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温里剂习题

第六章  温里剂习题
第六章  温里剂习题

第六章温里剂习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

1. 理中丸的组成药物是()

A 人参、生姜、炙甘草、白术 B人参、生姜、炙甘草、大枣

C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D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

E 人参、白术、炙甘草、大枣

2.理中丸的主治病证不包括()

A脾胃虚寒 B久泻脱肛 C胸痹

D阳虚失血 E 小儿慢惊风

3. 患者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治宜选用()C (答案分析:所述症状均是脾胃虚寒,升降失常的表现故用理中丸)

A小建中汤 B吴茱萸汤 C理中丸

D 补中益气汤

E 参苓白术散

4.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功效的方剂是

()

A理中丸 B阳和汤 C小建中汤 D 大建中汤 E 吴茱萸汤

5. 理中丸腹痛的病机是()

A中焦虚寒,肝脾失和 B中阳不足,阴寒内盛 C中阳不足,气机不畅

D脾胃虚寒,运化失权 E中阳不足,水寒阻遏

6. 理中丸主治证是()

A虚劳里急证 B脾胃虚寒证 C虚寒腹痛证 D脾胃气虚证 E虚寒呕吐证7.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方剂是()

A 吴茱萸汤 B大建中汤 C理中丸

D小建中汤 E 桂枝人参汤

8.小建中汤中倍用芍药的用意是()

A调和营卫 B酸甘益阴,缓急止痛

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凉血散瘀

E 平肝止痛

9.小建中汤的君药是()

A桂枝 B饴糖 C芍药 D生姜

E 大枣

10. 小建中汤是由桂枝汤如何化裁而来

()

A倍用芍药加饴糖 B去芍药加饴糖

C加饴糖 D 倍甘草加饴糖

E 倍用甘草芍药

11. 在组成上,小建中汤比桂枝汤多

()

A饴糖一升 B饴糖一升,桂枝三两 C

饴糖一升,生姜三两 D 饴糖一升,芍

药三两 E 饴糖一升,甘草三两

12. 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方剂是

()

A理中丸 B阳和汤 C小建中汤 D

大建中汤 E 吴茱萸汤

13. 小建中汤证腹痛的病机是()

A中焦虚寒,肝脾失和 B中阳不足,阴

寒内盛 C中阳不足,气机不畅

D脾胃虚寒,运化失权 E中阳不足,水

寒阻遏

14. 小建中汤主治证是()

A虚劳里急证 B脾胃虚寒证 C虚寒腹

痛证 D脾胃气虚证 E虚寒呕吐证

15.小建中汤与大建中汤共同的药物组

成有()

A桂枝 B干姜 C芍药 D饴糖

E 人参

16. 大建中汤出自()

A济生方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千

金要方 E内外伤辨惑论

17.吴茱萸汤中用的姜是()

A生姜 B炮姜 C干姜 D煨

姜 E 良姜

18. 吴茱萸汤的功效是()

A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B益气健脾,

温化痰涎 C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D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E 温中补虚,降

逆止呕

19. 吴茱萸汤主治证是()

A虚劳里急证 B脾胃虚寒证 C虚寒腹

痛证 D脾胃气虚证 E虚寒呕吐证

20. 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作用的方

剂是()

A理中丸 B阳和汤 C小建中汤 D

大建中汤 E 吴茱萸汤

21.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治宜选用

()

A小建中汤 B大建中汤 C当归四逆汤

D 四逆散

E 吴茱萸汤

22.理中丸和吴茱萸汤的组成药物中均

含有的是()

A白术 B人参 C干姜 D 甘草

E 大枣

23.四逆汤的组成药物是()

A附子、干姜、炙甘草 B

附子、生姜、炙甘草

C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D

人参、附子、干姜、炙甘草

E 附子、干姜、葱白

24.四逆汤的组成药物有()

A人参 B当归 C桂枝 D生姜

E 附子

25.具有回阳固脱,益气生脉的方剂是

()

A四逆散 B四逆汤 C回阳救急汤

D 生脉散

E 当归四逆汤

26.当归四逆汤的君药是()

A桂枝、芍药 B当归、芍药 C芍

药、细辛 D通草、当归 E 当归、桂

27.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是()

A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B阴寒内盛,

阳气衰微 C营血虚弱,寒凝经脉

D 元气大亏,阳气暴脱

E 肝郁气滞

28.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

A 寒痹 B血痹 C热痹 D湿

痹 E气痹

29. 阳和汤中的君药是()

A熟地、麻黄 B白芥子、肉桂 C鹿

角胶、炮姜 D 熟地、鹿角胶

E 白芥子、炮姜

30. 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中

相同的药物是()

A桂枝、芍药、甘草、大枣 B桂枝、

芍药、甘草、生姜 C桂枝、芍药、大

枣、生姜 D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E桂枝、生姜、甘草、大枣

31. 四逆汤主治症的病机是()

A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B脾肾阳虚、

水湿内停 C心肾阳虚、水湿内停

D 心阳不足、淤血阻滞

E 肾阳不足、

精亏血少

32. 四逆汤所治厥逆的发病机理是()

A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B肝郁气滞 C肾

阳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D元气大亏,阳气暴脱 E血虚寒凝,阳

气不得温通四末

33. 患者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细微。治宜选用()

A四逆散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 理中丸

E 真武汤

34. 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组成完全相同,其区别是()

A通脉四逆汤重用干姜 B通脉四逆汤重用甘草 C通脉四逆汤重用附子

D 通脉四逆汤重用干姜、甘草

E 通脉四逆汤重用干姜、附子

35. 治疗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的方剂是()

A阳和汤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 回阳救急汤 E小建中汤

36. 当归四逆汤的功用是()

A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B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C养血益气,温经化瘀

D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E 化痰祛瘀,温经止痛

37. 当归四逆汤中通草的作用是()A通经脉,畅血行 B利水渗湿 C活血利水 D 散寒通络 E 清热利水38. 当归四逆汤所治厥逆的发病机理是()

A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B肝郁气滞 C肾阳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D元气大亏,阳气暴脱 E血虚寒凝,阳气不得温通四末

39. 治疗血虚寒厥证的方剂是()

A阳和汤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 回阳救急汤 E小建中汤

40. 阳和汤中不包括下列哪味药物()A麻黄 B白芥子 C桂枝 D 炮姜炭E 生甘草

41. 阴疽见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

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

沉细。治宜选用()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阳和

汤 D 大黄牡丹汤 E 小金丹

42. 阳和汤中具有可达皮里膜外,温化

寒痰,通络散结作用的药物是()

