和因素。2.肢体关节肌肉酸痛、沉重,或肿胀、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关节怕冷,皮色不变,以下肢关节为多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

3.多伴有头身困重、精神萎靡、汗出恶风、四肢欠温、胸闷腹胀、饮食减少、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

4.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脉多沉涩或濡缓。

5.病程一般较长,缠绵难愈,可反复发作。

具备第2、3 条,参照其他各条,即可确立着痹的诊断。

辨证治疗

风湿痹阻证证候: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重着,疼痛游走不定,皮色不变,肌肤麻木不仁,随天气变化而发作,或伴恶风寒,汗出,头痛头重,或身体微肿,舌淡红或淡暗,苔薄白或稍腻,脉浮缓或濡缓。

治法:祛风除湿,蠲痹通络。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祁蛇10g 羌活10g 独活12g 川芎10g 苍、白术各10g 稀莶草

15g 海桐皮15g 防风10g 茯苓12g 陈皮10g 甘草6g 方解:方中以羌活、防风、独活为主药,羌活、防风善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三者相合,能散周身风湿而疏利关节。稀莶草、海桐皮祛湿除痹,祁蛇搜风通络,川芎理气活血,苍、白术、陈皮、茯苓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寒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重着、肿胀,痛处固定,屈伸不利,

以下肢关节为多,遇阴雨天气加重,得热痛减,遇冷加剧,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

治法:祛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10g 细辛3g 桂枝10g 稀莶草15g 白芍15g 干姜

10g茯苓20g麻黄10g当归15g独活12g蜈蚣l?2条甘

草6g 方解:方用乌头、细辛、干姜、桂枝等大辛大热之品,温经散寒除湿,乃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稀莶草、独活、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当归、白芍活血通络,蜈蚣通络止痛,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

湿热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灼热,局部红肿、拒按,发热,汗出,口干口苦,烦闷尿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方药:宣痹汤加减。

石膏20g 滑石15g 防己15g 黄柏10g 晚蚕砂土0g 连翘

12g 苡仁30g 赤小豆15g 肿节风15g 忍冬藤30g 赤芍15g 地龙10g

方解:方用石膏甘寒清热,黄柏、连翘苦寒清热燥湿,滑石、防己、晚蚕砂、苡仁、赤小豆等甘淡利湿,肿节风、忍冬藤清热通络止痛,赤芍、地龙活血祛瘀,疏通经络。诸药共用,具有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之功。

加减法:如关节疼痛,不可触近加片姜黄10g 、海桐皮15g 。脾虚湿阻证

证候:肌肉关节酸楚疼痛,或略呈重着肿胀,肌肤麻木不仁,肌肉萎软无力,面色苍黄或浮肿,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缓。治法:健脾和胃,祛湿蠲痹。

方药:升阳益胃汤加减。

黄芪20g 党参15g 苍术10g 柴胡10g 白芍15g 法夏10g 茯苓

18g 陈皮10g 羌活6g 独活10g 防风10g 泽泻10g 黄连4g 甘草6g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柴胡、白芍、陈皮等补气升阳,健脾益胃,疏利气机;苍术、半夏、茯苓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羌活、独活、防风、泽泻祛风胜湿,蠲痹止痛;佐黄连少许健胃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升阳益胃、祛邪蠲痹之功。脾肾阳虚证证候:着痹日久,肢体关节酸痛肿大,屈伸不利,关节怕冷,畏寒喜暖,手足不温,腰膝酸软,口淡不渴,或面浮肢肿,纳差腹胀,小便频数,大便稀溏,或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

力。

治法:温补脾肾,通阳蠲痹。

方药:温阳通痹汤。

黄芪18g白术12g熟附子12g肉桂5g(研末煸)当归15g 熟地15g 小茴香10g 杜仲15g 独活12g 稀莶草15g 蜈蚣2 条炙甘草6g

方解:方中以熟附子、肉桂温阳,黄芪、白术益气,当归、熟地养血活血,小茴香、蜈蚣温经通络,独活、稀莶草祛风除湿,杜仲益肾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补脾肾,通阳蠲痹之功。

加减法:诸证如夹痰、夹瘀则应伍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之品。化痰散结可选用半夏、南星、白芥子、猫爪草等,活血化瘀可选用桃红、红花、姜黄、土鳖虫、乳香、没药等。此外,治痹还应重视擅长搜风剔络之动物药,如蛇类、蜈蚣、全蝎、地龙、露峰房等。

行痹

概述

病名。出《素问?痹论》。又名风痹、走注。详见风痹条。

风痹:病名。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痹证。见《灵枢?寿天刚柔》。又名行痹、筋痹。《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杂病证治准绳》:“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症因脉治》卷三:“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

行而不定,故名行痹。”风寒攻痛者,防风汤;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亦可用虎骨散加减。一说风痹即痛风,如《景岳全书?杂证谟》:“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

病因病机

行痹的主要病因为风邪,而风为百病之长,故其他外邪也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其中以风寒、风湿最为常见。其内因则为卫阳不固,腠理空虚。风邪或夹寒夹湿乘虚侵入人体肌肤、经络,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为本病。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肢体、经络、关节,尤以上肢、肩背部关节多见,少数发于肌肤。若病久不愈,可内侵血脉、筋骨,或复感于邪,可累及心、肾等有关脏腑,这些已不属一般行痹范畴。

诊断治疗

①风寒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浮缓

或弦紧。郁而化热者,可出现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或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防风汤加减。防风10g 茯苓15g 秦艽15g 葛根10g 麻黄

10g 桂枝10g 当归10g 羌活10g 甘草5g 生姜3 片大枣10g 方解:方中防风、秦艽、羌活祛风通络;桂枝、麻黄温经散寒;当归活血通络,养血祛风;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姜、枣和中调营。诸药共用,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效。加减法:酸痛以上肢关节为主者,加白芷10g ,威灵仙10g ,川芎10g ;以下肢关节为主者,加独活10g ,牛膝10g ;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加杜仲12g ,桑寄生15g ,续断10g。

②风湿痹阻证证候:肢体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肿胀,重着,气候突变或阴雨天尤甚,肌肤麻木不仁或身微肿,小便不利,苔薄白或薄腻,脉浮缓或濡缓。蕴久化热者,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或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0g 独活10g 防风10g 防己12g 稀莶

草15g 川芎10g 海桐皮15g 桂枝10g 海风藤20g 白芷10g 木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