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附件1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年)

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

(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

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技术引进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前期实现追赶发展的主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必须扬弃这种发展模式,构建满足产业内生发展需求的技术供给体系。我国制造业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依靠过去的技术引进模式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顺应全球产业变革的趋势,加紧打造制造业高水平新型创新载体,丰富和拓展技术创新链,弥补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脱节与断层,形成技术自主创新的机制,解决制造业核心技术

供给不足问题。二是打造新型产业链,实现由单项技术产品攻关向全要素汇聚的产业链转变。全球竞争正由产品竞争转向产业链竞争,基于全产业链的创新要素整合能力决定了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水平。我国长期以来存在比较严重的“技术孤岛”现象,创新资源要素在产业链各环节上的多头部署和分散投入,导致一些重点领域迟迟无法实现整体突破发展。通过构建新型创新载体,整体谋划、协同部署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整合已有单项技术成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最终形成产业链系统突破的格局。三是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实现由关注单一企业局部创新环境改善向重视营造产业跨界协同创新环境转变。我国制造业创新过去长期遵循从部署科研项目到技术研发突破,再到产品产业创新的线性模式,这一模式已难以支撑技术和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新需求。亟需打造涵盖技术、人才、平台、政策以及国际合作等要素互动融合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发挥已有各类创新载体的作用,打破单元、组织、区域和行业的界限,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和平台,塑造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三)建设新型创新载体任务紧迫而艰巨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解决了“大”的问题,但“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根子在创新能力不强上,突出表现为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关键核心技术受

制于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实现实验室技术向产品技术转移的创新平台和中试系统,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缺失,以及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技术基础较为薄弱等。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全新历史性任务。要应对这一挑战,关键靠创新,难点也在创新。建设新型创新载体,构建全新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网络,是全面提升制造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我们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战略部署和成功经验,以创新中心建设为途径,打通技术、组织、商业、资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整合重组各类创新资源和主体,推动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能够承担从技术开发、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的新型制造业创新平台。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考虑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手段,汇聚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的资源及优势,突出协同配合,加强国际合作,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

我国制造业竞争能力。攻克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建设发展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加快形成发展的新动力,为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提供战略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

技术创新和社会资本相结合。创新产融结合方式,引入多元化投资机制,发挥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助推器作用。面向制约制造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发挥创新中心在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中的核心载体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

资源整合与人才发展相结合。围绕制造业技术研发、成果转移和商业化应用各环节的重大需求,聚集整合创新资源,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建立灵活的人才培育与管理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端研发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企业家精神,营造支持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氛围。

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增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

力,通过打造创新链,完善产业链,培育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形成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积极利用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和成果,加强技术人才等的国际交流,提高国际创新合作水平。

(三)定位与功能

1、定位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一种形式,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这种新型创新载体具有以下特征:

——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网络组织。通过在重点领域部署建设创新中心,形成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创新生态网络,支撑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扩散和首次商业化服务。

——制造业创新资源的整合枢纽。集聚整合包括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工程数据、知识产权、科技文献,以及人才、技术、标准、信息、资本等在内的各类创新

资源和要素,重点开展制造业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技术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面向行业、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制造业创新服务的公共平台。创新中心辐射重点行业内的企业和各类机构,提供从技术委托研发、测试认证、标准制定、专利运用、成果评估、应用推广、企业孵化到信息服务、人才培训、项目融资等一系列公共服务。

——制造业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创新中心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制造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企业家精神培育,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制造业政策研究,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形成制造业升级智库。

2、功能

一是加强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面向战略必争的重点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及转化扩散,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储备与布局,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屏障,支撑产业发展;面向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供给瓶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打通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产业化链条,形成以市场化机制为核心的成果转移扩散机制。通过孵化企业、种子项目融资等方式,将

创新成果快速引入生产系统和市场,加快创新成果大规模商用进程。

三是加强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集聚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开展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建设人才培训服务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多层次创新人才。

四是提供制造业创新的公共服务。提供技术委托研发、标准研制和试验验证、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检验检测、企业孵化、人员培训、市场信息服务、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价等公共服务。

五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跟踪国际发展前沿,通过项目合作、高水平技术和团队引进、联合研发、联合共建等形式,促进行业共性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发展。探索国际创新合作新模式。

(四)创建方式

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十大重点领域,兼顾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现有科技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依托已有产业技术联盟,或引导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尤其是转制院所,自愿选择自主结合,构建各类产业技术联盟,发挥各自优势,整

合相关资源,探索机制和模式创新,创建创新中心。

同时,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在有条件、地方综合实力较强的省市,鼓励开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五)管理和运行

创新中心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按照定位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探索高效协同创新模式。

1、组织结构。根据参与成员和所在行业特征,创新中心的组织结构由参与创建的各成员单位协商决定,采取企业法人等形式。创新中心经营活动自主决策,实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2、运行机制。创新中心按照责权明确、科学管理的模式运行。创新中心自主决策、自我管理。

