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复习要点

古典文献学复习要点
古典文献学复习要点

1《辞海》: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2古典文献是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辞源》: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4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5“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郑鹤声、郑鹤春兄弟。两人1928年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

6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问,也就是广义的校雠学,即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

7目录、版本与校勘:文献学三大传统主干知识

8目录学最大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9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10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版本学即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11伪书:是指某种文献现存的署名作者及其所属时代并非真实的,存在着作假情况。

12辑佚:把佚文献从诸书中逐一辑出,重新搜集整理,就叫做辑佚。

13清代学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是其门而入。”“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14学习版本学的重要性:首先有助于读书,它使我们知道读书要重视版本,应选择善本,读书不注重版本会影响我们对原著的正确理解。其次有助于引书和校书。我们在写作和研究中经常要引用文献,而引用文献必须注意版本,这里既有文献学的专门训练,又有学术规范的一般要求。至于用各种版本来校书,对于版本学的讲究,更无需多言。

15明代胡应麟的《四部正讹》和梁启超“辨伪十二条”系统地总结了辨伪的理论与方法。顾颉刚的《古史辨》的出现,则标志着现代辨伪学的开端

16古文献的亡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文献亡佚,二是原文献亡佚或散佚,但其中部分内容散存于其他文献(如类书、典籍注文等)中,这种文献就叫做佚文献

17《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传说中最古老的典籍。商代的甲骨文,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易经》、《诗经》、《尚书》则是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传世文献。

18孔子最早提出“文献”一词。相传孔子对《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有校释整理。

19.西汉刘向和刘歆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堪称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

20魏晋玄学:是两汉经学家衰微后的主导学术,它以谈论“三玄”(《周易》、《庄子》、《老子》)为风尚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21狭义的纬书指的是七纬:汉代方士化的儒生依据今文经学附丽经义制作的《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的统称,也称“七经纬”。与两汉经学相配的是纬学,纬学兴起于西汉后期,盛行于东汉

22孔门第子及后中,子夏文献整理尤其突出,传《毛诗》、《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均传自其手。

23.完整保留下来的东汉学者郑玄的文献学著作是《毛诗笺》和《三礼注》。堪称两汉古典文献学集大成者。

24东汉著名学者许慎著有《五经异义》和《说文解字》,世称“五经无双许叔重”。

25.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唐刻本为唐懿宗九年刻印的《金刚经》。

26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他的代表作是《史通》,是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在古典文献学上有着独特地贡献。提出了著名的“六家”和“二体”说。

27赵明诚:《金石录》,这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

28官修目录代表:是宋仁宗景佑元年王尧臣等奉诏编纂的《崇文总目》。私家目录代表:是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高似孙的《子略》。其中,尤氏书目首开著录书籍版本的先例。高氏的《子略》则是子部的专科目录。

29先秦是我国古典文献学初创时期,两汉是成熟时期,魏晋南北朝是南北分立时期,隋唐是结束南北分立使文献学得到统一的时期,宋元明是义理之学与考据学不断发展时期,清及近代则是考据学集大成时期。

30王懿荣在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发现了甲骨文,他是中国收藏、发现和认识甲骨文的第一人。孙诒让:《契文举例》,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著作

31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世称“石刻之祖”,即在十块鼓形石头上刻有十首四言诗。

32《七录》是继汉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著,南朝梁阮孝绪撰。

33古典文献从古至今的传抄方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不同阶段:刻写→书写→印刷→拷贝。

34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诗经》是我国最早之诗歌总集,后来归入“经部”。刘向编辑《楚辞》,后世有称为“总集之始”。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35.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别集编纂体例主要有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36别集的文献价值。第一别集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数量很大,所以文献价值大。第二别集收录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是研究某一作家生平、背景、思想、成就的主要依据。第三别集也有助于人们了解或研究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情况。第四别集也是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

37总集文献价值重大,一方面通代或断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为人们了解或研究一个或多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提供了不可获缺的文献依据,尤其是早期的总集《文选》、《玉台新咏》等,被文献学家誉为“上乘”之作。另一方面,通代的或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的全部作品的总集,将一个或多个朝代某一种体裁的作品全部汇集起来,人们一书在手,就可以了解一定时期内某一体裁的全部原始文献。这也是《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唐文》、《全唐诗》之类的总集颇受学者重视的主要原因。

