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矿产资源情况

甘肃省矿产资源情况
甘肃省矿产资源情况

甘肃省矿产资源情况

1、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西北内陆,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总国土面积45.48万km2。

全省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截止2004年底,省内已发现矿产156种(不含亚种),占全国发现矿种的91%,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92种。编入矿产储量表的矿产地有830处。其中大型73处,中型194处,小型563处。在保有资源储量中位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铂、钯、锇、铱、钌、铑、硒、铸型粘土等10种,居前五位的34种,前十位的60种,其中钒、钨矿分别居第七、八位。见表1。全省已查明地下水资源量153.9亿立方米/年。可开采水资源量46.2亿立方米/年。

我省已知矿产的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和分区集中的特点。河西以黑色、有色金属及化工非金属为主;中部是有色金属及建材矿产的聚集区;陇东以赋存煤和石油为特征;陇南则是有色和金的聚集区。

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9种(含亚矿种,下同),其中,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111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62%,未查明资源储量的68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38%。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95种、矿产地1184处(含共伴生矿产,下同),其中固体燃料矿产地234处,黑色金属矿产地

119处,有色金属矿产地253处,贵重金属矿产地273处,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地34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地75处,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地42处,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地154处;勘查程度勘探阶段259个、详查阶段291个、普查阶段634个。

据《2010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在已查明的矿产中,我省资源储量名列全国第1位的矿产有12种,居前5位的有29种,居前10位的有58种。

截至2010年底,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92种固体矿产中,与2009年比较,有49个矿种的资源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资源储量增加的有23种,减少的有26种。

2、甘肃省矿产资源勘查概况

2011年,全省开展矿产勘查项目389个,投入地勘资215148.8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162.9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66304.15万元,社会资金投入138681.81万元。勘查矿种主要为煤、铁、锰、铜、锌、铅、钨、钼、金等;其中,能源矿产勘查项目36个,黑色金属勘查41个、有色金属89个、贵金属187个、稀有矿产6个,化工建材矿产26个,水汽4个。全年共完成钻探1014996米,槽探539311立方米,坑54117米,浅井632米。新增煤炭资源量25.59亿吨,锌69.16万吨,金31吨,铁矿石1.12亿吨。

2011年全省在地质勘查方面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

甘肃省崇信县赤城煤田南部煤炭资源普查。通过2011年的勘查工作,该煤田新增煤炭资源量2.8亿吨。

甘肃省灵台县独店勘查区煤炭普查。通过2011年的勘查工作,该煤田新增煤炭资源量17.3826亿吨。

甘肃省肃北县德勒诺尔铁矿普查。共求得铁矿石资源量14072.20万吨,平均品位TFe26.26%。

甘肃省合作市早子沟金矿详查。2011年早子沟金矿的勘查工作以深部找矿为主,初步估算新增金资源量15吨,取得了矿区找矿的重大进展。早子沟金矿区累计提交金资源储量达到68吨,是西秦岭地区继大水、阳山、寨上之后又一处特大型金矿。

甘肃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甘肃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自2007年正式启动以来,首先对全省铁、铝、铜镍、铅锌、金、钨、锑、钾、稀土、磷12矿种(组)进行了资源潜力评价。2009年12月完成了全省铁、铝2矿种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2010年1月提交了甘肃省铁、铝土矿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报告。2011年4月提交了铜镍、铅锌、金、钨、锑、钾、稀土、磷12矿种(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报告,并通过了全国项目办验收。预测成果为:铁矿共圈出最小预测区148个,铝土矿圈出最小预测区5个,铁铜镍矿圈出最小预测区119个,金矿圈出最小预测区247个,钨矿圈定最小预测区33个,铅锌矿圈定最小预测区40个,锑矿圈定最小预测区23个,磷矿圈定最小预测区33个,钾盐矿圈定最小预测区27个,

稀土矿圈出最小预测区5处。完成的10份单矿种(组)潜力评价成果报告中,铁、铜镍、铅锌、金、钾盐5份报告国土部验收为优秀,其它矿种成果报告为良好。2011年我省新启动了铬、锰、锡、钼、银、硼、硫、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年底已完成了10矿种矿产预测工作。

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现状调查。该项目从2007年开展以来,截止2011年12月,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共落实项目经费385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承担1511万元、地方财政承担2340万元。

我省开展了煤、铁、锰、铬、铜、铅、锌、镍、钨、锡、钼、锑、金、银、菱镁矿、硫铁矿、磷、钾盐、重晶石、萤石等20个矿种的储量利用现状调查,在全国历时一年的验收中,我省参与的20个矿种中钨、锑、铜、锌、金、镍、、锰、煤、菱镁矿、硫铁矿、重晶石、萤石评审验收结果为优秀,磷的评审结果为良+,铁、铅、钼、银、铬、锡、钾盐评审结果为良好。全国项目办已验收20个矿种形成单矿区报告463份,核查矿区报告17个,数据库成果500个;单矿种汇总报告20份,数据库20个,各类图件5893张,项目现进入汇总报告成果编制和两库衔接阶段。

2.1公益性地质勘查

1999年以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下,重点开展了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特别是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和短缺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为矿产资源规划和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截止2004年底,累计完成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85项。

(1)区域地质调查

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7幅,调查面积97393Km2平方公里;1:25万区域遥感地质调查2幅,面积28649 Km2;1:5万区域地质调查3幅,调查面积1140 Km2;1:5万区域矿产调查项目是近期启动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分布于甘肃北山、西秦岭地区,涉及1:5万标准图幅15个,调查面积6613 Km2。

通过上述项目实施,将更新一批基础地质图件,对甘肃区域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化,加强了构造演化和成矿规律的研究。同时,对青藏高原隆升、陇中第四纪黄土与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专题调研。

(2)区域重力调查

2000年以来共完成1:20万区域重力调查6幅,主要部署在祁连山西段和阿尔金山等地区,完成调查面积40000 Km2。通过本区重力调查取得了丰富的区域重力基础资料,基本查明了该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为本区地质构造研究提供了基础重力场资料。

