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化学教案

中专化学教案
中专化学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

物质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

〖教学重点〗

1.质量数(A)和的含义,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

1.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法建议〗

借助课件,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关原子的内容,以此导入新课,使这些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内容〗

引言: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初步认识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与它们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有关。例如,用来刻画玻璃的金刚石和用作铅笔芯的石墨,它们都是由碳组成的,但前者碳原子呈立方体结构,后者碳原子呈鳞片形层状结构;还有我们平时食用的食盐——氯化钠晶体,呈立方体结构等。本章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知识,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物质所发生的变化。

新授: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结构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组成

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过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绕核运动。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例如,知道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质量数为35,则中子数=35-17=18。

归纳起来,如以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原子组成可表示为: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这些不同的“区域”称之为电子层,按从内到外的顺序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能量最低的第1电子层)排起,当第1层排满后再排第2层,即按由内到外顺序依次排列。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如n=1,即K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12 =2个)。

(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3)次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的元素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这些众多的元素中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或是某种规律呢?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该规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元素周期表

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列,这样就得到一个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1)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即: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第一周期最短,只有两种元素;第二、三周期各有8种元素,这三个周期所含元素较少,称为短周期;

第四、五、六周期所含元素较多,分别为18、18、32种,称为长周期;

第七周期还未填满,称为不完全周期。

(2)族

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列,除第8、9、10三个纵列为一族外,其余每个纵列称为一族,共有16个族,即7个主族、7个副族、1个零族和1个第Ⅷ族。

其中,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主族,分别用ⅠA、ⅡA……ⅦA表示。周期表中,主族的序数就是该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即: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完全是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副族,分别用ⅠB、ⅡB……ⅦB表示。由稀有气体元素构成的族叫零族,用“0”表示。由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构成的族叫第Ⅷ族,用“Ⅷ”表示。

3.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金属性通常用元素的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通常用单质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或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的

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如NaOH>Mg(OH)2>Al(OH)3;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如H3PO4

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逐渐增多,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如LiOHP,因此,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NO3>H3PO4。

4.化学键

(1)化学键:相邻的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2)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化学键的类型

分析:HCl 分子的形成过程

(1)共价键: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共价键形成条件:一般在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成键原因:微粒由不稳定结构通过电子转移共用电子后变成相对稳定结构。

成键微粒:原子。

共价键的类型:

①极性共价键:不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或非金属与金属原子之间。

②非极性共价键:相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

知识拓展:用电子式表示HCl 分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用.。

(2)离子键:

定义: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离子键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成键原因:微粒由不稳定结构通过电子得失后变成相对稳定结构。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总结归纳:

课后作业:

第二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及摩尔质量

2.理解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

3.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法建议〗

借助课件,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有关溶液配制的内容和上一堂课学习的有关物质的量的

内容,以此导入新课,使这些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前后联系,使学生正确理解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其简单运算。

〖教学内容〗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2.1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1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

物质的量只规定了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但并没规定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和步骤,上一节课又学习了质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物质的摩尔质量及相关换算关系。本节着重讨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以及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练习: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氢×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B. 1 molCO2 √

C. 1 mol小米×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练习: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

(1)1.204×1024个H2含多少摩尔氢分子?

(2)5 mol O2中有多少个氧分子?

(3)NA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粒子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三者的关系为:

5. N=n·NA

练习:

(1)0.5 mol H2O中含有个水分子。

(2)2 mol H2O中含有个水分子,个氢原子。

(3)1 mol H2SO4中含有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

(4)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1 mol H2O中呢?

二、摩尔质量

1.定义:1 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 -1

[问题解决1]

参考下列解题方式,完成下列计算:

(1)9.8 g H2SO4的物质的量。(0.1 mol)

(2)10.6 g Na2CO3的物质的量。(0.1 mol)

(3)0.25 mol CaCO3的质量。(25 g)

(4)2.0 mol H2O的质量。(36 g)

新授:

三、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浓度,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表示,单位为mol/dm3 或mol/L。其数学表达式为:

〖例题1〗将1.2g NaOH溶于水中,配成300mL溶液,计算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解:1.2g NaOH物质的量为

答: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0 mol/L。

〖例题2〗将25mL 2 mol/L硝酸溶液稀释至0.1mol/L,则所得溶液的体积为多少毫升?

