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为指导今后1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规划纲要》同时提出,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学校教育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保障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要做,但从当前情况看,有以下四项工作必须抓紧、抓好:

——牢固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必须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关于“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一是大力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不断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二是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坚决克服一些地区和学校只重视学校体育代表队,忽视大多数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状况的错误倾向;三是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各级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都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锲而不舍地抓好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中,体育教学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体育教学不仅要完成体育运动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而且在丰富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坚持经常、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建立终生体育意识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实现这一要求,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各级政府要按照“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要求,关注并及时解决学校体育课教学存在的困难,如课时不足、教师缺额、场地器材匮乏等,为体育课教学提供基本保障。其次,不断改进与完善行政法规,拟定适宜的教学文件,为体育课教学和课程改革提供制度保证。再其次,推动体育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更深入、具体地关心、指导这一工作。以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为例,广大体育课教师迫切期望一个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内容科学合理、适于操作的体育课程标准能及早公布,保证体育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更好、更快地深入开展。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为此,要切实加强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工作。近年来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已加大了培训力度,在连续几年安排专项资金组织西部地区骨干教师培训的基础上,2010年又启动了国家培训计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鉴于体育教师数量大,教师培训又必须安排运动技能实践环节,就地、就近组织现场培训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效果往往更好。近几年,有些条件较好的城镇地区,组织了校际合作研究,并给教师承担或参与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机会,值得提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表彰优秀体育教师,有计划地培养骨干教师,发挥他们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带头作用。

——重视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无论是学校卫生制度建设,还是学校卫生工作条件改善以及卫生保健队伍建设,都急待加强。

学校卫生是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中央7号文件规定,各级政府和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行政区域内学校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定期对学校的食品卫生、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等开展卫生监督、监测,依法进行免疫预防接种,所需费用纳入公共卫生经费支付范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巡查制度,加强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卫生管理。在健康教育方面,当务之急是建立必要的制度并安排适量的教学时间,积极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等青少年健康教育,并根据新时期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网络。

开展学校卫生及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一批关心学生、热爱工作的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与体育教师相比,这支队伍的建设困难更多。一是数量不够,且没有补充渠道;二是任务繁重但没有明确的职务考核、晋升制度,致使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近几年,一些地区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规模较大的城镇学校配备专职卫生人员,在规模较小的学校则采取请地方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定时、定点到学校巡视,取得了一定效果。应当及时总结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制定可以在全国普遍实行的规范的制度和办法,逐步解决学校卫生工作长期存在的这一难点,使学校卫生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丽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中国古代的学校名称各异,有序、校、学、塾、成均、明堂、辟雍、伴宫、灵台等。西方学校school,schule源于拉丁语shola,这个词又源于希腊语skhole,意思是“闲暇”、“休息”,后用来表示学习的地方。学校即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它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也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如下几点: 1.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非形式化的: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师等;虽有其公有平等的一面,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教育工作是附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随着生产斗争经验的积累,铜器、铁器代替石器而成为生产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了,除供人类消费之外,还有大量的剩余。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部落酋长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武装力量,把这些剩余果实据为己有,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阶级,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不复存在。而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办法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古代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2.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 随着社会的分工对生产力的影响,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用以指称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其中的“各级”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其中的“各类”除普通学校外还有各种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不同类型。它们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学校教育系统。可见,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或者说,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明确的是,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制定学制不能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⑴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学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式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学校是其重要的标志。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了时一部分人有可能摆脱直接的物质生产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精神活动或智力活动,社会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于是教育活动开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专门事业。具体条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前提条件;二是社会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内容;三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媒介。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据目前可查证的史料记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埃及,欧洲最早出现的学校约在公元前8≈前7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夏朝就有学校,但尚未完全确认,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殷有学校已从甲骨文的研究中找到证明。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教

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最新资料推荐------------------------------------------------------ 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第六章教学一、选择题 1、中小学实施quot;双基quot;教学,其中quot;双基quot;包括( A )。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D.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2、在我国,教学的基础是( A )。 A.知识的授受 B.技能的训练 C.品德的发展 D.个性的完善 3、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 D )人。 A.有个性的 B.有特长的 C.片面发展的 D.全面发展的 4、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B )。 A.课外活动 B.教学活动 C.班主任活动 D.实践活动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C )。 A.练习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讲演法 6、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 A ) 。 A.外部分组,内部分组 B.知识分组,能力分组 C.年龄分组,性别分组 D.学科分组,兴趣分组 7、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称( B )。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跨学科能力分组 D.学科能力分组 8、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 1 / 3