(3)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我省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以填补空白区为主。部分图幅跨甘肃和邻省(区)。先后完成了甘肃静宁、定西、陇西、秦安等幅黄土半覆盖区以及民勤幅、红柳大泉、五道明、湖西新村、咸水幅及若尔盖等幅10个图幅的区域化探扫面,累计完成调查面积65206 Km2。至此基本完成甘肃省可扫面积。

(4)矿产资源评价

矿产资源评价项目包括矿产资源评价、1:5万矿产地球化学(不包括在矿产资源评价项目中实施的)和异常查证。截至2004年共实施29个项目,主要部署在甘肃北山、北祁连山西段和西秦岭地区。通过评价,进一步圈定了成矿远景区,提交了333+3341级资源量。

(5)地下水勘查

项目区主要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和陇东地区,其中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系统地整理了河西走廊近50年来的水文地质勘查成果,查明了河西走廊地下水赋存运移特征,在水文地质条件认识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对指导缺水区的找水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未来10年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进行了规划。全区共规划开采量16.611×108m3/a,可增加开采灌区34个,控制开采灌区10个,调减开采灌区31个,并规划集中供水水源地24处。首次在河西走廊建立了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该成果报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基本上查明了甘肃省东部地区白垩系地下水的开采现状及地下水分布的构造条件。查明了碳酸盐岩地层的分布、埋藏规律、控制岩溶水分布埋藏的构造条件和岩溶水水化学条件。

(6)矿山环境调查

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规划,开展了“西北地区不同类型矿山开发环境地质研究”项目,并建立了数据库,按资源毁损程度(包括矿产资源破坏、土地压占、水资源破坏、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等)、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尾矿坝溃坝、煤层自燃、瓦斯爆炸、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环境污

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等类型划分为极严重、严重、中等程度,在我省圈定出镜铁山矿区、石居里(摆浪河流域)、金昌、窑街、白银、兰州、华亭、西成等地区存在不同级别环境地质问题,其中镜铁山矿区、西成矿区为极严重区。(7)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

2000年开始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县(市、区)有:天水市的秦城区、北道区、武山县;陇南地区的武都县、礼县、文县;庆阳地区的镇原县;白银市的会宁县;临夏州的永靖县。该工作逐年展开,2000-2004年累计完成18个县,2005年又安排清水等4县的调查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有效的对调查区地质灾害,特别是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深受地方政府的好评。目前,甘肃省环境监测院会同甘肃省气象台,加强对甘肃全省地质灾害的预报工作,为地方减灾、防灾提供了重要信息。我省陇南、天水、陇东等地开展了地质灾害治理。已完工的武都县甘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宕昌县大地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已发挥了很好的减灾效益。

(8)地质遗迹保护

我省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地质遗迹种类多,分布广,独具特色。主要有古生物化石、典型地质剖面、岩溶地貌、雅丹地貌和冰川地貌以及重要矿山开采遗址等。通过评价和申报,一批具有独特地质景观和重要人文价值的地质遗迹区,被批准为国家或省级地质公园,其中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经野外地质勘察发现了国内罕见的恐龙足印化石群。发现并命名了“兰州龙”,这对研究黄河流域甘肃境内的地质变化及环境演化都有巨大的意义。截止2004年底,全省共建立地质

公园8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4个。见表2。这标志着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甘肃境内的地质遗迹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9)矿产资源信息化

全省矿产资源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培养了一批GIS技术专门人才,基本完成对前人主要基础地质工作成果的数据库建设。已建成了地质图数据库、地球化学数据库、自然重砂数据库、大中型矿产地数据库等,完成了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和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的建库工作,这些都为“数字甘肃”建设和甘肃经济发展提供了信息化支撑。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要求2004年全面实行野外数字化填图,矿产资源评价项目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于2004年开始试行。

(10)地质科研

近年来,我省地质科研成果丰硕。2002年度,“疏勒河中游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示范总结报告”、“祁连山及邻区火山作用与成矿”经国土资源部评审,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华北古陆西南边缘成矿系统及成矿构造动力学”研究项目,经甘肃省科技厅评审,获省级一等奖。2003年度“北祁连西段铁铜金铅锌矿床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项目,已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对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成果开展评奖活动,“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甘肃省武都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甘肃省敦煌市月牙泉湖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10个项目成果获得一等奖。2.2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

商业性矿产勘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研究制定了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指导性意见,加大了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力度,鼓励在具有资源潜力的中西部地区、边远及少数民族等地区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鼓励矿山企业在有市场需求和资源潜力的老矿山外围和深部开展商业性勘查工作,探寻新的接替资源;鼓励开展大宗、紧缺的主要矿产资源的商业性矿产勘查,缓解煤电油和重要金属原材料的供需矛盾。近年来,全省组织实施的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达126个。已开展矿产资源评价和勘查项目区24个(部分项目合并统计),其中煤炭资源评价6个,油气勘查区4个,固体矿产勘查项目区18个。水资源及地热资源勘查项目13个。

(1)河西地区

本区指古浪县-乌鞘岭一线以西的区域,行政区包括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4市及武威市的大部分。总面积约27万Km2。优势矿产资源主要是石油、煤、铁、铜、镍、钴、铂族、金、银、冶金非金属、建材非金属、地下水等。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好,但除少数矿区外,普遍地质勘查工作程度低,是甘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潜力最大的地区。总体规划部署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区6个,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区10个;近年来已实施项目区超过15个,其中煤炭勘查区4个,石油勘查区4个,金属矿勘查区10个,非金属矿勘查区1个。其中:

①油气勘查:集中在酒西盆地青西凹陷带、潮水盆地金昌凹陷带、酒东盆地凹陷及甘蒙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地区;

②煤炭资源勘查:集中在金塔县七个井子、张掖平山湖、山丹长山子、民勤县莱菔山-白碱湖一带;

③金属矿产勘查:分布在北山(金、铜、镍、钒、磷)、北祁连西段(金、铜、铅、锌、钨、铂族、非金属)、党河南山(金、铜)、祁连山前带(地下水)等资源集中区。主要项目区有北山红山井钼矿勘查,南泉-东海一带银金矿勘查,土大坂-寒山-鹰咀山一带铅锌、金矿勘查,肃南县小柳沟-石居里一带铜矿勘查,临泽县凹凸棒石、海泡石矿勘查。

