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南大2022本科

名词解释:劳动力:是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中很常见的一个概念,它

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被赋予不同含义。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指人的劳动力;

二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就是劳动者;三指一个国家、地

区或部门的劳动者总和。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指国家依法规

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通常以法律或法规形式颁发,是国家

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的产物,也是各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的重要手段之一。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

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的比率。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

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失业: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定

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了工作机会和工作

岗位,形成劳动人口相对工作岗位过剩的社会经济现象。非力普期曲线:

在长期内,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由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绘制的一条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

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曲线。拉入型流动:劳动力流入地区或岗位因为有

较高的工作生活条件、收入水平和较多就业机会形成一种较大的拉动力,

吸引劳动力流入。推出型流动:原工作地点或岗位的工作、生活条件差,

收入水平较低或就业机会少,形成一种推动力导致劳动力外流。雇主歧视: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劳动力存在偏见,在雇用劳动力时倾向于选择自己

偏好的群体,或将较好的职业分配给这些群体,或者支付给他们较高的工资。劳动力市场歧视:某劳动力需求方对求职者或就业者所具有的与生产

率无关的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不公正的评价,从而导致其在工资收入、就业

水平、晋升机会、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收入:是指在某个

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凭借各种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或土地资源)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财政转移性支付:政府通过财政安排的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财政支出,它是与财政购买性支出相对应的一部分支出。

南大2022本科

垄断性工会模型:工会确定劳动力价格,雇主只能在既定的新工资率下通过调整雇用量来谋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

简答: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1)一般特性:市场性,开放性,竞争性,层次性,规范性

自身特点:

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的关系

2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

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1有高度的组织与管理

2把特权地位给予已经聘用的人而不是给外部人

3工资常常高于当地平均工资,规则与程序受外部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少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1资源配置2收入分配3经济促进4激励鞭策5信息传递6窗口导向影响劳动力供给量的因素:

从宏观上讲有人口与劳动力参与率

人口因素影响有:

1人口规模

2人口结构

劳动力参与率影响有: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2工资水平

3个人非劳动力收入

4社会保障制度

5宏观经济状况

劳动力需求变动的趋势:p81

宏观经济因素有

1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南大2022本科

2经济增长方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3产业结构

微观企业因素有

1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2厂商所使用技术

3缩短劳动时间

》》2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使农业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

业部门转移,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在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持续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在工业化初

期呈上升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一段平稳时期,然后开始出现下

降趋势,但速度相当缓慢。同时,在第二产业内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衰落,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创造出强大的劳动力需求,

使就业由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转移。第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相

对甚至绝对减少,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加,突出表现为第

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急剧增加。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假设:

1市场价格既定

2要素同质与劳动条件一致

3无行业进出障碍

4信息完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价值的总和,

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2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渠道有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

育费用,再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徒费用。

3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4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投资,目的为了获得收益。

5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实质是耐用性,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

品更加经久耐用。失业的主要类型:

1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南大2022本科

3季节性失业

4周期性失业

5隐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不完善求职者与拥有

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时间。2):结构性失业:1失业

者短期内无法掌握新工作的需要的技术或是失业者无力支付学习技能或转

移到新地区的费用,从而不能填补职位空缺。3)季节性失业:一些部门

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一些行业随季节的不同会产生

购买高峰或低谷从而影响作为产品生产需求的劳动力需求千万季节性失业。

4)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需求不足,使劳动

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被称为周期性失业或需求不足性失业。5)

隐性失业:

在业劳动者从事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工作或从事那种劳动产生率低

于他能达到的的工作社会上的有一部分人因种种原因放弃寻找工作的努力

这种失业不以社会上存在失业人口的形式表现出来。关于中国失业问题日

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1历史原因造成的隐性失业公开化

2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

3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原因

4结构性原因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主要的形式:原因:

1产业结构的变动

2科学技术的发展

3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5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

6劳动者与工作匹配的意愿

形式:

1劳动力地域之间的流动

2劳动力行业之间的流动

3劳动力职业之间的流动

4劳动力岗位之间的流动

南大2022本科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与收益:

成本:

1直接转移成本

2机会成本

3心理成本

收益:

