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实验技术1-自由沉淀

水处理实验技术1-自由沉淀
水处理实验技术1-自由沉淀

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报告

学校名称河海大学准考证号033109275026 姓名王宝佳

课程代号60057 实验名称自由沉淀

实验日期2010.11 批报告日期成绩教师签名

一、实验目的

(一)三种假设(1)水中沉淀颗粒为球形,其大小、形状、质量在沉降过程中均不发生变化。(2)颗粒之间距离无穷大,沉降过程互不干扰。(3)水处于静止状态且为稀悬浮液。

(二)理论推导:基于以上假设,静水中的悬浮颗粒仅受到重力和水的浮力这两重力的作用。由于悬浮颗粒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重力对其的作用大于浮力的作用。因此开始时颗粒沿重力方向的增加,水流阻力不断增大,颗粒在水中的净重为定值。当颗粒的沉降速度增加到一定值后,颗粒所受重力为零,浮力和水的阻力二者达到平衡。颗粒的加速度为零,此时的颗粒开始以匀速下沉,并由此开始做匀速下沉运动。(三)沉淀实验

取直径为80—100mm,高度为1500—2000mm的沉淀柱6—8个。将已知悬浮物浓度C0与水温的水样注入各沉淀柱,搅拌均匀后同时开始沉淀,取样点设于水深H=12000mm处。在沉淀时间t1,t2···t n,分别在1#,2#···n#.沉淀柱内取

出H以上的全部水样,并分析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C

1,C

2

···C

n

,将结果记于表

中,据此在直角坐标纸上,以悬浮物剩余量P

0=C

i

/C

为纵坐标,沉淀为横坐标,

作P0—ut关系图。若要求去除沉淀速为u0=H/t的颗粒,则沉速u

t ≥u

的所有颗

粒全部去除,去除率1-p

0,而沉淀u

t

<u

的颗粒部分去除,去除率为

因此总去除率E为:

三、实验设备

1.有机玻璃管沉淀柱一根,内径≥100mm,高1.5m。工作水深即由溢流口至取样口距

离,共两种,H1=0.9m,H2=1.2m。每根沉降柱上设溢流管,取样管,进水及放空管。

2.配水及投配系统包括钢板水池,搅拌装置,水泵、配水管,循环水管和计量水深用

尺标、如图1所示

3.计量水深用尺标,计时用秒表或手表。

4.玻璃烧杯,移液管,玻璃棒,瓷盘等。

5.悬浮物定量分析所需设备万分之一天平,带盖称量瓶,干燥皿、烘箱、抽滤装置、

定量滤纸等。

6.水样可用煤气洗涤污水,轧钢污水,天然河水或人工配制水样。

四、结果讨论

悬浮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形状、尺寸、质量等物理性状均不改变,下沉速度不受干扰,单独沉降互不聚合,各自完成独立的沉淀过程。在各个过程中只受到颗粒自身在水中的重力和水流阻力的作用。这种类型多表现在沉砂池、初沉池初期。

实验一自由沉降实验讲解

实验一自由沉降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自由沉降过程; 2、通过沉降实验学会绘制E~t 关系曲线和E~u 关系曲线; 3、能正确运用数据求解总去除率E T 。 二、实验原理 在含有离散颗粒的废水静置沉淀过程中,若试验柱内有效水深为H ,通过不同的沉淀时间t ,可求得不同的颗粒沉淀速度u ,u=H/t 。如以p 0表示沉速u

水处理实验问答题

实验一活性炭吸附实验 1. 2.间歇吸附和连续流吸附相比,吸附容量q和N是否相等?怎样通过实验求出N值? 答:间歇吸附指定量的吸附剂和定量的溶液经过长时间的充分接触而达到平衡。间歇吸附平衡的测定方法有:(1)保持气相的压力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吸附后,测定气体容积减少值的容量法;(2)吸附剂和气体充分接触,测定吸附剂重量增加值的重量法 2.通过本实验、你对活性炭吸附有什么结论性意见?本实验如何进一步改进? 答: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定程度内,吸附作用的去除率随着吸附剂的增加而增大,当到达某一个值时,去除率的增大不再明显,我对活性炭吸附的意见是:找到那个转折点,尽可能的保障投入有效。 实验二混凝实验 1. 2.根据最佳投药量实验曲线,分析沉淀水浊度与混凝剂加注量的关系 答:在一定范围内,混凝效果随混凝剂的投加量增加而增大,超过一定剂量时,效果反而减小。 2.本实验与水处理实际情况有哪些区别?如何改进? 答:(1)水环境的温度因素没有考虑进去,需多设一个因素(2)水平梯度跨越过大,可能最佳条件在梯度中间值。可在两个最佳条件范围内再设细分梯度,进行试验(3)实际环境中污水的污染物质种类多样,不单单是土壤颗粒,所以最好的水样,应该取自污水处理厂处理前的水。 实验三压力溶气气浮实验 1. 2.气浮法与沉淀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1)两者都是污水初期处理的物理方法。用来去除污水中的悬浮固体。 (2)气浮法通过向池内鼓气,使憎水的悬浮颗粒与气泡相吸附结合,使其整体密度变小,上浮,再通过刮渣机除去。沉淀法是通过悬浮颗粒的自由沉淀和絮凝作用,在重力作用下下沉。从而与水分离,沉入下层。 实验四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 1.

