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音乐》学案分析

《拉丁美洲音乐》学案分析
《拉丁美洲音乐》学案分析

《拉丁美洲音乐》学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能认真聆听与体验拉丁美洲的民间音乐,感受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及音乐风格特点;

能记住那些极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感受其种类各异的歌舞音乐;

能积极参与讨论并归纳总结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特点,从而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二、教学内容:

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墨西哥民间歌曲《美丽的小天使》阿根廷探戈舞曲《小伙伴》

三、教材分析:

《告别》是一首安底斯高原印第安人的民间器乐合奏曲。旋律优美、气势雄浑,表现了印第安人在集会之后,临行前告别时的情景。乐曲为G大调,4/4子,采用五声调式音阶,乐句悠长且多下行。

《美丽的小天使》是一首有着浓郁的拉丁美洲音乐风格的歌曲,是一首极具墨西哥民族个性,被称为“松”的歌舞曲,歌曲表达了男女青年间的爱情,旋律缠绵、优美、动人。歌曲为A大调,3/4拍子,采用七声音阶。3、《小伙伴》是

一首阿根廷探戈舞曲。乐曲既有平稳持重的情调,又有紧张、激越的情绪,节奏强烈,乐曲为g小调,2/4拍子。

四、教学思路:

可从器乐、声乐、歌舞音乐三方面让学生感受体验拉丁美洲音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了解拉美民间音乐文化具有三种音乐文化相融的的特点。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初步认识探戈音乐特殊风格和特点

掌握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及节奏特点。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拉美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

设问与回答方式导入:当我们听到这首热情洋溢的歌曲时,心情也被感染的一样激动了,那么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字是是什么?学生回答:歌星瑞奇。听到这样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哪个国家了?由此引出课题:《拉丁美洲音乐》出示论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

归纳:拉丁美洲是指以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包括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墨西哥乌拉圭等国家。16世界以前拉丁美洲大陆生活着印第安部落,古代印第安人曾创造了辉煌的玛雅、阿兹台

克、印加三大文化。音乐在当时也得到了较高的发展。后来经历了巨大变化,随着欧洲移民和非洲黑人奴隶的到来,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黑人音乐相混合,形成丰富多彩的拉丁美洲音乐。

二、情境体验:

欣赏乐曲《告别》器乐合奏曲,秘鲁民间乐曲。

思考:这首乐曲情绪特点怎么样?主要有哪些乐器演奏?、教师介绍各种乐器的特点,学生观赏乐器的图片。

观赏乐曲《山鹰》,提问乐曲的情绪特点是什么样的?

三、欣赏学习与活动:

播放探戈舞录像片段:《小伙伴》——阿根廷舞曲

带问题欣赏:

舞曲音乐节奏是怎样的?

舞曲的情绪特点是怎样的?

哪个国家的舞曲?

归纳:这是探戈舞蹈,采用连续的切分音节奏。

聆听探戈舞曲《小伙伴》,体味探戈舞曲节奏,进行探戈节奏练习

教学生基本节奏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通过教授学习探戈基本节奏,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充分感受探戈节奏的特点。

边聆听乐曲片段边进行节奏练习

总结探戈音乐及舞蹈的风格特点:探戈是阿根廷的一种舞蹈,它是一种音乐、唱和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探戈已固的格式,即兴花样翻新等,现代探戈的舞蹈风格是有深沉、含蓄、洒脱是特点。运用节奏变化多样,但切分节奏运用是最多的甩头相传阿根廷男士与女伴跳探戈舞时都腰佩短剑,以防情敌干扰,因此形成面部表情严肃、拧身快速转头、不时左顾右盼的特点。另一种传说是当地的印第安人躲避西班牙殖民者弓剑而形成的习惯动作。

现代探戈的舞蹈风格因其具有深沉含蓄、洒脱、潇洒豪放的风格特点而享有“舞中之王”的美称。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鼓励学生在聆听探戈切分节奏的同时尝试探戈舞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充分感受探戈节奏的特点。

四、赏析赏析〈〈美丽的天使〉〉墨西哥民间音乐。

思考:1、歌曲是怎样的情绪?