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B )。 A.教学方案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9、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班级教学 D.设计教学 10、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B )。 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1、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B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12、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 )。 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13、不是根据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划分课的种类的是( A )。 A.新授课 B.实验课 C.练习课 D.演示课 14、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D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思想政治教育 C.课外活动 D.教学 15、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 一是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二是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差异;三是了解( C ) 。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总的需要。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导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 通常,教育目的要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学生发展的总方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全过程。学校只能根据教育目的办学,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 2、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起选择、协作、调节和控制作用。 3、评价作用 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如何,可以有很多标准来衡量,但根本标准乃是教育目的。一般来说,凡是遵循并实现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学校,其教育质量就高。相反偏离了教育目的,其教育质量就不可能高。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对教育目的并没有具体的定论。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否则,单纯地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就会压抑和排斥个人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展。

教育学发展史(二)学校产生的条件

(二)学校的产生 1、学校产生的条件 2、人类最早的学校 (1)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 产劳动过程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即生产力的发展使脑体分工成为可能)(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日益复杂。使原来那种融于劳动之中的,以口耳相授为主 要方式的,自发的教育不能满足人类社会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学校的产生便成为必要。 1、学校产生的条件 (3)文字的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的楔形文字,它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可能,使知识有了载体,使师生之间的传授有了依托。 现在一般认为专门的学校教育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才出现的。如我国早在夏代(前21—16C)就出现了学校的雏形“庠”。《孟子·公孙丑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人类最早的学校 而世界最早的学校则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的宫廷学校。我国最早的正式学校的产生是在商朝。 结论: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学校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特点: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 夏:“庠、序、校” 孔子:“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六艺”是基本 教育目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 (2)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出现了“士”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统一局面。 秦: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我国古代教育中的独尊地位。 在选仕制度上,采用“察举制”,始设太学,官学体制比较完善。 两晋:佛、道、儒并立。 南北朝:延续,儒学地位提高。 隋:儒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开始实行科举取士(607年开始,至1902年废除,在 中国历史上延续1300年之久)。 唐:儒学地位得到巩固,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书院,官学发达。六学二馆:国子学(三品)、太学(五品)、四门学(七品)、律学、书学、算学(八品);崇文馆、弘文馆(宰相大臣、皇亲国戚)。 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 科举考试:抓住教育的主导权。 学成文武艺,售于帝王家。 人生四大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雨。范进中举。宋:书院发展达到高峰,最后书院也渐渐被纳入科举的行列。 元、明、清:延续前朝,明代“八股文”取士,科举制进一步模式化 中国农业社会教育特征 ①鲜明的阶级性;(原因: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②官学、私学并存;

2020年教资考试: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资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重要内容,对于考生理解和掌握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文都教育就对这一重要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主要有五个途径,分别是: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必须做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把教育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现在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一般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这些都要渗透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中,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堂课,乃至每一个环节。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新课程改革当中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1702)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制,这个学制还在 199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里得到了确认。它包 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 学校教育(幼儿园):招收 3~6、 7 岁的幼儿。 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 岁儿童入学,学 制为 5~6 年。在成人教育方面,是成人初等业余教育。 中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 学。全日制中学修业年限为 6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职业高中 2~ 3 年,中等专业学校3~ 4 年,技工学校 2~3 年。属成人教育的各类 业余中学,修业年限适当延长。 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高等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为 2~3 年。大学和专门学院修业年限为 4~5 年,毕业考试合格者,授予学士学位。业余大学修业年限适当延长,学完规定课程经考核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同类专业水平者,承认学历,享受同等待遇。条件较好的大学、专门学院和科学研究机关设立研究生教育机构。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 2~3 年,招收获学士学位者和同等学力者,完成学业授予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 3 年,招收或硕士学位者和同等学力者,完成学业授予博士学位。在职研究生修业年限适当延长,完成学业者也可获得相应学位。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

制。 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对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大和越 来越迫切,我国的单轨学制必然要走向分支型学制。 二十多年来,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我们现在正在走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 走向分支型学制,下一步要走的道路将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 制。这是现代学制发展的大趋势。