A麻黄 B白芥子 C肉桂 D 炮姜炭

E鹿角胶

43. 阳和汤主治不包括()

A贴骨疽 B流注 C鹤膝风 D 大头

瘟 E 痰核

44. 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功效的方

剂是()

A当归四逆汤 B阳和汤 C黄芪桂枝

五物汤 D 小金丹 E 回阳救急汤

(四)X型题(每题均由1个题干和5

个备选答案组成。5个备选答案中有2

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要求应试者

将正确答案准确全部选出,多选或少选

均为错误)

1.理中丸可以治疗的病证有

( )( )( )( )( )

A脾胃虚寒证 B阳虚失血证 C小儿

慢惊 D霍乱 E胸痹

2.小建中汤中具有酸甘化阴作用的药物

有( )( )( )( )( )

A芍药 B炙甘草 C 桂枝 D 饴糖

E 生姜

3.可以治疗虚寒腹痛的方剂有

( )( )( )( )( )

A理中丸 B附子理中丸 C吴茱萸汤

D小建中汤 E四逆汤

4.理中丸与四逆汤共同的组成药物有

( )( )( )( )( )

A附子 B干姜 C甘草 D 白术 E

大枣

5.四逆汤中炙甘草的作用是

( )( )( )( )( )

A益气补中 B甘缓姜、附峻烈之性

C调和诸药 D 为佐药兼使药之用

E 酸甘化阴

6.用于治疗阳虚寒厥的方剂有

( )( )( )( )( )

A当归四逆汤 B四逆汤 C阳和汤

D 理中丸

E 回阳救急汤

7.当归四逆汤中重用大枣的用意有哪些

( )( )( )( )( )

A补养安神 B助当归、白芍补

血 C助桂枝、细辛通阳

D防止桂枝、细辛燥烈伤阴 E以上均

8.小建中汤与当归四逆汤共有的药物有

( )( )( )( )( )

A当归 B桂枝 C芍药 D甘草

E大枣

9.阳和汤的君药是哪两味

( )( )( )( )( )

A熟地 B肉桂 C鹿角胶 D白芥子

E麻黄

10.下列哪些情况不能使用阳和汤

( )( )( )( )( )

A疮疡红肿热痛者 B阴虚有热者 C

疽已溃破者 D阴疽漫肿无头者

E以上均非

二、填空

1. 温里剂可以分

为、、三类。

2.温中祛寒剂适用于证。

3.理中丸中白术的作用为。

4.理中丸对于湿热内蕴中焦或

者禁用。

5.小建中汤的功

用。

6.小建中汤中饴糖的功用

为、。

7.黄芪建中汤主

治。

8.吴茱萸汤主

治、

9.吴茱萸汤中重用生姜的作用

是、。

10.吴茱萸汤主治证出现的呕吐

与、有关。

11.回阳救逆类方剂的代表方

有、。

12.四逆汤主治。

13.回阳救急汤主

治。

14.温经散寒类方剂所治病证多

由,,,

所致。

15.当归四逆汤主

治。

16.当归四逆汤的配伍特点是与

并用,与兼施,温而不

燥,补而不滞。

17.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

功用。

18.阳和汤主治,功

用。

19.阳和汤中重用温补营血,

填精补髓;温肾阳,益精血,二

药合用,共为君药。

20.阳和汤中轻用麻黄,取其辛温达卫,,,的作用。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 C

2.B

3. C (答案分析:腹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均是脾胃虚寒的表现,故用理中丸)

4. A

5. D

6. B

7.D

8.B

9.B

10. A

11. D(答案分析:芍药在桂枝汤中是三两,在小建中汤是六两;且小建中汤比桂枝汤多一味饴糖。)

12. C

13. A

14. A

15.D

16. C

17. A (答案分析:吴茱萸汤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功能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重用生姜取其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之功。)

18. E

19. E

20. E

21.E 22.B

23.A

24.E

25.C

26.E

27.C

28.B

29. D

30. A

31. A

32. C

33. B(答案分析:所述症状均为心肾阳

衰,阴寒内盛的表现,治宜回阳救逆)

34. E

35. D

36. A

37. A

38. E

39. C

40. C(答案分析:方中含肉桂但不含桂

枝)

41. C(答案分析:阴疽治疗首选阳和汤,

上述症状符合阴疽主症)

42. B

43. D

44. B

(四)X型题

1.ABCE

2.AB (答案分析:小建中汤主治中焦

虚寒,肝脾不和证,功能温中补虚,和

里缓急,方中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

缓肝急而止腹痛。)

3.ABCD

4.BC

5.ABCD

6.BE

7.BD (答案分析:当归四逆汤主治血

虚寒厥证,功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中重用大枣,即合归、芍以补营血,

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太过,伤及阴血。)

8.BCDE

9.AC

10.ABC (答案分析:阳和汤主治阴疽,

功能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适用于患处

满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者。)

二、填空

1.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2.中焦虚寒

3.健脾燥湿

4.脾胃阴虚

5.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6. 温补中焦、缓急止痛

7.阴阳气血俱虚证

8.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9.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10.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11.四逆汤、回阳救急汤

12.心肾阳衰寒厥证

13.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

14.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寒邪入侵经

脉,血行不畅

15. 血虚寒厥证

16. 温阳、散寒;养血、通脉

17. 血痹;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18. 阴疽;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19.熟地黄;鹿角胶

20.宣通毛窍,开肌腠,散寒邪

五、问答题

1.简述温里剂的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剂。

温里剂分为温中祛寒剂、回阳救逆

剂和温经散寒剂。

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症见脘腹疼痛,呕恶下利,不思饮食,

肢体倦怠,手足不温,舌苔白滑,脉沉

细或沉迟等。代表方剂有理中丸、小建

中汤、吴茱萸汤。

回阳救逆剂,适用于阳气衰微,阴

寒内盛,甚或阴盛格阳、戴阳的危重病

证。症见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恶寒蜷

卧,甚或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代表

方剂有四逆散、回阳救逆汤。

温经散寒剂,适用于寒凝经脉证。本类

病证多由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寒邪入

侵经脉,血行不畅所致。临床多表现为

手足厥寒,或肢体疼痛,或发阴疽等。

代表方剂有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4.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均治“四

逆”,其病机与临床证候有何区别?