(1)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创新中心决策机构的成员应具有广泛代表性,包含来自成员单位的代表、具有独立身份的产业界和科技界杰出人士,负责制定创新中心长期发展战略、决策投融资、人事、基本建设等重大事项。

(2)建立技术专家委员会作为内部咨询机构。技术专家委员会由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委派的专家组成,负责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方向。

3、经营机制。创新中心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开展各类经营活动。主要的形式是:吸收集聚成员单位等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和科研成果,自主开展技术研发或接受企业委托开展

技术研发,将成果及时辐射给行业,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源源不断提供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和新工艺、新设备、新知识。创新中心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机制。

4、协同模式。采取网络化科研模式,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覆盖成员单位的科研创新网络平台,实现多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技术创新,优势互补、资源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创新资源合理配置的协同优势,提升持续创新能力。

(六)评估

评估是加强创新中心管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促进创新中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管理环节。创新中心主要从以下方面综合评估:技术成果数量及质量、技术成果转移扩散和产业化、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开展国际合作情况等。在具体指标中,突出可量化的委托研发合同数及金额、技术市场交易额、孵化企业数量等市场效益衡量指标。加强评估结果的使用管理,结合评估情况进一步规范完善创新中心建设体系。

(七)建设目标

按照统筹设计、阶段实施、突出重点、政策协同的要求,逐步推进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力争到2025年前后形成比较完善的、能够支撑制造强国建设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第一个阶段:2016-2020年

到2020年,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核心初具规模。在部分重点领域建成创新中心,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供给机制初步形成,部分战略必争领域实现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进一步巩固制造业大国地位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个阶段:2021-2025年

到2025年,进一步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在《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创新中心。在创新中心支撑下,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三、组织实施

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实施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负责组织创新中心试点和创建工作,制定和完善创新中心试点、认定、评估等有关程序和内容。

(一)组织试点

在相关重点领域先行开展试点工作,经过2-3年的试点运行,重点探索内部组织机制、运营管理模式和投融资方式,对运行效果进行评估考核,总结经验,完善制度,逐步推广。

(二)认定

创新中心认定原则包括:一是优先考虑制造业创新发展急需的重点行业领域。二是按照“高起点、有特色”的标准,宁缺毋滥,支持具有良好技术创新基础、具备良好体制和运行机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建设。

创新中心的认定分为专家评审、现场考察、认定批准等环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专家组,成员包括来自经济、技术、产业、管理、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对创新中心进行论证考察。

认定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创新中心设立的领域、条件和时间、应准备的有关材料等。(2)创新中心创建单位按照要求制定创新中心创建和运行方案,报送材料。

(三)评估考核

创新中心设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对创新中心组织年度评估和定期(三年一次)考核。

评估内容是创新中心提交的运行发展报告和定量定性指标的完成情况等。考核依据为三年内的各年度评估报告。

评估考核内容可根据每个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有所侧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

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创新中心顶层设计,强化各部委工作组织协调,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的实施。设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创新中心组建提供咨询服务,支持创新中心开展阶段性考核评估。

(二)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探索采取企业主导、多方协同、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创新中心成员单位按照约定,通过入股或缴纳会员费的方式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利用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创新中心建设。创新中心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支持创新中心基本建设。

(三)加大资金支持

利用现有资金渠道,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中试生产线及设备、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和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等。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条件下加大对创新中心的信贷支持力度。研究发行支持创新中心直接融资的创新债券品种。

(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

落实支持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中心首次商业化的

技术装备列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的,通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支持应用推广。对涉及科技研发相关内容,如确需中央财政支持的,应通过优化整合后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统筹考虑予以支持。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依托已有的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支持相关高校设立课程、学科或专业。利用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引进海外制造业高端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的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

(六)鼓励参与国际合作

推进开放创新,加强创新中心在更高的层次上与全球创新要素深度融合。用开放的视野,促进创新中心和产业链的融合,加强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跟踪,鼓励创新中心对境外创新资源的并购,融入全球知识生产链,与国际同行开展实质性研发与创新合作。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

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为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部目前已联合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地方也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03年的研究报告,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数据: 同时,从《赛迪2003年IT服务分析报告》中也可以看到,03年IT服务市场规模达544亿,其中大型企业占到43.3%;在IT咨询服务市场,03年市场规模24亿,其中制造业占到22.1%。 从以上数据中都可以看出,制造业信息化规模巨大,尤其是大型企业占了其中近一半的投资比例。 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已呈现出“滚雪球效应”,投入较大的企业已取得一定成效并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由此造成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再度增加。同时,不同细分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和投入数额也再次印证了滚雪球效应,处于两个极端的行业企业平均年IT投入额度相差近200多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上行业的巨额经济增长。2003年1-10月份,石化、汽车、冶金、石油四个行业实现利润高、且增长较快,合计实现利润1584.4亿元,占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51.9%,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因此这四个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也排在前列。 需要更多的分析报告,请到https://www.360docs.net/doc/c14351666.html, 钢铁、汽车、石化行业的特大型企业无疑是2003年度制造业信息化的焦点。有关资料显示,这些行业的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巨额的国债资金支持。 钢铁行业:到2003年底,我国钢年产量200万吨以上的20家企业100%上了信息化项目;钢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47家企业中有41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87%;钢年产量50万吨