歌曲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教师简介歌曲的特点:这首歌曲是具有浓郁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风格的歌曲,采用七声大调式音阶,前部分是领唱,后部分为合唱,歌词用西班牙语,被称为“松”的歌舞曲。

五、拓展与探究:

拉丁美洲音乐文化是哪几种音乐文化的融合?

拉丁美洲音乐分为哪三大类型的音乐?

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有哪些?播放拉丁美洲桑巴舞、伦巴舞、探戈舞片段,充分感受拉丁美洲音乐的节奏特点。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通过三种类型的作品感受理解体验了拉美音乐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虽然拉丁美洲离我们非常遥远,但生活中随时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它已经很好的融入现代音乐和国际标准体育舞蹈当中深受人们的喜爱,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

《拉丁美洲教案》

《拉丁美洲教案》 篇一:拉丁美洲教案拉丁美洲考纲 1、掌握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拉丁美洲气候类型的成因,能够运用气候和地形图说明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3、了解拉丁美洲矿产资源分布状况,通过热带雨林开发,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考向分析 1运用气候和地形图说明巴西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2结合亚马孙流域的开发,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3结合拉丁美洲区域图考察该地区的地形气候洋流等知识第一课时重点难点气候的分布和地形质检单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学生对气候特点的掌握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这部分是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目标 1、根据地图册P37.38,描述拉丁美洲的组成、位置和地形,并能画出沿主要经纬线地形剖面图。 2、结合拉丁美洲地形和气候分布特征,举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讨论,分析出拉丁美洲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3、通过拉丁美洲人文地理的学习,比较分析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异同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评价设计 1、通过作图检测学生对目标一的完成情况,方式是同桌互查的方式,使一半以上同学准确作图。 2、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目标二检测情况。 3、通过完成表格及做《导与练》P196页习题1,完成对学生目标三的检测。教学过程导入:这里是古老而又神秘的大陆,这里气候特点是湿热,这里有热情奔放的舞蹈,有令人狂热的足球,是生物的世界,是探险家梦寐以求的地方,这里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和我们说的南美洲有什么联系呢?展示材料拉丁美洲名称的由来拉丁美洲就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长期曾沦为拉丁语组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现有国家中绝大多数通行的语言属拉丁语族,故被称为拉丁美洲,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洲通过材料找到拉丁美洲的组成和纬度范围,理解拉丁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关系,拉丁美洲包括南美洲下面,我们就跟随地理的视角走近这片神秘而又古老的大陆展示学习目标 1、根据地图册P37.38,描述拉丁美洲的组成、位置和地形,并能画出沿主要经纬线地形剖面图。 2、结合拉丁美洲地形和气候分布特征,举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讨论,分析出拉丁美洲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3、通过拉丁美洲人文地理的学习,比较分析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异同点,小组合

欣赏《长江之歌》教案

欣赏《长江之歌》教案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唱《长江之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略)。 三、导入新课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 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 (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 (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 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 6、完整的欣赏《长江之歌》(录音、磁带)。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 四、总结 我们学完了《长江之歌》,大家来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吧! 【教学反思】 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大气磅礴,感情亲切而热烈,通过学唱可以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足之处: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掌握了一些唱歌方法和弱起拍的演唱,但是,我觉得还是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虽然学生非常认真的在演唱歌曲,但是由于气息功底较差,换气较多,气息支点也不够好,所以,听起来没有气势,感情处理不了《长江之歌》,虽然老师在范唱,但是学生模仿的不到位,在以后的