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散三方

均以“四逆”命名,主治证中皆有“四

逆”症状,但其病机与临床证候却迥然

有别。四逆散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

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

肢端,不过肘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

症;四逆汤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

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

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

下利、脉微欲绝等症;当归四逆汤之手

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

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

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疼痛

等症,临证当详细辨明。

5.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

物汤均由桂枝汤加减而成

第六章 温里剂 - 安徽中医药高专

第十一章温里剂 目的要求 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参附汤。 概说 一、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立法原则] 二、分类及适应范围:温里剂适用于里虚寒证。其成因有因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者;有因外寒直中三阴,深入脏腑者;有因表寒证治疗不当,寒邪乘虚入里者;有因服药寒凉大过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者。所以本章方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大类。 三、配伍原则: 1.辛温辛热为主,温阳助火,散寒驱除。 2.甘温益气药为辅,使阳有所统。 3.少佐甘寒酸收,适当养阴,使阴阳相配互相维系。 4.注意反佐,配伍寒药,以除寒邪格拒之势,或热药凉服。 四、注意事项: 1.辨别寒证所在部位,属于何脏腑,才能有的放矢。 2.辨明寒热真假,勿被假象迷惑举例。 3.要注意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4.反佐法的应用,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冷服,以防寒热格拒。 5.多汗者忌姜,姜能散也;失血者忌桂,桂动血也;气短气怯忌保合丸以其能耗气也。 6.素体阴虚,或失血病证,不可过剂,中病即止,以免辛热之品劫阴动血。 第一节温中祛寒剂 温中祛寒剂主治中焦虚寒证。脾胃属土,位居中州,主运化而司升降。 症状若脾胃阳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升降失职,势必导致寒湿内生,出现脘腹胀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吞酸吐涎,恶心呕吐,或腹痛不利,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症。 药物常用温中散寒药如干姜、吴茱萸等配伍益气健脾药如人参、白术、饴糖等组成方剂。 代表方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 理中丸《伤寒论》 〖方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

中医方剂学第六章习题教学文稿

中医方剂学第六章习 题

第六章温里剂 一.A型题(请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治证是() A.虚劳里急证 B.脾胃虚寒证 C.虚寒腹痛证 D.血虚寒厥证 E.血痹证2.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功效的方剂是()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桂枝汤 D.四君子汤 E.吴茱萸汤 3.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功效的方剂是() A.当归四逆汤 B.阳和汤 C.黄芪桂枝五物汤 D.参附汤 E.四逆汤 3.阳和汤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 A.熟地 B.鹿角胶 C.肉桂 D.麻黄 E.白芥子 4.组成中有桂枝.吴茱萸的方剂是() A.肾气丸 B.温经汤 C.桂枝茯苓丸 D.吴茱萸汤 E.小建中汤 5.主治虚劳里急腹痛的方剂是() A.理中丸 B.四逆汤 C.小建中汤 D.吴茱萸汤 E.参附汤 6.患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脉沉微细。治疗当首选() A.参附汤 B.四逆散 C.四逆汤 D.当归四逆汤 E.理中丸 7.小建中汤配伍桂枝的意义是() A.解肌发表 B.温经散寒 C.温阳以化饮 D.温通血脉 E.温阳以散寒 8.具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功用的方剂是() A.理中丸 B.附子理中丸 C.桂枝人参汤 D.吴茱萸汤 E.四逆汤

9.理中丸的功效是:( ) A.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B.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C.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D.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E.温中理气,燥湿除满 10.小建中汤和桂枝汤在组成上的区别在于小建中汤比桂枝汤多()A.饴糖一升 B.饴糖一升,桂枝三两 C.饴糖一升,生姜三两D.饴糖一升,芍药三两 E.饴糖一升,甘草三两 11.理中丸的药物组成是() A.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B.人参、白术、茯苓、生姜 C.人参、茯苓、生姜、甘草 D.人参、白术、生姜、甘草 E.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12.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A.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B.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C.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D.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E.温中健脾,渗湿止泻 13.阳和汤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 A.麻黄 B.白芥子 C.肉桂 D.鹿角胶 E.熟地黄 14.小建中汤的组中不含有() A.干姜 B.白芍 C.桂枝 C.饴糖 E.大枣 15.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功效的方剂是: A.当归四逆汤 B.阳和汤 C.黄芪桂枝五物汤 D.四逆汤 E.参附汤 16.血虚寒凝,阳气不得温煦四未所致手足厥逆治宜选用: A.四逆汤 B.通脉四逆汤 C.参附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八法中间的温法,治疗里寒证的治法。寒邪,要注意寒邪的来路。里寒证的产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里寒证,不外乎寒邪直中,就是外寒直接越过体表、皮毛入里侵犯或者脏腑、经络、骨节。经络、骨节、肌肉,或者直接侵犯某些脏腑系统,这是有外来之寒。或者是阳气不足造成寒从中生。这两种原因,造成的里寒证在治法上,祛除里寒,治法有些所不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尽管这两者之间往往在临床区分上它是相互有影响的。外寒入里要伤阳,那要伤及阳气以后,有可能又兼有寒从中生的,伤阳、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又兼有这种寒从中生的继发原因了,所以有时候也需要结合温补。不是绝然区分了。那寒从中生,里寒盛了以后,由于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更容易外寒直中。所以这两点在病机分析的时候是需要清楚的,在临床实际使用的时候也要结合的。里寒证的层次,分为三类:一类,寒邪侵犯,越过体表皮毛侵犯经络、肌肉、骨节,它已经脱离了表寒,但是来源还跟外寒有关,这个层次。这个层次损伤阳气来说,相对比较轻浅。第二个层次是寒邪,里寒产生核心在脾胃,称为中焦虚寒。引起中焦脾胃功能受寒性收引凝滞影响,作为一个证候核心、病机的核心。再深一层次,是心肾阳虚,一般又称为少阴阳虚。从伤寒六经证治的角度

讲是少阴阳虚。那这个治疗要回阳救逆。对此从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来体现这三个层次。这是对脏腑结合到三个层次来综合来看待里寒证。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中焦虚寒证应该说虚寒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那中焦脾胃是纳运水谷的。中焦虚寒以后,阳虚可以失去温化、温煦、温通,这个功能减退为主。失去温煦人体的热力来源不足了。中焦虚寒,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所以这种畏寒的特点,一般以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来描述它。在临床上具体它是以手足为主,冷不过肘、膝,所以这是阳虚失于温煦。阳气的功能,五大功能其中有温煦作用了,同时失于温化。阳气作为脾胃系统来说,要起到腐熟、温化水谷了。所以失于温化,就津液容易凝聚,不能够从有用的气血津液里汲取物质了,所以往往口不渴。失于温通,气机可以阻滞,又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脾胃气机升降的失常,那升降失常,呕吐、泄泻、腹痛。但由于是阳虚失温,造成寒性收引凝滞引起的吐、利、腹痛,那这种腹痛往往喜温喜按,阳虚形成偏寒偏虚了。从舌象来说,因为舌质较淡,加上脉沉偏于弱,这是阳虚的舌脉特点。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清华版)