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一、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1.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有关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2.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向优秀教师学习,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3.通过实习,全面检查我们师范技能的强弱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三个方面。 1、教学实习工作安排及有关注意事项: (1) 队员见习期间必须参加原任教师的授课,做好见习记录,课后虚心请教。争取本科组老师的课。 (2)每位队员必须讲授新课10节以上(不包括重复课),其中6节独立课(不需要教师指导,独立写出教案上课)。 (3)每个实习生都必须认真钻研所实习学科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力求弄懂弄通。 (4)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写出详细教案,要进行集体备课。教案必须交原任教师指导,必须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5)每节课上课前应进行检查性预讲,同专业的队员必须参加听课,并邀请原任教师指导,预讲后由听课师生提出意见,实习老师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送原任教师审阅批准后方能试教。 (6)坚持互相听课和评议制度。在备课、预讲上课等活动中,应该虚心向原科任教师学习,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特别是同一备课小组和同一个班的实习老师,必须集体备课,必须互相听课,互相评议,并认真做好听课和评议的记录。 (7)实习授课期间,如出现课时冲突等情况,一定要请示原任老师批准。(8)认真做好批改作业和下班辅导中学生的工作,认真研究作业的正确答案,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疑难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作出统一正确答案,送原科任老师审批,然后才着手批改作业,作业批改后,应先在小组内互相检查防止错漏,或批改后送回原科任老师审阅后才发给学生,对于作业中的普遍错误,要进行集体辅导,个别错,个别当面改。应对中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七章 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第七章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改革实践价值的实现。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精心安排下进行的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5教学与教育、课程、智育等概念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的一般任务 1【教授】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现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 2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3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a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把握了教学的根本和整体 b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 c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认识需要教师的指导 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阶段 1、【引起】动机 (1)设法使学生在每个章节、每个课题前,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变社会教育要求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2)进行新颖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3)设置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 (4)培养学生独立进取的个性,使学生自我激励。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2011-11-13 17:29:40)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经过“文革”破坏和之后的恢复和改革,我国形成了目前的学校教育制度系统。 (1)幼儿教育:实施机关为幼儿园,招收3~6岁儿童入学,任务是解放妇女劳动,使幼儿接受早期教育,为接受小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初等教育:包括普通小学和成人初等学校。普通小学招收7周岁儿童入学,实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修业年限5~6年,实行一贯制,任务是使儿童打好读写算的基础,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人初等学校:主要学习语文、算术两科。扫盲识字班招收文盲、半文盲的人入学,以学会1500~2000个常用字为扫盲标准。 (3)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学校或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学校。 普通中学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初中修业年限为3年,实行普及义务教育;高中修业年限为3年。普通中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受到全面教育,一方面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教育培养合格新生。 农业中学: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2~3年,任务是为农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技术后备力量,为农村培养各种急需人才。 职业学校和职业高中: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3年,任务是培养劳动力量和技术后备力量,为城市培养各种急需人才。 技工学校: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3年,任务是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 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3~4 年;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3年。任务是培养中级的专门业务人才和技术人才。 成人中等学校:包括成人业余初中和高中、成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成人业余初中和高中分别招收具有小学和初中程度的青少年入学,修业年限2~3年。 成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实行脱产和半脱产,修业年限为2~3年。 (4)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专门学院、成人教育的高等学院、研究生院。 大学和专门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学。修业年限为4~5年。 成人教育的高等学校: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职业大学、农业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等,招收具有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人入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给自学考试合格者发给单科成绩证明书;累积分达到专业毕业要求的发给毕业证。 研究生院:由各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单位招收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修业年限为2--3年,部分高等学院设有研究生院(部)。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学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关键看一所学校的教师素质。因此,教育部门一直把教师的培训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尤其是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国家更是倾注了巨大心力。教学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传承知识、陶冶道德和训练技能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个性风格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个人教学风格更多的凸显了教师自身丰厚的文化素养、精湛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魅力、高超的教学方法以及优异的教学效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老师,必须潜心锤炼彰显个人特点的教学风格。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的一句话:“教师,这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第一盏、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是他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他们尊重科学、文化和教育。” 这句话足以道出了教师的重要性。这不仅因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因为教师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与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老师们都说,做一名教师容易,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却非常之难。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教师提出几点希望:希望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并特别强调:“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确,因为做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拥有比普通教师更高的要求。在此,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素质及条件: 1、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爱。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温总理讲过,“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人,都应该有一颗同情心、一颗爱心。同情和爱心是道德的基础。”教师的爱心,既是激励学生成长、学习的催化剂,更是一颗种子,把同样的爱心播撒、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同样,只有充满爱心的人,才会懂得教师存在的价值,乐于做教师并享受教师生活的乐趣。只有热爱学生,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作为老师不仅要爱那些优等生,更要偏爱那些差生,让每位同学都体会到老师的爱不仅是无私的,更是公平的。所以,老师的爱,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更是培养一个良好的班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我们有必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还要强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有可能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所以我认为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珍爱生命、懂得生活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哪些?(请列举几点)您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 1、简洁端庄的服饰。作为人民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穿着应该得体大方,符合我们教师的身份,着装可以时尚,可以新潮,但不能独出心裁,不能奇装异服,应在简洁之中体现端庄,不能以前卫体现个性,不要过分张扬。 2、良好的师德。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师,理应明确自身责任,躬身垂范,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自己的道德形象上,一定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3、语言健康规范。作为老师,说话要得体,要与自己教师的身份相符合。对于小学生而言,讲课语言要学会儿童化,富有儿童味;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4、举止文明礼貌。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等等。 我自认为本人在教师基本礼仪上面还做得较好,需要改进的是有时讲课敲击讲台,今后一定改过来。