1直接收益

2间接收益

3心理收益

引导我国劳动力有序流动的主要政策:P187

1调整经济结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政府对劳动力的流动量做适度调控

3大力发展小城镇

4建立新型户籍登记制度

5开放城市教育培训系统,尽快落实农民工的培训权

迈克尔帕雷的2元劳动力市场模型的主要观点:

1以劳动报酬为分界线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区间,即一级市

场和二级市场

2一级市场中的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

理规范、具有较多的培训及升迁机会,而二级市场中就业条件则大为逊色,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缺乏培训与晋升的机会

3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具有不同的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

4在二级市场中,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无助于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劳动者也无法向一级市场流动调节我国工资与收入分配应取得措施对策:1加强政府对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和指导,保证职工工资正常增长2改革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发展平衡

3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

4加强政府对垄断的治理,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导论 概念 1.劳动 本书所涉及的劳动是狭义的劳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支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人力资源 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总和。具有生产和消费两重性、时限性、能动性、再生性、智力性、核心性等物征。 3.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学科。 劳动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劳动是人的本质? 答:1)、劳动创造了人; 2)、劳动是人的专属特征,具有主动性、自觉的目的性、创造性、多层次性、相依性; 3)、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不同; 4.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答:人力资源的稀缺性表现为总量稀缺、质量稀缺、结构性稀缺、显性稀缺和隐性稀缺、静态稀缺与动态稀缺等方面。 5.简述国外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答: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形成不同阶段的劳动经济理论,分为四个阶段:孕育阶段、形成阶段、独立发展阶段和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 6.劳动科学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劳动经济学科、劳动管理学科、劳动社会学科、劳动法学科四大体系。 7.理论界的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 答:(1)研究最重要生产要素—人力的需求与供给。 (2)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 (3)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4)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5)研究劳动关系。 (6)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 8.劳动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1)基本假设2)基本概念3)现象范围4)特定理论5)问题6)检验方法和价值观念。9.简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 答:1、两者的区别:有无价值判断;解决的问题不同;内容是具有客观性。 2、互补性: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实证分析以规范分析为指导。 选择题: 劳动的意义: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标志。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劳动推动了社会发展。劳动是人类解疑不尽的重大课题。 人力资源的特性:两重性。时限性。能动性。再生性。智力性。核心性。 劳动经济学一词1925年美国学者所罗门?布拉姆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边际革命。 劳动者职业的分类:士、农、工、商强调“四民分居”。 劳动创造财富《管子》。费孝通《江村经济》1939年 1、劳动基本理论 2、劳动力理论 3、就业理论 4、工资理论 微观经济学中的劳动理论:劳动理论、工资理论、福利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基本假设: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是经济人、人力资源稀缺、当代市场经济制度。 实证分析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名词解释: 劳动力:是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中很常见的一个概念,它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被赋予不同含义。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指人的劳动力;二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就是劳动者;三指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劳动者总和。 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通常以法律或法规形式颁发,是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的产物,也是各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的比率。 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失业: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了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形成劳动人口相对工作岗位过剩的社会经济现象。 非力普期曲线:在长期内,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绘制的一条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曲线。 