第六章温里剂 一、单项选择题 1.理中丸的组成是() A.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B.人参茯苓白术生姜 C.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D.人参茯苓白术大枣 E.人参陈皮茯苓炙甘草 2.下列哪项不属于理中丸的主治证候( ) A. 脘腹疼痛,喜温喜按 B.畏寒肢冷 C.大便稀溏 D.恶心呕吐 E.脉数 3.小建中汤的组成是 A.桂枝汤去生姜加饴糖B桂枝汤加饴糖 C.桂枝汤倍桂枝,加饴糖 D.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E.以上均不是 4.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A.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B.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C.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D.温中补虚,祛湿止痛 E.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5.四逆汤的君药是() A.干姜 B.生姜 C.附子 D.肉桂 E.人参 6.患者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恶寒蜷卧,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欲绝。治宜选用( ) A.四逆散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理中丸 E.吴茱萸汤 7.患者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治宜选用( ) A.四逆汤 B.当归四逆汤 C.理中丸 D.黄芪桂枝五物汤 E.回阳救急汤 8.当归四逆汤的功用是( ) A.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B.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C.养血益气,温经化瘀 D.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E.化痰祛瘀,温经止痛 二、多项选择题 1.理中丸主治病证是.() A.脾胃虚寒证 B.中焦阳虚出血证 C.小儿慢惊. D.病后喜唾涎沫 E.胸痹 2.小建中汤与桂枝汤共有的药物是() A.芍药 B.桂枝 C.甘草D生姜 E.饴糖 三、填空题 1.小建中汤中桂枝与其芍药的用量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 2.吴茱萸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阳救急汤的功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逆汤中用干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回阳救逆:

方剂温里剂复习

您的位置>首页>温里剂 … 学习时数4学时 … 学习目的①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注意事项; ②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③熟悉黄芪桂枝五物汤; ④了解回阳救急汤。 … 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 方剂,统称温里剂。 … 立法依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 适应范围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吐利不渴 ┃ ┃阴盛阳衰--四肢厥逆,神衰欲寐 里寒证┫ ┃亡阳欲脱--恶寒蜷卧,厥、利、脉微,唇指青紫 ┃ ┗寒凝经脉--血痹寒厥,阴疽 … 分类(1)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 (2)回阳救逆-阳衰阴盛证 (3)温经散寒-寒凝经脉证 … 注意事项 1. 辨别寒证所在部位,属于何脏何腑。 2. 应注意辨清寒热之真假,勿被假象迷惑; 3. 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剂量宜轻者:(1)平素火旺之人,(2)阴虚失血之体, (3)夏天炎暑之季,(4)南方温热之域。 剂量可适当增加者:(1)素体阳虚之人, (2)冬季气候寒冷时。 4. 中病即止。 5. 素体阳虚,里寒去阳气仍虚者,应另谋温补之剂。

6. 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入口即吐者,可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也可冷服。 一、温中祛寒:本类方常以温中散寒药为主组方,主治中焦虚寒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理中丸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亦作汤剂用中焦虚寒,腹痛吐利,以及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胸痹小建中汤温中散寒,和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并治虚劳心悸,虚劳发热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阳明、厥阴、少阴三经虚寒呕逆证 二、回阳救逆:本类方剂常以温阳散寒药为主组成,主治阳衰阴盛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四逆汤回阳救逆之主方阳衰阴盛,四肢厥逆,呕吐下利,脉微回阳救急汤回阳固脱,益气生脉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欲脱之危证 三、温经散寒:本类方剂常以辛温散寒药与温养气血药配伍而成,主治寒凝经脉诸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凝,肢冷脉细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血痹,肌肤麻木不仁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阴疽 一.填空题 1. 理中丸的君药是__________,功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吴茱萸汤的主治证虽有病在阳明、厥阴、少阴之别,但其症状都有__________,病机都 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 小建中汤以__________为君药。是由桂枝汤倍________加________组成。 4. 中焦虚寒,吐利冷痛,首选__________方;胃中虚寒,食谷欲呕,首选__________方; 虚劳里急,腹中时痛,首选__________方;中阳衰弱,阴寒内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 能食,首选__________方。 5. 四逆汤以________为君药。主治__________证。 6. 当归四逆汤由桂枝汤去________倍________加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7. 当归四逆汤中桂枝的配伍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桂枝汤去________,倍________,加上__________组成。 9. 主治阳虚寒厥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主治血虚寒厥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 10.阳和汤证治要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脉沉细或迟细。 二.判断改错题 1. 吴茱萸汤主治食谷欲呕、吞酸嘈杂之证,是由肝气犯胃所致。 2. 凡霍乱、胸痹、小儿慢惊风、出血等属脾胃寒湿者,皆可用理中丸治疗。 3.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干姜、人参、甘草组成。 4. 阳气不足而又血虚,经脉受寒,以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治宜四逆汤。 5. 小建中汤主治之虚劳里急证,是由中焦虚寒,肝胃不和所致。 6. 阳和汤中用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 7. 当归四逆汤主治阳郁厥逆,手足不温,腰腿疼痛。 8. 当归四逆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相同的药物是桂枝、大枣与生姜。

第六章温里剂练习

一)A1型题 1.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的常用方剂是( ) A.小建中汤 B.吴茱萸汤 C.理中丸 D.香砂六君子汤 E.温脾汤 2.吴茱萸汤的组成是( ) A.吴茱萸、人参、干姜、大枣 B.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C.吴茱萸、白术、生姜、大枣 D.吴茱萸、白术、生姜、甘草 E.吴茱萸、人参、半夏、甘草 3.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 A.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B.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C.益气健脾,温化痰饮 D.温中补虚,养血通脉 E.补气健脾,渗湿止泻 4.吴茱萸汤与理中丸中相同的药物是( ) A.大枣 B.干姜 C.甘草 D.人参 E.生姜 5.下列哪项不属于理中丸的主治证候( ) A.脘腹绵绵作痛 B.畏寒肢冷 C.大便溏泻 D.恶心呕吐 E.脉弦数 6.患者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治宜选用( ) A.小建中汤 B.吴茱萸汤 C.理中丸 D.补中益气汤 E.参苓白术散 7.理中丸的君药是( ) A.人参 B.干姜 C.白术 D.人参与干姜 E.人参与白术

