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教案

第二十一课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教案
第二十一课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教案

第二十一课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教案

各位评委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我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五步骤加以阐述。

年级:高一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教学内容:

1.《海上——从黎明到中午》(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

2.《波浪的嬉戏》片段(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二乐章)

3.《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曲)

4.《月光》(选自德彪西钢琴曲背景音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欣赏柯罗和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美术作品,能初步了解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征。

2.通过对比欣赏《波浪的嬉戏》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能初步感受到印象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不同的风格。

3.通过简介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其代表性人物德彪西及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4.通过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三段的主题音乐,能从乐器音色、旋律等方面对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

5.通过完整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对大海的意象,进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6.通过对印象主义音乐理解和探讨,能进一步产生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设计意图:

“印象主义音乐”是《音乐鉴赏》第十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课时主要关注的是这一流派代表人物德彪西的音乐。本节课从对比欣赏印象派绘画作品和和印象派音乐作品入手,尽管这二者分属于不同门类的艺术,但在艺术思想、创作手法上都有共通之处,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找出共同的特征,这也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渊源及其基本特征提供了条件。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内容方面做了一些整合,除课本上的《海上——从黎明到中午》(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一个乐曲外,另外还选择了《波浪的嬉戏》片段(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二乐章)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曲),通过印象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音乐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不同,这同样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的风格特征提供了条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征,首先通过对《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的三段主题音乐的欣赏,学生能从音色、旋律等方面对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再通过视频欣赏聆听全曲,加深感受和体验。在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去认识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比较容易的。而类似大海——海浪的嬉戏》这样的作品却困难得多了,

因为它的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并不像常见的音乐作品那样容易把握。当然,任何事物总是在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着的,具体到这部作品上,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们的风格去认识、理解其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手段,从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

乐曲的情感内涵及风格特征,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

教学过程:

一、在音乐声中欣赏印象主义绘画作品

问题:你知道这幅画的名称吗?作者是谁?作品属于什么流派?

生回答:《印象一日出》、莫奈、印象派。

师展示两位法国绘画大师的风景画各一幅,学生交流这两幅画的特点。

二、对比欣赏印象主义音乐和民族乐派的作品

师简介印象主义绘画导入到印象主义音乐兴起的背景。

十九世纪末,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

播放《波浪的嬉戏》片段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对比欣赏两音乐片段,

问题:其中哪一首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作品?其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是民族乐派的代表?

三、简介印象主义代表人物德彪西及代表作品。

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它由三幅交响素描组成。三首素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充满阳光的海面上变化无常的景象,描绘了海的气氛和海的性格。它们既像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又好像是一首庞大的交响诗。本课欣赏的是《大海》的第一首。

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的三段主题音乐

问题(1):第一主题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2):这段发展部分音乐在音色、旋律方面有什么特点?

(3):尾声部分由英国管演奏的这段旋律进行方向有什么特点?

完整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展开想象。

要求:请你把对大海的意象用语言描述出来。

生回答。

四、拓展与探究: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影响、其它代表作品。

生回答

师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是艺术技巧高深,刻画细致、善于表达内心的变幻,追求感官的美;在和声、配器和织体手法上新颖、细腻,色彩丰富。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高中音乐鉴赏目录表(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音乐鉴赏目录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欣赏: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长江之歌 知识: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欣赏: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 知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欣赏:沂蒙山的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 知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民歌的音乐特点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欣赏: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 知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鼓乐铿锵》 欣赏: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 知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 第七节《丝竹相和》 欣赏:中花六板(江南丝竹)、娱乐升平(广东音乐) 知识:江南丝竹、广东音乐 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 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 欣赏: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 知识:京剧、南梆子、四平调 第九节《现代京剧》 欣赏:雄心壮志冲云天、家住安源 知识:京剧音乐、京剧的行当、现代京剧 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大自然和谐和平 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欣赏:四岁的红鬃马、星星索、欢迎、巴雅提木卡姆