拉入型流动:劳动力流入地区或岗位因为有较高的工作生活条件、收入水平和较多就业机会形成一种较大的拉动力,吸引劳动力流入。 推出型流动:原工作地点或岗位的工作、生活条件差,收入水平较低或就业机会少,形成一种推动力导致劳动力外流。 雇主歧视: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劳动力存在偏见,在雇用劳动力时倾向于选择自己偏好的群体,或将较好的职业分配给这些群体,或者支付给他们较高的工资。 劳动力市场歧视:某劳动力需求方对求职者或就业者所具有的与生产率无关的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不公正的评价,从而导致其在工资收入、就业水平、晋升机会、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凭借各种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或土地资源)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 财政转移性支付:政府通过财政安排的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财政支出,它是与财政购买性支出相对应的一部分支出。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1.【劳保版p9】实证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学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它建立在两个 假说之上:一是稀缺性。这是经济问题存在、也是经济学研究存在的基本的原因。第二各假说是人是有理性的。即它假设人们对有利可图的事,或者说是利益反映积极;无利可图,甚至是对自己有害的是,即成本反映消极。借助于上述两种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假设,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行为变动趋势和走向,或者按照伊兰伯格的说法,“实证经济学的目标实际上是在试图发现他们的行为倾向”。这也正是实证研究方法的价值之所在。简单说,实证经济学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某种事物“实际是什么”(也就是它的状态和趋势)的一种理论研究方法,它描述的事物本来的面貌。 2.【劳保版p11】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和分析劳动力市场上实际的运行是什么,只是告诉了 我们一个客观的运行状态,它并没有说明这种状态是否对或错。或者说没有告诉我们这种客观状态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 在劳动经济领域,规范经济学严格地讲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应该是什么的”的理论。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是对实际发生的东西的价值判断,依赖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规范的价值判断分析。规范经济学也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尺度,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3.【劳保版p15】又称“引致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 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在劳动经济学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一种最终产品的需求,它实际上是对产品生产需求所派生和所导引出来的一种需求。因此,在我们研究劳动经济学问题时,不肯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即所谓不能就劳动来谈劳动,就劳动力来谈劳动力。 4.【劳保版p48】由于企业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 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我们将这种效应成为规模效应。 5.【劳保版p48】就是由于企业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则会采用增加 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我们称这种效应为替代效应。 6.【劳保版p55】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用以 下公式表示为:e d=-(△L/L)/(△W/W)=-(△L/△W)/(W/L)。其中e 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 7.【劳保版p56】该定理认为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 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1)、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2)、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4)、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从经验命题的角度来看,上述定理一般是正确的,并且前三条总是成立,只是最后一个命题在有些情况下不成立。 8.【劳保版p77】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 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它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是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作用:1)、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2)、这一指标也可以用来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 9.【劳保版p95】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既包含有正斜率部分又包含有负斜率部 分的劳动供给曲线,它在工资率比较低的时候有正的斜率,在工资率比较高的时候有负的斜率。这种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隐含的假定就是:在低工资下,劳动者希望额外增加收入的希望很大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然而,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后,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的工资采取的反映是购买更过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即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用一般的语言来说就是: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后,人们将会更加珍惜闲暇。 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劳动经济学重点