38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类书为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的工具书,多采辑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可分若干子目,供读书写作时查阅、征引。它们的区别主要是:⑴丛书是按丛书整体立意的要求辑原著而成书;类书则是辑录著作原文以为条目,集条目而成书。⑵丛书是完整的书,供阅读或收藏;类书则是工具书、资料书,所辑是原始资料,供查阅或征引。

39总集和别集的关系1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重体裁的作品。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2总集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史料,包括一些没有流传下来的作家的作品;别集是一些总集编纂的基础。

40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41:“丛书”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南宋萧齐时的陆澄合汇编的《地理书》和梁代任昉的《地记》被认为是“丛书之祖”。现在一般认为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为最早的丛书。

42丛书种类按内容有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综合性丛书:最著名的即《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续编》《三编》等。43专科性丛书是指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或某一类别的丛书。

44我国最早的书目为刘向、刘歆编辑之《别录》、《七略

45古代以训释字形为主的称字书或字典,如《说文解字》;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的称训诂书,如《尔雅》;以讲字音为主者称韵书,如《广韵》。《说文解字》为最早之字书《尔雅》为最早之词典收字最多的是《汉语大字典》

46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47一书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书各篇叙录(也有只有篇名而没有叙录的)。最早的一书目录一般认为是《诗》、《书》的序及《周易·序卦传》群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最早的群书目录一般认为是汉武帝时军政杨仆整理的兵书《兵录》,最早的综合性群书目录一般认为是《汉书·艺文志》。

48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语出自章学诚《校雠通义·叙曰》,原文为“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有条别阐明的意思,“辨章学术”,就是将千头万绪的各科学术条分缕析,辨别清楚;“镜”,即鉴照比较;“考镜源流”,就是撮取古今学术发展的史料,通过比较鉴别,溯其源流正变。这是学术分类和学术史的任务。后世目录学家无不将其奉为宗旨。

48目录学就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49古代目录学萌芽在先秦。《易传》之《序卦》篇是早期的一书目录。古代目录学正式兴起在西汉。

50叙录(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51类序是古代目录书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52史志目录的种类⑴正史中原有的的艺文志或经籍志⑵正史原书本无,后人补撰的,及原书虽有,后人补编的艺文志或经籍志。补史志:补撰或补注正史的目录为“补史志”,或简称“补志”。补史志方面的成就一是《二十五史补编》,另一方面就是十史“艺文经籍志”的编印。⑶其他史籍里的目录

53史志目录的特点:史志目录为后代史家据旧有国家藏书目录编制或据各史列传、旧有目录及其他文献资料补撰而成的,并非严格的藏书目录;著录范围或包括本朝及前代图书,或只录本朝著述(如明、清二志);部分史志目录并撰有序文及大类(略、部)、小类(家、种)之序,以叙源流得失,具有“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学术价值

54“十三经”指哪些典籍?“十三经注疏”每种书的注者和疏者各是谁?(用繁体字书写)《周易正義》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周禮注疏》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鄭玄注唐賈公彥《禮記正義》鄭玄注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集解孔穎達正義《春秋公羊傳注疏》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榖梁傳注疏》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論語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經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漢趙歧章句宋孫奭疏

55私家目录著录详细,且多有提要,对读书治学大有帮助。他们又往往不受正统观点的束缚,不少书目著录了正统目录不载的通俗小说和戏曲文学书籍等,可补官修国家图书目录与史志目录之缺。

56丛书目录的种类⑴综合性图书目录中的“丛书类”,如《书目答问》中的从书目。⑵某一部“丛书”的目录如《四库全书书目》、《四部丛刊书录》、《四部备要书目提要》⑶专门性丛书目录最早的专门性丛书目录是清嘉庆时顾修所编录的《汇刻书目初编》规模及影响最大的专门性丛书目录是《中国丛书综录》57专科目录是将与某一专门学科有关的图书书目编制而成的一种目录。汉武帝时军政杨仆所编的《兵录》是最早的专科目录

58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一、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概况了解学术的盛衰二、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学术的演变三、有助于学术文化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

