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抢救流程图(第六版)

新生儿窒息抢救流程图(第六版)
新生儿窒息抢救流程图(第六版)

新生儿复苏第六版流程图

出生

30秒60秒

一、新生儿复苏准备

1、每次分娩时有一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

2、检查复苏设备、药品齐全,并且功能良:

(1)首先准备新生儿保暖设备;

(2)准备氧气源;

(3)准备复苏器械:复苏气囊、面罩、吸球、各种型号的一次性吸引管、负压吸引器、胃管、注射器、听诊器;准备必要的复苏药物: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

二、复苏的基本程序

评价

措施决策

此程序贯穿复苏的整个过程。

评估主要基于一下三个体征:呼吸、心率、肤色。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新生儿窒息紧急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 1、临产后如发现胎儿宫内缺氧、宫内窘迫立即向家属交代病情,同时通 知二线值班医生采取适当措施纠正缺氧状态,根据具体情况尽快结束 分娩。二线值班医生接通知后10分钟到场。 2、阴道分娩准备接生时,立即通知新生儿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接通知 后5分钟内到场并做好窒息复苏准备工作。 3、剖宫产术中估计新生儿会发生窒息者,立即通知新生儿科医生,新生 儿科医生接到通知后5分钟内到达手术室,做好窒息准备工作。 4、新生儿科医生到产房或手术室后立即组织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小组, 以备用。抢救小组成员由包括新生儿科医生在内的至少3人组成,并 做好分工,由新生儿科医生领导。 5、病房发生窒息护士立即抱入产房行初步复苏,同时通知产科值班医生 及新生儿科医生。 6、发生新生儿窒息后,严格按窒息复苏抢救流程实施抢救。新生儿出生 5分钟仍未建立自主呼吸者,立即通知新生儿科主任到场指挥抢救。 并再次向家属交代病情。 7、窒息复苏10分钟仍未建立自主呼吸是立即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组织 我院抢救小组到场。并再次向家属交待病情。必要时联系转院。 8、窒息复苏后新生儿转儿科进一步诊治。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一)立即通知医师,组成抢救小组进行抢救。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心率<100次/分,给正压人工通气,心率<60次/分,胸外按压30秒,心率<60次/分,遵医嘱给予药物复苏,评价心率<60次/分,应配合麻醉师气管插管药物复苏,心率>60次/分,停止胸外按压,继续正压通气,如心率>100次/分,停止正压人工通气,评价皮肤颜色,四肢青紫或红润,继续观察紫绀、给氧、病情变化。 (三)准备各种抢救药物器械。 (四)复苏后,严密观察生命征及病情变化,加强保暖,做好记录。 【程序】 发现患儿呼吸暂停、心率小于100次/分 ↓ 检查,呼叫医生,摆好体位,垫高头肩部1.5—2cm, 置于鼻吸气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先口后鼻 ↓

新生儿抢救规范及流程.

新生儿抢救制度及规范一、抢救流程 二、物品准备 1、如何准备气管套管?

如何准备喉镜和其它用品? 1、首先选择适当型号的叶片并把它装到喉镜把柄上 * 早产儿用0号 * 足月儿用1号 2、检查电源,打开开关,检查电池及灯泡功能是否正常,灯泡是否旋紧,以免插入时松动或脱落。 3、准备好吸引器装置备用: * 吸引源调节到100毫米汞柱,连接套管。 * 连接10号(或10号以上)吸管和套管,使其能吸出口鼻内的分泌物。 * 如需保留气管套管,经套管内吸管吸痰,则应准备小号吸管(5号、6号或8号,依套管型号而定)。 备插管前后用及插管失败时使用。插管后最初检查套管是否放置好和必要时提供持续的人工呼吸时,都需要使用不带面罩的气囊来给新生儿输氧。 5、打开氧气开关,氧气管应连接氧气源提供100%常压氧气,或连接复苏气囊。氧气流量应调到5至10升/分钟。 6、需要一付听诊器,检查双肺呼吸音。 7、剪胶布或准备固定装置。 正确插入套管需要了解哪些解剖标志? 与气管插管有关的解剖标志在图1和2中已标出。利用所有插图学习这些标志相应的位置,因为在操作过程中这些标志十分重要。 图1.气道解剖图

图2. 声门和周围结构的照片和图片 三、气管插管规范 应如何摆放新生儿体位使气管插管更容易? 新生儿复苏的正确体位与气囊面罩人工呼吸一样:平卧,头 在中线位置,颈部轻度仰伸。在肩胛后垫一卷纱布有利于保持颈 部的仰伸。该体位是气管上端与视线在同一直线上的最佳位置, 插入喉镜后即可见到声门。注意不要使颈部过度仰伸,否则气管 上端高于视线,且气管变狭窄,不利于空气进入。如颈部仰伸不 够,则下巴贴近胸部,那么将会看到后咽,而无法直视声门(图 3)。 如何持喉镜? 接通喉镜电源,左手持喉镜,夹在拇指与前两个或三个手指 间,叶片朝外(图4)。应有一、两个手指空闲,靠在新生儿面 部提供稳定性。不论是左势还是右势者都只能用左手握镜。若用 右手握镜则叶片的弯度要遮挡视线,声门不能暴露,套管无法插 入。 图4. 持喉镜的正确手势图5. 准备插入喉镜图3. 气管插管正确和错误的体位