1.名词解释25’5个 2.简答30’3个 3.论述45’3*15’ 名词解释 1.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2.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的比值。 ES=(△S/S)/(△W/W) 3.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就是指所有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

所谓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也就是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的比。用公式表示为: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5.劳动力市场歧视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一般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力仅仅由于其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或者说,“当雇主为既定生产率特征支付的价格根据人口群体的不同而表现出系统性差别的时候,就可以认为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歧视。” 6.劳动关系 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等。 狭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雇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7.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简答+论述: 第二章 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p26 主体要素 价格要素 基础要素 保障要素 调控要素 2.简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p28 供求机制 竞争机制 工资机制 3.劳动力市场有哪些功能p32 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 经济促进 激励鞭策 信息传递 窗口导向 4.调控劳动力市场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36(1)、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替代效应=△H/△W>0 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收入效应=△H/△Y<0 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15、劳动力市场歧视: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年龄等,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 16.摩擦性失业: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

劳动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 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D、劳动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我国把男60岁,女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 3.劳动力资源:指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4.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判断一国劳动力资源量的大小,不应只考虑它的数量,还应考虑劳 动力人口所具有的平均素质。劳动力资源还可有潜在和现实之分; 5.劳动力资源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劳动力资源较 广泛,而社会劳动力的范围较窄。 6.劳动力需求:指一个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7.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8.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而需求是 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1.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 A、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B、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C、工资水平; D、个人非劳动收入; E、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F、社会保障制度; G、宏观经济状况; H、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2000年在世界各国中,如果从高至低排列,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排第9位。 3.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4.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内容是什么? A、两种假说的前提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主要是中年妇女构成,其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灵敏的反应性。 B、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C、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二级劳动力对寻找工作持悲观态度,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D、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动力疚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1.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 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什么?P110 A、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B、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C、充分就业。 3.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非均衡市场?P116 A、工资率人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B、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C、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务总量和社会心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1.劳动的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 需要和愿望的满足。(p4) 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 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p38) 3.劳动力市场需求:就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半度愿并能雇用的 劳动量。(p80) 4.劳动边际产品: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p93) 5.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减少一单位劳动要素资金投入所减少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 边际产量,也叫作边际产品。(p93) 6.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 实现均衡的方法。(p135) 7.通常平衡分析:实地考察所有市场的平衡的创建与变动,在所有市场的供给、市 场需求和价格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一个市场的平衡问题。(p135) 8.“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 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其图形称之为“收敛型蛛网”。 (p143) 9.“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 为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小。如此,当劳动力市 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远,无法恢复均衡。这种波动 称为“发散型蛛网”。(p145) 10.“蛛网平衡条件”:这种趋向于均衡点的波动就是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 市场需求弹性、通过供需自发性地调节同时实现的,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 需求弹性被称作“蛛网平衡条件”。(p145)11.“蛛网不平衡条件”:因为劳动力供给 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使工资和劳动力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距均衡点越来越离,平衡不可能将再恢复正常。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被看作就是 “蛛网不平衡条件”。(p146) 1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 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p164)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2)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2)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23.收入效应: 一个社会发达了,工资增加时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的行为。 27.人力资本投资: 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c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进一步整理:类别:(1)各级正规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表现为人力资本构成中的普通教育程度,即用学历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2)在职培训 活动: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 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3)健康水平的提高: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这方面的投资效果主要变现为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4)对孩子的培养。(4)寻找工作的活动。(5)劳动力迁移: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是人力资本增值的必要条件。 28.广义工资: 是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他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劳动者所得、薪酬、劳动成本都是广义工资不同形式的表达。 29.狭义工资: 是指员工因从事雇用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也即狭义的工资不包括奖金、津贴,更不包括其他福利性收入了。 租金,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其量较租金小,差别较经济租金

小。准租金可以用厂商的短期成本曲线来加以分析。可见,准租金为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当经济利润为0时,准租金便等于固定总成本。当然;准租金也可能小于固定总成本——当厂商有经济亏损时。 32.补偿性工资: 若两种工作要求同样技能,工资率也相同,人们通常会认为其中一种工作A较满意,另一种B枯燥或不满意,这种工作条件差别使得B相对于A便有了劣势,由此原因导致的工作B较A多支付的一部分工资。33.前市场差别 过去的歧视情感对于目前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职业构成、就业选择现状产生影响,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称为前市场差别。 34.劳动力市场歧视 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信仰、区域、年龄等方面不同,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 35.雇主歧视 雇主是有歧视偏好的,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雇员有偏见,他为了达到与这部分人保持距离的目的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收入。 36.雇员歧视 占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会避开那些使他们不得不以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方式与另一类成员打交道的工作。 劳动经济学_名词解释汇总2017-04-09 06:03 | #2楼 1、劳动力、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的结合形成劳动量。 2、我们把这说明: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仲所用的能力。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产生使用价值的活动中所运用的能力。D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3、是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4、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3.劳动力需求:在指用人单位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4.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值。 5.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在静待市场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6.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7.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 8.机会成本:指因上大学而放弃的可能的工资收入。 9.竞争性差别工资:由于劳动者个人素质或个人劳动技能差异产生的工资差别,称为竞争性工资差别。 10.垄断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特殊素质或所处的特殊阶层而产生的工资水平方面的差别。 11.边际要素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