59狭义的版本是指刻板(即雕版)印书出现以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因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广义的版本是指一切形式的书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60写本又称手写本,指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

61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写本的特点是:第一,这一时期是文字载体和图书制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第二,就写本内容而言可分全本和节本两大类。第三,就抄写者而言,除了学者自抄以外,主要依靠经生。

62清代写本的特点和价值:第一,互通有无,借抄成风。第二,所抄内容以善本为主。有不少戏曲唱本、弹词小说方面的内容。清代写本的价值:首先可补刻本之不足。其次有些抄本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63写本的种类:手稿本、稿本、抄本

64刻本种类1.按照刻印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2.按照书籍刻印的地域就国内而言,可分为浙本、蜀本、闽本、平水本(山西)。就国外而言,有朝鲜本、日本本、越南本、梵本等。3.按照书籍刻印的主体,可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4按照书籍刻印的先后,可分为原刻本、初刻本、重刻本、翻刻本、副刻本、影刻本;5.按照书籍刻印的版式和字体,可分为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书帕本、插图本、批校本、墨口本、白口本、十行本、八行本等。6.按照书籍印刷的墨色,可分为蓝印本、朱印本、墨印本、朱墨本、套印本等。蓝印本、朱印本多是印刷的校样,大抵明人多蓝印本、清人多朱印本。7.按照书籍流通的情况,可分为通行本、旧刻本、残本、善本、孤本等。

65原刻本:是相对于重刻本、覆刻本而言的。一种书在不同时期或地区常有几种刻本,其最初刻印者为后刻诸本的依据,称为祖本或原刻本。

重刻本:重刻本是相对于原刻本而言的。以原刻本为底本,重新刻版刷印而成的本子。其行款版式不一定与原刻本相同

翻刻本:也叫覆刻本,是指严格按照原刻本的内容、行款、版式重新刻版刷印而成的本子。

66善本是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

67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一般认为兴起于宋。

68避讳,就是在所书写的文字中不得直接出现当代君主及其所尊之名,要采取适当方法加以回避,以表示尊崇。这些所避讳的字就是讳字。避讳分避国讳和避家讳两种。一般认为始于周,行于秦汉,盛于隋唐,严于宋,极于清,直至民国改元。文献避讳常有改字、空字、缺笔、改音等。

69梳析源流1.所谓“杭析源流,就是以结集本为依据,比较各种版本,考订同书异本之间的先后关系,将其排比为一个或几个系统。2.具体作法第一步是找出各种版本的底本和特征,所谓“特征”主要指出篇卷、文字、附录、编例、讳字、行款等方面的不同之处;第二步是分析归纳。

70版本的鉴别与选择一、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1.验牌记2考刻工3看板式4查讳字5看字体6看纸墨7看装帧8审书名二、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1.读序跋2审内容三据前人成果进行鉴别。1.读题识2.审藏印3查著录

71校勘即通过一书的不同版本,包括唐以前的写本、简册和唐以后的稿本、抄本等,包括他书的有关记载,以及一书前后有关文字的核对,发现并尽可能的清楚这部书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讹误、衍脱、倒置、重文、错简以及其它诸类问题,以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并且指出有关记载的疑似问题。

72本书的异本:稿本、抄本、拓本、印本、注本、选本、校本

73校勘的资料:1本书的异本2他书的引文3其他有关资料

74《校勘学释例》陈垣用元刻本及诸本校沈家刻本《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撰成此书。全书分六卷,揭示了文献错误的通弊,还对校勘方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5校勘的主要方法:对校法、本教法、他教法、理教法、综合考辨法

76文献学上的伪书是指哪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以及内容造假的古典文献。

77、伪书产生的原因1.尚古观念而产生的伪书2.文献亡佚而产生的伪书3.政治相争而产生的伪书4.学术相争而产生的伪书5.伪署作者而产生的伪书6.好事或妄为而产生的伪书

78第一,从行为动机看,伪书基本有三类:故意作伪;主观过失作伪;客观因素促成伪书。第二、从存在形态看,则可分为四类:全伪;真伪混杂;内容真而形态伪;本真而误认为有伪。第三、从作伪方式看,伪书种类有八:掇拾古人之事而伪;挟辑古人之文而伪;假传古人之名而伪;蹈用古书之名而伪;自隐假托他名而伪;剽窃题属自名而伪;后世臆改妄题而伪;后世增补益附而伪。

