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的理念在教学中体现在10个方面

核心概念的理念在教学中体现在10个方面
核心概念的理念在教学中体现在10个方面

10个核心概念的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

1 .数感

数感在课程标准里边,在实验稿里边就提出来,在修订稿里边又进一步明确了数感的含义。在这里边,有这样两句话,来帮助理解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这是一层含义,是一种感悟,对那些数量、数量关系和估算结果的估计这种感悟。

然后第二句话的含义是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这两层意思都是,前一层,第一层意思就是说,数感,什么是数感,怎么样,数感它是一种感悟,对数量、对数量关系结果估计的感悟;第二层意思就是数感它的功能。

知道学习数学是要会数学的去思考问题,一个本质的问题,就是要建立数学思想,而数学思想一个核心的数学思想,第一位就是抽象,而抽象对数的抽象,又是最基本。数感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一种东西,这里边讲的是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的感悟。比如说最简单的,要建立数感,什么样标志成建立数感,你就看着一个事物,对一个事物你不只是理解它物,物质的,它这个现实的表现是什么样,你还要看出来,它从数量的关系。

你比如说,去到一个大礼堂,到一个大礼堂,看有很多座位,一般人说看到了座位,看到的座位,比如说可以看到座位是什么颜色,座位用什么东西做的,它是不是耐用,它是不是舒服,但是,你如果是具有数学的思考问题的,或者说叫学了数学的人,有一定数学素养的人,他就肯定想很快的想到,这个礼堂的座位,大致有多少个座位,它一行有多少座位,它可能有多少行。

这个简单的例子就说,具有数学素养的人,他能够用数学去看到一个具体事物,用数学的观点或者是数量化的去看问题。这个东西就可以把它叫做数感,前面提出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其实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里指的数学问题,数感是非常重要的,你看到一个事物,你如果没有数感,你就不能从数和数量、数量关系中来看待这个问题,所以说,说在学生学习数的时候,要注重去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有这种感悟。

数感的学习,其实是和数的抽象,数的运用相连的,在学习数概念的时候,要帮助学生们建立数感,另外一个对于计算结果的估计,有数学素养的人,其实有一个当你计算一个问题的时候,直观上,你会看到,它是对还是错。比如说一个,两个一位小数,如果相乘的话,比如 3.5 × 4.8 ,一个数你很快估计它的正误。

运用,学生如果有比较强的数感,建立了数感以后,他能够更好的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来利用它去分析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包括学习数学知识和学习其他知识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

支撑数感的数学内容有很多,比如说对单位这件事,在一个情景中,碰到一些量,总要选择一个单位来刻画它,那你这样一种感悟,对于建立起对这个数量的刻画非常重要,还有数量关系要这样。

比如说一个价钱,一个数量,比如说一件东西一千块钱,那就发现可能数量的多少,对于总价的影响会很大。多一个就多一千,对不很多东西都需要在这个衡量数学,数量关系中进行衡量,要选择哪一个量会对的结果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这样的一种感悟,对于标准中说的,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所能体现出来的一些,一种感悟的。

对于单位的感觉,对于数量级的感觉,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让学生去体验,去称一个人的重量要用什么单位,称一个铅笔的重量用什么单位,称一头大象的重量用什么单位,可能选择不同的这种单位,其实也是一种数,也是一种数感,可能有的是用克,有的用千克,有的可能用吨,所以这个其实也是一种数感。

标准中举了一些例子,希望老师在研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这些例子去感悟这件事情。

当然在如何培养数感的问题上,老师们可能在教学当中,还要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就是因为数感,可能和以往对数的知识的学习,还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数感一定要创造这样一些机会,它不像比如数的运算,单位换算等等这样,好像直接,对于那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能更容易老师们去用一种训练的方法,来让学生们去学习,而数感,感觉第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让学生能够,就是感受的,或者说能够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感觉的,它一定要在活动当中,逐渐的去积累,对数的这样一种认识。换句话说要积累相关的经验,所以这点,可能还需要老师在教学当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2 .符号意识

关于符号意识,注意到它在用词上,标准的修改稿和实验稿有一个区别,原来是叫符号感,现在把它称为叫符号意识,是这样,因为符号感,这个感更多的是一感知,可能是一个最基本的这样一个层次。而符号意识对符号的学生理解它,学习它的要求就要更高一些。在标准里边它是这样来表述的,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就是用符号来表示,表示什么,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是一层意思。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一个结论具有一般性。所以标准上,大概用分号隔开是两层意思,一个是会表示,另外一个进行分开进行推理,得到一般性的结论。进一步标准就说了,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的形式。

符号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应该是老师们都能够,学个数学,也了解一些数学史的东西,可以知道符号在数学整个发展历史上,它的重要性,另外也常常这样说,就是小学更多研究的是算术

