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论语教育智慧》有感

品读——《论语教育智慧》有感
品读——《论语教育智慧》有感

品读——《论语教育智慧》有感

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有关内容还是在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已是耳熟能详,琅琅上口之句.当时,我作为受教育者在品读这些语录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思想和方法.

而今,再次接触《论语》,其实也不是正文,而是殷海华编著的《<论语>教育智慧品读》一书,我已成为一名教育者,编者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本着“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的是《论语》中所体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引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去学习、借鉴.

本书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和教师素质这六个方面展开对《论语》中的教育智慧的阐述与引领.通读过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并引起共鸣的有这样几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重在学习,贵在实践

这是《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它的意思是要求学生不仅仅要精通书本知识,更需要亲身实践体验,否则最多只能够做个眼高手低之徒.它从属教育目的范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而反思现在的教育方式,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还存在片面的教育思想即职位了分数,为了出人头地.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只能塑造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它再次给我们以警世:我们的教育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这也是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实效的最佳手段.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行要躬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才能好学

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和钻研,而不是被动等待接受知识灌输.作为低年级的一名数学教师,理解并运用这一条宝贵的教学经验是极为重要的.那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想,需要做到的有这么几点: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具有思维含量并符合各层次学生的问题;联系实际展开体验式教学;捕捉“闪光点”鼓励学生取得的微小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这样,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有创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传

孔子这句话强调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教师应该以自己豁达的胸怀,自信的人生态度,乐观的情怀感染和教育学生积极面对人生,达观地学习和生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一个老师自身的魅力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以此来勉励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社会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品读西游感悟人生

品读西游感悟人生

品读西游感悟人生 大凡喜爱读书的人,都曾对我国的一些古典名著有过深刻的研读,只是对其喜爱程度不同,理解各异。笔者认为:在从多古典名著中,《红楼梦》注重描写“情”,《三国演义》注重推敲“谋”,《水浒传》注重演义“怒”,《金瓶梅》注重揭露“悲”,而《西游记》注重引导“悟”。说《西游记》是一本“悟”书,一方面《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丰富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思想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另一方面《西游记》中的人物只是作者将生活中的生活抽象化,取其典型将唐僧的几个弟子概括出来为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徒弟的法号禅意关键就在于“悟”字上。全书共一百回,回回都引人入胜,回回都精彩至极,细细品读,妙趣横生,震憾心灵,启迪人生。 锁定目标意志坚如铁 西天取经的长路上, 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充满了许多的艰险和挫折。面对种种挫折,唐僧凭着到西天取真经的目标和坚强意志, 在妖怪面前的面不改色的胆识和坚定的信心,一一化解了,最终带着徒弟修得正果。 唐僧,本姓陈,法名玄奘,号三藏(经、律、论),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他人长得英俊潇洒,满腹经文,素养非凡,加之吃了他的肉能长生不老,因此成了众多人(妖魔鬼怪)的香脖脖—能玩则玩,

不玩还可以吃肉。于是“抓唐僧、玩唐僧、吃唐僧”成了唐僧所经路上热门的话题。在各种妖魔鬼怪面前,唐僧面临有可能小命不保的危险,即使在孙悟空一赌气回了花果山、猪八戒开小差跑回高老庄、沙僧也犹豫的情况下,毅然一个人奋勇向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饱经了人间的世态炎凉,见惯了妖魔的狰狞面孔,不曾想在西凉女儿国邂逅了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情缘,这也是对唐僧最大的考验。原只想和往日一样,例行公事地拿到文牒便继续西行,低首三次拜见陛下而久无回应,抬起头来与女王温柔的目光无意相撞,不禁心中一颤,好像那么熟悉,又似乎那么陌生,说不清道不明。看女王: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娇媚姿。斜单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说甚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柳腰微展鸣金佩,莲步轻移动玉肢。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特别是逼进洞房,当女王头顶红巾,肩披浪纱,身卧斜塌……怎不让唐僧肝心乱、柔情断,但去志更坚,只怨今生无缘,人间事常难遂人愿。长亭送别,相望无语,步履沉重,草木含悲,接过文牒,泪水黯然。 唐僧的成功,就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目标和信念。在唐僧身上我学到了人生需要锁定一个既定的目标、一个能实现的目标,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即便放弃自己的一些思想,放弃自己的部份情感,也要一往继前。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 导语:国学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来的一种传统文化。我喜欢国学。因为他能告诉我们许多受益匪浅的知识,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文章,仅供参考!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国学经典》是一本传扬中国经典文化的书籍。书虽然小,其中的知识和道理可真不少。 比如在经典要义这一章里有许多名言警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如实回答。所以我们不知道的就是要说不知道,好请教别人,“万物之生意,最可观。”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的生长意境是最值得观赏的。我们应当多去观赏一下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是灵动的,代表了变通,比喻聪明的人;山是沉稳的,代表了沉静,比喻仁德的人。 比如,在故事这一章里,许多故事都带着大大小小的道理。《曾子杀猪》这个故事是说人要诚实守信,不要去欺骗别人。我们也千万不要从小养成了欺骗别人的坏习惯。《网开三面》这个故事主要说了我们要学会宽容别人,如果我们宽容了别人,以后别人就会帮助我们。《子罕睦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因为,谦让了别人,别人就会敬重你。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国学经典》吧!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有幸学过《国学经典》之后令人博雅情趣,开阔视野。读的是中华文化精品,领略的是人类文化精华,重温的是文化精髓,坚定的是中华复兴的信念。虽然里面节选的一些经典名著各篇的经典段落语句,但读过之后有一种想读原文原篇的欲望。 该书中《论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荀子》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务焉。”等等,都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有的名著,在学生时代老师已讲解过,由于当时未认真理解记忆,许多知识已忘记得差不多了,但学习《国学经典》之后又让我重温了这些名著名篇,更让我去较深入了解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