新生儿复苏工作规章制度

新生儿复苏抢救工作制度 1、建立新生儿复苏培训与复训制度,确保每位参与新生儿复苏抢救的医务人员均接受培训。 2、产房、手术室均应配备新生儿复苏抢救设备,设备必须专人负责,单独放置,保持设备无损,处于功能状态。 3、产房、手术室均应配备新生儿复苏抢救药品,药品必须专人负责,单独放置,并注明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短缺时应及时补全。 4、产房、手术室均贴新生儿复苏抢救流程图。 5、产、儿科密切协作,新生儿娩出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抢救过程中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抢救结束后及时转诊和治疗。 6、做好抢救现场记录工作,认真详实填写复苏现场记录表,记录抢救经过。 7、严格执行新生儿转运程序。危重患儿转诊时应备转诊车,新生儿医生护送,携带抢救设备及药品,做好转诊记录。 8、危重新生儿和新生儿死亡病例,应及时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做好讨论记录。

新生儿复苏产、儿科协作制度 1、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组织产、儿科医务人员的培训、考核及现场抢救工作。 2、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产、儿科联合查房,(新生) 儿科医生及时了解即将分娩的高危产妇病情,产科医生了解已转入新生儿科的危重患儿病情。 3、(新生) 儿科医生参加高危产妇分娩或手术前讨论。 4、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新生)儿科医生提前进入产房或手术室,现场等待分娩,参加新生儿复苏抢救。 5、对正常分娩的新生儿,若出现窒息或特殊情况,产科医生应及时通知 (新生) 儿科医生,尽快给予处埋和抢救。 6、危重新生儿抢救后,应及时转入(新生) 儿科监护病房,由(新生)儿科医生负责窒息患儿的监护和治疗,或转入上级医疗机构。 7、产、儿科每月至少联合进行一次新生儿重度窒息(死亡)病例讨论。 8、从产、儿科合作建立重度窒息新生儿病例随访制度,定期对出院后病儿进行追踪,了解恢复情况并做好指导。

新生儿重症抢救转诊制度

重症新生儿抢救转诊制度 为进一步建立较完善的救治网络,加强我院对重症新生儿抢救转诊的管理,确保及时、迅速、有序地抢救重症新生儿,使重症新生儿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不断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结合我科实际,特制订新生儿科重症新生儿抢救转诊工作制度。 一、组织机构 (一)成立医院重症新生儿抢救领导小组(抢救领导小组名单及联系电话见附表1)。负责对我院重症新生儿抢救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组织协调各科室和上级专家对我院发生的重症新生儿进行会诊、转诊和抢救。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杨明清 副组长:李桃凤 成员:谭善宏、李曙光、候伍平 抢救领导小组下设急救专家组及科室抢救小组人员。 (二)成立院内重症新生儿抢救专家组(院内抢救专家组名单及联系电话见附表2)。人员由分管院长、新生儿科、产科、ICU、内科、外科、麻醉科、相关医技科室及后勤科室人员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高年资主治医师或我院业务骨干担任,负责制定院内重症新生儿抢救应急预案并组织落实、保

障急救抢救资源的配置、储备和正常运行,及时上报重症新生儿抢救个案,负责院内重症新生儿的抢救评估和报告。 组长:李桃凤 副组长:谭善宏、候伍平 成员:田丽、张晓凤、杨胜金、符付献、张清贵、刘龙刚、崔晶、杨沙平 (三)成立重症新生儿科室抢救小组,负责重症新生儿抢救转诊的组织和实施。重症新生儿科室抢救小组人员组成如下组长:李桃凤 副组长:谭善宏、候伍平 成员: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 二、救治措施 (一)制定重症新生儿抢救工作流程(抢救流程图见附件5),定期检查和维护监护和抢救设备,保证药物、血液的及时供给,确保重症新生儿抢救的绿色通道畅通。 (二)认真学习各种救治方案和工作流程,组织培训和考核重症新生儿抢救工作的相关内容,定期召开抢救小组会议和组织重症新生儿抢救工作演练,一旦新生儿出现危重情况,立即启动本院的重症新生儿抢救预案。 (三)严格执行医院的接诊制度。 1、值班医护人员接到产科高危孕产妇准备分娩电话后,应立即赶往产房或手术室,详细了解孕妇及胎儿情况,初步评

最新新生儿窒息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新生儿窒息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生效日期:2012年06月01日 修订日期:年月日 应急预案: (一)初步复苏 1、将新生儿放在预热的辐射保温台上。 2、摆正体位,肩押部垫高3厘米,呈鼻吸气位。 3、清理呼吸道,先口后鼻(必要时气管插管)。 4、擦干全身,给予刺激,重新摆正体位,肩押部垫高3厘米,呈鼻吸气位。 5、必要时给氧。 6、评价呼吸、心率、肤色,根据评价结果采取措施。 (1)如有自主呼吸,心率》100次/分,肤色红润,继续给予支持护理,加强病情监测。(2)呼吸暂停或心率《100次/分,肤色青紫,立即给予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 (二)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 1、选择气囊,接上氧源,选择合适型号的面罩。 2、检查气囊(压力、减压阀、性能等)。 3、站在新生儿的一侧或头部,将新生儿的头部摆正到鼻吸气位。 4、将气囊和面罩放置在新生儿面部,查气道密闭性(用正确压力通气2-3次,观察 胸廓扩张情况)。 5. 100%氧开始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30秒后,评价: (1)有自主呼吸,心率>100次/分,肤色红润,可停止加压给氧,并给予触觉刺激, 使其大声啼哭后,继续给予支持护理,加强病情监测。 (2)无自主呼吸或呼吸微弱,心率<60次/分或介于60-80次/分无上升,肤色青紫,需要实行胸外心脏按压。 (三)胸外心脏按压 1、手的正确位置在胸骨下1/3处(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 2、双指法(用中指和食指或无名指指尖,垂直压迫) 3、拇指法(两拇指可并排放置或重叠,拇指第1节应弯曲,垂直压迫,双手环抱胸廓 支撑. 4、压迫深度为前后胸直径1 /3,放松时指尖或拇指不离开胸骨,下压时间应稍短于放 松时间,节奏每秒按压3次呼吸1次,频率为120次/分. s. 30秒胸外按压后,评价: (1)心率>80次/分,停止胸外心脏按压继续人工呼吸,如有自主呼吸,肤色红润, 可停止加压给氧改为常压给氧,送入新生儿病房继续护理,与当班护士交接、记录.(2)心率<60次/分或介于60-80次/分无上升,无自主呼吸或呼吸微弱,肤色青 紫,重新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并进行气管插管和使用药物。 (四)气管插管 1、气管插管指征: (1)需要气管内吸引清除胎粪时; (2)气囊面罩人工呼吸无效或要延长时; (3)经气管注入药物时; (4)特殊复苏情况,如先天性AA病或超低出生体重儿。 2、选择合适型号的镜片(1号足月儿用,0号早产儿用