④地下水勘查:按总体规划要求把地下水勘查放在突出位置,实施了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疏勒河水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及腾格里沙漠边缘、祁连山前带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高台、永昌、肃南等严重缺水区地下水勘查取得找水突破。同时为马鬃山边境口岸、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寻找地下水,为酒钢公司等探明大型水源地。

(2)中部地区

本区指古浪-乌鞘岭一线以东,临夏县-天水市一线以北,庄浪县以西的区域。包括兰州、白银、定西、临夏、天水等市及武威市的古浪、天祝县,平凉市的庄浪、静宁县。总面积约6.4万Km2。本区优势矿产资源是煤、铜、多金属、非金属等,水资源缺乏。规划部署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区3个。

该区先后安排景泰-白银-张家川一带铜、钴、多金属资源评价。实施项目3个,开展了临夏、会宁、张家川等严重缺水区人畜饮用水专项勘查项目3个,获得找水重大突破。尤其是会宁县地下水勘查,在该县丁沟乡施工勘探井2眼,孔

深200-340m,单井出水量达2313.5-5000m3/d,从而证实,在会宁盆地南部边缘华家岭北麓深大断裂带附近赋存有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基本结束了会宁县没有饮用地下水的历史。

(3)陇东地区

该区是华亭以东的平凉、庆阳两市,总面积约3.7万Km2。是我省能源矿产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优势矿产资源是石油、煤、非金属矿等。该区正在实施的省资源补偿费项目1个,即对“正宁县西南部煤炭资源”进行勘查。长庆石油勘探局在鄂尔多斯盆地南庄、合水及镇北地区开展油气资源勘查,涉及3个项目区。2005年,甘肃省为加大煤炭资源勘查,提出“陇东煤炭资源勘探”计划,勘探区集中在灵台县南部、正宁县西南部、环县沙井子一带。

(4)南部地区

本区行政区以甘南州、陇南市为主,包括临夏州、定西、天水市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8.3万Km2。优势矿产资源主要是铅、锌、金、银、锑、锰、铜及非金属等。该区地处西秦岭腹地,成矿条件优越,但地质勘查工作程度低,是甘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本区部署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区3个,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区7个;其中属鼓励勘查、开采的重点区域有西秦岭北中带(金、银、铜、铅、锌),白龙江地区(金、银、铀、钒、铂族),碧口一带(铜、金、锰)。

3、甘肃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根据2010年度非油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统计结果,我省矿山数、从业人数、年产矿量、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占全国总量的比重见下表:

2010年全省共有各类(油气除外)持证矿山3290个。按生产规模划分,大型矿山34个,中型矿山52个,小型矿山1154个,小矿(生产建设规模在小型矿山规模上限十分之一以下)2050个。按投资方式划分,内资企业3287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个,外商投资企业1个。

与上年度相比,2010年度我省矿业指标主要有以下三个变化:一是矿山总数增加。全省新增矿山85个,增长2.7%;二是开采矿石总量比上年增加1074万吨,增长10.71%;三是工业总产值大幅增长,2010年全省各类非油气矿山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加567914.84万元,增长25.93%。

截止2011年12月31日,省级共设置探矿权共1114个(其中2011年新立2个,注销4个),省级设置采矿许可证531个(其中,2011年新立20个,变更延续198个)。从业人员近20万人。2004年,各类矿山企业2444个,从业人员16.3万人,矿业产值63亿元(不含油气矿产及原材料加工业)。

据统计,甘肃的石化、冶金、煤炭、电力、建材等8个资源型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70%,实现利税占全省工业的80%。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甘肃经济中具有基础和导向作用,矿业已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支柱。由于矿业开发具有关联度大、波及效应强的特点,对全省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2004年全省开采利用矿种73种,年产固体矿石量7354.68万吨。全省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1152.9亿元,矿山企业采选工业总产值96亿元,销售产值97亿元。矿业及相关原材料加工业总产值743.4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4.48%,矿业总产值159.57亿元矿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1.79%。全省矿产品及其加工制品进出口贸易总额9.52亿美元。

4、甘肃省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

据预测,2010年以后,甘肃的主要优势矿产煤、铁、铜、铅、锌、金、银、锰、萤石、芒硝、石墨等矿产将因丧失保有资源储量而出现资源短缺,一些以资源为主导的地方经济发展将面临空前的挑战。经粗略计算,甘肃省查明矿产资源储量对社会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可分为三类:

(1)能够满足当前和2010年以前的需求的矿产有:煤、镍、钴、铂族、钨、冶金用石英岩、溶剂灰岩等矿产。

(2)能够满足当前和2010 年以后需求的矿产有:铅锌、金、锑、菱镁矿、石膏、石棉、膨润土、玻璃硅质原料、水泥石灰岩、饰面石材等矿产。

(3)基本短缺及严重短缺的矿产有铜、铬(冶金级)、稀土元素、铝土矿、钾盐、盐矿、滑石等矿产。

5、甘肃省矿产资源前景

甘肃位于五大古板块(西伯利亚、塔里木、柴达木、华北、扬子古板块)的交接部位,具良好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全省拥有8个一级成矿带45个二级蕴矿带。尽管各带相继发现一批矿产地或重要矿床。但总体勘查程度低,其中不少成矿带的矿产勘查工作刚刚起步,因而仍将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区域物化探成果,提供了大量的找矿线索。全省先后完成不同比例尺的航空磁测、区域重力测量,共发现航磁异常2000余处,虽对其中1400多处异常作了地表检查,但真正达到一级查证程度的仅150余处。通过查证相继发现有价值的铁矿和多金属矿床(点)达20多处。如能进一步对众多异常深入查证有可能发现更多的隐伏矿床。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全省1:20万区域化探扫面,共圈定出综合元素异常1400多处。仅省地勘局系统对其中约20%的异常进行了查证,就发现成型矿床30多处。其中近年新发现的金矿产地无一不与化探异常有关。目前至少还有数百个化探异常有待深入查证,特别是祁连山西段、西秦岭的多数异常未作系统检查。经研究对经济建设起支撑作用的重要矿产,资源前景好、找矿潜力大。