汇总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

教学案例 我所带的是高二(2)班,她是个庞大的班级,有56名学生。 在第一周上课的几天里,我渐渐的发现一名“怪”学生——张勇明。这名学生坐在教室正中间第二排的位置上。这样的位置是老师能看到的最佳位置,就在老师眼皮底下。上课时,其他这种位置的同学慑于被老师盯上,一般都规规矩矩的坐着,认认真真的听课,而这位同学却不然,他好象一点也不怕被我盯上。 上课时,先是看着黑板听一会儿,然后就弯下腰半趴在课桌上什么也不看,懒懒的样子,不知道在干什么。下课后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他笑着摇摇头说没有。 课后(2)班主任周老师告诉我,其实那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挺扎实的,只是有些懒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应该多注意多关照一下。 在以后的上课中,我在提问其他同学问题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去提问他。课后,走到他跟前问他有没有不清楚的问题。 渐渐的在以后的课堂上,这位同学半趴在课桌上的次数少了,当讲到关键处时,我也能看到他在集中精力听。而且我还发现他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书本内容,提前做课后练习及习题。有一次我讲四种命题的关系,下课后我走到张勇明跟前,看到他已经把下一节充分必要条件的练习题做过啦,而且准确无误。 中段考试成绩出来了,张勇明的数学考了75分(满分150分),全班第一名。其中有一道数学大题难度较大,我曾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过,可是只有张勇明一个学生作对,其他做对的同学寥寥无几。 由此,我体会到:由于(2)班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薄弱,而高中阶段新内容新知识的接受又需要以前所学内容做铺垫,而以前的知识又没真正掌握,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以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多数同学听的蒙蒙胧胧似懂非懂。 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同学做到:(1)把以前的数学课本从家里找到带到教室来,放在课桌上有意识的经常翻一翻。这样有些没记住的公式或不熟悉的公理定理就能记住了。(2)同学们作课堂笔记的时候,对于涉及到的旧知识内容如果不了解,那么也要做笔记。这样易于查漏补缺,新旧内容一起巩固并掌握。(3)当天事情当天做。每天上完新课后,若有不懂的问题争取当天解决,或者问我或者问同学。(4)经常复习巩固。 高二(班)路玉

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歌舞音乐

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歌舞音乐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实践,培养对于拉丁美洲音乐的兴趣,感受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模仿,比较等实践活动,了解拉丁美洲音乐的特点、民间乐器和分类并掌握国标舞中恰恰恰和探戈舞蹈的节奏特点。 能力目标:1、能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拉美歌舞。 2、学会哼唱墨西哥民间歌曲《美丽的小天使》,加深对拉美音乐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拉丁美洲歌舞音乐文化和民族风情,熟悉探戈音乐节奏特点。 2、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积极投入创作活动。 【教学技术和学习资源应用】: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欣赏一组拉丁美洲的风景图片。 出示课件:拉丁美洲的音乐之旅 二.新课教授 (一)拉丁美洲地理文化背景 拉丁美洲概况 学生讨论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环境、历史、社会等印象。(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拉丁美洲是指以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包括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墨西哥乌拉圭等国家。

(二)拉丁美洲乐器特点 1、介绍拉丁美洲乐器的特点 教师简述:印第安本土乐器以吹管和打击乐器较为发达,基本没有弦乐器。最常用的是竖笛、鼻笛、排箫,鼓也是印第安最为重要的乐器。自16世纪后从欧洲先后传入了提琴、竖琴和各种吉他拨弦乐器。这些外来乐器对拉美民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听辨三种秘鲁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方式。 盖那笛,恰朗戈,安塔拉(结合图片了解) 3、欣赏排箫独奏《山鹰》 观察:这段音乐中除了出现排箫,还出现了哪些其他的乐器? 师归纳:古钢琴,吉他,萨克斯,沙锤,铃鼓,康加鼓, 大提琴,五弦琴,小号等 (三)拉丁美洲舞蹈 恰恰恰 1.教师表演一段拉丁舞 设问:属于那种舞蹈?(恰恰恰) 2. 播放一段恰恰舞的舞曲音乐,练习恰恰的基本节奏。 3.。邀请学生跟着恰恰的节奏模仿恰恰舞蹈。 简述国际标准体育舞蹈的分类 1.拉丁舞(伦巴,恰恰恰,牛仔舞,桑巴,斗牛) 摩登舞(探戈,狐步,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快步) 2. 对比欣赏桑巴,伦巴,牛仔,斗牛表演录像,体味不同的舞蹈风格,感受拉美舞蹈的热 情奔放。 欣赏探戈舞曲《小伙伴》 1. 练习探戈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三条节奏。 2. 播放《小伙伴》音乐,感受音乐情绪。 设问:这段音乐里出现了刚才模仿过的那条节奏? 音乐的情绪怎么样?