的东西,到了初中,更多的是研究的是代数的东西,代数的内容,也更多的是以符号的引入作为一个标志,所以从算术到代数,也是一个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数学能够从一些具体的东西,上升为一般的东西这样一个标志。

所以符号,实际上它不是表示一些具体的东西,它可以用来代表一类东西了,比如说,用 A 不仅可以表示 5 ,可以表示 8 ,可能还可以表示更多的,同类的一类东西,另外符号还可以表示两类事物的关系,两类事物的关系,同时说符号也是研究对象的一种办法。

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说明符号意识,在整个学习数学中的重要。首先说,数学有这样的说法,是一种语言,数学的语言,有几个基本的特征,一个是数学的普通化,通常所说自然语言,一个是图形语言,这是数学里独特的东西。另外就是符号语言,作为语言,符号语言是数学里一个完整的东西,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提升符号意识,对于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符号可以简洁、准确的表达需要表达的一些东西,交流起来就方便,就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在写一个公式, A 方加 B 方等于 C 方,每个人看到这个图,看到这样符号的语言,马上就会反应,这是勾股定理。

讲一个故事,在数学科学院的房顶上,曾经做了一个很大的一个直角三角形,旁边有一个公式, A 方加 B 方等于 C 方。每一天向太空发信息晚上,他们开玩笑的说,希望其他星球的高级动物,路过地球的时候,能够感悟到这有高级动物懂得勾股定理。所以符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的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数学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是一个。

第二个如何理解符号的体系,实际上最熟悉的符号就是数字,是用十个数字加进位,就能把周围世界的所有,通常所说的几何所谈元素的多少,表达清楚。恐怕这是历史上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通常所说的十进制,这是认识符号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还可以去表示数值间的关系, 5 ×6 等于 30 ,等号不等号,就初步的为沟通了一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所以,当讨论问题的时候,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包括依赖关系,这些都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关系。

刚才又强调了,从小学到初中,要经历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就是从算术到代数,从算术到代数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或者说最重要的一个区别,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算术是一个又一个的解决问题,解决具体的问题。而的代数,是一批一批的解决问题,就像说的如果鸡的个数是 X ,兔子的个数是 Y ,那马上就可以得到, X+Y=N , 2X+4Y=M ,就把所有的鸡兔同笼问题,用这样一个符号表达清楚了,是不是。

所以符号所起的作用,是从算术到代数过渡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一个台阶吧,所以帮助孩子从算术到代数过渡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到了初中,就刻画一类的问题,方程,一次方程,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它就帮概括出一类的数学问题,使得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非常的方便。

同时又为形成模型奠定了基础,无法想象没有符号怎么去刻画模型,所以,刚才分析的符号的意识,在数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希望做好这些事情,这样会帮助学生不断的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3 .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空间观念是原来大纲里有的,现在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一个进一步的刻画,是这么描述的,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这是对于空间观念的一个刻画。

这两个概念,有的时候容易混淆在一起,放在一起介绍,就可以更清楚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刚才空间观念,有这么几个纬度,理解的纬度。第一个就是图形和实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纬度,实际上应该清楚,比如说,画空间的一个长方体的直观图,它是一个变了形的图形,和通常在实际中碰到的长方体是不一样的,它是弯着,就是这样把它 45 度角,所以建立起抽象图形和实物的联系,是树立空间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这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第二个,就是标准中所刻画的,就是物体的,通常所说的方向感,如何来刻画它的方位,是在上,是在下,一位的,是在上下左右,二位的,是在上下左右前后,三位的,建立起这样一个认识图形,是空间观念另外一个重要的一个载体。

关于空间观念,再补充说点,其实刚才分析的空间观念是图形和,实物和图形之间的关系,关系是两个方向,这就说的通过实物,根据实物来抽象出几何图形,这是一个方向。另外一个就是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在这里边,其实这个想象,一个是抽象,一个是想象,在具体的事物,其实说图形,说几何图形,比如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这些图形的,是没有几何里边说的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它都是一些具体的实物,你看到一个盒子,你看到一个桌子,说这个盒子的表面是长方形,但是你要想象出,抽象出它的表面是一个长方形,这是一个你抽象的过程。

另外,就是说出一个图形,你把它和某一个物体,某一个具体物体对应起来,实际上这个说,从心理学角度是一个表象,一个表象,这个空间观念实际上是头脑中形成一个表象,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在头脑里边,最终要形成一个,说一个的平行四边形,学

生脑子里边要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要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物体,跟它相对应,这样就是一个建立的一个空间观念,这个是很重要的。

另外一个就是图形的运动。刚才讲图形的运动,讲图形课程标准这个从实验稿里边,开始加了一些图形的平移、旋转这样的一些运动。这样一些运动,就运动前和运动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其实学生可以去做,他也可以去想,这个图,如果向左移动三厘米,再向下移动二厘米,再旋转45 度,是一个什么样,他可以先去想,然后再去做,这样一个空间观念,其实对他来说,都是需要的,都很重要。