知识:亚洲音乐 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 欣赏:非洲赞歌、鼓舞、门库尔雅、男孩之舞 知识:非洲音乐 第六单元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 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风笛排箫歌声 欣赏:鸟儿在歌唱、优雅、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 知识:欧洲音乐 第十三节《拉丁美洲音乐》--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融合欣赏:告别、美丽的小天使、小伙伴 知识:拉丁美洲音乐 第七单元: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第十四节《巴赫》 欣赏:马太爱难曲(第1、72、78分曲) 知识: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十二平均律 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第十五节《贝多芬》 欣赏: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九(合唱)交响曲 知识:奏鸣曲式与交响曲 第九单元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 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欣赏:魔王、鳟鱼、菩提树 知识:艺术歌曲、声乐套曲、舒伯特与艺术歌曲 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 欣赏:C小调练习曲、爱之梦 知识:练习曲与音乐会练习曲、肖邦与李斯特 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 欣赏: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 知识: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柏辽兹 第十单元音乐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欣赏: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芬兰颂 知识:民族乐派、交响诗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荒山之夜 知识:强力集团 第十一单元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欣赏:海上--从黎民到中午、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第二十一课科学用脑教案

《科学用脑》教学设计 ——(武汉版)生命安全教育七年级第21课 汉南区乌金学校邹斯婷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如何正确、科学的使用大脑。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科学用脑、合理用脑的方法;改掉一 些用脑的坏习惯;通过大家经验交流获取 更好的方法,让自己更聪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用脑,开发出自己 的潜质,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怎样科学用脑? 2、使学生知道怎么科学地使用大脑和应注意的问题。 难点:使学生知道怎么科学地使用大脑和应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首先用PPT课件展示一张图片: 测试你的用脑方式:顺时针转?逆时针转? 如果是顺时针转,说明你用的是右脑; 如果是逆时针转,说明你用的是左脑。 接着PPT展示左右脑的特点: 左脑——理性的脑右脑——感性的脑 用PPT展示两张图片: 图一:人脑体重占身体体重的百分比示意图 图二:人脑消耗能量占身体消耗总能量百分比图引语:大脑是人体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器官,虽然只占人体重量的2%,但消耗的能量却占人体总能量的通过动态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起同学们对大脑运行的好奇。 通过示意图对比,让同学们感受到大脑的独特性。

一、情境 导入 20%以上,因此,科学使用和保养大脑,才能使 其发挥出巨大的潜脑。 案例分析:下面,我们来分析两个案例,请大家把课本 翻到84页,阅读课本上的事例1和2,大 家思考一下:谁比较会用脑? 事例1:李明上课时从来都是规规矩矩,下课后,也不 像其他同学那样追追打打;回家后认真做家庭 作业,总是坐在桌前读啊写啊。考试前,李明 就更加用功了,成天抱着课本和笔记本念啊背 啊。奇怪的是,李明的学习成绩却很不理想, 分数老是在及格边上打转转。李明心里着急不 说,望子成龙的父母更着急。有一天,终于沉 不住气的父母找到李明的班主任:“我们李明的 学习是怎么回事呢?看他挺用功的,为什么学 不好?是不是脑子有毛病?” 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对于事例1: 1、李明学习很用功,可是为什么学不好呢? 2、李明学不好,与大脑的利用有关吗? 事例2:18世纪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自传《忏悔录》 中生动地记叙了他的亲身体验:应当承认,我 本不是一个生来就适合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 用功的时间稍微长一些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 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但 是,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 断,我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地寻思下去, 这一个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 劳,用不着休息一下脑筋。于是。我就在我的 治学中充分利用我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 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 不觉得疲倦了。 对于事例2: 1、卢梭是不是一个天生就适合做学问的人呢? 2、他是如何消除学习疲劳的呢? 3、他是如何做学问的呢? 4、如果让你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你们是比 较像李明还是像卢梭呢?你们觉得谁的学 习方法更加科学呢?谁比较会用脑你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老师请学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通过对两个 事例的对比、 分析,学生认 识到不同的 人用脑的方 式不一样,获 得的成效也 不一样。结合 自己的学习 经历,明白了 学习也应该 合理、科学的 用脑,才能达 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通过卢梭的 事例,能让学 生明白,任何 人都不是天 生就会学习, 都会做学问 的,也不是说 刻苦就一定 能学好的,合 理运用大脑, 科学使用大 脑,才能发挥 大脑最大的 潜力。