甘肃省矿产资源情况简介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跨长江、黄河和内陆河三大流域。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06.25万人,辖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境内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概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下同),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全省查明资源储量矿种数有98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6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 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地992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规模79个、中型203个、小型710个。 据《2006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在已查明的资源矿产中我省名列全国第1的矿产有10种,居前五名的有30种,居前十名的有58种。 甘肃省查明资源储量全国排位表

截至2006年底,我省固体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91种,与上年相比,新增一个钛矿种;有39个矿种的资源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资源储量增加的有16种,减少的有23种,无变化的52种。变化幅度在-16.79%~+98.46%之间。 2006年度甘肃省保有资源储量变动情况表

二、地质矿产勘查 2007年,在全省境内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单位有35家,投入地勘资金33656万元。其中,国家6625万元,省补2850万元,大调查2134万元,地勘单位自筹7029万元,社会资金14190万元,外资828万元。全省开展重点地质矿产勘查项目271个,完成钻探223111米,坑探33400米,槽探171636米。2007年,全省在地质矿产勘查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1、宁县中部煤炭资源普查完成钻探53孔,总进尺61365.09米,见煤层厚度0.70~28.34米,平均10.98米,新增煤炭资源量30亿吨以上,为特大型煤矿。 2、环县沙井子中部煤矿2006年完成普查, 2007年开展详查工作完成钻探31个孔,工程量21397.53米,获得煤炭资源量17亿吨以上,为特大型煤矿。 3、正宁县罗川煤矿普查找矿获得重要进展。2007年开展普查工作,完成钻探7个孔,工程量5849.09米,获得煤炭资源量9880万吨。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综述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综述 姓名:班级:学号: 摘要:矿业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古老的领域之一。矿业的发展与扩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农业用水均来自矿产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矿产资源是人类的生命基石。人类使用矿产资源历史悠久,中国至少在50万年以前就开始利用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快速稳定的供给。我国虽然是个矿产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而且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仍然很大。我们一定要做好国家矿产资源的宏观预测调控,健全制度,完善法规,转变观念,坚决关闭小矿业,加快技术进步,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开发、利用、保护好我国现有的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矿业强国”,并最终保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业开发,矿业分布与存储,矿业现状,矿业可持续发展 1.中国矿产资源储存分布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的、矿产自给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资源总量大,一部分矿种(矿组)的储量名列世界前茅或首位。中国现在已经发现171中矿产资源、其中已经查明储存量的有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水气矿产3种。面前已经拥有矿产地18000处,大中型的矿产有7000余处,是世界第三大矿产资源国。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第53位,个别矿种甚至居世界百位之后。 1.1 富矿少,贫矿多。 我国矿产资源,贫富矿兼有,而以贫矿居多,品位低,不能直接供冶炼和化工利用,而矿石在采选过程中,浪费也很严重。开采时采富弃贫,使矿石品位下降,富矿越来越少,选别时技术落后,富集率低,并形成大量尾矿,无法合理利用。 1.2 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的煤炭贮量中,山西省占1/4,内蒙古自治区占1/5,而南方很少。石油也存在这种北多南少的状况,大庆、辽河、华北、胜利等几大油田都集中在北方,有色金属则是南多北少,如钨、锰、镍、铅、锌矿等。这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不相匹配,长期形成了北煤南调、西煤东运的局面,大大提高了矿产开发的成本。[1] 1.3 共生、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 中国80%左右的有色矿床中都有共伴生元素,其中尤以铝、铜、铅、锌矿产多。而且不少矿石嵌布粒度细,结构构造复杂。中国有色矿产资源中,虽然共伴生元素多,若能搞好综合回收,可以提高矿山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矿石组份复杂,势必造成选冶难度大、建设投资和生产经营成本高的现状。

矿山基本情况

表号: 0 2 制表机关:国土资源部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字[2004] 号 有效期至:年月 □□□□年度固体矿产 资源统计基础表 采矿权人名称: 矿山名称: 通讯地址:安徽省市 县(市、区)乡(镇、街、路) 邮政编码:□□□□□□ 电话号码:□□□□-□□□□□□□□ E-mail: 填表人:审查人: 填报单位负责人:审查单位负责人: (加盖单位章)(加盖单位章) 填报日期:年月日一、法律法规有关条款摘录 一、《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23号令)第二十一条:“采矿权人不依照本办法规定填报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矿产资源统计资料,拒绝接受检查、现场抽查或者弄虚作假的,依照《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二、《统计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或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五万元罚款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并处5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体工商户可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一)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经催报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的;(二)提供不真实或不完整统计资料的;……” 三、《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第六条“……,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统计调查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一)故意拖延或者拒报统计资料的;(二)明知统计数据不实,不履行职责调查核实,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填报基本要求 一、本表以采矿许可证划定的矿区范围为基本统计单元,由采矿权人填报。无论其生产规模大小都必须单独填报;一采矿权人(矿山企业)开办1个以上矿山的(一人多权的),必须一(权)证(采矿许可证)一表分别进行填报。 二、一个填报单元跨两个或两个以上矿区的(矿区是指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探矿权人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的矿区范围),本表7—18栏应按如下规定填报:矿区各自形成独立开采系统的,应分别按矿区填报;没有分别形成独立开采系统的,合并填报,并在备注栏(2)中注明。 三、采矿权人为多行业经营法人时,表中第二栏主要经济指标仅填报采、选、冶及加工发生值。 四、矿产资源储量应按下列顺序填报: (1)同一填报单元内有多种矿产并计算有资源储量的,按主要矿产→共生矿产→伴生矿产的顺序,分别填写资源储量(7~18栏)的内容。 (2)同一矿产在同一个填报单元内,有多个矿石工业类型、品级(牌号)的资源储量时,应先合计填写该矿产的资源储量(7~18栏)的内容,然后按矿石工业类型、品级(牌号)分别依次填写其资源储量(9~17栏)的内容。 五、填报时,数字指标项应严格按照本表及填报说明中列出的指标填报单位填写。如果数字指标项的填报单位与本表中列出的填报单位无法换算,不能保持一致,应将列出的填报单位用笔涂掉,并在填报资料后注明其填报单位。表中有关指标的代码值应填入对应位置的方框内。 六、本报表各栏的填报内容与上一年度相比有重大变化的(包括变更主要开采矿种、开采方式、矿山企业名称、采矿权属、矿山所在地行政区划名称和代码以及重新评审矿产资源储量等),应在备注栏内详细说明。涉及第1-6栏的填入备注(1),涉及第7-19栏的填入备注(2)。 七、矿山填报时间:每年1月底前