像维数的认识,这样也有很多的例子,今天时间的关系,可能就不再展开了,所以空间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学习几何,当然也包括代数,因为一旦认识纬度,代数里头也有很多的运算对象是高维的,所以对于这样一种理解,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下面说一下几何直观,用最通俗的话说几何直观,有人这么说,就是看图想事,看图说理,就是几何直观,说的挺形象。当然包括想图,要画出来表达一个想法。

为什么要强调几何直观,也从数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说起,数学最主要的在中学,进入小学阶段,主要的研究对象,一个就是图形,一个就是可算的东西,数、字母,就是不严格的说数,这是研究的基本对象。

大家设想一下,对于图形的关注,在所有的学科中,除了美术,只有数学,其他的数量关系,物理也关注数量关系,化学从化学的角度关注,生物从生物的角度关注,对它们只是赋予它具体载体以后关注它。

该如何从学习图形中获得最大的好处,这是作为数学工作者应该想的一件事情。引用希尔伯特,在他写的一本书叫《直观几何》里头,谈到的几个基本观点。他在序言里头写了这样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图形可以帮助刻画和描述问题。一旦用图形把一个问题描述清楚,就有可能使这个问题变得直观、简单。

第二个意思就是图形可以帮助发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当用一个图形描述一个问题了,常常可以发现,怎么样去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基本的想法。包括函数的问题,甚至方程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图形找到这样一些思路。

第三个纬度,图形可以帮助表述一些结果,可以帮助记忆一些结果。

他不仅能够掌握这个结果,而且能够理解证明的过程。所以,要充分的发挥图形给带来的好处,所以,怎么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直观能力,一个要教会学生看图说话,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载体,比如说函数,一定要让孩子能看图说话。第二件事,要让孩子养成一个画图的好习惯。能用图形表示的,就用图形表示。第三件事,重视变换,让图形动起来,图形一旦动起来了,他把握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就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他理解很多结果,就会更深刻一点。第四件事非常重

要的,要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住些图形。比如说数轴,比如说方格纸,比如说直角坐标系,长方体、圆。用这些图形来帮助他认识和理解数学。

培养几何直观就不会落空,所以这一次加了几何直观能力,加了几何直观这个关键词,对于学习数学来说,是挺重要的一件事情。有一些接触到很多数学家说,重要的数学结果,常常是看出来的。就反应他们对几何直观的一个认识和理解。所以,希望的老师,不断的摸索,不断的积累经验,把这样一些核心词和日常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个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定是很有帮助的。

4 .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数据是统计学习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对数据的分析,也就成为学习统计这块,很核心的东西,这个数据分析观念,刚才对标准上的这样一段,对它的解释,进行了简单的这样一个就是给大家做了这样一个介绍,之后也能够理解到,就是实际上数据分析观念,主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据的作用,运用数据可以做什么,怎么来做,可能这是通俗一点来说,数据分析观念的一个基本的含义。当然可能数据分析观念,究竟怎么样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刚才谈到这几个方面,还需要老师们去在教学当中去体会,在教学当中去贯彻。

5 .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标准中是这样说的,只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正确的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力,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运算始终是中小学教学里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数的认识,数的运算,一直都占很大的篇幅,另外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从培养学生运算能力这个角度,重要的是理解算理,运用算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说一味的追求速度。另外,就是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落脚也在解决问题上,说运算你要会算,但是运算的目的是什么,运算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希望能够在一个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情境去运算,而不是简单的重复的进行运算,单调的运算,所以说,在一些情境中进行运算,比如说在购买物品的一个情境中,单价是多少,价格是多少,总价是多少,一共需要多少钱,一共有多少钱,能购买多少东西,你怎么样去运算,在这里边,一个现实的情境,有很多问题,有很多需要计算的,所以,这一点应该引起关注。

数学的价值取向,数学是不是就是要求快,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质疑这件事情,过去的数学求快,特别是在计算机的时代,所有的运算,计算机都可以帮忙实现,应该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所

以在质量监测中,很多人提出来,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做,看看他会还是不会,这是主要的;第二个补充,运算能力不能仅仅是算个数,应该就是更宽的来考虑这件事情,包括对于运算对象的认识,包括对于为什么要做这个运算,就是这些运算的背景是什么,包括刚才强调的,运算法则和运算规律的、方法的选择,包括运算在哪些地方有用,学运算的目的是要解决一些问题,所以仅仅停留在运算的巧和快,可能误导了对运算的理解。