德彪西教案 一个人的流派

一个人的流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牧神午后》片段,初步感受印象派音乐风格特征。 2.通过简介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其代表性人物德彪西及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3.通过欣赏《牧神午后》,能从乐器音色、旋律等方面对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能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播放《牧神午后》片段 师问:听了这段音乐片段有什么感受?与以前听到的音乐有什么不同?辨别哪首是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 2、播放绘画作品《印象日出》 问题:你知道这幅画的名称吗?作者是谁?作品属于什么流派? 生回答:《印象一日出》、莫奈、印象派。 3、为什么要把这段音乐与这幅画放在一起呢? 我们刚才欣赏的这段音乐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出示课件)

4、简介德彪西 二、复听《牧神午后》片段 问:1、演奏乐器有哪些?音色有何特点? 2、这段音乐旋律有何特点?(旋律性不强、不容易哼唱) 小结:音色柔和、朦胧旋律性不强 三、简介《牧神午后》这部作品。(出示课件) 四、欣赏《牧神午后》第一部分 通过弹奏此部分的主题旋律,让学生学着去听音乐中隐藏的旋律。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 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支离破碎的旋律、光怪陆离的和声效果 五、对比古典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六、欣赏德彪西代表作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七、弹奏舒伯特作品和德彪西《月光》,让学生辨别其音乐流派。 八、师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是艺术技巧高深,刻画细致、善于表达内心的变幻,追求感官的美;在和声、配器和织体手法上新颖、细腻,色彩丰富。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德彪西

德彪西 德彪西(全名: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过他本人特别讨厌别人把他的作品归入印象派)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1862年,德彪西生于巴黎近郊,7岁开始学钢琴,11岁就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成为正式学生.在音乐学院,他用心修炼作曲课程,却是学校中出名的叛徒.他从来不信服古典 派一些不合理的作曲规则,总喜欢追求新的和声法与奇特的旋律,以至学院派的老师们常常对他的标新立异深表不满而加以斥责. 1881年,曾被聘为柴可夫斯基的赞助人----梅可夫人的家庭教师,也随同她至意大利,德国等地旅游.几次的旅行对德彪西而言,真是增广见闻.他听到有俄罗斯民间音乐 的旋律,吉普塞人粗犷的舞曲节奏,以及当时正兴起的俄国五人团,奇特而新颖的音乐, 这一切对于他以后的作区风格有深厚的启发.1884年,以清唱剧<荡子>获得"罗马大奖".年纪轻轻就获得此殊荣,其才华可想而知. 在庆祝巴黎艾菲尔铁塔落成的音乐会中,来自东方国家,如中国等国的打击节奏, 全音音节的旋律印象极为深刻,进而影响德彪西后来的创作.他成功地运用全音音阶作曲技巧,成为属于个人的特殊风格. 除了作曲,教学外,德彪西也从事音乐评论的工作,由于他的评论立场中肯,言辞锋利,相当受人尊敬,曾出版乐评集.由于此时巴黎美术界的发展正值颠峰状态,雷诺瓦,莫奈,塞尚等画家十分活跃,当时莫奈完成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画而名噪一时,这便是 印象主义.印象派等艺术形式用语产生的开端.再加上文学作品都以标榜"印象主义"为题材,这些文学家与艺术家互相往来,对于音乐家有很大影响.德彪西遂将其理论应用 到作品中,发展成为印象印象,成为印象注意的创始人与完成者 生前的最后十年,是德彪西艺术颠峰的时期,许多伟大结束的代表作皆陆续完成, 自成一派而文明世界,也经常在欧洲各国演奏与指挥自己的作品.至50岁起,被癌症所困,身体日渐衰弱.当第一次大战爆发时,德彪西于1918年被炮弹炸死,享年56岁. 1881年首次访问俄罗斯。他对新的和声学和印象派音乐结构的发展作出贡献。音乐信仰方面开始支持华格纳(Wagner),后来转向反对韦格纳的音乐。他的歌剧巴利斯(Pelleas)和马利山特(Melisande)风格与他的所有前辈不同,而与目梭斯基(Mussorgs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圆明园的毁灭》名师教案(人教版)