制造业信息化数据分析服务平台系统

制造业信息化数据分析服务平台系统 企业用户操作指南 天津市鼎成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2009年5月

一、前言 本指南是“制造业信息化数据分析服务平台”系统面向企业用户的操作指南,供参加此次制造业信息化统计调查工作的企业用户使用。通过本操作指南的介绍,使企业用户熟悉和掌握本系统的操作流程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能够顺利完成此次统计调查的填报工作。 二、系统操作流程 图2.1 系统操作流程 三、系统操作方法 用户登录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c14351666.html,网站,可见到如图3.1所示系统主页面:

点击此按钮 图3.1 系统主页面 如图3.1所示,如果用户为新用户,请点击“注册”按钮,进入图3.2所示用户注册页面。 如果用户已经拥有用户名和密码,可将信息直接输入到系统中,点击“登录”按钮,进入图3.3所示页面。

图3.2 用户注册页面 用户注册时需注意以下五方面: (1)用户注册页的所有内容必须完整填写; (2)单位名称(登录名):需要填写企业全称,以企业工商登记名称为准,与企业公章统一,不要简写。对于企业集团的子公司,若为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则填写子 公司的全称;否则填写企业集团全称。 (3)单位名称(登录名)和密码为即为用户登录时将要使用的登录名和密码 (4)工商登记号:工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的注册号 用户填写完所有信息后,点击“注册”按钮,如果用户所输入信息正确将进入图3.3所示页面。

图3.3 调查表设置页 “返回首页”按钮:用户点击此按钮,可返回到登录后的主页页面,可进行信息与密码修改,注销和进入调查表等操作; “下载操作指南”按钮:用户点击此按钮,可下载操作指南,可以按照操作指南进行数 据的填报; “下载空白调查表”按钮:用户点击此按钮,可下载word格式的调查表,建议用户在使 用本系统进行在线填报前下载空白调查表进行填写,然后再在 网上在线填写; “填报留档”按钮:用户点击此按钮,可将用户在网上填报的结果以word格式下载到客 户端,方便用户查看; “进入调查表”按钮;用户点击此按钮,将进入如图3.4所示

信息化在工业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化在工业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生产分工越来越精细。同时,信息化建设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了信息化建设的轨道。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工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因此工业企业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势在必行。工业企业管理要想适应时代和市场的发展,就必须应用强大的信息技术,从而实现工业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 信息化概念及其技术特点 1.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信息化就是把这个企业的管理工作运用信息的观点抽象成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够通过信息的传递、获取、加工和处理,从而达到期望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首先将复杂的现实世界抽象出并简化出若干由诸多信息组成的模型系统,由于模型忽略了一些次要信息,而抓住了主要的本质信息,因而更容易加工和处理。通过信息化方法,更容易揭示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更容易发现现实世界的运动规律。信息化技术同时有可以为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科学

技术、社会管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提供有力的管理武器。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员工增多,企业规模扩大,企业业务范围的越来越广,使得企业中信息量越来越多,信息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日益突出,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业显得越来越重要。工业企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领域,其科学决策依赖于信息的掌握情况,企业的管理、企业的运行都离不开对各种信息的收集、转化、存储以及分析,因此,工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2.信息技术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一方面给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有很多特点,而且不同的学者其认识也有所不同。 比如何明升认为,以通信技术、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电报、文字、广播电话、等较为传统的信息手段相比,具有网络化、数字化、高带宽、大容量的技术特性[1]。 而汪向东认为,信息技术主要具有以下特点: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强的渗透性;更新周期更短,发展速度更快,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高度知识密集;投资和风险较大[2]。 倪波先生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本质特征有:蕴含着短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等关于网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等关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申请线上服务能力认定工作 流程的通知 【法规类别】网约车119 【发文字号】交办运[2016]143号 【发布部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 【发布日期】2016.11.03 【实施日期】2016.11.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税务总局办公厅、国家网信办秘书局关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申请线上服务能力认定 工作流程的通知 (交办运〔2016〕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通信管理局、公安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网信办,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 按照《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网信办令2016年第60号)的规定,为优化服务、