6 .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标准实验稿中就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修改稿当中,仍然也保留了这样一个核心概念。经过这几年的实验,老师们对推理能力,应该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以往在谈推理的时候,老师首先想到就是演绎推理和逻辑推理,而说现在推理能力,实际上是包含了两个方面。首先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所以首先在这,把合情推理,它的外延就包含了这样两个大方面,一个是合情推理一个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已知的事实出发,按照一些确定的规则,然后进行逻辑的推理,进行证明和计算,是这样一个过程。换句话说,从思维形式的角度,是从一般到特殊这样一个过程,在几何的证明当中,实际上都是这样一种推理的形式。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评论一些经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等这样一些形式,来进行推断,来获得一些可能性结论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和演绎推理相不一样的地方,它往往是从特殊到一般这样一种推理,所以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知道不一定是对的,通常可能称之为猜想、推测是一个可能性结论。但是合情推理在数学整个发展过程当中,包括在学生学习数学和今后的未来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当中,都是特别重要的。当然合情推理也是新课程之前,在传统的数学课程当中,是被忽视的,经过这些年的新课程的实验,老师们已经基本上接受了,像归纳和类比,这样的一些推理形式,在数学学习当中的这样一些地位和作用,也能够在教学当中去尝试的去做这些事情,在的考试评价当中,也看到了在这方面,大家给予关注,这都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也希望老师能够更好的在推理的,双方面都能够齐头并进,而不是偏废哪一方。

合情推理进入的视野,并且加以强调是数学教育的一个进步。举两个比较重要的事情来支持这个合情推理的重要性。第一个就是抽象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从一些实际的例子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所以很多重要数学概念的形成,实际上是抽象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对于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支持这个的例子,统计思维,最基本的推理方式是归纳,从样本看整体,所以通过这两个例子,希望的老师重视合情推理。不要以为,合情推理是为演绎推理服务的一个前奏,这样的理解还是有失偏颇的,概念的形成,定理的得到,是经历了归纳推理的过程,最后才能形成所得到的一些认知。所以重视合情推理,是在新课程推进中,需要不断强化的一件事情。

推理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不仅在几何里,包括数与代数,包括刚才也谈到了,统计概率,实际上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当中的,这一点可能老师们也应该能够把它在整个教学联系起来。

7 .模型思想

首先说一下标准的解释,就是模型思想的建立,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物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模型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然后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的形成模型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这个基本上模型思想概括的比较清楚。

说这个模型的思想引用复旦大学李大潜院士的一段话,他在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说过的一段话,他说 20 世纪,中国的数学教育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强调了模型,强调了数学建模,推动了数学和实际的联系。他概括的还比较清楚的。

数学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件事情就是一批一批的解决问题,所以要形成模型;另外一件事,要从实际情境中找到它,解决这个问题的模型。一个是归纳的过程,一个是演绎的过程,能够更好的去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所以举一个在数与代数中的一个例子,比如说函数的思想,实际上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会对量进行分析,具有识别变量的能力,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具有识别变量依赖关系的能力。是不是有的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另外变量的变化,在进而,有判断函数关系的能力,这样就能知道用函数来刻画变化的一个规律。

当认识到可以用函数来刻画规律的时候,马上进而就要想,在这个具体情境中,是哪样一个类别的函数,是一次函数,是二次函数,还是反比例函数。然后要确定是哪一个具体的函数,然后用这个具体的函数,去解决这个问题并对解决的结果进行讨论。看的结果,是不是符合实际,这样的一个过程,可能也是通常所说的函数建模的一个过程。这对于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也把前面所说的基本数学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构造,没有一个数学公式在那里摆着,等着你去发现,其实很多数学,从一开始数学就是要构造一个能够描述模型客观现实的模型,所以说模型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反应了数学的本质。

所以提出模型的思想,对于数学教育,一定会有很大帮助,可能会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中,会不断的强调模型思想怎么和具体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8 .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首先是应用意识,应用意识说白了就是强调数学和现实的联系,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何运用所学到的数学,去解决现实中和其他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当然也包括运用一部分数学,去解决另一个数学里的问题。

在 20 世纪,数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应该是数学的应用,数学在其他学科和科学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不仅仅是在理科中的作用,在文科和社会科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体现。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创新,在各个学科里边,都是要提倡,而数学的创新可能更重要,数学是一种,一种非常抽象的严谨,但是同时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这种应用的广泛,应该在体现在去创新、创造性的应用。所以说标准里面提出创新意识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等等这样。

这和前面分析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目标里边,提出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相关的,你一直有发现新的问题,你才有创新。所以去学习数学,不是只是学现成的数学,不是只解决现成的问题,你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你在你的生活中,你在现实社会中,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问题,这个永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从小学就应该鼓励学生去创造、去创新。这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引导他们在一个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标准说,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还有一点,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义务教育做起。

从某种意义上,越小的孩子,他越有创新,小孩子的兴趣,小孩子对问题的敏感性,他能提出很多很多成人可能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实他本身就是创新。