《圆明园的毁灭》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刚才大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片断,一定对圆明园充满好奇,对火烧圆明园充满疑问与愤恨。下面请大家自由交流感受。 生自由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拨。 2、同学们,雨果曾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我们引以为荣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两遍) 4、人们梦中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毁灭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又讲了什么? 生交流,总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无法估量。 第二段(第2至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景物和收藏的历史文物。 第三段(第5自然段):讲述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为。 总分总的结构。 3、认读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四字词语。 三、精读领悟 (一)细读课文2—4自然段,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1、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圆明园的辉煌,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后板书: 布局(精妙)建筑(宏伟)文物(珍贵) 2、走进第二自然段。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 (1)读课文思考: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指什么?它的近义词是什么? 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这里指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 驰名中外享誉世界中外闻名名扬中外 (2)体会:布局规模宏大。出示布局图,感受布局宏大,众星拱月的结构。 (3)在这段文字中,哪里写出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众星拱月。 (4)资料补充,再现辉煌: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历经清朝5代皇帝的精心修建,总面积达到5200多亩,在当时可称得上是世界皇家园林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5)请同学们带着自豪与敬佩再读这一段吧。 3、走进第三自然段。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共21课教案)人教版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整式方程的定义. 2.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叫做什么方程? (l)3x+4=l; (2)6x-5y=7; 3.结合上述有关方程讲解什么叫做“元”,什么叫做“次”. 引入新课 1.方程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复习,引导学生答出: 学过的几类方程是 没学过的方程是 x2-70x+825=0,x(x+5)=150. 这类“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而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据此得出复习中学生未学过的方程是 (4)一元二次方程:x2-70x+825=0,x(x+5)=150. 同时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方程分为两大类: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方程 x2-70x+825=0 和方程x(x+5)=150,即x2+5x=150, 可化为:x2+5x-150=0.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为 ax2+bx+c=0(a≠0) 的形式.并称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强调,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要特别注意:二次项系数a是不等于0的实数(a=0时,方程化为bx+c=0,不再是二次方程了);b,c可为任意实数.例把方程5x(x+3)=3(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讲解例题 课堂练习 P5-6 1、2 课堂小结 1.方程分为两大类: 判别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判别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看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还是二次.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个整式方程,经化简形成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则这样的整式方程称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b,c均可为任意实数,而a不能等于零. 作业:教材中相关习题. 第2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引导学生通过特殊情况下的解方程,小结、归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ax2+c=0(a>0,c <0)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地求出方程的根. 难点:正确地表示方程的两个根. 三、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 回忆数的开方一章中的知识,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解决问题的依据. 求下列各式中的x: 1.x2=225; 2.x2-169=0;3.36x2=49; 4.4x2-25=0. 回答解题过程中的依据. 解题的依据是: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一节 德彪西

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教学内容:1. 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2. 知识:印象主义音乐与德彪西 3.拓展与探究: 教学目标:欣赏两首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 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 二.导入新课: 1.导言: 印象主义音乐流派曾被称作“一个人的流派”,这一个人指的就是德彪西。德彪西于1862年出生于法国,凭借出色的音乐天赋,11岁就考入巴黎音乐院,1884年他创作康塔塔《浪子》获罗马大奖并赴罗马进修。回国后他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前奏曲》和《夜曲》以及钢琴曲《意象》和《版画》,这些作品的问世标志着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确立和成熟。 2.名人名言: 惟有音乐能够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美景,对将信将疑的世界的想像。 ------【法】德彪西3.印象主义绘画作品导入: 《印象·日出》和法国著名画家莫奈 《康威尔斯小姐像》和雷诺阿 《景物》与保罗·塞尚 《神奈川冲浪里》与葛饰北斋 4.出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印象主义音乐与德彪西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流派。 其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德彪西偏离了浪漫主义音乐那些感情丰富的宏大主题,他用模糊的旋律线条,飘渺的音色,独特的和声记录自己瞬间的印象。对德彪西而言,色彩胜于线条,就如同和声胜于旋律。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就是避开线条分明的轮廓,用模糊的外廓,细碎的笔触表现对景物的视觉印象;而象征主义诗人则喜好用奇异的辞藻和声韵去抒发不可琢磨的内心隐秘。德彪西综合了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在音乐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探