新生儿科NICUPICU应急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NICUPICU应急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应急管理制度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防范措施 (1)及时通知医生的同时,迅速为患儿建立静脉通道,持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内分泌物,注意保暖。 (2)遵医嘱静脉给予镇静止咳药,如惊厥频发或持续状态时,可采用静脉负荷量、苯巴比妥钠每日10~15 mg/kg。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时,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速尿、氟美松等利尿脱水剂,严格限制入量。 (3)准备好各种抢救用品及药品,监测血气、电解质、血糖、心肌酶等。 (4)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使血气和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窒息复苏后低流量吸氧,纠正酸中毒。重度呼吸性酸中毒、血氧饱和度低于50%可考虑用呼吸机做人工通气。(5)诊断为缺氧性心肌损害者,应用多巴胺及果糖时,应注意液体滴速勿外渗。 (6)病情好转后继续监护各项生命体征:.每15~30 min 测生命体征一次,必要时应用心电监护,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并注意体温及尿量变化;.观察有无意识障碍及意识障碍发生的时间,是否存在易激惹,对剌激反应程度,有无肌张力改变、惊厥,原始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注意神态的变化,如

面色、前囟饱满,脑性尖叫,双侧瞳孔大小及肢体活动等。(7)病情完全平稳后,护理人员应给患者:.保持患儿安静,专人护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护干扰,出生后前3天禁止沐浴;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侧卧位,及时清除口、鼻内分物,喂奶后注意面色变化,防止呛奶。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吸痰;镇静、注意保暖,视病情采用暖水袋或暖箱保温; 室内空气新、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保持床铺清干燥; 及时抽血化验及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急流程:立即抢救→通知医生→及时清理分泌物→遵医嘱及时完成各种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并做好记录→安抚家属。 二、惊厥患者的应急管理制度 1、惊厥患者防范措施 (1)值班护士应按要求巡视病房,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高烧患者) ,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2)发现有惊厥迹象或正在惊厥的患者时,应立即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扣带,同时请身边其他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医务人员,及时通知医生。 (3)将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放入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咬伤并便于擦试及抽吸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呕吐物及分泌物, 以防发生窒息。

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制度

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制度 一、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工作 1、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与复训制度,确保每位参与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的医务人员均接受培训。 2、产房、手术室均应配备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设备,设备必须专人负责,单独放置,保持设备无损,处于功能状态。 3、产房、手术室均应配备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药品,药品必须专人负责,单独放置,并注明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短缺时应及时补全。 4、产房、手术室均张贴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流程图。 5、产、儿科密切协作,新生儿娩出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抢救过程中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抢救结束后及时转诊和治疗。 6、做好抢救现场记录工作,认真详实填写复苏现场记录表,记录抢救过程。 7、严格执行新生儿转运程序。危重婴儿转诊时应备转运车,新生儿医生护送,携带抢救设备及药品,并做好转诊记录。 8、危重新生儿和新生儿死亡病例,应及时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做好讨论记录。 二、新生儿窒息复苏产、儿科协作

1、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组织产、儿科医务人员培训、考核及现场抢救工作。 2、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产、儿科联合查房,儿(新生儿)科医生及时了解即将分娩的高危产妇病情,产科医生了解已转入新生儿科的危重患儿病情。 3、儿(新生儿)科医生参加高危产妇分娩或手术前讨论。 4、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儿(新手儿)科医生提前进入产房或手术室,现场等待分娩,参加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 5、对正常分娩的新生儿,若出现窒息或特殊情况,产科医生应及时通知儿(新生儿)科医生,尽快给予处理和抢救。 6、危重新生儿抢救后,应及时转入儿(新生儿)科监护病房,由儿(新生儿)科医生负责窒息患儿的监护和治疗,或转入上级医疗机构。 7、产、儿(新生儿)科每月至少联合进行一次新生儿重度窒息(死亡)病例讨论。 8、产、儿(新生儿)科合作建立重度窒息新生儿病例随访制度,定期对出院后病儿进行追踪,了解恢复情况并做好指导。三、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考核