虽然对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谈的不是很多,不等于它不重要,应该说它是更重要的,也是在数学课程里边,从目标的角度,从核心概念的角度,其实它是更高远的这样一个目标。

浅谈“现代生物进化论”新课教学中运用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

浅谈“现代生物进化论”新课教学中运用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 北京市八一中学严卫国 摘要: 本文以“现代生物进化论”新课教学为例,简要阐述了如何运用核心概念的思想组织高中新课标生物模块教学,如何帮助学生领会和把握生物学概念的核心,领悟概念所反映的生物学思想方法,学会使用科学思维,形成生物学认知结构,切实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前言: 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总是要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为前提,生物学的发展史表明,生物学的发展首先是概念的发展,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概念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往往标志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促进生物学科的发展,甚至是对生物学科全新的认识。 有些生物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没有抓住生物概念的核心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往往缺少前后一致,贯穿始终的生物思想主线,学生经常在没有对生物学概念和思想方法有基本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进行大量的解题训练。学生虽然用了大量时间学习生物学,完成了无数次解题训练,但是他们的生物学基础仍然很脆弱,一旦遇到新题中出现新的情景仍然束手无策,这种现状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构建一个反映生物学发展逻辑,符合生物学认知规律的生物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并使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在课堂中得到落实,就能提高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益,这也是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在高中教学的感受,以“现代生物进化论”新课教学为例,论述运用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在高中生物课开展教学,帮助学生领会和把握生物学概念的核心,领悟概念所反映的生物学思想方法的真谛,学会使用科学思维,形成生物学认知结构,切实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对核心概念的认识 生物学概念是指在众多生物学实施的基础上,归纳、推理出来的结论,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抽象的,主观的反应。而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概念、原理、规律等,是构成各个知识系统的关键元素,也是分析各类生物学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高中新课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运用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深化、拓宽并灵活应用,就能使学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概括化、网络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使教学更有成效。 三、《现代生物进化论》教学中的核心概念教学 1.对现代生物进化论教学内容分析 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生物的进化”部分,主要涉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以及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等知识点。 学生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不仅要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章遗传、变异的学习,以及初中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认识,自然选择在其认知结构里已经存在,这可以为本节课学习提供基础,将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联系在一起。高二学生理解能力、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基础,可以为本节课的互动提供客观基础。 3.确定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一般概念和具体概念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崔允漷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我们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②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③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幸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2.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二、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如有一位高中教师上一课时的"克隆技术",他写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理解克隆的概念 (2)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 (3)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染色体组概念教学策略

染色体组概念教学策略 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或在科学研究中,模型和模型的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染色体组”是“染色体变异”一节中的核心概念,既是重点、难点,又关系到“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概念的理解。本文尝试利用模型方法教学策略来突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步感知染色体组概念 [策略]利用自制果蝇染色体物理模型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在黑板上摆出雄性果蝇体细胞染色体模型,然后让一个学生上台摆出精子中的染色体组成。 教师:在精子中有几条染色体? 学生:4条。 教师:这4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怎么样? 学生:不一样。 教师: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4条染色体的功能是否相同? 学生:不同。

教师:这样的一组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非同源染色体。 教师:精子中的一条染色体与外面相对应的一条染色体是什么关系? 学生:同源染色体。 教师:对,那精子中的一组染色体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否完整呢? 学生:是。 教师小结:虽然精子中只有4条染色体,但这4条染色体已经包含了果蝇在生长发育中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那么,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就叫作一个染色体组。 教师:看到同学摆好精子中的染色体都是红色,那我将其中一条换为大小相同的黄色行不行呢?为什么?(颜色不同表示来源不同的两条同源染色体) 学生:可以。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 教师:这个过程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减数分裂。 [教学反思]本环节运用了物理模型直观教学法。物理模型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要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表象,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根据前面的

读《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概念分为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核心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面窄,构成了核心概念教学中的障碍。而数学核心概念又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因此,重视核心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又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呢?下面我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核心概念教学一般都分四个阶段:引入、形成、巩固、发展。 一、核心概念的引入 1、核心概念的引入是核心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核心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主要要说明“谁”的几分之几,为了说明这一点,可出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折出它们的二分之一,让学生明白虽然都是二分之一,却表示不同的大小,所以一定要说明“谁”的二分之一。 2、同时,在核心概念的引入中要格外做到旧知识的迁移。 任何一个数学核心概念都是在以往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核心概念是后一个核心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核心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核心概念的建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在几何知识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 3、最后还可以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互为倒数”这个核心概念时,可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3×1/3,1/7×7,3/4×4/3,9/11×11/9……,算后