规范操作,方便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以下简称网约车)经营者,现将网约车经营线上服务能力认定工作流程通知如下。 一、申请从事网约车经营的,应向企业注册地相应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线上服务能力材料,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一)具备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数据交互处理能力的证明材料。 1. 技术研发和维护部门架构及人员证明材料,包括身份证明、技术能力证明及工作合同等材料;拟从事网约车业务的服务器及网络设备的采购或者租赁协议,服务器托管协议或互联网接入协议;平台软硬件及最大处理能力、数据库最大存储能力等情况说明。 2. 面向乘客和驾驶员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的信息内容和服务功能。 (二)具备供相关监管部门依法调取查询相关网络数据信息条件的证明材料。 3. 配合依法查询、调取相关数据信息的功能设计、工作制度和责任机构、责任人以及联系方式等。 (三)数据库接入情况。 4. 提供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出具的数据库具备接入交通运输部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条件的情况说明。只为本地提供服务的平台公司,可提供由服务所在地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具备数据库接入当地监管平台条件的情况说明。 (四)服务器设置在中国内地的情况说明。 5. 网络应用、数据等所有服务器机房地址、接入地址、IP地址、用途分工等情况说明。(五)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技术措施文本。 6. 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备案证明及测评报告。 7. 网络安全防护水平、网络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措施满足通信行业网络安全管理相关要求的证明材料。 8. 具有完备的用户真实身份认证管理制度、措施,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措施和数据跨境流

浅谈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浅谈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摘要】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准确、全面、及时的制造现场信息管理平台,管理制造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建立产品生产档案,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工厂。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系统 一、前言 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MES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包括工序详细调度,资源分配和状态管理,生产单元分配,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维护管理,质量管理,文档控制,产品跟踪和清单管理,性能分析和数据采集等。 二、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意义 为了实现“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企业追求目标,机械制造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差异化的企业价值定位和竞争战略。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当今机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演变为快速、高品质、低成本和优质服务这四个方面。制造企业要建立和培育这些核心竞争能力,需要以产品设计能力,制造工艺技术、加工设备等工程技术为保障;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制度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一是通过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信息化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开发质量和水平。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实现集中管理。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和OA自动化管理系统,机械制造企业实现以流程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能力。三是要通过协同产品开发、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通过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系统项目的建设,建立具有实时型企业特质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数据管理能力,从而更具针对性的改善生产绩效、质量水平。在制造、质量、物流现场,结合自动识别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实现制造物流质量的精细化、透明化、自动化、实时化、数据化、一体化管理。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项目将业务计划层与现场作业层能够实现紧密的无缝集成,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建立一个全面的、集成的、稳定的制造物流质量的控制体系。最终将成品、零部件,建立从供应商送货、检验、入库、生产供料、生产过程控制、在线检验、产品入库、发运、售后服务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不仅能达到顺向的、实时的生产跟踪、物流跟踪、品质控制,还能通过售后服务等后续环节的信息反馈,达到往前向环节的逆向追溯,实现产线、工位、人员、品质、供货、产品开发、顾客服务等多方位的监控、分析、改进等。 三、MES项目的现状和应用

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思考(一)

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思考(一) 一.引子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化国家,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制造业,约70%~80%的物质财富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 伴随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如何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家科技部已正式启动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将投资八个亿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 从八十年代中期企业逐步开始应用CAD软件,到国家在九十年代实施CAD应用工程,到企业广泛应用财务软件,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道路上已经度过了近二十年时间,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本文将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深层次的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帮助制造业企业能够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使信息技术能够真正为企业经营服务,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系统软件供应商、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渠道与代理商和软件及系统集成商,是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每个基本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失败。 图1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 1.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职责是: 1)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宏观引导与管理。 2)负责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和计划,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树立样板,推动信息化应用工程的发展。 3)负责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 4)负责建立和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保证各个基本要素实现多赢。 2.制造业企业是信息化的最终客户,是主体,其他要素都是为这个客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doc 11)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doc 11)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销售模式。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制造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同时也是企业加强和改善管理,适应市场和技术发展变化的重要举措。制造业信息化的推进,对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降低企业营销成本,加快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跟踪和超越先进技术水平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指导思想与目标 1.1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总体部署下,围绕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九五”CAD应用工程的基础上,在“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方针的指导下,以创造新形势下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环境为重点,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坚持“国家引导,地方扶持,企业为主”和多元投入的工作原则,

为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实施提供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保障。 1.2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作目标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十五”期间的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区制造业信息化发展需求,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和应用示范体系,创建新疆制造业良好的信息化推广应用环境;深入广泛地开展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整体发展,支持制造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源优化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制造业综合竞争能力;实施过程中注重与我区支柱行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开展有地方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通过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促进我区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十五”期间的具体目标是:遴选2~3个制造业基础比较好的县、市、区作为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地区,2~3个信息化基础条件比较好的行业作为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行业,支持130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带动300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工程中国产软件应用率达到50%以上,示范企业新产品贡献率平均达到30%,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3~4家从事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研发的企业及技术服务公司的发展,培训30000人次各种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逐步建立以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为主的新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 2.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作任务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建立应用示范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为核

