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和终止

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和终止
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和终止

2007年2月

第24卷第2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Y unnan N ati onaliti es U niversity V o l 124,N o 12M ar .2007

=收稿日期>2006-12-08

=作者简介>杨崇龙(1946-),男,云南凤庆人,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主任,云南师范大学特聘

教授。

=教育学研究>

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和终止

杨崇龙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云南昆明650228)

摘 要:我国高校扩招于1999年提出。通过1999到2005年从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制定、执行等情况进行客观分析、评价,从而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都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关键词:我国高校;扩招政策;提出;终止=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 (2007)02-0151-03

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6提出,/十一五0期间,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

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0。

[1]

所谓/普及、发展、提高0三大任务,即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什么要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0作为三大任务之一呢?这同7年来高校扩招不无关系。几十年来,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不同时期分别有稳步发展、控制发展、加快发展、快速发展的提法和要求,而高校扩招已经达到了高速发展的程度。高等教育究竟应以什么速度发展为好呢?本文通过研究我国高校扩招政策提出、制定、执行到终止,总结历史经验,希望能对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有所帮助。

一、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

1999年2月,正当亚洲金融风暴刮起的时候,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汤敏博士与亚洲管理学院左小蕾教授策划出一个刺激疲软经济的方案。[2]

即:以每年递增25~30%的速度,3年使我国高校(含成人高校)招生量扩大一倍,从200万人增加到400万人;新增学生自费,学费每生每年1万元。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在于:

每年增加1000亿元的消费。增加200万学生的学费200亿元,学生的消费40亿元,再带动服

务业、有关行业消费,扩大高中,最终可以拉动1000亿元的消费,可以对GDP 贡献015个百分点。

4年给下岗工人腾出500~600万个工作机会。高考落榜者如果不与下岗工人争夺工作机会,而去上大学,就业则可以延缓4年。大学有潜力。(1)师生比,我国1B 7,低于韩国1B 33,台湾1B 21,欧美1B 15-20。把我国师生比提高到1B 15应当无问题,教师还可以增加收入。

居民有承受能力,国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助学贷款系统。中国的老百姓自古重教,交学费家长心甘情愿。困难学生可借用国际上通行的助学贷款解决。按目前的利率,贷4万元,15年,每月本息300元左右,学生毕业有收入后不成问题。这是世界各国扩大高等教育、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通行做法。美国有30%、澳大利亚、挪威有近80%的学生依靠助学贷款上学。

中国大学生是否过剩?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10%,低于韩国51%、台湾39%、香港20%、印度8%、印度尼西亚10%、泰国19%。高等教育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扩招有广泛的需求,又有充足供给,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大好事。不需要国家拿出大笔钱,不像投资基础设施,却可以在短期形成巨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重要的是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对我国21世纪在知识化、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高校扩招政策的制定

汤先生的方案提出后,引起了社会各方广泛的

)

151)

关注。有赞成的,也有持怀疑态度的。学者胡鞍钢、施祖麟发表了5加快发展加速变革我国高等教育6,提出/今后5年在校生人数至少应扩大60%以上,以满足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加速变革.,就是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大幅度提高私人和社会投资强度,提高教育产出质量,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提高教育人员的劳动生产率,促进高等教育市场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0。[3]北京大学课题组发表了5如何看待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作用6,测算了高校扩招对经济增长确实会产生拉动作用,只是不一定会有汤敏、胡鞍钢预期的那么大。同时,也不无担心地提出,大规模扩大高等教育招生,会否/以降低质量为代价0;高层次人才的跳跃式增长会否与人才需求产生剧烈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或者是文凭贬值的现象0。[4] 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有关领导同志介绍了高校扩招方案,中央政治局作过讨论,原则同意,提请与会代表讨论。会后,中央决定当年高校即扩大规模招生。同时,为解决扩招后的后勤保障问题,决定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解决贫困学生的交费问题,决定建立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围绕高校扩招制定了若干政策。

三、高校扩招政策的执行

从1999年起,全国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都扩大了招生计划。各地普通高校相继到外地或校外举办独立学院,到2005年底,全国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本科)已近300所。

中央将设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制定高校专科招生计划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政府。全国新办一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一批民办高等学校。

高校学费大幅度上升。公立普通高校由过去每生每年500~1500元,普遍提高到了3000~5500元;民办高校每生每年5000~10000元;独立学院每生每年平均1万元。

1999~2001年国务院先后在上海、武汉、西安召开了三次高校后勤社会化现场会议,推广三市的经验。从中央到地方,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制定了若干优惠政策,高校后勤社会化吸纳了企业、社会的大量资金,改善了高校后勤保障的条件。不少省高校7年新建的学生宿舍超过了建国50年所建的学生宿舍总面积。