颗粒自由沉降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所属课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 院 系: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合作者: 指导教师: 本实验项目成绩: 教师签字: 日期: 一、实验目的 (1) 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 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 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 Stokes 公式。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比重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要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 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 D ≥100mm 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E 与截留速度u0、颗粒质量分数的关系如下 此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法。 设在一水深为H 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实验开始时,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0(mg/L ),此时去除率E=0。 实验开始后,悬浮物在筒内的分布变得不均匀。不同沉淀时间ti ,颗粒下沉到池底的最小沉淀速度u i 相应为u i =H/t i 。此时为t i 时间内沉到池底(此处为取样点)的最小颗粒d i 所具有的沉速。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水样悬浮物浓度为Ci ,则颗粒总去除率: 00011C C C C C P E i i i -=-= -=。

自由沉淀实验报告

自由沉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 掌握颗粒白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公层流区符合Stokes(斯托克斯)公式。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密度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D>100mm,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E与截留速度u o、颗粒质量分数的关系如下: E=1?P0+ u s u0 dp P0 此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法。 设在一水深为H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如图2-1所示。实验开始,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0(mg/L),此时去除率E=0。

图2-1 自由沉淀示意 实验开始后,不同沉淀时间t i颗粒最小沉淀速度u i相应为 u i=H i 此即为t i时间内从水面下沉到池底(此处为取样点)的最小颗粒d i所具有的沉速。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悬浮物浓度为C i而 C0?C i C0=1? C i C0 =1?P i P i=E0 此时去除率E0,表示具有沉速u≥u i(粒径d≥d i)的颗粒去除率,而 P i=C i C0 则反映了t i时,未被去除之颗粒即d<d i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 实际上沉淀时间t i内,由水中沉至池底的颗粒是由两部分颗粒组成。即沉速u≥u i 的那一部分颗粒能全部沉至池底;除此之外.颗粒沉速u0<u i的那一部分颗粒,也有一部分能沉至池底。这是因为,这部分颗粒虽然粒径很小,沉速u0<u i,但是这部分颗粒并不都在水面,而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沉淀柱的高度内。因此只要在水面下,它们下沉至池底所用的时间能少于或等于具有沉速u i的颗粒由水面降至池底所用的时间t i,那么这部分颗粒也能从水中被除去。 沉速u0<u i的那部分颗粒虽然有一部分能从水中去除,但其中也是粒径大的沉到池底的多,粒径小的沉到池底的少.各种粒径颗粒去除率并不相同。因此若能分别求出各种粒径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比,并求出该粒径颗粒在时间t i内能沉至池底的颗粒占本粒径颗粒的百分比,则二者乘积即为此种粒径颗粒在全部颗

水处理实验技术教学大纲

水处理实验技术教案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水处理实验技术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实践教案环节(专业核心课) 课程学时和学分:实验学时:,学分: 适用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水分析化学、水力学、环境生物学、水质工程学等 二、本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必修课,是水处理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需的课程。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加深对水处理基本概念、现象、规律与基本原理的理解;所学知识既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又为水质工程学()水质工程学()水质工程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本课程教案总的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必选课,加深学生对水处理技术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设计和组织水处理实验方案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水处理实验的一般技能及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与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实验目的、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加深对水处理基本概念、现象、规律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掌握一般水处理处理实验技能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验技术问题的能力;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的方法;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测定、分析与处理,从而能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五、实验项目基本要求 ()活性炭吸附实验(学时) 实验目的:加深理解吸附原理,掌握活性炭吸附常熟确定方法。 实验要求:学会使用活性炭吸附装置使用,掌握活性炭吸附工艺处理污水确定设计参数的方法。 ()离子交换软化实验(学时) 实验目的:加深对离子交换容量的理解,掌握测定离子交换容量的方法,掌握离子交换柱的运行。 实验要求:学会使用离子交换设备使用方法,能测定离子交换容量。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定实验(学时) 实验目的:学习了解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定的实验方法,加深对曝气充氧机理的认识。 实验要求: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熟悉曝气设备氧总转系数及其他各项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混凝实验(学时) 实验目的:掌握水样混凝的最佳投药量确定方法,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及混凝沉淀