甘肃省省情概况(可编辑修改word版)

甘肃省省情概况 地理: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 度31 分-42 度57 分、东经92 度13 分-108 度46 分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总面积45.4 万平方公里。全省设14 个地、市、州,87 个县(市、区),省会兰州。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ft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ft地和高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西北部的大片戈壁和沙漠,约占14.99%。复杂的地貌形态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ft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ft地、北ftft地。 甘肃是个多ft的省份,地形以ft地、高原为主。主要ft脉有祁连ft、陇ft(即六盘ft、岷ft、阿尔金ft、马鬃ft、龙首ft、西倾ft、子午岭等)。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ft 区,大多数河流都从这些ft脉发源。 气候: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ft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ft、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ft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ft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年均降水量300 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 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 月。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 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甘肃省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 天,沙尘暴日数为1~37 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虽然甘肃省气候干燥,气象灾害危害重,但干旱气候区丰富的光能、热量、风力资源、大气成分资源等气候资源,是可再生利用的。可以根据甘肃省气候资源的分布状况,开展气候资源的分区规划,并根据各区的气候特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甘肃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人口: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全省总人口为2603.34 万人,少数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0 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30 个少数民族。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 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

2017年度甘肃省矿产资源年报-Gansu

2017年度 甘肃省矿产资源年报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

目录 第一章矿产资源概况 (1) 一、矿产资源现状 (1) 二、矿产资源储量在全国排位 (5) 第二章地质矿产勘查 (6) 一、地质勘查资金投入 (6) 二、基础地质调查项目 (6) 三、矿产勘查项目 (7) 四、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项目 (11) 五、地质科学研究与技术方法创新 (12) 六、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 (12) 第三章矿产资源储量 (14) 一、矿产资源储量 (14) 二、矿产资源储量变化情况 (14) 三、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分布和利用情况 (14) 第四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15)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15) 二、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经济指标 (16)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统计分析 (19) 第五章主要矿产品产供销 (22) 一、矿产品产量 (22) 二、矿业产值 (22) 1

三、矿业及相关产业能源消费状况 (25) 四、矿产品进出口贸易 (26) 第六章地质灾害与防治 (27)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27)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7) 第七章矿产资源管理 (29) 一、法治建设 (29) 二、矿产资源规划管理 (30) 三、地质勘查管理 (31) 四、矿产开发管理情况 (32) 五、矿产资源储量管理 (33) 六、地质环境管理 (35) 七、执法监察工作 (39) 2

第一章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以古甘州、肃州两地首字得名,简称甘。大部分地区在陇山以西,故又称陇。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共和国接壤。地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及西秦岭山地边缘。分属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处于黄河上游,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地形以高原、山地、丘陵居多,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沙漠戈壁次之,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9%。区内海拔一般在1000-3000米之间。全省设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甘肃省是全国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省内地层发育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环境和条件,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为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一、矿产资源现状 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19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180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77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114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65%,未查明资源储量的42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66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35%;在已查明矿产资源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1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36种)、非金属矿产37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69种)、水气矿产2种。 截至2017年底,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1

甘肃省及主要城市概况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等。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茫茫的戈壁、淳朴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莹润的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丝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惬意。 兰州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东部,甘肃省中部。兰州是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被誉为“陆都”。兰州“坐中四连”,地据南北之中,为东西咽喉扼塞“。它东迎陕西,西通新、青,北接宁、蒙,南达川、藏,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冲。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327mm,年均气温10.3℃,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景观:滨河路、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白塔山、中山铁桥、省博物馆、五泉山、兴隆山、鲁土司衙门、吐鲁沟等。兰州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首先值得一去的是市区北侧黄河岸边的滨河马路。沿这条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你可欣赏到黄河的雄姿,并参观天下黄河第一桥、水车园和黄河母亲雕塑,白塔山公园内还有独具特色的黄河奇石展览,这是一条黄河文化旅游长廊。多少有点文化的人都应该去甘肃省博物馆看一看,以丰富阅历,只需一两个小时,你就可以全面了解到中国的八千年彩陶文化、青铜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和西北少数民族的系统历史。五泉山公园是一处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风景区,常为游客在兰州的首选目的地。傍晚时分,最好能乘坐缆车,登上兰山公园,俯瞰黄河拥抱金城兰州的雄伟气势,相信这种景观在别的城市绝难看到。兰州市郊县也有许多旅游景点。永靖县有高峡平湖刘家峡水库和“十万佛窟”炳灵寺;榆中的兴隆山和永登的吐鲁沟则为陇原著名的森林公园,成为游山爱好者的理想去处。兰州是游客到甘肃,乃至西北各省区旅游的依托中心和中转站。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祖国内地华中、华东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欧亚大陆桥上的欧洲各国,南邻祖国大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北上翻越六盘山便可进入宁夏。天水气候温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景色秀丽,被誉为“陇上小江南”。新闻界老前辈范长江先生在《中国西北角》中写道:“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自豪,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 天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均出生于天水,因此有“羲皇故里”之称。秦安大地湾古人类遗址的挖掘证明,早在78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天水的建城史,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到明清,天水均为各时期的州、郡、府等行政区的首府。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天水古文化,如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麦积山文化和三国文化等,灿烂的天水古文化是华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景观:麦积山石窟、卦台山、甘谷大像山、伏羲庙、玉泉观等。天水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出土于秦安县境内的大地湾原始部落遗址,发现人类4000-7800年前的7000多件文物,国内外影响巨大,它和全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古石窟、古遗址、古战场、古建筑众多,人文景观与自然界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武威地区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依次形成南部祁连山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和北部荒漠三个地貌单元,海拔介于1020-4874米之间。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8摄氏度,降水量60-610毫米,蒸发量1400-3010毫米,日照时数2200-3030小时,无霜期85-165天,太阳辐射量127-138千卡/平方厘米。武威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拓稠”的富挠之地,素有“银武威”之美称。旅游资源丰富武威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闻名遐迩的文物古迹和文化艺术珍品,目前有出土文物3万多件,文物保护点54处。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被国家指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及其出土的“雷台汉墓”;有元太子阔瑞与西藏宗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盟”,见证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凉州百塔寺”;有举世无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国家级珍贵文物“西夏碑”;有建于明正统四年,气势恢弘、号称“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和被誉为中国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还有古长城遗址、丝绸之路名