在国务院领导下,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制定了若干为普通高校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的政策措施,到2006年4月全国已有230万大学生获得助学贷款19019亿元。[5]

四、高校扩招政策的评价

(一)总体评价:在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从经济切入,符合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选题好;

对政策方案论证充分,决策有力;实施方案有效,实施体系得力;经过7年实施,效果明显。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平均年增长5213%,在校生平均年增长5111%,大大高于扩招前年增长5 -10%的比例;全国普通高校校舍总面积平均年增长3313%,占地总面积平均年增长3410%,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平均年增长5510%,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年增长3816%,成人高校毕业生平均年增长3013%,人才培养大幅度增加;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得到增加,平均年增长1916%;而生师比则由11162提高到16177,教师工作效率提高,办学效益提高;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18%提高到21%,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济上确实拉动了消费,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反馈的问题(终止政策的原因):办学条件、师资的增长比例跟不上招生和在校生增长的比例;办学条件已出现紧张,全国普通高校生均校舍面积由4512平方米下降到3218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由0117亩下降到0113亩;经费投入不足,全国普通高校除生均仪器设备值略增外,生均经费由6775元下降到5376元,降低21%;生均公用经费由2893元降低到2238元,降低21%;而学费大幅度上升,社会反响很大,贫困学生增多;高校扩招刺激了普通高中的发展,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年平均增长2317%,而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年平均增长仅317%,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由1B1122降为1B016;人才结构出现不合理,一方面初、中级人才不足,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凸现困难;一些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基础课师资力量不足,有的学校基础课生师比一度高达50-70;加之学生的教学、生活管理不善,已经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

终止:2006年4月18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

)

152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

一次讲话中指出:/在充分肯定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质量问题更为突出;二是深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特别是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还面临着深层次的艰巨任务;三是教育教学投入不够,不能满足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特别是高校教学工作面临着精力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0。[6]2006年5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高等教育工作汇报。会议在肯定了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取得的明显成就后决定,/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有必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这样做,有利于集中必要的财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集中精力,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有利于逐步解决当前高校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在稳定高校招生规模的同时,要加强对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毕业教育和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壮大职业教育、各种形式的成人和继续教育,为国民提供多样化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要严格规范高校办学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对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要限期整改0。[7]这一决定高度慨括了终止扩招政策的原因,并指明了今后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教育部提出:(1)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今年高校招生计划增长幅度5%;(2)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对超计划招生、违规招生的,在博士点、硕士点新增高校备案审批、基建投资等方面予以限制,超招学生不予电子注册;(3)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对专升本学校严格审批,加强独立学院的管理,经评估未达要求的学校要亮黄牌、红牌;(4)实行/阳光招生0,杜绝招生工作中的不正之风;(5)疏堵结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各级各类高校协调有序发展,对招生好的职业院校要大力扶持;(6)加强教育督察工作。[8]

至此,中国世纪之交的高校扩招终止。中央原计划扩招3年,但控制不了,一扩7年,直到2006年下决心停扩。虽然招生增幅调减为5%,但不少省还降不下来,且招生规模基数已经很大。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7年,成就是主要的,但所暴露的问题也为我们今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2000年10月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6对教育提出了/要适度超前发展0,[9]这当然也应当包括高等教育。现在看来,这个提法可能是比较合适的。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加快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度超前发展;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保证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N]12006-3-171

[2]经济学消息报[N].1999-2-9.

[3]科学时报[N].1999-3-26.

[4]经济学消息报[N].1999-8-6.

[5]人民日报[N].2006-9-24.[6]中国教育报[N].2006-5-19.

[7]人民日报[N].2006-5-11.

[8]中国教育报[N].2006-5-26.

[9]人民日报[N].2000-10-19.

The Proposal and t he End of the Enlarged Enrol m ent Policy for Chinese U niversities

YANG Chong-long

(Stand i ng Comm ittee of Y unnan P eop l e s'Cong ress,K unm i ng650228,Ch i na)

Abstrac t:Th i s case study of educati on po li c i es focuses on the ana l ysis and eva l uati on of t he propo sa,l p lann i ng and i m p l e m entation of the en l arged enro l m ent po li cy f o r Ch i nese U n i ve rsities from1999to2005,and concludes that t he sca l e and speed of deve l op i ng h i gher education i n Ch i na must co rrespond to the soc ial and econom ic develop m ent of Ch i na unde r the gu i dance o f the concept o f sc i entifi c de-ve l op m ent.