HPM视角下中学核心概念的教学

HPM 视角下的概念教学 --------------以“弧度制”为例 法国哲学家孔德指出“个体教育必然在其次第连续的重大阶段,效仿群体的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将其解释为“个体的知识发生必须遵循人类的知识发生过程”波利亚也以前说过:在教一门科学分支(理论、概念)时我们应该让儿童重演人类心理演进的重大步骤。当然,我们不应该让她重复过去一千零一个错误,而仅仅重复重大步骤。什么是重大步骤?这需要对历史做出诠释。鉴于此,波利亚提出:只有理解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知识,我们才能对人类的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作出更好地判断。法国数学家Poincare 更明确的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完全按照数学史上同样内容的发展顺序体现给学生,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让孩子的思维经历其祖先之所经历,迅速通过某些阶段而不跳过任何阶段。 1、基于HPM 视角的教学设计 “人教A 版”的主编寄语中说:“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如果有人感到某个概念不自然,是强加于人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你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但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就是为了让概念来的更自然一点,更有味一点,要让学生感受到每个概念的产生、形成的过程充满矛盾冲突,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内在条件,将凝结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家的思维打开,以典型丰富的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分析各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共同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 弧度制概念就是这样,一个新概念的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从哪来?要到哪去?下面我们就以HPM 的视角来看看弧度制概念的教学。 弧度制的演变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不能让学生重新经历这个过程,而是要对历史实行重构,这也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即如何把学术形态的数学史料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教学材料,需要对古代数学思想、方法做认真的思考和清理,实行加工和创造,深入挖掘材料背后隐含价值,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探索如何在课程和教学中将其具体展示。 (一) 概念引入:概念引入一般由问题入手,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求能够引起学生地认知冲 突。 回忆初中1度角是如何定义的? 规定把圆周平均分成360份,每份所对的圆心角称为1度角。我们把用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是度量角的一种单位制。单位制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比如说测量长度的单位制“米”“尺”“仗”,而且同样对于长度还有不同的度量方式,例如我国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那么对于角的度量除了角度制还有其它的度量方法吗? 问题1:一块矩形土地长是100米,宽是15仗,试计算土地面积。 问题2:在等式2130sin = 中,30和21的度量单位分别是什么?进制一样吗? 问题3:计算''''''362734302435 - 设计意图:问题1中长和宽的单位不一样,不能直接计算,具体操作起来不太方便,

有效教学的概念及措施

有效教学的概念及措施 摘要:近年来,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者的重视,本文从有效教学的概念出发,结合自身实践对院校的有效教学提出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校有效教学思考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所谓有效教学,是自20世纪开始,伴随着教学科学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概念。当今,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认为,教学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有其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可以通过制定、完善和落实科学的指标体系来提高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是指有明确的指标和目的并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教学。有效教学是好的教学、优秀的教学,是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一堂有效的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教学的目标,是要求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结果。教师要想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则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跃而高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有效教学的措施 1.要以实现有效教学为目标,完善学科体系 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课程教学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征。首先,要明确教学任务。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要符合社会需求,制定学科体系时,要依据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关专业方向和知识结构,明确教学定位和功能,合理制订教学目标,规划学科体系。其次,要注重学生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院校培养,不仅要掌握学科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学习,又要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联系实际问题展开相关研究,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和提高专业知识,获得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这种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独立处理专门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第三,学科专业设置时要注重学科前沿性。有效的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符合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专业课程内容要紧跟学科知识的发展前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学生开阔视野、追踪本学科最新领域的进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2.实现有效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学生这个教学主体,根据学生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服务。教师应从这一点出发,围绕

核心概念

关于数学“核心概念”“核心素养”“学科德育”浅析 山东省巨野县文昌路小学刘凤霞 【摘要】近来,不断有专家提出新的理念与学科术语,令老师们有些眼花缭乱。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应该教给教师辨析概念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传授概念,这样才能正本清源,真正明晰概念的真正内涵与外延。 【关键词】核心素养核心概念学科德育 【正文】 自从2011年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各种新理念也纷至沓来。就数学学科来说,从一开始的“十大核心概念”,到现在都在讨论的“核心素养”,以及近来我们山东省教育厅的课题中提到的“学科德育”。看到这些,很多老师迷茫了,几乎找不到方向感。也难怪,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毕竟有限,这么多的新鲜名词纷纷压过来,确实有些招架不了。 为此,我们必须对此进行一下思路的梳理与概念的辨析,这样才能正本清源,以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一、梳理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十大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这十大核心概念在数学教材中大都独立存在,并且是螺旋上升的。

而数学核心素养则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部分。 从“核心概念”与“核心素养”界定的范围来看,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互交叉之处(如下图)。 “学科德育”是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的“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它针对每一学科都制定了不同的德育目标,就数学学科来说,数学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习题演算、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侧重于逻辑推理、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道德品质的统一。主要包括“思维严谨”、“理性精神”、“数学审美”、“爱国主义”。 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核心素养、学科德育对照表