母婴安全管理制度

宜兴市红塔医院 母婴安全管理制度 一、产科安全管理制度 (一)、实行业务副院长行政查房制度,及时协调院内相关科室关系,解决产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改进产科工作,并做好记录备查。 (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严格执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标准,配备各级各类产科工作人员,产科设备,建立健全产科工作制度,落实各种人员职责。 (三)、成立院内产科抢救组,产科质量管理小组,每半年评价一次产科质量,并做好登记。 (四)、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和产儿科双查房制度,产儿科要互相配合,同时负责对病理新生儿和母亲的查房和诊治,执行婴儿安全管理制度。 (五)、实行产科危重病人请示报告制度。发现危重孕产妇,要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科主任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奔赴现场抢救,指挥抢救工作,并报告医院,协调各相关科室共同组织抢救。 (六)、严格实行医生、护士每班值班,交接班制度。实行一、二线医师双岗负责制。特殊情况个别交接;交接时应对孕产妇的胎心,产程进展,高危因素变化等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并如实记录,签字。科主任应对交接班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和监督。 (七)、加强对产科人员的助产技术培训。实行产科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制度,有计划安排医师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和推广产科服务新知识新技术,促进产科质量不断提高。 二、孕产妇安全管理制度

(一)、认真做好孕妇系统管理,产前保健时医疗保健机构必须统一使用依法印制的孕产期保健手册,如实填写相关内容,按要求认真做好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孕期保健服务。孕妇住院分娩时须将孕产期保健手册交给产科,通知在检查产妇后要向孕妇和家属介绍产妇情况,耐心细致解释分娩本身的安全性和风险性,提供咨询服务,提倡和鼓励自然分娩,使产科医生及时掌握孕妇孕期保健情况,记录分娩情况,做好产后保健记录以及产后入户访视的母婴保健情况。 (二)、对住院分娩的孕妇,接诊人员要详细、如实地填写孕产妇姓名,丈夫姓名及夫妻双方身份证号码,住址,联系电话。 (三)、产房实行24小时负责制,负责第一产程到第三产程全产程监护的产时保健服务,助产人员除掌握适宜产科技术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抢救危重患儿时应有儿科医师进产房负责抢救,助产人员协助。实行剖宫产术需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决定,主刀医师应具备妇产科医师职称,具备国家认可的中专及以上医学学历。 (四)、危重孕产妇的急救和转诊制度 1、组建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专家组。 2、负责疑难重症孕产妇的会诊和抢救、培训和指导等。 3、妇产科工作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详细记录病情变化、治疗经过及效果,及时进行院内会诊。对于病情中出现的新问题难以处理而病人又不宜转送时,应及时申请院外会诊,同时继续采用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诊治。 4、建立急危重症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凡有急危重症孕产妇急救应予优先安排。 5、对病情危重,在本院无条件抢救,且病人可以运送时应尽早转院。 6、转诊程序 (1)有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并需转诊者,原则上应转往上级医院。

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图

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图

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图 ↓ ↓ ↓ ↓

1.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 2.加强产儿科合作,在高危产妇分娩前,儿科医师要参加分娩或手术前讨论;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实施复苏;负责复苏后新生儿的监护和查房等。产儿科医师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 3.在卫生行政领导干预下降复苏指南及常规培训制度化,以进行不断的培训、复训、定期考核,并配备复苏器械;各级医院须建立由行政管理人员,产科、儿科医师,助产士(师)及麻醉师组成的院内复苏领导小组。 4.在ABCDE复苏原则下,新生儿复苏可分为4个步骤:⑴快速评估和初步复苏;⑵正压通气和氧饱和度监测;⑶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⑷药物和(或)扩容。 第二部分新生儿复苏指南

一、复苏准备 1.每次分娩时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其职责是照顾新生儿。 2.复苏1名严重窒息儿需要儿科医师和助产士(师)各1名。 3.多胎分娩的每名新生儿都应有专人负责。4.复苏小组每个成员需有明确的分工,均应具备熟练的复苏技能。 5.新生儿复苏设备和药品齐全,单独存放,功能良好。 二、复苏的基本程序 此评估-决策-措施的基本程序在整个复苏中不 断重复,见图1。 评估主要基于3个体征:呼吸、心率、氧饱和度。评估 ↗↖ ╱ ╲

措施 ←─────── 决策 图1 复苏的基本程序 通过评估这3个体征中的每一项来确定每一步骤是否有效,其中,心率对于决定进入下一步骤是最重要的。 三、复苏的步骤 复苏的步骤见流程图(图2)。 (一)快速评估 出生后立即用几秒钟的时间快速评估4项指标:1.足月吗? 2.羊水清吗? 3.有哭声或呼吸吗? 4.肌张力好吗? 以上4项中有1项为“否”,则进行以下初步复苏。 (二)初步复苏

产科急救工作制度

目录 一、孕产妇急救转运制度 二、高危孕产妇报告管理制度 三、急危重症孕产妇会诊合作制度 四、产儿科合作制度 五、急危重症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六、急危重症抢救报告制度 七、抢救用血管理制度 八、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制度 九、接(出)诊及反馈制度 十、急救流程图 十一、急救知识培训制度

(一)孕产妇急救转运制度 1、具备各种难产诊疗技术、产科及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麻醉等技术和相应设备以及急救药品,而且急救物品随时处于功能状态。 2、向全社会公布急救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免费接诊孕产妇。接电话后5分钟内出车,危重孕产妇到达医院后5分钟内处置。 3、在偏远地区或交通不便的地区,应动员社区力量来解决转诊所需要的交通工具和人力,必要时一面用人力转运产妇,同时由医院派出救护车,两种方法相结合,尽量缩短转运时间。 4、转诊、接诊的医务人员在转运途中进行院前急救。并根据病情需要,保持与医院联系,以便更好地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3、转诊过程的要求:医院如遇有特别危重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的孕产妇,本院在技术或设备上确有困难的应及时上转。对下级医院转入的病人必须认真接待,并将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及时反馈。