关于我心中的一本国学经典

关于我心中的一本国学经典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化内涵,身为中华儿女,今后我更要多加学习,用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为我指明人生的道路,引领我前行,作为中国人,我为此感到骄傲!下面是本 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心中的一本国学经典 《弟子规》是启蒙时妈妈读给我最多的一本书,这本书教会了我为人处事的道理,变得懂礼貌,学会了谦让;这本 书教会了我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本书教会了我自己的事情 自己做;这本书教会了我做事要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等诸多 的道理。 我原本理解“关心”这个词只是大人对小孩而言,而小孩怎样关心家人却不知所措?自从我读了《弟子规》感受就 不一样了。 《弟子规》里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前阵家里无人,姥姥突然生病了,她面色憔悴、无精打采、四肢无力,连吃饭喝水都咽不下……我看到眼里,急在心上,就学着姥姥平时忙前忙后的样子:拿起杯子倒了一杯开水,先用一碗凉水把开水凉一下,又不停的撅起小嘴使劲吹,觉得不烫了就小心翼翼的递给姥姥喝,接着又帮姥姥找药……晚上,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还给姥姥端热水泡脚呢!第二天一早,姥姥 气色就好多了。从这以后,姥姥逢人便夸:“我的小外孙可真懂事,从小就会关心照顾人。” “自理”是爸爸对我常说的两个字。以前,我一回家进门就迅速脱掉衣服、袜子便随手乱扔,只见沙发上、板凳上、

柜子上、地上到处都是,甚至有一次,我不小心把一双臭袜子扔到了姥姥的脸上,为此事还遭到妈妈严厉地批评——罚我诵读《弟子规》十遍。经过这次教训我真正理解了“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的道理,我为以前的行为感到羞愧。 从此以后,我都能井井有条的学着做任何事:每次回家都能把脱下的衣服、袜子整整齐齐的叠放好,自己的房间收拾的干净整洁,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家都夸我懂礼、懂事、明道理,自理能力明显增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弟子规》。 《弟子规》伴我成长,小朋友们,大家都来学国学经典吧! 我心中的一本国学经典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三国演义》上的灰尘被轻轻抹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西游记》的扉页被轻轻打开:不知 从什么时候起,《水浒全传》被轻轻放在橘黄暖光下的书桌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红楼梦》被轻轻放进书包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喜欢上了散发中国古典气息的四大名著。 记得当初买这些经典的时候,是因为听说长大有用,可小小的我并不怎么喜欢。当时拿着一本厚重的书,打开一看,全是我看不懂的语句,变更没有兴趣了,所以,这四本国学经典便静静的躺在落满灰尘的书架上。 直到上了初中,便在某年某月某日怀着一个强烈的好奇心搬出这些书,一页一页地翻了起来。当时似乎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在女生中最受欢迎,于是我开始认真地看起了《红楼梦》,其实并不算认真,认真的看了两会之后,便没有兴趣看下去了,只挑了一些较有趣的情节浏览。 渐渐地,我明白了,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贾

七年级朝读经典读后感作文

七年级朝读经典读后感作文导语:阅读经典,我们可以感悟到人生中的许多经典,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朝读经典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朝读经典读后感【1】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一段非常激动人心、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了。它就出自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强忍病痛的折磨,历时三年于1933年才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告诉了大家一个名为保尔·柯察金的少年,经历种种坎坷磨难,成为一名忠于苏维埃的革命战士,最后双目失明却坚持创作小说的这样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讲述的内容就是取材于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己的亲身经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借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在此期间,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艰苦卓