8.理中丸与四君子汤中相同的药物是( ) A.人参、白术、茯苓 B.人参、白术、甘草 C.人参、茯苓、甘草 D.人参、干姜、甘草 E.人参、茯苓、干姜 9.既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又可以调和阴阳,柔肝理脾的方剂是( )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逍遥散 D.一贯煎 E.柴胡疏肝散 10.小建中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 ) A.1:1 B.1:2 C.1:3 D.2:1 E.3:l 11.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中相同的药物是( ) A.桂枝、芍药、甘草、大枣 B.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C.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D.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E.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12.小建中汤中的君药是( ) A.桂枝 B.饴糖 C.芍药 D.桂枝与饴糖 E.饴糖与芍药 13.治疗心肾阳虚寒厥证的代表方剂是( ) A.四逆汤 B.四逆散 C.真武汤 D.当归四逆汤 E.理中丸 14.四逆汤主治证的病机是( ) A.心肾阳虚,阴寒内盛 B.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C.心肾阳虚,水湿内停 D.心阳不足,瘀血阻滞 E.肾阳不足,精亏血少 15.患者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治宜选用( )

温里剂练习题

温里剂 一、A1 1、四逆汤的组成药物是 A、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B、附子、肉桂、干姜 C、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D、桂枝、附子、细辛、甘草 E、肉桂、附子、细辛、甘草 2、四逆汤与四逆散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柴胡 B、芍药 C、甘草 D、枳实 E、干姜 3、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当归 B、附子 C、桂枝 D、干姜 E、甘草 4、吴茱萸汤和理中丸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大枣 B、干姜 C、白术 D、人参 E、吴茱萸 5、大建中汤和小建中汤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附子 B、饴糖 C、干姜 D、人参 E、蜀椒 6、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A、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B、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C、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D、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E、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7、不适宜用吴茱萸汤治疗的病证是 A、肝胃肾虚寒,浊阴上逆证

B、胃中虚冷,症见食谷欲呕者 C、肝寒犯胃,症见脘腹冷痛、呕吐酸水者 D、肝寒上逆,症见头痛、干呕、吐涎沫者 E、脾胃阳虚,阴寒上乘,症见胸满而痛,甚至胸痛彻背者 8、从组成药物来看,小建中汤即桂枝汤 A、倍甘草加饴糖 B、去芍药加饴糖 C、倍甘草与芍药 D、去芍药倍甘草 E、倍芍药加饴糖 9、理中丸的君药是 A、白术 B、干姜 C、人参 D、炮附子 E、炙甘草 10、理中丸的功用是 A、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B、健脾益气,养胃和中 C、温中健脾,和里缓急 D、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E、温中祛寒,和胃止呕 11、理中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有 A、人参 B、干姜 C、甘草 D、白术 E、附子 12、温里剂应用时需注意 A、素体阴虚者宜服用温里剂 B、温里剂性质温和,可不拘时令、地域服用 C、失血之证应予温里剂温中固阳 D、阴寒过盛服药即吐者,宜温服 E、温里剂中宜多补气药物,助已伤阳气得复 13、温里剂的适用证是 A、表寒证 B、里寒证 C、阴虚证 D、失血证 E、亡阳证

第六章__温里剂习题 2

第六章温里剂习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 1. 理中丸的组成药物是() A 人参、生姜、炙甘草、白术 B人参、生姜、炙甘草、大枣 C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D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 E 人参、白术、炙甘草、大枣 2.理中丸的主治病证不包括() A脾胃虚寒 B久泻脱肛 C胸痹 D阳虚失血 E 小儿慢惊风 3. 患者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治宜选用()C (答案分析:所述症状均是脾胃虚寒,升降失常的表现故用理中丸) A小建中汤 B吴茱萸汤 C理中丸 D 补中益气汤 E 参苓白术散 4.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功效的方剂是 () A理中丸 B阳和汤 C小建中汤 D 大建中汤 E 吴茱萸汤 5. 理中丸腹痛的病机是() A中焦虚寒,肝脾失和 B中阳不足,阴寒内盛 C中阳不足,气机不畅 D脾胃虚寒,运化失权 E中阳不足,水寒阻遏 6. 理中丸主治证是() A虚劳里急证 B脾胃虚寒证 C虚寒腹痛证 D脾胃气虚证 E虚寒呕吐证7.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方剂是() A 吴茱萸汤 B大建中汤 C理中丸 D小建中汤 E 桂枝人参汤 8.小建中汤中倍用芍药的用意是() A调和营卫 B酸甘益阴,缓急止痛 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凉血散瘀 E 平肝止痛 9.小建中汤的君药是() A桂枝 B饴糖 C芍药 D生姜 E 大枣 10. 小建中汤是由桂枝汤如何化裁而来 () A倍用芍药加饴糖 B去芍药加饴糖 C加饴糖 D 倍甘草加饴糖 E 倍用甘草芍药 11. 在组成上,小建中汤比桂枝汤多 () A饴糖一升 B饴糖一升,桂枝三两 C 饴糖一升,生姜三两 D 饴糖一升,芍 药三两 E 饴糖一升,甘草三两 12. 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方剂是 () A理中丸 B阳和汤 C小建中汤 D 大建中汤 E 吴茱萸汤 13. 小建中汤证腹痛的病机是() A中焦虚寒,肝脾失和 B中阳不足,阴 寒内盛 C中阳不足,气机不畅 D脾胃虚寒,运化失权 E中阳不足,水 寒阻遏 14. 小建中汤主治证是() A虚劳里急证 B脾胃虚寒证 C虚寒腹 痛证 D脾胃气虚证 E虚寒呕吐证 15.小建中汤与大建中汤共同的药物组 成有() A桂枝 B干姜 C芍药 D饴糖 E 人参 16. 大建中汤出自() A济生方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千 金要方 E内外伤辨惑论 17.吴茱萸汤中用的姜是() A生姜 B炮姜 C干姜 D煨 姜 E 良姜 18. 吴茱萸汤的功效是() A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B益气健脾, 温化痰涎 C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D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E 温中补虚,降 逆止呕 19. 吴茱萸汤主治证是() A虚劳里急证 B脾胃虚寒证 C虚寒腹 痛证 D脾胃气虚证 E虚寒呕吐证 20. 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作用的方 剂是() A理中丸 B阳和汤 C小建中汤 D 大建中汤 E 吴茱萸汤 21.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治宜选用 () A小建中汤 B大建中汤 C当归四逆汤 D 四逆散 E 吴茱萸汤 22.理中丸和吴茱萸汤的组成药物中均 含有的是() A白术 B人参 C干姜 D 甘草 E 大枣 23.四逆汤的组成药物是() A附子、干姜、炙甘草 B 附子、生姜、炙甘草 C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D 人参、附子、干姜、炙甘草 E 附子、干姜、葱白 24.四逆汤的组成药物有() A人参 B当归 C桂枝 D生姜 E 附子 25.具有回阳固脱,益气生脉的方剂是 () A四逆散 B四逆汤 C回阳救急汤 D 生脉散 E 当归四逆汤 26.当归四逆汤的君药是() A桂枝、芍药 B当归、芍药 C芍 药、细辛 D通草、当归 E 当归、桂 枝 27.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是() A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B阴寒内盛, 阳气衰微 C营血虚弱,寒凝经脉 D 元气大亏,阳气暴脱 E 肝郁气滞 28.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 A 寒痹 B血痹 C热痹 D湿 痹 E气痹 29. 阳和汤中的君药是() A熟地、麻黄 B白芥子、肉桂 C鹿 角胶、炮姜 D 熟地、鹿角胶 E 白芥子、炮姜 30. 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中 相同的药物是() A桂枝、芍药、甘草、大枣 B桂枝、 芍药、甘草、生姜 C桂枝、芍药、大 枣、生姜 D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E桂枝、生姜、甘草、大枣 31. 四逆汤主治症的病机是() A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B脾肾阳虚、 水湿内停 C心肾阳虚、水湿内停 D 心阳不足、淤血阻滞 E 肾阳不足、 精亏血少 32. 四逆汤所治厥逆的发病机理是() A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B肝郁气滞 C肾 阳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D元气大亏,阳气暴脱 E血虚寒凝,阳