絮凝沉淀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絮凝沉淀实验 (所属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 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合作者:指导教师: 本实验项目成绩:教师签字: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絮凝沉淀的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絮凝实验方法,并能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沉淀静沉曲 二、实验原理 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600~700mg/L以下的絮状颗粒的沉淀属于絮凝沉淀,如给水工程中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中初沉池内的悬浮物沉淀均属此类。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相互碰撞,凝聚变大,沉速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速实际上是一变速。这里所说的絮凝沉淀颗粒沉速,是指颗粒沉淀平均速度。在平流沉淀池中,颗粒沉淀轨迹是一曲线,而不同于自由沉淀的直线运动。在沉淀池内颗粒去除率不仅与颗粒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因此沉淀柱不仅要考虑器壁对悬浮物沉淀的影响,还要考虑柱高对沉淀效率的影响。 静沉中絮凝沉淀颗粒去除率的计算基本思想与自由沉淀一致,但方法有所不同。自由沉淀采用累积曲线法,而絮涨沉淀采用的是纵深分析法,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 三、实验设备与试剂

(1)沉淀柱:有机玻璃沉淀柱,内径D≥100mm,高H=3.6m,沿不同高度设有取样口,如图所示。管最上为溢流孔,管下为进水孔,共五套。 (2)配水及投配系统:钢板水池,搅拌装置、水泵、配水管。 (3)定时钟、烧杯、移液管、瓷盘等。 (4)悬浮物定量分析所需设备及用具: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带盖称量瓶、干燥皿、烘箱、抽滤装置,定量滤纸等。 (5)水样:城市污水、制革污水、造纸污水或人工配制水样等。 四、实验步骤 (1)将欲测水样倒入水池进行搅拌,待搅拌匀后取样测定原水悬浮物浓度SS值。(2)开启水泵,打开水泵的上水闸门和各沉淀柱上水管闸门。 (3)放掉存水后,关闭放空管闸门,打开沉淀柱上水管闸门。 (4)依次向1~5沉淀柱内进水,当水位达到溢流孔时,关闭进水闸门,同时记录沉淀时间。5根沉淀柱的沉淀时间分别是20min、40 min、60 min、80 min、120 min。(5)当达到各柱的沉淀时间时,在每根柱上,自上而下地依次取样,测定水样悬浮物的浓度。 (6)记录见表1。 五、实验结果 (1)实验基本参数整理 实验日期水样性质及来源:生活污水 沉淀柱直径d= 110mm 柱高H=170cm 水温/℃=20 原水悬浮物浓度C (mg/L)=962 绘制沉淀柱及管路连接图 (2)实验数据整理

项目一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项目一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一、实训目标 1.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技能要求 1、掌握颗粒静置自由沉淀实验的操作过程。 2、掌握取样、过滤和称量的操作方法。 三、课时 6课时 四、实验原理 颗粒的自由沉淀是指在沉淀的过程中,颗粒之间不互相干扰、碰撞、呈单颗粒状态,各自独立完成的沉淀过程。自由沉淀有两个含义: (1)颗粒沉淀过程中不受器壁干扰影响; (2)颗粒沉降时,不受其它颗粒的影响。 当颗粒与器壁的距离大于50d(d为颗粒的直径)时就不受器壁的干扰。当污泥浓度小于5000mg/l时就可假设颗粒之间不会产生干扰。 颗粒在沉砂池中的沉淀以及低浓度污水在初沉池中的沉降过程均是自由沉淀,自由沉淀过程可以由Stokes(斯笃克斯)公式进行描述。 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比重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取一定直径、一定高度的沉淀柱,在沉淀柱中下部设有取样口,如图1.1所示,将已知悬浮物浓度为C0的水样注入沉淀柱,取样口上水深为h0,在搅拌均匀后开始沉淀实验,并开始计时,经沉淀时间t1,t2,…ti从取样口取一定体积水样,分别记下取样口高度,分析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C1、C2…Ci,从而通过公式 η=C0-C i/C0×100% 式中:η—颗粒被去掉百分率; C0—原水悬浮物的浓度(mg/l) Ci—ti时刻悬浮物质量浓度(mg/l) 同时计算: p=C i/C0×100% 式中:p—悬浮颗粒剩余百分率; C0—原水悬浮物的浓度(mg/l) C i—t i时刻悬浮物质量浓度(mg/l)