绝的斗争。保尔就是在革命的熔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 讲起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种敬佩之情就从我的心底油然而生。他面对困难毫不退缩,无论是在残酷的战场上,还是在波折的感情中,或是在艰苦的工地上,都没有让他倒下,反而把他磨练的更加坚强、勇敢、正义。即使是被病痛折磨,他仍不向命运低头,依然咬紧牙关向命运抗争,以顽强的毅力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他生命的誓言。从保尔身上,我看到了他的坚强、勇敢,那种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可贵品质。“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这不就是人生的意义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人,就要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朝着生活的目标进发。这样,他才不会被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压倒,才会勇敢地在逆境中成长起来!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更会坚强地去面对! 七年级朝读经典读后感【2】《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朝末年吴承恩写的,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去西天的路上,有很多

关于国学经典读后心得体会5篇

关于国学经典读后心得体会5篇 关于国学经典读后心得体会(1) 在讲述悠远的中国精髓是,给以下数据:73。1%的家长和86%的老师认为背诵古典诗文能弘扬传统文化;88。7%的家长和96。7%的老师认为对孩子的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在以上数据看来,国学的经典,国学的发展,国学的重要性对中国孩子来说是不可少的。 经典表示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着作,而中国的国学可谓经典中之的经典。国学的经典要早灌注的这些小孩子的心灵中,让他们在读这些“经典”中慢慢酝酿,就像一坛上号的酒,也是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美味,变得陶醉的。 国学在我们许多人眼中并不是完全的丢弃了,现在在我们身边的学校里,多会听到郎朗的读书声,这些内容来自国学,来自三字经,来自弟子规,来自千字文。所以我们想想,连小学生多可以熟练背诵的国学内容,为什么哪些总是说要赶上时流,赶上时代的哪些大人不会呢,为什么不再赶上时代的同时,低头品味一下哪些悠久的中国历史的长河,不仅仅是国学,中国的精髓都应该理解。 国学,可以这样来分析:“国”代表某个国家,学则代表某国的学识,某国历史的文学。中国的文学主要以儒家哲学为顶柱,国学里的内容是圣人的智慧,心灵的故乡,读、品、学、通国学胜过多万卷书。 我这个人也不是特别了解国学,但是我略知一二。我个人觉得国学值得去学,国学值得去读,但不是只有国学,只要是中国历史的文学、数学、科学,都可以称之为国学。我上面也分析了国学的含义,只要是“国学”,都应该去了解,去体会。但是国学的主体依然是我们现在的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等。 这两个国学,都有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把国学说是美国的,英国的,日本的。这就是我理解的国学,我也不知道你会不会这样认为,但是国学就是经典,这有得到国学的熏陶才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民。 我有国学中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结束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小学生朝读经典读后感

小学生朝读经典读后感 朝读经典读后感400字篇1 唐诗,它记载了中国五千来的悲与苦,蕴含了五千来中国人民的 喜与乐,蕴藏了中华五千年来宝贵的文化。 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是苦的,愉快时品到是甜的。如果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入情入心,细细品尝。每每品唐诗,我 的心情总会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 唐代诗人王昌龄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自秦汉以来,异族一直不 停地侵犯内地,战事十分频繁。很多爱国将士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奔 赴沙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报效祖国。他们长期远离家乡,条件十 分艰苦。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边防关塞上,从万里之外来到边关抵 御外族入侵的将士们看到这个切,能不想起自己的亲人,能不想起自 己的家乡吗?唉,要是卢城飞将李广还活着,就决不会让那匈奴的骑兵 越过阴山。想到这儿,王昌龄悲愤地写下一首诗_《出塞》:秦时明月 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读到 这儿,我掩卷沉思。戍边战士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有情之人,他们也 有浓浓的情、浓浓的爱,但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 宁愿十几年不回家乡,他们的亲人望穿秋水,在无穷的思念中度过, 亲人在热切地盼望他们的回归。这其中的酸与苦,忧与愁,我们怎能 体会得到?他们是怎么抑制住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这其中要经历多少 磨难呀?那浓浓的情愁,令人酸楚。我十分清楚,我无法与他们相比。 我惭愧,我的懦弱。 把时间往回推移五年,当我还是一个一年级小不点儿时,我是那 么的爱哭,那么的脆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每次 返校没几天,我就哭得像泪人似的,老师为此伤透了脑筋。中午休息时,老师让我计时跳绳,我怎么也跳不好,还没跳几下,就又“哇_” 的一声哭了,把绳子一扔,干脆坐在地上抹起了眼泪。很多老师还以