中国的土地资源和中国的水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情况汇报

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情况汇报 河北是矿业大省,矿业和以矿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产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全省矿业经济迅猛发展,现有各类矿山7600余个,从业人员近80万人,年产矿石量3亿吨以上,矿业年产值达240亿元,矿山采掘业及其后续相关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矿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但从全省来看,还普遍存在着矿山企业数量多,开采规模小,矿产资源利用水平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省自XX年初开始,以铁矿、煤矿为重点,在全国率先部署和开展了整合资源调整布局试点工作。XX年10月,《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下发后,我省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大整合工作力度,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扎实开展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全省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精心部署,扎实推进,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XX年12月底至XX年3月底,在我省开展的集中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工作中,省领导对整合矿产资源调整矿山布局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省领导指示精神,针对我

省大矿少,小矿多,矿山“多、小、散、乱”的问题,去年初,我厅印发了《关于制定重点矿区资源整合调整布局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17个资源整合重点矿区,先期启动和开展了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我厅成立了“河北省整合资源调整布局综合治理专项规划专家组”,印发了《关于下发〈重点矿区整合资源调整布局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提纲〉的通知》,制定了全省统一的专项规划技术要求、规划内容和编写提纲,并协助市、县国土资源局开展调查研究,指导、解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检查有关市、县整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各市提交的重点矿区专项规划方案组织审查,并批复实施。对此项工作省政府领导极为重视,XX年10月初,受省政府委托由我厅拟定,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整合矿产资源调整矿山布局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整合范围以及方法步骤和政策措施,要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平等有偿、择优扶强、依法组建”的原则,对全省矿产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对矿山企业进行重新组合,提高全省矿业经济运行质量,提升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证。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 时间:2011-3-22 0:00:00| (一)矿产资源概况 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9种(含亚矿种,下同),其中,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111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62%,未查明资源储量的68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38%。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95种、矿产地1184处(含共伴生矿产,下同),其中固体燃料矿产地234处,黑色金属矿产地119处,有色金属矿产地253处,贵重金属矿产地273处,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地34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地75处,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地42处,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地154处;勘查程度勘探阶段259个、详查阶段291个、普查阶段634个。

据《2010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在已查明的矿产中,我省资源储量名列全国第1位的矿产有12种,居前5位的有29种,居前10位的有58种。

截至2010年底,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92种固体矿产中,与2009年比较,有49个矿种的资源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资源储量增加的有23种,减少的有26种。

(二)矿产资源勘查 2011年,全省开展矿产勘查项目389个,投入地勘资215148.8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162.9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66304.15万元,社会资金投入138681.81万元。勘查矿种主要为煤、铁、锰、铜、锌、铅、钨、钼、金等;其中,能源矿产勘查项目36个,黑色金属勘查41个、有色金属89个、贵金属187个、稀有矿产6个,化工建材矿产26个,水汽4个。全年共完成钻探1014996米,槽探539311立方米,坑54117米,浅井632米。新增煤炭资源量25.59亿吨,锌69.16万吨,金31吨,铁矿石1.12亿吨。

甘肃水资源概况

甘肃水资源现状及对策 一、甘肃地理概况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中腹地带,位于32°31′~42°57′N、92°13′~108°46′E之间,平面形态总体为“哑铃”形,呈北西—南东走向分布,从文县甘川边界到安西县甘新边界长1655km,最窄处在张掖地区山丹县,南北宽仅24km。西南面与四川、青海接壤;西北部与新疆毗连;北部马鬃山区有一小段与外蒙古接壤;东北面大部分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小部分与宁夏自治区相接;东面与陕西省相连。国土总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山地和高原约占60%,川区和沙漠平原区约占40%。人口密度56.0人/平方公里(1999年)。 二、甘肃水资源总体概况 甘肃省河流年径流量约600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个水系。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603亿立方米。 1.地表水资源 甘肃境内自产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99亿立方米,其中,黄河135亿立方米,长江106亿立方米,内陆河57.9亿立方米,人均自产水量1500立方米,居全国22位。人境河川径流量304亿立方米,自产加入境的总水量为603亿立方米。总的来看,全省地表水资源较少,分布也不平衡。长江流域为丰水区;黄河流域为缺水区;黄土高原北部既缺地表水,又缺地下水,人畜饮水困难,是严重缺水区。 2.地下水资源: 全省地下水资源149.8亿立方米/年。在地下水资源中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

资源量有10.5亿立方米/年,其中北山及走廊山脉2.06亿立方米/年,走廊平原4.94亿立方米/年,黄土高原3.51亿立方米/年。地下水天然补给量系包括河流、渠系、田间灌溉、大气降水入渗及凝结水,全省总量为149.2亿立方米/年,其中走廊平原地下水站给量44.17亿立方米/年,黄河、长江流域山间盆地和河谷潜水17.24亿立方米/年。 3.冰川资源: 省内高山冰川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冰川总面积1596.04平方公里,冰川储量786.87亿立方米,每年补给河西三大流域冰川融化水量约9.5亿立方米,占河西河川径流量72.6亿立方米的13.1%。 4.水能资源: 甘肃省境内黄河、白龙江等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力资源总蕴藏量达1309万千瓦,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省现有水电站29座。总装机容量已达301.5万千瓦,年发电量130多亿度。 三、甘肃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1.多头管理资源难配置 甘肃省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建立起按流域统一管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不明确,管理措施不落实,直接导致了上下游、左右岸争水和超量用水。而地下水的取用和城乡用水也存在着交叉、多头管理局面。如河西地区的武威市,对水资源的管理实行的是“三龙治水”,城建、水务局、流域管理局各管一部分;金昌市的“五龙治水”涉及的管理部门更多,行政、企业、城建、流域管理局、自来水公司各自为阵,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困难重重。 2.地下水超采生态环境恶化 据有关部门调查,甘肃省水资源配置不力和不合理状况非常严重。以民勤县为例,由于管理部门对石羊河统一调度不力,加之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难以实施合理配水。按省政府批准的《石羊河流域水利规划》,每年分配给民勤县入