79狭义辨伪,主要指辨别古文献的真伪。其任务是确定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体现其原本的文献归属,而考证认定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

80伪书的意义重大,为一切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辨真伪能确定文献价值;二是辨真伪有益于古籍整理;三是辨真伪能正确编纂史书;四是辨真伪能理清学术源流。

81考辨伪书的要点一是尊重而不迷信前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二是分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三是综合考察而不单凭某一方法轻断真伪。82伪书存在的价值一、保存古代的佚书二、保存古代的神话三、保存古代的制度四、保存古代的思想五、保存古代的科技六、保存古代的语言

83明代刻书的特点第一,就刻书地区而言,星罗棋布,遍地开花。建阳、苏州、金陵、新安、杭州、北京等地刻家云集,刻本众多,是明代刻书的中心地区。第二,就刻书数量而言,远轶前代。第三,就刻书内容而言,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第四,就印刷技术而言,巧夺天工,炉火纯青。印刷技术至精湛表现在活字印刷的普及、套版印刷的广泛应用、插图本的大量出现和饾版拱花的发明。第五,就刻本形式而言,弘治以前,多四周双边,赵体字,粗黑口;正德以后多白口,书口刻有字数、刻工姓名,序目卷末等处多刻有牌记,仿宋体字,多白棉纸;万历以后,仍多白口,多竹纸,匠体字,有讳字。

84清代刻书的特点:第一,就刻书时间而言,前期比较发达,康雍乾三朝刻书最多。第二,就刻书地区而言,和明代一样,分布地区较广,通都大邑,无不刻书。但比较而言,北京和浙江地区刻书最多。第三,就刻本内容而言,丛书较多。《中国丛书综录》著录的2797中丛书中,清代丛书占绝大多数。第四,就刻本形式而言,左右双边多,白口多。不少刻本都有书名页,书名页正中刻大字书名,右上小字刻著者姓名,左下小字刻藏版者或刻印者。写刻本较多。

85唐代刻书特点第一,就地区而言,四川刻书最多,江苏、浙江等地次之。第二,就刻书单位而言,坊刻最多,家刻次之。第三,就内容而言,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常用杂书次之。五代刻书特点:第一,就地区而言,汴京(河南开封)、成都和杭州三地刻书比较发达。第二,就刻书单位而言,官刻和家刻发展很快。第三,就内容而言,在大量刻印宗教、杂书的同时,开始刻印经书、类书、诗文集等

86卷轴装:所谓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子。

87讹:讹也称误,将文献中原有的文字写错了,是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脱:将文献中原有的文字弄丢了,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

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衍一字或数字较常见,也有衍一句或数句的。

倒: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88对校: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

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89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

90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

91、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当发现书面材料中的确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足够的资金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

来加以改正。

92文献亡佚的原因:文献亡佚的原因有如下几种,(1)天灾人祸及战乱;(2)统治者个人主观原因禁毁;(3)古人重德轻艺;(4)出书技术落后;(5)重视文词,鄙弃朴学;(6)重修后原书亡佚;(7)引人废言;(8)私人收藏

93辑佚材料的来源:辑佚的主要资源有,(1)类书,从辑佚的角度来看,类书是保存佚文最多的图书类型之一;(2)古注,为辑佚家看重,成为辑佚的又一宝藏;(3)史书,是辑佚的重要资源;(4)地志;(5)字书,古字书是辑佚者必采之书;(6)杂抄,辑佚于杂抄一类书中采获颇多

94清朝人辑佚方面的贡献还是很大的,著名的有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的《黄氏逸书考》,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

95北宋“四大部书”指的是宋初官纂的四大类书,即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太平御览》、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它们都是在北宋初期纂修而成的。

96现存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有以下三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唐书目》

1《艺文类聚》唐·欧阳询2《论语集解》魏·何晏3《老子注》王弼4《春秋左传集解》春秋·左丘明5《颜氏家训》颜之推6《五经正义》孔颖达(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7唐·知己《史通》8《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