(二)高危孕产妇报告管理制度 一、医疗保健机构对高危孕产妇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现高危孕产妇要进行建档及专人管理,早期干预,及时转诊,避免诊治延误。 二、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妇保医生在出诊时对筛查出的高危孕产妇要进行专册登记,专案管理,并在保健卡(册)上做特殊标记,实施逐级报告制度。 三、对已确诊的高危孕妇,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保健治疗措施,认真进行监护,重点管理,按时进行高危评分,积极诊治。将每次检查治疗结果及处理意见详细记录在管理卡册上。 四、对高危孕产妇加强管理,同时增加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次数,定期跟踪随访,确保母婴安全。 五、高危孕产妇均应住院分娩,医疗保健机构应开设高危门诊及高危病房,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监护,制定诊疗方案,适时计划分娩,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准备工作,保证母婴平安。 六、乡镇卫生院识别出高危孕产妇后应及时上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要及时向下级单位反馈转诊病人的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评价转诊是否及时和延误,并指导和纠正不正确的处理方法,提高转诊的效率。

产科急救工作制度

目录 一、 二、 三、孕产妇急救转运制度 四、高危孕产妇报告管理制度 五、急危重症孕产妇会诊合作制度 六、产儿科合作制度 七、急危重症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八、急危重症抢救报告制度 九、抢救用血管理制度 十、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制度 十一、接(出)诊及反馈制度 十二、急救流程图 十三、急救知识培训制度

(一)孕产妇急救转运制度 1、具备各种难产诊疗技术、产科及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麻醉等技术和相应设备以及急救药品,而且急救物品随时处于功能状态。 2、向全社会公布急救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免费接诊孕产妇。接电话后5分钟内出车,危重孕产妇到达医院后5分钟内处置。 3、在偏远地区或交通不便的地区,应动员社区力量来解决转诊所需要的交通工具和人力,必要时一面用人力转运产妇,同时由医院派出救护车,两种方法相结合,尽量缩短转运时间。 4、转诊、接诊的医务人员在转运途中进行院前急救。并根据病情需要,保持与医院联系,以便更好地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3、转诊过程的要求:医院如遇有特别危重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的孕产妇,本院在技术或设备上确有困难的应及时上转。对下级医院转入的病人必须认真接待,并将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及时反馈。

(二)高危孕产妇报告管理制度 一、医疗保健机构对高危孕产妇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现高危孕产妇要进行建档及专人管理,早期干预,及时转诊,避免诊治延误。 二、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妇保医生在出诊时对筛查出的高危孕产妇要进行专册登记,专案管理,并在保健卡(册)上做特殊标记,实施逐级报告制度。 三、对已确诊的高危孕妇,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保健治疗措施,认真进行监护,重点管理,按时进行高危评分,积极诊治。将每次检查治疗结果及处理意见详细记录在管理卡册上。 四、对高危孕产妇加强管理,同时增加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次数,定期跟踪随访,确保母婴安全。 五、高危孕产妇均应住院分娩,医疗保健机构应开设高危门诊及高危病房,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监护,制定诊疗方案,适时计划分娩,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准备工作,保证母婴平安。 六、乡镇卫生院识别出高危孕产妇后应及时上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要及时向下级单位反馈转诊病人的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评价转诊是否及时和延误,并指导和纠正不正确的处理方法,提高转诊的效率。

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制度

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制度 一、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工作 1、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与复训制度,确保每位参与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的医务人员均接受培训。 2、产房、手术室均应配备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设备,设备必须专人负责,单独放置,保持设备无损,处于功能状态。 3、产房、手术室均应配备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药品,药品必须专人负责,单独放置,并注明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短缺时应及时补全。 4、产房、手术室均张贴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流程图。 5、产、儿科密切协作,新生儿娩出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抢救过程中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抢救结束后及时转诊和治疗。 6、做好抢救现场记录工作,认真详实填写复苏现场记录表,记录抢救过程。 7、严格执行新生儿转运程序。危重婴儿转诊时应备转运车,新生儿医生护送,携带抢救设备及药品,并做好转诊记录。 8、危重新生儿和新生儿死亡病例,应及时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做好讨论记录。 二、新生儿窒息复苏产、儿科协作 1、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组织产、儿科医务人员培训、考核及现场抢救工作。 2、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产、儿科联合查房,儿(新生儿)科医生

及时了解即将分娩的高危产妇病情,产科医生了解已转入新生儿科的危重患儿病情。 3、儿(新生儿)科医生参加高危产妇分娩或手术前讨论。 4、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儿(新手儿)科医生提前进入产房或手术室,现场等待分娩,参加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 5、对正常分娩的新生儿,若出现窒息或特殊情况,产科医生应及时通知儿(新生儿)科医生,尽快给予处理和抢救。 6、危重新生儿抢救后,应及时转入儿(新生儿)科监护病房,由儿(新生儿)科医生负责窒息患儿的监护和治疗,或转入上级医疗机构。 7、产、儿(新生儿)科每月至少联合进行一次新生儿重度窒息(死亡)病例讨论。 8、产、儿(新生儿)科合作建立重度窒息新生儿病例随访制度,定期对出院后病儿进行追踪,了解恢复情况并做好指导。 三、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考核 1、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纳入科室质量考核管理。 2、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负责进行工作考核和评定。 3、每年对产、儿(新生儿)科医生、助产士、参与复苏的麻醉人员等考核一次,不合格者予一次补考,补考仍不合格者停岗学习,直至合格后方可上岗。补考不合格者,其本人及所在科室本年度内取消优秀个人及科室的评选资格。 4、对产房、手术室新生儿窒息复苏设备及药品每月至少抽查一