拉丁美洲音乐赏析-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拉丁美洲音乐赏析-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吕小步教具:投影片,音乐vcd、录象资料、录音带、钢琴 1.通过三组作品的赏析,使学生了解拉美音乐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在“寓教与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体验拉美音乐的能力。 3.通过赏析加深学生对拉美音乐文化是三种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的理解。 重点难点:掌握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及节奏特点。 课前播放拉美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拉美音乐的情景中初步理性化的体验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 (一)设问与回答的方式导入 1.歌曲有什么特点? 2.具有何种音乐的风格? 归纳: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具有拉美音乐的风格。 出示课题:拉美音乐赏析 (二)拉美音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设问 1.拉丁美洲的地理区域、原居住人群。 2.本土音乐的主要形式。 3.混合性音乐文化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借助史地知识,了解拉美音乐的特点及形成背景。归纳: 1.指的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原居住人群为印地安人 2.拉美音乐具有印地安、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相混合的特点。 歌舞音乐是拉美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 3.欧洲入侵和黑人的贩卖带来了各自音乐文化的融合。 (大小调七声音阶和切分音的连续使用等) 在演唱中感受音乐的形象和情绪。 4.主题讨论分析

音乐通过哪些手段塑造雄鹰的形象? 使学生在分析主题旋律中了解音乐语言怎样为塑造音乐形象服务 5.归纳 平稳的节奏、弱起及三拍的连音 6.欣赏全曲并思考讨论 ⑴乐器音色及演奏技巧有何特点? ⑵乐曲速度如何变化,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 通过讨论构建主动学习的氛围,在分析音乐的过程 了解音乐在表现形象与 情感中的作用。 7.归纳 竖笛的音色及演奏技巧给人一种神秘、苍茫、升腾的感觉。 小调色彩和速度变化使悼念转为歌颂和热爱。 (四)歌舞音乐片段赏析 1.探戈 ⑴.播放探戈舞曲 请同学们说出节奏特点,强化审美体验。 ⑵.介绍探戈(投影8) 探戈是阿根廷的代表性舞蹈,2/4拍、切分音运用 是一个重要特征。 ⑶节奏练习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探戈的节奏特点 2.伦巴和桑巴 ⑴介绍伦巴、桑巴 伦巴为古巴代表性舞蹈,4/4或2/4拍,速度中等。 桑巴为巴西代表性舞蹈,2/4或3/4拍、切分音丰富。 通过对比性区别两个舞曲的不同节奏教学为参加社会音乐生活打下基础 ⑵.观看桑巴、伦巴片段,分辨舞蹈类型并归纳各自特点,利用电教手段感受不同舞蹈的特点,使教学更直观。 ⑶结论 伦巴:音乐缠绵,舞态柔美,舞步动作婀娜款。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音乐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第一课时) 学科:音乐 授课教师:xxx xxx中学

《长江之歌》教案 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中的唱歌课《长江之歌》 本单元是围绕影视音乐来展开教学的,体现了“音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突出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等。本单元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领会音乐在影视中不可代替的功能,音乐在影视中的形式和作用。《长江之歌》是本单元的必唱曲目,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这首歌曲旋律激昂,歌词大气磅礴,感情亲切而热烈,通过对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和抒发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歌曲为大调式,4/4拍,ABA加尾声的三段体结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也积累了有关演唱、演奏、表演等的相关能力和经验。但对于《长江之歌》这样一首专业性较强的歌曲,学生学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充分把握歌曲的情绪和意境;唱好歌曲中六度、七度的大跳音程的音准;高音的解决等成为本节课的难点。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科学、正确的指导和点播,以求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1、能在感受、体验影视音乐中,加深对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认识。乐于参与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对其产生继续学习和了解的愿望。 2、学唱《长江之歌》,巩固练习歌唱的呼吸方法,能以赞颂、赞美的