K ey w ords:Chinese U n i versities;En larged Enro l m ent P olicy;P roposa l and the End

(责任编辑杨国才)

)

153

)

第2期杨崇龙: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和终止

高校扩招现状分析及对策

高校扩招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高校扩招是在亚洲爆发金融风暴的国际背景下,国家为了稳定国内经济发展,迎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出台的政策。该政策的出台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但是实施过程中,高校盲目扩招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高校负债严重,高等教育消费日益昂贵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为此,需要通过正确认识和实施高校扩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逐年降低高校扩招的比率等方式来有针对性的解决高校盲目扩招 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我国高等教育高效高质的发展。 abstract: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asian financial crisis background, the policy of the enrolment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erged in order to stabilize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ter for the urgent demand of high school development. this policy is reasonable to some extent. but during its implementation, to expand the enrollment blindly brings about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decrease in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 schools; high schools were heavily financed with debts, higher education consumption continuously becomes expensive;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is serious and so on. therefore, only through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and carrying out the policy of the enrolment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

浅谈高校扩招利于弊

浅谈高校扩招利于弊 转眼间到了大四,当我投身于紧张激烈的就业中,感觉到这泱泱几百万大学生如何倾尽所能去寻找机会渺茫的前途时,不禁开始思考是什么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高校扩招政策也难免成为原因之一,那么高校扩招政策究竟带给我们了什么呢? 先谈谈它带来的弊端。 首先,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致使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现象增加。如“硫酸泼熊现象”、“马加爵现象”、“木子美现象”等。这一方面是低素质的学生进校后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管理和道德教育上的缺位引发的。扩招之后,不安于学习而只想混张文凭的现象明显增多;各种标新立异,道德缺失的行为大量存在。扩招后教育经费的紧张造成学校不断提高学费。补贴、扶贫金的有限使得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得不出去打工,追求各种诱惑增多。这些都对整个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造成强大的冲击。 其次,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上述情况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不得不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从思想行伪到学习指导,从学籍管理到自强自律,都要学校督促。思想教育也成了各高校另一个教育重点。这实际上是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的下移,即本该高中完成的任务现在要由大学来做。扩招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基础差的学生大幅度增加,补考现象明显增多。为改变这种现象,一些学校不得不改变教学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又分别设立了提高班、加强班。这无形中给学校本来紧张的师资又增添了负担。其他方面如教务运行规划、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考试制度改革、教学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不相适应的问题。 第三,.教育环境、师资问题日益突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师资,如果师资跟不上,生师比提高过快,教师负担过重,精力投入不足,就会影响授课质量。如果师资也以同样速度增长,有可能又会因师资规模增加过快而导致整体师资水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

当今中国大学扩招弊大于利立论稿 (1)

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方认为对方辩友对于“大学扩招”的叙述不够全面。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考量都不能离开纵向的历史序列和横向的社会结构。根据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第三章的规定,大学是指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具有较强科研力量的教育机构。不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那现行的大学扩招政策从何而来呢?1998年,亚洲开发银行总部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出于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的考虑,写信呈交国务院提议大学扩招。1999年教育部门出台政策,拟定招生人数在3年内翻一番,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这正是我们现在谈论的大学扩招政策的开端。由此可见,与以往的适度发展不同,现行的扩招政策是一种超常规和跨越式的发展模式。 时至今日,大学扩招带来的很多问题已初露端倪,对于表面性的,我们若是有时间再和大家详细谈,我先在这里讲两点根本性的。 首先,扩招政策在极大程度上加剧了教育不公平。对方辩友刚才告诉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多了。但是您方只看到数量上的增多,没有看到结构上的变化。在最近8年中,大学学费增长了12倍,已经远远超出了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飙升的学费把贫困生据之门外。信用制度的缺乏又让助学贷款的覆盖率极其低下,从源头上制约了教育公平的可

能。教育是打破社会阶层间壁垒的重要手段,它使阶层间的流动成为了可能。而大学扩招正是破坏了我们这个贫富差距逐年扩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自动平衡器。 其次,扩招政策在极大程度上加剧了人才结构失衡。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是需要人才的。但是您方又只是看到了数量上的需求,没有看到结构上的需求。根据中国网提供的中国人才发展量化分析与预测报告,当今中国制造业技术人才缺口达1000万。由于国家对于教育资源投入的总量并不是无限扩张的,大学扩招使得职业技术学校在享受国家资源和生源竞争方面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由大学扩招加剧的职业教育环节的薄弱成为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瓶颈,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背道而驰。 对方辩友刚才提到的大学扩招让更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在整体上提升了全民的素质,这点我方也不能否认。但今天我们评判一个政策实施的利弊,当然不能只看短期内产生的效果,还要看到达到这一目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在更深远的社会层次产生的影响。我方认为现行的大学扩招政策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弊大于利。接下来的问题是:对方辩友是否承认我方提出的社会层面的不利影响,如果承认,请告诉我们您方今天评判利弊的标准何在?如果不承认,请您方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提出反驳的依据。谢谢。