(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9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10北宋·欧阳修《集古录》11南宋·郑樵《通志》《尔雅注》12南宋·洪迈《容斋随笔》13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论语集注》14.明·解缙姚广孝《永乐大典》15明·焦竑《国朝献征录》16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17东汉·班固.《汉书》《汉书·艺文志》18西汉·司马迁《史记》19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20东汉·许慎《五经异义》《说文解字》. 21西晋·郭象《庄子注》22《春秋经传集解》魏晋·杜预23.南朝·刘孝标《世说新语注》24.三国·韦昭《国语解》25《汉书集注》薛瓒26魏晋·徐广.《史记音义》27.东汉·裴松之《三国志注》28.北魏·郦道元《水经注》2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30清·章学诚:代表作《校雠通义》《文史通义》钱大昕:主要著作:《恒言录》《十驾斋养新录》《廿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王念孙《广雅书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传释词》、《经义述闻》张之洞《书目答问》30唐·魏征《隋书经籍志》31北宋王溥《新编唐会要》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古典文献学题库

古典文献学概要 中国古代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孔子修“六经”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始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当时叫“校雠”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即传统上的字书、韵书、训诂“校雠学”,“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之名的提出 ?梁启超1920年《清代学术概论》:“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1923年《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1928年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例言》:“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学科 ?建国后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50年代末翦伯赞等教授建议建立文献学专业 ?在魏建功先生领导下,1959年在北大中文系创建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上世纪80年代初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于是在历史系设置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就形成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古典文献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传统的文献学包括文献形态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典藏学;文献标点、注释翻译、考证、文献检索、出土文献等?古典文献学的功用 ?传统上即明道,教化,娱情,考辨,经世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 程千帆:文献学学不好,将来会被人欺负的 平时说话要负责任进行学术研究不能不顾学术常识 ?他曾就读于复旦、柏林、苏黎世、哈佛,通晓八国语言,先为清华大师,后教于牛津,学贯中西。家学深厚,全唐诗10万首都可倒背如流,晚年目盲后,全靠口述,出口成章,学生整理其听课笔记便成国学巨著。号称500年才出的一个教授,蒋介 石称之为国宝,他就是陈寅恪,死于文革。(有种人叫天才,惊采绝艳啊。) ①全面认识文献,进入古代文化、学术宝库的钥匙。“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秦观?“楼观”“寺观”;“观看”“观瞻”。 ?元韦居安《梅涧诗话》: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或云其母梦秦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后村诗话》载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 去国自是台评。王景文乃云“直翁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笑云:“我 字务观乃去声,如何作平声了?”近时方蒙仲有《奉题刘后村文稿》数首,内一绝云:“昔闻秦七与黄九,后有幼安与务观。”“观”字亦作平声。想后村见之,亦发一笑。 ?陆游《题秦少游像》“我名公字正相同” ②指引读书治学、寻检资料。通过目录、类书、索引等工具书,用较少的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找到所需资料,并鉴别、确定可靠的版本 ?陈垣:“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终不能入门。” ?程千帆:“今天中文系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融会贯通,不会收集和整理材料,当然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研究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三、文献检索 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 2、文献检索的方法 常用法:即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又称一般查找法或工具法。包括顺查法、倒查法、抽查法三种。 追溯法:传统的获取文献的方法。即利用已知的有关文献后所附的“引用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 循环法:又称交替法或分段法。即将常用法和追溯法循环、交替使用的方法,先用常用法查出一定时期内的文献,再用追溯法查出前一时期的文献,如此交替往前推移。优点:既全又准。 文献检索的具体方法 1、纸质文献检索方法 1)形序法 A、部首法 部首是排列单字时起分类作用的汉字偏旁。按部首排字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据义立部,设540部。 B、笔画法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文献学 填空题 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学子考北大的原因之一吧,今天作为北大的一名学子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考北大的一些心里路程,希望可以帮到学弟学妹们。 奋斗了了一年的时间,我终于踏进了北大的校门,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付出总有回报!这不是套话,这是我刚刚知道我考了多少分的那一刻的最深切的体会!想起当初大学毕业只身前往北京,举目无亲,那个时候不知道北大的食堂在哪里、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住的地方、不知道应该在哪里看书学习、不知道向谁去打听专业课的问题……,总之苦楚溢于言表,当然最后的得到的快乐也可以说是喜上云霄! 学弟学妹们好,我是汪学长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当年以总成绩第二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新祥旭考研一对一讲解621中国古典文献学和832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专业课,首先我自己当初也是在新祥旭考研辅导学校辅导过专业课,觉得老师们水平很高,尤其是在北大的学子们几乎是没有人不知道新祥旭的,毕竟新祥旭创始人就是北大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新祥旭兼职任教的原因,毕竟我也是在这里的老师帮助下考上的,这个在这里不细说了,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留言或者加老师微信,那么我给大家推荐一些参考书目: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写的可读性很差,最重要,逼着自己去看)曾贻芬《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商务印书馆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史》中华书局 安静小太郎《经学史》万卷楼 江竹虚《五经源流变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各经的发展源流很明晰) 徐有富《目录学与学术史》中华书局 江蕃《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精彩有个性)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