经典国学的感悟范文

经典国学的感悟范文 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师,所以我从小迷漫在书的海洋中。打开书本,一切不愉快都离我而去。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中华经典诵读》这本书,它让我徜徉在诗 的海洋中。 在读诗中,我收获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节选《战国策》)。 记得有一次,我病好刚回校上课,谁知下午老师说:“同学们,明天要考试了,回家要认真复习。”叮零零,放学铃响了。我垂头 丧气地回到家,慢吞吞地把作业做完了。我刚拿出语文书准备复习,心想:唉!复习还有什么用,我都请了几天的病假,怎么也考不到第一。老师说过:“要在全组考第一才能当上语文组长。”反正当不 了语文组长,还不如看看电视,轻松一下!我拿着作业找妈妈签字, 妈妈问:“你这么快就复习完了,明天能考好吗?”我跟妈妈说了缘由,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你不复习,不努力,不去试一试,怎么 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更何况你如果有不会的,还可以打电话问老师呢!如果现在放弃了,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吗?语文组长可是你这段时 间梦寐以求的啊!听妈妈一说,我便跑进了房间,认真地复习起课本来。等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语文组长,这真是:事到临头,只要及时想办法弥补,都来得及。 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书本准备做作业。可是又想:不是还有明天吗?留着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电视。当我打开电视看得津 津有味时,脑子里忽然想起了《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于是,我关掉电视,回房间做作业去了,从读诗中我感受到时 间的宝贵。

从读诗中,我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选自《农夫》); 从读诗中,我领略了江南水田美丽的风光——“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选自《稻田》); 从读诗中,我…… 诵读经典,我感受这世间的真谛;诵读经典,我享受这世间的美景;诵读经典,我分享这世间的真情;经典,伴我成长。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 正是《国学小名士》的口号,当然,也是作为中华儿女需要做到的。 就在这几天,我观看了齐鲁网少儿频道《国学小名士》这个节目,也正是这个节目使我受益匪浅。且不说复赛怎么怎么,就看总决赛 场上的选手知识是多么的渊博、思维是多么的敏捷、反应时多么的 灵敏,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向他们学习。 还有就是总决赛第一个环节的第一题:用带有家、国的诗词来回答。这是我想到了一幅对联,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我们不断地去关注自己的国家,少 年强才国强,我觉得这才恰恰是举办这个《国学小名士》这种比赛 的意义所在。因此呢,这两个字在中国诗词当中可以讲,无穷无尽 的在表达着。 再就是第二题:用带有亲、情的诗词来回答。那么我觉得这诗词中的亲情在我们流传的过程中,起了一种给我们民族世世代代感情 教育的作用,它使我们的情感受到了陶冶、得到了升华。再看最后,在十二位“国学精英”中,总冠军诞生了!她,就是刘康宁! 通过观看,千古美文的神韵,华夏礼仪的儒雅,仿佛在这次比赛中悠然再现。在朗朗的诵读声中,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体味了人生、丰富了知识,更主要的是让我喜欢上了传统文化,明白了做人 的道理,更懂得了如何来做一个新时代的美德少年! 谈到国学经典,我心十分澎湃,所谓国学,就是一国之所术也,这也必然与我们的古圣先贤紧密相关。

最新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五篇

最新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五篇 最新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一)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约的好办法。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 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 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 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新本子。 怎么样?这些节约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就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 1、我把字写得很好。 2、我的作文常被老师称赞。 3、我的舞蹈跳得很不错哦,还获得了证书。 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知者创物”。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面让我

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最新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二) 20xx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