2020年高职扩招政策解读

2020年社会生报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全日制大专高职文件落地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职扩招200万”,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政府工作报告说,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让更多的技能人才更好的发展,实现就业稳定、扩大就业,推出高职扩招,不需要参加高考就能获得全日制大专学历。高职扩招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让更多的技能人才更好的发展,实现就业稳定、扩大就业,推出高职扩招。高职扩招不是最终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更多人接受更好的教育,错过2019年扩招的同学,好好把握今年的高职扩招,在当今这个拼知识拼学历的年代,扩招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学历提升很好的机会,还没有提升学历的你还在等什么呢?高职扩招,是指高职院校实施扩招,属于大学扩招。以前因各种原因没能上大学,现在想上大学的人,你们的机会来了。 2020年全国高职扩招200万人,主要针对:往届普高、中职、中专(技校)

及退役军人人群,实行高职院校(大专院校)自主出题,自主校考,自主录取,全日制大专学习,拿全日制专科文凭,机会难得!高职扩招考试内容是什么高职扩招考试内容包括文化素质测试和职业技能测试。职业技能测试成绩占总成绩高中、中职(含中专、技校、职业高中)450分的20%;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 1、文化素质测试内容高中、中职(含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有学考成绩的必须折分。无学考成绩必须考试,总分300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农民免试。 2、职业技能测试内容职业适应性测试(职业技能测试)主要考核考生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所必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或技能。通过测试考察考生的基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适应能力(重点为专业认知、逻辑思辨、分析判断、学习能力)、综合知识掌握情况等,着重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倾向性。总分100分,测试时间为90分钟。 扩招是国家出的新政策,学制有弹性学制和脱产这两个形式;所获得的学历属于统招全日制专科毕业证。现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和陕西推出高职扩招,政策便利,教育资源倾斜,公办院校,入学免文化课考试,弹性学习,平时在家自学,可通过电脑、手机APP在线上进行学习和考试,基本做到无需到校,不影响在职人员生活工作,更为简便的学习机会和获取毕业证的机会。普通专业齐全,能够保证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学历要求。更有少量的医学类院校,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毕业和统招高考生一样,享受同等待遇,毕业可考助理医师、执业医师资格证。 2020年高职扩招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等医学专业招生学校:国家

高校学生评教的弊端

摘要:站在学校的角度来说,学生评教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对领导了解与管理教师教学业务也有一定帮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随之而来的争议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底学生评教存在哪些弊端呢? 关键词:学生评教;弊端;局限性 中国是一个以教育为本的国家。随着近代中国的迅猛发展,教育当然也就随之蓬勃起来。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教育越发成为国家关心的头等大事。由扩招引发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核心,比如投入、设备以及师资等资源的不足问题,而由此类问题导致的最根本的影响则是各大高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机制,如何构建一个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已成为高校最为关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教育教学质量又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许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多年实践已证明,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则是改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各大高校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应对此类的问题,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生评教也就应运而生。 学生评教就是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效果、语言表达、科学性与板书、教态、批改作业情况、作业量、辅导情况等进行评价,给每一项内容打上相应的等级,如90以上表示优,80以上表示合格,60-70表示基本合格,60以下就是不及格了。然后由有关领导合计成明确的分数,反馈给任课教师。这个结果往往会被作为评估与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教师的评优、评职、晋级都有着直接关系。 站在学校的角度来说,学生评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对领导了解与管理教师教学业务也有一定帮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随之而来的争议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底学生评教存在哪些弊端呢?本文将分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 首先,学生评教具有局限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应该拥有发言权。与专家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等方式相比,学生评教结果较少受到人际关系因素的干扰,信度更高,这一点已经为大多数学者和教师所公认,但是,学生评教也具有局限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知识层面也较浅,因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难免片面,在评教过程中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化。这也决定了他们对评教缺乏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学得好的学科或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其任课老师往往能得到学生的认同,而学生不感兴趣或认为不重要的学科,其任课老师往往不太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具体去实施的教学过程,甚至是如何去布置作业都是非常具有专业性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没有当过教师的人是很难领悟的,更别提没有过任何社会经验的学生了。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评教具有明显的弊端,对教育教学工作不利。 其次,学生评教具有主观性。学生处在懵懂时期,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违纪是家常便饭,而教师对违纪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也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失误和不足,让某些学生产生不满情绪,甚至评教的时候,有些学生会想出千奇百怪的方式来报复平时惩罚过自己的老师。由于评教是匿名的,所以存在学生在点评时漫不经心或言语偏激的情况。甚至有的学生害怕一个人的评教不够全面,就以各种方式影响和鼓动其他的同学的评判,以此来达到报复的目的。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评价的目的、意义都很明确,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准确地把握评价标准、掌握评价技能。学生评教,评的是教师教学质量,评的是教师职业操守,而非相貌或性格等。有的学生只看教师行为的表面现象,根本不明白教师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中,也不乏有学生厌倦评教,他们或敷衍了事或者盲目参评,对于他们来说评教已完全失去了意义。 最后,学生评教具有偏差性。各个学生评教的方式不同,给出的分数更是千奇百怪。而且,