第六章 温里剂 习题

第六章温里剂习题 一、填空题 1.温里剂通常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2.理中丸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 3.小建中汤是由桂枝汤倍_______加饴糖组成。 4.吴茱萸汤是由吴茱萸、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5.四逆汤主治_______证。 6.当归四逆汤是由桂枝汤去生姜,加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7.阳和汤由熟地、肉桂、鹿角胶、白芥子、生甘草、_______、_______组成。 8.理中丸证的病机是_______。 9.小建中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_______。 10.治疗阴疽的代表方剂是_______。 11.阳和汤用量最大的药物是_______。 二、选择题(一)A1型题 1.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的常用方剂是() A.小建中汤 B.吴茱萸汤 C.理中丸 D.香砂六君子汤 E.温脾汤 2.吴茱萸汤的组成是() A.吴茱萸、人参、干姜、大枣 B.吴萸、人参、生姜、大枣 C.吴茱萸、白术、生姜、大枣 D.吴茱萸、白术、生姜、甘草 E.吴茱萸、人参、半夏、甘草 3.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A.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B.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C.益气健脾,温化痰饮 D.温中补虚,养血通脉 E.补气健脾,渗湿止泻 4.吴茱萸汤与理中丸中相同的药物是() A.大枣 B.干姜 C.甘草 D.人参 E.生姜 5.下列哪项不属于理中丸的主治证候() A.脘腹绵绵作痛 B.畏寒肢冷 C.大便溏泻 D.恶心呕吐 E.脉弦数

6.患者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治宜选用() A.小建中汤 B.吴茱萸汤 C.理中丸 D.补中益气汤 E.参苓白术散 7.理中丸的君药是() A.人参 B.干姜 C.白术 D.人参与干姜 E.人参与白术 8.理中丸与四君子汤中相同的药物是() A.人参、白术、茯苓 B.人参、白术、甘草 C.人参、茯苓、甘草 D.人参、干姜、甘草 E.人参、茯苓、干姜 9.既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又可以调和阴阳,柔肝理脾的方剂是()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逍遥散 D.一贯煎 E.柴胡疏肝散 10.小建中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 A.1:1 B.1:2 C.1:3 D.2:1 E.3:1 11.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中相同的药物是() A.桂枝、芍药、甘草、大枣 B.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C.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D.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E.桂枝、甘草、生姜、大枣12.小建中汤中的君药是() A.桂枝 B,饴糖 C.芍药 D.桂枝与饴糖 E.饴糖与芍药 13.治疗心肾阳虚寒厥证的代表方剂是() A.四逆汤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温里剂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温里剂 一、A1 1、温里剂的适用证是 A、表寒证 B、里寒证 C、阴虚证 D失血证 E、亡阳证 2、温里剂应用时需注意 A、素体阴虚者宜服用温里剂 B、温里剂性质温和,可不拘时令、地域服用 C、失血之证应予温里剂温中固阳 D阴寒过盛服药即吐者,宜温服 E、温里剂中宜多补气药物,助已伤阳气得复 3、理中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有 A、人参 B、干姜 C、甘草 D白术 E、附子4、理中丸的功用是

A、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B、健脾益气,养胃和中 C、温中健脾,和里缓急 D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E、温中祛寒,和胃止呕 5、理中丸的君药是 A、白术 B、干姜 C、人参 D炮附子 E、炙甘草 6、从组成药物来看,小建中汤即桂枝汤 A、倍甘草加饴糖 B、去芍药加饴糖 C、倍甘草与芍药 D去芍药倍甘草 E、倍芍药加饴糖 7、不适宜用吴茱萸汤治疗的病证是 A、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B、胃中虚冷,症见食谷欲呕者 C、肝寒犯胃,症见脘腹冷痛、呕吐酸水者

D肝寒上逆,症见头痛、干呕、吐涎沫者 E、脾胃阳虚,阴寒上乘,症见胸满而痛,甚至胸痛彻背者 8、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A、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B、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C、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D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E、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9、大建中汤和小建中汤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附子 B、饴糖 C、干姜 D人参 E、蜀椒 10、吴茱萸汤和理中丸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大枣 B、干姜 C、白术 D人参 E、吴茱萸 11、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当归

B、附子 C、桂枝 D干姜 E、甘草 12、阳和汤的组成药物除麻黄、白芥子外,其余是 A、熟地鹿角霜炮姜桂枝甘草 B、生地真阿胶姜炭桂枝细辛 C、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甘草 D熟地龟板胶干姜肉桂川芎 E、熟地鹿角胶炮姜细辛甘草 13、四逆汤与四逆散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柴胡 B、芍药 C、甘草 D枳实 E、干姜 14、四逆汤的组成药物是 A、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B、附子、肉桂、干姜 C、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D桂枝、附子、细辛、甘草