情感背唱歌曲。能在认识旋律的四种进行形态的基础上,通过音响加以感知。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以较好的歌唱方法和赞颂、赞美的情感背唱《长江之歌》。乐于参与演唱和欣赏影视音乐,能对其产生继续学习和了解的愿望。 2、难点:充分把握歌曲的情绪和意境;唱好歌曲中六度、七度的大跳音程的音准;高音的解决。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大屏幕等 六、教学方法:欣赏、交流、听唱 七、教学模式: 1、模式名称:整体感知;学唱体验;创新表现 2、模式环节: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学唱体验→自学质疑→创新表现 →总结收获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 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 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 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对学数学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 里“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 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 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 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拉丁美洲音乐教案

拉丁美洲音乐教案 授课人:甘谷一中尉海波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与体验拉丁美洲的音乐,感受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及风格特点。 2、能记住那些极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感受拉丁美洲绚丽多姿的歌舞特点。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 能基本说出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从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方面体验感受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播放拉美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学生走进教室。 一、设问与回答方式导入 1、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曲和我们平时听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啊?具有哪种音乐的风格特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具有拉美音乐风格特征) 二、引出课题:拉丁美洲音乐 1、由教师简略介绍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环境等。 教师归纳:拉丁美洲是指以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包括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墨西哥乌拉圭等国家。 师言:在广阔的拉丁美洲,风土,人种极其多样,因此,在音乐方面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式,除了在人种方面,原住外,从地球上各个地方迁移过来的人种都在这里互相混,所以可以说多元混合型文化是这一地区文化的最大特点,音乐文化非常丰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印第安人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和黑人音乐。

设问:拉丁美洲这种混合性音乐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讨论回答) 师归纳:混合性音乐是指印第安人、欧洲和非洲三种音乐文化的相混合,主要的原因是欧洲入侵和黑人的贩卖带来了各自音乐文化的融合,那么他们的音乐文化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拉丁美洲,感受他们混合性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讲授新课: (一)赏析《告别》器乐合奏曲,秘鲁民间乐曲。 1在欣赏之前,我先和大家来认识三种拉丁美洲的乐器:排箫、盖那笛、恰朗戈。 排箫,提起箫大家非常熟悉,是一种竹管类乐器。而排箫,顾名思义,是有一排箫,就是多个竹管按音的高低顺序排列,固定在一起,每个管子发出一个音,管子下端封闭,吹奏上端发音。 盖那笛,是一种竖笛,在古代曾用动物的腿骨制成,现在多采用竹和木制作。一般有5—7个音孔,音色粗犷、明亮。 2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作品 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乐曲旋律优美,气势雄浑,表现了印第安人在集会之后,临行时告别的情景。每件乐器仿佛代表一个人,他们相互告别,依依不舍。) 通过欣赏大家认识了三种乐器,并能清晰的分辨各种乐器的音色,非常好。(二)赏析《美丽的小天使》: 简介墨西哥: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西南部,拉丁美洲北部。是南、北美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素称“陆上桥梁”。墨西哥是美洲著名的文明古国,古玛雅、阿兹台克文化就渊源于尤卡坦半岛,又是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中心之一。首都墨西哥城是著名的文明古城,在政府大厦、学校、戏院和其他公共建筑的墙壁上,布满了各种各样鲜艳的壁画。鼓墨西哥城又称“壁画之都”。 歌曲特点: 歌曲具有浓郁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风格。采用七声大调式音阶,歌词用西班牙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认真聆听与体验拉丁美洲的音乐,感受其丰盛多彩的艺术魅力及风格特点。 2能记住那些极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感受拉丁美洲绚丽多姿的歌舞特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尊崇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能基本说出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①播放拉美出名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 ②播放拉美出名歌手詹妮弗﹒洛配兹演唱的《Let’s get loud》 ③观看拉美短片 ④听赏乐曲《激情桑巴》片段。(以上四种种方案可任选其一) 思考:1歌曲的曲名和演唱者? 2歌曲属于哪个地区的音乐风格?(节奏剧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具有浓重的 拉美音乐风格) 3根据片中出现的国家及民俗风情等说出该大洲的名字及所在的地理位置。 教学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拉美音乐的情景中初步体验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拉美音乐成因讨论交流

