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花板”出现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初探

ELISA“花板”出现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初探
ELISA“花板”出现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初探

ELISA“花板”出现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初探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于1971年分别由瑞典学者和荷兰学者报道,开创了运用酶标记免疫技术进行液体标本中微量物质测定的实验方法。其原理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抗体的酶标记。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由此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该实验因其灵敏度较高,特异性较好,操作较简单,可大批量操作而广泛应用于多种传染性疾病的筛查工作中。然而,“花板”现象的出现,往往会给实验者判读结果带来麻烦。所谓“花板”,就是空白、阴性、阳性对照及室内质控孔结果正常,而标本孔的OD值却偏高,弱阳性结果较多。笔者对“花板”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花板原因大多在样品,解决办法主要在洗涤,孵育和显色过程也会导致。

1 花板原因大多在样品

所谓“花板”,就是空白、阴阳性对照及室内质控孔结果正常,而标本孔的OD值却偏高。之所以空白、对照及质控结果正常而标本孔异常,是因为样品本身的原因,大部分或全部标本孔的OD值偏高,很可能是因为样品中某些共有的物质非特异性的吸附于固相载体,而在实验的过程中未被除去。

1.1 待测血清中混有红细胞或纤维蛋白原这两种物质易沉淀或附着在聚乙烯孔内不易洗净,李文,卓玛等人[1,2]实验表明在较高的离心转速(3000 /min)和较长的离心时间(>10 min)之下,血液标本被充分地离心分离之后,使红细胞和纤维蛋白充分沉淀,可以在加样时避免加入红细胞和纤维蛋白,避免这两种干扰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就可避免“花板”情况。

1.2 高IgG血症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检测丙肝的实验出现花板的情况较多,原因之一是因为目前国内外的抗-HCV EIA试剂均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检测原理,间接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血清中所含的高浓度的非特异性IgG,IgG 对聚苯乙烯有较强的吸附力,非特异性IgG可吸附到固相载体上或包被的抗原上造成假阳性。

2 解决办法主要在洗涤

聚苯乙烯因其具有较强的吸附蛋白质的性能而被广泛用于ELISA实验的固相载体,聚苯乙烯等塑料对蛋白质的吸附是普遍性的,因此需要通过洗涤清除在反应过程中非特异性地吸附于固相载体的干扰物质。洗涤在ELISA 过程中虽不是一个反应步骤,但却决定着实验的成败。上述提到的血清中存在红细胞或纤维蛋白原,可以在加样前离心时得到控制,同样也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洗涤次数和浸泡时间减轻或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同样,对于血液存在的非特异性的IgG,实验者很难在加样时将其去除,那么解决的最佳时机就是洗涤过程。

ELISA在洗涤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板要平整,尤其是在用洗板机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