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让语文课堂充盈灵气 江镜下和洋小学:翁云 感悟的情境营造——用“心”体验,激情感悟。 课堂上应该远离课堂上教师的权力意志,还给学生舒畅的、情感共鸣的感悟。有些感悟教学的预设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蓄意安排,匠心独运的结果。 1、在“意境”中体味。要展现意境,从而诱发感悟,首先要“打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合理的感悟预设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那必将是流于肤浅,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必将流于腐俗。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听一位老师上《万里长城》,其中让学生深入体会这句话:“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有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学生一直未激起情感的共鸣,也读不出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老师见状,多次提醒学生要有感情地读,可学生还是无动于衷。于是老师以身示范,强调要重读两个“多少”“一个个困难”“血汗和生命”,到此时,学生虽然读出了老师所需要的感情。但我们不禁要想:难道这样让学生读好了这句话,学生就真能读懂广西的内涵了吗?这句话真的已经读到学生心里了吗?而王崧舟老师上的《万里长城》,在这个环节的指导上,则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层体会,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建筑长城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让学生体会出建造这么一个浩大的工程的不容易,然后再来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而然地重读了两个“多少”和“一个个困难”,然后通过对“血汗和生命“的强化理解,情感上再推进一层,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入了,真正从心底被文本感染了。 我想课堂所生成的这一切均是缘于老师对课文意境的熏陶,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文本的内涵。 2、于关键处“补白”。有些课文中的空白是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的空间,它能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课堂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对这些地方进行富有个性的填补,从而开启思维,激发感悟。 请看最近听过的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一朵杏花》时一段精彩的片断: 老师先投影出示文本内容 孩子: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什么事情啊? 孩子: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什么时候? 孩子:刚才。竺爷爷:是第一朵吗? 孩子:是。 对话表面上平淡无奇,却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留给学生非常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时,老师要求学生补白对话中的人物神情、动作;其次是表演,小组成员一同分角色表演,发表自己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将自己补充的词语放到课文中体会揣摩,看其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文章中心,同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等方式感悟用得传神的词句,以体会其文字表达的精准和文章内容的精神魅力。之后,学生所写的感悟后的言语表述之精妙出乎我的意料: 孩子边跑这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之情:“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闻声走出卧室,走到孩子跟前,亲切地抚摸着他的头:“什么事情呀?”孩子用近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喊道:“竺爷爷,杏花,杏花开啦!”竺爷爷激动不已,良久,声音竟显得有些颤抖:“什么时候?”孩子脱口而出:“刚才!”竺爷爷伸出一根手指,认真地问:“是第一朵吗?”孩子用力地点点头:“是。”

经典诵读读后感10篇完整版

《经典诵读读后感》 经典诵读读后感(一): 读完了《经典诵读》,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如何修身做人,如何为人处事;让我明白了要珍惜时光,让我明白了要努力学习《经典诵读》中,每一句话都蕴藏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细细地去品味,总能从其中悟出一个道理来。 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让我明白了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一切;世上无难事,只怕不专心,让我懂得了只要专心致志,朝目标奋发,就不会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乞丐无粮,懒惰而成,告诫了人们要勤劳,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不能懒惰;积钱不如积德,闲坐不如看书,让我明白了不要虚度时光,要多干些有好处的事,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好处;勤奋读,苦发奋,走遍天下如游刃告诉了我,只有多读书,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船大不怕浪高,志大不怕艰险让我明白了有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与艰险;人心齐,泰山移,告诉了我要与朋友团结一心,共同进取,任何困难都拦不了我们;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令我明白了书能给予人知识,要多去阅读;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令我明白了只有多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告诉我,当别人犯下错误时,要懂得宽容、理解 经典诵读读后感(二): 读诗词能净化人的心灵,记古文能教人怎样做一个品格优良的人。因此我们学校也要求我们读记《经典诵读》,不但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而且还能够增长我们的阅读量,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吗? 读了这么长时间的《经典诵读》,我最喜欢的一句论语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意思是:有一天,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礼貌,那么,不论谁都是自己的兄弟。你为什么要烦恼自己没有兄弟呢?我也是这样想的,如果自己表现的十分谦卑恭敬有礼貌,大家必须都会接纳你的;但是自己如果摆出一副骄傲自大,对别人不屑一顾的样貌,肯定没有人会理睬自己,更别说是接纳,甚至会厌恶自己。 朋友之间就就应互相帮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不是在旁边落井下石,一味的冷嘲热讽。这样的人谁会接纳你?谁会欣赏你?反而对人宽厚热忱的人总会得到别人的欣赏。 看了《经典诵读》,我从中学会了许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尊重,你尊重别人一分,别人就会还敬你十分,只要你宽厚仁慈就能得到民心,只要你真心实意就会得到别人的重用,勤劳机敏就会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所以,我以后还要读更多的《诵读经典》,看更深奥的古文诗词,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充盈。

《品读经典》作文

“品读经典”作文评分细则及标杆文 一、题目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苏童) 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 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二、审题立意 所给材料从三个侧面谈及对经典的理解:第一句话谈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影响(侧重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第二句话讲经典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侧重对个人的影响);第三句话言经典作品对中学生和作家的作用(侧重对写作的帮助)。考生从“品读”出发(落脚),选取这三个侧面的任一立意记叙或论述,均视为切题。 “品读”不仅是“读”(对情节的简单了解),更要体现“品”(品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品出人生感悟),记叙文要体现出“品读”的过程,认识的渐进过程;写成议论文也要尽量体现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 把“品读”和“经典”两个概念捆绑起来记叙或论述,或者把“经典”和“品读”分开表述,写作重点把握准确,均视为切题。 简单地列举哪些是经典作品,或只谈经典作品有哪些作用,无“品读”过程或弱化“品读”,写作重点把握不准,视为审题不准确,一般在四类卷赋分。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即所写与材料完全没有关联的,或仅仅在开篇点及“品读材料”,具体行文时抛开原材料意旨主观为文,如抛开“品读”大谈现今经典作品改编的存在问题,视为跑题,一般在五类卷赋分,评分最高不超过41分。