2016年最新新生儿窒息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新生儿窒息(2016年版) 一、新生儿窒息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儿窒息(ICD-10: P21.9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导致窒息的高危因素; 2. 出生时有严重呼吸抑制、至生后1min仍不能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评分≤7分;包括持续至出生后5min仍未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评分≤7分或出生时Apgar评分不低、但至出生后5min降至≤7分者; 3.脐动脉血气分析:pH<7.15; 4. 除外其他引起低Apgar评分的病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窒息复苏治疗:根据出生窒息情况进行合理复苏,包括气管插管。依照具体流程图进行。 2.基础治疗:维持适中环境温度、合理给氧、呼吸支持; 3.多器官功能损害的治疗:改善脑、心、肾、肺、胃肠、肝等组织脏器损伤,并对症支持治疗。 4.控制并减轻脑水肿; 5.维持血糖正常水平; 6.预防或治疗DIC; 7.评估及随访组织脏器损伤程度及预后,尤其神经系统。(四)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儿窒息ICD-10: P21.900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监测动脉血气、电解质和血糖; (3)血生化全套、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头颅超声。 2.根据患儿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重症新生儿抢救转诊制度

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重症新生儿抢救转诊工作制度 根据广州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广州市重症儿童转诊管理规定〉(试行)》(穗卫妇社〔2000〕6号)及广州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强急危重症儿童救治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穗卫妇社〔2012〕20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建立较完善的救治网络,加强我院对重症新生儿抢救转诊的管理,确保及时、迅速、有序地抢救重症新生儿,使重症新生儿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不断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结合我科实际,特制订新生儿科重症新生儿抢救转诊工作制度。 一、组织机构 (一)成立医院重症新生儿抢救领导小组(抢救领导小组名单及联系电话见附表1)。负责对我院重症新生儿抢救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组织协调各科室和上级专家对我院发生的重症新生儿进行会诊、转诊和抢救。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赖志寿 副组长:刘苗矿 成员:陈建华、辛菊英、张林、岑智聪、周宏、徐立新、陈海玉、彭慧萍、朱琼祥、李金荣、成祖勋、雷军、彭红娣、庾永基、赖家桂、庞芳、杨国荣。 抢救领导小组下设急救专家组及科室抢救小组人员。

(二)成立院内重症新生儿抢救专家组(院内抢救专家组名单及联系电话见附表2)。人员由分管院长、新生儿科、产科、ICU、内科、外科、麻醉科、相关医技科室及后勤科室人员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高年资主治医师或我院业务骨干担任,负责制定院内重症新生儿抢救应急预案并组织落实、保障急救抢救资源的配置、储备和正常运行,及时上报重症新生儿抢救个案,负责院内重症新生儿的抢救评估和报告。 (三)成立重症新生儿科室抢救小组,负责重症新生儿抢救转诊的组织和实施。重症新生儿科室抢救小组人员组成如下(详细见附表3): 组长:周宏 副组长:姚炬文、岑月媚、曹先胜、邓耀先、凌敏。 成员: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 二、救治措施 (一)制定重症新生儿抢救工作流程(抢救流程图见附件5),定期检查和维护监护和抢救设备,保证药物、血液的及时供给,确保重症新生儿抢救的绿色通道畅通。 (二)认真学习各种救治方案和工作流程,组织培训和考核重症新生儿抢救工作的相关内容,定期召开抢救小组会议和组织重症新生儿抢救工作演练,一旦新生儿出现危重情况,立即启动本院的重症新生儿抢救预案。 (三)严格执行医院的接诊制度。

危重孕产妇抢救、转诊、管理制度

危重孕产妇抢救、转诊、管理制度巧家县人民医院 危重孕产妇抢救、转诊、管理制度 各相关科室: 根据《云南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危重孕产妇转诊工作的有关通知》精神,切实加强危重孕产妇接诊、转诊和管理工作,提高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危重孕产妇抢救、转诊、管理制度如下: 一、成立危重孕产妇转诊、抢救及管理工作领导组,加强对危重孕产妇转诊及抢救工作的组织领导。 组长:朱庭炳院长 副组长:陈兴伦业务副院长 成员:孙贵涛医务科副科长 汪自敏护理部主任 王涵感控办主任 钟玉燕妇产科主任 全在芸妇产科护士长 设办公室在医务科,由孙贵涛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二、成立孕产妇抢救专家组,承担危重孕产妇抢救、会诊和指导工作,组织转诊。 组长:陈兴伦外科副主任医师业务副院长 副组长:钟玉燕妇产科主治医师妇产科主任 1

孙贵涛:急诊科主治医师医务科副科长 成员:全在芸妇产科主管护师妇产科护士长 许绍全内科副主任医师内儿科主任 周德才麻醉科医师麻醉科主任 王奉祥医学影像副主任医师影像科主任 李龙祥检验主管技师检验科主任 孙雨华主治医师 B心室主任 徐仲举外科副主任医师 吕永梅妇产科主治医生 尹燕群妇产科医师 杨远清妇产科医师 汪庆敏妇产科医师 李琳妇产科医师 妇产科主任、护士长组织本科医护人员负责危重孕产妇常规接待、抢救及转诊工作,需要多科会诊、抢救的及时请相关抢救组织成员,同时报医务科和组长(副组长)。 三、急危重孕产妇抢救制度 1. 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接诊危重孕产妇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救治或让孕产妇自行转诊。 2. 在医务科的组织协调下,负责疑难、危重、重症孕产妇的会诊和抢救。相关科室及医护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 3. 各科室包括财务、医技(B超、检验、放射)、临床、药剂等, 2