解:已知c1=2 mol/L,V1=25 mL,c2=0.1 mol/L

答:所得溶液的体积为500 mL。

〖例题3〗中和40mL 0.10mol/L NaOH溶液,用去某盐酸溶液25mL,计算这种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根据化学方程式

NaOH+HCl ==== NaCl+H2O

1 mol 1 mol

即n(NaOH)=n(HCl)

c(NaOH)·V(NaOH)=c(HCl)·V(HCl)

答:这种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6 mol/L。

在实验室里,可以直接用固体或液体试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如果要求比较精确,就需使用容积精确的仪器——容量瓶。现以配制0.5mol/L NaCl溶液100mL为例:

(1)计算配制所需NaCl固体的质量

n(NaCl)=0.5 mol/L×(100×10-3)L=0.05 mol

m(NaCl)=n(NaCl)×M(NaCl)=0.05 mol×58.5g/mol=2.92g。

(2)根据计算结果,称取NaCl固体。

(3)将称量好的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

(4)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小心注入100mL容量瓶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按同法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轻摇,混匀,如下图所示。

(5)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直到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以下约1~2cm处,静置1~2min 后,改用胶头滴管继续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然后盖上瓶塞,反复上下颠倒,使溶液充分混匀,如上图所示。

因容量瓶不宜长期存放溶液(尤其是碱性溶液),因此,溶液配好后应倒入试剂瓶中保存。通常,先用该溶液少量将试剂瓶洗涤2~3次,然后全部注入,盖上瓶塞,贴上标签。

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万能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万能教案模板:《燃烧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教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 (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 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 (三)拓展提升 思考: 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 2.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 3.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四)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作业:思考怎么才能灭火。

《天然药物化学》教案

《天然药物化学》教案 一、总学时数、理论学时数、实验学时数、学分数: (一)总学时数:108学时 (二)理论学时数:54学时 (三)讨论学时数:6学时 (四)实验学时数:48学时 (五)学分数:6学分 二、承担课程教学的院、系、教研室名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药学院中药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学生在具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光谱解析、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后,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物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源途径、结构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天然药物的化学研究、新药开发和生产的能力,为继承、整理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和全面弘扬、提高祖国药学事业水平奠定基础。 四、所用教材和参考书 (一)所用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吴立军主编,天然药物化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参考书: 1、吴寿金、赵泰、秦永琪主编《现代中草药成分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徐任生主编《天然产物化学》科学出版社。 3、Nakanishi K.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第一章绪论 一、学时数:6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含义、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2、掌握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一般原理及常用方法; 3、掌握层析分离法的分类及其原理、各种层析分离要素、相关因素及应用技术;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溶解)>v(结晶) 平衡时v(溶解)=v(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 [讲]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反应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 [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思考]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讲]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的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讲]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投影]演示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讲]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 (溶解)>v (结晶) 平衡时v (溶解)=v (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探讨]我们学过那些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 [讲]在容积为1L 的密闭容器里,加0.01molCO 和0.01molH 2O(g),的体系中各组分的速率与浓度的变化 [投影] [讲]开始时c(CO) 、c(H 2O)最大,c(CO 2) 、c(H 2)=0。 相等 V 正 时间 速率 V 逆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上册全套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习题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集(供中药、药学专业用) 兰州大学 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2005年1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 … … … … … … … … … 第二章糖和苷类… … … … … … … … …第三章苯丙素类… … … … … … … …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 … … … ……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 … … …… ……第六章萜类挥发油… … … … … … … …第七章三萜及其苷类… … … … … … …第八章甾体及其苷类… … … … … … …第九章生物碱… … … … … … … …… … 综合试题