关于我国高校扩招政策

关于我国高校扩招政策,是近来人们讨论较多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究竟应该是大力发展,还是适度发展?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围绕高校扩招政策开展讨论,会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不仅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而且还要从国际的角度,要用发展的眼光和从战略的高度来具体分析我国的高校扩招政策。因此,本文欲从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角度解析我国高校的扩招政策。 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经验高等教育大众化习惯上指入学人数的增长超出了传统上由特殊社会职位和需求分配所决定的少量的学术研究及职业培训。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他认为这三个阶段的标志分别是入学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低于15%、达到15%-50%和超过50%。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具体考察一下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历程,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始于二次大战结束,是为了缓解1200万即将从战场上归来的复员军人的巨大就业压力而采取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从此开始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从60年代至70年代初这一段时间称做大众化阶段,70年代到80年代未可以说是大众化的成熟阶段,90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称做后大众化阶段。日本从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初期大众化阶段,新生入学率从10%上升到35%以上。至80年代后期处于数量稳步发展阶段。之后又高速发展,1995年新生入学率达到46%,这样日本已接近大众化的后期。德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是从60年代到刀年代初期,1960年为10%,70年代初期为20%,1994年达到34%。英国在二战后增长速度加快,1950年入学率达5%,1960年达8%,1980年达到20.1%,随后的1985、1990、1995年入学率分别为21.8%、23%和31%,也正在向普及化迈进。由英才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变是一个历史过程,发达国家一般都经历了相当长的积累时期,大众化大都出现在50年代后期到60--70年代。 面对二战以后世界高等教育的迅猛扩展,人们不禁要问,造成高等教育规模如此扩展的原因是什么?关于高等教育扩展的原因解释,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扩展的内力说,这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扩展,是由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决定的,因为教育行为本身有自己特有的动力,有自身发展的逻辑,二战后世界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结果。一是经济制约说,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受经济发展制约的,高校的规模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平衡的,由于二战后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大扩张。一是社会地位竞争说,认为高等教育扩展是个体社会地位竞争的结果,由于个体所受教育的水平是该个体社会地位的升迁及其通往职业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个体要想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就必须追求尽可能多的教育。二战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重心的上移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的扩展。一是政治影响说,认为高等教育的扩展主要受政治的影响,政府决策和一些政治历史事件往往会决定高等教育扩展的规模。二战以后,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趋势更加明显,人们要求更多的自由、平等和参与,妇女解放运动和争取权利的斗争,都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产生影响。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扩展与经济几乎没有关系,并极力摒弃定量分析。如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肇始于二战后大量退伍军人的复员,欧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与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有关。对于以上的各种说法,德国保尔?温道夫(Paul Windolf)在《1870--1985年间高等教育扩展周期:国际比较》一书中对美、日、法、意、德几个国家高等教育扩展的历史进行了纵向考察,分析了教育扩展的周期性特点和经济增长与高校入学率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并非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有时会出现反比的关系,即经济加速发展的年份,高等教育发展减缓,而经济缓慢增长的年份,高等教育发展则加速。他解释说,经济加速增长时期,就业容易,学生宁愿找理想的工作,推迟入学;而经济缓慢的时期,就业困难,学生愿意先入学等待机会寻找理想的工作。当前对我国的高校扩招政策,很多人往往习惯于仅仅从经济的角度,认为我国的经济薄弱,高等教育的发展已严重超过了经济的增长,因此,主张适度发展,有限发展,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这种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高校扩招