水处理实验报告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环境工程教研室

实验一活性污泥形态及生物相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活性污泥菌胶团和原生动物,掌握用形态学的方法来判别菌胶团 的形态、结构,并据此判别污泥的形态; 2、掌握识别原生动物的种属以及用原生动物来间接评定活性污泥质量和污水处理效果的 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活性污泥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由各种微生物组成混合体——菌胶团,细菌是菌胶团的主体,活性污泥的净化能力和菌胶团的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 活性污泥菌胶团的微生物中除细菌外,还有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多种微生物群体,当运行条件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原生动物种类和形态亦随之变化。若游泳型或固着型的纤毛类大量出现时,说明处理系统运行正常。因此,原生动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用来指示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处理效果。通过菌胶团的形状、颜色、密度以及有无丝状菌存在还可以判断有无污泥膨胀的倾向等。因此用显微镜观察菌胶团是监测处理系统运行的一项重要手段。 三、实验步骤 1、调试显微镜。 2、取活性污泥法曝气池混合液一小滴,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如混合液中污泥较少,可 待其沉淀后.取沉淀的活性污泥一小滴放在载玻片上;如混合液中污泥较多.则应稀释后进行观察)。 3、盖上盖玻片,即制成活性污泥压片标本。在加盖玻片时,要先使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 滴,然后轻轻放下,否则会形成气泡、影响观察。 4、把载玻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将标本放在圆孔正中央,转动调节器,对准焦距, 进行观察。 5、观察生物相全貌,注意污泥絮粒的大小、结构的松紧程度、菌胶团和丝状菌必立即生 长情况,并加以记录和必要的描述,观察微型动物的种类、活动状况。进一步观察微型动物的结构特征。如纤毛虫的运动情况、菌胶团细菌的胶原薄厚及色泽、丝状菌菌丝的生长情况等,画出所见原生动物和菌胶团等微生物形态草图。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记录观察所取污泥的形状、结构、有无丝状菌、原生动物的情况。 2、分析环境因素对污泥形态及生物相的影响。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报告

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 《水处理实验设计与技术》 实验报告

实验1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是研究浓度较低时的单颗粒的沉淀规律。一般是通过沉淀柱静沉实验,获取颗粒沉淀曲线。它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也是给水排水处理工程中沉砂池设计的重要依据。 一、实验目的 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浓度较低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 (斯托克斯)公式。 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相对密度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内径D ≥100mm 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η与截留沉速u 0剩余颗粒重量百分率P 的关系如下: ()dP P u u P s ?+-=00 001η ( 1 ) 此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法。 设在一水深为H 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如图1所示。实验开始,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 0(mg/L ),此时去除率η=0。 实验开始后,不同沉淀时间t i ,颗粒最小沉淀速度u i 相应为: i i t H u = ( 2 ) 此即为t i 时间内从水面下沉到池底(此处为取样点)的最小颗粒d i 所具有的沉速。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悬浮物浓度为C i ,而: 00 0011η=-=-=-i i i P C C C C C ( 3 ) 此时去除率η0,表示u ≥u i (d ≥d i )的颗粒除去率,而:

水处理实验技术

1.指标:在实验中用来衡量实验效果好坏所采用的标准。 2.水平:因素在实验中所处的不同状态,可能引起指标变化,因素变化的各种状态叫作因素的水平。 3.因素:对实验有影响的条件。 4.系统误差: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数值时,误差的数值保持不变或按某一规律变化的误差。 5.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测量值总是有稍许变化且变化不定,误差时大、时小、时正、时负,其来源可能是:人的感官分辨能力不同,环境干扰等等。 6.过失误差:由于实验时使用的仪器不合理或粗心大意、精力不集中、记错数据而引起的。 7.加权平均值:即将各数值乘以相应的单位数,然后加总求和得到总体值,再除以总的单位数。 8.离群数据:通常我们将个别偏差大的、不是来自同一个发布总体的,对实验结果有明显的影响的测量数据称为离群数据。 9.相关分析:在一元线性回归会分析中,引进相关系数γ,是解决线性关系能否真正反映两个变量间的客观规律的数学方法。 10.时间混合水样:指在同一日,同一工作时间或一个相对较长周期内,平均情况按照流量的大小比例取水样的量,所取水样均匀混合,观察平均浓度最宜。 11.可疑数据:可能影响实验结果,但尚未证明确定的离群数据的测量数据。 12.显著性水平:统计检验中给定的很小的概率α,它表示要否定一个假设所犯错误的概率有多大。13.实验设计:根据实验中不同问题,在实验前利用数学原理科学合理编排实验的过程,以求迅速找到最佳实验条件,揭示出事物内在规律,达到节省人力、财力的目的。 14.精密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答:在控制条件下用一个均匀试样反复试验,所测得数据之间重复的(一致的)程度。反映分析方法或分析测量系统的偶然误差的大小;精密度常用极差、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15.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三个具体过程及其内容是什么?答:误差分析,目的在于确定实验直接测量值和间接测量值误差的大小,数据可靠性的大小,从而判断数据准确度是否符合工程实践要求;数据处理,根据误差分析理论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剔除极个别不合理的数据,保证原始数据的可靠性,以供下一步数据处理之用;数据分析,是将上述整理所得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分析数据特点及各变量主次,确定供变量间的关系,并用图形、表格或经验公式表达。 16.正交实验设计中正交表L9(3)4的各符号,数字及其实验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答:“L”代表,“9”表示横行数,即要做实验的次数,“4”表示表中的直列数即最多允许安排的因素个数,“3”表示表中每列的数字,即因素的水平数,L9(3)4 的含义是做9次实验,最多可参考4个3水平的因素。 17.极差R值概念及其意义?答:极差就是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极差R是一个最简单的分散特征参数,是一组实验数据中极大值与极小值之差,可以度量数据波动的大小,他具有计算简便的优点,但由于他没有充分利用全部数据提供的信息,而是过于依赖个别实验数据,故代表性较差,反映实验情况的精度较差。 18.标准误差及其表达式和含义?答:标准误差是反映实验数据与均值之间的平均差距的特征数,这个差距越大,表明实验所取数据越分散,反之则表明越集中。表达式:指各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差值的平方和的平均值的平方根。意义:标准误差对测试中的较大误差和较小误差比较灵敏,故是表示精密度比较好的方法,是表明实验数据分散程度的特征参数。小s = √(1/n-1)∑i=1(xi -x ˉ)= √大S/n-1 19.简述最小二乘法?答:最小二乘法——要求n个数据的绝对误差的平方和达到最小。即选择适当的a与b值,使Q=最小值(yi 上的∧表示是计算值的估计值),即用求极值的方法求出a与b值,并建立方程。b称回归系数,a称截距。 20.简述用于一组测量值的离群数据的检验方法---3σ法则?答:实验数据的总体是正态分布(一般实验数据多为此分布)时,先计算出数列标准误差,求其极限误差Kσ=3σ,此时测量数据落于x-±3σ范围内的可能性为99.7%,也就是说,落于此区间外的数据只有0.3%的可能性,这在一般测量次数不多的实验中是不易出现的,若出现了这种情况则可认为是由于某种错误造成的,因此这些特殊点的误差超过极限误差后,可以舍弃。一般把依次进行可疑数据取舍的方法。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 篇一:自由沉淀实验报告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 1、实验数据记录 沉降柱直径水样来源柱高 静置沉淀时间/min 表面皿表面皿编号质量/g 表面皿 和悬浮物总质量/g 水样中悬浮物质量/g 水样体积/mL 悬浮物沉降柱浓度/工作水(g/ml)深/mm 颗粒沉沉淀效 速/率/%(mm/s) 残余颗 粒百分比/% 0 5 10 20 30 60 120 0 1 2 3 4 5 6 79.0438 80.7412 1.6974 81.7603 83.2075 1.4472 64.1890 65.4972 1.3082 66.1162 67.3286 1.2124 73.7895 74.9385 1.1490 83.4782 84.6290 1.1508 75.0332 76.1573 1.1241

31.0 30.0 30.0 30.0 30.0 31.0 31.0 0.0548 0.0482 0.0436 0.0404 0.0383 0.0371 0.0363 846.0 808.0 780.0 724.0 664.0 500.0 361.0 1.860 0.883 0.395 0.230 0.069 0.021 11.40 20.44 26.28 30.11 32.30 33.76 100 87.96 79.56 73.72 69.89 67.70 66.24 2、实验数据整理 (2)绘制沉淀曲线:E-t 、E-u 、ui~pi曲线如下: 2-1、绘制去除率与沉淀时间的曲线如下: 图2.2:沉淀时间t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 2-2、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 图2.2:颗粒沉速u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 2-3、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 图2.3:颗粒沉速u与残余颗粒百分比的关系曲线 (1)选择t=60min 时刻:(大家注意哦!这部分手写的,不要直接打印!) 水样中悬浮物质量=表面皿和悬浮物总质量-表面皿质量,如表格所示。原水悬浮物的浓度:C0? 水样中悬浮物质量1.6974 ??0.0548g/ml 水样体积31.0 悬浮物的浓度:C5? 水样中悬浮物质量1.1508

《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

《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水处理实验技术/The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of Water Treatment 实验总学时数:16 适用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承担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1.水处理方法与原理 包括废水处理方法分类、废水处理方法与原理简介、给水处理方法及原理等。 2. 水处理实验 (1)实验前应预习与实验有关的教材内容和实验指导书,搞清本次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以及本次实验与生产实践的相互关系,做到心中有数。 (2)在实验室要首先弄清实验装置的构造和尺寸,了解有关仪器的 特点、性能和使用方法,使用贵重仪器时需得到教师许可,才能动用。 (3)实验时需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细致地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并作好记录,通过实验,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科学的工作作风。 (4)实验结束时,学生先自行检查全部实验记录,再经指导老师审 阅后,方可结束实验。 (5)学生做完实验后,应将所用玻璃器皿和设备等擦洗干净,如不 慎损坏实验室物品,应向教师报告并登记,酌情处理。 (6)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按期交出。 二、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