第六章 温里剂

第六章温里剂 第一节温中祛寒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0g)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阳虚失血,无论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见面色晄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以本方加减治疗。 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阻所致。若心中痞坚,逆气上冲心胸,是中焦阳虚,又有痰饮上犯所致。可用本方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可平,胸痹可愈。 病后多生涎唾,久久不已,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所致。以本方丸剂缓治,亦可徐徐收功。 小儿慢惊,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过服寒凉之品,或大病后调理不善,戕害脾胃阳气所致。若形气羸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细迟或沉细缓弱者,纯属中焦虚寒,亦可用本方治疗。 综观本方,治病虽多,究其病机,总属中焦虚寒,可以异病同治。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力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使用剂型。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呕吐甚者,可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呕;下利甚者,可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阳虚失血者,可将干姜易为炮姜,加艾叶、灶心土温涩止血;胸痹,可加薤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舒畅气机。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4.使用注意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小建中汤 《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9g),去皮甘草二两(6g),炙大枣十二枚(6枚),擘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切胶饴一升(30g)[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

方剂 温里剂

第六章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为温里剂。属“八法”中“温法”。 适应症:里寒证。 但寒不热,喜温畏寒,神疲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沉紧、沉弦或沉迟等 分类:★ 温中祛寒代表方:理中丸; 回阳救逆代表方:四逆汤; 温经散寒代表方:当归四逆汤。 注意事项: 1、注意辨清寒证的部位、真假、虚实。 (里实寒证者宜“治以辛热”,多用大辛大热药为主组方,或配伍少量补气药,以温散为主;而里虚寒证者宜“治以甘热”,多用辛热药与甘温补气药配伍组方,温补并重。) 2、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虽有寒象,也须慎用,以免伤阴 或动血。 3、三因制宜(药量增减)。 4、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凉服或 小量频服等。 5、寒邪易伤阳气,故多配伍补气药物。 第一节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g) 主治:★ 1、中焦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口 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呕、利、冷、痛) 2、阳虚失血:出血,血色暗淡质稀,面色恍白,气短神疲,脉沉 细。 3、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 证候病机分析: 失温:四肢不温、腹痛 失运(升降失常):食少、呕吐、大便糖稀 失化(土不荣木):抽搐(慢惊) 失摄:出血、喜唾涎沫 阴寒上乘,胸阳不振、心脉痹阻:胸痛舌淡苔白润,脉沉 细或沉迟无力 病机:中焦虚寒,纳运无能,升降失司。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治法与方解:

特点:★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体现了“辛热甘温法”。 服用方法:丸、汤互用。 “蜜和为丸……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现代用法:1 蜜丸,日服2-3次,每次9g,温开水送下; 2 或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水煎取汁,分二次温服 。 3 服后饮热粥适量。)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证的基础方。 临证加减及附方:(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加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4)出血:吐血、便血,加黄芪、当归、阿胶、艾叶 (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加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5)唾涎沫:加益智仁、山药 (6)表兼风寒者:加桂枝(桂枝人参汤)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干姜与人参的配伍意义。 【方歌】 理中汤主理中乡,参术甘草与干姜, 脾胃虚寒与霍乱,虚寒胸痹在温阳。 案例一

《方剂学·温里剂》

第六章 温里剂 1、定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2、适应病证:里寒证 3、寒的来源: 4、 温经散寒 寒在脏腑温中祛寒 心肾阳虚回阳救逆 5、使用注意:⑴多配伍补气药物。 ⑵辨别寒热之真假。 ⑶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亦应慎用。 ⑷服药入口即吐者,运用反佐法(服法或配伍反佐药) ⑸药物用量,当因人、因时、因地,随证变通。 第一节 温中祛寒 理 中 丸 Ⅰ类 《伤寒论》 失 温 中阳不足 ③纳减,吐,利 ④出血;流涎 土不荣木 ⑤慢惊风 治法: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君:干姜:温中祛寒 人参为君药? 臣:人参:益气健脾 佐:白术:健脾、燥湿 兼顾调理脏腑功能 使:甘草(与诸药等量):缓急止痛;健脾;调药 配伍特点:温、补、燥三法并用,重在调理脏腑功能 辩证要点: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1、呕吐,加生姜、半夏;或砂仁、半夏(砂半理中汤) 2、虚寒甚,加附子、肉桂(桂附理中汤) 3、胸痹,加枳实、桂枝、薤白 4、痛甚,加丁香、吴茱萸(丁萸理中汤) 使用注意: 1、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2、汤剂或丸剂的选择,根据病情轻重而定 病案:胡希恕医案,经方传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5年,西医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日来常饿时加重,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食,大便溏,日行2次,下肢酸软,无恶心吞酸,先与附子理中汤治疗,无效,现汗出恶风,脉缓。 “恶寒”不一定是表证 《中医诊断学》:畏寒: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 恶寒: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

方剂温里剂

?第六章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为温里剂。属“八法”中“温法”。 ?适应症:里寒证。 但寒不热,喜温畏寒,神疲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沉紧、沉弦或沉迟等 ?分类:★ 温中祛寒代表方:理中丸; 回阳救逆代表方:四逆汤; 温经散寒代表方:当归四逆汤。 ?注意事项: 1、注意辨清寒证的部位、真假、虚实。 (里实寒证者宜“治以辛热”,多用大辛大热药为主组方,或配伍少量补气药,以温散为主;而里虚寒证者宜“治以甘热”,多用辛热药与甘温补气药配伍组方,温补并重。) 2、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虽有寒象,也须慎用,以免伤阴 或动血。 3、三因制宜(药量增减)。 4、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凉服或 小量频服等。 5、寒邪易伤阳气,故多配伍补气药物。 ?第一节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g) ?主治:★ 1、中焦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口 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呕、利、冷、痛) 2、阳虚失血:出血,血色暗淡质稀,面色恍白,气短神疲,脉沉 细。 3、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 ?证候病机分析: 失温:四肢不温、腹痛 失运(升降失常):食少、呕吐、大便糖稀 失化(土不荣木):抽搐(慢惊) 失摄:出血、喜唾涎沫 阴寒上乘,胸阳不振、心脉痹阻:胸痛舌淡苔白润,脉沉 细或沉迟无力?病机:中焦虚寒,纳运无能,升降失司。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治法与方解: ?特点:★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体现了“辛热甘温法”。 ?服用方法:丸、汤互用。 “蜜和为丸……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现代用法:1 蜜丸,日服2-3次,每次9g,温开水送下; 2 或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水煎取汁,分二次温服 。 3 服后饮热粥适量。)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证的基础方。临证加减及附方: (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加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4)出血:吐血、便血,加黄芪、当归、阿胶、艾叶 (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加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5)唾涎沫:加益智仁、山药 (6)表兼风寒者:加桂枝(桂枝人参汤)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干姜与人参的配伍意义。 【方歌】 理中汤主理中乡,参术甘草与干姜, 脾胃虚寒与霍乱,虚寒胸痹在温阳。