12.摩擦性失业:劳动者从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到获得就业岗位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 13.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 14.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动的。 15. 非自愿性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先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而形成的失业。 16.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17.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形成膨胀性缺口,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18.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生产必需投入生产要素,当要素价格提高时,便引起成本的增加,即使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没有出现过度的情况下也会导致价格的上涨。 19.经济滞胀:就是也就是低增长高通胀的局面. 20.三方协商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政府、雇主和工会就与劳动关系相关的社会经济相关的经济政策和劳动立法以及劳动争议处理等问题进行沟通、协商、谈判和合作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21.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1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的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 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图22 3 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比率既定的条件下,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增加超过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增加。如果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不变,资本装备率上升。 4 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型相反,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 5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 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7 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8 总人口劳动里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 9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 10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 11 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劳动力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就业者 就业者这一概念在技术上被定义为正在受雇佣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它包括:第一,正在工作者;第二,有职业但并未工作者。 3.失业者 失业者这一概念在技术上被定义为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但在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求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 4.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 5.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休息的时间比以前更加昂贵,从而增加劳动供给的行为。 收入效应:一个社会发达了,工资增加时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的行为。 6.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因未能与市场劳动力的需求相衔接导致的失业类型,通常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场机制不健全有关。 结构性失业是指寻求就业的劳动者因技能等人力资本与市场上的需求不相适应时产生的失业类型,通常在产业结构变化剧烈而劳动者技能与之不相适应时升高。 7.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 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劳动价格相等。 公式表示为: VMP = W 8.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指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所能带来的产出的价值。等于产品价格乘以边际产出。 9.人力资本投资 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 10.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补偿性工资差别:在知识技能上无质的差别得分劳动者,因从事职业的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竞争性工资差别: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以充分流动的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存在的工资差别。 职业隔离:一个人口群体内部的职业分布于其他人口群体内部的职业分布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 失业: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状态。 客户歧视:在一些情况下,顾客可能更偏好让某种类型的劳动者为自己服务,这就迫使雇主不得根据自己希望服务的客户的喜好来雇佣员工。 以投入为基础的工资制度:以劳动者在实际工资过程中所投入的时间为依据来计算劳动者应得的工资性报酬的工资制度。 以产出为基础的工资制度:根据劳动者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来支付货币报酬的一种工资制度。 不充分就业:指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年龄段劳动者不能充分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 非正规就业:指失业人员以个人或组织起来的方式参与社区的便民利民服务、城市管理服务、家政服务,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临时性劳务,以及以家庭手工业、工艺作坊等个人自谋职业、合作就业方式进行生产自救,但又无法建立或暂无条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一种就业形式。

长期失业率:失业满一年以及超过一年以上的的失业者在劳动力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失业。 结构型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由于整个经济周期波动造成劳动力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失业。 季节性失业: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季节性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失业现象。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互惠:所实现的经济交易对于交易双方或各方而言,都是吻合自己利益最大化或功能最大化需求的。 劳动力参加率:在 16 岁以上人口中,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所占 的百分比。 劳动力供给: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在现行薪水水平下供给劳动时间的意愿。 边缘技术取代率:在技术水平摆出不变得条件下,围龙屋保持相同的产出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投入所能够取代的资本数量。 薪水与空闲的取代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空闲成本发生变化,在空闲时间和工作时间之间出现的相互取代。 保留薪水:一位还没有进入劳动力队伍的人,认为一小时的边缘空闲价值为X 元,只有当市场薪水率高于X 原时,他才愿意工作,反之他会保留自己的劳动力,此时的薪水水平 X 为此人的保留薪水。 负所得税:福利享受者在经过市场工作获得必然的薪水性酬金后,其实不会使他们原来享受的政府补贴被等量减少,可是减少一部分。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随着薪水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 矫捷程度。 附加的劳动者效应:附加的工人效应是指劳动者失业后 , 其他家庭成员因非劳动收入下降而产生的取代效应而使其劳动力供给增加。 意气消沉的劳动者效应:在经济衰落时期,一些原来能够搜寻工作的劳动者由于在某种可行薪水率水平下搜寻工作比较悲观,所以停止搜寻工作,临时成为非劳动参加者的情况。