第一章总论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确切的答案) 1、波相色谱分离效果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A、压力高B、吸附剂的颗粒小 C、流速快D、有自动记录 2、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在水中形成: A、真溶液B、胶体溶液C、悬浊液D、乳状液 3、纸上分配色谱,固定相是: A、纤维素B、滤纸所含的水 C、展开剂中极性较大的溶剂D、醇羟基 4、利用溶剂较少提取有效成分较完全的方法是: A、连续回流法B、加热回流法 C、透析法D、浸渍法 5、某化合物用氧仿在缓冲纸层桥上展开,其R f值随PH 增大而减小这说明它可能是 A、酸性化合物B、碱性化合物 C、中性化合物D、两性化合物 6、离子交换色谱法,适用于下列()类化合物的分离 A、萜类B、生物碱C、淀粉D、甾体类 7、碱性氧化铝色谱通常用于()的分离,硅胶色谱一般不适合于分离() A、香豆素类化合物B、生物碱类化合物 C、酸性化合物D、酯类化合物 二、判断题 1、不同的甾醇混合,熔点往往下降特别多 2、苦味素就是植物中一类味苦的成分。 3、天然的甾醇都有光学活性。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們开始关注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日渐进入学者、专家、教师们的研究视野,各种新的科学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不断被提出,“教学做”一体化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如何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提出 “教学做”一体化是由姜大元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为驱动,以情境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主张设定教学情境,在任务的驱动下,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的完美结合。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应突出应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岗位应用能力培养这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满足专业课对化学的需求,遵从化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对化学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教学做”一体化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教学做”一体化与传统的教学在多方面存在着区别,具体如下: 三、教学做一体化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以无机化学课化学反应速率一节教学为例,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要明确重点与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 第三,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准备小烧杯3只、量筒3只、滤纸3张、蒸馏水3瓶等实验器具,0.1mol/L、NaS2O3 3瓶、1mol/L的H2SO4 3瓶药品,电脑及电视等仪器设备。 第四,“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

中班语言教案:区域活动设计

区域活动设计 一、户外区域活动的研究意义 户外区域活动也就是利用户外的自然环境来进行区域活动,它与室内的区域活动比较最大的优点是:在户外的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活动空间是室内的好几倍,互相间的干扰很少,自由活动的空间非常大。幼儿处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中能充分发展个性,激发出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广阔的户外活动环境,就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由于场地的关系,原本很难进教室的一些材料,在户外却有可能是幼儿很好的“玩伴”,在建构区,幼儿除了用各种积木进行活动外,还能用充满乡土气息的真正的青砖来造房子、灶头,用从农田里捡来的稻草煮饭。在动手区,冬天幼儿用稻草搓成绳子给树爷爷穿衣服,用草编织各种有趣的草人、小动物;秋天,幼儿在草地上采摘各种野花、芦苇等进行插花;写生区的幼儿在大自然中更是融融其乐,夏天的昆虫,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都是他们画画的素材。 综上所述,本学期,我们大班年级组本着“纲要”中“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它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接触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质,观察、感受风、雷、雨、雪、电等自然现象,了解它们的显著特征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的精神,尝试进行户外区域活动的实验研究:通过对户外区域活动的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形式、方法的研究、评价方法的研究等,探索具有我园自己特色的一种幼儿自主性游戏形式,为幼儿创设愉快、充实的成长环境。 二、户外区域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 独立、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经过幼儿自主动性的探索活动才能实现。户外区域活动除了关注的知识本身的价值、幼儿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性品质的发展外,最重要的是户外区域活动的主要意图是通过丰富的户外活动环境,在大自然中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学习、去发展。 三、户外区域活动的特点 1、多样性的特点。一是户外区域活动空间的设置能体现多样化,根据幼儿的特点设置封闭的、半封闭的或开放的活空间,能满足喜欢独处、喜欢交往等不同个性的幼儿的需求;如在大型玩具的柱子小角落里,几名幼儿在进行扮演类游戏,爸爸妈妈在小小的空间里忙得不亦乐乎。二是户外区域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能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需要和表征特点;如有饲养区、写生区、建构区等。 2、自主性的特点。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活动区,自己决定操作的时间、速度、次数,同伴间相互干扰的现象远较室内区域活动少。 3、探索性的特点。在大自然中,幼儿有充分的空间、时间去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积累各种经验。 四、户外区域活动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内容 户外区域活动研究包括了户外区域活动的目标研究、户外区域活动的内容研究、户外区域活动的形式研究、方法的研究、活动的评价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既各有独立性,同时又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的统一体,整体系统地对幼儿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1、户外区域活动目标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回顾上节课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进行回顾,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化学平衡的移动:(板书) 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板书) 3、移动的方向:由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①若V正=V逆,平衡不移动。 ②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结果:新条件下的新平衡 考点/易错点2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师:我们先通过速率-时间图从理论上来分析 反应物→生成物 (1)增大反应物浓度,教师带着学生绘制图形并且解释和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分别叫三位同学上黑板绘制减小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的速率-时间图,其余同学在学案上完成相关任务。 (3)放映幻灯片检查黑板上同学所画是否正确,下面同学自查。 教师:(板书)总结 结论: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①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②减小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③增大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④减小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学生阅读实验2-5并根据以上理论知识填写表格 教师放映实验相关视频,学生自查 考点/易错点3 勒夏特列原理: 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次分析上述结论总结出:增大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减小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减小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增大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 导入:引入勒夏特列原理。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版教案(全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五、板书设计:

2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考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2课时 五、教学活动:

大班语言区角活动教案

大班语言区角活动教案 大班语言区角活动教案 大班语言区角活动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年龄段4-5岁,喜欢提问,喜欢解决问题,但不知道团结,想通过这样的区角游戏方式,让幼儿知道团结合作,才能完成。还有幼儿在整理物品上稍有欠缺,不太喜欢整理,想利用这次活动,让幼儿自己整理物品,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目标 1、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区角,与活动伙伴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并获得成功的情感。 2、能专注、认真地进行活动,善于探索材料的玩法。 3、不乱拿乱放,有良好的收拾整理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活动体验和伙伴团结解决困难,带来的快乐。 活动难点:在活动过程中不打闹,活动结束后能收拾好各活动材料。活动准备 益智区:找瓶盖、迷宫、数圈圈、 建构区:建构示意图、各种积木、小瓶子、牛奶盒 美工区:彩纸、皱纹纸、剪刀、胶水、手工纸、水彩笔、蜡笔

语言区:给字找朋友、图书、儿歌的卡片、故事录音、 数学区:数字卡片、图形配对、量一量、称一称、比一比、数一数表演区:小话筒、表演头饰、各种乐器、节奏卡、各种服饰 活动过程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实践操作——分享快乐 一、激发兴趣 故事引入,今天我们要去奇幻王国,那里有很多很多好玩的东西,小朋友可以去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看谁能玩得最好,玩得开心! 二、实践操作 1、幼儿按意愿自选活动区和玩伴。 2、师观察幼儿与投入材料的互动性,加以引导。 3、重点观察:益智区,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寻找答案。 三、分享快乐 1、幼儿说一说,今天在哪里玩玩了什么怎么玩的玩的时候有没碰到困难怎么解决的 2、请幼儿当小老师评一评。你觉得他今天做的好吗什么地方做的最好(为什么没做好你觉得可以怎么做) 3、教师对孩子的闪光点再次肯定,引发他们再次探索的兴趣。 4、教师带领幼儿排好队,回到自己的班级 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的不足: 1、区角的内容过多,幼儿自选区角游戏反而让幼儿在这种自由的趋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姓名班级学号 【课标要求】: 1.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掌握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3.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重要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 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阅读教材:P26-28 知识要点: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化学平衡是有条件限制的___________平衡,只有在______________时才能保持平衡,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被______________,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不断___________,由于条件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致使v正__________v 逆 ,然后在新条件下建立___________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化学上把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性质: ⑴、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⑵、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⑶、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_________ 巧记:化学平衡总往反应速率______的方向移动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___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结论】: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_反应 方向移动。 【练习】 1、 在水溶液中橙红色的Cr 2O 72—与黄色的CrO 4—有下列平衡关系:Cr 2O 72— +H 2O 2CrO 4—+2H +把重铬酸钾(K 2Cr 2O 7)溶于水配成稀溶液是橙色。 ⑴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⑵向已加入NaOH 溶液的⑴中再加入过量的H 2SO 4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 ⑶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 3)2溶液(已知Ba(CrO 4)2为黄色沉淀),溶液呈 色,因为 。 2、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SO 2(g)+ 12O 2(g) SO 3(g),如果温度保持 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增加的SO 2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 增加的O 2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 增加的SO 2浓度,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D 增加的O 2浓度,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规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撐率倚в 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摽斩磾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第一节空气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摽床坏接臵 蛔艛