品读国学感悟人生

品读国学感悟人生 时间:2017-10-12 21:05:28 | 作者:王琪瑞 如果我是一粒渺小的细沙,国学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如果我是一颗巍峨的大树,国学就如同一片广阔的森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国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说起国学,我便想起上二年级时学的《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嘶声力竭的跟着老师朗读,虽然不知所云,但懵懂之中却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于是,每天会花半个小时来看书,慢慢地开始爱好读书,渐渐地才理解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所在。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课余的闲暇时光里,我也会翻阅一些古诗词和一些名著古书,其中《论语》中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记得我以前的一位同学,起初认识他的时候,觉得他个子没我高,人长得没我帅,球也没我打得好,十分瞧不起他。但是后来竟成为了我们的学霸班长,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副好画,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成为了班级里最靓丽的风景线。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可贵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借鉴,来弥补我们的不足,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国学经典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行为,还润物无声地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我时常会在唐诗宋词中感受作者心境,在四大名著中细看百态人生,在儒家经典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然而真正让我爱上国学,并为之痴迷,是在观看了央视播出的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超有底蕴和魅力的节目,激起了全民读诗风,火爆至极!选手、老师和主持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敬佩不已,展现出来的中国诗词之美,更让我惊叹不止,重新唤醒了我的诗词之心。以至于在学校和家里,都要缠着同学和妈妈,来进行“飞花令”的比拼,为了能更好的展示自己,赢得他们,在学习之余,我会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来进行古诗词的积累,将我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演绎到了极致。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它总是引领着我们青少年一代不断领悟到高尚的情怀和崇高的境界,让我们继续追随着国学,一起去感受它的神奇与美妙吧!

品读生活的人生感悟

品读生活的人生感悟 闲时,喜欢泡上一杯茶,拿上一本书,一边品茶,一边读书,那种感觉很是惬意,一杯茶、一本书、一种人生。小编给大家提供品读生活的人生感悟,欢迎参考! 品读生活的人生感悟【一】人生如酒,愿能醇醇饮。阳春三月,在暖风中品读人生。牛儿在一片嫩绿的草地中吃着草,一个牧童斜倚在稻草上,尽情的享受春天的温暖。蓝天白云,红花绿草,显露出春的朝气。这孩子正是读书的年龄,拿着课本,正聚精会神地朗诵着,朗朗的诵读声不断地飘向远方。他的头随着读书的节奏不停地晃动,宛如啄食的啄木鸟。 人生如春,她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源泉。烈日炎炎,在浓荫下品读人生。六月酷暑,和朋友一起去抓鱼。在小河边,阳光照射在水面,波光粼粼,鱼儿来往穿梭,我们尽情地在水中捕捉嬉戏。到了中午,我们满载而归。到了朋友家,她的母亲十分热情,邀请我吃饭。我在她家体验到了宾至如归的感觉,当然,这来源于她们的热情。 人生如夏,热情给我们前进的动力。萧瑟深秋,在恬静中品读人生。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在风中曼舞,信步于小道里,秋日的斜阳把影子拉得老长老长。孤独的长椅躺在道旁,已无人问津。这深秋是凄凉?亦或是恬静?小路尽头,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依相偎,尽显秋日之柔。

人生如秋,关爱给我们孤独的心以慰藉。数九寒冬,在严寒中品读人生。在这漫天飞雪的寒冬,有谁敢直面?但寒冬没有止住他们,没有止住这群朝气蓬勃的学生。他们早早起床,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他们的诵读声点燃了一盏盏灯,赶走了黑暗,留下了美好的希望。 人生如冬,困难的磨砺,让我们成长得更加坚强。 人生如诗,唯品读可得其精髓。让我们把握机会,使自己的人生如四季般缤纷,如酒般香醇,如诗般隽美! 品读生活的人生感悟【二】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 ——题记 是旅途,就会有风景。美丽的或丑陋的,赏心悦目的或扑朔迷离的,如诗如画,如梦似幻……有的人喜欢停下脚步,慢慢地欣赏;有的人则粗略地浏览一遍,便转身离开;也有的人喜欢用相机拍下来,当他开始怀念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本日历,那么每翻一页我们又进步了许多;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片草地;那么每割一点我们又长大了一点;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那么每到一个地方我们又体会到一些道理。 人生像一颗薄荷糖,酸甜的外衣包裹着一颗清凉而理智的心,倾听生命的呓语,灵魂在无边的田野上抽穗拔节,人