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摘要]文章根据我国高校扩招的现状,以及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变化,分析高校扩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作用机制,并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别从政府、学校、个人三个层次提出相关对策,以缓解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形势。 [关键词]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影响 随着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大学毕业生市场近年来供求失衡加剧,而且就业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正确解决这一矛盾事关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经济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探讨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充分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相关建议,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日益严峻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扩招的现状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刚刚完成经济的软着陆,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放慢,国内的需求疲软。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市场疲软、消费热点消失等问题开始凸显出来。而高等教育一直供不应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矛盾日益尖锐。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开始实施,各高等院校招生规模连续扩大,招生人数急剧增加。 人们对高等教育日益增加的需求通过高校扩招得到了满足,社会也因此获得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我国长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为其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内需也通过社会对高等教育增加支出得到了刺激,短期内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不仅包括教育过度、教育质量下降以及高校负债等方面,也包括大学毕业生失业和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等。2009年10月,教育部开始对扩招进行反思,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并开始调整高校扩招的录取人数。 二、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机制 由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大学生人力资源的赋闲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积聚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对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大学生就业难,而且一年比一年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比如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等。其中高

扩招政策

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扩招政策 花香易手打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建议中央扩大招生数量。中央很快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 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 2006年,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07年,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说:高等教育仍将继续扩招,但是幅度将大大放缓。进入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99万,增长幅度仅为5%,同时,教育部开始对扩招进行反思,并且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 在校生始终有毕业的一天。而我们就是由于扩招的太多以至于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因此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招生政策成为必须的。 我根据一些当年的相关政策做了如下的补充: 一、与招生相关的政策。注重处理好数量与质量两者的关系。 1. 提高我国教育决策的科学性。要考虑到供方的能力和需求方 的要求,并根据我国现实的国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 合理的招生决策。扩招必须以提高质量为前提,决不能出现 扩招后,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出现。 2.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走综合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正确 处理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带来的数量、质量、结构这三者之 间的关系。结构要合理,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发挥高 等教育基础设施的潜力。 3. 要善于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高等教育大众化成 为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势不可扭转,这是历史的必然所导致 4. 改革不合理的收费制度。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明确政府 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落实教育经费的预算制度;利用各种 和会资源,积极探索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最优模式来增加教育 的投入,减少学生的教育投入。 5. 完善高考制度,提倡教育的公平。正确处理好高考移民问 题。

扩招利弊辩论

1.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在以前上了大学等于拿到了铁饭碗。而现在大学急剧扩招,升学率持续上升,进入普通高校不再是难事。现在家长、学生和高中学校所关心的不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 2.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全国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在校生、研究生从数量上上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经过近几年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3.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阶段,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如果,如此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势必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按学龄期学生人数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4.发展经济,拉动内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济的增长。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一门热门投资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 5.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我国大规模扩招,提升教育发展阶段,是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 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开始自主招生。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历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这些都是扩招的内容。 全国1998-2009高考录取人数 1998年:录取108万人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 2000年:录取180万 2001年:录取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50% 2002年:录取320万人 2003年:录取382万人 2004年:录取420万人 2005年:录取504万人考生867万 2006年:录取530万考生880万 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与30年前报考人数极其接近,但是录取比例约为2:1。 2008年,高考招生人数创新高,计划录取599万人,考生1050万。录取比例57%。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人,比2008年减少3.8%,其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约750万人;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数则比去年增长4%,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629万人。在上述“一少一多”的情况下,预计2009年高考的平均录取率将接近62%,比2008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 编辑本段 历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 (不包括成教,自考,网络教育和留学)