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8936518.html, 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讨 作者:王毓章刘转利孙莉峰任宛莉 来源:《科技风》2020年第11期 摘;要:实施“课程思政”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并且提出了实施“课程思政”的途径。教师要找准切入点,确定教学目标后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教育;化学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具体到高职院校来说,单纯靠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把“课程”和“思政”结合起来。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培养出了大批高技能人才。目前,高职院校有很多专业开设了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如何使高职化学教学实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并且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需要进行积极探索。 一、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形成协同效应。 高职院校有很多专业都开设了化学课,一般是安排在一年级。高职一年级学生因为年龄较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时机。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团队精神以及环保意识,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辩证唯物论、爱国主义教育等,充分发挥化学课的育人功能。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力量。教师的育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化工学院2011级师范222011316011207 成文婵 学习需求分析: 以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其的因素(浓度、温度)为知识的基点,进一步学习压强如何影响化学平衡,而与前2个因素不一样的是压强只对于特定的化学平衡才适用。这对完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因素在工业生产上也占着重要的地位。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进行可的讲授,既增加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教材,它选自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既是对前面所学习的内容的一个升华与补充,也联系这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的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两者之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让知识间的结构更加完整,而且也指导着后期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的学习。不仅如此,它更加影响着学生整个高中的化学反应的学习,学好化学反应影响因素对化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材中对于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描述的很少,但是它确实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压强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固态或液态的物质参加的化学平衡受压强的影响很小,所以压强只对适用气体参加的化学平衡),进一步导出著名的列夏特列原理,它也是作为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判断平衡移动的依据。做相应的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理解状况。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基本定义,对化学平衡概念及特征初步的认识,但不能正确判断外界条件改变将怎么样影响化学平衡(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在学习新课时要适当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一定的联系,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且对化学平衡的知识容易出现遗忘,所以在讲授新知识前应先回顾旧知识。 能力层面: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计算能力、逻辑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课后反思: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大班阅读区教案.doc

大班阅读区教案 【篇一:大班语言教案】 大班语言教案:长鼻子的匹诺曹 活动目的: 1、使幼儿初步懂得只有诚实的人才受人尊敬。 2、教育幼儿知错就改,做个诚实的好孩子。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偶玩具等。 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带来一段精彩的 动画片,你们想看吗? 1、课件出示动画片《木偶奇遇记》片段。 2、教师:你们知道刚才动画片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对,他叫皮诺曹,你发现他的鼻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3、让我们来学学皮诺曹的鼻子 (二)欣赏童话故事。 1、教师:你们知道为什么皮诺曹的鼻子那么长吗。 2、教师有表情地演示木偶,讲述故事。 (三)教师引导幼儿围绕故事进行讨论 教师:听完了故事,大家说说看,皮诺曹的鼻子为什么会越长越长呢?撒了几次谎,鼻子长了几次? 教师小结:说了一次谎话后,为了要掩盖这一次谎话,皮诺曹又得 再次说谎,就这样,皮诺曹说的谎话越来越多,因此他的鼻子也越 来越长。 鼻子长了有什么后果呢? 教师:噢,说谎真不好,长出长鼻子太可怕了,你想不想张出长鼻子?为什么? 如果你是皮诺曹,你该怎样做? (四)儿歌:课件出示 教师:说谎的害处是很大的,不但会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下面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儿歌。 说谎话,害处大,害自己,害人家, 从小要说老实话,诚实孩子人人夸。

(五)联系实际,活动拓展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说谎的害处,知道了不能说谎,想一想你以前有没有说过谎呢?以后你准备怎样做呢? 请个别小朋友回答。 (六)欣赏歌曲,活动结束 这一节课我们知道了说谎的害处,明白了我们从小要做诚实的孩子。最后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 教师播放歌曲《好孩子要诚实》。 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离开活动室,活动结束。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文明在我手中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乱倒垃圾等。 2、让幼儿懂得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物等。 活动准备: 1、录好随地吐痰、乱倒垃圾的录像带,拍一些乱涂乱画的场面 2、教室里的提示标语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关注 (1)今天老师先请大家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带) (2)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这样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二、指导幼儿要做文明的小孩子 (1)看乱涂乱画的照片,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幼儿说说,教师加以补充:不随手扔纸屑、果皮,不 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等。 (2)请幼儿找找教室里的文明 三、引导幼儿交流不讲文明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班上的椅子倒了没人扶,大家都没椅子坐;洗手时不关水龙头,是浪费水的行为;我们还要爱护花草树木和节约用水用电。 【篇二:大班区域活动教案】 山西省学科带头人评选教案 (大一班区域活动) 单位:晋中市灵石县第一幼儿园 组织教师:马秋梅 授课时间:2013 年12 月4 日上午10;30 —11:00 一、开放区域:

选修4 化学平衡 教案

2-3 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之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的概念 2、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 3、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掌握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并能运用其解决平衡问题 【教学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已有的关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液节平衡的理解和迁移,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通过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达到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启发思维的目的 【教学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化学平衡是宇宙中各种平衡的一个小小分支,它和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环境、生态等平衡问题都与生活息息相关;27中“生命元素”在人体中为此着平衡,其含量由生命活动需要而定,既不可多,也不可少,否则就会破坏平衡,影响人体健康——化学与生命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1、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2、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2、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推理、讨论 【课时安排】10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回顾】什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用“”表示。如:H 2 + I 22HI 【讲解】可逆反应中所谓的正反应、逆反应是相对的,一般把向右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 向左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学与问】反应2H 2 + O 2 2H 2O 与2H 2O 2H 2↑ + O 2↑是否是可逆反应? 【讲解】可逆反应是在同一个条件下,同时向两个方向发生的反应才叫可逆反应。这两个反 应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因此不是可逆反应 【讲解】由于可逆反应同时向两个方向发生反应,因此无论反应多长时间,都不能向任何一 个方向进行到底,如3H 2+ 2N 2 2NH 3 ,只能尽可能多地将氮气和氢气转 化为氨气,反应最终能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化学平衡 3、特点: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完全转化 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⑴溶解平衡的建立 催化剂 高温高压 电解 点燃 反思: 本节知识较难理解,概念少讲,在练习过程中逐步融会贯通

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上册全套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

第七章 三萜及其苷类 天然药物化学教案 沈阳药科大学

第七章三萜及其苷类 第一节、第二节:课时安排: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颜色鉴定反应; 2. 熟悉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3. 了解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 (2)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3)人参皂苷类化合物的水解反应; 2.教学难点 (1)不同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人参皂苷类化合物的水解反应。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和提问式为主的方法,辅以讨论式教学。 2.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辅以分子模型模拟等。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1定义: ?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符合“异戊二烯定则” ?大多与糖结合成苷,大多溶于水,水溶液振摇会产生持久的泡沫,故称为三萜皂苷。 ?因为许多三萜皂苷具有羧基,因此又称为“酸性皂苷”。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双子叶植物中分布最多。

2三萜类的生物合成途径 三萜是由鲨烯(squalene)通过不同方式(MV A、甲戊二羟酸途径)环合而成 3结构类型 链状三萜、单环三萜、二环三萜、三环三萜、四环三萜、五环三萜 (1) 四环三萜(tetracyclic triterpenoids) ?达玛烷型,羊毛脂烷型、甘遂烷型、环阿尔廷型、葫芦烷型、楝烷型。 ?人参中的人参皂苷多为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苷,其皂苷元根据C6连接-OH与否分为二类:20(S)原人参二醇【20(S)-protopanaxadiol 】和20(S)原人参三醇【20(S)-protopanaxatriol】 ?人参皂苷水解: RO H OH R2O R O OH R2O R 强酸 RO H OH R2O R120S 50%乙酸 H OH R2O OH R1 20R H OH HO OH R1 20R Smith降解 HO H OH R2O R 20S (2) 五环三萜 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羽扇豆烷型、木栓烷型。 3. 三萜的生物活性 第二节:三萜的理化性质 1性状:无色结晶,易溶于有机溶剂,成苷后易溶于水,不易结晶,大多为无定型粉末。2具有苦味、对粘膜有刺激性; 3具有吸湿性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化学平衡状态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知道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3.会进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教学重点 1.可逆反应的定义 2.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 单的计算。 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 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4.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知道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3.会进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考点一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的概念: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要点:二同一不能 思考与探究 1.反应2H2O 2H2↑+O2↑是否为可逆反应? 2.向含有2 mol的SO2的容器中通入过量氧气发生2SO2+O2 2SO3,充分反应后生成SO3的物质的量______2 mol(填“<”、“>”或“=”,下同),O2的物质的量________0 mol,转化率________100%。 小结归纳 (1)可逆反应的可逆是指同一反应条件下,正、逆反应同时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反应不是可逆反应。 (2)可逆反应中任一物质的浓度都不能为零,而是介于完全正向转化与逆向转化之间。 (3)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转化率不等于100%。 考点二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