古典文献学复习提纲

古典文献学复习提纲 一、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学习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儒家的五经、九经、十三经。孔颖达等《五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传》的正义。唐人的“九经正义”或“九经疏”包括《五经正义》以及《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的疏。 三、汉代儒学有今文学、古文学的分别。今文学对经书的详解称为章句。传世的《楚辞章句》、《孟子章句》实古文学说解风格,只是借用了章句之名。魏晋后又有“集解”。“集解”有两种,一是集各家之说,或又下以己意,如何晏等的《论语集解》;一是集经文、传文而为之解,如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 四、“三史”或说“前三史”,在初唐及初唐以前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此后至今指《史记》、《汉书》、《后汉书》(范晔)。《东观汉记》班固、刘珍、蔡邕等撰,记东汉一代历史,宋元时亡佚,清代以来有辑本。今所传《后汉书》是合范晔《后汉书》及班彪《续汉书》的“志”部分而成。 五、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纪事本末,如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等。起居注。年谱。学案。“三通”、“十通”;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统考》,统称为“三通”。 六、诸子书分周秦诸子或先秦诸子和后世子书。周秦诸子指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的诸子百家,战国诸子中的著作有的至秦汉间才成书。《汉书·艺文志》诸子类载诸子十家,即儒家,如《曾子》、《荀卿子》;道家,如《老子》、《文子》;阴阳家,如《邹子》、《邹子终始》;法家,如《李子》、《商君》;名家,如《邓析》、《尹文子》;墨家,如《胡非子》、《墨子》;从(纵)横家,如《苏子》、《张子》;杂家,如《尸子》、《吕氏春秋》;农家,如《神农》、《野老》;小说家,如《伊尹说》、《青史子》。《艺文志》中的兵书、数术、方技类著作如《孙子兵法》、《海中星占验》、《黄帝内经》等,后世也列为子书。 七、别集、总集。《隋书·经籍志》以后,集部书一般包括楚辞、各种别集、总集、诗文评,宋以后还有词曲一类。 八、类书、政书的定义;类书、政书的作用。传世的唐至北宋著名类书,如唐虞世南《北堂书鈔》,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唐白居易、宋孔

古典文献学

一,填空 1.典籍,贤人或贤人的言论 2.《诗》书,礼,易,春秋 3.刘向,刘歆 4.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 5.焚书坑儒 6.郑玄 7.永乐大典 8.乾嘉,皖派 9.王国维,罗振玉, 10.总集,别集 二,名词解释 1,别集:别集为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之著作。刘向整理群书已有别集,当时有集之实而无集之名。东汉以后 别集渐多 其名称亦繁多。 2,蝴蝶装:简称“蝶装” 从唐五代开始出现 宋元时期流行。方法是将雕版印刷的每张版叶 从版心中缝线反折 有字的一面向 里 对齐 然后逐叶用浆糊把中缝线一边粘连在用以作书面的厚 纸上 阅读的时候 字对字的两面展开就像蝴蝶的双翅一样 因 此叫“蝴蝶装”