1课代表主持,请同学们按小组简介展示课前搜集准备的有关拉丁美洲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2课代表及小组代表归纳评价作业情况。 3教师小结: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 16世纪以前拉丁美洲大陆生活着印第安部族。古印第安人曾创造了璀璨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音乐在当时也得到了较高的发展。16世纪后,经过300多年的殖民统治,拉美音乐发生了强大的变化。大量欧洲音乐传入拉丁美洲,再就是很早开始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 大陆的非洲黑人也带来了非洲音乐文化,因此,长期以来印第安本土音乐、欧洲音乐、非洲黑人音乐的不断融合混血,便形成了如今拉丁美洲音乐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新格局。 教学意图:此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并增进同学之间学习情况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意识。 三、器乐赏析 乐器特点:印第安乐器以吹管和打击乐器较为发达,几乎没有弦乐器。16世纪后从欧洲先后传入了提琴、竖琴和各种吉他拨弦乐器。这些外来乐器对拉美民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欣赏内容: 1、拉丁美洲排萧三重奏 2、器乐合奏印第安民间乐曲《告别》 3、秘鲁乐曲《飞驰的鹰》 4、多巴哥钢鼓合奏 (一)聆听拉丁美洲排萧三重奏

苏教版《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1、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 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地图录像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4、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2、检查处学效果。 (1)出示词语: 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荡涤:洗涤。尘埃:尘土。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4、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课时目标: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进程: 一、精读训练第一节第一部分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人母亲的情怀。 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交流。 二、精读训练第一节第二部分 1、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1、指导思想: 学习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三部分中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内容时,我们需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器乐、声乐、歌舞音乐三方面让学生感受体验拉美音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了解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文化具有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三种音乐文化相融的的特点。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使优秀音乐文化得到传承。 2、教学内容: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的混合体。但由于混合的类型、层次、成份、程度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十分丰富、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所以,有人说拉丁美洲的音乐如同是一个“马赛克”,各种各样的都有,千姿百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拉丁美洲音乐以其色彩的丰富,节奏的独特,旋律的美妙,和声的浓郁,吸引着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本课除选听教材所提供的多巴哥钢鼓合奏等声乐、器乐作品外,还补充欣赏了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秘鲁乐曲《飞驰的鹰》,墨西哥民歌《美丽的小天使》等音乐作品。同时,为了能够引导学生较全面的了解拉美音乐风貌,本课还补充了充满热情、活力动感的“桑巴”和“探戈”等拉丁舞的表演录像。 二、教学过程: (一)器乐曲赏析 1、分别播放《拉丁美洲排萧三重奏》印第安民间乐曲《告别》的音响片段(注:执教者可机动选用该两段音响) 2、出示乐器图片简介乐器特点