三、每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 (一)混凝实验 1、内容和要求: 学习混凝工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混凝实验基本操作方法,掌握浊度的测定方法。要求熟悉掌握混凝搅拌机的操作,学会选择适当的混合搅拌转速,掌握光电浊度仪测定浊度的方法。 2、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实验所需主要耗材的品种及数量: 定时变速搅拌机,光电浊度仪,秒表,1000毫升烧杯,125毫升水样瓶,10毫升、1毫升移液管,0—50℃温度计,50毫升、100毫升量筒,浓度为1%和10%的硫酸铝溶液或三氯化铁溶液或浓度为0.5%聚合氯化铝溶液,浓度为10%的化学纯盐酸,浓度为10%的化学纯氢氧化钠 (二)絮凝沉淀实验 1、内容和要求: 学习沉淀工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絮凝实验基本操作方法,掌握浊度的测定方法。要求熟练掌握絮凝沉淀实验的步骤与测试方法,学习绘制去除百分数等值线并计算沉淀后的总去除率。 2、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实验所需主要耗材的品种及数量: 静置沉淀筒(附搅拌器),光电浊度仪,秒表,125毫升水样瓶,混凝剂溶

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指导书2009

《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指导书 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市政工程系 二零零七年三月

目录 目录 (1) 实验要求 (2) 实验一混凝实验 (3) 实验二絮凝沉淀实验 (9) 实验三滤料筛分析实验 (12) 实验四过滤与反冲洗实验 (14) 实验五清水充氧实验 (17) 实验六活性污泥性能测定实验 (21) 实验七成层沉淀实验 (24) 实验八水处理模型实验 (27)

实验要求 1、实验前应预习与实验有关的教材内容和实验指导书,搞清本次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以及本次实验与实际生产的相互关系,做到心中有数。 2、在实验室要首先弄清实验装置的构造和尺寸,了解有关仪器的 特点、性能和使用方法,使用贵重仪器时需得到教师许可,才能动用。 3、实验时需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细致地观察实验中的种种现象, 并作好记录。通过实验,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的工作作风。 4、实验结束时,学生先检查各自实验记录,再经指导老师审阅, 方可结束实验。 5、学生做完实验后,应将所用玻璃器皿和设备等擦洗干净,如不 慎损坏实验室物品,应向教师报告并登记,酌情处理。 6、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按期交出。

实验一混凝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进行原水混凝实验操作,了解混凝的现象,过程及净水作用。 2、确定混凝剂的最佳用量。 3、确定所用混凝剂在混凝时最佳pH值及适用范围(选做)。 二、实验设备 1、DBJ—621型定时变速搅拌机1台 2、GDS—3型光电浊度仪1台 3、秒表1台 4、1000毫升烧杯6个 5、125毫升水样瓶6个 6、10毫升、1毫升移液管各1只 7、0—50℃温度计1只 8、50毫升、100毫升量筒各1个 9、浓度为1%和10%的硫酸铝溶液或三氯化铁溶液或浓度为0.5%聚合氯化铝溶液各1瓶。 10、浓度为10%的化学纯盐酸1瓶 11、浓度为10%的化学纯氢氧化钠1瓶 三、实验原理 硫酸铝加入原水后,产生离解和水解作用,其产物为Al3+、Al(OH)2+、Al(OH)2+、Al(OH)3等,它们一面通过压缩胶团的扩散层降低ξ电位,减小胶粒之间的斥力,从而使胶粒脱稳,互相聚合成大颗粒;另一方面Al(OH)2+、Al(OH)2+、Al(OH)3对于大小胶粒有强烈吸附作用,因此在胶粒之间进行架桥,颗粒逐渐变大形成细矾花,细矾花能粘结悬浮物质吸附溶解杂质,与其他矾花结成粗矾花,从水中分离出来,使浑水得到澄清。

絮凝沉淀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絮凝沉淀实验报告 篇一: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过实验学习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 绘制时间-沉淀率(t-e)、沉速-沉淀率(u-e)和ct/co~u 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 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沉淀絮凝、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4类。本实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实验用沉淀管进行。设水深为h,在t时间内能沉到深度h颗粒 的沉淀速度vh/t。根据给定的时间to计算出颗粒的沉速uo。凡是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就可以全部去除。设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co则

沉淀率=(co-ct)/c03100% 在时间t时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u: u=(h310)/(t360)(mm/s) 式中:c0——原水中所含悬浮物浓度,mg/l c1————经t时间后,污水中残存的悬浮物浓度,mg/l;h——取样口高度cm;t——取样时间,min。 三、实验步骤 1、做好悬浮固体测定的准备工作。将中速定量滤纸选好,放入托盘,调烘箱至 105±1℃,将托盘放入105℃的烘箱烘45min,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冷却30min,在1/10000天平上称重,以备过滤时用。 2、开沉淀管的阀门将软化淤泥和水注入沉淀管中曝气搅拌均匀。 3、时用100ml容量瓶取水样100ml(测得悬浮物浓度为c0)记下取样口高度,开动秒表。开始记录沉淀时间。 4、时间为 5、10、15、20、30、40、60min时,在同一取样口分别取100ml水样,测其悬浮物浓度为(ct)。 5、一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必须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计算时采用二者的平均值。 6、已称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最后将带有