《朝读经典》读后感300字_400字读后感

《朝读经典》读后感300字_400字读后感 读了《朝读经典》这本书后,让我认识到:作为小学生,我们要有远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持之以恒,即使遇到困难也能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不被困难所压倒。学习中学会经常思考,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步。 从《朝读经典》中了解到许多楚国的历史,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马援不服老》的故事。故事中的马援虽已年过六旬,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向光武帝请缨出战,光武帝开始怜惜他年纪大没有马上应允,最终在他的再三请求下,光武帝才肯同意。在南征中,马援意气自如,壮心不减当年,将士们倍受鼓舞。但不幸的是,马援在军中染病去世。后来,他的部下按照他的部署,降服了屡屡作乱的五溪蛮。故事中的马援那种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精神令我敬佩。他是多么坚强和勇敢啊!在生活中,想想我自己,遇到一点儿困难就想退缩,这样下去哪能成大器呢?今天读了《朝读经典》,给我启示很深,我明白了做人做事要志存高远,当自强,贵以恒。我要发奋读书,做一个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人,努力使自己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朝读经典》读后感350字_300字读后感 读了《朝读经典》这本书后,让我认识到:作为小学生,我们要有远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持之以恒,即使遇到困难也能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不被困难所压倒。学习中学会经常思考,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步。 从《朝读经典》中了解到许多楚国的历史,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马援不服老》的故事。故事中的马援虽已年过六旬,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向光武帝请缨出战,光武帝开始怜惜他年纪大没有马上应允,最终在他的再三请求下,光武帝才肯同意。在南征中,马援意气自如,壮心不减当年,将士们倍受鼓舞。但不幸的是,马援在军中染病去世。后来,他的部下按照他的部署,降服了屡屡作乱的五溪蛮。故事中的马援那种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精神令我敬佩。他是多么坚强和勇敢啊!在生活中,想想我自己,遇到一点儿困难就想退缩,这样下去哪能成大器呢?今天读了《朝读经典》,给我启示很深,我明白了做人做事要志存高远,当自强,贵以恒。我要发奋读书,做一个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人,努力使自己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木偶奇遇记》观后感500字_观后感 演出开始了,舞台上七彩的闪光灯在眼前闪耀着。幕布拉开了,老木匠出现了,他深深的一爱一着小木偶,为了供小木偶上学,老木匠还把自己的唯一一件大衣卖了,换来了小木偶的书包和新衣。许愿仙告诉小木偶,只要他不撒谎,就可以变成一个男孩。可是,小木偶遭到了两个坏蛋的欺骗,撒了谎,还被骗到了欢乐岛上,差点变成了一头驴。老木匠得知小木偶在欢乐岛上,就独自一人划着一只小木船,在海上奔波,还被鲸鱼吃了下去,后来,小木偶在逃生的时候,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时间:2019-03-27 09:40:38 | 作者:李彤奕 立身先立学,立学凭经典。 这个寒假,我走进了梭罗的《瓦尔登湖》,感受到了一片宁静。 《瓦尔登湖》是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此两年林中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瓦尔登湖》中的文字,粗看好比是梭罗的一本流水账,但如若静心细细品来,就像读一首诗,回味无穷。 它是寂寞的,但又是为了打破人们的一点点寂寞而存在,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像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脾,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 它又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生活,总是匆匆,匆匆起床,匆匆洗漱,匆匆赶往学校公司,路上的行人匆匆,来来往往的车辆总不会太慢,观光处总有旅客匆匆留影,餐馆里人们聚会谈笑后匆匆各奔东西。时间也并没有因为人们的抢夺而有所减缓。因此,梭罗逃离闹市所拥有的这一份静谧自是让人羡慕。古语云:“偷得浮生半日闲”,大概也是这种况味吧。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梭罗一般避入深林,但我希望能够如梭罗一般放缓步调去体会、去感受。看太阳慢慢的从东方升起,看人们能慢慢行走在阳光下还能微微笑的大声说你好;慢慢的走,慢慢的感受风,慢慢的把周围一切的景和当时感受记入脑中而不是摄像头;慢慢去体会四季的更替,看桃花慢慢从花苞绽放成“灼灼其华”的模样,看江南水龟慢慢爬上岸慢慢吐息,看枫叶慢慢飘落枝头在地上铺出一条红毯,看人们慢慢踩在微微厚的雪面发出细细的咯吱声。 记得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引用到了库柏的话:“我是我眺望到的一切的君王,我对它具有的权利无可争辩。”我也爱上这样的句子,我想尽我所能去眺望去感受,那里的每一处风景都将属于我,又都不属于我。 不管以后如何,我都会尽我所能去努力生活,未来到的和已来到的都不会改变你我的初心。如果可以,请让我们一起来吧,在忙碌的生活里修得一颗柔软的心灵。“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地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很美好”。