十五时期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五时期工业企业信息化 发展规划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十五"时期北京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2002-04-2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因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首都信息化是发挥首都人才、技术和信息优势,加快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选择。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建设"数字企业"是"数字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北京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加快企业信息化的步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根据"'十五'时期首都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统一部署,特制定"十五"时期北京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优势分析 (一)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工业领域起步较早。70年代,首钢最早利用计算机进行生产控制和管理。80年代北京工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阶段,先后有机械、石化、建材、电子、纺织、制药等行业中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生产和管理实施控制。 "九五"期间,随着首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工作又取得了新的长足进步。突出表现在: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1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销售模式。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制造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同时也是企业加强和改进管理,适应市场和技术发展变化的重要举措。制造业信息化的推进,对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降低企业营销成本,加快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树 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跟踪和超越先进技术水平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指导思想与目标 1.1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总体部署下,围绕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九五”CAD应用工程的基础上,在”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方针的指导下,以创造新形势下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环境为重点,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坚持” 2

国家引导,地方扶持,企业为主”和多元投入的工作原则,为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实施提供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保障。 1.2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作目标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十五”期间的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区制造业信息化发展需求,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和应用示范体系,创立新疆制造业良好的信息化推广应用环境;深入广泛地开展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整体发展,支持制造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源优化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制造业综合竞争能力;实施过程中注重与我区支柱行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开展有地方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经过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促进我区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十五”期间的具体目标是:遴选2~3个制造业基础比较好的县、市、区作为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地区,2~3个信息化基础条件比较好的行业作为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行业,支持130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带动300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工程中国产软件应用率达到50%以上,示范企业新产品贡献率平均达到30%,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3~4家从事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研发的企业及技术服务公司的发展,培训30000人次各种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逐步建立以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为主的新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 3

制造业工厂管理如何实现信息化

制造业工厂管理如何实现信息化

制造型企业工厂管理如何实现信息化 项目背景: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因此,国家确定了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策,推动制造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 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可以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项目内训: 1.怎样认识工厂 1.1.工厂的功能 1.1.1.接收订单 1.1. 2.安排计划 1.1.3.投入产出 1.1.4.产出成品 1.1.5.实现五保 1.1.6.创造价值 1.1.7.满足客户 1.1.8.回报员工 1.1.9.回报股东 1.1.10.回报社会 1.2.工厂的运行 1.2.1.订单牵动

1.2.2.计划指挥1.2.3.设备正常1.2.4.工艺完整1.2.5.工具配套1.2.6.材料保障1.2.7.员工操作1.2.8.部门配合1.2.9.均衡生产1.2.10.协调平衡1.2.11.实现计划1.3.工厂的成本1.3.1.资产折旧1.3.2.水电费用1.3.3.车间经费1.3.4.材料费用1.3.5.价格影响1.3.6.人工费用1.3.7.废品损失1.3.8.停工损失1.3.9.费用超支1.3.10.成本管控1.3.11.费用优化1.4.工厂的贡献1.4.1.产品定价1.4.2.单位贡献1.4.3.产能目标1.4.4.盈利目标1.4.5.实际排产1.4.6.计划盈利1.4.7.投入产出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打造多系统一体化的信息平台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打造多系统一体化的信息平台项目经验和体会 作为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北京二七车辆厂的信息 化建立在重视平台建设,强调编码的统一与数据的共享,有效地避免 了信息化烟囱林立的现象。通过几年努力,在产品研发信息化、企业 管理信息化、商务活动信息化、生产制造信息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 优秀的应用软件,每一个应用软件都围绕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大 程度地发挥效益,为企业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多系统一体的 信息平台。 在二七厂几年来的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在创建由多个应用系统构 成的一体的信息平台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企业的信息化围绕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一个可控、可扩展 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地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总体规划。按做强(增强综合实力)、做精(提高整体素质)、做优(达到协调发展)、做久(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结合实际,准确定位,形成具有科学性、前 瞻性和实用性的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选择先进、成熟、适合企业 需求的信息化系统,通过有效实施为“建设成为南车集团货车制造窗 口企业”的企业战略目标提供信息化支持。 规范化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的规范化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统一的企业基础 数据管理制度和平台,避免了信息不对称、不规范、不标准现象的发 生,各应用系统之间大量的信息交换和传递成为可能。 理顺业务流程:

应用系统使用的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流程是否流畅。 经过优化的流畅的业务流程,使企业的产品设计、计划控制、生产制 造、市场销售的数据及时传递和反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协调统 一,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应用软件的选型: 在软件的选型上,选择代表业内最先进水平,并有着广泛应用的 成熟的软件,同时这些软件本身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便 于与其它系统的整合,每一个新的应用系统的实施都要做到与现有其 它系统的信息共享,最终建成一个由多系统构成的一体化的信息平 台。 背景案例 在古老的卢沟桥畔,矗立着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国有独资企 业-中国南车集团北京二七车辆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北京二七车 辆厂已经成为中国铁路货运车辆的重要制造基地之一。工厂占地92.4 万平方米,大中型先进设备2000余台套,在职职工5000余名,具有年新造货车4000辆,修理8000辆,生产各种铸件10000吨,铁路货车配件7.5万件的生产能力,是中国内铁路共用平车、集装箱平车和 运输汽车双层平车主要生产商。 近年来,随着铁路多次的“大提速”,北京二七车辆厂也进入了 高速发展的轨道,销售额从2002年的5亿元,到2006年的15亿元,在这一过程中,全方位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 保证。 与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二七厂的信息化也经历了从单一系统应 用到多个系统应用集成,从单台计算机应用到建成覆盖全厂的网络系

工业4.0下的信息化建设

工业4.0下的信息化建设 工业4.0应该是个名词,代表者一个智能制造的新时代,而不是一个统一的版本和执行的唯一标准,因为对不同的国家,由于各方面累积发展差异等原因,会有选择不同的实现角度。 美国因为信息技术的领先优势,走的是以信息技术企业拥抱“传统”制造的路线,凸显“产品的智能化”维度的竞争力,比如谷歌进军无人汽车等。 德国因为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所以以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为切入点来往前后两端延伸,推动其工业4.0。 中国互联网与移动互联应用的高速发展,很多企业在企业互联化+、移动互联运作的新商业模式上获得了突破。中国已经提出中国版的工业4.0即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型制造强国。 什么是工业4.0 工业4.0即第四次工业革命,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 Physical Systems),物联网IoT和互联服务IoTs,产生的大数据流,即工业大数据,从而对其采集与分析,智能的管理高效的、高品质的多品种小批量的个性化或私人订制的生产。 主要体现在: 1、智慧工厂。

2、智能制造。 3、智能供应链。 工业4.0的核心是CPS信息物理系统,CPS是一个结合计算领域以及传感器(Sensor)和致动器(Actuator)装置的整合控制系统。包含了无处不在的环境感知、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和网络控制等系统工程,使我们身边的各种物体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作和自组织功能,使计算能力与物理系统紧密结合与协调。 在传感器的帮助下,CPS接受并处理来自物理世界的大量数据,并将这些用于基于网络的各种应用和服务中,最终会这些服务和应用会通过致动器反馈并影响实体世界。 简而言之,现在我们身边常见的物体都是没有感觉,没有灵魂,不会思考,不会合作的死物,但CPS使我们的物理系统成为了活物,不仅赋予了物体以感觉,还赋予了其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将合二为一。 工业4.0的核心智能化的工业企业,真正实现了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个性化制造、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企业。智能制造企业包含了三个维度的“智能化”:产品的智能化、生产制造的智能化、企业的互联智能化。 工业4.0的制造模式: 多品种小批量的个性化智能生产,其技术支撑是模块化设计、模块化生产、模块化配送,其智能算法和工艺内嵌设计端与设备里,运用物联、大数据、场景化、云计算、社交化、自组合应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个性化智能生产。 工业4.0典型的场景是: 通过移动互联网订购一个定制化的产品,进行模块化选配,制造模块化算法优化自组合,按照需要JIT/JIS模块化智能配送喂料,智能调度工厂组装优化组合,物与物、人与物、物与料、系统之间的连接并对产生的工业大数据包括结构化工艺数据与非结构化客户社交化感知数据,进行海量的云计算,在不同的价值链的位置场景化最优规则选择,对插单等变化自动调整自组合,在最短的时间内交给客户并产出客户预期的服务。 如何实现工业4.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科学技术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同意北京市等16个城市(群)开展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工 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互联网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发改办高技[2013]3017号 【发布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发布日期】2013.12.11 【实施日期】2013.12.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同意北京市等16个城市(群)开展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 建设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高技[2013]3017号) 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四川省、陕西省、新疆自治区、厦门市、青岛市、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广播影视主管部门:

你们报来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均悉。经研究,现通知如下: 一、经研究,原则同意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郑州、武汉、广州、成都、西安、克拉玛依、厦门、青岛、深圳等15个城市开展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同意长沙、株洲、湘潭3个城市联合开展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群建设,并建立相关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 二、请各示范城市把建设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培育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服务社会民生的重要抓手,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示范城市要在示范城市建设工作领导

制造业信息化的理解及其关键技术

制造业信息化的理解及其关键技术 、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体制与水平、市场响应和开拓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竞争态势日趋严峻 挑战与问题:不实现技术创新和跨越发展就没有出路、信息时代制造业新的工业革命 .信息技术促进了敏捷制造的发展,形成了以虚拟制造和动态联盟为特征的新型制造模式。 .网络技术促进了全球化制造的发展,引发了制造业的重新分工和资源的重新配置。 .计算机技术促进设计制造数字化,提高了产品创新能力,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产品开发成本。 .电子商务技术促进了全球化采购销售,降低了采购与销售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 、制造业信息化的技术构成 .以为代表的单元技术 .以为代表的集成技术 .网络化应用技术 .电子商务 、信息化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