一个人的流派

一个人的流派 ——德彪西 (一)教学目标 ①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②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③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1.交响音画《大海》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3月,初演于1905年10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响,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大海》全曲分为三个乐章: 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②《波浪的游戏》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悠闲的感觉。 ③《风和海的对话》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漂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 2.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本课重点欣赏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大海的画面:夜幕徐缓地揭去,大海从黑夜中苏醒,黎明的朝霞渐渐从阳光映照的水平线上升起,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美丽动人,充满生机:它时而是蓝,时而是绿,不停地闪烁着诡异的光,涌动着斑斓的色彩。它清澈可见的深处是那样的神秘,它浩大的声响,令人难忘它的威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从现在开始》教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从现在开始》教案 新的一个学期到了,在这个学期里老师会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学校更多的新知识,那么一个出色的教师肯定也会需要一份出色的教案设计,以下是出guo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从现在开始》教案,供您参考,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读准字音。 2.会写:(1)学写生字,重点写好“现”和“轮”;(2)初步学会欣赏,感受汉字的形体美;(3)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会读:(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重点段能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2)能结合重点词句朗读感悟,学习、积累语言,初步培养语感;(3)能根据文本,恰当地演读,边阅读边体验。 4.读懂:(1)了解童话故事的情节;(2)关心童话中的“人物”,能与他们“对话”,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 2、理解狮子为什么说“不用再往下轮了”,开始不是说“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吗?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从现在开始》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2、狮子大王宣布了哪两道命令? 3、都有哪些动物参加了竞选?最后谁当上“万兽之王”? 4、第一个参加竞选的是谁?它是怎样参加竞选的? (二)、朗读感悟,想象体验。 1.学习第二自然段。指名试读。 (1)学习“神气极了”一句。 ①比较:“神气”和“神气极了”。 ②课件演示。(将课文插图改造为动态课件) ③观察、想象、说话:你从哪里看出猫头鹰“神气极了”?(如:拍动的双翅、瞪大和转动的双眼、昂首挺胸等) ④指导学生练读“立刻下令”一句,从读中体会“神气极了”。 ⑤指名上台演读。 (2)学习“议论纷纷”一句。 ①创设情境:听了猫头鹰的命令,你们同意吗?有什么意见,快跟周围的伙伴说说。 ②引导:刚才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心中的愤怒或意见,这就叫做──议论纷纷。 (3)学习“叫苦连天”一句。 ①想象、体验: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真是吃尽了苦头。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种动物,你会怎样叫苦? ②学生发言,体会“叫苦连天”。 (4)小结。朗读全段。

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21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Unit Six Lesson 21 三年级 单词:vacation, February, skate, ball 句型:--We have our winter vacation in January. 课文: Guoguo: We have our winter vacation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It begins in the middle of January. Uncle Ben:What do you do in the winter vacation? Guoguo: I do many things. I skate. I play ball games. Sometimes Dad and Mom take me to the museum.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教学过程:(以下内容中,“T”表示Teacher,“S”表示Student。) 一、热身及复习(Warm up) 1.借助flash 来复习十二个月份。 设计意图:flash的引入使同学们很快的被带入到英语的情境中,来体验英文歌曲所带来的快乐,同时月份的复习为下面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新语言呈现与初步学习(Presentation) 1.我们喜欢的月份 教师通过自己的信息来创设真实的情境,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看完flash后,教师用PPT出示12个月份,然后谈论自己喜爱的月份。 T: Look at these 12 month, I like February, do you want to know why? SS: Yes. T: Because I have my birthday in February. 教师用很慢的速度再一次重复上面的句型I have my birthday in February.目的是让同学们听清楚,然后教师就同一个话题先对三名成绩相对较好的孩子进行提问: T: xxx which month do you like? 教师引导同学们用I have my birthday in……来回答。 S:I have my birthday in 。。。 2.请同学了解一下自己的伙伴生日在哪个月份。 T:Ok, do you want to know which month do your partner like? Now you have two minutes to ask your partner. 教师用ppt出示同学们所应用的句型,同学们进行练习,为学习we have our winter vacation in January.做铺垫。 ---xxx which month do you like and why? ---I have my birthday in……