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13930793.html, 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作者:李淑华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0期 【摘要】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探讨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教学改革有效教学课堂目标教学评价情感目标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

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理念

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理念 1、何为有效教学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小伊的唯一指标。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教学活动室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 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单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2、有效教学包括的几个理念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个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不仅要看到学生的本学科学习、状况,

还要看到其学习习惯、兴趣、态度等,多掌握学生的特点,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益。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既给学生最终评价,又要注重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即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平时的态度、习惯等。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这堂课到底有多少学生理解了?有没有漏网之鱼,我如何去弥补?”“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我应该怎样去寻找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能有效快乐掌握?” 3、有效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的六大特征

有效教学的六大特征 一、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 考察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明确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和学生期待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否则所有的考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不是目的。比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都是不规范的目标表述,因为这些表述都无法比较和评价。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提出规范的教学目标四个要求: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教师再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起明确的任务。 二、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多次询问学生之后,学生仍然无动于衷,于是就把问题的答案呈现给学生。比如: 师:你们认为:为什么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学生沉默约1分钟。 师(提示):“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表示猜测。“的确”表示肯定。

学生再次沉默。 师(有点不耐烦):这里可以看出孔乙己命运的悲剧,…… 在访谈中,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回答,老师把答案讲解给学生,让他们理解效果会更好。也有很多老师认为让学生采用交流、互动的形式太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认为直接教授法是高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参与”又称学生的介入,是反映“学生在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参与意味着介入、投入、卷入、浸入的状态之中,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所以主体参与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状态。而且是一种亢奋、激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或静心默读,或全心朗读,或潜心思考,或积极争辩,或大胆陈述……“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养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并不是教师将教养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单向传递看起来非常省力而且有很大的容量。但是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单向接受的知识是不牢固的知识,不能转入长时记忆和有效内化。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合作学习的价值。所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但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学习,也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活动形式。米尔斯把合作学习定义为“成员各负其责,为实现小组的共同目标而合作的有组织的小组活动”。

核心概念1

核心概念 1 前言 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何谓“生物学核心概念”?如何界定“生物学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这三个问题是生物教师必需探讨、研究的。目前阶段,研究者们对于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如何围绕核心概念教学开展了初步研究。许多杂志刊登了研究成果,多数教师对此已经初步关注。但对于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在课堂上进行怎样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及之间的逻辑关系,还需要做进一步引导研究和实践。 本文是关于如何界定“生物学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教学策略的文献综述。目的是分析综述文献中确定界定“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标准和方法;确定围绕核心概念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生物科学知识可分为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理论、科学模型等类型。科学事实是指凭借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现象、事件、数据等,具有客观、具体、离散等特性。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理论、科学模型等属于概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是从众多事实基础上归纳推理出的结论,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具有主观、抽象、概括等特性。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知识的细胞。(一)什么是生物学核心概念? “核心”是指生物学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所面对的生物学核心问题都是一致的,都是关于生物最本质的问题,即结构和功能、遗传和进化、生物与环境等。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是相对的。所以,对同一生物学本质问题就有了不同层次的认识和看法。 什么是核心概念?不同的专家对核心概念的界定有所差异。张颖之、刘恩山两位教授撰写的《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文章中 阐述了多位国外学者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生物学的学科知识基本结构图凸显了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地位,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与概念体系的结构。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对同一类生物学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具有统摄一般概念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的作用。它既是对大量下位生物学现象、事实和一般概念性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又是形成上位的学科观念以及跨学科的科学主题及更具概括力的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础。核心概念相当于生物学科中的核心观点和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课程标准所讲述的“核心知识”。所谓的核心知识囊括了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原理、理论和模型等。因此,“核心概念”也可以称之为“概念性知识”,是与生物科学事实相对应的知识。核心概念具有三个特征:构成生物学科基本框架;对今后学习起支撑作用;对学生具有思维训练的价值。(二)核心概念的确定标准 赫德(Hurd)指出:核心概念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一定要展现学科的逻辑结构,即这些核心概念能够有效地组织起大量的事实和其它概念。不仅如此,这些核心概念应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因为这些内容将延续在学习者以后的生活中,并且极有可能会影响学习者对新知识的探索和获取,从而进一步影响未来的科学。赫德(Hurd)列出选择核心概念的标准如下: 1.展现了当代科学的主要观点和思维结构; 2.足以能够组织和解释大量的现象和数据;