、关键技术: .产品设计的信息化及应用技术 .基于的设计制造过程集成化技术 .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 .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 .应用集成技术 、机械制造业实施信息化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物质和知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制造业信息化不是技术决策,而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重组的战略变革 .制造业信息化在深层次上是新的经营管理观念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体现 内涵:制造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 作用:制造业信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2020)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20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相关企业: 移动物联网(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决策部署,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现就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目标 准确把握全球移动物联网技术标准和产业格局的演进趋势,推动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建立NB-IoT(窄带物联网)、4G(含LTE-Cat1,即速率类别1的4G网络)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在深化4G网络覆盖、加快5G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NB-IoT 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以LTE-Cat1(以下简称Cat1)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以5G技术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 到2020年底,NB-IoT网络实现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2亿;推动NB-IoT模组价格与2G模组趋同,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向NB-IoT和Cat1迁移;打造一批NB-IoT应用标杆工程和NB-IoT百万级连接规模应用场景。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移动物联网网络建设。 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继续深化4G网络覆盖,支持Cat1发展;进一步加大NB-IoT网络部署力度,按需新增建设NB-IoT基站,县级及以上城区实现普遍覆盖,面向室内、交通路网、地下管网、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应用场景实现深度覆盖;着力做好网络运维、监测和优化等工作,提升网络服务水平。 (二)加强移动物联网标准和技术研究。 1.制定移动物联网与垂直行业融合标准。推动NB-IoT标准纳入ITUIMT-2020 5G标准;面向智能家居、智慧农业、工业制造、能源表计、消防烟感、物流跟踪、金融支付等重点领域,推进移动物联网终端、平台等技术标准及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升行业应用标准化水平。 2.开展移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面向不同垂直行业应用环境和业务需求,重点加强网络切片、边缘计算、高精度定位、智能传感、安全芯片、小型化低功耗智能仪表、跨域协同等新兴关键技术研究,并开展相关试验。 (三)提升移动物联网应用广度和深度。

IDC列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十大方案提供商

IDC列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十大方案提供商 近日在IDC公司公布的《关于2005~2010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分析报告》中,艾克斯特被IDC列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十大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国内本土的PLM厂商中位列第一。 IDC公司是为信息技术、电信和消费者技术市场提供市场情报,咨询服务以及案例分析的全球首要公司。它能帮助IT专业人员,商业执行人员以及投资团体在技术采购和商业策略方面做出基于事实的决定。42年来,IDC在全球50个国家有超过850个IDC分析家,提供全球的、地区的、本土的关于技术和行业机会以及发展趋势的专家意见。2006年6月IDC 公司直接分析师为我们提供了《2005-2010年中国制造行业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预测和分析》。包括微观经济概述、行业概述、行业IT技术采用、行业解决方案市场概述、以及行业解决方案竞争分析。据IDC公司提供的数据,在行业IT技术采用分析中,2005年面向整个制造业的IT市场收入评测为2418.72亿元,比04年同期增长了19.1,而在行业解决方案市场概述中,IDC分析师指出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大企业已经采用了ERP系统或至少是采用了财务、制造、订购、分销、存储等系统去管理相关业务流程。CAD/CAM对于制造商用来管理它们生产数据的周期控制是最基本的应用工具。2005年整个制造业解决方案的市场收入被评测为564.56亿,比04年同期增长了29.8%。 从2005年几种不同解决方案在中国制造业的消费额度的数据中可以看出,ERP仍是目前在制造业中应用最为广泛投入资金最多的一类解决方案,其次才是CAD/CAE/CAM/CAPP。2005年中国制造业解决方案前十名供应商在收入和市场份额方面的排名中,艾克斯特被IDC列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十大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国内本土的PLM 厂商中位列第一,通过这次分析报告,也再次印证了艾克斯特通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面向民族制造业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已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可,在今后的道路中,艾克斯特更将突破信息技术理念的下一终极、创造“实现中国制造业强国梦想”的更实用技术,加速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信息化事业的中流砥柱。

XX生产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建议方案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建 议方案 目录 1前言................................................................................................... - 7 - 2制约联生公司经营发展的“瓶颈”问题 (8) 3联生公司信息化建议方案 (9)