吉林东部地区矿产资源情况

附件18: 吉林省矿产资源情况 一、吉林省矿产资源概况 吉林省地处东北腹地,纵跨古亚洲和滨太平洋成矿域,成矿条件好。松辽盆地为国家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辽东——吉南成矿带,是全国重点成矿区带之一。吉林省已发现158种矿产,占全国237种矿产的66.6%;有查明储量的矿产115种,占全国226种的50.8%。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能源矿产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煤主要分布在延边、白山、长春、吉林、通化等山前地带和山间盆地之中;金属、非金属矿产、地热和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区,其中铁矿主要分布在敦化、八道江、江源、桦甸等地,金矿主要分布在桦甸、敦化等地,硅藻土主要分布在长白、临江等地,硅灰石分布在梨树和磐石等地。 吉林省优势矿产为油页岩、镍矿、金矿、硅灰石、硅藻土、火山渣、陶粒页岩、矿泉水等。截止到2013年底,吉林省现有矿山1791个,年产矿石量12145万吨,工业总产值201.24亿元。其中,能源矿山199个,金属矿山223个,非金属矿山1316个,矿泉水等企业53个。吉林省矿产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通化、白山、延边、吉林),拥有矿山1166个,年产矿石量7390万吨,工业总产值171.20亿元。 二、吉林省东部矿产资源利用情况 吉林省东部(白山、通化、延边、吉林)矿产资源品种较为齐全,总量也比较丰富。已发现矿种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等,有大型铁矿床3处、大型金矿3处,浮石、耐酸安山岩、冰洲石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镍、钼、矿泉水、煤炭、橄榄宝石、红柱石、泥炭、金、铁、硅藻土、沸石等在全省矿产资源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 吉林省东部现已开发利用的矿产达33种,矿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已开发利用的能源矿产有煤炭、油页岩、地热;金属矿产有铁、铜、铅、锌、钼矿等;非金属矿产有石灰岩、大理岩、硅灰石、硅藻土等;水气矿产有矿泉水。矿山矿区采矿回采率:煤矿矿山为60%-95%,贵金属矿山为85%-95%,其它固体矿产资源矿山一般为80%以上,选矿回收率一般在60%-90%。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三率”水平接近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能形成经济优势的矿种主要为金、铁、煤炭、矿泉水、水泥用灰岩等,部分矿产资源的经济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第一,金属矿低品位居多,非金属矿矿石质量较差;第二,主要金属矿产共伴生元素多,有益元素含量低,综合利用难度大。

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现状(简介)

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现状(简介)

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现状(简介) 一、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西北内陆,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总国土面积45.48万km2。 全省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截止2004年底,省内已发现矿产156种(不含亚种),占全国发现矿种的91%,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92种。编入矿产储量表的矿产地有830处。其中大型73处,中型194处,小型563处。在保有资源储量中位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铂、钯、锇、铱、钌、铑、硒、铸型粘土等10种,居前五位的34种,前十位的60种,其中钒、钨矿分别居第七、八位。见表1。全省已查明地下水资源量153.9亿立方米/年。可开采水资源量46.2亿立方米/年。 我省已知矿产的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和分区集中的特点。河西以黑色、有色金属及化工非金属为主;中部是有色金属及建材矿产的聚集区;陇东以赋存煤和石油为特征;陇南则是有色和金的聚集区。

表 1 甘肃省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矿种 位次矿种矿种数 1 镍矿、钴矿、铂矿、钯矿、锇矿、铱矿、钌矿、铑矿、硒矿、铸型用粘土10 2 铬矿、镉矿、普通萤石、水泥配料用红土、水泥配料用黄土、饰面用蛇纹岩 6 3 锌矿、金矿、铍矿(绿柱石)、铊矿、碲矿、红柱石、透辉石、岩棉用玄武岩8 4 铜矿、铅矿、稀土矿、冶金用石英岩、重晶石 5 5 锑矿、铌钽矿、伴生硫铁矿、芒硝、水泥配料用砂 5 6 铋矿、铍矿(氧化铍)、菱镁矿、钾盐、砷矿、石榴子石、方解石、石棉8 7 钒矿、镁矿、汞矿、明矾石、宝石、玻璃用石英岩、蛭石7 8 油页岩、钨矿、银矿、冶金用脉石英 4 9 石油、化肥用蛇纹石、泥炭、玻璃用白云岩 4 10 锗矿、铟矿、叶蜡石、玻璃用砂 4 二、矿产资源开发在甘肃经济中的作用及供需形势 矿产资源的勘查评价及其开发在甘肃经济中具有基础和导向作用,矿业已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支柱。由于矿业开发具有关联度大、波及效应强的特点,形成了甘肃以有色和黑色冶金、石油加工和化学工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据2003年全省开采利用矿种76种,年产固体矿石量6355.75万吨。矿山企业采选工业总产值96亿元,销售产值97亿元。矿业及相关原材料加

压覆矿产资源情况的请示新

附件1: 关于确认××××建设(规划)项目 压覆矿产资源情况的请示 省国土资源厅: 建设(规划)项目概述:简述立项背景、审批(核准、备案)状况、项目基本情况,拟用地范围(需拐点坐标)、面积。 现按规定将有关材料报上,请予确认压覆矿产资源情况。 以上请示,请批复。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年××月××日

附件2: 承诺书 承诺下列提交资料真实、客观,无伪造、篡改等虚假内容: 1.《××××建设(规划)项目压覆矿产资源情况评估报告》(包括附图、附表、附件)的内容,及其中涉及的原始勘查资料和基础数据等; 许可证复印件; 2.建设(规划)项目用地范围图或城市、村庄、集镇规划图及其范围拐点坐标及与储量范围叠合图(包括矿产资源储量计算范围拐点坐标); 3.应当提交的与审批工作有关的其它资料; 自愿承担由上述送审资料失实产生的后果。 承诺人签字:(单位印章) ××××年××月××日