3,马王堆帛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简帛文献 约29件12万字 主要有《老子》甲乙本、《黄帝内经》、《周易》、《战 国纵横家书》等。 4,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统治者的占卜记录。这些记录占卜活动的文字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因而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字”、“卜 辞”、“殷墟书契”等。现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总数有4600 多个,目前可识1000多个。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文字、历史、文化 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早期书法的代表。 5,丛书: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 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 冠以总名 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其特点为仍保 留各书原名和原有体例 而冠以一个总书。如《四库全书》 , 一同抄刻或印行。丛书便于利用 价值重大。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 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由读者用圈(句 号)和点(逗号)来标记 三,实践题 “臣将门馀子,素无艺术,猥当大任,必败朝章;自悲负乘,坐致覆餗。今欲广求贤哲,以赞不逮。伏见司隶颍川周弁,忠亮刚直,守法不回,有毗佐之器,处士冯翊田子华,清慎通变,达政化之源。二人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与口头材料,例如孔子与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与信息得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就是“文献”概念得自然延伸延伸,就是研究文献得产生、发展、整理与利用得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就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就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得源流、特点、处理原则与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得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就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得作品得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与多个朝代(通代)得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与多种体裁得作品。一般来说,古代得总集多为诗、文得合集。 别集:就是相对于总集而言得,它就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得个人作品集。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 类书:就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得工具书,最早得类书就是曹丕得《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 丛书:就是指搜集两种以上得文献,按照一定得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得书名,用统一得版式与装帧印行得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与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 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得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就是用以揭示图书得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得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就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得结构成分,就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与指示读书治学作用得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得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得提要目录学著作。也就是后世叙录体目录得创始与典范。 刻本就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得图书,按照书籍刻印得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例如唐代刻本金刚经。按照刻印得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蜀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主体可以分为官刻本,与家刻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先后,可以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等,按照版式与字体,可以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还可以按照印刷得墨色,流通得情况。 善本,善本就是指珍贵难得得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得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得版本可称善本,但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得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旧本。 行款即行文得款式,包括行格与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牌记又称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就是刻书得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得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牌记最初环以墨围就是为了区别正文,引起读者注意。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鹤春、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鹗、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 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 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 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北师大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答案、经验指南、笔记讲义、(汇总贴)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类(723中国文学史、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备考指南 北师大文学类723和936考研指南.pdf(下载次数: 317) 时光匆匆,转眼间你们也进入了大三下学期了,大学已经快要结束了,人生的前途问题摆上了日程了吧。一个人人生中真正重要的选择没有几个,高考算是一个,那么现在选择工作、考研还是出国又成了一个关键的抉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你们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你们将来的人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是决定性的。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和你们一样面临这种选择,我也曾一度彷徨,在工作和读研之间纠结,大学几年生活消磨尽了自己的锐气,真的很担心自己没有毅力苦学大半年,考上一所好学校,看到各个名校录取通报上动辄几十比一的录取比例,也曾有过退缩。但是,庆幸的是,我最终坚持了下来,选择了北师大。回首这一年多来的事情,真感觉仿若隔世,但最重要的还是像一位学姐说的一样,我把自己起点抬高了很大一截。大家都知道北师大是一所综合实力很强的高校,它的文科类专业,更是许许多多学子所向往的,非常难考。并且最近两年来北师大进行了研究生招生的改革,保送和专硕名额正在日渐侵蚀学硕的名额,看这份资料的同学们应该都是考学硕的,那么这个消息意味着难度日趋加强,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考研不仅需要毅力,需要坚持和努力,而且还需要完善的学习方法,而专业课在考试过程中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得此则大事可期,专业课的学习不仅需要书本,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份不错的参考资料。我所编写的这份辅导资料包括了参考书目的笔记以及我精心准备专业课知识点补充,再加上历年的真题和解析,是我这一年来准备专业课考试的心得和宝贵经验,相信会对大家的复习有一定的效果,帮助大家攻克专业课这一关。本资料特别适合基础薄弱者和想要考取高分的同学。祝愿大家明年都能够心想事成,顺利进入北师大! 723和936参考书目 723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723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新中国文学史》张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936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文学理论新编》童庆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3版 《外国文学史(西方卷)》匡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东方文学史通论》王向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王向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建议同学们先将参考书浏览一遍到两遍,务必要做到对需要考察的内容有所了解,对整个参考书的框架结构以及主要的观点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在看熟书之后,就可以看笔记了。结合笔记一定要再回到书中,把笔记和书融为一体,反复的理解并记忆,将知识点消化于自己的脑中。由于这份专业课笔记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建议各位仍然要拿起笔,在本笔记的基础上按个人需要作一些修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到冲刺阶段,笔者相信每位同学手中的资料已经是独一无二的了。 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建议大家在对专业课比较熟悉的时候,才可以把真题拿出来研究研究了。首先,要研究真题的考察范围、题目难度、试卷模式和出题趋势,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大致判断接下来的复习方向和思路。其次,要研究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不是去背笔者给出的答案,而是