读国学经典的感悟作文

读国学经典的感悟作文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读国学经典的感悟作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读国学经典的感悟作文篇一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的复兴起着重大作用。 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 塔影中学认真落实崇安区“品读国学、感悟幸福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要求,并组织师生积极参加此活动。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校荣获组织奖。 其中初三(1)班陆敏雯同学的《茫茫》获“回溯源头,承继先贤中小学生诗歌创作一等奖,获得二等奖的同学有8位,三等奖的有11位。 更可喜可贺的是:我校吴同芳老师、卢慧琪老师在“诵千古美文,扬中华美德中小学课堂教学实录中分别获一等奖、三等奖。 品读国学经典,让师生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国学中的经典理论和智慧之光,让学生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塔影中学表示党支部、德育处、团队将继续组织师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真正在师生中营造学习氛围,弘扬“尊老、爱幼、和睦、友善的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读国学经典的感悟作文篇二在《大学》的开篇就是这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那么什么叫明德呢?简单地说,就是明白光明正大的道德。 当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世的德后,一切的一切也都会迎刃而解。 那怎样才会明德呢?学会放下自己,让本性去选择。 我们的本性深处,是向往善的,是渴望爱的,是愿意付出的。 那就循着本性去慢慢追逐吧!在《大学》里还有这样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它的意思是: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实际上,在工作与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一个道理。 当我们有了目标后,我们不会因为攀登的路上有荆棘而放弃或抱怨,而是静下心来,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我们能找到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当我们真正思考思虑之后,可能会找到一条很适合我们的攀登之路,从而达到我们的目标。 也就是最终的得道。 生活是艺术,需要你有知性的能力来感受她的美好。 定能生慧,用你一颗智慧的心,来寻找生活的温馨灿烂吧! 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师,所以我从小迷漫在书的海洋中。 打开书本,一切不愉快都离我而去。 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中华经典诵读》这本书,它让我徜徉在诗的海洋中。

品读经典 感悟人生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说起经典,我们总是把它想得那样的神圣,似乎经典就应该放在精致的书柜里,要焚香沐浴,斋戒七天才可虔诚拜阅,抑或接受它板起面孔的训示。其实,经典并不是这样的,它是有温度的,是温和的,友善的,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基因。是内在的、深植于我们日常习俗之中的!而所谓的学习不过是用一种外在的言语把它激活,把它唤醒,但它并不是用一种硬生生的道理去灌输,它是应该伴随着生命的历练而臻于朴素化,生活化的东西。而每一个感人的瞬间,则能够让我们对经典有一次更深的认知和感悟。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一个本应该祥和安宁却又被定格于痛苦和眼泪的日子——这个天,就在这个天,以我国四川汶川县为震中的广大区域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几十万人民被掩埋在瓦砾中,倒塌的房屋、桥梁,涵洞、公共设施等更是不可胜数…… 嘉陵江哭泣、白龙江呜咽,全国人民处于极度的悲痛和恐慌之中。此时,就在此时,我们敬爱的温总理,他不顾年老体衰,毅然决然地驱机前往灾区,指挥抗震救灾,于是、军队出发了,医务人员出发了,消防队员出发了,志愿者们出发了,他们冒着暴雨,迎着飞石,踏着荆棘,风驰电掣地驰援灾区;于是,中央行动起来了,地方行动起来了,党员行动起来了,团员行动起来了,工人行动起来了,农民行动起来了,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了,文艺工作者也行动起来了……各行各业的人都行动起来了——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各种救灾物资和捐款如一只只有力而温暖的手伸向灾区;于是,在以后的几天里,就有了跪地求战的子弟兵,就有了舍小家顾大家的公安警花,就有了虽同处险境却礼让同学的豆蔻少年,就有了……而那如雕塑一般屹立于废墟之中,为学生撑起一片安然天地的老师的形象却长久地在我的眼前萦绕,久久不能化去。 此时,我忽然明白了——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不正是孔子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和孟子所推崇的“舍生取义”之主张的生动体现吗?正是这块经典的沃土滋养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魂,而它,正是对生命最朴素,最原始,又最有价值的诠释。 孔丘,孟轲,还有那很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先秦诸子已飘不过去,而他们的箴言却如一颗颗灿烂的夜星,照耀着我们这些懵懂的凡夫俗子,使我们也能沐浴在先贤古哲耀眼的光环之中,去发掘人性中最闪光的东西,去感悟生命中最动人的瞬间。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其实,经典就在我们生命最原始的血液里。 (作者按:汶川地震两周年之际,重读此文,仍撩心脉。今录之,以净吾境,兼与诸同仁共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