自由沉淀实验

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实验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沉淀是水污染控制中用以去除水中杂质的常用方法。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的凝聚性能和浓度,沉淀通常可以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压缩沉淀。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降称为自由沉淀,其特点是在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淀在层流区符合Stokes(斯托克斯)公式。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密度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该足够大,一般应使D≥100mm,以免沉淀颗粒受柱壁的干扰。 自由沉淀所反映的一般是沙砾、河流等的沉淀特点。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E 与截留速度u 0、颗粒质量分数的关系如下: dp u ui P E p ?+-=0 01)1( (1-1) 式中 E ——总沉淀效率; P 0——沉速小于u i 的颗粒在全部悬浮颗粒中所占的百分数; 1-P 0——沉速大于或等于u i 的颗粒去除百分数; u i ——某一指定颗粒的最小沉降速度; u ——小于最小沉降速度u i 的颗粒沉速。 公式推导如下: 设在水深为H 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实验开始,沉 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 0(mg/L),此时去除率E=0。 实验开始后,不同沉淀时间t i ,颗粒最小沉淀速度u i 相应为 u i = i t H (1-2) u i 此即为t i 时间内从水面下沉到取样点的最小颗粒d i 所具有 图1-1 自由沉淀实验示意 的沉速。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悬浮物浓度为C i ,未被去除之颗粒即示意d

【污水处理实验室设备和标准】实验室污水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实验室设备和标准】实验室污水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厂化验室仪器设备污水处理厂化验室仪器设备浊度计、余氯比色计、PH计、色度比色仪细菌培养用;电热恒温培养箱、电热干燥箱、生物显微镜、手提高压灭菌锅、小电炉天平。3、玻璃器材;酒精灯、50 毫升纳氏比色管、 配套比色架、15×150 和18×180 试管、配套试管架、配套硅胶塞、小倒管、各种三角烧瓶、1 和10毫升吸管、烧杯、量筒,纱布、脱脂棉。 污水处理厂化验室仪器设备冰箱实验台器皿柜药品柜天平台无菌单人单面操作台(5 万- 10 万) 污水处理厂化验室仪器设备 (2009-09-2208:25:10)转载标签:污水处理厂化验室仪器设备杂谈分类:技术文章污水处理厂化验室仪器设备污水处理厂化验室仪器设备浊度计、余氯比色计、PH计、色度比色仪细菌培养用;电热恒温培养箱、 电热干燥箱、生物显微镜、手提高压灭菌锅、小电炉天平。3、玻璃器材;酒精灯、50 毫升纳氏比色管、 配套比色架、15×150 和18×180 试管、配套试管架、配套硅胶塞、小倒管、各种三角烧瓶、1 和10毫升吸管、烧杯、量筒,纱布、脱脂棉。 污水处理厂化验室仪器设备冰箱实验台器皿柜药品柜天平台无菌单人单面操作台 5万-10 万) 、合理设置厂级化验室的检验任务一方面依据水源水质变化的情况,除常规项目外,重点监测变化大的、对水处理影响大的分析项目,另一方面根据生产的需要. 设置必要的分析项目:如滤砂含泥量分析、水处理剂投加沉降试验等。另外,根据上级的要求设置分析项目,如节日验毒等。 二、依据厂级化验室的检验任务,合理配备化验仪器、设备实验室所配置的仪器设备能够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水处理实验技术 实验名称: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实验小组:徐啸、郑璞、丁鸣、冉琳 指导教员:施培俊 专业:环境工程 中国人民 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研究生一队解放军 二〇〇八年十月七日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是研究浓度较稀时的单颗粒的沉淀颗规律。一般是通过沉淀柱静沉实验,获取颗粒沉淀曲线。它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也是给水排水处理工程中沉砂池设计的重要依据。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实验方法,加深对颗粒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 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并能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沉淀是借重力作用从液体中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四类。 浓度较稀、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且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cks公式。但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比重很难或无法准确的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只能通过静沉实验即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确定。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η与截留速度μ0、颗粒重量百分比率的关系如下:

dP P P s ?+ -=0 0)1(μμη 设在一水深为H 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如下图所示。设实验开始时沉淀时间为0,柱内悬浮物均匀分布,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 0(mg/L ),去除率η=0。 取样口 u 1 u x 颗粒自由沉淀示意 实验开始后,不同沉淀时间t i ,颗粒最小沉淀速度u i 相应为: i i t H u = 此即为t i 时间内从水面下沉到池底(取样点)的最小颗粒d i 所具有的沉速。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悬浮物浓度为C i ,而: 00 0011η=-=-=-i i i P C C C C C 此时去除率η0,表示具有沉速u≥u i (粒径d≥d i )的颗粒去除率,而: C C P i i = 则反映了t i 时,未被去除的颗粒即d