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图

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图 ↓ ↓ ↓ ↓

1.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 2.加强产儿科合作,在高危产妇分娩前,儿科医师要参加分娩或手术前讨论;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实施复苏;负责复苏后新生儿的监护和查房等。产儿科医师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 3.在卫生行政领导干预下降复苏指南及常规培训制度化,以进行不断的培训、复训、定期考核,并配备复苏器械;各级医院须建立由行政管理人员,产科、儿科医师,助产士(师)及麻醉师组成的院内复苏领导小组。 4.在ABCDE复苏原则下,新生儿复苏可分为4个步骤:⑴快速评估和初步复苏;⑵正压通气和氧饱和度监测;⑶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⑷药物和(或)扩容。 第二部分新生儿复苏指南 一、复苏准备 1.每次分娩时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其职责是照顾新生儿。2.复苏1名严重窒息儿需要儿科医师和助产士(师)各1名。 3.多胎分娩的每名新生儿都应有专人负责。 4.复苏小组每个成员需有明确的分工,均应具备熟练的复苏技能。 5.新生儿复苏设备和药品齐全,单独存放,功能良好。 二、复苏的基本程序 此评估-决策-措施的基本程序在整个复苏中不断重复,见图1。 评估主要基于3个体征:呼吸、心率、氧饱和度。 评估 ↗↖ ╱╲ 措施←─────── 决策 图1复苏的基本程序 通过评估这3个体征中的每一项来确定每一步骤是否有效,其中,心率对于决定进入下一步骤是最重要的。 三、复苏的步骤 复苏的步骤见流程图(图2)。 (一)快速评估 出生后立即用几秒钟的时间快速评估4项指标: 1.足月吗? 2.羊水清吗? 3.有哭声或呼吸吗?

危重新生儿抢救工作制度(精准全面)

危重新生儿抢救工作制度 一、孕产妇急危重症管理、监护制度 1、凡遇急危重症病人,产科抢救小组成员,主管医生、主治医生,必须立即到达现场,由科主任统一指挥组织进行紧张有序的抢救。并报告急救中心急救小组组长。 2、护士长带领有关护士,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准备好一切抢救药品及器械。 3、由一名护士专人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各种监护数据变化,准确记录,随时向有关医生报告,及时处理。 4、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负责详细随时记录病情变化,开出医嘱及有关项目检查。 5、严格执行医嘱,精心做好各项护理,防止交叉感染。 6、保持抢救室安静、整洁。 7、医生、护士认真做好交接班,除交接班记录外,还须做好床前交班。 二、孕产妇转运急救制度 1、具备各种难产诊疗技术、产科及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麻醉等技术和相应设备以及急救药品,而且急救物品随时处于功能状态。 2、向全社会公布急救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免费接诊孕产妇。接电话后5分钟内出车,危重孕产妇到达医院后5分钟内处置。 3、在偏远地区或交通不便的地区,应动员社区力量来解决转

诊所需要的交通工具和人力,必要时一面用人力转运产妇,同时由医院派出救护车,两种方法相结合,尽量缩短转运时间。 4、转诊、接诊的医务人员在转运途中进行院前急救。并根据病情需要,保持与医院联系,以便更好地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3、转诊过程的要求∶医院如遇有特别危重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的孕产妇,本院在技术或设备上确有困难的应及时上转。对下级医院转入的病人必须认真接待,并将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及时反馈。 三、高危妊娠管理制度 1、医生在孕早期建卡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及分娩史,认真检查,及时发现高危因素。按高危评分标准对孕妇定期进行高危因素筛查,做好评分登记及高危标记,并进行高危妊娠的专册记录,实行专案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严密追综随访。 2、严格执行高危门诊诊疗常规,对疑难危重病人处理有困难时,应及时主动请上级医师会诊。 3、对基层转入的高危孕妇必须进行登记,反馈病情;高危转归后,仍回原单位进行交流管理。 4、高危孕妇必须要求住院分娩。入院后,医务人员必须详细了解病史,进行有关检查,针对病情做好解释安慰、卫生宣教工作,以解除病人的恐惧和顾虑,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危重和痛苦呻吟的病人应分别安置,病情严重时,应保持镇静,注意不影响其他病人。 6、保持病房安静,保证病人休息,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

新生儿窒息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样本

新生儿窒息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新生儿窒息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生效日期: 06月01日 修订日期:年月日 应急预案: (一)初步复苏 1、将新生儿放在预热的辐射保温台上。 2、摆正体位,肩押部垫高3厘米,呈鼻吸气位。 3、清理呼吸道,先口后鼻(必要时气管插管)。 4、擦干全身,给予刺激,重新摆正体位,肩押部垫高3厘米,呈鼻吸气位。 5、必要时给氧。 6、评价呼吸、心率、肤色,根据评价结果采取措施。 (1)如有自主呼吸,心率》100次/分,肤色红润,继续给予支持护理,加强病情监测。 (2)呼吸暂停或心率《100次/分,肤色青紫,立即给予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 (二)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 1、选择气囊,接上氧源,选择合适型号的面罩。 2、检查气囊(压力、减压阀、性能等)。 3、站在新生儿的一侧或头部,将新生儿的头部摆正到鼻吸气位。 4、将气囊和面罩放置在新生儿面部,查气道密闭性(用正确压力通气2-3次,观察