6.温里剂第六

温里剂第六 注意寒邪的来路,外寒入里,经经络骨节脏腑或寒邪直中。阳气不足,寒由中生,造成治法的不同。临床区分上相互影响,外寒可伤阳,寒可由中生。 外寒损伤阳气(温经散寒)-脾胃中焦虚寒(温中祛寒)-心肾阳虚(少阴阳虚,要回阳救逆) 一,温中祛寒 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中焦脾胃虚寒,温化温熙温通功能减退。津液凝聚;吐利腹痛,冷不过足膝。舌质淡,脉象弱。 理中丸标准中焦虚寒证,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证又进一步正虚,由阳气不足并发阴血不足,同时涉及肝脾不和。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和里缓急。标准温补结合。 吴茱萸汤:巅顶头痛,呕吐,吐涎沫。 1.理中丸 原方主治阳虚失血,病后喜唾涎沫,皆为脾失固摄。。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 附子理中丸 呕哕腹痛阴寒盛,再加附子更扶阳。 理中化痰丸,主咳嗽吐痰。 理中化痰加苓夏,擅治停饮大便溏。 桂附理中丸: 加肉桂(脾肾阳气不足),附子。主虚寒较重。 楂曲理中丸: 加山楂,麦芽,神曲。主不思饮食。 砂半理中丸: 加砂仁,半夏。主胃不降浊 胶艾理中汤 出血:吐血便血:加黄芪当归,阿胶艾叶()。 固本止崩汤 经血过多加艾叶益母草()。 唾涎沫:加益智仁,山药。 桂枝人参汤 表虚风寒者加桂枝。()

枳实理中汤 气机滞加枳实茯苓() 2.吴茱萸汤 三经寒邪,寒在阳明的呕吐,寒在少阴的吐利,寒在厥阴的头痛。一方治三经。 皆针对阴寒之气上逆。注意生姜用量:仲景用到六两,用来降逆量较大。 食谷欲呕,中焦虚寒:偏重于浊阴之气上逆。可有肝胃不和。 厥阴上逆,头痛干呕吐涎沫。 少阴后足逆冷,烦躁欲死:可阴燥等。 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若加半夏能降逆,化痰止呕功力强。 加减: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会。头痛剧者加川芎,易反复发作,故加虫类药,虚寒重者加干姜,小茴。肝阳上亢不能用。 3.小建中汤 常用方,治疗的病机中焦阳气不足,桂枝汤里证得之化气调阴阳。病程:阳虚寒凝,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诸症,阴虚内燥烦。亦可包括肝脾不和因素在内,可见拘急疼痛。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黄芪建中汤(黄芪一两半) 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当归建中汤(当归四两) 又有当归建中汤,产后诸虚皆可却。 加减寒甚加干姜,行气加木香,气虚加黄芪人参,便溏加白术。 呕家(胃气上逆)中满者不用(甘者令人中满);阴虚内热之胃脘痛不能用。

温里剂练习题一一一一、、、、填空题填空题填空题

温里剂练习题 一、填空题填空题:: 1.温里剂可分为 、 、 等三类方剂 。 2.当归四逆汤的组成为桂枝汤去 ,倍 ,加 而成。 3.温里剂的立法依据是 、 ;属于“八法”中之 法。 4.中焦虚寒之腹痛,宜用 ;虚劳里急之腹痛,宜用 ;厥阴虚寒之腹痛,宜用 。 5.小建中汤的君药是 ,体现了辛甘化阳作用的配伍是 ;体现了酸甘化阴的配伍是 。 6.小建中汤的功效是 ;主治证是 ;组成中桂枝、芍药之比是 。 7.吴茱萸汤组成 ;功效 ;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 8.当归四逆汤的君药 ;方剂功效 ;主治 。 二、名词名词解释解释解释:: 1.甘温除热 2.温里剂 3.回阳救逆 4.温阳止血法 三、病例分析题病例分析题::要求: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辨证诊断, 并拟定治法、处方(包括方名、药物以及剂量、药物的特殊用法) 例1 1.黄××,男,47岁。主诉:胃痛2天。患者胃病已10年,曾作 过X 线钡餐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在饥饿时作痛,喜温 喜按,遇寒则甚。两天前吃大量绿豆糖水,胃痛又作,胃纳差,食后 胃脘胀,嗳气泛酸,口淡多涎,便溏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2.张××,女,36岁。主诉:头顶痛加剧,呕吐心烦3天,患者近 两年来经常头痛,以头顶痛为甚,作有脘闷欲呕,心烦,渴不欲饮, 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脉弦细。 四、简答题简答题:: 1.吴茱萸汤治疗呕吐,为何配伍甘补之人参、大枣? 2.温里剂的临床使用要注意什么? 3.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均治疗“四逆”之证,其病机及药物配伍有何不同?

: 论述题: 五、论述题 1.试述小建中汤的组方原则。 2.在温里剂中写出三首桂枝、芍药同用的方剂,并答出其用药比例 及在方中的配伍意义。 单项选择题: : 六、单项选择题 1. 患者腹痛月余,时有发作,喜温喜按,按之痛减,舌淡苔白,脉 细弦。治当首选: A.理中汤 B.小建中汤 C.吴茱萸汤 D.香砂六君子汤 E.逍遥散 2. 吴茱萸汤的组成是: A.吴茱萸 人参 干姜 大枣 B.吴茱萸 人参 生姜 甘草 C.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D.吴茱萸 人参 白术 大枣 E.吴茱萸 人参 白术 甘草 3. 吴茱萸汤的功效是: A.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B.益气健脾,温化痰涎 C.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D.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E.以上都不是 4. 吴茱萸汤中君药吴茱萸的作用,哪一项是错误的: A.开郁化滞 B.散寒救逆 C.降浊止呕 D.中暖脾胃 E.下暖肝肾 5. 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功效的方剂是: A.桂枝汤 B.四君子汤 C.理中丸 D.归脾汤 E.黄芪桂枝五物汤 6. 理中丸的组成是: A.人参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B.人参 茯苓 白术 生姜 C.人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D.人参 茯苓 白术 大枣 E.陈皮 人参 茯苓 甘草 7. 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理中丸主治证范畴: A.小儿慢惊由中焦虚寒所致 B.阳虚失血证 C.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D.脾胃寒湿,气机阻滞之脘腹胀痛 E.脾胃虚寒之下利 8. 下列哪一项与小建中汤的主治证无关: A.虚劳腹痛 B.中阳虚弱,手足烦热 C.虚劳盗汗,五心烦热 D.中焦虚寒,面色无华 E.虚劳心悸,烦躁不宁 9. 当归四逆汤的组成是: A. 桂枝汤去大枣,加黄芪、当归 B.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 C. 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 D.桂枝汤去大枣,倍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 E.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黄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