《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指导书

《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1.水处理方法与原理 包括废水处理方法分类、废水处理方法与原理简介、给水处理方法及原理等。 2. 水处理实验 (1)实验前应预习与实验有关的教材内容和实验指导书,搞清本次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以及本次实验与生产实践的相互关系,做到心中有数。 (2)在实验室要首先弄清实验装置的构造和尺寸,了解有关仪器的 特点、性能和使用方法,使用贵重仪器时需得到教师许可,才能动用。 (3)实验时需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细致地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并作好记录,通过实验,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科学的工作作风。 (4)实验结束时,学生先自行检查全部实验记录,再经指导老师审 阅后,方可结束实验。 (5)学生做完实验后,应将所用玻璃器皿和设备等擦洗干净,如不 慎损坏实验室物品,应向教师报告并登记,酌情处理。 (6)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按期交出。

三、每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 (一)混凝实验 1、内容和要求: 学习混凝工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混凝实验基本操作方法,掌握浊度的测定方法。要求熟悉掌握混凝搅拌机的操作,学会选择适当的混合搅拌转速,掌握光电浊度仪测定浊度的方法。 2、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实验所需主要耗材的品种及数量: 定时变速搅拌机,光电浊度仪,秒表,1000毫升烧杯,125毫升水样瓶,10毫升、1毫升移液管,0—50℃温度计,50毫升、100毫升量筒,浓度为1%和10%的硫酸铝溶液或三氯化铁溶液或浓度为0.5%聚合氯化铝溶液,浓度为10%的化学纯盐酸,浓度为10%的化学纯氢氧化钠 (二)絮凝沉淀实验 1、内容和要求: 学习沉淀工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絮凝实验基本操作方法,掌握浊度的测定方法。要求熟练掌握絮凝沉淀实验的步骤与测试方法,学习绘制去除百分数等值线并计算沉淀后的总去除率。 2、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实验所需主要耗材的品种及数量: 静置沉淀筒(附搅拌器),光电浊度仪,秒表,125毫升水样瓶,混凝剂溶液,100毫升量筒2个、10毫升移液管。 (三)滤料筛分析实验 1、内容和要求: 学习滤料筛分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滤料筛分析实验基本操作方法,掌握选择最佳滤料级配的方法。要求熟悉掌握滤料筛分实验的方法,学会绘制滤料筛分曲线,并根据试验所得筛分曲线进行滤料级配的选用。 2、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实验所需主要耗材的品种及数量:

水处理实验技术指导书

水处理实验技术指导书 实验课程水处理实验技术 开课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 学生姓名学号 开课时间至学年第学期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水处理实验室制 2016年5月

目录 说明 1、每位同学自行打印指导书,指导书双面打印、装订。 2、每次实验每位同学均需携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混凝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要求认识几种混凝剂,掌握其配制方法,学会求得一般天然水体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 2.观察混凝现象,从而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水中粒径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由于微粒的布朗运动,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和胶体的表面作用,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①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ξ电位,实现胶粒“脱稳”;②同时也能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③网捕作用;而达到颗粒的凝聚。 混凝是水处理工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所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要去除悬浮物和胶体,首先要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的稳定性,此过程称为脱稳。脱稳的颗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且较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自投加混凝剂直至形成较大矾花的过程叫混凝。从胶体颗粒表层较大矾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方便可以划分为混合和反应两个阶段。混合阶段要求浑水和混凝剂快速均匀混合,一般来说,该阶段只能产生用用眼睛难以看见的微絮凝体;反应阶段要则要求将微絮凝体形成较密实的大粒径矾花。选择性能良好的药剂,创造适宜的化学和水力条件,是混凝的关键问题。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投加量不足不可能有很好的混凝效果。同样,如果投加的混凝剂过多也未必能得到好的混凝效果。水质是千变万化的,最佳的投药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方可确定。 三、实验步骤 1.最佳投量确定的实验步骤如下: (1) 用6个1000mL的烧杯取原水,所取水样要均匀,以尽量减少取样浓度上的误差,放入搅拌机平台上。 (2) 测原水浊度、pH值。 (3) 确定能形成矾花的最小混凝剂用量。通过往6个原水水样可分别加入不同数量的混凝剂的实验确定。 (4)以最小剂量为基准,在1~6号烧杯中分别加入最小剂量1/4、1/2、2/2、3/2、4/2、5/2的混凝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