高校扩招的影响

扩招的影响 积极: 1. 促进经济增长: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潜在学生约500 万人,如果有80% 以教育消费形式就读, 每人每年增加5000 元教育消费, 则潜在收益每年有250 亿 元。因此, 当前激活教育消费, 兑现居民支出, 无异于为拉动内需增添一台大功率发动机。 2. 推迟就业, 缓解了就业压力:1999 年扩招的48 万人, 就没有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 这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又提高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与此同时, 教育可通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来间接提供就业机会。还应看到, 大力发展教育产业, 既能适当推迟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 也非常适合目前下岗再就业培训的现实需要。而就业队伍中高素质劳动者比例的上升, 又必然会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 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扩招尽可能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1999 年全国普通高校报考人数为34118 万, 录取率约为4912% , 比1998 年提高约13 个百分点,使得1999 年普通高校的考生升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 4. 提高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适应21 世纪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以及个体接受高等教育迫切愿望的有效对策, 因此高校的扩招, 则提高了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 5. 改变了人民对高等教育的观念;受教育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消费, 而不是特权, 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越来越以就业为目标的现代社会, 这种趋势是必然的。 6. 促进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许多地方政府对高校后勤改革予以高度重视, 一些地方已经率先行动, 后勤改革已经初步见效。许多银行和投资者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 也看好教育这块既稳定又保险的投资领地, 主动与学校联系、愿意为学校发展提供建设贷款或投资。 7. 拓宽了金融业务的发展空间: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实际来看, 大学生的人均生活消费已大大高于国民人均收入, 且信用程度也比较高, 因而教育消费贷款风险也相对较低。银行可通过对教育事业的扶持, 使一大批高素质的师生成为潜在的客户群, 同时也可提高自身的综合效益。 8. 提高了高等学校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扩招, 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成本核算, 建立最佳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构。 负面: 1. 办学条件全面饱和: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投入不足, 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一些高校学生宿舍拥挤、破旧、简陋; 大多数高校基础设施老化, 供电、供水、供气设施因资金短缺而年久失修, 存在很大的隐患; 高校教学用房、图书馆和仪器设备、食堂和浴室极为紧缺, 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的需要。此外, 一向被社会认为潜力很大的师资也已经处于全面紧张的状态, 结构性的短缺更加明显。 2. 加大了城乡及地区间的差异: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奖、贷学金制度不健全, 人们消费观念的落后, 造成一批农家子弟无力上学的现象加剧, 城市学生录取比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回顾1999年,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主动安排增加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次。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时至今日,再回头看扩招,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扩招的速度确实快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从1999年至2005年每年递增25%左右,远远超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这不能说是一个理想的科学发展。2007年,普通高校大概1900多所,一半以上是扩招后新增加的学校,其中一大部分是中专升上来的,理念、制度、师资、设施等各方面准备都不足。” 十年间,高考扩招从大受欢迎到引来争议,许多人不禁要问:我们的高考扩招是对了,还是错了?更有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其中的成败。 扩招是为了拉大内需吗? 说起大学扩招,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汤敏一度被冠名“扩招之父”,在中国高校大举扩招之前,他曾经以个人的身份向中央寄了一封信,陈述扩招的五大理由。 无疑,他的谏言提得正是时候。从那时起,中国高校开始了一轮步伐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轰轰烈烈的十年扩招。 时至今天,汤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能够一口气说出五个理由: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8~22岁适龄青年入学率仅为4%;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其五,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以扩招拉动内需,可行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插曲。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1999年时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回忆当年,他说教育部要北大教科所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交了一个报告,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拉动内需的排位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排在第一百零几位上,微乎其微。 既然扩招不是为了拉动内需,那扩招究竟让中国收获了什么? 2009年8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回顾了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教

大学扩招弊大于利 辩论资料

反方:高校扩招弊大于利 我们判断高校扩招利弊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承认高校扩招有一定的利处,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弊大于利,其原因有三: 第一,高校扩招的确可以圆许多的大学生的梦,但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仅1999年到2001年3年就扩招了491万人,单北京高校就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方面教师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质量、学生质量怎能得到保证? 第二,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扩招每年带动30亿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算一算,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补贴一万人民币,这就需要国家每年增多100亿的财政支出,如此大的缺口难以弥补,这种扩招真的能够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吗? 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但现实中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大学生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要求人才多元化,而高校扩招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慎考虑社会人才结构需求,导致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无人问津。这种人才结构严重失调,难道不是使人才缺口“越捅越大吗? 高等教育需要发展,但现阶段的高校扩招并不能正常地发展高等教育。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高校扩招弊大于利。(雪霖整理) ※※※※※ 二、大学扩招的不利因素 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扩招显然利大于弊。但这种政策在实践中呈现出许多弊端,对高等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主要有: 1.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发展成正态分布,智商特别高的和特别低的人群比较少,大部分人处于中间层次。这种数量结构在一定的人群规模下是稳定的。因此,当高智商的人被招收到大学之后,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就只能降低质量向低层次人群发展。以辽宁省为例,1998年第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512分,1999年为465分,分数线如此大的差异足以说明两年录取新生的学习质量有着明显的差距。 2,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致使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现象增加。如“硫酸泼熊现象”、“马加爵现象”、“木子美现象”等。当然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并不与扩招存在必然联系。但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低素质的学生进校后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管理和道德教育上的缺位引发的。扩招之后,不安于学习而只想混张文凭的现象明显增多;各种标新立异,道德缺失的行为大量存在。扩招后教育经费的紧张造成学校不断提高学费。补贴、扶贫金的有限使得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得不出去打工,追求各种诱惑增多。这些都对整个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造成强大的冲击。 3.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上述情况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不得不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从思想行伪到学习指导,从学籍管理到自强自律,都要学校督促。思想教育也成了各高校另一个教育重点。这实际上是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的下移,即本该高中完成的任务现在要由大学来做。扩招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基础差的学生大幅度增加,补考现象明显增多。为改变这种现象,一些学校不得不改变教学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又分别设立了提高班、加强班。这无形中给学