德彪西

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作曲家德彪西,欣赏其主要作品,感受特有的表现手法。初步了解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 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创作手法,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的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色彩的变幻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教材重点: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流派。其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德彪西偏离了浪漫主义音乐那些感情丰富的宏大主题,他用模糊的旋律线条、缥缈的音色、独特的和声记录自己瞬间的印象。对德彪西而言,色彩胜于线条,就如同和声胜于旋律。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就是避开线条分明的轮廓,用模糊的外廓、细碎的笔触表现对景物的视觉印象;而象征主义诗人则喜好用奇异的辞藻和声韵去抒发不可琢磨的内心隐秘。德彪西综合了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在音乐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首创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1、比较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丝》与德彪西的钢琴曲《水中倒影》。谈谈他们在旋律、节奏和色彩上的区别,最好能哼唱其主旋律。请学生谈出听后的感受。 2、介绍:本课主要人物德彪西及成长的背景,以及当时文学家和画家对他的影响。1910年德彪西在巴黎亲自指挥《春之回旋曲》的首演时,在节目单上有一段解说:“作曲者的意图是把眼睛所得的印象翻译给耳朵……旋律及其变化无穷的节奏相当于设计中千姿百态的线条;乐队是一块巨大的调色板,其中的每一种乐器都提供各不相同的色彩;正如画家喜欢采用色调对比和明暗变化一样,音乐家也喜欢摆弄出人不意的不协和音,喜欢把罕见的音色一融于一炉。……这是一种音乐的印象主义,特别细腻,具有罕见的特色。” 在巴黎居住期间,德彪西认识了不少的文学家和画家,在这充满文艺气氛的环境之中,在学识广博的知识分子之间,德彪西越发感到自己各方面的修养的缺乏,为此他细心观察人们的谈吐,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钻研象征派诗人魏伦和马拉美等人的诗作,他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趣味,在这些年间有着决定性的发展。对德彪西起决定影响的并不是作曲家,而是文学家和画家。同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密切交往,使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成熟和繁荣的时期。从90年代开始的20年间,他的创作总结了欧洲音乐前一时代的成果,又为音乐的下一个新的时代开辟了道路,成为架通两个世纪的重要桥梁之一。由于他的创作,法国音乐在二十世纪音乐文化中得以占有一席重要地位。有人说德彪西掀起了一场音乐的革命,他的音乐颠覆了音乐的传统。在德彪西的世界中充满了月光,水中倒影,无言的激情,发人深思的象征,含而不露的思想,欲语还休的言辞。 3、作品欣赏:交响素描《大海》 讨论:拓展与探究第一题 在交响素描《大海》问世之初,曾有评论家用“我没有听到大海,没有看到大海,没有感觉到大海”来表示不满,但德彪西认为他要创造的不是大海的复制品,而是大海的意象。你对此有何看法?并请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三年级起点英语上册21课教学设计

(每一个新知识点必须记住:一个新知识跟着一个操练,再跟着一个展示新知识,一个步骤也不可以少)这是教研组指导过的课。 (人教版)三年级起点英语上册第21课教学设计 Lesson 21 I have a new car. 学习目标 一、语言要素 (一)词汇 1、三会:car bus 2、二会: new really Look here yes super (二)语言目标 Lisa , Lisa , I have a new Yes , Look here .Wow !It’s super! (三)话题呈现:I have a new car (四)任务设计: I have a new car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听、说、读、演,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方法,能够运用Lisa , Lisa , I have a new car .Really Yes , Look here ! Wow !It’s super ! 句型行交际。 三、情感目标:在本课中重点培养学生乐于交流,喜欢自己的玩具。 四、教学重点:三会单词:car bus句型:Lisa , Lisa , I have a new car .Really Yes , Look here !Wow !It’s super! 五、教学难点:两会单词:new really Look here yes super 六、教具:设计好的课件,书包,实物玩具,文具,玩具图片,单词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歌曲。 七、学具:学生自备的学习用具,文具。