隐性失业:指员工被减少薪水、无薪休假、减少工时、减少福利等 弹性工作安排。 劳动力需求:在必然的市场薪水率下,各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所形成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总量。 派生需求:由于对某种能够给人们带来功能的最后产品的需求而间 接以致对于生产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 劳动力的边缘产出:在资本数量固定的情况下,新增的一单位劳动力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 劳动力的边缘收益产品: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力能够为企业带来的 钱币价值的增量。 人力资本投资:经过对人进行资本、时间、金钱等的投入,投资者 未来获得价值增值的劳动产出及由此带来的收人的增加,也许其他收益。 劳动力需求的自己薪水弹性:某种劳动力的薪水率变化所引起的此种劳动力需求量发生变化的百分比。 实质薪水:钱币薪水率所能够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表示钱币薪水的购买能力。 劳动力需求的交织薪水弹性:某一类劳动力的薪水率变化所以致的别的一种劳动力需求数量变化的百分比。 劳动收入:劳动者在税前拿到的雇主当期支付的钱币性薪水酬金。 歧视:拥有相同生产率特色的劳动者可是由于所属的劳动者集体不 相同而碰到差别对待。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互惠:所实现的经济交易对于交易双方或各方而言,都是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需求的。 劳动力参与率:在16 岁以上人口中,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所占的百分比。 劳动力供给: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提供劳动时间的意愿。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技术水平摆出不变得条件下,围龙屋维持同等的产出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投入所能够替代的资本数量。工资与闲暇的替代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闲暇成本发生变化,在闲暇时间和工作时间之间出现的相互替代。 保留工资:一位尚未进入劳动力队伍的人,认为一小时的边际闲暇价值为X元,只有当市场工资率高于X原时,他才愿意工作,反之他会保留自己的劳动力,此时的工资水平X为此人的保留工资。 负所得税:福利享受者在通过市场工作获得一定的工资性报酬后,并不会使他们原来享受的政府补贴被等量减少,只是减少一部分。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随着工资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灵敏程度。 附加的劳动者效应:附加的工人效应是指劳动者失业后,其他家庭成员因非劳动收入下降而产生的替代效应而使其劳动力供给增加。 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在经济衰退时期,一些本来可以寻找工作的劳动者由于在某种可行工资率水平下寻找工作比较悲观,因而停止寻找工作,临时成为非劳动参与者的情况。

隐性失业:指员工被减少薪水、无薪休假、缩减工时、削减福利等弹性工作安排。 劳动力需求: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各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所形成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总量。 派生需求:由于对某种能够给人们带来效用的最终产品的需求而间接导致对于生产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 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在资本数量固定的情况下,新增的一单位劳动力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 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品: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力能够为企业带来的货币价值的增量。 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对人进行资本、时间、金钱等的投入,投资者未来获取价值增值的劳动产出及由此带来的收人的增加,或者其他收益。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某种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此种劳动力需求量发生变化的百分比。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率所能够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表明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某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化所导致的另外一种劳动力需求数量变化的百分比。 劳动收入:劳动者在税前拿到的雇主当期支付的货币性工资报酬。歧视: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者仅仅因为所属的劳动者群体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劳动力: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 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劳动力需求:指用人单位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需求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一定程度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 人力资本: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寄寓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对人的投资,增加人的生产与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 机会成本:亦称间接成本,是指因上大学而放弃的可能的工资收入。 投资报酬率:指通过投资而应返回的价值,企业从一项投资性商业活动的投资中得到的经济回报。边际要素成本:MFC,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总成本。 通货膨胀:指物价总水平普遍而持续地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经济滞涨:是指经济增长缓慢的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是国民经济出现高失业率高通胀的一种情况。财政政策: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包括政府支出改变和税率调整)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货币政策: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政策。 4.5.2自愿性失业: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非自愿性事业:因为产品需求下降使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供给的数量产生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业。 6.1.2工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决定因素:供给价格:劳动力的生产或在生产的成本、劳动的负效用或心理成本。需求价格: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或劳动的边际收益产量。工资: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两种力量相互作用。 6.3.1工资差别: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 6.4.3收入差别的度量洛伦兹曲线: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最后,将这样得到的人口累积百分比和收入累积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基尼系数: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 8.2失业: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出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9通货膨胀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混合型、结构型、预期型、惯性。 10.3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改变税率。货币政策: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收入政策:工资-物价指导、工资-物价管制、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人力政策: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激励就业、实施创业就业计划、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劳动力需求是由产品需求派生而不定式的,是一种派生性需求 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效用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个人预算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 规模效应:减少劳动雇佣使企业生产降低,劳动投入下降,工资率提高,产出水平降低,由此造成的劳动收入量减少的变动称为规模效应。 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 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条件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U—V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边际技术替代率: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两个可变的投入,即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等成本线:是用来表示企业在要素价格给定的条件下,用一定的货币金额可能购买到的两种投入的最大数量界限 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劳动投入量指劳动者人数乘以劳动时间,也就是“人员*时间”为单位的劳动服务量。 准固定成本指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 制度劳动时间由企业规定的劳动时间 余暇时间指在市场性劳动时间之外的时间。 劳动力市场: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