教育概论试卷答案

仅供参考 整理的过于仓促,有些方面内容不足,请大家自行完善,谢谢!! 解析题: 1. 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2. 马克思主义的人全面发展学说?(P63) 认为人全面发展,应该是体力和智力统一发展的,而且还包括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发展,还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总的来说,个体和社会全体成员以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精神、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 3.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的条件) 1、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等)的发展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等方面的发展、是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紧密相连。 2、在众多的教育者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四个方面因素,这四个因素互相关系,互为条件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4. 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义务教育制度是?(P196—P197) (1)我国现行学制包括:1、幼儿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2)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国民基础教育,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 现代义务教育是具有强迫性、普及性、免费性。

德育的主要途径

德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 学校德育工作要能真正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育中……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思想,各级德育管理者必须重视对德育途径的研究,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作用。 一、学校德育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这是学校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特别是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政治课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二)班主任工作、年级活动、班级活动是进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导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共青团、学生会活动是德育工作最有生气,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途径。 (四)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五)生活劳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 (六)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环境是德育工作一条不可忽视的潜形途径。 各德育途径有各自的功能,缺一不可,也不能互相代替,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 当然,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与学校教育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增强了德育的实效。 二、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途径 (一)学校以教学为主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它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一项最经常、最基本的工作。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要渠道,是德育的主要途径。 (二)教学所用时间最多 德育目标的实施受一定时间、空间的限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每周30多节课时,占学生在校时间的80%以上,其中政治课、校会、班会、团会活动共只有4节至5节,德育课与文化课的时间比例是1:7。同时从教师人数上分析,班主任、政治教师、德育干部与其他任课教师的比例是1:4左右。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工作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德育工作如果脱离了占学校工作中绝大部分时间、空间和任教人数最多的课堂教学,单靠少数班主任、政治教师、团队干部是完不成全面教育学生的任务的。 (三)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我们现行的教材,是根据各学科特点和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编写的,其中蕴含着相当多的直接或间接的德育因素。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早已认识到智与德是统一的,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人做人,“传道”与“授业”相结合,即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前苏联

学校教育目标及愿景

学校教育目标及愿景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学校教育目标及愿景 一、教育目标: (一)营造快乐、健康的學習環境。 (二)培養尊重、和諧的校園文化。 (三)追求卓越、創新的教育品質。 (四)開發潛能,發展多元的智慧。 (五)重視差異,促成適性的發展。 二、学校愿景: 环境的改善 设备的充实 快乐、健康的学习环境 安全的维护 身心的健康 亲师相互尊重 师生感情融洽 尊重、和谐的校园文化 体恤、关怀、沟通 培养民主素养 发挥专业精神 开发多元智慧 卓越、创新的教育品质 追求改革创新 整合社会资源 发展学校特色 三、学校发展方向: (一)學校發展目標: 1.配合國家及社會變遷的需要,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培養學生 具備現代國民應有的基本能力。 2.注重個體適性發展,結合社會資源,重視個別差異,規畫新世紀 教材教法。 3.配合本校地理環境、學校規模、軟硬體設施,有效建構學校本位課程。 4.充分發揮教師專業精神,研發教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5.鼓勵學生運用媒體資源,開擴視野、蒐集資訊,解決問題,並設計合宜的教 材,激發學生之潛能。 (二)教務工作重點: 1.推展多元智慧的教學活動,創造學校特色,建構學校本位課程。