教学思想与理念

教学思想与理念 本着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不断的外显中去内化知识,让他们在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憾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运用。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眼神、语言、心灵),使学生乐于去学、乐于去思、乐于去想。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系统介绍了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它与前面所学的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核——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高尔基体的功能,中心体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尤其是减数分裂奠定基础。 与本节相联系的内容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化,衰老与癌变和减数分裂等内容。 2.教材的加工与改造: 我在设计过程中对教材做了简单的处理,如:通过一些动画和图片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打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的突破。尽量地引入与人体有关的实例来说明问题,使学生有种更直观的感觉;设计了一些探究式的思考题来增强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巧妙的动手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 (1)知识与技能方面:高二学生的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强,同时,对生物课程的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初中曾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内容,但是对此了解得很浅,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有丝分裂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2)心理与情感方面:具有比较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个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生物学的研究有很高的热情和很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也是生物学自身的魅力所在。高中学生求知欲旺盛,自学能力强,因此可以通过对有丝分裂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对DNA,染色体数量变化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 2、根据以上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数学核心概念的整理及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核心概念”的教学解决策略 ——以七年级概念教学为例 数学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概念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叫做这个概念的内涵。适合于概念所指的对象的全体,叫做这个概念的外延。如七下①等腰三角形内涵就是等腰三角形所代表的所有对象的本质属性: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等;等腰三角形的外延包括了一般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是构成概念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课的教学,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尤为重要。 一、目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概念引入时过分注重场景而忽略了目的 课堂教学引入得当,直接影响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但不少教师注重在概念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过于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而忽略了目的。例如,某位数学教师在七上①“对称图形”概念教学中,设计了“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化蝶'选段的渲染中,学生开始观察'碧草清清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的优美画面”的导入情境,接着提问学生:蝴蝶有什么特点?学生答道:“蝴蝶很漂亮”“一只蝴蝶大,一只蝴蝶小”……不难看出,上述导入情境虽赏心悦目,但充斥了许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离数学中的对称图形知识相去甚远。导入活动占用了较长时间,却没有一个学生从对称的角度指出蝴蝶图案的特点,未达到教学设计的预期目标。 2. 概念形成时急于组成文字或者抄概念,而轻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般概念的形成要先感知后认知两个阶段。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不可或缺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外部特征的直接反映,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感知所提供的对事物的认识是简单的、表面的、零散的。而认知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在通过大脑反思琢磨后,能用精炼的语言概述出来,这中间的过程称为认知。感知不等于认知,但往往有些老师把感知代替了认知。例如,在七下“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教师演示或让学生用手拉三角形木架感知是否坚固、不变形,并以此解释三角形的“稳定性”,而忽视从“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一定时,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不在同一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上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误导了学生。笔者认为,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阶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重视直观性、感知、体验,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止步于对事物的感知,忽视对概念本质特征的抽象与概括体验过程,这样做实际上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势必影响到对概念的理解。 3. 概念理解时注重记忆,忽视了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在概念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其一是偏重形式记忆。数学中有一些概念是以符号语言或用式子举例的形式表示其意义的,而且在运用中又往往直接和这些符号或式子打交道。由此造成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疏于引导学生对概念意义的理解,偏重于学生记忆概念的外部表现形式。例如,

新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

新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

立足新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抓好新一轮初中数学教学 在《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并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这十个核心概念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里边,可以看到了对这些核心概念的一些具体解释,相当于“目标”的一些要素;但是同时也能发现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核心概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把它们称为核心概念。 (一)为什么要设计核心概念 在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怎么设计这个课程标准,进行了讨论,在提出设计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是重要的,一个就是希望课程的这些东西,形成一个整体,如何整体的把握课程需要反复强调。从知识技能、从数学思考、从问题解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四个方面来构架整个数学课程。这是一个渗透在整个标准的研制过程中。第二件事,就是在研制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凸显出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的数学内容,因为它反应了数学最要紧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不仅应该把它当做目标,也应该把它和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记得当时在讨论的时候,就在过去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能不能用一些词,把这些东西彰显出来,经过讨论,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第一,这些核心概念,是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建立和培养的关于数学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能力等,是义教阶段数学课程最应该培养的数学素养,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第二,核心概念是这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聚焦点,它有利于我们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与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斌在数学内容的教学中有机地去发展的数学素养。第三,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数的基本思想。数学的基本思想指对数学及其对象、数学概念和数学结构及其数学方法的本质认识;数学的基本思想集中反映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模型;这些思想也是学习中的重要目标;这启示我们,核心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数学思想本质。第四,这些核心概念都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并通过老师的教学予以落实。 (二)核心概念的理解 1.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这两层意思都是数感,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对数量、对数量关系结果估计的感悟;第二层意思就是数感的功能。 关于学生数感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第一、应结合每一学段的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第三学段,可以引导学生在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和运算问题中提升数感,发展更为良好的数感品质。第二,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三,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2.符号意识 关于符号意识,注意到它在用词上,《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稿有一个区别,原来是叫符号感,现在把它称为叫符号意识。所谓符号就是针对具体事物对象而抽象概括出来的一种简略的记号或代号。数字、字母、图形、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