附件3: ××××建设(规划)项目 压覆矿产资源情况评估报告 编写提纲 第一章概况 一、建设或规划(以下简称项目)概况:简要说明项目的由来、主管机关,建设(编制)单位,设计单位,批准(核准、备案)机关及文号,拟建地点,拟征地范围、面积、坐标、标高,拟投资规模等情况。 二、目的任务 三、项目所在地概况:位置、交通、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概况等情况。 四、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及周边地区以往地质工作:简述以往地质勘查工作单位名称、工作时限、提交的地质成果、评审备案(审批、认定)情况及储量类别与数量等情况。 五、项目用地范围及周边地区矿权设置情况:勘查、开采单位名称、矿种、范围及拐点坐标、法人、生产规模、矿权证号、有效期等情况。 六、本次调查情况简述 (一)调查工作起止时间、工作范围及投入的工作量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1996) 类型面积(万公顷) % 耕地13004 13.54 园地1010 1.05 林地22778 23.73 牧草地26610 27.72 城乡居民点2095 2.18 工矿用地277 0.29 交通用地547 0.57 其他29679 30.92 合计96000 100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前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1.1中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 质量特征 区域分布特征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1、数量特征 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2、质量特征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 类型多样;其中山地,高 原占26%,盆地占19%,

丘陵占10%,平原占12%。 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占 总面积53.8%西部地区其 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物 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 源分布不平衡。 3、区域分布特征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无水源保证; 10.1.2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土地荒漠化、沙化,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④湖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 10.1.3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现状(简介)

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现状(简介) 一、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西北内陆,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总国土面积45.48万km2。 全省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截止2004年底,省内已发现矿产156种(不含亚种),占全国发现矿种的91%,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92种。编入矿产储量表的矿产地有830处。其中大型73处,中型194处,小型563处。在保有资源储量中位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铂、钯、锇、铱、钌、铑、硒、铸型粘土等10种,居前五位的34种,前十位的60种,其中钒、钨矿分别居第七、八位。见表1。全省已查明地下水资源量153.9亿立方米/年。可开采水资源量46.2亿立方米/年。 我省已知矿产的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和分区集中的特点。河西以黑色、有色金属及化工非金属为主;中部是有色金属及建材矿产的聚集区;陇东以赋存煤和石油为特征;陇南则是有色和金的聚集区。 表1 甘肃省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矿种 矿产资源的勘查评价及其开发在甘肃经济中具有基础和导向作用,矿业已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支柱。由于矿业开发具有关联度大、波及效应强的特点,形成了甘肃以有色和黑色

冶金、石油加工和化学工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据2003年全省开采利用矿种76种,年产固体矿石量6355.75万吨。矿山企业采选工业总产值96亿元,销售产值97亿元。矿业及相关原材料加工业总产值743.4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4.48%,矿业总产值159.57亿元。全省矿产品及其加工制品进出口贸易总额9.52亿美元。2003年,全省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1152.9亿元,矿业及相关原材料加工业总产值743.4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4.48%,矿业总产值159.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1.79%。 甘肃的矿产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现象,供需总量失衡,一些大宗支柱性矿产勘查程度低,勘探矿产地占总数的28%,详查占27%,可利用资源储量不足探明资源储量的60%。一些优势矿产缺少可供新建矿山的资源储量,一些支柱性矿产接替资源严重不足。2004年底,全省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92.3亿吨,居全国第十四位,产量2923万吨,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75%。产品深加工程度低,没有进行洁净煤、型煤、水煤浆、煤化工、煤变油、煤制气等延伸产品的深加工,行业效益低下。因此,甘肃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已相当严峻。 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 1、公益性地质调查 1999年以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下,重点开展了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特别是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和短缺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为矿产资源规划和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截止2004年底,累计完成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85项。 (1)区域地质调查 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7幅,调查面积97393Km2平方公里;1:25万区域遥感地质调查2幅,面积28649 Km2;1:5万区域地质调查3幅,调查面积1140 Km2;1:5万区域矿产调查项目是近期启动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分布于甘肃北山、西秦岭地区,涉及1:5万标准图幅15个,调查面积6613 Km2。 通过上述项目实施,将更新一批基础地质图件,对甘肃区域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化,加强了构造演化和成矿规律的研究。同时,对青藏高原隆升、陇中第四纪黄土与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专题调研。 (2)区域重力调查 2000年以来共完成1:20万区域重力调查6幅,主要部署在祁连山西段和阿尔金山等地区,完成调查面积40000 Km2。通过本区重力调查取得了丰富的区域重力基础资料,基本查明了该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为本区地质构造研究提供了基础重力场资料。 (3)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我省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以填补空白区为主。部分图幅跨甘肃和邻省(区)。先后完成了甘肃静宁、定西、陇西、秦安等幅黄土半覆盖区以及民勤幅、红柳大泉、五道明、湖西新村、咸水幅及若尔盖等幅10个图幅的区域化探扫面,累计完成调查面积65206 Km2。至

甘肃省矿产资源情况

甘肃省矿产资源情况 1、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西北内陆,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总国土面积45.48万km2。 全省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截止2004年底,省内已发现矿产156种(不含亚种),占全国发现矿种的91%,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92种。编入矿产储量表的矿产地有830处。其中大型73处,中型194处,小型563处。在保有资源储量中位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铂、钯、锇、铱、钌、铑、硒、铸型粘土等10种,居前五位的34种,前十位的60种,其中钒、钨矿分别居第七、八位。见表1。全省已查明地下水资源量153.9亿立方米/年。可开采水资源量46.2亿立方米/年。 我省已知矿产的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和分区集中的特点。河西以黑色、有色金属及化工非金属为主;中部是有色金属及建材矿产的聚集区;陇东以赋存煤和石油为特征;陇南则是有色和金的聚集区。 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9种(含亚矿种,下同),其中,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111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62%,未查明资源储量的68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38%。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95种、矿产地1184处(含共伴生矿产,下同),其中固体燃料矿产地234处,黑色金属矿产地119处,有色金属矿产地253处,贵重金属矿产地273处,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地34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地75处,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地42处,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地154处;勘查程度勘探阶段259个、详查阶段291个、普查阶段634个。 据《2010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在已查明的矿产中,我省资源储量名列全国第1位的矿产有12种,居前5位的有29种,居前10位的有58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