文献学

总集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 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是指收录一个人作品的集子。“别集”一词出现于东汉。《隋书经籍志》别集所收录的文献,多数为文学作品,兼收奏议、论说、书信、语录等。 类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汇刻书”,对保存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那些容易散佚的古籍居功至伟。 百衲本版本的类型之一,按刻印的情况分类,又称配本,用不同的版本凑成的一部书或一套丛书。 《四库全书》中国古代卷帙最大的丛书,以经、史、子、集4部分类,故名《四库全书》。其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我国历史上体制庞大、总括群书的大型目录著作,四分法的体制至此完备。 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工具。目录学即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学问。目录学向来被看成治学之门径和指南,为学中第一要紧事。 叙录是对目的说明介绍,亦称叙录,即把一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和存佚、流传情况以及校勘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 七略 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版本学即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之学。学习研究,一般以选择善本为上,引用文献同样必须注意版本。 甲骨文数据库五种(日本,香港,台湾,中国国家图书馆“甲骨世界”数据库,华东师大花园庄东地甲骨检索系统) 四部分法书籍五种唐《群书四部录》、宋《崇文总目》、元《文献通考》、明《千倾堂书目》、清《四库全书》 电子版丛书五种 a.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b.《四部丛刊》电子版c.《二十五史多媒体全文检索阅读系统》 d.《国学宝典》 e.《中国基本典籍库》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

古典文献学第一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 1、甲骨文合集:由郭沫若、胡厚宣主编 1978-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综合各家之 书关于甲骨文方面的资料汇编。该书采用先分期后分类的科学方法,去伪存真,进行 一系列的校勘工作,将甲骨资料分成五期,每一期又分为阶级和国家、社会生产、科 学文化和其他等四大类二十二小类,堪称集大成之作。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周公庙遗址:2003年12月,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在岐山县周公庙附近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两片刻有卜辞的西周甲片,经辨认共有55字。后来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了周公庙考古队,对这一带进行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其中包括22座西周最高级墓葬的发现和760多片西周卜甲的出土。为研究西周历史,甲骨文字提供了丰富材料。 3、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入晚学校正经文。 4、正始三体石经: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刊刻完整的有《尚书》《春秋》,未完整的有《左传》。晋永嘉之乱遭到破坏, 唐时已经残缺不堪,但有完整的拓片。光绪以后不断有残石出土,为研究古文字和校 勘提供宝贵资料 5、殷周金文集成: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由王世民主持。全书历时10年 才完成主体部分的铭文集录。集录铭文8千多件。各册有铭文的说明,记字数、时代、出土地点、现藏地点等又有引用书目。该书是迄今最好的金文汇集本。 6、汗青:汉晋时用竹简作为书写材料。其制作过程是将竹子削成竹片,然后用火烤,竹子里的水分蒸发掉就像出汗一样,有的称之为“杀”,有的称之为“汗”所以成为 汗青。也叫“杀青简”。这样的竹简既便于书写又可以防止虫蛀。 7、尺牍:汉晋时用木牍作为书写材料。木牍的长短有一定的体制,从汉代起一般的木牍长为一尺,所以也称为“尺牍”后来,书信也叫“尺牍”。 8、汲冢竹书:晋武帝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在挖掘战国墓时,得竹简小篆竹书十万余言,藏于秘府,经校订整理得古典文献16种75篇,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 天子传》。它为我国古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出土文献,为研究战国文字提供了珍贵资料。 9、总集:汇集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可以是收集通代或者断代的一种体裁或者多种题材的作品的合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