长江之歌优秀教案

长江之歌优秀教案 【篇一:《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精读课文)】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尘埃、灌溉、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 2、展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说一说对长江的了解。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 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 水系。全流域的面积达180余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 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2)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 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 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 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3、《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放录音欣 赏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生字、生词、课文,要求字词读准,语句读顺。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等比数列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等比数列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47 等比数列 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研究另一种特殊数列———等比数列.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发现过程及应用,难点是应用.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基本知识,并熟练加以运用.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抽象、概括、归纳、猜想能力. 3. 感受等比数列丰富的现实背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由于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研究类似的问题,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所以应多放手让学生思考,并注意运用类比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清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区别,而且可以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与等差数列相比等比数列须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没有零项、q≠0等,在教学中应注意加以比较.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下面的特殊数列: 1.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下面一类特殊数列.下图是某种细胞分裂的模型. 细胞分裂个数可以组成下面的数列: 1,2,4,8,… 2. 一种计算机病毒可以查找计算机中的地址薄,通过电子函件进行传播.如果把病毒制造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一轮,函件接收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二轮,依此类推.假设每一轮每一台计算机都感染20台计算机,那么,在不重复的情况下,这种病毒每一轮感染的计算机数构成的数列是 1,20,202,203,…

(3)除了单利,银行还有一种支付利息的方式———复利,即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算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的利息,也就是通常说的“利滚利”.按照复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 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 例如,现在存入银行10000元钱,年利率是%,那么按照复利,5年内各年末得到的本利和分别是(计算时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表47-1 时间年初本金(元)年末本利和(元) 第1年10000 10000× 第2年10000×10000× 第3年10000×10000× 第4年10000×10000× 第5年10000×10000× 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下面的数列: 10000×10198,10000×101982,10000×101983,10000×101984,10000×101985. 问题:回忆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我们对这些数列应作如何研究 二、建立模型 结合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分析和探究,发现这些数列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 叫作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即 [问题] 1. q可以为0吗有没有既是等差,又是等比的数列 2. 运用类比的思想可以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把等差数列的定义中的“差”换成了“比”,同样,你能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吗如果能得出,试用以上例子加以检验. 对于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为an=a1+(n-1)d,即a1与(n-1)个d的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应为an等于a1与(n-1)个q的乘积,即an=a1qn-1.上面的几个例子都满足通项公式. 3. 你如何论证上述公式的正确性.

长江之歌教案

教材分析 [题解]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分析]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最新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案例精品版

2020年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 案例精品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案例本节课的教学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二章“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中“分析法”的第一课时。 一、设计要点 本教案在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以“创设情境、切入主题、感受新知、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感悟探究、综合提高、回顾小结”为基本教学过程,通过揭示知识的发现和发生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分析法的同时,体验有关的数学思想,提高观察与交流、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数学实例,了解用分析法思考问题的过程和特点,对分析法的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分析法,掌握探索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交流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证明的特点,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激发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磨练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1)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2)运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

2.难点:对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的概括。 3.关键:展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思考、探索。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请全体学生一起完成如下填空。 已知:如图,SA⊥平面ABC,AB⊥BC,D为直线BS上一点,求证:BC⊥AD 证明:∵SA⊥平面ABC ∵BC?平面ABC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BC⊥平面SAB ∵点D在直线BS上 ∴AD?平面SAB ∴BC⊥AD 教师教学时注意知识点拨:综合法表述形式:因为…,所以…;综合法思维过程:由因导果;综合法推理特点:顺推。并通过思路分析启发学生产生新的 证明思路和方法。 思路分析: 要证BC⊥AD 只需证BC⊥平面SAB( ∵______________) 只需证BC⊥SA( ∵____________________) 由SA⊥平面ABC知上式成立 ∴BC⊥AD成立