2.落實學生基本學力之養成,培養現代國民應具備之基本學習、生活能力 及終生學習的意願。 3.發展多元評量策略,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建立學生的信心。 4.推廣資訊教育,提升電腦應用能力。 5.推展學習型學校,發揮專業理念,提升教學效果。 6.推展班群及協同教學,發揮教師專長,提升教學品質。 7.辦理各項學藝活動,激勵學生才能,表示學習成果。 8.鼓勵家長參與各項學校活動,鼓勵家長參與,成為教育的伙伴。 (三)訓導工作重點: 1.發展學生社團及體育、音樂團隊、成立童軍,提供學生多元化學習機會, 並藉此培養正當休閒活動。 2.辦理多樣化競賽,以團體競賽激發合作學習精神,以個人競賽培養學生自 我挑戰;促進學生發揮潛能建立自信。 3.利用週會活動及相關時間實施法治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春暉專案等,以 增強學生守法守紀的觀念。 4.加強學生校內、校外生活指導,養成有禮貌、守秩序、愛清潔等好習慣的 兒童。 5.推廣衛生教育,實施口腔保健、視力保健、缺點矯治、及其它疾病預防宣 導教育,培養健康國民。 6.落實安全教育,建立導護制度,加強校園巡邏,利用社區資源及家長力量 建立安全維護網,結合愛心商店,致力消除治安死角,營造安全的社區環境。 7.加強設備、設施安全檢查,並成立校園緊急事件處理小組,確保學生活動 安全。 8.實施環境教育,加強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回收、垃圾減量及廁所整潔。 9.推展健康體適能觀念,加強體適能教學,辦理各項體育活動,提振 學生體能,培養學生養成運動習慣。 (四)總務工作重點: 1.積極收回校地,加速校舍建築整體規劃,期能滿足學校未來發展之所需。 2.主動積極檢查更新維護學校硬體設備,落實全校無障礙環境設施,以營造 安全的學習環境。 3.機動快速採購品質優良的各項教學設備及材料,以支援教學。 4.規劃校園環境景觀美化綠化,花木植栽定期修剪更換,以發揮境教功能。 5.加強營繕工程檢核,執行公共安全管理,以確保師生整體安全, 6.發揮總務優秀團隊的力量,為全體師生提供最佳的支援與最速的服務。 (五)輔導工作重點: 1.規劃並鼓勵教師參與輔導知能研習活動,以提昇初級預防之輔導功能。 2.推動認輔制度及班級個案輔導工作,經由個別、小團輔或班級方式 協助優先關懷學生之成長。 3.辦理多元親職教育活動,溝通親子教養觀念及方法,加強親師合作,舉辦 學校日活動,鼓勵家長關懷學校、參與校務。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各级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和高等学校 12世纪产生中世纪大学,意大利、法国等,文学科、神学科、医学科、法学科,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A: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改造中世纪大学 B:创办新大学和新高等学校 (二)中学 1、文艺复兴期间,古典文科学校,学习七艺和拉丁语、希腊语,为大学预科, 为教会国家培养僧侣、官吏。 2、实科中学:18世纪初,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 (三)小学 行会学校、基尔特学校,本族语读写算,宗教, 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劳动者的初步读写算能力、自然社会常识 (四)初级中学 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有文化的脑力劳动者, (五)职业学校 学徒制,职业教育法令,普通中学----综合中学 (六)高级中学 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生产和劳动性质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七)短期大学和大学 高等教育大众化, (八)幼儿教育机构 从保育到教育 (九)研究生教育机构 19世纪德国,现代学位,哲学博士 (十)成人教育机构 现代社会产物,以在生产上运用科学技术为特征。