高校扩招利与弊辩论赛

高校扩招利与弊辩论赛 正方:高校扩招利大于弊 高校扩招利弊的评价标准是高校扩招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下面从三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正所谓“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而高校扩招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使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趋于合理,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扩招调动了办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高校教育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高校扩招推动高等教育走向产业化之路,促使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机协调,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扩招也是符合我国教育精英化走向教育平民化、大众化转变的需要。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再次,高校扩招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扩招满足了人们对受教育的渴求,是“三个代表”伟大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实现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需求,是实现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地区在短时期因为教育经费与办学硬件,局部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的产生。但是,高校扩招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腾飞,全民素质的提高,显然其利处是主流,决定高校扩招

的性质。而其弊端是支流,是阻挡不了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许多家长和学生因扩招而打开理想之门,教育改变命运,实现社会了和谐。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扩招利大于弊。 反方:高校扩招弊大于利 我们判断高校扩招利弊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承认高校扩招有一定的利处,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弊大于利,其原因有三:第一,高校扩招的确可以圆许多的大学生的梦,但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仅1999年到2001年3年就扩招了491万人,单北京高校就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方面教师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质量、学生质量怎能得到保证? 第二,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扩招每年带动30亿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算一算,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补贴一万人民币,这就需要国家每年增多100亿的财政支出,如此大的缺口难以弥补,这种扩招真的能够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吗? 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但现实中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大学生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要求人才多元化,而高校扩招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慎考虑社会人才结构需求,导

高校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及政策执行对环境的影响

高校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及政策执行对环境的影响 案例正文 一、高校扩招政策出台的政治、经济、人口环境 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由1999年的9%提高到2010年的15%,使我们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面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高校扩招政策出台之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人口环境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政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将教育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在十五大上又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教育部长陈至立强调,“要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下个世纪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教育就必须首先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么就必须适度超前发展”。为此,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规定提出要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二)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日益增加。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95)及其分类方法,凡是人均GNP汇率值在765美元以下的,属于低收入国家;凡是人均GNP汇率值在765~3035美元之间的,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1995年我国人均GNP汇率值为620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但是,同年我国按购买力平价(Purchase power parity,简称PPP)方法测算的PPP值为2920美元。这就是说我国的人均GNP 在620~2920美元之间。据此可以说,我国目前的人均GNP水平介于低收入国家和下中等收入国家之间,处于经济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向下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期。 在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开始发生改变。有关国际经验表明,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GDP在1000~4000美元阶段,居民消费将出现两次结构性变化。第一次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变化的标志是食品消费份额明显下降,教育、卫生保健、通信消费份额明显上升,成为消费热点;第二次变化是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住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

社会的竞争压力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所谓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于我们大四的学生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就业。 就我们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当然不能说企业就只是看重我们有没有工作经验,这只是建立在最初的学历相同的情况下,主要的还是看我们的学历,同样是本科毕业的本一和本二的就比本三的有优势,就拿现在我们大多数学金融的人所想进的银行来说,网申的时候是本科的都可以报名但是当你提交完简历后立马被删出了进入笔试资格的队伍,且不说你能不能考得上银行,这个让你惨叫笔试的资格都不给你,你就算再有能力也不行。所以作为非重点本科学校的学生我们最重要也是最能给自己加分的一点就是自己的社会实践。 当然用人单位条件苛刻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试问大学毕业生哪里来的工作经验?倘若每个用工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那么学生的工作经验该从何而来呢?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更出现了招保安要硕士生的笑话。用工单位的这些条件,无疑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负面的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在我国,目前仍有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了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现象,导致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

地方高校扩招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地方高校扩招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通过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地方高校主要靠地方财政拨款办学,其发展受地方经济的影响比较大,加之学校的历史与规模、声誉及影响力远不及国内知名大学,尤其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连续几年的大量扩招,使得地方高校面临着巨大的办学压力,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我国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 1.教育投入的制约。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差异很大,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广大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有的更是杯水车薪。大学扩大招生后,这一问题更加突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0世纪末要达到4%,但实际增长幅度十分缓慢。尽管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2021年走出2,4%左右的低谷,上升为3.19%,但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仍然很大,20世纪末,世界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为4.8%,发达国家基本稳定在5%~6%,而发展中国家也平均超过了4%。虽然我国各级政府一再强调并努力加大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优先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但是大学的扩招,在校生人数的急剧增多,高等教育经费的需求不断扩大,使得地方政府的有限投入显得更为不足,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瓶颈”。 2.生源质量的影响。虽然不能完全以高考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质量,但高考分数的高低确已成为衡量生源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生源水平无疑又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中,政府明确的目标导向、政策的积极促进,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大大加快。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1年,全国人口受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