3.1.1 联生公司信息化的总体目标 (9) 3.1.2 联生公司信息化的分阶段目标 (10) 3.1.3 联生公司信息化的各种约束 (11) 3.1.4 联生公司信息化的各种要求 (11) 3.1.4.1 联生公司信息化的功能要求 (11) 3.1.4.2 联生公司信息化的信息要求 (12) 3.1.4.3 联生公司信息化的性能要求 (13) 3.1.5 总体设计方案 (14) 3.1.5.1 总体结构设计的原则 (14) 3.1.5.2 总体结构设计的技术路线 (18) 3.1.5.3 系统结构 (18) 3.2 关键业务建议方案 (20) 3.2.1 订货决策建议方案 (20) 3.2.1.1 概述 (20) 3.2.1.2 设计目标 (21) 3.2.1.3 客户信息的标准化管理 (21) 3.2.1.4 产品信息的标准化管理 (22) 3.2.1.5 销售计划(合同) (22) 3.2.1.6 销售计划(预测) (23) 3.2.2 生产计划建议方案 (25) 3.2.2.1 设计目标 (26) 3.2.2.2 主生产计划 (26)

3.2.2.5 能力需求计划 (30) 3.2.2.6 车间作业控制 (31) 3.2.3 采购管理建议方案 (32) 3.2.3.1 设计目标 (32) 3.2.3.2 供应商管理 (33) 3.2.3.3 材料采购及过程控制 (34) 3.2.3.4 非生产用物品采购 (37) 3.2.4 材料库存建议方案 (38) 3.2.4.1 设计目标 (38) 3.2.4.2 库位和现场管理 (38) 3.2.4.3 材料入库 (39) 3.2.4.4 材料领用 (41) 3.2.5 工序进度计划和在制品跟踪建议方案 (42) 3.2.5.1 工序进度计划 (42) 3.2.5.2 在制品跟踪 (42) 3.2.6 成品库存建议方案 (43) 3.2.6.1 待检库 (43) 3.2.6.2 先进先出 (44) 3.2.6.3 成品入库 (45) 3.2.7 销售发货建议方案 (46) 3.2.8 财务管理建议方案 (47)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2018年开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复核评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2018年开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 业复核评价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企业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工信厅科函[2018]105号 【发布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日期】2018.03.21 【实施日期】2018.03.2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2018年开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复核评价工作的通知 (工信厅科函〔2018〕105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工信部联科〔2010〕540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我部将于近期开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复核评价工作,对2015年认定及复核通过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进行复核评价。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复核范围 2015年认定及复核通过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名单见附件1和附件2)。 二、材料要求

请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以下统称各单位)组织相关企业做好评价材料(见附件3)填报工作并提供必需的附件及证明材料(纸质版一式三份,word/excel格式电子版光盘一份)。有关数据指标请按2017年底数据填写,其中财务数据按照已审计的2017年会计报表填写。 三、时间要求 请各单位对企业填报的评价材料进行审核确认,汇总后于5月15日前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来函请注明相关负责人员的联系方式。报送函和评价材料收集工作委托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受理。 四、其他事项 (一)根据《管理办法》,复核评价不合格的企业将公告撤消称号并摘牌。 (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复核评价工作,并借此机会,对本地区、本单位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深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五、联系方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联系人及电话:刘丹(010)68205231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 联系人及电话:牛江蓉(010)88379229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邮编:100037 附件:1.2015年认定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 2.2015年复核通过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 3.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评价材料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2年第33号公告 为有效保护稀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稀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要求,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稀土行业准入条件》,现予以公告。 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对稀土建设项目进行投资核准(备案)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信贷融资、安全监管等工作时要以本准入条件为依据。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2年7月26日附件: 稀土行业准入条件 为有效保护稀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稀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要求,制定本准入条件。 一、项目的设立和布局 (一)稀土矿山开发、冶炼分离、金属冶炼项目应符合国家资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管理等法律、法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发展规划要求,符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安全生产规划等要求。 (二)开采稀土矿产资源,应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矿山企业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和开采计划进行开采,严禁无证、越界开采和使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采选矿工艺。

(三)在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不得建设稀土矿山开发、冶炼分离项目。 (四)稀土矿山开发、冶炼分离、金属冶炼属于国家限制类投资项目,应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公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规定,经核准后方可建设生产。 二、生产规模、工艺和装备 (一)生产规模 混合型稀土矿山企业生产规模应不低于20000吨/年(以氧化物计,下同);氟碳铈矿山企业生产规模应不低于5000吨/年;离子型稀土矿山企业生产规模应不低于500吨/年。禁止开采单一独居石矿。 使用混合型稀土矿的独立冶炼分离企业生产规模应不低于8000吨/年;使用氟碳铈矿的独立冶炼分离企业生产规模应不低于5000吨/年;使用离子型稀土矿的独立冶炼分离企业生产规模应不低于3000吨/年。 稀土金属冶炼企业生产规模应不低于2000吨/年(实物量)。 以上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20%。 (二)工艺及装备 混合型稀土矿、氟碳铈矿开发应建有完备的三废处理设施,专门的废石场和尾矿库。 离子型稀土矿开发应采用原地浸矿等适合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生产工艺,禁止采用堆浸、池浸等国家禁止使用的落后选矿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