现代技术要求知识更新,闲暇时间增多,个性发展需要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纵向划分学校系统(双轨学制),横向划分学校阶段(单轨学制) (一)双轨学制 1、自上而下,大学(其他高等学校)----中学(中学预备班) 2、自下而上,小学(小学和初中)----职业学校(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 育) (二)单轨学制 学术性一轨没有充分发育,群众性小学和中学迅速发展,形成美国单轨制(三)分支型学制 文科中学和职业学校单设,既有单轨特点,又有双轨学制因素。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英德,综合中学(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并轨) 双轨并轨与义务教育,综合中学===现代中等教育发展趋势 (二)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发生重大变化 1、幼儿教育阶段 幼儿教育提前结束,加强与小学的联系 2、小学教育阶段 小学无初高之分,年龄提前,年限缩短,与初中衔接 3、初中教育阶段 初中延长,普通教育中间阶段,小学初中合并 4、高中教育阶段 三种类型学制,区别最大—高中教育阶段,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多样化 西欧高中----大学预备教育,苏联高中----大学预备、普及高中文化科学知识教育 美国综合高中----大学预备、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教育 5、职业教育阶段 古老学徒制教育----现代职业教育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 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2.教育的历史性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教育的长期性 5.教育的生产性 6.教育的民族性 (三)、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教育的对象,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教育媒介: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四)教育的功能 1.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正向(积极)功能:促进 负向(消极)功能:阻碍 2.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 显性功能:外显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隐性功能:非预期性的,但不绝对。 (五)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它的提出标志着教育的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 2.心理起源论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孟禄。 3.劳动起源说

科学的教育起源观点。 观点: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代表人物:恩格斯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 学校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和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管理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一、古代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1)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 第一、出现了学校 夏: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 第三、教育目的是培养国家的未来统治者; 第四、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教育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科课程的雏形(以礼乐为中心) (2)欧洲: 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人和武士的培养。 雅典教育: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 2.封建社会的教育 (1)中国 第一、教育不仅具有阶级性,还具有等级性。如唐朝的“二馆六学”; 第二、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 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2.封建社会的教育 (2)欧洲 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又称僧侣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

学校文化建设的十个基本途径

学校文化建设的十个基本途径 老师们、同志们:在当前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基础教育全面走向普及的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更加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管理,形成文化特色,培育文化品味,明确新的发展优势,确立新的发展追求。建立学校文化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责任与利益的关系。建设学校文化,各地各校可以因地制宜,百花齐放,但我想最主要有十个基本途径。 第一个途径就是确立学校文化建设品味。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 段。以前重视规模扩大,现在重视质量提升;以前重视量的普及,现在要强调内涵发展。政府对教育投入加大了,学校的硬件改善了,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确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在向纵深发展;因而,学校发展有了新的需求和动力,亟待培育一种以师生为本的新文化。现代教育制度,呼唤学校自主发展意识,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催生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所以我认为要选择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为此,必然要求选择优良的内部治理、先进的现代管理,在学校中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局面。学校文化建设就是继承、创新和整合;使先进的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变成学校的强势文化、主导文化,应该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进行学校文化的构建,增强学校核心发展力,和谐发展力,自觉追求高品位的文化,这是学校文化基础和重要标志。二十年前我们强调学校合格,十年前我们强调是学校特色,而今全国的中小学重视特色建设了,我想强调学校的品味建设,学校品味是学校特色进一步延伸。 第二个途径是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一说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外显为学校的行为和校风,内隐则是学校的价值观念。学校的价值观为学校全体师生指明了学校共同的向往、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这是学校取得成功并长盛不衰的必要条件。愿景与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根基,共同价值观是愿景的灵魂,学校的共同愿景是规范学校行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力量。建设学校文化,必须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那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校要建设成为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的试验基地。民主能使师生员工心情舒畅,调动积极性;重大决策应该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照顾各方关切,尤其是要考虑在技术上是可行,在经济上是否合理,在法律上是否允许,在操作上是否可执行,在进度上是否能实现。同时,要提倡依法治校。学校要建成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人间净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中小学的大门是面向人人敞开的。没有全民教育的普及,便没有国家的未来。基础教育不能只面向精英,面向少数,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听话的学生、你喜欢的学生、班干部,而应该全体学生,尤其是要面向向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