拉丁美洲音乐

第十三节拉丁美洲音乐 ——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交融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动让学生感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 2、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和探戈音乐的特点。 3、能够让学生通过听、唱、动等不同形式,加深对拉美音乐的理解并会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拉美歌舞。 二、教学内容: 1、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 2、墨西哥民间歌曲《美丽的小天使》 3、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 三、教材分析: 1、《告别》是一首安底斯高原印第安人的民间器乐合奏曲。旋律优美、气势雄浑,表现了印第安人在集会之后,临行前告别时的情景。乐曲为G大调,4/4子,采用五声调式音阶,乐句悠长且多下行。 2、《美丽的小天使》是一首有着浓郁的拉丁美洲音乐风格的歌曲,是一首极具墨西哥民族个性,被称为“松”的歌舞曲,歌曲表达了男女青年间的爱情,旋律缠绵、优美、动人。歌曲为A大调,3/4拍子,采用七声音阶。 3、《小伙伴》是一首阿根廷探戈舞曲。乐曲既有平稳持重的情调,又有紧张、激越的情绪,节奏强烈,乐曲为g小调,2/4拍子。 四、教学重点: 1、感受了解拉丁美洲歌舞音乐文化和民族风情。 2、对探戈节奏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积极投入创作活动。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播放拉美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学生走进教室。 (一)设问与回答方式导入 1、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曲和我们平时听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啊?具有哪种音乐的风格特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具有拉美音乐风格特征) (二)引出课题:拉丁美洲音乐 1、让学生讨论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环境、历史、社会等印象。(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拉丁美洲是指以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包括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墨西哥乌拉圭等国家。 师言:在广阔的拉丁美洲,风土,人种极其多样,因此,在音乐方面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式,除了在人种方面,原住外,从地球上各个地方迁移过来的人种都在这里互相混,所以可以说多元混合型文化是这一地区文化的最大特点,音乐文化非常丰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印第安人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和黑人音乐。 设问:拉丁美洲这种混合性音乐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独立性检验)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3第三章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 想及其初步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正态分布及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初步应用。本节课利用独立性检验进一步分析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是高中数学知识中体现统计思想的重要课节,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独立性检验的统计学原理上,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在独立性检验中,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介绍了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初步应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和反证法类似,它们都是假设论不成立,反证法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矛盾从而证得结论成立,而独立性检验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基础上推出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于是认为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因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通常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有利于结论成立的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为否定假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学习独立性检验的目的是“通过典型案例介绍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使学生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影响生活的统计方面的信息,因此具备一些统计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已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二理科15班(重二班)。 知识上: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变量回归分析等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但本节课的内容独立性检验对学生来说是新的内容,为什么有这么一个方法?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方法?通过课前的新闻引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本节课知识的应用性。独立性检验相当于建立一个判别“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有关系”这一结论是否成立的规则,并且给出该规则把“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没有有关系”错判成“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有关系”的概率。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的是了解并初步理解这个规则,而后才是会用这个规则解决问题。 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分析、归纳能力;能够进行小组活动。 但学生缺少深入探究问题的方法;运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个问题,课堂上我通过适时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展示来解决。

拉丁美洲音乐教案1[1]

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歌舞音乐 教学目标 1、通过《美丽的小天使》、《小伙伴》、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感受到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独特的歌舞音乐和奇特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对多元化音乐的浓厚兴趣。 2、通过听、唱、奏、动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拉丁美洲几种舞曲形式(桑巴、探戈、“松”),在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其音乐特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基本说出拉丁美洲的音乐、舞蹈风格特点。 2、难点:用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分析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拉美著名歌手: 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 1、今天,我们欢乐的相聚在一起,心情就像这首歌曲一样激动,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字是什么?歌手是在什么场合下演唱这首歌曲而风靡全世界的? 2、这个标志大家认识吗?球星呢?看到罗纳尔多、卡卡,听到这样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哪个国家?这个国家又处于哪个洲? 3、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所了解的拉丁美洲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等) (1)人们通常将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统称为拉丁美洲。我们所熟悉的拉丁美洲国家有巴西、古巴、阿根廷,墨西哥等。 (2)16世纪前,古代的美洲印第安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玛雅文化、阿兹台克文化、印加文化。 (3)但是从16世纪初开始,拉丁美洲各地先后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欧洲移民带来欧洲的音乐,非洲的黑人奴隶也带来了非洲的音乐。于是拉丁美洲音乐融合了印第安本土音乐、欧洲音乐、以及非洲黑人音乐风格。因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属于拉丁语系,所以这个地方叫拉丁美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