八、教法学法:本课重点运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热身:老师进了教室和学生用英语打招呼,学生和老师一起唱I have a nice dall 歌曲,使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英语氛围中。 二、新单词 (一)导入:用旧句型带新单词。 1、导入:Let ‘s play a game (让我们做一个游戏:猜袋中物) 2、老师说;This is my bag . Guess,What’s in my bag(猜一猜,我的书包里有什么) 老师书包里提前放好doll ball kite balloon car bus等玩具。 3、学生用英语说自己摸出来的东西。 4、学生如果摸出doll,学生说:doll.老师说:I have a dall 5、老师问:how’s the doll学生来描述一下,用句型 Oh,It’s big . how big. cool 或者 Wow!how nice .等。 6、这样出示三组。 (二)新单词car bus 1、学生摸出老师袋子里的car:老师说,Look , I have a car 。 2、老师引导学生描述:Wow! How nice ! 3、板书新单词:用打好的四线格:car 4、朗读新单词:car (老师领读car ,c-a-r car (学生齐读——男女生对读——分行读——找学生读——自读三遍) 5、看实物说单词:car 6、看图片说单词:car 7、看单词卡片读单词:car 8、看课件说韵文:学生和老师一起看课件说韵文:car ,car ,a car,I have a car。 9、用同样的方法学习bus 10、找对子游戏:教师将单词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另外将对应的单词卡扣着放在讲台上,然

第11单元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一个人的流派 -----德彪西 教学案例:交响素描《大海》 ----感受印象主义艺术 教学目的: 1、通过绘画《日出》和交响素描《大海》的第二乐章《海浪的嬉戏》的综合赏析,使学生初步体验、了解现代音乐先驱———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2、能积极参与聆听活动,试利用听觉和视觉发挥创造想象能力,用其他艺术形式表达对乐曲的情感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波浪的嬉戏》,感受、体验在旋律、音色上的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笔人手一份 板书设计: 印象主义: 绘画音乐 朦胧多变丰富奇异 色彩音色 冷暖对比黯淡轻柔 短小粗糙短小断续 线条旋律 不断转换变化多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教师出示大海场景课件(动态录象、海涛声):大海,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请用一些词或句描述印象中的海。 (二)学生活跃积极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一望无际、变幻无穷…… 师:普希金在《致大海》中这样写道:(朗诵)我多么爱你的回声,爱你深沉的声调,你悠久无尽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优美的声调深深吸引了学生,朗诵完毕掌声一片。 (二)讲明本课学习内容 1、师:这堂课,我们赏析一首《大海》的交响乐并从赏析从中了解其音乐风格。 2、结合课件幻灯片介绍:这首交响素描《大海》有三个乐章。第一首《从黎明到中午》描述的是从薄雾中慢慢显现的平静的大海;第三首《风和浪的对话》描述的是咆哮的大海,狂涛奔腾;第二首描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从音乐中去感受。 二、初听《波浪的嬉戏》 (一)学生带着“第二乐章描述的是怎样的大海”的问题初次欣赏视听结合的演奏现场《波浪的嬉戏》。 (二)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题。 1、这个乐章描述的是怎样的大海?学生:嬉戏的海浪、翻滚着,时而峰涌时而飞溅…… 2、这样的乐曲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有些古怪、很杂乱、只有大概的印象具体的情节是乱糟糟的、有点不知所云…… (三)教师小结:同学们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刚才你们的这些感觉是一种音乐流派的典型风格(板书:印象主义、音乐) 三、赏析印象主义绘画的作品,感受什么是印象主义。 (一)其实印象主义最早不是形成于音乐,而是形成于美术(板书:美术)

【示范课】《当代中文》第二十课教案

第二十课差点儿被汽车撞了一下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 1) 掌握本课词语。 2) “被”字句的结构及其用法。 3) 会表示沮丧,安慰,回忆,可惜。 教学重点 1) 词语重点:透了、一…就…、顺、差点、倒霉。 2) 被字句结构及其应用。 教学步骤 1.复习:听写19课重点词汇 2. 词汇教学。 2.1 词语认读。 2.2 词语讲解。 3.课文教学。 3.1 听录音,读课文。 3.2 理解课文,语言点讲解及操练。 4.语法教学:把字句 5.课文扩展、根据课文角色扮演 6.做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 词汇及语法 1)运气:fortune 祝你有好运气! 如果你运气好的话,会见到他的。 你知道这样做会带给你坏运气吗? 2)…透了:非常,极端,常表否定。 如:糟透了。坏透了。倒霉透了。 我感觉糟透了…因为它是星期一。 这个假期简直遭透了,整天都在下雨。 听到这个消息,我觉得心都快伤透了。 用“糟(糕)”填空: 1.你看上去_________。你还好吧?