胸廓扩张情况)。 5. 100%氧开始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30秒后,评价: (1)有自主呼吸,心率>100次/分,肤色红润,可停止加压给氧,并给予触觉刺激, 使其大声啼哭后,继续给予支持护理,加强病情监测。 (2)无自主呼吸或呼吸微弱,心率<60次/分或介于60-80次/分无上升,肤色青紫,需要实行胸外心脏按压。 (三)胸外心脏按压 1、手的正确位置在胸骨下1/3处(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 2、双指法(用中指和食指或无名指指尖,垂直压迫) 3、拇指法(两拇指可并排放置或重叠,拇指第1节应弯曲,垂直压迫,双手环抱胸廓 支撑. 4、压迫深度为前后胸直径1 /3,放松时指尖或拇指不离开胸骨,下压时间应稍短于放 松时间,节奏每秒按压3次呼吸1次,频率为120次/分. s. 30秒胸外按压后,评价: (1)心率>80次/分,停止胸外心脏按压继续人工呼吸,如有自主呼吸,肤色红润, 可停止加压给氧改为常压给氧,送入新生儿病房继续护理,与当班护士交接、记录. (2)心率<60次/分或介于60-80次/分无上升,无自主呼吸或

危重孕产妇抢救、转诊、管理制度

巧家县人民医院 危重孕产妇抢救、转诊、管理制度 各相关科室: 根据《云南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危重孕产妇转诊工作的有关通知》精神,切实加强危重孕产妇接诊、转诊和管理工作,提高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危重孕产妇抢救、转诊、管理制度如下: 一、成立危重孕产妇转诊、抢救及管理工作领导组,加强对危重孕产妇转诊及抢救工作的组织领导。 组长:朱庭炳院长 副组长:陈兴伦业务副院长 成员:孙贵涛医务科副科长 汪自敏护理部主任 王涵感控办主任 钟玉燕妇产科主任 全在芸妇产科护士长 设办公室在医务科,由孙贵涛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二、成立孕产妇抢救专家组,承担危重孕产妇抢救、会诊和指导工作,组织转诊。 组长:陈兴伦外科副主任医师业务副院长 副组长:钟玉燕妇产科主治医师妇产科主任

孙贵涛:急诊科主治医师医务科副科长 成员:全在芸妇产科主管护师妇产科护士长 许绍全内科副主任医师内儿科主任 周德才麻醉科医师麻醉科主任 王奉祥医学影像副主任医师影像科主任 李龙祥检验主管技师检验科主任 孙雨华主治医师 B心室主任 徐仲举外科副主任医师 吕永梅妇产科主治医生 尹燕群妇产科医师 杨远清妇产科医师 汪庆敏妇产科医师 李琳妇产科医师 妇产科主任、护士长组织本科医护人员负责危重孕产妇常规接待、抢救及转诊工作,需要多科会诊、抢救的及时请相关抢救组织成员,同时报医务科和组长(副组长)。 三、急危重孕产妇抢救制度 1. 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接诊危重孕产妇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救治或让孕产妇自行转诊。 2. 在医务科的组织协调下,负责疑难、危重、重症孕产妇的会诊和抢救。相关科室及医护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 3. 各科室包括财务、医技(B超、检验、放射)、临床、药剂等,

新生儿重症抢救转诊制度教程文件

新生儿重症抢救转诊 制度

重症新生儿抢救转诊制度 为进一步建立较完善的救治网络,加强我院对重症新生儿抢救转诊的管理,确保及时、迅速、有序地抢救重症新生儿,使重症新生儿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不断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结合我科实际,特制订新生儿科重症新生儿抢救转诊工作制度。 一、组织机构 (一)成立医院重症新生儿抢救领导小组(抢救领导小组名单及联系电话见附表1)。负责对我院重症新生儿抢救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组织协调各科室和上级专家对我院发生的重症新生儿进行会诊、转诊和抢救。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杨明清 副组长:李桃凤 成员:谭善宏、李曙光、候伍平 抢救领导小组下设急救专家组及科室抢救小组人员。(二)成立院内重症新生儿抢救专家组(院内抢救专家组名单及联系电话见附表2)。人员由分管院长、新生儿科、产科、ICU、内科、外科、麻醉科、相关医技科室及后勤科室人员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高年资主治医师或我院业务

骨干担任,负责制定院内重症新生儿抢救应急预案并组织落实、保障急救抢救资源的配置、储备和正常运行,及时上报重症新生儿抢救个案,负责院内重症新生儿的抢救评估和报告。 组长:李桃凤 副组长:谭善宏、候伍平 成员:田丽、张晓凤、杨胜金、符付献、张清贵、刘龙刚、崔晶、杨沙平 (三)成立重症新生儿科室抢救小组,负责重症新生儿抢救转诊的组织和实施。重症新生儿科室抢救小组人员组成如下组长:李桃凤 副组长:谭善宏、候伍平 成员: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 二、救治措施 (一)制定重症新生儿抢救工作流程(抢救流程图见附件5),定期检查和维护监护和抢救设备,保证药物、血液的及时供给,确保重症新生儿抢救的绿色通道畅通。 (二)认真学习各种救治方案和工作流程,组织培训和考核重症新生儿抢救工作的相关内容,定期召开抢救小组会议和组织重症新生儿抢救工作演练,一旦新生儿出现危重情况,立即启动本院的重症新生儿抢救预案。 (三)严格执行医院的接诊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