2. 塞车2个小时了,这里的交通________ 。 3. 我的生活_________。我丢了工作,我的女朋友也把我甩了(love failure)。 4.今天运气不好,我_________. 3) 一…就…: as soon as, hardly...when… 他一出门就下雨了。 我一有空就上网看看新闻。 老师一进来每个人都安静了。 我一见到他就把钱给他了。 事故一发生警察就到了。 翻译下面句子: 1)On hearing the bell, the students stopped talking at once. 2) No sooner had he gone than it happened. 4)顺:going well。顺利 工作很顺! 一开始就不顺! 你今天的事儿顺不顺? 但愿你们的一切都很顺! 5)寄:post, mail 寄+N.;寄给+sb.; 寄到+place 寄来;寄出。 寄一封信。寄包裹 寄给谁?寄给我妈妈。 寄到家里。 格林小姐有一些重要的信件要寄。 我想把这封电子邮件寄给我妈妈。 他总是给他的朋友们寄明信片。 请尽快把这封信寄出去。 这封邮件是从波士顿寄来的。 6)差点:almost,几乎 我差点被汽车撞了一下。 当我转身的时候,我差点撞到她。 我早上第一节课差点迟到了。 我差点儿忘了星期四是奶奶的生日。 用“差点”连词造句: 手表丢了 他们惊讶昏过去。 苹果桌子边儿掉下去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印象派音乐欣赏教案

音画融溶绘声绘色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印象派音乐欣赏 (选自人音社《音乐鉴赏》第11单元第21节) 设计意图: 音乐与美术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艺术门类。它们教育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创设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审美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运用体验、感受、参与、探究、对比、讨论等学习方式,让他们了解世界优秀音乐作品和多元文化,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本课旨在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音乐中想像画面、从绘画中体会音乐,通过对欧洲印象派几个绘画与音乐作品的介绍、鉴赏和比较,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分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他们体验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的美好意境。 教学内容: 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极其《大海》、《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等音乐作品欣赏。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大海》、《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点。 2、通过学习、鉴赏,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3、了解、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印象派绘画的导入,使学生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欣赏德彪西主要印象派作品《大海》之一《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感受、体验其受特有的表现手法及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加深认识。 教学难点: 结合印象派绘画作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创作手法,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的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色彩的变幻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电视倍投、组合音响。 教学时数:1课时(高一年级) 教学过程: ◆课前:(创设轻松愉快、印象派特点的音乐环境,暗示课题。) 课前屏幕展示本课标题“音画融溶绘声绘色”,并同时播放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 (学生在音乐声中进音乐教室坐下,课前发一张白纸) 一、引入课题:(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从屏幕上看到了,今天的音乐课和什么有关? 绘画或美术。 2、老师概括: 二、导入新课:(初步感受多种音乐风格,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和体验,为后面印象派音乐欣赏做铺垫。) 音乐常常会使人产生联想,使人产生脑中有画面或色彩的的感觉,优秀的绘画作品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面的色彩、线条、构图中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色彩、线条、图形都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比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案 【篇一: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已编辑】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案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第七节《丝竹相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 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教学设计 第九节现代京剧 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 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 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风笛排箫歌声教学设计 第十三节拉丁美洲音乐——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融合 第十四节《巴赫》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第十五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 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教学设计 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教学设计 - 1 -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教学设计 第十一单元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第十二单元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

——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第二十三节爵士乐 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 第二十四节《高山流水志家国》教学设计 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 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 教学设计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第二十八节《聂耳》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 第十七单元:新中国的歌 第三十节《祖国颂歌》教学设计 第三十一节《乐坛新曲》教学设计 第十八单元走向新世纪 第三十四节《新时代》教学设计 - 2 - - 3 - - 4 -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聆听 《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联 想与想像力,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并将音乐的形式要素溶入到作 品分析中。初步学习鉴赏的方法,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用其 他艺术形式来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完成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一、学习目标: 1、聆听两个版本的《脚夫调》,比较舞台演出与原生态演唱带给人 不同的心理感受,认同民歌的艺术价值在于对人们普遍存在情感的 真挚表达。 2、认真细致的聆听《脚夫调》、《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情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 能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